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和花下醉
1. 《不谓侠》和古代哪一首诗词意境相同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一类特别有趣,它们所咏对象相同,但各有各的情味、境界。
一,咏蝉
蝉在古代,意味着高洁清高,不类流俗,所以历代诗家都爱借以明志。
《唐诗鉴赏辞典》开篇第一首即为唐初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而唐初骆宾王所作《咏蝉》如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晚唐天才诗人李商隐的《蝉》则另有一番滋味: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三首诗都大名鼎鼎,第一首志向高洁,第二首沉郁深重,第三首则满腹不平。故前人评之为: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此评精当无比,而此三诗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咏蝉诗三绝。
二,咏梅
说起咏梅诗词,简直乱花渐欲迷人眼,数不胜数,各有奇艳,因为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历来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是文人们竞相吟颂的对象,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十分夺目惊艳的一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李商隐、陆游、林和靖、王冕、毛泽东等人的大作了。
李商隐 之《忆梅》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长作去年花
陆游之《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林和靖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
王冕之《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毛泽东之《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简评之:李商隐为神伤之梅,陆游为寒士之梅,林和靖为雅士之梅,王冕为正气之梅,而毛泽东则为战士之梅。
五者俱为诗歌史上最灿烂之星,一同构成中国人精神气质之诸方面、诸层面,后人从中汲取营养无数。天荒地老,时移事易,唯其光足与日月同辉。
三,秋风
先看唐刘禹锡之《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再看唐苏颋之《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刘禹锡说秋声“最先闻”,苏颋说“秋声不可闻”,一个可闻,一个不可闻,有意思,那两者可否互换?或者换上其他的词,如“不堪闻”、“不忍闻”?
答案是:不可。前者是“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竭力突出一个“孤”字,增加孤清气氛。而后者笔意苍凉慷慨、高亢劲健,所以说“不可闻”,声韵铿锵斩钉截铁,语境相配唯此无他。
古人之炼字,由此可见。
四,吟花
唐刘希夷之《代悲白头吟》: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四句是不是在其他地方似曾见过?
对的,是林黛玉也即曹雪芹的《葬花吟》: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诗歌之美,隔着如许时光,依旧遥相呼应、各抒心声。如一粒石子,投在今日之水之央,多年之后,涟漪依旧层层不散。刘公希夷亲手敲响的钟,多年以后,声波不息如缕,直至曹公雪芹之耳中、心中。二人可谓知音。
五,赏花
先看李商隐之《花下醉》:
寻芳不觉醉流霞
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红烛赏残花
再看苏子瞻之《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迷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大学士此诗当受李商隐之启发,慧光一闪,心有灵犀。一样的怜花,一样的多情,一样的仕途坎坷,一样的绝世才华。所不同的是,李有雅人深致,而苏多富贵气象;李诗中有压不住的伤感气息,苏大学士纵使一生多难,却依旧高唱大江东去,豪放达观,终成一代文宗,几近完人。
六,时光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里把李商隐的诗与别的诗作过比较,他认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去年红花今日开,昨日红颜今日老”、“花前人是去年身,去年人比今年老”这些名家名句构思“窠臼易成,几同印板”,惟独李商隐《忆梅》:“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人之非去年人,即在言外,含蓄耐味。
李商隐终究高人一等,只有文学巨匠曹雪芹不买他账:李义山不足观,除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还稍可,云云。不过钱钟书这般说过了,谁还敢置喙?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
17.4.8整理
运河儿女
千年古老运河流过身边,运河儿女会有多少喜怒哀乐,多少悲欢离合,像运河流水一样或浪花奔腾,或波光粼粼,或春水如新,或秋水如歌。 你我真情实意,捎来那段往事,那个故人,那瓣馨香,那片风景。
你的赞赏是我坚持原创的动力!
赞赏
展开剩余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可拔打24小
2. 苏轼《海棠》这首诗所写的海棠花有什么特点
诗歌的开头来两句的景物描写,用自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3. 寂寞萎红低向雨 的全诗和介绍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②,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么?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味了。
白居易此诗一出,引起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比白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而在豁达开朗的苏东坡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则象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惜花的惆怅已经消溶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无可否认,李商隐和苏东坡这两首诗历来更为人们所称道,但后人艺术上的成功是由于撷取了前人构思的精英,因此,当人们陶醉在李商隐、苏东坡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也不应当忘记白居易以烛光照亮了后人思路的功劳。
4. 惜牡丹花古诗带拼音
惜牡丹花
作者: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阶:台阶。
残:凋谢。
明朝:明天。
衰:枯萎,凋谢。
红:指牡丹花。
把火:手持火把。
翻译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珍惜衰谢的牡丹如火一样越发红得浓艳迷人。
赏析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牡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那还是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诗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
白居易此诗一出,引起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比白居易的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而在豁达开朗的苏轼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则像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惜花的惆怅已经消融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这两首诗历来更为人们所称道,但后人艺术上的成功是由于撷取了前人构思的精英,因此,当读者陶醉在李商隐、苏轼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也不应当忘记白居易以烛光照亮了后人思路的功劳。
5. 李商隐的花下醉是哪个季节
李商隐的《花下醉》描写的是春季的花。
花下醉
唐代: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译文寻得芳菲不觉被美酒陶醉,倚着花树酣眠红日已西斜。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后,又举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诗歌先以寻花开篇。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可谓爱花之至。
起首两句先写了寻芳而醉的过程,流露出一种酣醇满足之意。“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在这个美好的春日,诗人一路追寻着繁花的踪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喝得大醉。便在夕阳西下之时,依着花树沉沉地睡去。诗人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趣,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颂,不能自已;流连称颂之馀,竟不知不觉地“醉”了。“不觉”二字寓意深广,使花之美、酒之醇以及人之陶醉都包含其中了。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态,笔意极为超妙。“流霞”,将似锦的繁花比作漫天的流霞之意。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绚烂、美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形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诗人借这含意双关的“醉流霞”表达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之间相互作用和奇妙融合。次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叙次井然有序,而又处处紧扣“醉”字。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熏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这一句似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进一步写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下两句写酒醒后夜半赏花,更显出对花之爱。同时也将美好而满足的气氛转至了凄凉与孤寂。“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客已散,酒已醒,夜已深。与前半夜寻芳时热闹欢欣的情景截然相反,孤独之感重又袭来。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人是不会想到欣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诗人对花的喜爱却丝毫未减,想要趁着这夜深人静无人打扰之时,再秉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对花之痴迷已显露无遗。同时诗句中的“红烛”与“残花”又进一步地构成了对比,更显花之残。诗人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领略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一幕。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像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进一步的表现,同时也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不舍,怜惜之情油然而生。结句的意境与诗人早年失意科场时之作《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的“留得枯荷听雨声”相似,枯荷与残花,都是为普通人所忽视的,可是诗人将之与雨滴、红烛相配合。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使之散发出一种凄美之感,深受读者的喜爱。苏轼《海棠》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敞烧高烛照红妆”即从此句化出。只是略去了李商隐诗中的一些凄凉之感。
整首诗围绕着花进行,特别是最后一句更显出对花的痴迷。不仅爱盛开之花。甚至也能从凋落之花中看到美,甚为难得。
6. 海棠 苏轼 诗歌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版“泛崇光”指海权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回答的已经很好了
7. 第一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诗人的醉
花下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第一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诗人的“醉”?请简要概括。(3
分)
(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
(1)酒酣寻芳;倚树沉眠;持烛赏花。
(2)①第一首诗
的首句,运用比喻,将似锦的繁花比作漫天的“流霞”,通过诗人寻芳沉醉的过程,写出了
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流露出酣醉满足之意。②第二首诗的首句运用叠词,以“东风袅袅”
写出了春意的暖融,以“东风袅袅”‘崇光”写出了春意的暖融,“崇光”又指出了海棠花
光泽的高洁美丽,
“泛”
字将景物活化,
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表达了诗人赏花愉悦心情。
(每
点
2
分,答全给满分)
【诗歌鉴赏】《花下醉》首句写出诗人从“寻”到“醉”的过程。因为爱花,所以怀着
浓厚的兴趣,殷切的心情,特地去“寻芳”,竟不知不觉地“醉”了。“不觉”二字,传神
地描绘出诗人目眩神迷、身心俱醉的情态,笔意极为高妙。次句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
醉酒而不觉倚树,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处处紧扣“醉”字。三、四
两句忽又柳暗花明,转出新境。酒阑客散,正可静中细赏;酒醒神清,与醉眼蒙眬中赏花相
比,自别有一番风味;深夜之中,才能看到人所未见的花之情态。
《海棠》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海棠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也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
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
“香雾空蒙”
写海棠的幽香在氤氩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
,
月亮已转到回廊那边去了,
照不到这海棠花,
暗示夜已深。
“只恐夜深花睡去”
,
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一个“恐”写出了诗人的担忧、惊怯之情。末句将爱花的感情
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前面的“只恐”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烧高
烛”遥承前面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
了,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
8. 海棠依旧什么意思
海棠依旧的意思是: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出自宋代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8)海棠和花下醉扩展阅读: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9. 【海棠】苏轼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霏霏月转廊。(亦作'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古人评价后两句“造语之奇,构思之巧”。
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10.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意思
译文:询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旧是昨天那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本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于公元1100年前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写出暮春时节的景象,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后两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
“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