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兰花
A. 秦淮名妓马湘兰,美貌出众却为何一生未嫁
当时的秦淮河一带,楼馆画舫林立,红粉佳人如云。马湘兰姿貌虽是中等,却有着清雅脱俗的气质和出类拔萃的才华。她除了能吟诗作画外,还善谈吐,与人交谈,音如莺啼,神态娇媚,依依善解人意,博古知今,每每能引人入胜。就这样,她在秦淮河畔渐渐成为红人,门前宾客穿梭如织,而且多是些有身份,有教养的文雅客人。
王稚登当然明白马湘兰诗画中的情义;然而匆匆收下诗画,仍和马湘兰正常交往,但并未提起婚嫁之事。马湘兰只以为他是不愿意接受自己,暗自伤心不已。但她又无法忘却王稚登,于是两人仍像好朋友一样密切交往,却再也没谈过嫁娶之事。
B. 秦淮名妓都有哪几位啊!
秦淮八艳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凄婉爱情故事的八位才艺名妓。
明末在秦淮一带的八个名妓,有两个版本:
顾横波 马湘兰 李香君 柳如是 董小宛 卞玉京 寇湄 郑妥娘
李香君 李贞丽 王月 寇湄 陈圆圆 杨宛 王微 柳如是
又称“金陵八艳”。秦淮八艳的事迹,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她们八人有几个共同点,首先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当时好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和她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然后呢,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她们八人个个能诗会画,只是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来较多,她们创作勤奋,努力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
故宫博物馆曾展出了马湘兰的兰花长卷,无锡博物院也曾在南京展出了董小宛的蝴蝶图;最后一点就是她们对爱情和友谊十分忠诚。秦淮八艳都是被逼上青楼的。有谁想过这样的卖笑生涯呢?她们无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终生厮守,可她们的从良,总是以爱情和友谊为择偶标准,但是却历经坎坷。这固然是当时社会妇女的悲剧,也体现了她们自身高尚的品质。
明朝末年,以色貌才气而名冠秦淮河的金陵八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者何止百千?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命运皆与她们有着重大关系。美女爱英雄,妓女爱才子。她们的艳丽不仅令凡俗之人动心,更令许多英雄才子为之神魂颠倒,乃至历史随之改变。
明末的秦淮河一派勾栏瓦肆,歌舞升平,笙歌彻夜的景象。其中青楼林立,尽是风尘女子的世界,俨然成为明代最为繁华的歌舞地。许多青楼都收留有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童女。她们教其琴棋书画,诗词歌舞。待其长成后便成为青楼中的招牌。金陵八艳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郑妥娘、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董小宛皆是由雏妓养成至秦淮河一“绝色”的。
八艳不仅个个相貌身材一流,而且诗词歌舞样样精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关心天下大事,与继东林党之后的复社文人来往密切,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当真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与金陵四公子中的侯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风流韵事被时人传为美谈。
岂知金陵四公子在当时文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成立的复社是继东林党之后又一重要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学社团。金陵四公子均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后,诗词文章一流。其中方以智文武双全,为大明朝作过很多贡献。他任崇祯帝翰林院检。明亡后他为光复明朝而奔走,任南明永王定王的讲官,永历帝的宰相。当清朝一统天下成定局之后,他又积极筹备反清复明活动。当时慕其名而投奔者成千上万,其孙方苞便是后来桐城派的鼻祖。
八艳中的柳如是,顾眉生,寇白门后来都从良跟随明末的历史名臣。明亡后,八艳中许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追捕。陈圆圆,董小宛也由此出现在当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生命中。
当时明末将领吴三桂投在闯王李自成的麾下。他控制着长城要塞,抵御清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圆圆被献与吴三桂受尽恩宠。两人感情笃深。后来李自成麾下另一将抢夺陈圆圆。吴三桂迷恋与她,因此大怒道:“我手握重兵竟连一女子也保护不了!”将军一怒为红颜,自此吴三桂起兵投清倒戈相向。农民军毕竟难敌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清军入关,如风卷残云般将其歼灭。李自成功败垂成,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英雄。清统一天下后,吴三桂因其功高而被封为西南潘王。若当时陈圆圆未被抢,吴三桂未必会倒戈相向,历史上是否真会有大清朝还未可知。
C. 秦淮八艳,都是那几位结局如何
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秦淮八艳。
D. 秦淮八大名妓是哪几位
(一)漫说秦淮烟水----陈圆圆 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 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未能又亡秦。 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留白发人。 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这首诗是吴三桂叛清举事时,手下一名将领拒绝与他合作而作的一首诗,诗中“丹心早为红颜改”,即指的是陈圆圆。 陈圆圆在秦淮八艳中,沦为与貂婵、西施一样在历史关键时刻在重大事件中扮演了一个“祸水”的角色,她不仅让吴三桂冲天一怒引清兵入关,把若大的大汉江山送给了满人并且也使吴山桂死后背上一个大汉奸的罪名,她也让号称有百万大军的李自成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一个歌妓,在历史风云巨变的时候,给历史英雄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陈圆圆的故事沉淀在秦淮河水里有如历史的渣滓一样,在历史逐渐远去时她身上开始闪现出一些光亮来。清人陆次云在《虞初新志》里描写她时称,“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她给汉人仍至中国带来了一场灾难,而且这场灾难一直延伸了几百年。清朝的闭关自守、八国联军的进入,火烧圆明园、南京条约的签订等等,都是这场灾难的延续。 明未时期,尽管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但社会生产力方面尤其在南方金陵扬州杭州一带,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已初现端倪,满人的统治,不仅扼杀了明未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它也使得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失去了机会。 满人对汉人的统治,是一个落后民族对一个先进民族的统治,这种畸形统治的必然结果,就是先对一个民族进行奴役化“训练”。在清朝统治时期,中国人的奴役性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无可比拟的。满人一入关,每到中原一处,实行的是恐怖的强压策略,“留辫还是留头”,让汉人在人格上先低下一格。所以,在有着民族文化精神深厚基础的江南一带,在清初反清复明斗争一直持续不断,其中最突出的最残酷的斗争要数江宁人民,全城军民不管男女老幼都参加到反清斗争中,直至弹尽粮绝。当清兵破城进去后,残酷地疯狂地进行了几天几夜的屠城,十几万的江宁人民,只有十几个人死里逃生。它在明未抗清斗争史中,写下了最壮烈的一页。鲁迅曾在《流氓的变迁》一文中指出,“满人入关,中国渐被压服了,连有侠气的人也不敢有盗心”。正是由于满人的奴役和欺压,在其后清政府在对外方面的软弱无力也就是必然的结果。值得注意的的是,鲁迅在这中用了“中国”一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自民国革命成功后,一个曾经统治过大汉民族的满人,几乎从汉人的世界里消声匿迹了。 所以,后人在骂吴三桂时,陈圆圆也就难逃谴责。翻开明末历史,一般人对崇祯皇帝都会寄予很大的同情,这当中虽然有些“汉人”情结在里面作宗,但崇祯皇帝为挽救明朝覆灭的命运推行过不少措施,他“宵衣旰食”,日里万机,就连当时的李自成都认为他“君非昏暗”,甚至康熙皇帝也称赞他是个“刚毅有为”的君主。吴三桂为了陈圆圆引狼入室,断送了大明江山,让汉人前进的历史步伐往后倒退了若干年。而在这当中,陈圆圆对吴山桂叛清起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角色。 历史的偶然性有时好象是必然性的。如果当时田弘遇没有因李自成的起兵想到为崇祯皇帝消消忧虑特地到江南来选美,陈圆圆也许就不会进入历史变迁的角色中去;或者如果田弘遇把陈圆圆献给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也象一般的皇帝在声色犬马中寻求慰藉把陈圆圆留在身边,陈圆圆也许只作为一般的妃子也同样进入不了历史的角色。而陈圆圆构成历史的偶然却远非这些。有时历史就是这么荒唐和滑稽,看上去不该发生的事情确确都发生了,而且还就这么演义下去, 陈圆圆原本是江苏昆山妓女,后被人卖到秦淮青楼里做妓女。她很早就出名,能歌会曲,是秦淮红极一时的大名妓。她来到秦淮之前,当时的四公子之一冒辟疆正与董小宛产生恋情,她来到之后,冒辟疆立即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陈圆圆也非常敬慕冒辟疆的才华,心甘情愿要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冒公子,就在他们准备结婚时,冒辟疆却为了父亲的调令不得不上京师去陈书。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身为国舅的田弘遇来江南选美,并且就选中了秦淮歌妓中的陈圆圆、卞玉京等人,陈圆圆就这样被田弘遇带到了京城。 田弘遇把陈圆圆敬献崇祯皇帝时,崇祯皇帝为国事忧心忡忡,根本无暇顾及美色,田弘遇也就很自然地把陈圆圆留在了身边。田弘遇有了陈圆圆,每夜笙歌达旦,纵情肆乐,一时陈圆圆美名传遍了京城。后来吴三桂到田弘遇家作客,遇见陈圆圆,两人一见倾情。正好这天京城兵事紧急,吴三桂借机跟田弘遇把陈圆圆要来了,后来吴三桂去镇守山海关,本来他想把陈圆圆一同带去,却被他父亲劝住不让带走,陈圆圆就这样留在京城吴三桂父亲吴襄家里。 如果陈圆圆被吴山桂带到三海关去,也同样不会有吴山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后来的事,李自成也就不会因着陈圆圆连同整个农民起义军被吴山桂剿灭干净,大明江山落在谁有手里还是个未知数。当李自成的部队攻入京城后,就派人四下搜捕陈圆圆,来供他淫乐。这是李自成的一大失策,表明他对当时的吴山桂估计不足,从而促成了吴三桂降清。毛泽东曾经给予李自成很高的评价,在我看来,李自成只是抓住了明未积弱已久的形势,给他自己找到了一时逞英雄的机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李自成只是个小丑,他在京城皇宫的龙榻宝座上只坐一个多月,就被吴三桂带领的清兵赶出了京城。 大清朝取得江山后,吴三桂被康熙派到云南镇守一方,陈圆圆也跟随吴三桂去了云南。后来失宠,陈圆圆去五华山削发为尼。吴三桂效忠大清朝三十年后,起兵反清,被康熙帝镇压下去,他的一家妻妾子女,被凌迟处决。陈圆圆得知吴三桂死后,自沉于五华山华国寺的莲花池,为吴三桂殉情。一代名优陈圆圆就这样结束了她的一生。 (二)漫说秦淮烟水---李香君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代成就最高的一部戏剧,孔尚任写作《桃花扇》前后花了十多年时间。孔尚任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子,他的《桃花扇》一出,轰动京城,人人争相抄阅,一时洛阳纸贵。《桃花扇》写的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剧爱情故事。孔尚任在这部《桃花扇》里,用了许多春秋笔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孔尚任也因此被康熙罢了官。 李香君是明末秦淮大名妓,她在南明覆灭中是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一个悲剧人物。从李香君身上,可以看到南明悲剧的一个缩影。李香君自幼跟人习得艺家诸艺,音律诗词、丝竹琵琶无一不精通,她尤擅南曲,歌声甜润,深得四方游士追慕。侯方域本是河南人,因慕名江南的文化,便来到金陵求职。侯方域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是“复社”名流。他在秦淮河畔结识了冒辟疆、陈贞慧、方以智,人称四公子。整日聚在秦淮楼馆,说诗论词,狎妓玩乐。吴敬梓曾经记述自己在秦淮歌楼里放荡的生活情形,“迩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回。老伶小蛮共卧起,放达不羁如痴憨。”从中也可以想象,四公子当时在秦淮歌楼里颠痴狂笑之姿了。 李香君遇到侯方域,一见倾情,侯方域也倾慕李香君的才貌,但侯方域家境贫困,身无多文,李香君却劝慰道:“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从中可以看出李香君的人格气节。孔尚任的《桃花扇》,把那么多的南明学士文人放在了一个歌妓下面,却照出了他们灵魂的卑琐。堂堂大明,无论是钱谦益,还是吴梅村,士子已沉,气节怎不终? 大明江山风雨飘摇时,侯方域投身到反清斗争中。凤阳督抚马士英因一向与复社党有仇,便加罪侯方域,拟罪逮捕他。杨龙友及时报信,李香君挥泪送侯方域离开金陵时,侯方域给李香君留下了一把扇子,作为订盟之物,并且上面还题了一首诗: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春溪尽是莘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孔尚任的《桃花扇》正是依此而展开的,但孔尚任是借用这把桃花扇是喻前朝的。孔尚任写作《桃花扇》时,几下扬州,在扬州梅花岭南明抗清名将史可法墓前徘徊,寻找《桃花扇》的灵魂。桃花扇底送前朝,看似浪漫,但在孔尚任的笔下,这把桃花扇底却扇来了前朝多少萧瑟啊。“萧条异代微臣泪,无故秋风洒玉河”,道出了一个汉人对前朝眷念的楚心。 侯方域离开金陵后,李香君闭门不出,一心等候侯方域归来。此时,杨龙友由马士英荐举,做了南明王朝礼部主事。但杨龙友却被马士英所逼,为马家亲戚田仰来向李香君提亲。李香君坚拒力排,但马士英仗势欺人,威逼李香君屈从,李香君一头撞在石柱上,鲜血滴在侯公子的香扇上,给爱情抒写了一曲纯洁之歌。杨龙友大为感动,灵感勃发,抓起笔将血点染成一朵傲骨桃花。 溅血点作桃花扇,比作枝头分外鲜。 但侯方域最后却背叛了他的初衷,做了一名清廷官员,李香君深为失望,江山已换,家国何在?李香君当着侯方域的面,撕毁了那把桃花扇,出家做了尼姑。但孔尚任在戏剧里对侯方域做了些保守,使这部戏剧悲剧气氛不够浓烈,也使李香君在个性或者人格上没有达到更高一层的艺术境界。 如今,秦淮河畔“媚香楼”还在,座落在金陵栖霞山上,那座“桃花扇亭”每年都会在桃花一片灿烂里陪春风笑一程,只是,“问秦淮旧日窗寮,当年粉黛,何处吹萧?白鸟飘飘,渌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三)漫说秦淮烟水----顾媚 “水是眼波横”,自称横波夫人的顾媚,生前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又受到隆重礼葬。她作为尚书夫人曾得到大清帝国的“一品封典”。死后,京城王公贵族文人学士无不前去凭吊,许多地方尤其江南一带的文人学士,都设堂吊祭。但在她身上最富于浪漫传奇的一段经历,还是与《板桥杂记》的作者余怀结下的一段爱情故事。 明清交替时期,是秦淮歌妓名声最盛的时期。秦淮歌妓与其它地方的歌妓有些不同。秦淮歌妓才色俱佳,是江南士大夫文化的产物。顾眉在死后多年,清朝大学士大诗人袁枚仍然对她称赞不已。而袁枚所住的南京随园,据考证,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是依照随园而写的。无奈,它被太平天国连同袁枚的三十多万藏书一把火烧掉了。 “可怜袁伯业,对书空叹嗟。” 秦淮歌女与文化的结缘,在许多书中可以找到。这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孔尚任的《桃花扇》,它还被列为中国十大名剧之一。另一本影响较大的书是余怀的《板桥杂记》,再后来,乾隆时代,珠泉居士仿余怀的《板桥杂记》作《续板桥杂记》,后又作《雪鸿小记》再述秦淮歌妓的故事。嘉庆时代,捧花生作《秦淮花舫录》,这本书当时流传很广,对秦淮歌妓的描写比较充分,其后又作《花舫余谈》,使得秦淮歌妓对当时的文化风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治时代,许豫著《白门新柳记》和《衰柳记》,再次对秦淮歌妓做了一番描述。另外,对民间文化影响较大的戏曲方面,除了孔尚任的描写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悲剧爱情《桃花扇》外,还有描写吴梅村与卞玉京的爱情故事《玉京道人》,描写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故事《圆圆传》,描写柳如是一生以及和钱谦益的爱情故事《柳如是》等等。秦淮歌妓,由于多与文人学士结合,对清朝时代的文化以及各地歌妓的生活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六朝金粉之地的秦淮河水,它所涵盖的文化不单是文人墨客们找到了一块寻芳觅艳之地。秦淮河水与青楼歌女所勾兑出来的文化,有相当深厚的底蕴,都朝的演变,也象是不断地对这种独特的文化在提炼,从而丰富出更精湛的文化思想来。翻开中国历代文化长卷,不知有多少文人在这里留下的千古绝唱。单在词坛上,“三足鼎立”的怀古大作在金粉之地就落下了二足。六朝的兴叹,何止是一江春水。 王安石,《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裹,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周邦彦,《西河》。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谁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裹。 顾媚通文善诗,会画,尤善画兰花,画名与当时的马湘兰齐名。余怀称她“庄妍靓雅,风度超群”,她当时所住的“媚楼”,每天都会有从四面八方来的文人学士前来寻欢,因此她的“媚楼”还被余怀戏称为“迷楼”。“席无媚娘不乐”,是时人对她的形容。曾经有一次,有两个人为顾眉争风吃醋打起来,其中一人依仗他家有人在地方做了高官,竟告了官,要求惩治另一个人。余怀为此“怒发冲冠”,作了一篇檄文,声讨那个告官的人,此文一下子传遍了金陵,一时金陵百姓无不争相朗读,那家告官的只好撤了诉讼,余怀也因此更加得到顾媚的垂爱,他们两人的爱情,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但事隔不久,南明小朝廷的龚定山也爱上了顾媚。龚定山是明清两代大诗人,此人性情豪迈,浪行纵文,很有晋魏文人风范。自从他爱上顾媚后,不惜倾家荡产,要博得美人一爱。余怀终因敌不过龚定山的财力和情感,最后不得不主动退出他与顾媚的感情世界,但他最终却悔恨自己“书生薄幸,空写断肠句”。 南明小朝廷失败后,龚定山被清政府笼络走,官至礼部尚书,顾媚成了尚书夫人。顾媚去了京城后,因才貌卓越,名声更响,常有人来向她求字索画,顾媚从不拒绝。偶尔有人向龚定山求字求画时,龚定山也大都让顾媚代笔,顾媚也因此深得龚定山的宠爱。 “六朝花鸟,五湖烟月,几人消受”,余怀念及自己与顾媚旧情时,也只能感叹一番了。 (四)漫说秦淮烟水----董小宛 珍珠无价玉无瑕,小字贪看问妾家。 寻到白堤呼出见,月明胜雪映梅花。 这是明清大诗人吴梅村称赞董小宛的一首诗。吴梅村共为董小宛作过十首诗。两代大诗人,为一个青楼女子作过如此多的诗,实属少见。 董小宛是金陵人氏,才色为秦淮歌妓之冠。“天姿巧彗,容貌娟妍”。她尤其爱李白,并自比李白。她所作诗画甚多,无锡市博物馆里至今还藏有她十五岁时作的一幅《彩蝶图》。她与冒辟疆的爱情,因冒辟疆的一篇长达万言缅怀她的文章《影梅庵忆语》,而使他们成为秦淮青楼里最让人称道的才子与佳人结合的艳情故事。 冒辟疆与当时的钱谦益、吴梅村相比,才华并不亚于他们。他曾和陈圆圆有过一段爱情,在陈圆圆被选为妃子送京以后,董小宛这才有机会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冒辟疆身上。“拼得一命酬知已,追伍波臣作鬼雄”,这样灼热的追求爱情,在秦淮青楼歌女中是独一无二的。 秦淮青楼女子普遍的与学士才子结下姻缘,在当时是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在当时不仅对秦淮文化仍至对整个社会的文化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明未时期,是宋明理学崩溃时期,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性”受到了猛烈的冲突。《金瓶梅》和《三刻二言》等宣扬人情个性的书流行也正说明了这一点。而金陵这个帝王金粉之地,一直都是文化最发达最有影响的一个城市。在整个清朝时期,产生的两部甚称艺术顶峰之作的书,全都产生在南京。一部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一部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还是中国文人独立创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所以,在这样一个文化之都,学士才子与青楼女子的结合,必然要在中国文化上有所反应。 在清初时期,写才子与佳人结合的书,佳人还都是大家出身的小姐,《平山冷燕》、《好逑传》、《金云翘传》等都是这一类书。但自从孔尚任的一出《桃花扇》产生轰动以后,才子与佳人的书,佳人开始有青楼女子出现了,发展到清朝中期一直至清未,才子与佳人的书,佳人几乎都成了青楼女子。其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书,有《品花宝鉴》、《花月痕》、《青楼梦》、《海上花列传》、《九尾鱼》等。这无疑说明了,才色俱佳的青楼女子已成为文人甚至民间人士向往追求的对象。 在这种对青楼女子追逐的文化现象里,在闭塞落后的地方,对青楼女子的寄情,必然会在一些寒酸文人心中产生梦幻一般的情愫。才色俱佳的青楼女子,毕竟不是寒酸文人能够去狎的。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出色的作品,当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蒲松龄的《聊斋》中有许多艳情故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寄托这类读书人的梦想。蒲松龄出生于山东淄川县一个乡下,他几乎一生都生活在贫困中。他一生当中,唯一一次出的远门,是在他三十一岁时,他的同乡做了江苏宝应县的一个知县,把他带过去做了一年的幕僚。也正是由于这一年的游览经历,对蒲松龄的创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去了高邮、扬州和南京,目睹过那里的繁华和灯红酒绿下的青楼生活,但对他这样一个不名一文的读书人,那些青楼里的女子,与他是无缘的。 正是由于如是,在蒲松龄创作《聊斋》故事时,可以想象,在青黄摇摇欲灭的幽暗灯光下,作为一个文化人,蒲松龄是多么渴望身边有位佳人能够给他打点精神,让他欢腾一场啊。这不,在蒲松龄的《聊斋》故事里,这样的情况出现了。常常在夜晚,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正在打瞌睡的时候,这时从外面飘进来一位美艳绝伦的女子,相互一番感情诉说,然后云雨一番,天亮了,那个女子就走掉,不花一分钱,不受任何约束,多妙!把个穷困读书人的梦想写到了绝处。蒲松龄的《聊斋》中的艳情故事,是青楼文化的另一番畅想。 董小宛与冒辟疆的才子与佳人结合的故事,与蒲松龄的《聊斋》中的一些故事,有些大同小异。冒辟疆是个出类拔萃的风流才子,但他却很贫困。他爱上董小宛后,还是由钱谦益为董小宛出了三千金的赎身费,才得以让他们成了百年之好。 南明朝覆亡后,冒辟疆没有象钱谦益、吴梅村、龚定山等人投降清朝,而是离开南京,向外出逃。冒、董二人逃到盐城后,冒辟疆不幸得了重病。董小宛伺候左右,精心照顾,使得冒辟疆大难不死,但董小宛却由于积劳过度,染上了重病,在逃到江苏如皋后,不多日,一代名妓,就这样断送于乱世之中,时年仅27岁。 (五)漫说秦淮烟水----寇白门 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 黄土盖棺心未定香丸一缕是芳魂 这是钱谦益悼念秦淮歌女寇白门的一首诗。寇白门又名寇湄,金陵人,其寇家是著名的世娼之家,她是寇家历代名妓中佼佼者,余怀称她“风姿绰约,容貌冶艳”。“今日秦淮总相值”,是钱谦益对寇白门的才与貌的赞誉。寇白门的一生,充满了许多传奇色彩。 透过充满迷离色彩的秦淮烟水看金陵,明清两代大诗人钱谦益和吴梅村都生活在南京,绝非偶然。他们当中一个和柳如是结下的姻缘,另一个为卞玉京黯然伤神,哀矜至死。钱谦益的诗有近代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度,是一代大家。吴梅村的诗自创了“梅体”风格,他的词在婉约、豪放上都有很高的艺术建树,尤其他的婉约词,兼吸了周邦彦、柳永两人词的长处,他的词有周词之雅而无周词之隐晦,有柳词之畅而无柳词之俗丽。吴梅村的诗据说连乾隆皇帝读了都要连点三下头,“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披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秋。”,足见吴梅村的诗对当时的影响了。 由文人和歌女共同镂刻成的秦淮文化,使秦淮烟水罩上了一层旖旎色彩,浓艳得有如锦缎上落满了桃红化不开。一部《红楼梦》,曹雪芹又把秦淮烟水推上了古典韵味,使秦淮烟水成为中国文化一个经典的缩影。与曹雪芹相同的是,一代大师陈寅恪也同样在秦淮烟水里迷失了十年,《柳如是别传》,也几乎成了陈寅恪的一部绝唱。 陈寅恪本是江西修水人,他的父亲陈三立,是清未四公子之一,是晚清最后一位大诗人,一九零零年,陈三立携家眷移居南京住在西华门头条巷,此时陈寅恪十一岁,陈寅恪十三岁时东渡日本求学,而陈三立一家在南京一住就是三十年,陈寅恪在南京虽然短暂,中间或有再来去,然而秦淮河水的那份流韵,却早已在陈寅恪心中落下了定弦,而且由于远离秦河烟水,那份痴迷越发在陈寅恪的心中飘荡不去。陈寅恪对秦淮文化的执着,在陈寅恪的书中有些记述,“君为李煜”,这是陈寅恪信奉的一套文化哲学。从李煜,到钱谦益,再到柳如是,也就不难理解,陈寅恪为什么花了十年时间穷极自己的智慧和情感来写《柳如是别传》。 还是回到寇白门身上,寇白门十八岁时,从青楼里走出来,嫁给了南明小朝廷显赫功臣朱国弼,当时的迎亲场面,是明代以来南京最大的一次隆重婚礼。按当时规矩,妓女从良婚嫁,都必须在夜间悄悄举行,朱国弼却不顾礼规,用重彩八抬大轿将寇白门浓妆重彩抬上大轿,五千名手执双“喜”灯笼的士兵,从南京武定桥一直肃立至内桥朱府家门前。一路吹吹打打,唢呐震天,礼炮惊空,一个青楼歌女的婚礼竟超过了豪门女子。确实让寇白门感动了一阵。 所以后来,当南明小朝廷失败后,朱国弼被囚到北京,朱国弼为了活命,打算把家里所有的歌姬婢女全卖掉来赎他的性命时,寇白门尽管痛心朱国弼的薄情寡义,在和朱国弼决断后,仍然为朱国弼筹措了两万两黄金,为朱国弼赎了身。 自此,寇白门又回到了秦淮歌楼里,日日醉生梦死与文人墨客往来酒酣诗热,后不幸卧病。当时有个文人叫韩生,他和寇白门曾产生过一段感情,但在寇白门生病期间,有天夜里,寇白门恳求他在她身旁睡一夜时,韩生却不念旧情,推开寇白门的手,弃她而去,并在隔壁房间里与她的一个婢女调笑,寇白门听后,不胜悲愤,至此病愈急,不几日,一代侠义艳情的青楼女子就这样凄楚地撒手人间归仙了。 (六)漫说秦淮烟水----马湘兰 杏花屋角响春鸠,沈水香残懒下楼。 剪得石榴新样子,不教人见玉双钩。 这首诗是当时一陆姓的诗人讥笑马湘兰新做了一件裙子,把两只脚遮住不让人看见。马湘兰在秦淮八艳中,不仅以她的诗文戏曲绘画见长而为人称赞,她还以一双大脚在秦淮歌妓中闻名四方。 明未清朝初期,由于明朝士大夫的沉沦,把生活完全寄托在秦淮歌妓生活上,客观上就造成了十里秦河最繁荣的时期。秦淮两岸到处是楼亭歌台,人物景象靡丽,余怀在《板桥杂记》里描述时说:“旷远芊绵,水烟凝碧...纨茵浪子,萧瑟词人,往来游戏,马如车龙...娈童狎客,杂伎名优,献媚争妍,络绎奔赴。”这种繁荣一直持续到清未。但在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时,由于洪秀全禁娼,秦淮河畔一度冷寂萧条下来,曾国藩进住南京后,看到金陵在太平军的蹂躏下,满目萧条,他做的第一件事件,就是在秦淮河畔重新开妓馆,这种措施几乎是立杆见影,秦淮河畔很快重又走上了繁荣。 在秦淮河畔歌妓繁荣里还有另一番景象,和秦淮红楼只一墙之隔的是江南贡院,它有二万多间小舍,能容纳二万多个四方士子在此考试,三天三夜不出一步门。尽管明朝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并在北京也兴建了贡院,但朝中大部分状元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那些士子们一考完试出来后,立即扑向大大小小的秦淮妓楼,不惜千金,放浪形骸,纵情声色。 十里秦河,纸醉金迷,这并非是夸张的形容。商贾官人学士在此挥金如土是常事。许多外地人一经踏入秦淮,醉花迷径,不思归里。清朝一观察从京城来金陵转了一下,就被秦淮烟水迷住了不愿回京城,后来一太傅知道了,送他一付对联:“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处消魂。”秦淮河畔有一条街叫做“沉香街”,这条街就是浙江一富商用钱烧出来了。他来金陵前一直在长安做生意,跑妓馆,自觉天下歌妓莫过于长安。他后来到金陵,才发现天下还有这等绝色之妓都,就买来几大车名贵的香,沉在水里,堆在一条街上,烧了四天四夜不熄,一时金陵香气麾天,秦淮河水更是凝胭漂华,因此这条街就取名为沉香街。这个富商没几年就在秦淮河畔变得一贫如洗。 胡适在对吴敬梓做研究时,他就认为吴敬梓从一个拥有万贯家产书香世家最后沦为一个清贫人家,就是吴敬梓在秦淮河畔纵情声色的结果。吴敬梓原是邻近南京的六合人,后来他祖上迁居至安徽全椒,但吴敬梓却不愿生活在一个文化闭塞生活淡清的地方,他在十几岁游金陵时,就迷恋上了秦淮歌妓,并在此大把大把地挥钱,短短十年时间,吴敬梓就变成了一名不文的人,然而他在这种状况下,仍然舍不得离开秦淮烟水,最后竟卖掉在全椒的房屋,在秦淮河畔免强买下了三间房屋。吴敬梓曾作了一首词来记述当时的心情,词中写道:“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饥欲死,也不管、干时似淅矛头米。身将隐矣,召阮籍、嵇康,披襟箕踞,把酒共沉醉。”吴敬梓这种放达的心境,恐怕阮籍嵇康都不及。他在三十岁除夕夜宿在秦淮妓馆里没有钱回全椒过年时,作诗自嘲说:“昔日游冶,淮水钟山朝复夜。金尽床头,壮士逢人面带羞。”吴敬梓的心情可见一斑。 秦淮歌妓的艳丽,不仅滋养了秦淮文化的绮丽,反过来也影响了秦淮歌妓内心的雅情素趣,这也是秦淮歌妓深得四方人士追慕不惜一掷千金的原因。象一代人君李煜,在国破山河碎仓皇辞庙之时,教坊竟还给他奏离别歌,而他既没有对文武百官作一揖,也没有对全城百姓表示一下痛楚,却是“垂泪对宫娥。”客观上也反应了秦淮歌妓的身价和地位。 在秦淮歌妓文化的薰染下,金陵普通人家女子,也大都染上了这种艳情绮丽心高身雅之风。曾有一湘军统帅,看中了金陵一普通人家的女儿,并娶为妻。尽管这位女子婚后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然而她对此婚姻却很不满意,曾作诗云: 愿作诗人婢,不做俗人妻。 四海无阿瞒,何人赎文姬。 马湘兰虽身为歌女,却从不接待俗人粗客。她本人在书画和戏剧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现代《辞海》里,收录有马湘兰条目。她曾和江南才子王登雅有过一段恋情,并且一直爱着他。在王登雅七十大寿时,她特地集资买了一条大船,率领秦淮百妓乘船去苏州王府为王登雅贺寿。船行所到之处,
E. 历史上“秦淮八大名妓”是哪八个啊
明末秦淮八大名妓为:顾横波,马湘兰,卞玉京,李湘君,柳如是,寇白门,陈圆圆,董小宛.
北宋末年,汴京有个名妓,叫李师师。李小姐色艺双绝,连当时的皇帝宋徽宗都抵御不了她的魅力,为此,还挖了条地道,直通师师小姐的闺房。更不用说当时的才子俊彦,大词人周邦彦就是她闺中常客。有一次,周邦彦正和师师小姐抚琴论诗,皇帝从地道里来了,吓的周邦彦躲在了师师小姐的床下,大概是不敢和皇上抢马子吧。据说她和宋江或是燕青还有一腿。金国南侵,占了汴京,指名要召李师师。大汉奸张邦昌抓到了她,要把她送给金人,李师师说:“我本是个卑贱的妓女,但现在宁可一死,无有它念,更不会让你们把我当礼品,换取进身之阶。”说完,拔下头上的金簪,自刺其喉,不死,又把金簪折断,吞入腹内,才死去。真是个烈女子。
明末清初,南京的秦淮河畔,有个叫柳如是的女子,是当时的秦淮八大名妓之一。此女子的才情色艺更是了得,以至于四百多年后,我国现代大学者也被其事迹勾的扼腕叹息,并为其作传。柳如是后来被当时的才子钱廉益包养,因为钱已有家室,所以做了二奶。清兵渡江南下时,钱廉益率一帮文臣在南京迎接,后来做了满清的礼部侍郎。在这之前,柳如是曾劝他以身殉国,但姓钱的怕死,无奈之下自己竟要投水而死,被侍儿抱住,才拣回一条命。在送钱廉益去北京时,柳如是穿上了大红衣裳,意思是要他不要忘了大明江山。明代的皇帝姓朱,朱者“红”也。
和柳如是同时代还有位妓女,叫李香君。李香君与当时的大才子侯方域相互倾慕。侯方域后来参加了抗清活动,临行前侯方域送给李香君一把扇子。李小姐为等侯公子吃了很多苦,多年以后,侯方域终于回来了,心情自是激动万分。但发现自己的情郎竟做了清朝的官时,一怒之下,撕毁了扇子,遁入空门。康熙年间的孔门大秀才孔尚任,听说了这个故事,历经十年,写下了不朽剧作《桃化扇》。
F. 秦淮十大名妓是哪些啊
不许人间见白头-------绿珠
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一直是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社会,妇女始终处于等而下之的地位,不知有多少女性被默默吞筮了青春乃至生命。绿珠,这位广西合浦孕育出的钟天地之灵气的奇葩,却如一道耀眼的闪电,在短暂的一生发出夺目的光华,她的肉体的代价虽值到珍珠三斛,然而她的精神的价值却谁也无法估量。最终的坠楼而死,已超越了为石崇守节的意义,而是向不公开的命运发出最强烈的抗争,千载而下,芳名不朽,不知赢得了人们多少的歌颂!
倾城名花薄命红颜钱塘名妓------苏小小
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能歌善舞,公艺倾绝当时,然而造化弄人,在西泠与阮朗相遇,一见钟情,结为伴侣。不幸被阮郁始乱终弃,后小小又累遭官府中人欺辱,一代薄命红颜,终于含恨夭折风流,用生命唱出了一曲凄美的哀歌。
苏小小的生可谓古典唯美主义的绝唱。她年方十八,偶遇风寒,贾姨娘劝她自重,她却已为自己富贵荣华享尽,无可留恋,不再进药,芳年逝世,独留春香芳影于人间。难怪后世文人咏之不绝。清初诗人袁牧更以与苏小小同为乡亲为荣,刻一印“钱塘苏小是乡亲”。
蕙心兰质旖旎才情巴蜀女诗人-----薛涛
薛涛,字洪度,生于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她人品风流,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又能吟咏书写,当时城里的浮浪子弟争相和她交游,以博得她的欢心为荣。
钟灵毓秀的巴山蜀水,孕育了薛涛这位流芳千古的风流才媛。她花容朋貌,才华绝世,名重一时,。历事剑南川西十镇帅幕府,并制造出芳名百世的“薛涛笺”。然而到了后世封建文人那里,她却蒙受了“轻薄桃花逐水流”的不白之辱。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薛涛之诗恰如其人,质朴如白衣处子婷婷独立毫无俗态,表白其胸襟,荡荡然如一泓清水。
才貌双全传奇一生北宋名妓------李师师
极富传奇色彩的名妓李师师幼年不幸,父母双亡,以至沦落风尘。她美艳绝伦,才华出众,善词曲,工歌唱,在京师汴梁高张艳帜,名动京华,连天子之尊的宋徽宗赵佶也忍不住一亲芳泽,著名词人周邦彦躲在床底谱就新词《少年游》,描绘师师与徽宗的一段风流韵事,成为后世词坛佳话;她又一身正气,敢爱敢恨,有“红妆季布”之称,梁山首领宋江潜入她家,为她写下了壮词《念奴娇·天南地北》,至今为人传颂。
在经历了不尽的风流韵事之后,李师师这个撩动人心的痴情女,最终的结局却众说纷陈,飘游不定,,,,,
才情斗八高胆识过须眉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
柳如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如云佳丽中的一朵奇葩。她天生丽质,一适周道登,再爱宋徵舆,三适陈子龙,最终与钱谦益白头偕老,敢爱敢恨,视封建礼法如无物;豪迈不让须眉,忠心为国,明亡时力劝丈夫殉节,自己投水以殉国;胆识过人,伉俪情深,为救夫君愿以身代死。钱谦益作诗赞颂:从行赴难有贤妻!才华横溢,秦淮名妓中堪称第一,诗文雄健浑达,神奇妙旷,脱尽红粉闺气·····柳如是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传奇!
这位风尘女侠气节铮铮,足以令无数须眉汗颜,如出污泥之白莲,为世间留下不尽清芳。
冲冠一怒为红颜争得娥眉匹马还------陈圆圆
明清鼎革,风云变幻。刚愎自用的崇祯、趋炎附势的田弘遇、反复无常的吴三桂、骄傲自大的李自成、粗俗狂妄的刘宗敏、阴险狡诈的牛金星,专权好色的多尔衮·····这些权重一时,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男人分为三方,书写了一段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历史。然而,一位乱世佳人突然出现于这一舞台上,顿时成为这个男人世界的焦点,起到了所有男人起不到的作用,使历史法码失去了平衡,让这些男人,不失时机、不惜代价地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于是风云突变,改变了他们自己的归宿,更改了中国的历史。
陈圆圆,这位秦淮河畔的绝代佳人,竟引江山易色,地覆天倾;帝星殒落,霸王为僧,当世枭雄,为之搏命;生灵涂炭,倾国倾城······
空谷幽兰艳冠群芳传奇才女------董小宛
自古江南多才俊,秀水青山育红颜。晚明之际,这里诞生了一位名扬江南、技压群芳的才女——董小宛。她与才子冒襄,珠连壁合的佳话,随着《梅影庵忆语》而流芳百世。更衍移了她进宫为董鄂妃,顺治皇帝三千宠爱集一身的动人传说。
董小宛出生烟花,阅尽人间的悲欢冷暖,但却有着超然脱俗的清秀与灵气,她聪慧绝伦,才艺超群,引得无数才子佳人惊奇赞叹。她重情有义,度尽劫波,终得与如意郎君,长相厮守;她气节凛然,助夫胥奔走民族大业。虽然年仅二十八岁即花名凋零,然“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传奇一生。
乱世名姬柔肠侠骨-----李香君
李香君体态娇小玲珑,肤色莹白如玉,绰号“香扇坠”,在秦淮八艳中,她没有顾横波、陈圆圆那样的艳丽妩媚,也没有柳如是、马湘兰那样超群的诗画才情,但传剧《桃花扇》一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香君忠贞刚烈之名,几乎举世皆知,在秦淮群芳中赢了最高声誉。
她忠于爱情,矢志为侯方城守贞;忠肝义胆超越男儿,在魏逆权臣阮大铖面前公然唱出“于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宁不教须眉愧煞。其凛然正气如寒冬傲梅,足以令杜牧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由此改写!
倾倒西东方的清末名妓------赛金花
寒金花名噪大江南北,更倾倒西方,是晚清大名鼎鼎的人物。她一生姻缘分分合合,极富传奇色彩,由妖冶风流的妓女,到状元郎之妾,钦派公差夫人,又沦为青楼名妓,可谓几度沉浮。
国家危难之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烧杀淫掠,赛金花凭着自己高超的手腕,用美色服联军主帅瓦德西,以己之力拯救斯民,誉满京华,达到一生辉煌的顶点。然而天妒红颜,在阅尽人间冷暖之后,叹别苦影,孤守余生。
不信美人终薄命自古侠女出英雄民国侠妓------小凤仙
小凤仙因与护国运动名将蔡锷的传奇经历而名载史册。她天生丽质,性情孤傲,不公世道使她沦落风尘,在北京八大胡同高张艳帜,成为南帮翘楚。结识革命党人蔡锷是小凤仙一生命动的转折点。深明大义,侠骨柔情的她与蔡锷将军情投意合,互为知音,而小凤仙帮助蔡将军历尽艰险,逃脱虎口,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代侠妓的芳名自此长存。
G. 明末清初,秦淮有八大名妓,请说出这八大名妓的名字各是什么
秦淮八艳的事迹,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她们八人有几个共同点,首先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当时好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然后呢,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她们八人个个能诗会画,只是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来较多,她们创作勤奋,努力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
故宫博物馆曾展出了马湘兰的兰花长卷,无锡博物院也曾在南京展出了董小宛的蝴蝶图;最后一点就是她们对爱情和友谊十分忠诚。秦淮八艳都是被逼上青楼的。有谁想过这样的卖笑生涯呢?她们无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终生厮守,可他们的从良,总是以爱情和友谊为择偶标准,但是却历经坎坷。这固然是当时社会妇女的悲剧,也体现了她们自身高尚的品质。
一、柳如是(秦淮八艳之一)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二、陈圆圆(秦淮八艳之一)
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三、董小宛(秦淮八艳之一)
董小宛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绅商贾的明争暗斗。但这个流落风尘的女子鄙视权贵,巧与周旋,勇于斗争。而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富于才气、风流倜傥,两人一见钟情。冒辟疆容貌俊美,风度潇洒,人称“美少年”,是复社中一位才子。
四、李香君(秦淮八艳之一)
在明末那个非常堕落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庭大臣麻木得已感觉不到他们所面对的局势,正日益变得内忧外患。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浓衣翠的绣楼里,却生活着一群对明朝的前途甚感忧心的红尘女子。
五、顾横波(秦淮八艳之一)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艳”中,顾横波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诰封为“一品夫人”,柳如是陈圆圆亦有不及;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据说先有一位与她私订终身的才子由于她的背盟殉情而死,后来她那仕于明朝晚节不保的丈夫龚鼎孳每谓人曰“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俨然一个红颜祸水,不是害人性命就是毁人名节,与多数人印象中“秦淮八艳”的侠骨柔肠,深明大义迥然有异。著名史家孟森先生尝作《横波夫人考》一文,对龚顾之人品大大不以为然,认为夫妇二人皆是势利无耻之徒,利欲熏心之辈。曾被誉为““礼贤爱士,侠内峻嶒”的横波夫人,真就如此不堪吗?
六、卞玉京(秦淮八艳之一)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沦落为歌妓,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
七、寇白门(秦淮八艳之一)
寇白门名湄,字白门,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
八、马湘兰(秦淮八艳之一)
马湘兰(1548——1604)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H. 秦淮八绝都有谁什么样子啊
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
柳如是: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之首。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顾横波:秦淮八艳中,顾横波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受诰封为“一品夫人”。据清余怀《板桥杂记》记载,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工于诗画,尤善画兰,个性豪爽不羁,与柳如是较像,时人呼之“眉兄”,柳如是自称为“弟”。
马湘兰:她的兰花图和兰花诗却堪称一绝,是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宠物。马湘兰之所以能把兰花描绘得出神入画,栩栩如生,全赖于她的爱兰、知兰,她不但将院宅里种满各色兰花,日日勤加灌护,而且凭着自己的兰心蕙质,能深悟兰花清灵清雅的气韵,所以才能将兰花的品态展现于画笺和诗笺上。而她自己的品格,因受兰花的熏陶,也化成一种如兰的圣洁;她的一生,则象一株空谷幽兰,吐芳于世,却又遗世独立,痴心恋系情郎王稚登,终又未成婚嫁,正如题画诗中所述:“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马湘兰本名马守真,小字玄儿,因祖籍湘南,又酷爱兰花,所以常在画幅中题名“湘兰子”,所写的两卷诗集,也命名为《湘兰集》,因而人们渐渐称她为马湘兰,真名反而被人淡忘了。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芬,明末清初苏州名姬,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金牛里(现常州奔牛)人氏。父业“惊闺”, 俗呼货郎。母早故,育于姨母陈氏家,改姓陈,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优。戏曲家尤西堂少时“犹及见之”。陈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每一登场演出,明艳出众,独冠当时,“观者为之魂断”。
寇白门:《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秦淮八艳”之一。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沦落为歌妓,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
李香君:自孔尚任的《桃花扇》于1699年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李香君与复社领袖侯方域交往,嫁与侯作妾。侯曾应允为被复社名士揭露和攻击而窘困的阉党阮大铖排解,香君严辞让侯公子拒绝。阮又强逼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作妾,香君以死抗争,此时正值马、阮大捕东林党人,侯等被捕入狱,香君也被阮选送入宫。清军南下之后,侯方域降顺了清朝,香君之下落,众说纷纭。
董小宛: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又称“针神曲圣”,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曾“自西湖远游于黄山白岳之间”。清代诗人、画家吴伟业题董白小像诗,对她游历黄山作了描述:“钿毂春浇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性好清静。
希望可以解答你的疑问,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