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艺术
『壹』 七夕节的来历和故事传说
七夕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每一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便是七夕情人节。但你是否知道七夕节的来历和七夕的故事传说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七夕的来历
1、数字崇拜相传七夕节的还有古人对时间、数字的崇拜有关,七夕节是每年的七月初七,古代民间有将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等七重作为吉庆日,认为是天人相通的日子,于是就慢慢的产生了七夕这个节日了。
2、自然天象崇拜普遍认为,七夕节起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古人就将天空进行了规划,还将天文星域和地理区域对应了起来,并称之为分星,而在地理中,也被称为分野,古人为了更好的分星,将牛宿星和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后经过民间的艺术加工,就有了现在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故事。
3、还有一种说法是七夕来源于七姐的诞辰。七姐指的就是织女星,在农耕文明盛行的古代,纺织业是非常发达的,而七姐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也被视作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所以在七月七日就有乞巧的风俗,希望天上的女神让她们更聪慧,纺织更为灵巧,同时还祈求能获得美好的姻缘,家庭幸福。
七夕节的故事传说
1、传说一
七夕节的牛郎织女传说本身就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年幼时又得不到哥嫂的待见,整个人只有和那头老牛是最亲的,某一天牛郎遇到了一位堪称仙女的女性,即织女,所谓一见钟情莫过如此,牛郎他陷入了单相思中,而老牛看见牛郎好像有烦恼,于是就显灵给他出了一个计谋,让他怎么去俘虏织女的心。
在某一天时,仙女在河流中沐浴,牛郎见此果断拿走了织女的衣裳,而她自然就是惊慌失措,苦苦哀求牛郎把衣服还给她,但是牛郎当然不肯那么简单就把衣服给她了,于是便说"如果你愿意当我的妻子,那么这衣服就给你",织女便应了下来,因为当初她就是奔着牛郎来的,如今两人情投意合,那么干脆在一起也算合适。婚后的日子很幸福美满,甚至还生下了一儿一女,直到后来老牛年龄太大了就去世了,夫妇二人倍感伤心,但是老牛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但好日子不久噩梦就来临了,织女和牛郎成亲的时被玉帝和王母娘娘得知,便差人下界捉拿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便猜到了是天庭来人,于是想起了老牛的叮嘱,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便飞了上去。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2、传说二
很早很早以前,山里住着户人家,老人们都死了,家里剩下了兄弟俩。老大娶了媳妇,这媳妇心眼不好,老想独霸老人留下的家业。有一天,二小领着狗去放牛,到了地里,他拍打着牛背说:"牛哇,牛哇,我想睡会觉,你可千万不要乱跑。"老黄牛像听懂了人话,低着脑袋"哞、哞"地叫了几声,甩打着尾巴在他身边吃起草来。二小躺在草地上睡着了。错过中午,嫂嫂提着罐子来给小叔子送饭,见二小正在睡大觉,照他身上狠狠地踢了一脚。二小醒了见是嫂嫂,慌忙爬起来,站在地上像个愣鸡。嫂嫂把饭罐子往地上一搁,气呼呼地说:"你倒自在,撒着牛睡大觉,牛丢了我才和你算账哩!"说完,她一扭屁股走了。二小的肚子早就饿了,捧起罐子刚要吃,身边的大黄牛一头把罐子撞了,罐子摔了个稀巴烂。大黑狗见了地上的饭,张口就吃,不一会,就把地上的饭舔了个一干二净。
二小瞅着碎罐碴子害怕了,觉得回家也没好儿。他长叹一声;"唉,怎么我就这样命苦啊!"二小的唉声刚落,大黑狗扑通一声倒在地上,鼻子口里流血,一会儿就断了气。他这才明白,嫂嫂在饭里下了毒药。二小心想:看来不能和这个害人精在一块过了,要不早晚得死在她手里。日头儿快落西山时,他赶着牛回了家。一进院子,扭头见哥哥打外边回来,二小心里一酸,两眼止不住地流泪。哥哥见弟弟这样伤心,不知家里出了什么事,忙问:"你为嘛这样难过?""我把嫂嫂送的饭罐子打了,狗吃了地上的饭就死了。"哥哥听了,心里明白了八九,斗又斗不过家里的女人,为了难。二小哭着说:"哥,咱们分开过吧。"哥哥见弟弟说要分家,更做难了,一来弟弟还小,二来他外出做买卖;家里没有帮手也不行。要是在一块凑合着过吧,又怕弟弟有个三长两短。二小见哥哥发愁,就说:"哥,家里什么物件我也不要,只要那头牛。"弟兄俩在院里说分家的话,媳妇听见了,打心眼里高兴。她手扒着门框冲着丈夫说:"往后各过各的好,我做主依了二弟!"哥哥眼里噙着泪花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第二天,二小赶着牛车走了。走来走去,越走越远。二小心想:老是这么走,走到多时是个头?干脆就住在这吧!他把牛车停下,砍了好多树枝子,就着山坡儿搭棚。棚子搭好了,就和老黄牛在这儿落了户。
那头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界,已经跟着二小过了一年多,这一天夜里死了。老黄牛死后,一连给二小托了三个梦,梦里对二小说:"到明天午时三刻,我要回天庭去了。我走后,你把我的皮子剥下来,等到七月七那天,把它披在身上,保你能上天。王母娘娘有七个闺女,那天他们到天河里去洗澡。记住,那个穿绿衣裳的仙女就是你媳妇。你千万别让她们看见你,等她们都到了水里,你抱了保衣裳就往回跑,她准追你。只要你回了家,她就不会走了。"第二天,二小见老黄牛死了,不吃也不喝,手摸着它光啼哭。后来就把牛皮剥了,留下牛皮埋了牛,又在牛坟上跪着大哭了一场。七月七那天,二小披上牛皮,立时两脚离了地,飘飘悠悠来到、天河岸上,他悄悄地躲在树林里等着。一会儿,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来了,她们一个个脱了衣裳,扑通扑通跳到了水里。二小瞅准了那身绿衣裳,窜过去抓起来就跑。三仙女见有人抱了她的衣裳,打水里出来就追。紧追慢追,追到二小家里。三仙女问二小为嘛拿她的衣裳,二小说想让她做自己的媳妇。三仙女再三说天规不容,二小一再说人间比天上好。三仙女见二小长得好看,也动了心,就应了他。打这,三仙女落凡到了人间,她天天在家弹花织布,人们就叫她织女。二小天天外出卖布挣钱。小俩口过起了舒心日子。
三仙女和二小过了三五年,给他生了一男和一女。一天,二小到地里去干活,天上响起了天鼓,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二小回家一看,见两个孩子啼哭,不知媳妇上了哪儿,急得团团转。一问孩子,那大孩子手朝天上一指划,二小才想到织女走了。他急忙担起两个孩子,披上牛皮去赶织女。二小心急,追得快,眼看快追上织女时,惹恼了王母娘娘:"好你二小,莫非你要追到灵霄殿上去吗?"她打头上拔下银管,在二小和织女中间一划,立刻划成了一道天河。二小没有办法过河,急得直跺脚,筐里的两个孩子直喊娘。织女和二小都哭了,啼哭也没用。二小想给织女留个想念,拿出牛扣套投向织女,织女接在了手里。织女想了想,没嘛可送,掏出织布梭照着二小扔来,织女手劲小,把织布梭扔歪了。直到现在,天河一边的织女星怀里有扣套星,另一边的牛郎星旁有个梭子星。
3、传说三
七夕节也称作乞巧节,这是一个节日比较独特的形式,也在侧面反映出来,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面有一个比较流传较远又独特的活动。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关于七夕的优美句子
1、初识你,那是缘分的天意,喜欢你,那是心灵的所系,爱上你,那是幸福的开始,拥有你,只愿一生不分离。
2、我们之间没有惊天动地的虐恋情深,但我有一颗真心,满满的全是你。
3、所谓岁月静好,好不过能有个人,知你冷暖,懂你悲欢,懂你的人,才配得上你的余生,愿我们彼此默契,走尽千帆,仍能携手相伴。
4、你是百看不厌的书,我甘愿翻阅细读,字字珍贵,句句入心。
5、我有风里雨里的暴脾气,可我最爱的人还是你。
6、你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渐渐地,如呼吸一般,一秒钟也不中断,弄得我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7、如果叫我许愿,我希望:晴天,我愿做一只
宠物
;雨天,我愿做一把雨伞;总之,时刻被你带在身边,你走到哪我跟到哪。
『贰』 泉州七夕节有哪些民俗及形成的原因
泉州:“七月初七七娘生”
敬祀七娘妈
烧“七娘亭”,台湾地区亦有相似的习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记载:“七夕:乞巧。陈瓜豆及粿,小儿拜天孙,去续命缕。”如今,泉州民间过“七夕节”时,依然把重点放在做“七娘妈生日”。
传说:“七娘妈”庇佑孩子健康
在中国,民间关于七夕的传说有两个,一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与董永“百日缘”的故事,而泉州人把这两个传说“合二为一”,共同构成泉州特色的七夕故事。
泉谚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把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演变成“七位娘妈”,是主管妇女、幼童的神,分管送子、催生、养生,乳母、痘疹、眼光、引业等事项。 “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不仅能给孩子带来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民间把这天定为七娘妈的诞辰,是日要举行祈祥活动,称“做七娘妈生”。因而,民间有七夕“拜天孙”的习俗。
习俗:多与“七”有关
每年七夕节各家各户中午敬祀七娘妈时,各种程序经常与数字“七”相关:必须备办七种水果、七种花卉(或扎花)、七小碗糖粿(或咸饭)、七色干味(香菇、松菇、木耳、金针菜、花生、豆皮、冬粉),以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条、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纸轿七乘。此外,还要准备一盏“七娘妈灯”点亮后挂于檐口表示虔诚。
泉州过七夕,有以下几种常见习俗:
■敬祀七娘妈
在闽南的七夕传说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许织女七日一会牛郎,但喜鹊错传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会,这是个不能原谅的过失。因此家庭妇女们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备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红髻索捆扎起来,抛上屋檐顶,责罚喜鹊衔送到天河边,供织女梳妆打扮,以会牛郎。
七夕中午,人们在檐口摆方桌,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如时令小芋头,喻“芋仔芋孙”),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轿七乘,敬祀“七娘妈”。
■挂“七娘妈灯”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载:“七夕:……家各悬一纱灯。一书七娘神灯,一画一仙女骑鹤,一男子衣冠仰视,云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传奇,指此。”“七娘妈灯”是一种长圆形的灯笼,上面画着七仙女的图,一般在下面还挂上一串有各种颜色的花串。如果当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刚结婚的新媳妇,在农历的七月初就开始悬挂灯笼,甚至是挂在刚结婚的夫妻的新房门口,有早生贵子的愿望。
■“契七娘妈” 烧“七娘亭”
这是泉州较独特的习俗,男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七夕节,要拜七娘妈为契母,俗称“新契”。至十六岁那年的七夕节,就要解除契母契子的关系,俗称“洗契”。这两次的七娘妈生日最热闹,除了原有礼俗以外,还要多烧金纸和内设七个座位高一米多的纸亭一个,表示大礼,又要以糖粿或碗糕赠送亲友或邻居。
“七娘轿”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间纸扎艺术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别致,比较讲究的亭中还扎有彩绘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观。据说,七娘亭的流传源于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以锦绿结成楼殿,高百尺许,上可容数十人,陈设花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许源自于此。
■吃糖粿
宋《东京梦华录》载:“七夕以油面糖蜜,造为压笑儿,谓之‘果食’。”“糖粿”是七夕这一天敬祀和食用的一种面食,它的做法和吃法是这样的:糯米粉加凉水,调成面团,然后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轻轻一按,使之成为扁圆,最后用拇指往中间一押,即成中间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后,把水烧开,放糖粿、乌糖,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后,在上边撒上一层花生仁敷,装在白瓷碗里,像玉一样玲珑。
■妇女乞巧
泉州妇女乞巧的风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个彩箩,准备瓜果七盘,点七支香,用七根针、七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区的这种风俗已经少见,不过,如今很多华侨归乡,经常会把外地的丝线作为礼物带来送给家乡人,礼轻意重。
民谚:口头演绎“牛郎织女”传说
“七月七夕暝,七呀七夕暝。牛郎织女(伊都)来相见,一年相见才一次,来呀来一次,再卜相见(伊都)着下年。”
这是泉州民谚中关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口头演绎。据说,到了七夕这天的晚上,如果在葡萄架下仔细听,可以听到架上沙沙的声音,那是牛郎与织女在聊天;年轻女子把盛有清水的脸盆放在天井,也能从中看牛郎与织女相会情景。
“七夕多有微雨,俗谓之天孙泪。”
这是一则和气象有关的谚语。 意思是,“七夕”的晚上会下点小雨,表示牛郎织女相会了,两个人喜极而泣;或谓牛郎、织女于分手之际,彼此依恋不舍,挥泪告别。
『叁』 什么是七夕节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以下是关于七夕节的详细解释:
- 起源:七夕节源于古代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这个传说讲述了牛郎和织女两人相爱的故事,他们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七夕之夜相会,因此七夕节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 庆祝方式:七夕节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普遍的是向织女星乞巧。在古代,女性会通过展示手工技能来竞争,希望获得美满的婚姻。如今,这种传统已经演变成向织女星祈祷爱情和美满婚姻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观看星空,尤其是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相会,以此来祈求自己的爱情也能如此美好。
- 文化意义:七夕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都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主题,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七夕节也成为了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们寻找灵感的源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的重视和赞美。
总的来说,七夕节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人们祈求爱情和美满婚姻的象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