绿植的颜色
㈠ 植物中有各种颜色 绿色中有什么叶片才会绿
植物中有各种颜色 绿色中有什么叶片才会绿?
答:植物中有各种颜色 绿色中有 (叶绿素) 叶片才会绿。
㈡ 植物的颜色有什么特点
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40多万种,它们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他们都是由三大“法宝”——卟啉、类叶色素和黄酮类(花青素)三种物质相互变化而派生出来的。
㈢ 为什么植物有不同颜色
1.绿色部分 植物体中呈绿色的部分是因为细胞里有大量的叶绿体,叶绿体里含有绿色的叶绿素,因为数量多所以掩盖了其他色素的颜色。 2.植物的花朵 植物的花朵之所以五颜六色,是因为它们里面花青素的含量占优势。花青素也是一种色素,大量存在于细胞的液泡中,它在不同的pH值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牵牛花在早晚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导致早晨蓝色,晚上紫色 3.白色的花 只含有极少量的色素,看上去是白色主要是因为里面有气泡,使劲捏一捏白色的花瓣,当气泡都被挤出后花瓣就变成透明了。
㈣ 植物的颜色有哪些
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40多万种,它们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他们都是由三大“法宝”——卟啉、类叶色素和黄酮类(花青素)三种物质相互变化而派生出来的。
我们先来看看卟啉类物质的颜色,它是绿色植物的基础物质。例如,植物体通常含有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等都是卟啉类化合物,一切绿油油的植物颜色都是它的贡献,它可以在日光下合成,也可以在日光下分解。
类叶色素有三个同分异构体,都是有颜色的物质,主要存在于植物的叶子和果实中,在没有光照下,植物也能合成它。但是,它有一个特性,植物一旦合成了它就不易分解,植物某些部分有固定的颜色大都是它的贡献。
黄酮类又称花青素,它是决定花色的基础物质,五彩缤纷的花色就是它的贡献。它性格活泼好动,颜色常随外界的条件,如酸碱性和光照等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这三大法宝又是如何使植物变化颜色的呢?人们都知道,植物在幼苗时叶子呈黄绿色,长大后叶子变深绿色,到了秋冬又枯黄了。那么,植物叶子的这种颜色的变化,其化学机制是怎样的呢?
原来,植物初生嫩叶时,光合作用能力较弱,合成叶绿素的能力相应较低,而合成黄色类叶色素的力量稍强。由于黄色的类叶色素和绿色的叶绿素混合在一起,所以,初生幼苗叶子都呈黄绿色。夏天到了,植物也逐渐长大,合成叶绿素的能力大大增强,叶子中叶绿素的含量大大增加,此时叶子就变成郁郁葱葱的深绿色了。到了秋冬,光照减弱,叶子合成叶绿素又相对减少,加上此刻植物体内的某些酶又出来分解叶绿素,而类叶色素一旦形成就不易分解,所以,一到冬天,除常绿植物外,其他植物的叶子都变枯黄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植物叶子都符合上述变化规律。例如枫叶,由绿变成红再变黄;又如红苋菜的叶子,一开始就是红的。但是,这也可用上述三大法宝关系去解释,它的叶子含类叶色素和花青素特别多,所以,一开始就呈现红色。
花的颜色多样,变化也较复杂,有的同类植物却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也有同一株植物早晚开的花颜色不一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都是花青素在不同条件下,呈现不同颜色的缘故。
花青素化学性质活泼,可以跟植物体内的金属离子结合,或者受植物体液酸碱度影响而呈现不同颜色。例如,把红色牵牛花泡在肥皂水中,就会变成蓝色,随着再把它浸到食醋中,它又会恢复红色。同一种花,由于品种不同,花内体液酸碱度不同,所以开不同颜色的花,原因就在于此。此外,有的植物花色和日光的强弱有关。例如,芙蓉花上午开白花,中午变粉红,这是花青素在不同太阳光强度下,呈现不同的化学结构,从而产生不同颜色之故。
现在再看植物果实颜色的变化。以桃子为例,桃子初结时呈绿色,长大后光照面呈红色,成熟时呈黄色。这个有规律的变化也是叶绿素和类叶色素联合变的“戏法”。因为,果实初结时,需要大量糖类化合物,叶绿素是合成糖类化合物的能手。所以,植物初结果时,果实里的叶绿素占主要优势,这就是几乎一切果实初结时都呈绿色的缘故。后来,植物果实长到了一定大时,就会逐渐放出催熟激素——乙烯,它是不利叶绿素合成而有利类叶色素合成的,而强光对合成类叶色素也颇有利,因此,光照一面的果实,类叶色素稍多,常呈红色。果实成熟后,基本上停止叶绿素的合成,于是,呈黄色的类叶色素就大量合成出来,果实就变黄了。果实腐烂变褐黑色是因为果实膨胀裂开,使果肉接触空气,其所含的氧化酶帮助空气氧化催化果实内有机化合物,氧化成黑色的醌类化合物。当然也不是所有植物的果实都符合上述规律,例如西瓜就内红外绿,番茄成熟后全身都显红彤彤的,这也是类叶色素在不同条件下所引起的。
植物的颜色变化仍有许多谜有待揭开,例如,植物体是怎样根据自身需要,在不同时间合成三大法宝的?为什么花青素只在花里存在,而在其他器官几乎极少发现呢?
㈤ 为什么大多数植物的叶子呈绿色,而呈其他颜色的植物较少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主要过程在 叶绿体中完成。。。。叶绿体充满了叶绿素
叶绿素是绿色的。
其他颜色?没有叶绿素,于是没有光合作用。。。。。于是大悲剧。
㈥ 有关植物的颜色的词
植物体除了有绿色外,在不同季节、不同种类和不同部位有不同的颜色。正是这些不同的颜色把大自然装点得如此绚丽多彩。
植物体的各种颜色是植物色素所赋于的。植物器官的红、橙、紫等颜色主要是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所呈现的颜色。那末,不同植物和不同器官的颜色究竟是花青素所致还是类胡萝卜素所致,这需要用以下的实验进行鉴别。
取不同颜色的植物组织加水和石油醚进行研磨。滤液经过滤后,先观察上层(石油醚层)滤液的颜色和下层(水层)滤液的颜色,然后取出下层滤液分别加酸和加碱后观察颜色变化。(见下表)
部分植物色素分离及其遇酸或碱后的颜色
由于胡萝卜素和叶黄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而花青素易溶于水,所以上层滤液含有类胡萝卜素,下层滤液含花青素。
从以上实验,可得出以下几个结果:
1.在有些植物的红紫色组织中既含有类胡萝卜素又含有花青素,如红色香樟叶、紫红色胡萝卜根表皮、红色苹果表皮等。另些植物的红紫色组织只含有花青素,如紫鸭趾草叶、芭蕉紫色幼叶、洋葱紫红色表皮、红薯紫红色表皮、红萝卜、一串红、鸡冠花、墨菊、花竺葵、紫红色波斯菊、粉红色月季等。
2.类胡萝卜素只有黄色(叶黄素的颜色)和橙黄色(胡萝卜素的颜色)或两者共存的颜色,而没有红色色素。
3.在大多数植物的红紫色组织中都含有能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而在碱性条件下呈蓝色的花青素。如紫鸭趾草叶、芭蕉紫色幼叶、红色香樟叶、洋葱紫色表皮、红薯紫红色表皮、红萝卜、一串红、鸡冠花、紫红色波斯菊、粉红色月季、墨菊、红色苹果果皮等。
4.红色辣椒和红色海桐种皮中的红色素虽不在酸性条件下呈现更红的颜色或在碱性条件下呈蓝绿色,但这些色素不溶于石油醚,因此,这些红色色素不是类胡萝卜素。
5.目前普遍认为,花青素都能在酸性条件下呈现红色,在碱性条件下呈现蓝绿色,并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在植物组织中是否存在花青素,或以此来解释不同颜色的花色产生的原因。事实上,红色或蓝紫色花瓣的pH都在7以下,一般为4. 5—6. 5左右。根据我们的测定,墨菊研磨液的pH值为6.5,当pH值高于6.8时,呈现蓝绿色,当pH值低于6.8时呈现褐红色;红薯红色表皮研磨液pH值为6.3,当pH值达到6.5时就出现紫色。因此不能说明蓝紫色花是细胞液呈碱性时所显现的颜色。
6.花青素的种类很多,结构也很复杂,花青素可与不同的生色团形成共轭链而使其吸收波长发生改变。花青素还可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而改变其结构,使其对光的吸收波长发生改变。因此,有些结构复杂的花青素完全有可能不与酸碱发生颜色反应。实际上,早在1919年Shibata通过实验提出了一些证据对pH学说提出反驳。
㈦ 植物的色彩艺术
在园林植物诸造景因素中,色彩最引人注目,给人的感受也最为深刻。色彩的作用多种多样,色彩予环境以性格:冷色创造了一个宁静的环境,暖色则给人一个喧闹的环境。色彩的不同运用会造成不同的园林风格:西方园林色彩浓重艳丽,园林风格热烈奔放;东方园林色彩朴素合宜,园林风恬淡雅宜,含蓄隽永。色彩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联想,久而久之,则几乎固定了色彩的专有表达方式,逐渐建立了色彩的各自象征。有时,一种色彩在世界范围内有其共同的象征,有时,其所象征的东西因民族的习惯、自然环境、信仰、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了解色彩的心理联想及象征,有助于创造出符合人们心理的、在情调上有特色的植物景观。 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充满刺激性,令人振奋。它意味着热情、奔放、喜悦、活力,给人以艳丽、芬芳、甘美、成熟、青春和富有生命力的感觉。在我国红色被视为喜庆、美满、吉祥和尊严,礼仪、庆典和各种民俗文化中多用红色和红花。自然界中20%的花属于红色系。红色花朵掺杂在在其他枝叶和背景、前景之中时,对游人心理易产生比较强烈的刺激,此外红色可使人感到“真诚和尊严,爱情和优美”(歌德赞语),从而使人兴奋而鼓动。 具有红色花系的园林植物有: 海棠花、贴梗海棠、榆叶梅、桃、山桃、李、梅、樱花、合欢、木瓜、木槿、紫薇、红花檵木、蔷薇、月季、石榴、山茶、杜鹃、牡丹、锦带花、猥实、红花夹竹桃、木棉、凤凰木、刺桐、龙牙花、悬铃花、锦带花、扶桑、红千层、郁金香、锦葵、芍药、美人蕉、大丽花、石竹、一串红、四季秋海棠、晚香玉、菊花、雏菊、凤尾鸡冠、象牙红、等。 果实红色的园林植物有: 山楂、天山花楸、扁核木、苹果、、石榴、天目琼花、山茱萸、卫矛、大叶黄杨、小檗类、水栒子、平枝栒子、枸杞、火棘、樱桃、金银木、南天竹、桃叶珊瑚、珊瑚树、紫金牛等。 秋色叶呈红色的园林植物有: 糖槭、漆树、黄连木、盐肤木、火炬树、花楸、乌桕、元宝枫、、茶条槭、枫香、黄栌、柿、鸡爪槭、山楂、南天竹、石楠、地锦、五叶地锦、小檗等。 春色叶呈红色的园林植物有: 石楠、七叶树、桂花、臭椿、五角枫、山麻杆等。 干皮为红色的园林植物有: 红瑞木、血枝梾木、日本四照花、欧洲山茱萸、青刺藤等。 黄色:最为明亮,象征太阳的光源,所以给人以光明、辉煌、柔和、纯净、活跃和轻快的感受。黄色又具有崇高、神秘、华贵、尊严等超然物外的感觉,因此,帝王、宗教系统都以黄色作宫殿、家具、服饰等的装饰色。 在自然界中,有28%左右是黄色系的花,而且多数花都有香气,如,腊梅、桂花、米兰、黄兰、木香等,这些黄色的花给人带来温馨感。在园林中明快的黄色有独特的作用,幽深浓密的风景林,使人产生神秘和胆怯感,不敢深入,如在林中空地或林缘配置一株或一丛秋色或春色为黄色的乔木或灌木,诸如银杏、桦木、无患子、黄刺玫、棣棠等,3lian.com即可使林中顿时明亮起来,而且在空间感中起到小中见大的作用。 园林中,开黄色花的植物还有: 栾树、蜡梅、染料木、连翘、迎春、金钟花、蜡瓣花、锦鸡儿、香茶藨子、山茱萸、金丝桃、金老梅、金缕梅、黄蝉、黄杜鹃、金链花、大丽花、金盏菊、向日葵、金莲花、一枝黄花、大花萱草、黄菖蒲、菊花等 果实呈黄色的有:银杏、梅、杏、梨、佛手、木瓜、金桔、柚子、沙棘、枇杷、芒果等。 秋色叶呈黄色的有:银杏、洋白蜡、无患子、鹅掌秋、栾树、麻栎、栓皮栎、乌桕、元宝枫、水杉、金钱松、白桦等。 蓝色:是天空与海洋的颜色,给人以深远、清凉、宁静的感觉。蓝色是典型的冷色和沉静色,在园林中,蓝色系植物宜用于安静休息区,老年人活动区。园林植物中开蓝色的花不多,而且深蓝的尤少,开花期多在夏季,,恰好用冷色来驱除酷热。 开蓝花的园林植物有:飞燕草、乌头、风信子、耧斗菜、马蔺、八仙花、鸢尾、蓝花楹、婆婆纳等。果实呈蓝色的园林植物有:海州常山、十大功劳等。 白色:象征着纯粹和纯洁,表示和平与神圣。白色的明度最高,人看到白色易产生纯净、清雅、神圣、安适、高尚、无邪的感觉,使人肃然起敬。白色可使其他颜色淡化而使人有协调之感,如在暗色调的花卉中,混入大量白花,可以使色调明快起来;色彩对比过强的花卉配置中,加入白色,可使对比趋向于缓和。单独成片的白花有时因过于素雅而有冷清甚至孤独、肃然之感。 开白色花的园林植物有:白玉兰、流苏、刺槐、鹅掌柴、楤木、灯台树、马醉木、白丁香、白檀、接骨木、糯米条、溲疏、山楂、李、白花山桃、白花山碧桃、天目琼花、木本绣球、香荚蒾、欧洲荚蒾、山梅花、木天蓼、照山白、珍珠梅、梨、杜梨、绣线菊属、白兰、海桐、洋蒲桃、、白千层、珍珠花、笑靥花、风箱果、白鹃梅、太平花、照山白杜鹃、白玉棠、多花栒子、八角金盘、茉莉、红瑞木、金银木、丝兰、鸡麻、霞草、玉簪、晚香玉等。 干皮为白色或灰白色的园林植物有:白桦、垂枝桦、白皮松、二色莓、银白杨、毛白杨、新疆扬等。 绿色:兼备了蓝色的深远和黄色的明快感,象征着生命的色。人们在心理上对绿色的感应是和平、安定、清新、充满活力、丰满而有希望。绿色是大自然中隽永的底色或称“基调”,大自然辽阔的地面正是统一在它的基调之中。 大自然赋予了植物叶片丰富多变的绿色,如浅绿、嫩绿、鲜绿、浓绿、黄绿、褐绿、蓝绿、墨绿、灰绿等。将不同绿色的植物搭配在一起,能形成美丽的色感。植物的花色和秋色叶虽丰富多彩,但观赏期较短,因此,植物景观设计中,不同绿色调的巧妙布置是较为明智的做法。 以上仅讨论了太阳光谱中最基本的三原色—红、黄、蓝和植物中最多见的绿色和白色。其实,植物色彩(尤其是花的色彩)是变化多端的。 它们的色彩有如下特点: (1)表里不一,如紫玉兰的花瓣外面紫色,里面白色。 (2)内外有别,如大部分的菊科花卉外轮的舌状花为一种颜色,中间的管状花为另一种颜色,如黑心菊、松果菊、天人菊、蛇目菊、勋章菊等。 (3)变化多端,同一种花卉,花型、花色并不一致,如天人菊的外围舌状花有时为舌状,有时为五裂漏斗状。还有些花卉开时为一种颜色,到后来又变成另一种颜色。如八仙花属好几个种都是先开白花,后变淡蓝及淡紫色;海仙花初开时为黄白色,后渐变紫红色;金银木花冠白色,后变黄色;猕猴桃的花常由白色变橙黄色。 (4)异彩纷呈,很多花卉是几种颜色相混杂的,有的是按某一规律交错在一起,如木槿的淡紫色花均具红色花心,但也有些花卉并无一定规律,如碧桃品种“洒金碧桃”、“五宝桃”,一株上开白、红、粉几种颜色的花,或一朵花有两种颜色,或一个花瓣上出现两色。以上举出花朵色彩混杂多变的情况,说明开花时给予人们心理上的感觉很难捉摸,只能以开花期间主要色调所能引起的感觉为准,所以一种花最好集中成片种植才能产生色块的整体影响,使心理产生联想、回忆。
㈧ 在正常色绿植类的照片中,植物中所含颜色最多的是
绿植中所含颜色最多的是叶绿素,因为它含量最多,叶子才呈现绿色。
㈨ 为什么植物有不同颜色
地球上的植物总数约四十多万种。但据现代科学研究,植物体颜色虽绚丽多姿,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一切变化都是由植物体内三大法宝——卟啉类、类叶色素类和黄酮(花青素)类三种物质而引起的。
卟啉类化合物是绿色植物的基础物质,例如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等都是卟啉类化合物,一切植物的“绿”就是它的贡献。卟啉类化合物可在日光下合成,也可在日光下分解,这是植物变幻术的基础之一。
植物变色的第二个法宝是类叶色素,它有三个同分异构体,虽有差别,但性格相似。它们都是有颜色的“家伙”,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果实和叶子中。植物在没有光的情况下也能合成它。这种物质一旦在植物体内形成,就不易分解。
植物变色的第三个法宝是黄酮类,又叫花青素,顾名思义是决定花朵颜色的基础物质。它的性格活泼、好动,表现的颜色因外界条件如酸碱、光照等条件变化而变化。它们喜欢“住”在花朵上,使花朵妖娆可爱。
树叶的“戏法”
植物初生时,叶子是黄绿色的。长大成“人”后,变为深绿色。到了秋冬季节,便枯黄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初发育的嫩叶,光合作用能力较弱,合成叶绿素能力也相应较低,而合成黄色的类叶色素的能力稍强,因为类叶色素和绿色的叶绿素相混,所以嫩叶呈黄绿色。夏天到了,光照增强,植物合成叶绿素的能力就大为增加,所以叶子里的叶绿素含量大大超过类叶色素,叶子也变得郁郁葱葱了。到了秋冬,太阳光的光照量大大减弱,叶子制造叶绿素也相对减少,加上此刻叶内酶又会分解叶绿素,这样,叶绿素含量就相应少了。而且类叶色素一旦形成就不易分解,所以冬天树叶呈现枯黄色。
当然,不是所有植物叶子都符合上述变化规律的,如枫叶是由绿先变红再变黄;又如红苋菜的叶,一开始就是红的。这也都是三大法宝作用的结果。因为这类植物叶子,含类叶色素和花青素特别多,而把叶绿素盖住了。
我们所以认为常绿植物不落叶,那是因为这种植物不同于落叶植物。落叶植物的叶子通常是在秋天脱落的,到了春天才长出新叶,而常绿植物则是在脱落旧叶时即有新叶长出。
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它们叶子的构造不同,常绿植物的叶子具有一层复杂表皮和一层较厚实的角质层。前者是包覆着叶片和植物其他部分的细胞表层,后者则是处在外面的蜡质覆盖层。常绿植物的叶子上布满一种称为石细胞的支持细胞,这些细胞是些充满有毒化学物质的塞块,它们起着防止害虫伤害植物的作用。
常绿植物为了长出构成复杂的叶子,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能量,因此它们能使自己的叶子长时间地长着而不脱落。
㈩ 植物颜色
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40多万种,它们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他们都是由三大“法宝”——卟啉、类叶色素和黄酮类(花青素)三种物质相互变化而派生出来的。
我们先来看看卟啉类物质的颜色,它是绿色植物的基础物质。例如,植物体通常含有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等都是卟啉类化合物,一切绿油油的植物颜色都是它的贡献,它可以在日光下合成,也可以在日光下分解。
类叶色素有三个同分异构体,都是有颜色的物质,主要存在于植物的叶子和果实中,在没有光照下,植物也能合成它。但是,它有一个特性,植物一旦合成了它就不易分解,植物某些部分有固定的颜色大都是它的贡献。
黄酮类又称花青素,它是决定花色的基础物质,五彩缤纷的花色就是它的贡献。它性格活泼好动,颜色常随外界的条件,如酸碱性和光照等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这三大法宝又是如何使植物变化颜色的呢?人们都知道,植物在幼苗时叶子呈黄绿色,长大后叶子变深绿色,到了秋冬又枯黄了。那么,植物叶子的这种颜色的变化,其化学机制是怎样的呢?
原来,植物初生嫩叶时,光合作用能力较弱,合成叶绿素的能力相应较低,而合成黄色类叶色素的力量稍强。由于黄色的类叶色素和绿色的叶绿素混合在一起,所以,初生幼苗叶子都呈黄绿色。夏天到了,植物也逐渐长大,合成叶绿素的能力大大增强,叶子中叶绿素的含量大大增加,此时叶子就变成郁郁葱葱的深绿色了。到了秋冬,光照减弱,叶子合成叶绿素又相对减少,加上此刻植物体内的某些酶又出来分解叶绿素,而类叶色素一旦形成就不易分解,所以,一到冬天,除常绿植物外,其他植物的叶子都变枯黄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植物叶子都符合上述变化规律。例如枫叶,由绿变成红再变黄;又如红苋菜的叶子,一开始就是红的。但是,这也可用上述三大法宝关系去解释,它的叶子含类叶色素和花青素特别多,所以,一开始就呈现红色。
花的颜色多样,变化也较复杂,有的同类植物却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也有同一株植物早晚开的花颜色不一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都是花青素在不同条件下,呈现不同颜色的缘故。
花青素化学性质活泼,可以跟植物体内的金属离子结合,或者受植物体液酸碱度影响而呈现不同颜色。例如,把红色牵牛花泡在肥皂水中,就会变成蓝色,随着再把它浸到食醋中,它又会恢复红色。同一种花,由于品种不同,花内体液酸碱度不同,所以开不同颜色的花,原因就在于此。此外,有的植物花色和日光的强弱有关。例如,芙蓉花上午开白花,中午变粉红,这是花青素在不同太阳光强度下,呈现不同的化学结构,从而产生不同颜色之故。
现在再看植物果实颜色的变化。以桃子为例,桃子初结时呈绿色,长大后光照面呈红色,成熟时呈黄色。这个有规律的变化也是叶绿素和类叶色素联合变的“戏法”。因为,果实初结时,需要大量糖类化合物,叶绿素是合成糖类化合物的能手。所以,植物初结果时,果实里的叶绿素占主要优势,这就是几乎一切果实初结时都呈绿色的缘故。后来,植物果实长到了一定大时,就会逐渐放出催熟激素——乙烯,它是不利叶绿素合成而有利类叶色素合成的,而强光对合成类叶色素也颇有利,因此,光照一面的果实,类叶色素稍多,常呈红色。果实成熟后,基本上停止叶绿素的合成,于是,呈黄色的类叶色素就大量合成出来,果实就变黄了。果实腐烂变褐黑色是因为果实膨胀裂开,使果肉接触空气,其所含的氧化酶帮助空气氧化催化果实内有机化合物,氧化成黑色的醌类化合物。当然也不是所有植物的果实都符合上述规律,例如西瓜就内红外绿,番茄成熟后全身都显红彤彤的,这也是类叶色素在不同条件下所引起的。
植物的颜色变化仍有许多谜有待揭开,例如,植物体是怎样根据自身需要,在不同时间合成三大法宝的?为什么花青素只在花里存在,而在其他器官几乎极少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