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甬剧拔兰花
Ⅰ 介绍甬剧的作文650字
甬剧,早期曾名“串客”,宁波滩簧。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与浙江的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申报的“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该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地区田头
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另一说是一些甬剧老艺人认为“串客”与宁波乱弹的合流。
甬剧是最早进入上海演唱的外来戏曲剧种之一。清光绪六年(1880年)宁波串客艺人(业余从艺出身)邬拾来、杜通尧等受茶馆老板马德芳、王章才之邀来上海,在小东门“凤凰台”、“白鹤台”等茶楼演唱。因为早在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已有大量宁波籍人来上海经商。嘉庆三年(1798年)宁波旅沪同乡会已在上海城厢北门外购了30多亩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四明公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当时的上海知县蓝蔚雯是宁波定海人,宁波人在沪势力与日俱增,而这正是甬剧较早进入上海的背景。
串客进入上海后,随着演唱艺术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新甬剧几个阶段,形成了能适应广大观众审美要求,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
早期所演剧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的小戏,如《借披风》、《绣荷包》、《拔兰花》、《卖馄饨》、《秋香送茶》、《双落发》等,大抵为表现男女爱情故事。伴奏比较简单,以一锣一板为主。随着观众欣赏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场竞争激烈,宁波滩簧在演出剧目、唱腔及伴奏、舞台美术及化妆,都有一定丰富与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区的女艺人筱爱春、筱凤春等来沪登上舞台和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吕月红等女艺人先后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乐场演出,宁波滩簧实行了男女合演,行当也进一步丰富。这个阶段滩簧班社发展很快,最多时达20个。
宁波滩簧在上海演出期间,因编演内容触及时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满,下令禁演。后经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戏”、“甬江古曲”。但在进入30年代后,国民党政府又以“四明文戏内容淫秽,有伤风化”,被上海市教育局禁止演出。1936年8月,上海游艺协会将“四明文戏”改名为“改良甬剧”。之后,部分甬剧艺人受兄弟剧种进行艺术改良的影响,为使甬剧剧目题材扩大,曲调丰富,竞相聘用文明戏演员当编导,编演时装大戏。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戏编导叶峨樵为编剧,在中南饭店演出根据京剧《清风亭》改编的《天打张继宝》,并使用布景和灯光,获得成功。嗣后又从文明戏移植了不少大戏,如《啼笑因缘》、《三县并审》、《杨乃武》等,以及重新编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Ⅱ 宁波剧是什么剧
该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地区田头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另一说是一些甬剧老艺人认为“串客”与宁波乱弹的合流。 甬剧是最早进入上海演唱的外来戏曲剧种之一。清光绪六年(1880年)宁波串客艺人(业余从艺出身)邬拾来、杜通尧等受茶馆老板马德芳、王章才之邀来上海,在小东门“凤凰台”、“白鹤台”等茶楼演唱。因为早在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已有大量宁波籍人来上海经商。嘉庆三年(1798年)宁波旅沪同乡会已在上海城厢北门外购了30多亩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 甬剧
“四明公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当时的上海知县蓝蔚雯是宁波定海人,宁波人在沪势力与日俱增,而这正是甬剧较早进入上海的背景。
编辑本段发展
串客进入上海后,随着演唱艺术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新甬剧几个阶段,形成了能适应广大观众审美要求,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 早期所演剧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的小戏,如《借披风》、《绣荷包》、《拔兰花》、《卖馄饨》、《秋香送茶》、《双落发》等,大抵为表现男女爱情故事。伴奏比较简单,以一锣一板为主。随着观众欣赏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场竞争激烈,宁波滩簧在演出剧目、唱腔及伴 甬剧
奏、舞台美术及化妆,都有一定丰富与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区的女艺人筱爱春、筱凤春等来沪登上舞台和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吕月红等女艺人先后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乐场演出,宁波滩簧实行了男女合演,行当也进一步丰富。这个阶段滩簧班社发展很快,最多时达20个。 宁波滩簧在上海演出期间,因编演内容触及时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满,下令禁演。后经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戏”、“甬江古曲”。但在进入30年代后,国民党政府又以“四明文戏内容淫秽,有伤风化”,被上海市教育局禁止演出。1936年8月,上海游艺协会将“四明文戏”改名为“改良甬剧”。之后,部分甬剧艺人受兄弟剧种进行艺术改良的影响,为使甬剧剧目题材扩大,曲调丰富,竞相聘用文明戏演员当编导,编演时装大戏。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戏编导叶峨樵为编剧,在中南饭店演出根据京剧《清风亭》改编的《天打张继宝》,并使用布景和灯光,获得成功。嗣后又从文明戏移植了不少大戏,如《啼笑因缘》、《三县并审》、《杨乃武》等,以及重新编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与剧目题材扩大的同时,曲调也有了丰富与发展,经常演唱的声腔除滩簧调为基本曲调外,还有【五更相思】、【一匹布】、【满江红】、【四大景】等。民国31年(1942年)演唱“四明宣卷”的艺人贺显民在恒雅剧场参加“改良甬剧”演出后,自编、自导、自演《华姐》等新戏,开创了从清装戏过渡到西装旗袍戏的先端。并与徐凤仙等一起,探索甬剧音乐的改革,加强甬剧唱腔的旋律性,将原来26定弦的【老基本调】改为52定弦的【新基本调】,使甬剧音乐更具抒情性,受到广大甬剧艺人欢迎与广泛应用,也为后来创造甬剧“慢板”唱腔打下了基础。 但是,由于“改良甬剧”在剧目内容上没有大的突破,加之戏班自身的艺术素质的局限,在抗日胜利以后,甬剧日趋衰落。
编辑本段当代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广大甬剧艺人以强烈的翻身感,积极投入到戏曲事业的新天地。张秀英、王宝云、周廷黻、邱志政等主要演员与编导参加了由市文化主管机关主办的戏曲学习班,学习中共中央制订的戏曲工作方针政策。同年10月,张秀英将自己的张家班正式改名为立群甬剧团。 甬剧
这是上海甬剧界第一个民间职业剧团。 翌年4月,甬剧改进协会成立。10月,协会创办了正风甬剧研究社,集中培训了24名演员,扩充了甬剧队伍。1951年8月,堇风甬剧团(1950年成立)重新编演全本《金生弟》,唱腔以【新基本调】为主,伴奏上增加部分西洋乐器,增强表现力,受到观众欢迎。之后数年,演出团体时有重组、合并。1955年,徐凤仙、贺显民退出“凤笙”加入堇风甬剧团,使堇风的演出力量有所加强。 1958年上海整顿文艺队伍,甬剧团体有较大的调整,部分剧团支持外省,留沪艺术力量经过调整,充实堇风甬剧团。由于艺术力量有了加强,陆续上演了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如《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等,现代戏有《高尚的人》、《东风吹春》等。 堇风甬剧团很重视剧团的素质建设,除在各剧场演出外,每年坚持2~3个月深入工厂、农村、部队送戏上门;1958年下半年,剧团赴浙东地区巡回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与好评,上海《文汇报》还为此发表题为《浙东三月》长文,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1960年,该团被评为上海市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主要演员、团长贺显民也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1962年3月,剧团被邀首次进北京陆续演出了《半》、《双》、《天》三剧,引起首都文艺界的注目,演出期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全国剧协等的领导周扬、夏衍、徐平羽及马彦祥、刘厚生等先后观看演出,戏剧评论家相继发表赞评,三个剧目被称为“三大悲剧”。上海《文汇报》发表社论《好好学习“堇风”的榜样》。 堇风很重视培养接班人。1960年,在静安区戏曲学校内设甬剧班,由副团长张秀英任班主任,一批主要演员亲自上课授艺。 这个阶段不仅是堇风甬剧团的黄金时期,也是甬剧近二百年发展史 甬剧
上的高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主要演职人员被“批判”,贺显民被迫害致死。剧团于1972年1月被解散,从业人员分别转业。 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粉碎后,贺显民等人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昭雪,但是剧团在“文革”中受到沉重摧残,终因演员行当不齐、人员老化等等原因,恢复无力。尽管如此,甬剧各艺人的敬业精神不减当年。1980年徐凤仙、张秀英等组织业余甬剧团在黄浦区文化馆演出《半把剪刀》等传统戏;是年,徐凤仙、范素琴等赴浙江宁波,培养甬剧新人,为宁波甬剧团恢复作了贡献,1983年3月,徐凤仙等参加“两省一市滩簧戏研讨会”,1987年徐凤仙赴香港演出;1991年10月,柳中心、范素琴在静安区文化系统老年节演出《生日蛋糕》,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Ⅲ 什么甬剧好看
抱歉、我没看过甬剧、不过帮你找了找、
《借披风》、《绣荷包》、《拔兰花》、《卖馄饨》、《秋香送茶》、《双落发》
【五更相思】、【一匹布】、【满江红】、【四大景】
《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
《高尚的人》、《东风吹春》
http://ke..com/view/457728.htm
Ⅳ 适合初中生的初学者唱的戏有哪些最好是越剧和甬剧的。
越剧
《红楼梦》《五朵金花》
《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版》《权孟丽君》
《祥林嫂》《沉香扇》《打金枝》《长乐宫》 《木兰从军》等中的选段;
甬剧
打窗楼》《拔兰花》《双落发》《卖草囤》《磨豆腐》
《白毛女》《借披风》《绣荷包》 《双玉蝉》 《田螺姑娘》 《红岩》等中的选段。
Ⅳ 宁波滩簧的发展
纵观串客一一串客班一—宁波滩簧——甬剧的历史,当时串客则是曲艺形式,串客班已专孕育着向属戏曲发展的种子,是串客向甬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界碑。从道光~同(治)、光(绪) ~民国期间,几度兴衰,历尽坎坷,道路曲折。建国后,串客之名演唱已成为历史名词。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波市民间艺人演唱登记时,曾了解到老串客艺人傅彩霞在庄桥镇一带演出;还有倪月娥,邀集其姊妹倪凤娥、倪素娥以及串客老艺人崔定甫、包炳荣、王宝荣等人在月岛演出。所演多是《三县并审》等甬剧,只偶尔演几只《拔兰花》、《还披风》等串客时代的节目。
Ⅵ 我想要锡剧<拔兰花>的唱词
王凤霞:忽觉头上带一带,顿时不见素兰花。屋里四角寻勿着,难道风吹落窗下?只有顺风吹进窗盘里,哪有逆风吹朝外?见一人手拿素兰花,就是我日思夜想的蔡旭斋。我时刻欲想见他面,想了三年为见着。今日他忽来拔兰花,叫我怎能不见他?待我开窗叫应他,在夫家不比在娘家。谢家宅东邻西舍眼睛快,要说我大姐不正派。给丈夫晓得要活打煞,公婆要骂败家规来风气坏。
蔡旭斋:刚才明明王大姐,因何见我不说话?内中必有缘故在,莫非她公婆管教丈夫压?我不免权且等在南场角,定会前来会旭斋。
王凤霞:顾不得公婆丈夫打和骂;顾不得东邻西舍说闲话。要叙一叙三年来的知心话,打定主意身出外。
王凤霞:你一人在此独自语,对这兰花叫大姐。若被我丈夫来碰着,他定然不说你来拔兰花。说你在我头上偷金钗,你白吃苦头犯不着。
蔡旭斋:提起这朵素兰花,今朝我特来问明白。想当初你我对天立过宏誓愿,说道是男不讨来女不嫁。三年前言语你想一想,还是我先讨来你先嫁?你若要另攀高门心来变,理该早早说明白。大红帖子备一张,叫人送给我蔡旭斋。喜酒不吃倒还罢,我人情一份送大姐。
王凤霞:兄弟啊!我受你埋怨受你怪,我的好兄弟啊!想想泪交加。兄弟啊!想当初我把年庚八字交给你,指望你早挽媒妁到我家。谁知你一去无消息,象风筝断线飘天外。三年来我象织女在银河盼牛郎,只盼鹊报喜讯到我家。早也盼来夜也盼,望穿双眼望勿着。谁知平地风波起,爹娘逼我配夫家。兄弟呀!你三年耽搁在何方地?为啥勿来娶大姐?
蔡旭斋:大姐哎!你若问我为啥三年勿来娶大姐?我好有一比,好比犯仔旱灾、久旱不雨,架起了长车短车,千错万错,错尽错绝错到底,只错堂前爹和妈。爹爹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婚嫁。先请瞎子把八字排,说你命里有破败。再请娘舅把媒人做,拣好了三月十八,另讨妻子女娇娃。我定要与大姐夫妻做,逃到苏州过日脚。小本生意我一人做,想赚点铜钿来娶大姐。
王凤霞:听罢兄弟一番话,我的心中方明白。顾不得东邻西舍闲话多;顾不得公婆丈夫打和骂。打定主意把门开,要叙一叙三年来的知心话。
王凤霞:东方日出照窗纱,房内走出我王凤霞。树上鸦雀闹喳喳,叫得我心中乱如麻。我好比胸前压块千斤石,难忘情人蔡旭斋。我与他初相识时情深重,都说是男不讨来女不嫁。他赠我一朵素兰花,说央媒求亲到我家。谁知那日分别后,他是一去至今三年外。爹娘做主婚来配,逼我嫁到谢家宅。谢家宅,谢老大,方圆十里势力大。嫁到谢家非我愿,夫妻好象活冤家。丈夫打,公婆骂,我的心中常想他。兰花呀!他在何处把身寄?你、你为何默默无语不说话?我恨不得把你来扯碎,对不起赠花的蔡旭斋。
王凤霞:饭后灶前收拾罢,抽空又来绣花鞋。公婆丈夫都出外,我带做针线带看家。西风吹乱青丝发,戴歪一朵素兰花。拔下兰花重新插,看见兰花想起他。三年前我在娘家,相识后生蔡根发。郎有心来姐有意,交换标记订婚约。我赠他一条湖色香罗带,他送我雪白一朵、雪白一朵素呀素兰花。为了这朵素兰花,我尝尽甜酸与苦辣。我几次要想丢了它,几次又往头上插。
Ⅶ 甬剧的历史渊源
甬剧,早期曾名“串客”,宁波滩簧。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戏曲剧种,与浙江的 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 该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地区田头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另一说是一些甬剧老艺人认为“串客”与宁波乱弹的合流。
甬剧是最早进入上海演唱的外来戏曲剧种之一。清光绪六年(1880年)宁波串客艺人(业余从艺出身)邬拾来、杜通尧等受茶馆老板马德芳、王章才之邀来上海,在小东门“凤凰台”、“白鹤台”等茶楼演唱。因为早在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已有大量宁波籍人来上海经商。嘉庆三年(1798年)宁波旅沪同乡会已在上海城厢北门外购了30多亩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四明公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当时的上海知县蓝蔚雯是宁波定海人,宁波人在沪势力与日俱增,而这正是甬剧较早进入上海的背景。 串客进入上海后,随着演唱艺术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新甬剧几个阶段,形成了能适应广大观众审美要求,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
早期所演剧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的小戏,如《借披风》、《绣荷包》、《拔兰花》、《卖馄饨》、《秋香送茶》、《双落发》等,大抵为表现男女爱情故事。伴奏比较简单,以一锣一板为主。随着观众欣赏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场竞争激烈,宁波滩簧在演出剧目、唱腔及伴奏、舞台美术及化妆,都有一定丰富与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区的女艺人筱爱春、筱凤春等来沪登上舞台和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吕月红等女艺人先后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乐场演出,宁波滩簧实行了男女合演,行当也进一步丰富。这个阶段滩簧班社发展很快,最多时达20个。
宁波滩簧在上海演出期间,因编演内容触及时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满,下令禁演。后经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戏”、“甬江古曲”。但在进入30年代后,国民党政府又以“四明文戏内容淫秽,有伤风化”,被上海市教育局禁止演出。1936年8月,上海游艺协会将“四明文戏”改名为“改良甬剧”。之后,部分甬剧艺人受兄弟剧种进行艺术改良的影响,为使甬剧剧目题材扩大,曲调丰富,竞相聘用文明戏演员当编导,编演时装大戏。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戏编导叶峨樵为编剧,在中南饭店演出根据京剧《清风亭》改编的《天打张继宝》,并使用布景和灯光,获得成功。嗣后又从文明戏移植了不少大戏,如《啼笑因缘》、《三县并审》、《杨乃武》等,以及重新编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与剧目题材扩大的同时,曲调也有了丰富与发展,经常演唱的声腔除滩簧调为基本曲调外,还有【五更相思】、【一匹布】、【满江红】、【四大景】等。民国31年(1942年)演唱“四明宣卷”的艺人贺显民在恒雅剧场参加“改良甬剧”演出后,自编、自导、自演《华姐》等新戏,开创了从清装戏过渡到西装旗袍戏的先端。并与徐凤仙等一起,探索甬剧音乐的改革,加强甬剧唱腔的旋律性,将原来26定弦的【老基本调】改为52定弦的【新基本调】,使甬剧音乐更具抒情性,受到广大甬剧艺人欢迎与广泛应用,也为后来创造甬剧“慢板”唱腔打下了基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广大甬剧艺人以强烈的翻身感,积极投入到戏曲事业的新天地。张秀英、王宝云、周廷黻、邱志政等主要演员与编导参加了由市文化主管机关主办的戏曲学习班,学习中共中央制订的戏曲工作方针政策。同年10月,张秀英将自己的张家班正式改名为立群甬剧团。这是上海甬剧界第一个民间职业剧团。
翌年4月,甬剧改进协会成立。10月,协会创办了正风甬剧研究社,集中培训了24名演员,扩充了甬剧队伍。1951年8月,堇风甬剧团(1950年成立)重新编演全本《金生弟》,唱腔以【新基本调】为主,伴奏上增加部分西洋乐器,增强表现力,受到观众欢迎。之后数年,演出团体时有重组、合并。1955年,徐凤仙、贺显民退出“凤笙”加入堇风甬剧团,使堇风的演出力量有所加强。
1958年上海整顿文艺队伍,甬剧团体有较大的调整,部分剧团支持外省,留沪艺术力量经过调整,充实堇风甬剧团。由于艺术力量有了加强,陆续上演了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如《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等,现代戏有《高尚的人》、《东风吹春》等。
堇风甬剧团很重视剧团的素质建设,除在各剧场演出外,每年坚持2~3个月深入工厂、农村、部队送戏上门;1958年下半年,剧团赴浙东地区巡回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与好评,上海《文汇报》还为此发表题为《浙东三月》长文,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1960年,该团被评为上海市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主要演员、团长贺显民也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1962年3月,剧团被邀首次进北京陆续演出了《半》、《双》、《天》三剧,引起首都文艺界的注目,演出期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全国剧协等的领导周扬、夏衍、徐平羽及马彦祥、刘厚生等先后观看演出,戏剧评论家相继发表赞评,三个剧目被称为“三大悲剧”。上海《文汇报》发表社论《好好学习“堇风”的榜样》。
堇风很重视培养接班人。1960年,在静安区戏曲学校内设甬剧班,由副团长张秀英任班主任,一批主要演员亲自上课授艺。
这个阶段不仅是堇风甬剧团的黄金时期,也是甬剧近二百年发展史上的高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主要演职人员被“批判”,贺显民被迫害致死。剧团于1972年1月被解散,从业人员分别转业。
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粉碎后,贺显民等人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昭雪,但是剧团在“文革”中受到沉重摧残,终因演员行当不齐、人员老化等等原因,恢复无力。尽管如此,甬剧各艺人的敬业精神不减当年。1980年徐凤仙、张秀英等组织业余甬剧团在黄浦区文化馆演出《半把剪刀》等传统戏;是年,徐凤仙、范素琴等赴浙江宁波,培养甬剧新人,为宁波甬剧团恢复作了贡献,1983年3月,徐凤仙等参加“两省一市滩簧戏研讨会”,1987年徐凤仙赴香港演出;1991年10月,柳中心、范素琴在静安区文化系统老年节演出《生日蛋糕》,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2008年,甬剧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加强保护,2011年宁波市成立了甬剧传习中心,2013年还建成了甬剧微型博物馆,将珍贵的文史资料收入其中。宁波市政府和主管部门在经费上均加大了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下拨200万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甬剧的日常保护工作。2012年,传习中心启动了甬剧老艺人抢救性保护工程,通过走访在世的高龄老艺人,搜集到一批珍贵的唱片、剧本、剧照等实物资料,包括在戏曲舞台上已消失多年的“甬剧传统七十二小戏”。“甬剧传统七十二小戏”是甬剧的早期剧目,曾流传很广,但因种种原因绝迹舞台。2013年,根据收集的资料,当地重点整理出《拔兰花》等4出小戏,并邀请尚健在的甬剧老艺人出山,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舞台上。
Ⅷ 甬剧的由来 特点 优秀曲目
甬剧,早期曾名“串客”,宁波滩簧。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戏曲剧种,与浙江的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 该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地区田头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另一说是一些甬剧老艺人认为“串客”与宁波乱弹的合流。 甬剧是最早进入上海演唱的外来戏曲剧种之一。清光绪六年(1880年)宁波串客艺人(业余从艺出身)邬拾来、杜通尧等受茶馆老板马德芳、王章才之邀来上海,在小东门“凤凰台”、“白鹤台”等茶楼演唱。因为早在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已有大量宁波籍人来上海经商。嘉庆三年(1798年)宁波旅沪同乡会已在上海城厢北门外购了30多亩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四明公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当时的上海知县蓝蔚雯是宁波定海人,宁波人在沪势力与日俱增,而这正是甬剧较早进入上海的背景。 串客进入上海后,随着演唱艺术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新甬剧几个阶段,形成了能适应广大观众审美要求,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 早期所演剧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的小戏,如《借披风》、《绣荷包》、《拔兰花》、《卖馄饨》、《秋香送茶》、《双落发》等,大抵为表现男女爱情故事。伴奏比较简单,以一锣一板为主。随着观众欣赏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场竞争激烈,宁波滩簧在演出剧目、唱腔及伴奏、舞台美术及化妆,都有一定丰富与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区的女艺人筱爱春、筱凤春等来沪登上舞台和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吕月红等女艺人先后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乐场演出,宁波滩簧实行了男女合演,行当也进一步丰富。这个阶段滩簧班社发展很快,最多时达20个。 宁波滩簧在上海演出期间,因编演内容触及时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满,下令禁演。后经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戏”、“甬江古曲”。但在进入30年代后,国民党政府又以“四明文戏内容淫秽,有伤风化”,被上海市教育局禁止演出。1936年8月,上海游艺协会将“四明文戏”改名为“改良甬剧”。之后,部分甬剧艺人受兄弟剧种进行艺术改良的影响,为使甬剧剧目题材扩大,曲调丰富,竞相聘用文明戏演员当编导,编演时装大戏。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戏编导叶峨樵为编剧,在中南饭店演出根据京剧《清风亭》改编的《天打张继宝》,并使用布景和灯光,获得成功。嗣后又从文明戏移植了不少大戏,如《啼笑因缘》、《三县并审》、《杨乃武》等,以及重新编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与剧目题材扩大的同时,曲调也有了丰富与发展,经常演唱的声腔除滩簧调为基本曲调外,还有【五更相思】、【一匹布】、【满江红】、【四大景】等。民国31年(1942年)演唱“四明宣卷”的艺人贺显民在恒雅剧场参加“改良甬剧”演出后,自编、自导、自演《华姐》等新戏,开创了从清装戏过渡到西装旗袍戏的先端。并与徐凤仙等一起,探索甬剧音乐的改革,加强甬剧唱腔的旋律性,将原来26定弦的【老基本调】改为52定弦的【新基本调】,使甬剧音乐更具抒情性,受到广大甬剧艺人欢迎与广泛应用,也为后来创造甬剧“慢板”唱腔打下了基础。
Ⅸ 改良甬剧形成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在1736年至1820年间,有大量宁波籍人来上海经商。1798年,宁波旅沪同乡会已在上海城厢北门外购了30多亩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四明公所。
1843年,上海开埠,当时的上海知县蓝蔚雯是宁波定海人,宁波人在沪势力与日俱增,而这正是甬剧较早进入上海的背景。
1880年,宁波串客演员邬拾来、杜通尧等受茶馆老板马德芳、王章才之邀来上海,在小东门凤凰台、白鹤台等茶楼演唱。
串客是最早进入上海演唱的外来戏曲剧种之一。宁波串客在一些草花戏中,一般市民穿斜襟或对襟衫,下围竹布裙,有的则戴毡帽,穿蒲草鞋。
而在一些清客戏中,文人多着长衫,戴红顶子的丘帽,穿双根梁鞋。演员表演对子戏时,大都只有随身道具,舞台上最多是一桌二椅,或一桌一椅。
串客所演剧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小戏,如《借披风》、《绣荷包》、《拔兰花》、《卖馄饨》、《秋香送茶》、《双落发》等,情节大抵为表现男女爱情故事。
串客伴奏比较简单,以一锣一板为主。随着观众欣赏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场竞争激烈,宁波串客在演出剧目、唱腔及伴奏、舞台美术及化妆,都有一定丰富与发展,逐渐演变成宁波滩簧。
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区的女演员筱爱春、筱凤春等来上海登上舞台。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吕月红等女演员先后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乐场演出,宁波滩簧实行了男女合演,行当也进一步丰富。这个阶段滩簧班社发展很快,最多时达20个。
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于女演员登台演出,代替了男旦,加上上演的剧目又主要表现城镇生活,有些女演员常常忽视登台化妆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旦角开始穿旗袍,有的还穿上当时流行的时装登台演出。演员的衣着基本上不讲究人物角色的生活年代。演员在茶楼、酒馆演出一般不用布景。
宁波滩簧在上海演出期间,因编演内容触及时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满,被下令禁演。后经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戏”、“甬江古曲”。
1936年8月,上海游艺协会将四明文戏改名为“改良甬剧”。之后,部分演员受兄弟剧种进行艺术改良的影响,为使剧目题材扩大,曲调丰富,竞相聘用文明戏演员当编导,编演时装大戏。
在文明戏时期,宁波滩簧表演时,旦角脸部开始用铅粉打底化妆,嘴唇化妆一般用盖有金印的胭脂板块,携带方便。而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戏班,演出化妆以红纸沾水之后搽敷脸面,又以锅底灰作煤黑。
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戏编导叶峨樵为编剧,在中南饭店演出根据京剧《清风亭》改编的《天打张继宝》,并使用布景和灯光,获得成功。
后来,又从文明戏移植了不少大戏,如《啼笑姻缘》、《三县并审》、《杨乃武》等,以及重新编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啼笑姻缘》讲述樊家树到北京求学,在天桥遇到唱大鼓的姑娘凤喜,并萌生好感。经几次接触,本着乐善好施的性情,樊家树送凤喜到学堂念书。但是母亲病重,樊家树于匆忙中,安置了凤喜一家三个月的费用,山盟海誓地要她一家安心等他回来,自然是有好结果。
然而,在他走后不久,凤喜结识了军阀刘将军。一面迫于刘将军的淫威,一面迫于刘将军的权势和金钱,兼有那没见识的娘和不争气的叔叔的串缀,凤喜很快和刘将军结婚。中间虽有樊家树嘱托过的关家妇女搭救,但看到凤喜一家这等没志气,不免替樊家树叹息罢了。
樊家树回来后彻底明白自己的痴情不过是一厢情愿。虽放下手来,欲爱恋关姑娘。但关姑娘已经跳出世俗外,极力撮合他和富家女何小姐。何小姐终于得以与家樊树成就姻缘。
在剧目题材扩大的同时,曲调也有了丰富与发展,经常演唱的声腔除滩簧调为基本曲调外,还有五更相思、一匹布、满江红、四大景等。
20世纪40年代的改良甬剧时期,演员才真正开始注意服饰的舞台效果。因为大都上演时装大戏,舞台上开始用实物作道具,男角用折扇,女角拿一块手帕,或用其他一些十分简单的生活用品。
在甬剧历史上,并无脸谱的记载。一般丑角都是安颗痣或抹上一些白粉,有的则包帽后羊角髻。一些年老的生角则在化妆上多以描绘、粘贴皱纹、胡须等来代替髯口。有的男旦在上海茶楼和娱乐场所演出,为了弥补体型上的不足,特别注重化妆和服饰的艺术效果。
1940年以后,甬剧化妆大都运用水粉,而眉毛略用毛笔蘸墨描画,直到1950年以后,甬剧化妆才开始用上油彩。
Ⅹ 甬剧是何处地方的剧种
甬剧,早期曾名“串客”,宁波滩簧。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戏曲剧种,与浙江的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
该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地区田头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另一说是一些甬剧老艺人认为“串客”与宁波乱弹的合流。
甬剧是最早进入上海演唱的外来戏曲剧种之一。清光绪六年(1880年)宁波串客艺人(业余从艺出身)邬拾来、杜通尧等受茶馆老板马德芳、王章才之邀来上海,在小东门“凤凰台”、“白鹤台”等茶楼演唱。因为早在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已有大量宁波籍人来上海经商。嘉庆三年(1798年)宁波旅沪同乡会已在上海城厢北门外购了30多亩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四明公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当时的上海知县蓝蔚雯是宁波定海人,宁波人在沪势力与日俱增,而这正是甬剧较早进入上海的背景。
串客进入上海后,随着演唱艺术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新甬剧几个阶段,形成了能适应广大观众审美要求,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
早期所演剧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的小戏,如《借披风》、《绣荷包》、《拔兰花》、《卖馄饨》、《秋香送茶》、《双落发》等,大抵为表现男女爱情故事。伴奏比较简单,以一锣一板为主。随着观众欣赏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场竞争激烈,宁波滩簧在演出剧目、唱腔及伴奏、舞台美术及化妆,都有一定丰富与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区的女艺人筱爱春、筱凤春等来沪登上舞台和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吕月红等女艺人先后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乐场演出,宁波滩簧实行了男女合演,行当也进一步丰富。这个阶段滩簧班社发展很快,最多时达20个。
宁波滩簧在上海演出期间,因编演内容触及时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满,下令禁演。后经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戏”、“甬江古曲”。但在进入30年代后,国民党政府又以“四明文戏内容淫秽,有伤风化”,被上海市教育局禁止演出。1936年8月,上海游艺协会将“四明文戏”改名为“改良甬剧”。之后,部分甬剧艺人受兄弟剧种进行艺术改良的影响,为使甬剧剧目题材扩大,曲调丰富,竞相聘用文明戏演员当编导,编演时装大戏。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戏编导叶峨樵为编剧,在中南饭店演出根据京剧《清风亭》改编的《天打张继宝》,并使用布景和灯光,获得成功。嗣后又从文明戏移植了不少大戏,如《啼笑因缘》、《三县并审》、《杨乃武》等,以及重新编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