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花絮
『壹』 悲惨世界有什么幕后花絮
1、1980年法语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在巴黎体育馆上演,观众达50万人。后来音乐剧金牌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把法语版改成了英语版,英语版音乐剧1985年在伦敦上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被看做是音乐剧的经典。卡梅隆·麦金托什也担任了本片制作人。
2、安妮·海瑟薇和休·杰克曼在杰克曼主持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一起唱过歌。而在海瑟薇和詹姆斯·弗兰科主持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海瑟薇演唱了一首从《悲惨世界》音乐剧改编来的“On My Own”。这是在吐槽休·杰克曼没有和她第二次携手表演。
『贰』 V字仇杀队的幕后花絮
在年拍摄《黑客帝国》之前,沃卓斯基就写出了本片剧本的第一稿,因此这部影片在主题上与《黑客帝国》有重合之处。 娜塔丽·波特曼战胜斯佳丽·约翰逊和布莱斯·达拉斯·霍华德被选为伊芙角色的扮演者。 制作组被允许从午夜到早上四点钟在靠近英国国会和大本钟附近拍摄。而且,有一次,他们还被允许中断了交通四分钟。 本片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它的摄影师阿德里安·彼德,他在2005年12月逝世。 娜塔丽·波特曼为了演好拷打场景里的伊芙·哈蒙这个角色,剃光了自己的头发。她说,她只想做得更好。 詹姆斯·普洱弗伊(James Purefoy)原计划出演本片,但由于档期问题,他的位置被雨果·维文(Hugo Weaving)取代。拍摄期间,娜塔丽·波特曼曾与巴巴拉·博克利(Barbara Berkery)一起工作。巴巴拉·博克利是一位方言专家,他也曾格温妮丝·帕特洛(Gwyneth Paltrow)一起工作,以便纠正她的英语口音。 “V”在原著和影片中都有多重含义,最浅显的意思自然是“胜利”(Victory),但它显然是起源于“V”在Larkhill集中营的经历——当时他就住在意为罗马数字“五”的“V”字号牢房。事实上,“V”在片中还有更多含义,当“V”与伊芙第一次见面时,他就以完整的句子一口气说出了很多个以“V”开头的词。 阿兰·摩尔的原著初见于1982至1985年的《武士》(Warrior)杂志,原本是黑白插图。该杂志1985年停刊,《V》的故事当时还没有结束。1988年美国的DC公司购得版权并以彩色版重新刊出十期《V字仇杀队》,同时也给该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后来,DC公司又以图画小说的形式集结出版。 由于动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著中故事开始的时间——也就是“V”初次露面展开“恐怖行动”的时间,是1997年11月4日晚至5日凌晨,电影版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将这一时间改到了2020年的同一时日。 阿兰·摩尔的小说文本里,并没有具体描绘“V”所戴的面具,是画师大卫利奥德(David Lloyd)出的主意:以历史上的Guy Fawkes为原型打造面具。 本片宣传语,同时也是本片第一句台词,是“Remember,remember the 5th of November”,这来源于至今在英国仍然存在的“Guy Fawkes之夜”。实际上,历史上的Guy Fawkes就是在1605年11月4日至5日的子夜被抓住的,他的谋反行动被称之为“火药阴谋”(Gunpowder Plot),后人为了纪念这次事件——事实上是为了庆祝抓住Guy Fawkes——在每年的11月4日晚,在爱尔兰和不列颠岛的部分地区,都会有游行活动,通常会焚烧一个Guy Fawkes的布偶或者纸偶为标志。同时,小孩们还会唱些歌谣,名为“The Bonfire Prayer”。 Valerie,这个原著与电影中不得不提的超重要配角,正是她的故事打动了“V”,也打动了伊芙,并最终促成他们两人的“重生”。 电影最后“全民皆V”的场景,显然是个理想化的镜头,象征意义多于画面可行性,因为当所有人都脱去面具时,在那镜头短暂停留的时间里,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那些在电影中死去的角色又“复活”了,如Valerie、女医生、近视眼小女孩、伊芙的父母等。电影时空里不可能加入游行队伍的同志们也在其中,例如芬奇的助手多米尼克…… 电影对原著作了诸多改动,时间设定就不必说了,警察芬奇的角色也有所变动,电影中他最终“理解”了,而没有像原著中那样搞掂了“V”。原著与电影中“V”所摧毁的伦敦名建筑的顺序也是相反的,而且,原著中伊芙最后代替“V”炸掉的是“唐宁街10号”——历任英国政府首相官邸。
『叁』 佐罗的幕后花絮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新阿拉贡(Nueva Aragón)地区,但这个新阿拉贡到底是在哪儿?有人认为是西班牙本土,有人认为是在如今的墨西哥某地,还有人认为是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那这地方到底在哪儿呢?我们查遍整个拉丁美洲历史地图,发现拉丁美洲的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叫新阿拉贡的地方,为此很多对此片疯狂热爱的影迷们对此既感到好奇又显得无奈,难道我们真的找不到这个影片剧情发生的地方“新阿拉贡”了吗?解铃还须系铃人,其实影片中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新阿拉贡的所在地,但剧中人的对白已经指明了这个地方其实是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玻利瓦尔省!
电影中即将新上任的总督米盖尔原话是这样的:我们就是从这儿巴塞罗那上船的,渡过了大西洋,进入了加勒比海的加拉加斯(Caracas),然后到卡塔基纳(Cartagena),再翻过这些山,就到了我们的新家——新阿拉贡
对白中的巴塞罗那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首府,也是海港城市,从这里米盖尔一家登上去南美洲的船,然后抵达南美洲东北部濒临加勒比海的委内瑞拉首府加拉加斯(Caracas),然后做短暂停留休息后继续坐船到卡塔基纳(Cartagena),大家注意这个影片中很关键的地名卡塔基纳(又翻译为卡塔赫纳),这个卡塔赫纳就是如今哥伦比亚西北部的海港城市,然后从这里往内陆翻几座山就到了总督上任的目的地“新阿拉贡”,现在很清楚了,显然米盖尔总督上任的这个新阿拉贡,就是位于卡塔赫纳海港以南的哥伦比亚内陆地区,也就是如今的哥伦比亚玻利瓦尔省。
其实影片中对地名起名的含义还是很有深刻内涵的,比如先说那个新阿拉贡,既然是“新”,那必然有旧,也就是西班牙本土的阿拉贡,就在如今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历史上这一地区曾建立过阿拉贡王国(Aragon,Kingdom of 1035~1837),11~15世纪时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阿拉贡地区的封建王国。因阿拉贡河而得名。所以影片中说从巴塞罗那出发,其实内涵的意思就是从西班牙本土的阿拉贡去新大陆的新阿拉贡。
至于这个虚构的“新阿拉贡”地区设定为如今的哥伦比亚玻利瓦尔省,也是有深刻涵义的,玻利瓦尔是19世纪南美洲独立运动中的大英雄、把南美洲从西班牙殖民枷锁中解放出来的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生前佩剑,象征着自由、主权、独立,这与佐罗在大众心目中所代表的形象完全一致,同时也象征着佐罗就是为拉丁美洲获得独立自由解放的英雄玻利瓦尔的化身,因此影片的主题以及所要表达的内容可见一斑。 本片虽然是法国与意大利合拍,但拍摄地既不是法国也不是在意大利,而是在西班牙,影片主要在西班牙的三个地方拍摄
拍摄地之一:是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以南,一个叫阿兰胡埃斯(Aranjuez)小镇,在西班牙中部地区那片干燥的高原上,唯有这里附近树木茂密、清泉长流,宛如绿洲,影片片头中阿兰·德龙骑着白马在荒漠中的镜头就是这此地拍摄,也是大部分片中剧情发生地的拍摄地。
拍摄地之二: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Andalucía)大区阿尔梅里亚省(Almería),是影片片头中,阿兰·德龙骑着白马漫步在海边,以及片中韦尔塔上校率领骑兵追逐佐罗,而佐罗则驾着马车坠海的拍摄地。
拍摄地之三: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塞拉伯博物馆(Museo Cerralbo),是马德里唯一一个保持着原始风貌的19世纪宫殿。该馆是17世纪塞拉伯伯爵的故居,是影片中总督府的拍摄地。 《Zorro Is Back》原资料唱片名为《好汉佐罗》又译名《啊,好汉佐罗》,这首脍炙人口的歌由Oliver Onions乐团演唱,圭多和毛里齐奥·安杰利斯兄弟编曲。是专辑《Zorro》中的第一首歌。当这首轻松愉快的片头曲响起时,正是“佐罗”驱策着骏马在荒瘠的热带黄土地上自由的奔驰,其情景使人血脉喷张。此歌旋律中有佛拉门戈音乐风格的吉他演奏,充满了西班牙浪漫情怀。
电影评论
影片以风趣为基调,高潮处的斗剑让当年的观众眼睛一亮。蒙面侠佐罗的故事在默片及有声片时期曾被好莱坞三度搬上银幕,本片亦非欧洲版的第一部,论内容不算新鲜,但演佐罗的阿兰·德龙造型潇洒,斯坦利·贝克演强横无理的许尔达上校颇为出色,加上剑斗场面甚多,故导演虽然平凡,但有相当的吸引力。
『肆』 窈窕淑女的幕后花絮
1·尽管为了该角色,奥黛丽·赫本作了最充分的准备,在影片中她的歌声还是由玛尼·尼克松配唱。杰里米·巴里特则是由比尔·歇尔瑞配唱,实际上他本人的唱功也十分了得。
2·雷克斯·哈里森非常希望朱丽·安德鲁斯来演丽莎,此前他们已经一起合作出演过百老汇版本。
3·朱丽·安德鲁斯是扮演伊莉莎·杜立特尔的最初人选,但华氏兄弟极力说服雷内,他们并不打算冒险把这部预算成本为一千七百万美元的电影的女主角的位置,交给一个舞台女演员。其中光是为阿兰·杰·雷内和弗雷德里克·洛伊的音乐版权就支付了五百五十万美元。还有报道称杰克·华纳并不认为安德鲁斯上镜,他曾经邀请她来试镜,但是遭到拒绝。于是华纳彻底把这一人选否决了。
4·在1962年的版权争夺战中,华氏兄弟以五百五十万美元和接近一般的利润即约两千万美元,赢得了这部电影的版权。
5·1963年10月22日,在康文特花园拍摄完成“不是很可爱吗”这一部分之后,奥黛丽·赫本立即向乱成一团的演职员们宣布了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的消息。
6·奥黛丽·赫本在多年以后提到如果当时她拒绝了出演伊莉莎,下一个考虑的人选不会是朱丽·安德鲁斯,而是伊莉莎白·泰勒,她极其希望得到这个角色。
7·在伊莉莎练习发“H”音的这场戏里,她坐在带有火焰的纺纱镜子前面。每一次她发这个音正确的时候,火焰就会跳起来。如果你仔细看当她手中握着的纸条靠近火焰时,上面有一些写好的对话,正是她和希金斯教授之前说过的台词。“Of course,you can't expect her to get it right the first time”,这句话写在纸上的第一行。
穿帮镜头
·连续性:当庆祝伊莉莎在舞会上的成功时,在希金斯手中的纸条。
·连续性:在影片最后一个场景中,希金斯放出的伊莉莎说话的录音,与真实场景中本该录到的对话不同。
·发现错误: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希金斯拿出钥匙去开门,他把钥匙插进去,还没有旋转钥匙,门就已经先开了。
·在最后一幕场景中,希金斯教授独自一人坐在房间里,当伊莉莎就要出场的时候,有一个阴影出现在画面中。关于这一点,在DVD花絮里,艾伦承认那个影子正是他自己。
·连续性:当希金斯从大舞会回到家中,脱掉他的鞋子拿起一直雪茄烟夹在手中,在来回切换的镜头之间不断地变化着。
『伍』 中国最强音 罗大佑 为什么不给阿兰通过呢,谁能接解释下啊
不是他不想给过,而是进十二强是要和天娱签约的,相反他很欣赏阿兰的专。据工作人员透露,属阿兰其实进了十二强,只是因为马桶台强迫签约所以被找了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淘汰了。花絮里面阿兰唱的《凤凰》后面有段很精彩的藏音,不过正式播出的被马桶台剪掉了,肯定是怕完整版放出来效果太好就没有理由淘汰了。电视里放的阿兰被淘汰那段其实是后来补录的
『陆』 阿兰·达瓦卓玛 恵みの雨 花絮 的背景音乐
《涙》,《恵みの雨》的C/W曲
『柒』 永无止境的幕后花絮
影片改编自阿兰·格里恩出版于2001年的小说《黑暗领域》(The Dark Fields)。 本篇原计划由希亚·拉博夫担任主演,但他却遭遇了一场车祸,手臂严重受伤。后来剧组找来了布莱德利·库珀担纲主演。 由于导演尼尔·博格对影片的结局不甚满意,所以在2011年1月份,他召回了所有主演,为影片重新拍摄了一个结局。 伊丽莎白·班克斯将在影片中饰演一个角色,但后未成行 。
『捌』 父亲的幕后花絮
早在2009年10月,阿兰·卡瓦利埃就向媒体宣布了自己的新片拍摄计划——在讲究效率的现代人看来,这个计划甚至有些太过奢侈——“从2010年1月的最后一周起,我将带着摄影机进驻巴黎布里斯托酒店的房间,和文森特·林顿开始我的新片拍摄。影片讲述一个年轻人浪子回头,回到自己父亲身边的故事(片名Pater就是拉丁语“父亲”的意思),我和林顿都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影片预计将在一年时间内不定期拍摄,主要以他的时间来定。”
阿兰·卡瓦利埃在1986年《圣女德莱斯》夺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并在次年的凯撒奖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6项大奖。但在此后他却有16年的时间没有新作问世。直到2002年才凭影片《重生》回到观众视线。2009年,他携《伊莲娜》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影片是卡瓦利埃为纪念在1972年死于车祸的妻子而作,这是一部利用极少资源拍摄而成的个人作品,片中仅展现了一个男人,他的摄影机,少量的场景,以及卡瓦利埃的回忆和思想。
而这样简易和私密的拍摄方法在《父亲》中又有了新的发挥,影片的一大特点在于,它几乎没有什么技术人员参与,全靠阿兰·卡瓦利埃一人完成拍摄。故事的主要内容就是他和文森特·林顿的不断会面与交谈,卡瓦利埃借此探讨了导演与喜剧演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说数字时代的来临让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演,那么卡瓦利埃显然又走在了先锋的位置。
『玖』 悲惨世界的幕后花絮
1、1980年法语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在巴黎体育馆上演,观众达50万人。后来音乐剧金牌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把法语版改成了英语版,英语版音乐剧1985年在伦敦上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被看做是音乐剧的经典。卡梅隆·麦金托什也担任了本片制作人。
2、安妮·海瑟薇和休·杰克曼在杰克曼主持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一起唱过歌。而在海瑟薇和詹姆斯·弗兰科主持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海瑟薇演唱了一首从《悲惨世界》音乐剧改编来的“On My Own”。这是在吐槽休·杰克曼没有和她第二次携手表演。
3、为了扮演生活贫困的芳汀,安妮·海瑟薇减重20磅,约合20斤。当被问及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减掉这么多体重的时候,安妮·海瑟薇守口如瓶。她说自己的方法会对生命健康产生威胁,所以她不愿意公布自己的方法,不希望年轻的女性效仿。
4、为了扮演囚犯冉·阿让,休·杰克曼减掉了可观的体重,有报道说,他减掉了30磅(27斤多)的体重。并且还留起了乱糟糟的胡子。剧组在一开始就拍摄了冉·阿让在监狱里的镜头,好让休·杰克曼去刮掉胡子并且重新回到正常体重,因为在影片的后面,他将变成一个生活富裕的商人和市长。
5、在片中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角色卖掉了自己的头发。而在现实生活中,海瑟薇的确剪掉了自己的长头发。
6、安妮·海瑟薇第一次和芳汀这个角色有关联是在1987年,那个时候她还是个孩子,而她的妈妈Kate McCauley Hathaway在《悲惨世界音乐剧》的美国巡演中就扮演了芳汀这个角色。
7、多年之前,安妮·海瑟薇曾经有机会在百老汇的舞台上主演歌舞剧《歌剧魅影》。但是当时她却拒绝了这个角色,因为她那个时候要拍摄《公主日记》。
8、7岁的时候,阿曼达·塞弗里德就在一场音乐会中扮演了童年的珂赛特。
9、在片中扮演夫妻的海伦娜·伯翰·卡特和萨莎·拜伦·科恩曾经一起出演过另一部歌舞剧《理发师陶德》。
10、在几个月的试镜和排练之后,萨曼莎·巴克斯在影片中扮演了艾潘妮这个角色。她曾经在音乐剧的25周年的纪念版本中扮演过这个角色。
11、为音乐剧撰写曲目和歌词的勋伯格和阿兰·布比尔特意为影片撰写了一首新歌。而且,勋伯格还为影片重新谱写了音乐。
12、Colm Wilkinson在片中扮演了Bishop这个角色,他在伦敦和纽约的舞台上都扮演过冉·阿让。
13、很多当年音乐剧的演员都出现在了本片之中 。
『拾』 夜与雾的幕后花絮
阿兰·雷奈用法国人和盟军解放集中营时拍摄的黑白纪录片来表现残酷的回过去,而用自己拍摄的彩色片答表现同一地点当前的和平景象,用强烈的比较制造反差效果,并揭示人们对于过去的淡忘。表现过去的镜头往往是把一些静态的照片连接在一起,用摄影机摇拍以强调细节;拍摄当前的景物时摄影机连续不断地移动。解说员提出问题:“有谁能什么都知道呢?要我们竭力去回忆过去那不是枉然吗?这些集中营还留下了些什么实际的东西呢?”德文“夜与雾”的德文缩写是“NN”代指那些身份不明的人,这也是纳粹给那些集中营受害者所贴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