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架拳
① 太极拳运动包括那几种形式
走架,套路形式。
推手,对抗形式。
散手,实战形式。
器械,健身形式。主要包括: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棍、太极尺、太极扇、太极浮尘........
② 谁有木兰拳二十八式的详细说明啊
1、舒雁展翅 2、请拳起舞
3、弹雪金莲 4、凤凰出巢
5、彩袖翻飞 6、推云播雨
7、百鸟朝凤 8、丹凤朝阳
9、鹞子翻身 10、龙飞凤舞
11、落花流水 12、孔雀开屏
13、嫦娥奔月 14、左右踩莲
15、雁落平沙 16、西施浣纱
17、左右摇肩 18、金蝉脱壳
19、拨云见日 20、风扫梅花
21、飞燕扑蝶 22、宿鸟投林
23、青鸾飞啸 24、黄莺落架
25、猛虎听风 26、左右浪子踢球
27、巧坐金莲 28、请拳收式
③ 木兰拳和花木兰有什么关系
貌似,没关系!木兰拳是由上海市木兰拳协会会长应美凤老师经过近二十年的潜心研究创编而成。它将太极拳基本功,气功要领,武术技击基本功,体操基本功及舞台艺术造型有机结合,以吐纳之道和阴阳二气合理运动为理论依据,动静结合,在动的过程中,让思想随着优雅的音乐意守拳路而自然入静,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实践证明,它对腰腿痛、关节痛、心脏病及失眠等病症有积极的治疗效力和预防作用,对减肥以及对中老年妇女的体形健美更有显著功效。
花木兰只是个人!
④ 国漫《木兰:横空出世》观众反响如何
木兰横空出世,上映三日即横空消失。止步国漫上映预告片,引起热议非常多。避开国庆节三天于10月3号上映。现在接受央视采访,有话说道指在经典之作上合理改编,塑造一个真中国真木篮板更真实,接地气的女巾帼英雄形象,更侠之义者为国为民。
从本部木兰横空出世,国漫剧情来看。发木兰的形象在中华大地上蜂蜜千年的最重要原因。对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认同与歌颂。木兰的中情校情切中了所有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真中国历史是这样的。鼓励社会到封建社会都是男权统治社会。才有女子无才便是德。还有三从四德等,束缚女权的道德观和制度等
木兰横空出世,剧中木兰拳塑造成当朝刁蛮耍横的公主。毫无顾忌喊打喊杀。如挡我者杀,不符合历史常态,人物形象。
个人觉得花木兰横空出世,剧本真的不符合中国历史事实。不到真中国真木兰的改变,相反有太多的乱编。
木兰横空出世,创作团队能正视文艺,尊重真实性。创造更符合国情,真正接地气的真中国曾木兰的优秀影片。
⑤ 女子武术名称
咏春拳: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咏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明“咏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咏春拳”者。此拳主要手型为凤眼拳、柳叶掌,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3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凭借手桥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叶问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可以说,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叶问的十大弟子分别是张学健、何金铬、招允、卢文锦、黄淳梁、王乔、伦佳、梁挺、李小龙、徐尚田。现分布于世界各地。
木兰拳:
木兰拳是在传统“木兰花架拳”的基础上,吸取部分体操、舞蹈动作而形成的一项武术健身运动。由于它具有武、舞结合,轻柔美健、易学易练、老少皆宜的特点,所以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尤其是广大妇女的青睐。
⑥ 木兰拳的招式动作
中国木兰拳系列包括徒手拳、单扇、双扇、单剑、双剑、单圈、双圈、双匕首、武扇、拂尘、花棍等十二个主题歌活动操等附加套路。木兰拳以“美”著称,它博取民间各流派之长,熔刚健有力的武术功架和优美潇洒的民族舞姿及戏剧、气功健身原理于一炉,既能强身祛病,又能自如观赏。它节奏快慢多变,张弛有效,演练时强调“精、气、神”,注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
木兰拳拳势优美,简便易学,很能适应现代人们健身健美的需求,作为一种科学的健身方法,对人体很多方面的疾病都有着良好的防治效果。
⑦ 木兰拳的起源
拳派起源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上海静安公园内的晨练队伍里,一种形式独特的健身运动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伴着动听的中国民乐,女性健身者,身轻如燕,体态优美,一招一式无不令人联想到那些刻画于敦煌壁画上的婀娜风韵——这便是木兰拳的开始了,当时,它尚被称作“木兰花架拳”。
这套拳法起初是上海民间拳师杨文娣从崆峒派花架拳部分套路中演化创编的,起初她只是每日清晨时分于上海静安公园内独自练习,岂料时间一久,引起了周围晨练者尤其是女性晨练者的兴趣,纷纷询问那是什么拳法。当时,杨女士自谦地认为她自己的花架拳仅为一些皮毛,并且还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进行了一些改编,实在不算是正宗的花架拳,于是便以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之名命名拳法,“木兰花架拳”得以诞生。或许是木兰花架拳的套路“似舞似武”,柔中带刚,同时也没有伤筋动骨的危险,因此在当时颇得中青年女性的青睐,前来“拜师学艺”的人们络绎不绝,杨女士收了不少徒弟,其中最出名的无疑是后来被称为“七仙女”的七大弟子,他们也是杨女士最早的一批嫡传弟子。
杨文娣女士去世后,她的众多弟子秉承师教,四处传播,自发形成的民间流派有:王式(王倩娥)、祝式(祝文健)、应式(应美凤)、施式(施慧鹤)、凌式(凌建达),使原本难免显得有点先天不足的木兰花架拳,形成了既风格各异,又相映成辉的各种流派,后接受上海武术院冯如龙先生的提议,把木兰花架拳改称为“木兰拳”。
许是冥冥之中某种力量的牵扯,木兰拳在经历了一段百家争鸣但却纷争不断的日子后,终于有机会摆脱各流派狭隘框框,形成高雅、科学和更具有艺术魅力的完整体系。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大世界治安保卫科长的李钢先生慧眼独具,充当了一回“伯乐”,他发现了当时尚处于民间流传阶段的木兰拳的价值,经他发起,成立了“中国大世界武术竞技交流中心”,进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有上级批文的木兰拳活动机构“中国木兰拳大世界总会”。随后,他还和工作人员一起,邀请了各流派代表和各方人士展开研讨汇编活动。对各流派拳路进行提炼并增加新的内涵,从而形成了标志着木兰拳向高层次发展的“中国木兰拳”。从那以后,木兰拳终于摆脱了散布于晨练队伍中的民间健身运动的命运,转而成为“有组织有纪律”的正式机构,上海大世界便是它的“根据地”。
作为“中国木兰拳”的创立者,李钢意识到,若想将木兰拳发扬光大,势必得建立起一整套健全的体系作为发展的有力后盾。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聘请一批业余兼职高级老师集体汇编出书,在一番精心策划、构思和创编后,中国木兰拳形成了十二个基本套路和十个附加套路、十个精品演出套路,六个养生简化套路的科学体系。从套路名称到拳谱,从表现形式到套路格局,从使用道具和音乐选配等都作了一系列的定位。于是,木兰拳开始蓬勃发展起来:1992年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拍成世界第一部木兰拳科教电影;1993年4月通过注册成立了上海大世界木兰拳艺术院;1996年被中央十部委确立为全民健身首批项目而入选(中华体育健身方法征集第一卷);1994年7月国家武术协会宣布“木兰拳为中国武术界第130种新拳种”;1998年4月,国家体育中心推出木兰拳三个规定套路:拳、扇、剑。从此每届运动会,木兰拳都被列入武术比赛项目之一。
花架拳是崆峒派武艺, 上世纪在上海民间流传。被大家一致公认的“木兰拳”单传先师杨文娣女士便是在花架拳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木兰花架拳”的最早雏形。
有趣的是杨女士又是从哪里学来的花架拳呢?在所有介绍木兰拳的资料中,这始终是个谜。有人说杨女士是从某一神秘的江湖高人那里学来的;更有一种说法称,该神秘高人其实就是崆峒派掌门燕飞霞。
在张源侠所著《内家功夫不传之秘》一书中曾经提到过,确有一位这样的神秘高人,且有名有姓,在上海花架拳圈子里是众人皆知的,只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此高人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不再被人们所提及,反倒是“木兰花架拳”经由杨女士及其众弟子的不懈努力日益发展壮大了起来。
⑧ 木兰拳是中国武术的第130 种新拳种,包括哪些类型的套路
木兰拳是由上海市木兰拳协会会长应美凤老师经过近二十年的潜心研究创编而成。
中国木兰拳系列包括徒手拳、单扇、双扇、单剑、双剑、单圈、双圈、双匕首、武扇、拂尘、花棍等十二个主题歌活动操等附加套路。木兰拳以“美”著称,它博取民间各流派之长,熔刚健有力的武术功架和优美潇洒的民族舞姿及戏剧、气功健身原理于一炉,既能强身祛病,又能自如观赏。它节奏快慢多变,张弛有效,演练时强调“精、气、神”,注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
木兰拳拳势优美,简便易学,很能适应现代人们健身健美的需求,作为一种科学的健身方法,对人体很多方面的疾病都有着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