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戏曲荷花舞韵

戏曲荷花舞韵

发布时间: 2021-02-02 06:27:09

㈠ 舞韵瑜伽荷花 mp3

进土豆网“舞韵瑜伽音乐《荷花》”即可下载MP3

㈡ 为什么很多宫廷舞蹈到了清朝就失传了呢

这个要去看中国来舞蹈史。唐代是自舞蹈最鼎盛的时期,但由于战乱,导致唐代灭亡,使大批艺人和乐舞作品散失,取而代之出现的五代十国,那个时候虽然也保留了宫廷舞蹈,但规模很小,直到北宋统一之后,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舞蹈逐渐衰落,但民间艺术盛行(秧歌)这时出现了“勾拦瓦舍”。失传主要是因为战争的分裂导致,舞蹈到了清代都被大量的戏曲吸收了,从独立的表演艺术败落下来。在19世纪后期,戏曲的盛行,它也走完了它的路程。

㈢ 戏曲的种类有哪些

那叫剧种,戏曲的名字就多了。
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 京剧
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基本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 京剧的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的唱腔的特点是曲调丰富,旋律优美,节奏起伏,变化鲜明。各行角色的唱腔和用嗓各有特点,能充分发挥各行演员的特长和创造性。表演在继承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及其他地方戏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手段和表演方法,把唱、念、做、打各艺术手段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吕剧
吕剧是从说唱形式的“坐腔扬琴”演变而来。发源于鲁东北地区的广饶、博兴一带;流布于山东全省各地,并流行于河南、江苏、安徽等省部分地区。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主要板腔有四平、二板,另外有娃娃腔等部分曲牌穿插运用。音乐唱腔质朴通俗,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眉户
眉户又作“迷糊”,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盛行于关中地区,同时流行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 眉户,一说因其主要曲调是由秦岭脚下的眉县、户县的民歌小调组成,因地得名;一说因眉户曲调悱恻缠绵,悦耳动听,颇有迷人之感,故而亦称“迷糊” 眉户的语言十分通俗生动,音乐风格又很质朴。音乐结构为曲牌联套形式,不少曲牌是由长短不等的句子组成。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海笛辅之,逐渐加入扬琴、二胡、提琴和部分中、西管乐打击乐器基本与秦腔相同。
评剧
评剧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 评剧的前身是河北省东 评剧
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莲花落是一种化妆坐唱的形式,剧目有《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等。东北的蹦蹦(二人转)传入关内后,莲花落艺人吸收了蹦蹦的音乐、剧目和表演等,使说唱形式的对口莲花落成为带有表演的莲花落,这就是评剧的雏型;因此,后来人们有时称评剧为“蹦蹦”或“蹦蹦戏”。1909年“莲花落”进入唐山后,受到煤矿工人的欢迎,被称为“唐山落子”。接着由于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所以被命名为“平腔梆子戏”,简称评剧。再后又吸收了京剧、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艺术,使评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黄梅戏
黄梅戏使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大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演出了大戏。主要唱腔,大戏有平词、火工、二行、三行、彩腔等;小戏多用各自独立的唱腔。由于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方言讲唱,形成了独特风格,所以曾被称为“怀腔”。
东北地方戏
在东北地区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人表演的戏曲剧种。音乐部分基本上沿用二人转,摈弃了曲艺色彩,增加了戏剧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演出较普遍。
秦腔
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源于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中叶。曾受昆腔、弋腔、青阳腔的影响,以梆子击节,音调高亢、激越,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
邕剧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百色、钦州等地。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古名邕州的南宁,故名“邕剧”。系在宾阳戏和武鸣老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属皮黄系统。唱腔和剧目与桂剧相近,也吸收粤剧的一些艺术因素。表演纯朴粗犷,武打有“大过山”、“跳椅”、“滚藤牌”等特殊技术。解放前已渐趋湮没,解放后获得新生。
柳子戏
也叫“弦子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河南的部分地区。旧称“柳子腔”,是由河南、山东一带流行的山坡羊、黄莺儿、打枣竿、柳子等弦索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而成,并用加“滚”的唱法。传统剧目《黄桑店》、《挂龙灯》、《玩会跳船》等,风格均较古老。曲调分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等四大类,偶亦演唱转调与昆调。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笙、笛,后来又增添了琵琶、排笙等。
南昌采茶
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南昌民间的“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经灯戏、三脚班、半班等阶段而于清末形成。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等地。主要曲调有“茶灯调”和由“茶灯调”发展演变而来的“攀笋调”、“秧麦调”、“下和调”等。音乐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与短弓两种,而短弓又有顿弓、颤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
淮海戏
旧称“淮海小戏”、“小戏”。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泗阳、沭阳、灌云及连云港等地。始于清末,以地摊形式演出,后逐渐发展成为舞台剧。曲调质朴优美,以“拉魂腔”见长。伴奏乐器以板制三弦为主,因而俗称“三括子”。拉场戏 也叫“小落子”。戏曲剧种。由曲艺二人转发展而成,故习惯上也称“二人转”。传统剧目有五十多出,以《回杯记》、《梁赛金擀面》、《寒江关》、《二大妈探病》等影响较大。解放后编演的现代剧有《光荣灯》、《新婆媳》等。
彩调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原称“调子”或“采茶”,约有两百多年历史。解放后定名为“彩调剧”。是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基础上形成,曾与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云南花灯戏互相影响。音乐唱腔大多轻松活泼,生活气息较浓,表演时载歌载舞,富有地方色彩。广西歌舞剧《刘三姐》就是在彩调音乐、表演基础上创作的。
莆仙戏
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和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因为发源地过去隶属于兴化府而得名。兴化戏在明代中叶就已盛行,清代又有很大发展,50年代初改称"莆仙戏"。 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作为宋元南戏的古老剧种,尽管莆仙戏在近代以来曾受到闽剧、京剧以及文明戏的某些影响,但由于声腔、方言和欣赏习俗等因素,却一直保持着它独特的风貌,不被其它剧种所同化。这个剧种,在保存古老剧目、音乐曲牌、演出仪式、表演程式等方面,都以"奇、古、特"的艺术形态令人惊叹称绝。
辽剧
辽剧原于辽南皮影戏。辽南皮影戏生成于300多年前,发展为辽南影调戏至今已有50多年。道白清晰,唱腔优美,既有皮影古韵,又有现代唱腔,深受辽南地区乃至辽宁全省观众的喜爱。2002年1月被辽宁省确定为唯一的地方剧种。
豫剧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它流传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是在明代秦腔、蒲洲梆子传入河南地区后,同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形成的。一说是由北曲弦索调直接演变而成,以梆子按拍、节奏鲜明。豫剧分别有豫东调和豫西调两个支派,豫东调以商丘、开封为中心,音调高亢、唱腔一般多用假嗓为主,称“上五音”;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音调较低,唱腔一般用真嗓,称为“下五音”。
锡剧
“锡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流行于江苏南部及上海等地。长于抒情,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和水乡情趣。基本曲调有“老簧调”、“铃铃调”、“大陆板”、“长三调”、“哭调”、“老旦调”等。
高甲戏
从明末清出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传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角色方面,文戏的青衣、文生和花旦的表演主要以梨园戏科步动作为基础,优美细腻,舞蹈性强;武生、武旦、老生和净角的表演则带有浓厚的京戏色彩。高甲戏的服装与京戏相同,只是叫法有所不同而已。脸谱化妆最初只有红黑白三色,后期摹仿京剧的化妆。
淮剧
淮剧是江苏的主要剧种之一,产生距今约二百年历史。 淮剧土名又叫“三伙子”,可说明它是从三个方面形成的:一是香火戏,它有一批职业演唱人员,从事祈神求福的迷信活动;二是民间说唱,如打响板沿门卖唱的“门叹词”,唱些小词书上的片段和流行的各种民间小调、秧田号子、工鼓调等;三是徽剧,也就是流行于里下河的徽班。这三方面逐步结合,尤其是受徽剧的影响,淮剧形式逐渐形成,并有专业班社流动演出。
柳琴戏
柳琴戏是江苏省主要剧种之一,分布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因其唱腔有拉魂动魄的魅力,故民间一直称其为“拉魂腔”。50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始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及毗邻地区的剧种音乐,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备唱腔体系,内容丰富多姿,腔调高亢华丽为观众钟爱,百听不厌。
南词
“南词”原为坐唱曲艺,清代由苏州传入福建。南平南词即以这种唱腔与南平一带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融合,经民间艺人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传教、整理、挖掘,发展形成了剧种,上世纪50年代初搬上舞台。因剧种年轻,以普通话为剧种语言,着重编演现代戏,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欢迎。
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是山西省东南部(古上党郡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因为是在山西省黎城县境内发展和形成的,所以又称黎城落子。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1954年冬,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二分团代表全区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之后,被定名为上党落子。
沪剧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它形成于上海,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属滩簧系统。 沪剧源自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初名花鼓戏,进入城市后改称本地滩簧,亦名"本滩",二十世纪20年代始有"申曲"之称,40年代初又出现了沪剧称谓,至抗战胜利后才通称沪剧,是一个较年轻的戏曲剧种。 在上海风行的剧种很多,但只有沪剧才是唯一产生并壮大于上海的地方戏。它源于民间,语言生动,音乐柔和,委婉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
云南花灯
云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境内汉族聚居地区和汉族、少数民族杂居区。在农村和小城镇尤为流行。在昆明就有“有烟火的村子就有花灯”的说法。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流行花灯的县达八十余个。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云南花灯逐渐形成十个支系: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腾冲花灯。它们彼此大同小异,基本特色相似。此外,在贵州的盘县、兴义和四川的会理一带也有云南花鼓流行,它们在剧目、音乐、舞蹈等方面也多有相似之处,似有血缘关系,但因多年来分头发展,已各自形成独立的剧种。
三跳道情国土局
宜兴三跳道情小戏,以宜兴地名取名。其前身为江南太湖地区流行的“说因果”,后来在宜兴扎根、发展,演唱时因以竹板、木板伴奏,故称为“三跳道情”。宜兴三跳道情小戏,用宜兴方言演唱,形成自己表演形式美、声腔演唱美和地方语言的艺术特色。特别是丰富的曲调和优美的唱腔,使得它善于叙事、长于抒情,有利于戏剧矛盾的推进和戏剧人物的刻画,是太湖西岸独特的一种戏曲形式。
海门山歌剧
海门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南靠长江,近邻上海,号称上海北大门,清代中叶后,江南移民把吴歌传入,经海门劳动人民世代口头传唱,发展成为流传于境内的海门山歌。1958年8月,海门县政府在省、地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专业的海门山歌剧团,一个崭新的剧种出现于舞台,活跃于江海之滨。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最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据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是在赣南民间灯影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有传统剧目一百多出,在闽、粤、湘、桂等地颇有影响。赣南采茶戏具有浓郁的赣南乡土气息和客家特色,唱腔优美动听,语言诙谐幽默,表演则以活泼灵巧的高矮步、扇子花、单长水袖载歌载舞的表演有别于其他剧种而独具特色。赣南采茶戏的优秀剧目有四小金刚《哨妹子》、《补皮鞋》、《钓蛉》、《老少配》。四大金刚《反情》、《大劝夫》《上广东》、《卖杂货》以及大型传统戏《九龙山摘茶》小戏《试妻》、《双打龙凤刀》等。
陕北说书剧
陕北说书,是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有九调和十八调之说。男女同腔同调,说似唱,唱似说,人物跳进跳出,旋律委婉动听。主奏乐器为三弦或曲项琵琶。近年来由延安曲艺馆给予改革尝试,将陕北说书搬上舞台,发展为陕北说书剧。
九江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原名茶灯戏,俗称茶戏,进入半班形式后称采茶戏。明末清初,广泛流传于九江县内及九江府辖各县,故名九江采茶戏。 曲分南河、北河两个流派,本剧为流传九江县一带的南河派采茶戏。声腔分为平板、花腔、汉腔、杂腔、曲牌等五大类。原演出时,不用弓弦乐器伴奏,而以打击乐,乐手居台中天幕前而坐,演员在乐队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帮腔。
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雷剧
雷剧是广东省的一个地方剧种,也是一个仅仅流行于雷州半岛雷州话方言雷剧区的独特的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雷剧用雷州地区方言表演,以雷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声腔体系完整、曲调优美。唱腔创作以板式变化结构为主,采用原雷讴散、慢、中快板,高商雷讴散、中、快板,高台羽调慢、中板,高台宫调中板,原腔混合复、慢板等11种板式,根据剧情和不同的意境采用女声伴唱,男女声重唱的作曲手法来渲染不同的戏剧氛围。
越剧
越剧,又名绍兴戏,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个人觉得部分说法有失偏颇~~~~~~

㈣ 所有戏曲的名字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再加上审美习惯、表达方式、方言不同等许多条件,中国戏曲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形式,这就是众多的戏曲剧种。
据统计,中国现存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以戏曲的发源或流行省区划分:

地区 剧种

北京:京剧 北京曲剧 西路评剧 北昆

天津:京剧 评剧 河北梆子 北方越剧

河北: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上四 调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山西:朔县秧歌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凤台小戏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戏 洪 洞道情戏 弦子腔 晋北道情戏 壶关秧歌 临县道情戏 襄武秧歌

内蒙古:漫瀚剧 二人台

辽宁: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彩扮莲花落 蒙古剧

吉林: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 户戏 弦板腔

甘肃:陇剧 甘南藏戏 影子腔 高山剧

青海: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新疆曲子戏

山东:山东梆子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枣梆 吕剧 茂腔 柳腔 四平调

江苏:昆曲 通剧 淮海戏 锡剧 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剧 扬剧 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

安徽:黄梅戏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戏 庐剧 端公戏 沙河 调 徽剧 安徽目连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 弓戏 芜湖梨 簧戏 文南词 凤阳花鼓戏 淮剧 淮北花鼓戏 嗨子 戏 皖南花鼓戏

上海:沪剧 奉贤山歌剧 滑稽戏

江西:赣剧 河戏 宜黄戏 万载花灯戏 宁都采茶戏 景德镇 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戈阳腔 宁河戏 赣南 采茶戏 抚 州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盱 河戏 瑞河戏 萍乡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福建: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闽剧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 茶戏 庶民戏 平讲戏 词明戏 大腔戏 南 词戏 芗剧 闽西山歌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 膀戏

台湾:歌仔戏

广东:粤剧 正字戏 白字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雷剧 梅县 山歌剧 潮剧 广东汉剧 西秦戏 粤西白戏 东昌花鼓 戏 临剧

广西: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 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湖南:湘剧 祁剧 长沙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湘昆 师道戏 湘 西花灯戏 常德汉剧 巴陵戏 常德花鼓戏 衡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湘西苗剧 湘西阳戏 衡阳湘剧 辰河戏 岳阳花鼓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汉剧 荆河戏 湖北越调 东路花鼓戏 南剧 山二黄 湖 北高腔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远安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楚剧 随县花鼓戏 鄂西柳子戏 郧阳花鼓戏 堂 戏 襄阳花鼓戏 阳新采茶戏 文曲 戏

河南:豫剧 南阳梆子 河南越调 河南道情 大平调 怀梆 豫南花鼓戏 罗戏 卷戏 大弦调 河南曲剧 乐腔 怀 调 五调腔

四川: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云南 壮剧 彝剧

贵州: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 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藏剧

㈤ 建国初期,职业舞蹈教育对于舞蹈专业建设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60年弹指一挥间,60年舞蹈花绚烂。

20世纪上半叶,由于经历长期战乱,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舞蹈,濒于衰落与失散。除了自宋朝以来被保存容纳于戏曲的部分尚有专业演出之外,民间舞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潜存于广泛的民俗生活之中。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推动社会变革的新浪潮,舞蹈做为一种新文化形态,也更新了观念开始涌动:二、三十年代黎锦晖等新型的歌舞剧流行于城市;李伯钊在中国苏区组织起革命的歌舞;三、四十年代吴晓邦掀起新舞蹈运动;戴爱莲积极对边疆民间舞蹈的收集与演出;康巴尔汗、贾作光等对少数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延安等革命根据地蓬勃的群众秧歌运动,都在抗日救亡、民族解放斗争的时代洪流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舞蹈艺术踏上了艰苦创业的道路。l949至l966年是当代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新一代舞蹈工作者意气风发,掀开了中国舞坛最初的序幕。他们随着时代的脉搏,奋力反映当时火热的生活,创作出如《人民胜利万岁》、《乘风破浪解放海南》、《藏民骑兵队》、《和平鸽》、《草原上的热巴》、《丰收之夜》等作品。随后十年,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题材作品的创作,进入了十分活跃的时期,尤其部队舞蹈工作者的热情更为突出。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如《艰苦岁月》、《飞夺泸定桥》、《大刀进行曲》、《狼牙山五壮士》、《罗盛教》、《三千里江山》、《不朽的战士》、《野营路上》、《夜练》、《洗衣歌》、《丰收歌》等等,都是一批优秀的作品。它们以独到的构思,高昂真挚的情感和动人的舞蹈形象,热情地再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历史,歌颂了新生祖国的幸福生活。

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对濒于失传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大力的抢救,大批新舞蹈工作者纷纷走向农村、草原、边寨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在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中汲取营养。经过l95l年的“红五月舞蹈大会演”,1953年、l957年的第一、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和1955年的“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之后,一大批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汉族舞蹈,经过整理、编创后从广场走向舞台,从业余走向专业,以崭新的面貌先后与观众见面。如《红绸舞》、《腰鼓舞》、《狮子舞》、《龙舞》、《采茶扑蝶》、《花鼓灯》、《荷花舞》、《跑驴》、《花鼓舞》、《大秧歌》、《春到茶山》、《采红菱》、《花伞舞》、《江南三月》等等。这些舞蹈具有较强的民俗色彩、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舞蹈同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蒙古族的《鄂尔多斯》、《挤奶员》、《盅碗舞》,维吾尔族的《打鼓舞》、《盘子舞》、《摘葡萄》,朝鲜族的《扇舞》,傣族的《孔雀舞》,黎族的《草笠舞》,苗族的《苗族青年舞》,彝族的《快乐的罗嗦》、《阿哥追》,回族的《花儿与少年》等等,它们或风格独特、韵律典雅,或情感粗犷,动律秀美,将少数民族渊远流长的舞蹈形象,如诗如画地呈现给中外观众。

新中国不仅为舞蹈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大道,而且为舞蹈新秀的崛起创造了良机。这一时期,在为数众多的佼佼者中,脱颖而出并在国内外具有突出影响的是舒巧、斯琴塔日哈、崔美善、张均、赵青、白淑湘、陈爱莲、阿依吐拉、莫德格玛和刀美兰。她们的表演才华与艺术成就在新中国舞蹈事业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显现着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她们的艺术成就在于其对舞蹈事业的真挚热爱和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她们是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中的杰出代表。

中国舞坛“十大名家”的出现,是建国十七年间特有的舞蹈现象,她们光彩照人的艺术成就与艺术造诣,迄今难以逾越。

同时纳入舞蹈与戏剧范畴的中国舞剧,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初露端倪,而真正得到繁荣发展,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舞蹈艺术从远古时期的巫术礼仪到舞剧这一形式的出现,经过了数千年漫长的历程。商周时的乐舞奴隶,可以说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舞蹈艺人。至秦汉宫廷乐舞盛行,曾出现过诗、歌,乐、舞以及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百戏”,魏晋南北朝各民族与东西方舞蹈的大交汇,特别是丝绸之路的通达,为隋唐五代乐舞的鼎盛辉煌奠定了基础。当时做为宫廷乐舞的《燕乐》,拥有极大的机构,唐玄宗亲自开创的乐舞作坊—梨园,竟达五百人之多,足见其当时盛况。宋元之后由于戏曲艺术的兴起,舞蹈渐渐融于其中而淡化了独立的艺术地位,但因此也使舞蹈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舞蹈教育家在实践中 把舞蹈从戏曲中分离开来,既保留戏曲舞蹈特有的形体动律,又将之动作、技巧、表情、身韵予以发展,成为独具舞蹈特征的完整体系即中国古典舞教程,奠定了创立中国新古典抑或民族舞剧的重要基础。

民族舞剧最初的探索是从舞剧《盗仙草》开始的。在京剧名家的帮助下,舞蹈工作者成功塑造出白娘子的舞蹈形象。《盗仙草》的意义在于它是首部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创作的新古典舞剧。它与尔后出现的《碧莲池畔》、《东郭先生》、《海蚌姑娘》、《芙蓉花仙》等脱胎于同名戏曲的作品一道,充分显示了中国古典舞剧的魅力,为建立中国舞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有益和成功的实践。

1957年舞剧《宝莲灯》的问世,开创了中国舞剧创作的新纪元,并对当时的舞剧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蒂莲》、《刘海砍樵》、《石义砍柴》等一批民族舞剧竞相登台;革命历史及现实题材的舞剧如《黄继光》、《蝶恋花》、《秦岭游击队》、《雁翎队》、《八女颂》、《刚果河在怒吼》等纷纷上演,舞剧创作出观了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同时,少数民族题材舞剧亦有可喜的收获。像黎族的《五朵红云》、蒙古族的《乌兰保》、彝族的《凉山巨变》等,都是最早以舞剧形式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成功作品。这些舞剧将色彩绚丽的少数民族舞蹈与戏剧内容有机结合,使许多少数民族舞蹈转化为戏剧性的舞蹈形象并独具一格。

在建国十周年庆祝活动前后,三部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民族舞剧引起中外观众的广泛瞩目。《鱼美人》以华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和强大的演员阵容,令中国舞剧舞台斑斓夺目。它在借鉴欧洲芭蕾舞剧的艺术形式和结构方法上的偏重,特别是剧情的设置与中国传统的戏曲模式明显不同,其中的《蛇舞》、《珊瑚舞》等流传广泛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雷峰塔》是继《宝莲灯》之后又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它浓郁的气氛渲染、精心的意境营造、鲜明的人物刻画,不仅凸显出舞剧的重要特征,而且使舞剧充满诗情画意,给予观众由衷的审美愉悦。《小刀会》,明显拓宽了舞剧创作的道路。它以传统戏曲舞蹈为基础却不受其束缚,广泛吸收中国民间舞和武术但予以创新,特别是对武打的设计超脱程式化的表演进行了创造性变革。《小刀会》因充满阳刚之美并富于中国气派而独树一帜,使其成为中国舞剧的代表作之一。

简言之,建国十七年的中国舞剧,冲破了戏曲舞蹈的樊篱,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融入传统的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手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但是其间所表现出的深受戏曲化的结构方式影响和编导手法雷同的局限性,也逐渐受到美学思想的挑战。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不失为一个民族舞剧人才辈出、创作活跃和硕果累累的时代。

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的欧洲古典芭蕾 以其严谨规范的科学训练、高度的形体技巧和优雅华贵的气质,被誉为人类艺术皇冠上的一颗璀灿明珠。建国后芭蕾艺术完整、系统地进入中国,始于1954年前苏联芭蕾专家的到来和北京舞蹈学校的建立。l957年该校师生排演了德贝瓦尔的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是中国舞台上首部完整上演的欧洲古典芭蕾剧目。1958年,世界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在北京隆重上演.在国内外产生极大反响,它标志着中国芭蕾艺术发展的新纪元,成为当时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之后,年经的中国芭蕾艺术工作者又连续排演了世界芭蕾名著《海侠》和《吉赛尔》以及《西班牙女儿》、《巴黎圣母院》、《泪泉》,体现了年轻的中国芭蕾舞编导独立创造的才华。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1964年演出的《红色娘子军》,是第一部中国芭蕾舞剧。它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首次塑造了吴琼花、洪常青等栩栩如生的芭蕾舞当代人物形象。上海舞蹈学校莅年演出的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白毛女》,同样是中国芭蕾舞剧的新收获。这个在我国人民中家喻户晓的故事,被成功地以芭蕾形式再现舞台,浓厚的乡土气和激昂的斗争场面,使舞剧颇具时代风采。

与此同时,中国舞蹈界对东方舞的学习、研究和演出也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东方舞”的大概念不囿于地缘上的划分,它实际涵盖了亚.非、拉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舞蹈。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成立的东方歌舞团,一方面向各国人民介绍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努力学习和表演亚非拉美的民族民间舞蹈。《拍球舞》(印度)、《八木小调》(日本)、《赞王歌》(尼泊尔)、《百花园中的仙女》(柬埔寨)、《古典双人舞》(缅甸)、《罐舞》(斯里兰卡)等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当年东方歌舞团严谨庄重的艺术作风和独一无二的演出风格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被誉为“东方之花”。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中国舞蹈进程中辉煌壮丽的一章。这部为庆祝建国十五周年而创作的史诗,以豪迈恢弘的气势和波澜壮阔的场景,形象描绘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英雄业绩,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力量。《东方红》中的舞蹈如《葵花向太阳》的壮美,《飞夺天险》的高超,《情深意长》的灵秀,《游击战》的轻捷以及《伟大的节日》中色彩斑斓的团结欢乐气氛等等,都为这部史诗增添着绚丽的光芒。它的成功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成为中国音乐舞蹈史上的里程碑。

1949—1966年,受到党和国家关怀与重视的中国舞蹈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其秉承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民族民间的丰田沃土里扎根、开花、结果;同时也以其民族精神的博大和进取,包容并吸纳着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丰硕果实。这一时期,舞蹈工作者锲而不舍,以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数以万计的舞蹈之花,奠定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基础,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功绩。

㈥ 到清朝已经失传了的舞蹈有哪些

1 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曲又称霓裳羽衣舞。是一种唐代的宫廷乐舞。唐玄宗为道版教所作之曲,用于在权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安史之乱后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2 惊鸿舞
惊鸿舞是唐代汉族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
3 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是中国唐朝宫廷乐舞。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最初用于宴享,后用于祭祀,属武舞(与文舞相对)类。是大唐鼎盛时期的象征,气势不凡。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秦”是其登基前封号。

㈦ 谁能介绍一下中国舞

不久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
族舞剧系受文化部的委托,组团到
英国、西班牙演出,在这两个欧洲
古国引起了轰动。尤其是当他们在
英国伦敦演出时,只能容纳900人
的伦敦孔雀剧场,4天内的观众居
然达到了4000人。

可以说,在英、西两国上演的
这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精品晚会
”的节目,几乎全是近年来舞院民
族舞剧系在国内外的获奖作品。无
论是轻歌曼舞的《踏歌》、悲壮凝
重的《垓下雄魂》、气势磅礴的

《黄河》,还是情趣盎然的《大师哥小师妹》、雍荣华贵的《飞
天》以及震撼人心的《秦俑魂》,都把中国古典舞传统的内涵
神韵与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进行了完美的结合。难怪在伦敦参
加一个舞蹈教学国际会议的几十位各国舞蹈学院院长在观看演
出后,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事实上,就在近年来“西方古典舞”———芭蕾席卷神州
的同时,民族舞剧系的师生们也在源源不断地把中国舞流动的
曲线美向世界各地传播。美国、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
…中国舞蹈引起的轰动早就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元旦,在京的
100多位外国使节在政协礼堂观看了民族舞剧系的表演,中国舞
蹈艺术的“美丽”曾让所有人叹为观止。

可美丽往往也是寂寞的。

尽管中国古典舞诚如该系老师李天欣所说,是“中华民族
的动作语言,体现着国家的精神面貌”,但与同是表演艺术国
粹的京剧甚至民乐相比,中国古典舞却如空谷幽兰,虽美丽灵
秀,却鲜为人知。多年来,提起中国舞蹈,在人们脑海中更多
的是各少数民族的民间舞和秧歌。人们甚至开始熟知芭蕾,但
是对于中国自己的古典舞却几乎没有任何概念。或许有人知道
荷花舞,有人知道《丝路花雨》,有人知道在《红色娘子军》
中有大量民族舞的舞蹈语汇,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都属于古典
舞,一种应与西方芭蕾相提并论的中国舞蹈,业内人士把它简
称为中国舞。

中国古典舞中融入了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在潜移默
化中,这些舞者们也都被赋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古典气质美。
女孩秀美而含蓄,男孩则朴实而充满阳刚之气。中国民族舞剧
系的系风纯正与严谨在舞蹈学院也是公认的。系里的老师说:
“或许由于各方面知道的太少,我们更需埋头苦干,只求拿出
精品。”

经过多年的摸索,中国民族舞剧系终于选择了今天走的这
条“当代中国古典舞”的道路。人们看到,如今的中国舞在保
持其浓缩五千年文化特色的同时,不仅在舞蹈语汇上吸收了大
量现代舞的精髓,而且在音乐、舞美、服装等方面都借鉴了各
派现代艺术的精华。所以,美国媒介才会如此评论说:“既继
承了戏曲舞蹈的表现语言和精辟手法,又使它们更贴近生活和
心灵。”所以,中国舞演员黄豆豆会在法国演出时谢幕多达11
次;所以,民族舞剧系会在有46个国家参加的平壤“四月之春”
艺术节上夺得唯一的舞蹈团金杯大奖。

真正美丽的事物往往会因为寂寞而更加美丽。无疑,那些
无怨无悔的舞者们已用自己的汗水证明了这一切。

㈧ 民族舞和古典舞的区别

1、技巧要求不同

古典舞要求技巧性更高,而且对演员的软度要求也更高。

民族舞由于舞种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对器械有较强的控制力(如蒙古舞的顶碗),有的需要较好地把握身体姿态(如傣族舞的“三道弯”)。

2、模式化程度不同

古典舞的成型时间较短,虽然已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随着新的思想不断地涌入,它的可变性很大。

民族舞历史悠久,各民族的舞蹈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大,但是模式化程度很高。

3、舞蹈演员表现的感情基调不同

古典舞演员在舞台上需要更多的情绪的变化,有喜、有悲,处理感情要更加细腻。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要相当地到位。

民族舞的整体感情基调是高昂的、活泼的、奔放的,充满喜气,不带忧郁。

(8)戏曲荷花舞韵扩展阅读:

50年代初,在政府的大力提倡和认真实施下,大规模地开展了“抢救遗产”的工作。体现在舞蹈领域,一方面是有效的考察、搜集、整理散见于民间的各民族舞蹈,通过加工——再创作,以其精华展现于舞台;另一方面则是对戏曲舞蹈的继承、发展,使其脱胎为独立的舞蹈艺术。

各民族自然传衍的舞蹈——尤其是技艺性较强的,在传衍过程中其基本风格往往集中体现在一些有代表性的艺人身上,他(她)们大都是农民,堪称民间舞蹈家,但长期以来地位低下,甚至过着忍饥挨饿、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抢救遗产”也是对身怀高超技艺的民间艺人的拯救,他们自身和他们的艺术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破天荒地登入了大雅之堂。

这一工作,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实行的基本政策,也可说是“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延续和发展。新一代的舞人自觉沿着《讲话》的指导思想,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认真地对于那些,看似“粗糙”却是“最生动”的民间舞蹈进行学习、搜集、整理,本着“去其糟粕”——剔除封建社会遗留下的不健康成份,“取其精华”——选取最具人民性的审美特质进行提炼、加工——再创造。

在建国后的十多年中,在毛泽东所提倡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洋溢着时代气息,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的优秀舞蹈。它们不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为世界舞坛所瞩目。

前面已经提及的如:戴爱莲的《荷花舞》、《飞天》;贾作光的《鄂尔多斯舞》……等都是这一时期领时代风骚之佳作,象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如:《红绸舞》(群舞)首演于1949年,编导:金明(1927——)等,编曲:程云,首演者:长春文工团郑建基、王亚彬、刘海茹。一队男女青年,高举着“火把”跳着欢快的秧歌,“火把”变成了红色的长绸——如火龙飞舞,矫健的舞姿与变幻的“火龙”交相辉映,洋溢着青春活力。

舞蹈以民间秧歌和传统技艺——“百丈帆”为基础,选取了“燃烧的火把”这一有意味的形式,宣泄着人民得解放的共同心声。1950年该舞第一次进京演出,轰动首都。次年,入选参加第3届“世青节”获金质奖。半个世纪以来,演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和世界的五洲四海,人们不约而同地说它是:“中国之火的象征”。

其它汉族舞蹈,如:《花鼓舞》、《丰收歌》等,都堪称佳作。《花鼓舞》(群舞),首演于1956年,编导:张毅(1934——),作曲轶名;首演者:大连市歌舞团,张毅领衔。“花鼓”流传于山东省,长年以来,它是贫苦农民流浪乞讨的一种卖艺形式。

鼓棒上系有半米多长的鼓穗,舞者以鼓棒与鼓穗的顶端交替击鼓形成一种独特的技艺。张毅赋予“花鼓舞”以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并将鼓穗加长突出其技艺性,在激昂、多变的节奏中,人体健美的律动与彩色鼓穗的丰富线条相交织,构成舞蹈的独特魅力。该舞曾获1957年“世青节”金质奖。

在这股强劲的时代潮流中,少数民族舞蹈之花姹紫千红,遍地开放。《孔雀舞》(女子群舞)是金明的又一佳作,首演于1956年。作曲:罗忠熔;首演者:中央歌舞团资华筠、崔美善领衔。

高高山岗上,一只开屏的“孔雀”,抖动着美丽的翅膀冲下山来,一双双“翅膀”化作了“孔雀姑娘”,踏着象脚鼓与锣的敲击声,和着优美的旋律,簇拥着“鸟王”翩翩起舞——饮水、照影、沐浴、飞翔…… 孔雀是聚居在西南边陲的傣族古代图腾崇拜——宗教艺术的遗存,一直被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

民间流传的传统“孔雀舞”只有男性表演,舞者身背象征翅膀的沉重道具,限制了形体的自由与舒展。编创者突破传统——尝试以女性来展示孔雀的美丽,在服饰上也进行了革新——去掉沉重的道具,代之以坠满孔雀羽毛的宽摆长裙……这个舞蹈于1956年首次在全国舞蹈会演中亮相,就以其新奇和优美,备受观众青睐,次年又在“世青节”获金质奖。

在搜集、整理传统民族舞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舞台精品确实不少。政府为交流经验、繁荣创作,定期举办文艺会演。饱经忧患的各族人民都以能在舞台上展演自己的舞蹈而自豪。

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地区或民族,生活中自然传衍的舞蹈濒临绝境。面对新的时代,他们也渴望以舞蹈来表达心声,树立自己民族的形象。他们甚至向专业舞人提出:“为我们设计一个舞蹈吧!”《快乐的啰嗦》、《草笠舞》正是在这样的“呼唤”声中,应运而生。

上述的各民族舞蹈,代表着这一时期数量最大的“情绪舞”——短小精炼,无复杂情节,以比、兴手法状物抒情。无论是在传统民间舞蹈基础上加工、创作的,亦或是专业舞人精心设计的,都突出民族风格——力求体现不同民族的审美特质。

㈨ 什么是舞蹈特性

舞蹈的艺术特性

1.律动性
透入舞蹈有形的外壳,钻进去,往里又往里,那里许是绵长深邃的长阶,当你觉得渐渐接近最底层时,你一定已然化为无。你亦无,长阶亦无,而唯其无,似乎更是无所不在。找不到长阶之底同时找不到你自己时,你们同成为了无所不在却决不解说、不可解说、不存在解说、不解说的震颤,只源于人类生命灵性并与之同在的那种震颤。它有弱、有强、有柔、有刚、有弛、有张、有涩、有畅。它就是律动。
律动,是舞蹈的灵魂。从内向外看,尤其能直观这一真谛。
律动,赋予生命的原始躁动以节奏秩序,使之化为一种情调,可洞若观火地呈现。
律动,核心即是力的样式。律动力的样式变化丰富,最能直接而显著地表现了出舞者的气质、情愫、千种韵致。
山民们长年跋山涉水,一蹬一颤富有弹性的律动,往往就构成了他们的舞蹈的基本律动。然而,同样的颠颤,高山顶上的舞蹈会有更豪放的山的粗犷;河谷区域的舞蹈则呈露出柔韧的水的秀雅;比较原始,人口稀少的部族的舞中,常常在膝盖的弹动之外,突出臀、胯主动的摇摆滚动,带着些许朴素的性煽动的意味暗示着潜在的生殖崇拜;文化较发达的礼义之邦,这种臀、胯乃至腰、腹的动态,则每每趋向内敛,比较地多了自觉意志的导引,转向美的韵律的方向上去发展。
惯于以头承负重物的民族,舞蹈律动必有某种身躯缓冲方式,以保持头部的稳重平衡,比如斯里兰卡及南太平洋区的一些舞蹈,胯部都有一种似乎因上部压加而被挤出的感觉,在行走中左右来回交替不紧不慢的节奏,使之加入轻构适意的意绪,构成了舞蹈婀娜优美的风姿,宛若逍遥的海浪,宛若微风摇曳下的棕榈。
律动的奥妙,在剧场舞蹈中,被舞蹈家们自觉运用,甚至加以延伸发展,从舞蹈者个体直到整个舞台时空意象的流动。一般每个作品,舞蹈家们都力图为它找到一个基本律动,以此为动机去发展、强化、衍生一段乃至一整场舞蹈。
一个孤立的姿态,无论它们每一个本身是如何的美妙如何的意味无穷,它们彼此堆砌无论集合了多大数量,仍然不是舞蹈。只有当力的样式应和着生命情调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的流程,顺乎逻辑地展开着活的对比,贯注进这些姿态并使之互相生发、有机连接,这时,它们才成为舞蹈的形象。有的舞蹈,你甚至已无法从中抓到确定的造型,难以分出姿态的单元。
律动为舞之魂,当然决不是说造型等其他种种要素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律动律动,总是一定造型形态下的律动,任何律动,必定在造型姿态之中。舞蹈律动,无论何时,当然是某人有形的身体有形态的动。
舞蹈在造型中动,在动中造型,可以归之于造型艺术。但它之造型,却有它的特性。
人们常说,舞蹈是活动的雕塑。作为一种比喻,大可不必对它横挑鼻子竖挑眼。一天与一个舞蹈家聊起来,他说,他宁愿这句话改成:“舞蹈是活的雕塑。”活的,活动的,一字之差,味儿确实很有些差距了呢!很显然,如前关于律动的唠叨,舞蹈之动,非一般地活动,乃生命活生生表现性之动也。
当雕刻家在大理石、青铜等材料的质感、量感,在造型的块面体积形态,在肌理节奏,在瞬间形象的捕捉上呕心沥血时,舞蹈家们却倾心于舞姿造型同内在律动的相依为命,让空间的千变万化融合在时间节奏的力型对照中。
在为眼睛而设的剧场舞蹈里,舞蹈造型的意义无疑是大大强化了。就像书法的墨迹,就像流星划过天空,内在生命情调的力量运动,被我们肉眼看见了,因而被我们心眼所洞悉!舞台时空框架内,观众期待着的,是看到充分展开的动态形象。造型的丰富,势必强化和充实着律动的基因。
一个翩然回旋的律动,可以从直立的旋转推向燕翔般的斜旋、低回的蹲转、上蹿的空转、疾速的蹦子转、舒展的拉腿翻腾直到绕圈的奔跑、扑地的地滚……
与律动延伸进整体舞台意象的动势相应,造型的意义也在舞台整体构图中体现出来。舞台上的流动当然总是在一定画面中的流动。
80年代中国舞台上以优美画境见长的一个重要作品《小溪·江河·大海》,就借鉴了“小白桦”的手法,描写了涓涓细滴变成渺渺长流,直至汇为巨澜大波,泻入大海的旅程。寓意也许平平,直观画面却令人心旷神怡。其实演员的核心动作,仅止是中国古典舞的台步(俗称跑圆场)而已,风光全在整体的流动与整体的构图中。
造型、构图,是律动精魂的血和肉,这已无须多说。造型、构图,活在舞蹈的整体运动中,还以其相对独立的表意作用给舞蹈表现以不可或缺的贡献。
不同的性格理应有不同的律动形态;可另一方面,同一种律动形态,比如《伦巴》流畅而富有韧劲儿的转胯,让一个老人做与一个儿童做,让道貌岸然的君子做或引车卖浆的小民做,给观众的视觉印象将截然不同。
充满人性意味的人体,其造型姿态的区别不可能不引起对不同意义的领会。身体舒展的前挺,总会给人自信豪迈的感觉;身体紧缩的后退,总会给人痛苦萎顿的意绪。虽然这些形态之下可能为不同的律动支撑着或为同样的律动鼓荡着。
比如一个舞种,形成之后,必有相应的规范。芭蕾是讲究舒展线条的,姿势必须外开,脚总要绷直,瑟缩内扣的造型,在这里便被看作是丑陋的。而偏巧在这种与规范习惯的对抗下,往往就有了创造新性格意义的契机。开、绷、直既已是常态,塑造反常性格,诸如小丑、傻瓜、怪人、妖精,或创造奇诞的境界、表现扭曲的情绪,扣、缩、曲,恰恰成了最合适的形态。
比如中国民间舞中,用舞蹈的造型、构图摆成文字、符号,寄托纳吉避凶的愿望;或摆出花鸟鱼虫祥瑞景物,表达民间生活的朴素情趣。而舞台上,虽然力戒简单图解的做法,但恰到好处的图式象征,每每亦会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舞蹈是律动、造型与构图共同凝结而成的。律动、造型、构图在互相依存的有机融会中各自贡献出自身的表现力,才构成了舞蹈丰满的情韵。
2.动态性
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动态性。所谓动态性,是指舞蹈以人体的躯干的和四肢做主要工具,并通过各种动作姿态和造型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塑造舞蹈形象。这种人体的有节律和美化的动作,并不是一般的动作堆砌和罗列,而是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舞蹈语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舞蹈创作者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主要是通过这些动态性的语言来得到充分体现,并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因此,有人也称它为动作的艺术。
舞蹈艺术的动态性体现在充分运用和开掘人体美的千恣万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的表现能力。美的人体动态是舞蹈艺术的基本元素。美的舞蹈的创造是严格地依据动态性这一艺术特性,以人体流动的美的形态作为语言,塑造舞蹈形象,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它的这种表现特色和艺术魅力,是任何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无数创作实践证明,舞蹈艺术不仅可以表达抽象的内心思想感情,还可以把人生的哲理熔铸于美化的连绵不断的有节律的动作之中。它可以将蕴藏在人的心灵深处的人情美、人性美,通过人体美的形态充分展现出来,使抽象的情态物化为形象。任何舞蹈或舞剧,都离不开美化的有节律的人体动作,而这些精心编排的动作又都是审美理想的具体反映,它不仅在感官上给人以美的愉悦,而且能在精神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舞蹈的动态性意味着凡是舞蹈动作,都应该洋溢着某种饱满的、引人生发的情思,具备着某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所产生的审美意想,成为内心情感外化的鲜明符号。这种特殊的外化符号所表达的感情信息,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和功能:一是表象性形态动作;二是抽象性形态动作。
表象性形态动作主要表达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形态和具体的外在动作。如《采茶舞》中的采茶动作;《洗衣歌》中的洗衣动作;《担鲜藕》中的挑担动作;《丰收歌》中的收割动作;蒙族舞蹈中的骑马动作……。这些从属于外部可舞性的动作虽然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是单纯地模拟和再现,而是经过提炼和加以美化的。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舞蹈语言,不但展现生活中的某些动作特征,而且表达出特定的内心情愫。例如舞蹈《金山战鼓》中梁红玉击鼓、中箭负伤;《再见吧,妈妈》中战士与母亲在诀别前的行军礼与冲向敌群;《水》中傣族少女的洗发、濯足;这些虽然都是具体的生活表象,但透过这些外在的动态却表现了古代巾帼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战士为祖国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傣族少女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抽象性形态动作是由内心激动的丰富多样的情感诱发而生,通过人体美的形态充分发掘内在的可舞性。它不表达具体的生活情景和物象,而给人以意会、联想,使人们的情感凝结、积淀和升华。它有如话剧中的内心独白、歌剧中的咏叹调。通过大段精心设计的舞蹈动作,集中抒发一种特定的强烈的情感。如舞蹈《春江花月夜》中的大段舞,并没有展示具体的表象,但通过舞蹈语言却深透地揭示出我国古代少女的纯洁、娴静、善良、含蓄的内心世界和性格。舞剧《丝路花雨》中英娘和神笔张在莫高窟里的双人舞,就是以抽象性的形态动作表现了父女依恋之情。芭蕾舞剧中的独舞和双人舞等也均具有这种特点。
认识和掌握舞蹈和动态性,有利于扩大舞蹈艺术的表现领域,用人体形态的流动过程来最大限度地开拓动作的艺术美,用有限的动作反映无比丰富的现实生活和深邃的情思。
3.强烈的抒情性
舞蹈是人类感情最集中、最激动时的表现形式。人的形体动作能抒发最激动时的心态,表达丰富的内在感情。诗人闻一多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我们从古代文物和历史资料中得知,原始人的舞蹈状态和形式,主要是抒发他们的内心激情,表现生命的无限活力。舞蹈的这种特点,充分体现出它的强烈抒情性。
有的诗人和艺术家,根据舞蹈的强烈抒情性的特点,称它为动态的形象诗歌,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舞蹈艺术反映客观生活,并不是单纯的模拟和再现生活。一般说它不同于戏剧等表演艺术,可以细致的过程、情节,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容。它是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段,用高度凝炼、概括的诗一般的舞蹈语言来深刻反映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舞蹈形象是生活情操和心灵火花的升华和体现。强烈抒情性使舞蹈艺术具有迷人的魅力和强烈的美感。《孔雀舞》的绚丽端庄;《水》的秀美纯静;《敦煌彩塑》的典雅高洁;《再见吧,妈妈》的炽热深沉;《丝路花雨》、《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舞剧的诗情画意,如同一首首抒情短诗和长诗,但它们又比诗歌更为具体和形象化。它们把人们内心的情绪和抽象的概念,通过动态具体化。一般说舞蹈艺术不适宜表现事件过程和图解语言,它是通过抒情来叙事;而叙事也是为了抒情。因此作为舞蹈和舞剧的题材、情节和细节,通常是具有诗情画意的,而且是以强烈的抒情性为基点的。舞蹈艺术家所塑造的舞蹈形象,都是生活中典型人物感情的高度集中和升华,是用动态的诗的语言揭示人的内心的真、善、美。如《再见吧,妈妈》中的战士形象,引发人们对崇高情操的理解和追求;舞剧《天鹅湖》中的舞蹈形象,令人在诗情画意中领会那纯真的善和美。舞蹈强烈抒情这一基本特性为舞蹈艺术开拓了深远的疆域。
人们提到抒情,往往理解为柔慢、缠绵的感情属性。从舞蹈的形式感来讲,也认为只有节奏缓慢,动作柔软才算是抒情。事实上抒情二字的含义是广泛的。《荷花舞》、《孔雀舞》、《水》、《天鹅之死》等舞蹈是抒情的;但是粗犷健壮的《安塞腰鼓》、《黄河魂》、《大刀进行曲》、《再见吧,妈妈》等舞蹈,也同样尽情抒发了内心的豪情。所以对以抒情见长的舞蹈艺术而言,抒情是广义的泛指。舞蹈艺术如果离开了对强烈内心感情的抒发,就会导致生活的外在模拟。无数经验证明:没有强烈抒情性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必然缺乏诗情画意,必然削弱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
强烈的抒情性对舞蹈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虚拟、象征性
舞蹈与其他表演艺术的又一不同之处是虚拟和象征性。
从包容着我国汉族古典舞蹈的戏曲来说,它的舞蹈动作如骑马、划船、坐轿、刺绣、扬鞭等等,都是虚拟和象征性的。事实上,舞蹈中的马、船、轿、针等等都是虚拟的,只是用一根马鞭、一支船桨等来作象征性的示意,但这种假设性的舞蹈动作却被观众承认和接受。在环境的表现上,既无山的模型,又无河的布景,但是双手示意攀登,向高抬腿示意爬山,却使人们相信这是在上山;观众确信一连串的大跳、旋转和翻滚动作是在表现战斗,深信这就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舞蹈《丰收歌》以黄色纱绸的舞动,象征着稻浪翻滚;《金山战鼓》的梁红玉在击鼓作战时,时而跃上鼓面,时而绕鼓旋转,酣战中竟然在鼓上连续翻腾。这在实际战斗中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人们并没有对这种虚拟、象征的特点提出怀疑,更不会有人认为有失历史名将的身分和气度。相反,人们被这些舞蹈动作所激动,从中理会到战斗的激烈和巾帼英雄的英武气概。舞蹈《无声的歌》用张志新领口上的一朵红花象征着她的喉管已被切断,人们不仅能够理解,而且产生了许多联想。生活中的孔雀,并没有呈现过逐个肢节的拧动和舒畅,但在舞蹈《雀之灵》中,却以这种特色来象征和体现出净化的心灵和高尚纯真的情操。
由江菁女士来华演出的现代舞《听妈妈讲故事》中,舞蹈中既没有妈妈出现,也没有别的演员。但从动作中,令人感受到母亲在为女儿叙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通过一些地面的坐、卧等形体姿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女儿被故事所感动的心理活动。近年来,我国舞蹈艺术家以新的观念为指导,充分利用舞蹈本体规律和特性,创作出一些表现宏大的哲理思想主题的舞蹈,如《绳波》、《希望》、《命运》、《黄河颂》等,都发挥了舞蹈的虚拟、象征性的特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以绳子的各种图形变化象征男女之间爱情的滋生、发展和破裂。在人体流动的线条、舞姿和造型中我们看到了虚拟的黄河,并联想到中国人民的灾难经历以及今日的崛起和腾飞。
舞蹈艺术的虚拟、象征性是以生活为基础,依据舞蹈的特有长处来形象地、概括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它为舞蹈艺术开拓了极其宽广的表现途径。人们透过虚拟、象征的舞蹈形象产生联想,从美的艺术享受中获得心灵上的感应和净化。因此说,虚拟、象征性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5.造型性
舞蹈动作不是对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模拟,而是遵循舞蹈艺术的规律进行提炼、加工和美化的舞蹈语言的基本单元。由舞蹈动作所组成的舞蹈组合——舞蹈语言在人们的眼前瞬间即逝,如果不能给观众留下印象,就不可能发挥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功能。舞蹈的造型性就是让舞蹈动作在连续流动的过程中给人以明晰的美的感受,并且在片刻的停顿和静止时呈现出舞蹈内在的含义和韵味。
造型性的特点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有序,二者皆美。它能充分展现人体线条和动作的美,集中反映内在的神情。在舞蹈的造型中可以显现出浓郁的感情色彩和性格特征。一个个柔美清晰的舞姿,给人以高雅、幽静之感;一个个粗犷健壮的动作,给人以刚强英武的印象。这有如说话时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对方听清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使说话人的真正意思得以正确传达。
凡优秀的舞蹈作品,它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舞蹈组合,以及动作和动作、组合与组合之间,都十分干净、明确,有起有伏,有动有静。如果舞蹈动作缺乏造型性,势必形成一连串模糊的、令人不易看清的动态,这就破坏了美感,更谈不上抒情性和节奏感了。我国的古典和民间舞蹈都十分重视造型性。无论是舞动长绸、手绢、扇子,还是表现抽象的思想情绪,都在动作的连续流动之中体现出造型性的特点,在片刻停顿静止之时发挥造型性的艺术表现力。外国的芭蕾舞也同样重视和体现舞蹈的造型性。无论是缓慢、快速动作的组合,还是大跳、旋转,无不造型清晰,在流动和静止时呈现出丰富的感情色彩。
舞蹈的造型性能更好地表达出它的内在节奏和韵律,增强舞蹈动作的美感。
综上所述,动态性、律动性、强烈抒情性、虚拟、象征性和造型性等基本特性,构成了舞蹈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的表现手段和方法,从而发挥其特有的艺术功能。

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

舞蹈以人体的躯干和四肢作工具,通过头、眼、颈、手、腕、肘、臂、肩、身、胯、膝、足等部位的协调活动,构成具有节奏感的舞蹈动作、姿态和造型,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活动,反映社会生活。而表演性的舞蹈艺术则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组合、造型、手势、表情、构图、哑剧等表现手段,塑造典型化的舞蹈形象,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体现完整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1.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包括上身的舞姿和下身的舞步,它是创造任何舞蹈的最基本的单元。
舞蹈动作来源于生活实践,最早的原始舞蹈动作,大部分是模拟生活的外在形态,通过对飞禽走兽的模仿和农耕狩猎等动作的再现,抒发人们各种内在的激情。源远流长的民间舞和古典舞,其中很多舞蹈动作来自于生活,如扑蝴蝶、捕鱼、推小车、射雁、双飞燕等动作,所不同的只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夸张、变形和美化。这在优秀舞蹈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如《摘葡萄》中的品尝;《追鱼》中的鱼儿游动;舞剧《丝路花雨》中的刺绣舞;《天鹅湖》中的天鹅展翅等等。这类动作虽然经过了美化和变形,但仍然能显现其生活形态,因此也称之为具象性舞蹈动作。
在舞蹈动作中,有不少动作仅仅表达人的内心情绪,它并没有具体的实际内容和生活依据,而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表达,如表现欢快的快速旋转及红绸飞舞;各种大跳技术和组合;《天鹅湖》第二幕中双人舞的一些动作和群舞动作等。这种抒情动作富于象征,因此也称之为抽象性舞蹈动作。
舞蹈艺术主要运用这两类动作做基本手段。它们有如单词一样,组合后成为舞蹈的语言。
一般说,舞蹈动作都是由上身的舞姿和下身的舞步共同配合而成的。但有些动作只有上身舞姿或下身舞步,如舞蹈《水》中的傣族少女坐卧在河边上身舞姿;舞蹈《金山战鼓》中梁红玉负伤后对天宣誓的上身动作;印度、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中的跪地舞姿等等。舞蹈《洗衣歌》中藏族少女们插腰以脚踩衣的一段舞蹈则只有下身动作;英、美等国家的踢跶舞也是如此。
舞步是由生活中的走、跑、跳、扭、摆、翻、滚等人体的下肢动态,经过律动化的提炼和美化,依据舞蹈中人物的感情需要和性格特征,以及特定环境的规定而产生的。舞步变化多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柔慢平稳的舞步,表现了安定幽静的情绪;快速跳跃的舞步表达了欢快激动的心情;激昂粗犷的大跳展示了特定的思绪和性格;连续的翻滚和小跳显现了不平稳的心理活动和感情的奔腾。上山、下山、涉水、过河、上楼、下楼,表现了特定的地理环境;汉族舞蹈的圆场步、朝鲜民间舞的鹤步、蒙族舞的马步,芭蕾舞中的小跳和猫步、藏族的踢跶步……,形象地表现了多种风格和性格。
随着作品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舞蹈动作必然从原位向四面八方移动的扩展。各种舞步的作用,除了起到移动位置、变化方向以外,更主要是配合上身舞姿加强感情色彩和美感。舞步的多种形态扩展了空间的表现力,使上身舞姿不仅向高层次的空间发展,而且又与低层的地平线紧密相贴。中国汉族的舞蹈,一般都有移动位置的舞步技巧,很少出现跃入高空和向上托举的动作,也很少有与地面作长时间接触和躺卧翻滚的舞步和技巧。在我国出现的多种大跳和托举,大部分是借鉴和吸收了芭蕾的舞步和表现方式,而多种地面的躺卧动作,则多来源于西方现代舞。各国的艺术交流丰富了舞蹈的舞姿和舞步,加强了表现力。例如,舞剧《丝路花雨》中的大跳技巧和托举动作,舞蹈《花鼓》中的跳跃动作,这些舞步与作品的内容、情绪相一致,因此取得了好的效果。
2.造型
造型是舞蹈的表现手段之一。它出现在舞蹈动作流动的瞬间或舞蹈组合结尾的停顿之时,人们也称它为动中的静态和静止的亮相。舞蹈造型的存在和变化,使舞蹈显现了动中有静、静动对比有序的美的规律。舞姿流动中的静态造型使一个个舞蹈动作在运动过程中呈现其清晰的美的形态;停顿的亮相造型,不仅集中表达出内心的感情,它还起到了舞蹈组合之间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造型是由舞蹈家从生活的动的规律出发,根据舞蹈规律进行提炼、加工,反映人物的感情、气质和神态的外在形态。因此它不单纯是一种美的动态,而是具有内在含义的一种神形兼备的融合体。无数动中有静的舞姿流动和静中有意的亮相,构成了特有的韵味和风格,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了有血有肉的舞蹈形象。例如,舞蹈《金山战鼓》中梁红玉出场时用了点步翻身、转身亮相的造型,在动中表达出巾帼英雄战斗的意志,在静中呈现出英武威严的女将气概。在《擂鼓助战》的舞段中,在了望、击鼓、退敌等舞蹈的组合之间,鲜明的形态动势和丰富的造型变化、干净利落地表现了情节和人物的心情,反映了梁红玉的必胜信念。舞剧《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蹈动作组合,由于每一个流动的舞姿都在瞬间的过程中明确地呈现出美的造型,在每一舞蹈组合之间都出现极有神态的亮相,敦煌舞姿的S型特点和英娘天真、淳朴的性格特点,便一目了然地显示在人们的眼前。如果在这一段精彩舞蹈中没有运用造型的表现手段,不仅英娘的心情和性格不易表达,而且富有特色的敦煌舞姿神韵也不能表达得如此充分和准确。优秀的舞蹈编导十分重视舞蹈动作的一招一势,在力度、角度、幅度、长度上都要认真推敲,以便准确和清晰地让观众看清它的形态美和神韵美。同样,在处理静止造型的亮相时,也必须从人物的内心情感出发,刻意求新地用千姿万态的停顿舞姿来展示形象。造型的正确运用能给舞蹈作品增添夺目的异彩。
3.手势
手势是舞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表现手段。在生活中一个手势往往可以直接说明一个简单的意思,如自然伸展的手势表示“请坐”或“请这边走”、“过来”;向上高扬的手势可以表达“再见”、“前进”等意思。手势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语言的作用。而作为用人体美的动作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舞蹈艺术,就更离不开手势的正确运用了。舞蹈手势包括手指、掌、腕和手臂各部位的配合和运动。它不仅有着内在的意蕴,而且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我国汉族舞蹈中的兰花手、指和掌的运动规律有多种变化,不但和西方芭蕾手势的指和掌的运动规律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和日本、印度等近邻国家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印度的手势几乎可以表达所有的意念和感情,它如同语言一样能表明“我喜次你”、“我讨厌你”、“月亮多么好”、“你很可爱”等几十种意思。这些源自生活经过了美化的舞蹈手势对传达内心活动,展示风格特色具有很大的作用。
4.舞蹈表情
舞蹈表情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包括全身心的动态来体现的。它通过面部的表露、手臂的传情、胴体的摆扭、足部的移动来统一表达内在的情感。它对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表现多种情绪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汉族舞蹈十分讲究表情。首先,对眼神的运用就有着一整套的训练方法。如用鱼的游动来练习转睛,用点燃的香烛训练眼的光彩,并且分有喜眼、嗔眼、怨眼、爱眼、怒眼、哀眼等多种表情。在表演舞蹈和舞剧中,特别强调眼神的应用,要求通过眼睛表露出此时此刻的特定心理状态。其次是对手和手臂的运用,要求动则有情,静则有意。对胴体的摆动和足部的移动,也要求充满执著的情感。舞蹈的表情不单单由某一个动态的部位来体现,单独的手的动作,如果没有身体其他部位的配合就很难以正确表达丰富的内心感情。同样,如果各部位不相适应,还会导致外在形态扭曲和懈散,破坏舞蹈的动态美。因此,我们所说的舞蹈表情是由全身心协调一致,透过外在的一个个富有情感的动态和技巧动作,准确反映出特定的美的神韵。这种表情的力量富有艺术的魅力,当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充满了表情之后,整个舞蹈的表现力就得以实现了。观众所见到的就不是单独的一个动作和技巧,而能感触到它所蕴藏的内在潜意。人们在这种充满内在表情的力量推动下,产生联想,进入到美的艺术境界中。
凡优秀的编导,在设计每一个舞蹈动作和舞蹈动作组合时,都特别讲究它们的内在和外在情感的统一体现,哪怕是一抬手、一投足和一个眼神,也决不能忽视它们的表情因素,放过它们的艺术魅力。而作为优秀的舞蹈演员,正如我国伟大的戏剧艺术家梅兰芳所说的:“要使台下的观众被我们吸引,为我们喝彩,就要从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每一个唱词,每一个眼神着手,让人家都感到很美,而且美得有内容。尤其是舞蹈动作,更要讲究,应当使人从各个方面和角度看来都是美的,都是有表情的。”(摘自梅兰芳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系讲话记录。)
5.舞蹈构图
舞蹈构图包括舞蹈画面和舞蹈队形,它是舞蹈表现内容和表达特定情绪的手段。舞蹈的画面和队形并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的,它们是依据作品内容和情绪的需要而转换更迭的。例如,舞蹈《天鹅湖》第二幕中天鹅群的舞蹈画面和舞蹈队形,她们是随着白天鹅和王子的情感发展而移动和变化的。那横列的两排队形和双斜排的画面和队形,展示和烘托了爱情的纯真和白天鹅的善良性格。四小天鹅的队形变化和双天鹅、三只大天鹅的直线向前和横向的跳动,表现了她们的欢乐情感,加强了愉悦的气氛。舞剧《丝路花雨》第四场神笔张“梦幻”一段中,众伎乐天神的队形变化,构成了优美的仙境和典雅的气氛,表现了神笔张的内心思绪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舞蹈《再见吧,妈妈》中的双人画面和舞台位置的变化,是完全依据着人物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而设计的,把战士爱母亲、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表达得十分充分和细腻。舞蹈《金山战鼓》,则通过3人的交叉队形,3人

热点内容
2016最新正版梅花诗 发布:2025-05-15 01:28:19 浏览:370
七夕愿望女 发布:2025-05-15 01:26:10 浏览:118
小海棠东北 发布:2025-05-15 01:24:33 浏览:959
陶瓮百合春天 发布:2025-05-15 01:13:39 浏览:454
古梅花 发布:2025-05-15 01:13:37 浏览:406
硬金牡丹 发布:2025-05-15 00:57:34 浏览:627
佛山有花艺培训吗 发布:2025-05-15 00:46:48 浏览:855
猫如果盆景 发布:2025-05-15 00:42:58 浏览:673
吟物诗荷花 发布:2025-05-15 00:39:39 浏览:655
茶花和枇杷花 发布:2025-05-15 00:39:17 浏览: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