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植与教室环境活动指导教案
❶ 《植树与绿化》劳动技术教案
一、环保教育主题:
承担绿色责任、营造绿色环境、树立绿色观念、传播绿色文明。
二、行动口号:“美化校园我行动,爱绿护绿我能行!”
三、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知道树木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培养幼儿从小学会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幼儿的劳动技能,了解种树的益处。知道更多有关植物的知识、增强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以达到为班级、学校、社会增添绿色,净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四、 活动过程:
主持人: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也就是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对!在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
你们看!小树发芽了,花儿马上要开了,又是一年芳草绿。绿色孕育着生命与希望,没有绿色,就没有我们人类。我们要爱护每一片绿叶,爱护每一株幼苗。绿化校园,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但是自开学以来,我们发现了一些与爱护绿化不相吻合的行为。
请学生一一列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
主持人小结:有的同学为了贪图方便,从草坪中直接穿跑,并在草坪中玩耍;还有的同学折断树枝;更有个别同学用小刀刻画树木。这些都成为我们行为规范中极不和谐的一幕。为此,在植树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积极行动起来,人人争做爱绿、护绿小使者。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爱绿、护绿小使者。
请学生代表发言。
主持人小结:
我们倡议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每一片绿叶,爱护每一棵幼苗。要求做到下面几点:
1、开展“绿化知识你我知活动”,了解校园里的每一种植物和一些绿化常识。
2、积极参加社区、学校组织的爱绿护绿活动,承担社区、学校附近绿化地面的保洁工作,看到不文明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劝阻。
3、向有经验的老师或家长学习种花、种菜。各中队可自带种子或植物进行种植养护,为班级增添一份绿色,也可以借此机会撰写观察日记,进行成果展示。
4、各中队自愿成立护绿小队,开展拣杂物、擦花坛、养护绿化等活动。如:修剪枝叶、松松土、拔拔草、浇浇水,不采摘花朵,不攀树枝,不践踏草坪。
主持人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美化我们的校园,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投入到“3.12”植树节的爱绿、护绿活动中去,为建设美丽、文明、和谐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我提议,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让我们集体宣誓:“美化校园我行动,爱绿护绿我能行!”
集体齐唱歌曲《春天在哪里》,在歌声中结束本次活动。
❷ 学前班户外活动《观察植物园》备课教案
说目标: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起点和终点都应归于幼儿。根据《纲要》精神,结合学前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识字水平,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知识目标:幼儿能给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分类。
2.技能目标: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兴趣,愿意观察汉字,能根据汉字不同的偏旁进行分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增强幼儿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3.情感目标:通过适时的鼓励和夸奖,使幼儿能在活动中获得满足与成功。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学前班探究式活动课程•语言交流下册中的《植物园》。这次活动视觉效果好,我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从而愿意观察汉字,找出汉字的不同特点,以增强幼儿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通过设立各项活动,培养幼儿观察力,合作精神。
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兴趣,我主要运用了电教手段、启发性提问法和游戏法,其次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教授新知识。
(1)通过轻松愉快的视频,导入主题,引起幼儿兴趣。
(2)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有目的、仔细地观察、合作,并积极思维,以增强幼儿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
(3)通过快乐的游戏,让幼儿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
2.说学法
活动中幼儿主要运用了观察法、活动操作法和游戏法。
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电脑课件直接获得生动的印象,通过观察图片和汉字在头脑中形成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
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前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一)音画结合,引起幼儿兴趣,导入主题。
在导入部分,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他们对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都会很敏感,我首先放映一段伴有歌声的植物园花卉视频,引起幼儿兴趣导入主题。
“我们已经在植物园中走了一圈儿,真是生机勃勃,美不胜收啊!”(边说边出示课题)
❸ 植物生产的光环境调控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教学过程:
一、由学生讨论对农业的认识导入新课
二、新授
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
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Ⅱ、植物生产的特点
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
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
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主要研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
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四)植物生长的个体生命周期性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了显著的季节性、有序性和周期性。
(五)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生产依赖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强烈影响。
(六)严格的地域性
地区不同,其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其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也有差异,从而构成了植物生产的地域性。
❹ 如何设计植物方面的集体教学活动方案
1. 使学生了解制定活来动方案的重要性自和必要性,初步认识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
2.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爱好,进行合理的分工。
3.通过指导让学生掌握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的主要步骤。
4.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好完整的小组活动方案样本、小组分工表。
❺ 小学三年上册环境教案《绿色植物用处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描述绿色植物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理解绿色植物是“能量转化器”。(重点)
② 明确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理解绿色植物是自动“空
气净化器”。(重、难点)
③ 描述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理解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重、难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挖掘本节课的情感点,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的动画、“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动态模式图、自然界中水循环路线示意图、大雨过程中地表径流录像等。
学生查阅“温室效应”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说出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
2、写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设计意图】复习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应式,体会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其它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维持碳—氧平衡。复习蒸腾作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植物的蒸腾可以促进水由陆地到大气的水的循环。这样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这两张图片,比较造成这两种不同景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
生1:左面这幅图,大量的植物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里的环
境优美,空气清新,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活力。
生2:右面这幅图,由于植被的破坏,形成了沙尘暴,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生产。
生3: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师: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到底起到哪些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
【设计意图】教师展示图片,创设两个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思维、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意识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三、引导探究、层层推进
师:请同学们依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说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生1:物质的转变,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2:能量的转变,把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体内的化学能。
师:观察下图,结合教材65页第一自然段,思考生物圈中能量是怎样转化和利用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动画。然后教师出示下面问题:
(1)分别说出狼、兔、蘑菇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2)它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哪种生物?
(3)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和能量是怎么获得的?
(4)在生物圈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什么?
(5)动物和腐生生物所需要的能量能不能直接从太阳获得?谁在这些生物与太阳能之
间起到一个纽带和转化作用?如果有一天没有了绿色植物,生物圈会怎样?
(6)通过以上问题分析: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逐个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
生1: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成分。
生2:绿色植物为生物圈的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3: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师:绿色植物对整个生物圈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之母”,
【设计意图】为了便于理解生物圈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利用过程,教师在课本问题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变动,使问题变的简单易懂,轻松突破难点。
过渡: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日常生活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图片。并呈现下面的资料:一个人一天平均吸入25千克的空气(约含5千克的氧气)消耗其中的约1千克的氧(不含动物呼吸及燃烧所消耗的),当空气中氧的含量下降到7%--8%时,人就会昏迷、窒息、甚至死亡。可是自然界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
生: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为什么不减少呢?
师:同学们可以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的原料和产物上找突破,进行分析交流。
这样一来,很自然的就过渡到,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的“观察思考的普鲁斯特勒实验”。
分析交流:
(1)蜡烛为什么熄灭了?
(2)小白鼠为什么不久就死了?
(3)燃烧的蜡烛有了植物为什么仍能继续燃烧;小白鼠有了植物为什么能活较长时间?
(4)绿色植物和蜡烛、小白鼠之间有什么关系?
(5)普罗斯特拉的实验对你有哪些启示?
教师进一步出示资料:1公顷的树林的叶片的总面积约为50000—70000平方米,每天能能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教师展示碳—氧平衡的图片。
师:阅读教材,找出由于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对森林、草原的不合理开发和
利用,导致大气中什么气体的浓度有所增加,导致地球上出现了什么现象?
生: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导致出现温室效应。
教师展示温室效应模式图,讲解温室效应。
短波的阳光能透过玻璃,室内的长波辐射却辐射不出去。大气也具有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反射,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以CO2为主,约占60%左右。温室气体浓度愈高,近地表的温度就愈高。没有温室气体,地球上的温度就会降到很低。亿万年来,地球一直受益于温室效应,因为温室效应创造了一个适宜生物栖息的环境。然而,人类活动使温室效应日益加剧,以至于影响气候。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源与能源大量消耗,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所排放的大量CO2含量增加。据测算,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约为240亿吨。甲烷等微量气体也随着人类的各种活动而升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不久前公布的研究结果,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经1000年前上升了0.3~0.6℃。而在此前一万年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2℃。联合国机构还预测,由于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将增至700亿吨,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温室效应的资料,让同学们认识到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严重后果。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保护环境,比如: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秋收后不要焚烧秸秆。尽量做到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等。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共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危害。同时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做起,要爱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家庭装修以后会在室内养殖一些:吊兰,吸毒草,芦荟等等植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后回答:
生1:绿色植物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生2:绿色植物如:悬铃木可以分泌抗生素,可以的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
生3:山毛榉可以吸附和阻滞灰尘。
生4:柳杉可以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师:综上所述,绿色植物维持了碳—氧平衡,净化了空气,是生物圈中的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过渡:有句谚语: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这句谚语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呢?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有什么作用呢?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轻松过渡到天然的“蓄水池”。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动画。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描述生物圈中的水不断地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可以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积极发言,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雨过程中有绿色植被覆盖的陆地和裸露的陆地水流大
小、地表径流速度的录像,并呈现数字资料:据最新估计,森林能把50%~80%的
降水转入地下,一公顷林地比裸地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无林地比覆盖率为30
%的林地土壤流失多60%。
师:有绿色植被覆盖的陆地和裸露的陆地水流大小、地表径流速度是否相同?造成
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仔细阅读材料,积极思考。
生:绿色植物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表格呈现我国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铅山县森林覆盖率与年降雨量以及空气相对湿度
森林覆盖率 空气相对湿度 年均降雨量
武夷山 96.2% 84% 2559mm
铅山县 71.3% 79% 2033mm
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读表格,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森林覆盖率增加可以提高大气的相对湿度、提高降雨量,从而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使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以具体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比较、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通过上述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绿色植物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覆盖率增加可以提高降雨量。因此,可以说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
展示图片,了解绿色植物还有防风固沙、减少噪音、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等功能。
四、知识整合、迁移升华:
1、大胆猜想: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假如有一天,没有了绿色植物,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生1: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无法获得物质和能量,生物大量死亡。
生2:生物圈中的氧气会越来越少,生物圈就会失去碳—氧平衡,最终会导致所有生命的
消失。
生3: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陆地的降雨量会减少,
气候就会反复无常。
师:绿色是宇宙赋予我们星球的奇迹,它的作用的确是太大了,因为有了绿色,我们的
生物圈才如此生机勃勃。然而我们国家植被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只有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才能拯救绿色。
2、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开展“护绿”行动
生1:多植树造林。
生2:不践踏草坪,不乱砍乱伐。
生3: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
生4: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
以及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
.......................................................
师:请伸出你我的双手,为保护生物圈中的这一片绿色做出自己的贡献。
【设计意图】 通过大胆猜想和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要关注祖国,热爱大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总结】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无论是低等的孢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还是高等的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能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都能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还能通过植物体进行水分的蒸腾。所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不仅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和天然的“蓄水池”,更是整个生物圈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五、课堂达标检测题:课后的“巩固提高”和《助学》。
❻ 幼儿园中班课(植物和自然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性。 3. 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能力培养 1. 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对观察和研究进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 2. 对身边的事物及自然有着探究的欲望。 3. 愿意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喜欢研究有关植物的知识。 重点难点 分析植物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分析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对比实验(仙人掌与万年青的耐旱情况)所需器具与材料; 植物:仙人掌、万年青、透明塑料袋等; 图片: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生态图; 视频:有关的生态系统介绍; 文字资料:温室的环境条件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比较两种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外形特征,课本第27-30页的内容;第二课时,分析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课本第31-33页的内容;第三课时,观察身边的植物,课本34-35页的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生物包括哪些种类。 2、复习植物生长的需要。 提问:生物生长需要什么? 3、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意图:由于上一单元与这一单元没有联系,生物的知识学生是在五年级时学的,时间隔得比较久,教师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为这一单元的学习做准备。】 二、 观察仙人掌与莲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几种环境中的植物。 2.对比观察仙人掌和莲生活的环境条件和外部形体特征, 并把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3.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4.试着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一起汇报。 (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植物叶子的蒸腾作用不是很明白时,教师可以展示课前做的仙人掌和万年青的对比实验。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回去做这个实验。) 5.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仙人掌和莲这两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对调,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汇报、交流。 小结: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意图:通过对仙人掌和莲这两种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环境的观察比较,将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 6.巩固 小组交流:选择一种旱生或水生植物,分析它在形态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汇报交流 三、拓展 思考:叶子小的植物比叶子大的植物耐旱吗?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交流。 四、作业 1. 是否叶子小的植物比叶子大的植物耐旱?为什么?
❼ 四年级综合学习与实践:营造绿色环境教案
《绿色环境教育》教案
《第一章 生态农业 》
第一节 农业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农业环境的概念,农业环境的几大要素
2、了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环境与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关注身边的农业生态环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创建生态农业的意识,增强学生对不同学科间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学生讨论、互动为主体,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载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展示农业的有关图片,了解农业的分类,有农、林、牧、副、渔,让学生对农业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 讲解新课:
活动:多媒体展示不同农业环境的图片,结合教材上的图片,了解农业环境中的主要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土壤、地形、水源和气候。并讨论以下问题:
1.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简单了解几种典型的土壤。
(1)东北的黑土地农田(2)东南丘陵的红壤与茶园(3)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和水田
2.不同地形区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
1
平原为耕地,山区发展林业,高原山地发展畜牧业,有河流和靠海的地方发展渔业等。
3,、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源,但水源过多和过少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水分过多会造成涝灾,水分过少会造成旱灾,我们应该新修水利,保证农业的生产。介绍都江堰、坎儿井、三峡。
4、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由于农作物具有对气候的适应性,所以光照时间、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较大。随着维度、海陆位置的不同,气候条件会发生变化,农作物的分布也会不同。介绍南稻北麦,南甘北甜,南油菜北大豆,和适宜在不同温度带上种植的不同的植物,如亚热带的柑橘,温带的向日葵等。
(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活动二:给出两类人类改造农业环境的影响,从良性的改造和破坏两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客观的了解人类对农业环境的影响是有利也有弊的。通过阅读课本、主要从我国的角度出发,回答下列问题:
思考问题: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主要有哪些? 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气候资源
问题讨论:1、讨论,温室效应将给国农业环境带来的影响?
2、收集资料,分组讨论农业环境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看法,教师总结。
教师归纳: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综合体系,它不仅仅受自然制约,还受人为控制。人是农业生产系统中的改造者,如果人类活动不利于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会破坏农业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农业环境,实现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❽ 小班生态环境课教案
小班环境教源育活动设计之《亲亲绿色》(社会)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看绿色、亲绿色、种绿色让幼儿感知绿色植物可以美化和清新环境。
2、幼儿以自身的肢体语言体现绿色植物的美,体验快乐的情绪。
3、激发幼儿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参与环保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各类绿色植物、绿色背景、绿色地毯。
2、动物家园楼盘。
3、彩色种植泥、柳枝、透明杯子若干。
三、活动过程:
1、看看绿色
老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玩一玩!
老师:啊,这儿的空气真新鲜呀,原来这儿有那么多的绿色植物!有绿色的树,有绿色的草,让我们在这儿玩一玩吧!幼儿自由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