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海棠赋
① 《海棠赋之深宫》最新txt全集下载
海棠赋之深宫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时值三月,天气已转暖,微风阵阵,海棠花轻盈飘落,洒点溪中,逐波而去,此景虽美,却莫名有点感伤。捡起水中的一朵粉海棠,置于鬓发,水中倒映出自己的娇容,娥眉青黛,明眸皓齿,桃笑李妍。青葱柔荑戏水,轻呤:“一树花开二月欣,枝柔叶茂独斯文,绯霞淡彩风流韵,占却春光五六分。”
“好诗!”好豪迈的声音。
我赶忙站起转身。眼前站着两位双十左右的男子,一位怀抱宝剑,身着湖蓝色长袍,年纪虽不大,却让人觉得心思慎重沉稳。而另一位身着白袍,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眉宇间有种难以形容的贵气,刚才那声音就发至此人之口。
“小姐好才情!”那男子向我迈近了一步,他微笑着,眼中有丝戏谑,“小姐在此等哪位才子吗?”
听他此语,不禁有些娇羞,但不颇对他的戏谑感到厌恶,好生生的一副皮囊,本性却如此劣质。于是开口应道:“是啊,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意思是说,一个女孩子本来跟某帅哥有个约会,可是她等啊等等啊等,心上……
请采纳
② 封丘县遗迹的作文
封丘县文物遗址
(一)青堆遗址:青堆遗址在县城东北16公里的青堆村东,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高出地面约4米。遗址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遗物有石器、灰陶(条纹、方格纹)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又发现蚌镰、陶罐、陶瓮。
(二)古黄池碑:古黄池古黄池在县城南113公里处的坝台村东,周穆王曾游于此。据《封丘县志》载:“天子东游于黄泽。歌曰:黄之池,其马喷沙,黄之泽,其马喷玉。”故春秋时称黄池。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吴王夫差率军于黄池大会诸侯,与晋争做盟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池之会。今仅存古黄池碑一通,建砖砌碑楼加以保护。
(三)陈桥驿:陈桥驿站位于封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陈桥镇。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此“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开创了大宋300年基业。这里作为出过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扬天下,注入史册,一度成为护卫京都开封的四大名镇之一,是宋文化的源头,也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平丘:周景王十六年(前529),晋召公为国君,为巩固先主霸业,与齐国争霸,“公会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7月又同盟于平丘。据《封丘县志》载,平丘春秋时属卫。故址在县城东南25公里黄陵镇平街村。
(五)虫牢:虫牢又名桐牢亭,俗称桐窝。春秋时属郑地,今居厢乡桑村东北牢坑为其遗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晋景公召齐、卫、朱、杞等9国诸侯在郑地虫牢开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虫牢之会。
(六)翟母进饭处:楚汉战争时,刘邦败于项羽,落荒而逃,路过延乡(今封丘县),饥饿中在县城西北隅遇翟母给家人送饭,便向她乞食充饥,翟母赠饭。刘邦称帝后,为翟母修祠封墓,树碑立传。原有“汉高祖遇翟母进饭处”石碑一通,因年久,碑身风化已残。
(七)息氏墓:位于县城东北16公里的青堆村东。战国时期,宋康王偃驱车出游,来到青堆,途中见一女子貌美过人,心怀恶念。为能看到她,就令人在青堆村东头筑起一座高台(青陵台)。宋康王差人访问其家,知是宋康王舍人韩凭妻息氏,要韩凭将其妻献给他。韩凭夫妇不从,韩凭在台下自杀,息氏投台而死。宋康王命将他们夫妻分葬道路两旁,不准合墓。后两墓各长一棵梓树,根结于下,枝交于上,此为相传故事“相思树”。息氏墓前现存石碑一通,为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王赐魁所立。
(八)城隍庙:位于县城东大街路北,坐北向南。1983年,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创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县丞张宗海建。弘治十一年(1498),知县袁仕重建。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郝国章重修,方亭1座,大门、二门各3间,城隍庙后殿二门上建楼,东西厢房各7间,后寝宫3间,东通锡印宫。清顺治九年(1652),河决庙毁,知县余缙建后殿5间,邑人周维曰升等续建乐楼3间。清乾隆六年(1741),知县戴兆彳复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谢葆荣主宰封丘时重修大殿3间,拜殿3间,东西厢房各7间,二皂厅、三官庙、土地祠、罗祖庙3间、广生殿3间、火房3间。修补东屋6间,东楼4间。民国12年(1923),又将大殿、寝宫两廊、皂君殿、老君殿、墙垣重修。1928年,塑像被废,设自治筹备处,继为民众教育馆。1936年,设初级小学。1947年,设中正小学。1958年,拆除戏楼,改建为大门3间和临街房4间,添建东西厢房各3间,设县文化馆。1978年,老君殿废。2000年,重修寝宫。今存大殿3间,拜殿3间,大门3间,临街房4间,东西厢房各10间,寝宫3间。
(九)使君(墓)祠: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的王村乡庙岗村东南隅。1983年,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君,东汉末封丘人,任徐州刺史,为官勤政爱民。天大旱,视察民情。卒后葬于庙岗。元至大年间(1308~1311),为他建祠。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王赐魁将墓护以墙垣。墓呈八角形,尖顶,上植柏树一株,四季常青。嘉庆三年(1798)立墓碑,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累修。民国30年(1941)重修。1980年、1984年、1994年、1996年屡修。光绪六年(1880),敕加“普佑”封号,颁发“千里秋成”匾。今存山门、使君殿、广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门和古碑4通,古柏1株。
使君墓天爷庙山门
(十)天爷庙:位于居厢乡安上集村东南隅土岗上。相传,它始建于明代。庙碑载:清顺治十七年(1660)重修,康熙、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缮。现存山门、大殿、后殿等。山门设正门和侧门,大殿梁架有彩绘,后殿为两层楼,彩画梁架,山门有台阶,两侧有井两眼,东西对照。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覆盖。
(十一)关帝庙:位于城关镇西关村东南部。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毁于水,康熙元年(1662)重修,宣统元年(1909)、民国15年(1926)先后修缮。其规模原占地面积20余亩。今存大殿1座,带卷棚拜殿3间,歇马凉殿3间,有清代关公塑像等3尊,宋代铁天官像1尊。
(十二)两程夫子祠:位于冯村乡永头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程氏迁居此地,为敬奉先祖而建。两程夫子程颢、程颐为宋代理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这里有山门、大殿、照壁和东西厢房,增修二亭,大殿内奉两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顾余烝尝”匾和对联1副。两厢敬奉两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两尊,古碑两通。
(十三)两程夫子祠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于县城东大街路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美国牧师海玉节兄弟传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长大教堂1座。另有牧师住所1座,二层楼房,西式建筑。以上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是县境内所有教堂中规模最大、最高的建筑。
(十四)东仲宫节孝坊:位于陈固乡东仲宫村,在路中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为表彰孙承绪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为2层3间4柱坊,中间高,两侧低,中间可通人、车。中间檐下书“圣旨恩荣”4个大字,第2层横书“已故生员孙承绪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纹,石质。
(十五)何家铺牌坊:位于司庄乡何家铺村东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中间高,两侧低,4柱3间2层石牌坊,顶部屋脊式。由于沙土深埋,坊体书写内容与雕饰不明。
(十六)八角井:位于潘店乡潘店村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潘美所建。八角井筒分为三部分,第一套井筒直径4米,深4米许;第二套井筒直径35米,深4米许;第三套井筒直径3米,深4米。对此井多次开挖未见底,因出水多无法下挖。由于年久井筒有所损坏。1980年修缮后,井的地面口径35米。
(十七)玄帝庙:位于王村乡后大马寺村。此处旧有玄帝殿、碧霞行宫、济祖殿和东西厢房。今重建。据重修济源庙记碑记载,该庙始建于明万历以前。重修济源庙记碑,对于考察古代济水在封丘流向有重要意义。此庙中有古树“龙头拐”一株,造型别致,诱人围观。许长庆墓
(十八)许长庆墓:位于曹岗乡清河集村西北约1公里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河集村为豫剧祥符调发源地。许长庆(1868~1927),豫剧教育家、活动家,清河集人。他从小热爱戏曲事业,继父业,青年时代开始掌管科班事务。光绪十三年(1887),创办“小天兴班”,办班8期。20多年中培养演员、琴师和鼓师200余名,为河南戏曲舞台培养了大量人才。
(十九)何家琪墓:位于冯村乡小里薛村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绪元年(1875),在河南乡试中考取举人第三名,曾报名入闱。因时局动荡,放弃仕途,就任洛阳教谕,后升汝南教授。著有《讲学规约》、《讲志圣社规》、《天根文抄》、《天根诗抄》等。他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时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二十)《海棠赋》碑:《海棠赋》碑因苏轼撰写《海棠赋》,镌于石上而得名,碑身高196米,宽0.8米,厚0.22米。碑阳刻《海棠赋》:“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遗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惜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燕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何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落雪纷纷哪忍睹。”行草相间,末尾有钧阳马文升、东里高拱、兰阳艾维新等人的跋语,皆为草书。额篆“宋贤墨宝”四字,碑侧镌赵孟所画的竹兰葡萄,并有明宣宗朱瞻基的跋语,延陵吴宽的题诗,碑身原刻艾维新撰文及明天启五年(1625)黄陵集所产灵芝图。
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黄州定惠院居住时,树木杂草满院,特赋诗一首,曰《海棠赋》,写在卷上。至明朝,钧阳马文升往役安南,在市场上获得此卷。后转到艾维新之手,刻于石上保存。雍正六年(1728),大山呼重修关帝庙时,艾维新令孙将碑卖给庙内。1958年县文化馆将此碑运至馆内保存。
(二十一)塔儿经碑:塔儿经碑上刻经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阔上锐如塔状,故得此名。碑高227米,宽07米,厚0165米。据载,经文为宋时苏小妹所书,字径三分,端楷颜体。其右下角载汲县王谏书、鄢陵刘允成临。碑阴上半部系苏轼《西江月》一首,行草相间,词内容为:“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烈士纪念塔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乃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空头,未转头时是梦。”行草相间。其侧有吴兴赵孟、柏山人宋广和中州艾维新的跋语。下部系太常鲜于伯机书七言绝句一首:“绝顶深秋生夜凉,鹤飞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还有鄢陵吴宽、兰阳艾维新的跋。碑额“宋元名笔”四字。此碑由鄢陵刘永成临,汲县王谏书,鲜于伯机书七绝,经艾维新刻于石上,至艾公令孙从其墓东灵芝寺于清雍正五年(1729)卖给大山呼关帝庙内。1958年将此碑运至县文化馆内保存。
(二十二)烈士纪念塔:县烈士纪念塔是1952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坐南朝北,塔高225米,原在烈士公园。塔上铭刻着全县革命烈士历史事迹和部分烈士名单。上有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嵇文甫,中国人民解放军平原省濮阳军区司令员孙正乾,中共濮阳地委书记宋玉玺、专员刘镜西、副专员刘东明,县委书记和县长孔再生等人的题词。纪念塔为砖石水泥结构,分5层。第一层为塔基,呈圆形;第二层12个石面,12个碑志;第三层6个面,6个碑志;第四层6个面,每面都镶嵌着斗大的烫金字,正南面写着“封丘县烈士纪念塔”;最高层系尖顶6面均安装玻璃,有灯。最高处饰五星。
1965年增修水泥围墙和栏杆,四角4个花池,塔前建圆形大花池。1982年后,烈士公园成为县政府驻地。2001年10月,按原貌搬迁至振兴路东段县烈士陵园内。2002年4月建成。
(二十三)十一烈士牺牲处:位于王村乡陈王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47年10月11日拂晓,封丘县一区宣传委员李聚宝率一区干部布置工作,突然被国民党河南省保安第二旅王三祝部四面围住,敌人发起猛攻。李聚宝他们以楼作屏障,用枪射击、掷手榴弹、砖砸,一连打退敌人数次进攻,誓死与楼共存亡。最后,敌人放火烧楼,他们血战6小时,壮烈牺牲。1983年5月,县政府将十一烈士牺牲处定为革命遗址。
(二十四)国务院奖状:1958年封丘县应举人民公社在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显著,受到国务院嘉奖和表扬,荣获奖状一面。奖状纸质,高50厘米,宽70厘米,装在玻璃框内。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由新乡市博物馆保管。 (一)青堆遗址:青堆遗址在县城东北16公里的青堆村东,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高出地面约4米。遗址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遗物有石器、灰陶(条纹、方格纹)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又发现蚌镰、陶罐、陶瓮。
(二)古黄池碑:古黄池古黄池在县城南113公里处的坝台村东,周穆王曾游于此。据《封丘县志》载:“天子东游于黄泽。歌曰:黄之池,其马喷沙,黄之泽,其马喷玉。”故春秋时称黄池。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吴王夫差率军于黄池大会诸侯,与晋争做盟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池之会。今仅存古黄池碑一通,建砖砌碑楼加以保护。
(三)陈桥驿:陈桥驿站位于封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陈桥镇。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此“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开创了大宋300年基业。这里作为出过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扬天下,注入史册,一度成为护卫京都开封的四大名镇之一,是宋文化的源头,也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平丘:周景王十六年(前529),晋召公为国君,为巩固先主霸业,与齐国争霸,“公会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7月又同盟于平丘。据《封丘县志》载,平丘春秋时属卫。故址在县城东南25公里黄陵镇平街村。
(五)虫牢:虫牢又名桐牢亭,俗称桐窝。春秋时属郑地,今居厢乡桑村东北牢坑为其遗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晋景公召齐、卫、朱、杞等9国诸侯在郑地虫牢开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虫牢之会。
(六)翟母进饭处:楚汉战争时,刘邦败于项羽,落荒而逃,路过延乡(今封丘县),饥饿中在县城西北隅遇翟母给家人送饭,便向她乞食充饥,翟母赠饭。刘邦称帝后,为翟母修祠封墓,树碑立传。原有“汉高祖遇翟母进饭处”石碑一通,因年久,碑身风化已残。
(七)息氏墓:位于县城东北16公里的青堆村东。战国时期,宋康王偃驱车出游,来到青堆,途中见一女子貌美过人,心怀恶念。为能看到她,就令人在青堆村东头筑起一座高台(青陵台)。宋康王差人访问其家,知是宋康王舍人韩凭妻息氏,要韩凭将其妻献给他。韩凭夫妇不从,韩凭在台下自杀,息氏投台而死。宋康王命将他们夫妻分葬道路两旁,不准合墓。后两墓各长一棵梓树,根结于下,枝交于上,此为相传故事“相思树”。息氏墓前现存石碑一通,为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王赐魁所立。
(八)城隍庙:位于县城东大街路北,坐北向南。1983年,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创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县丞张宗海建。弘治十一年(1498),知县袁仕重建。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郝国章重修,方亭1座,大门、二门各3间,城隍庙后殿二门上建楼,东西厢房各7间,后寝宫3间,东通锡印宫。清顺治九年(1652),河决庙毁,知县余缙建后殿5间,邑人周维曰升等续建乐楼3间。清乾隆六年(1741),知县戴兆彳复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谢葆荣主宰封丘时重修大殿3间,拜殿3间,东西厢房各7间,二皂厅、三官庙、土地祠、罗祖庙3间、广生殿3间、火房3间。修补东屋6间,东楼4间。民国12年(1923),又将大殿、寝宫两廊、皂君殿、老君殿、墙垣重修。1928年,塑像被废,设自治筹备处,继为民众教育馆。1936年,设初级小学。1947年,设中正小学。1958年,拆除戏楼,改建为大门3间和临街房4间,添建东西厢房各3间,设县文化馆。1978年,老君殿废。2000年,重修寝宫。今存大殿3间,拜殿3间,大门3间,临街房4间,东西厢房各10间,寝宫3间。
(九)使君(墓)祠: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的王村乡庙岗村东南隅。1983年,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君,东汉末封丘人,任徐州刺史,为官勤政爱民。天大旱,视察民情。卒后葬于庙岗。元至大年间(1308~1311),为他建祠。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王赐魁将墓护以墙垣。墓呈八角形,尖顶,上植柏树一株,四季常青。嘉庆三年(1798)立墓碑,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累修。民国30年(1941)重修。1980年、1984年、1994年、1996年屡修。光绪六年(1880),敕加“普佑”封号,颁发“千里秋成”匾。今存山门、使君殿、广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门和古碑4通,古柏1株。
使君墓天爷庙山门
(十)天爷庙:位于居厢乡安上集村东南隅土岗上。相传,它始建于明代。庙碑载:清顺治十七年(1660)重修,康熙、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缮。现存山门、大殿、后殿等。山门设正门和侧门,大殿梁架有彩绘,后殿为两层楼,彩画梁架,山门有台阶,两侧有井两眼,东西对照。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覆盖。
(十一)关帝庙:位于城关镇西关村东南部。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毁于水,康熙元年(1662)重修,宣统元年(1909)、民国15年(1926)先后修缮。其规模原占地面积20余亩。今存大殿1座,带卷棚拜殿3间,歇马凉殿3间,有清代关公塑像等3尊,宋代铁天官像1尊。
(十二)两程夫子祠:位于冯村乡永头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程氏迁居此地,为敬奉先祖而建。两程夫子程颢、程颐为宋代理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这里有山门、大殿、照壁和东西厢房,增修二亭,大殿内奉两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顾余烝尝”匾和对联1副。两厢敬奉两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两尊,古碑两通。
(十三)两程夫子祠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于县城东大街路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美国牧师海玉节兄弟传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长大教堂1座。另有牧师住所1座,二层楼房,西式建筑。以上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是县境内所有教堂中规模最大、最高的建筑。
(十四)东仲宫节孝坊:位于陈固乡东仲宫村,在路中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为表彰孙承绪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为2层3间4柱坊,中间高,两侧低,中间可通人、车。中间檐下书“圣旨恩荣”4个大字,第2层横书“已故生员孙承绪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纹,石质。
(十五)何家铺牌坊:位于司庄乡何家铺村东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中间高,两侧低,4柱3间2层石牌坊,顶部屋脊式。由于沙土深埋,坊体书写内容与雕饰不明。
(十六)八角井:位于潘店乡潘店村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潘美所建。八角井筒分为三部分,第一套井筒直径4米,深4米许;第二套井筒直径35米,深4米许;第三套井筒直径3米,深4米。对此井多次开挖未见底,因出水多无法下挖。由于年久井筒有所损坏。1980年修缮后,井的地面口径35米。
(十七)玄帝庙:位于王村乡后大马寺村。此处旧有玄帝殿、碧霞行宫、济祖殿和东西厢房。今重建。据重修济源庙记碑记载,该庙始建于明万历以前。重修济源庙记碑,对于考察古代济水在封丘流向有重要意义。此庙中有古树“龙头拐”一株,造型别致,诱人围观。许长庆墓
(十八)许长庆墓:位于曹岗乡清河集村西北约1公里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河集村为豫剧祥符调发源地。许长庆(1868~1927),豫剧教育家、活动家,清河集人。他从小热爱戏曲事业,继父业,青年时代开始掌管科班事务。光绪十三年(1887),创办“小天兴班”,办班8期。20多年中培养演员、琴师和鼓师200余名,为河南戏曲舞台培养了大量人才。
(十九)何家琪墓:位于冯村乡小里薛村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绪元年(1875),在河南乡试中考取举人第三名,曾报名入闱。因时局动荡,放弃仕途,就任洛阳教谕,后升汝南教授。著有《讲学规约》、《讲志圣社规》、《天根文抄》、《天根诗抄》等。他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时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二十)《海棠赋》碑:《海棠赋》碑因苏轼撰写《海棠赋》,镌于石上而得名,碑身高196米,宽0.8米,厚0.22米。碑阳刻《海棠赋》:“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遗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惜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燕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何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落雪纷纷哪忍睹。”行草相间,末尾有钧阳马文升、东里高拱、兰阳艾维新等人的跋语,皆为草书。额篆“宋贤墨宝”四字,碑侧镌赵孟所画的竹兰葡萄,并有明宣宗朱瞻基的跋语,延陵吴宽的题诗,碑身原刻艾维新撰文及明天启五年(1625)黄陵集所产灵芝图。
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黄州定惠院居住时,树木杂草满院,特赋诗一首,曰《海棠赋》,写在卷上。至明朝,钧阳马文升往役安南,在市场上获得此卷。后转到艾维新之手,刻于石上保存。雍正六年(1728),大山呼重修关帝庙时,艾维新令孙将碑卖给庙内。1958年县文化馆将此碑运至馆内保存。
(二十一)塔儿经碑:塔儿经碑上刻经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阔上锐如塔状,故得此名。碑高227米,宽07米,厚0165米。据载,经文为宋时苏小妹所书,字径三分,端楷颜体。其右下角载汲县王谏书、鄢陵刘允成临。碑阴上半部系苏轼《西江月》一首,行草相间,词内容为:“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烈士纪念塔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乃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空头,未转头时是梦。”行草相间。其侧有吴兴赵孟、柏山人宋广和中州艾维新的跋语。下部系太常鲜于伯机书七言绝句一首:“绝顶深秋生夜凉,鹤飞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还有鄢陵吴宽、兰阳艾维新的跋。碑额“宋元名笔”四字。此碑由鄢陵刘永成临,汲县王谏书,鲜于伯机书七绝,经艾维新刻于石上,至艾公令孙从其墓东灵芝寺于清雍正五年(1729)卖给大山呼关帝庙内。1958年将此碑运至县文化馆内保存。
(二十二)烈士纪念塔:县烈士纪念塔是1952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坐南朝北,塔高225米,原在烈士公园。塔上铭刻着全县革命烈士历史事迹和部分烈士名单。上有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嵇文甫,中国人民解放军平原省濮阳军区司令员孙正乾,中共濮阳地委书记宋玉玺、专员刘镜西、副专员刘东明,县委书记和县长孔再生等人的题词。纪念塔为砖石水泥结构,分5层。第一层为塔基,呈圆形;第二层12个石面,12个碑志;第三层6个面,6个碑志;第四层6个面,每面都镶嵌着斗大的烫金字,正南面写着“封丘县烈士纪念塔”;最高层系尖顶6面均安装玻璃,有灯。最高处饰五星。
1965年增修水泥围墙和栏杆,四角4个花池,塔前建圆形大花池。1982年后,烈士公园成为县政府驻地。2001年10月,按原貌搬迁至振兴路东段县烈士陵园内。2002年4月建成。
(二十三)十一烈士牺牲处:位于王村乡陈王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47年10月11日拂晓,封丘县一区宣传委员李聚宝率一区干部布置工作,突然被国民党河南省保安第二旅王三祝部四面围住,敌人发起猛攻。李聚宝他们以楼作屏障,用枪射击、掷手榴弹、砖砸,一连打退敌人数次进攻,誓死与楼共存亡。最后,敌人放火烧楼,他们血战6小时,壮烈牺牲。1983年5月,县政府将十一烈士牺牲处定为革命遗址。
(二十四)国务院奖状:1958年封丘县应举人民公社在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显著,受到国务院嘉奖和表扬,荣获奖状一面。奖状纸质,高50厘米,宽70厘米,装在玻璃框内。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由新乡市博物馆保管。
③ 赵执信纪念馆的赵执信故事几则
清朝,在淄博,孝妇河畔出了三位赫有名的人,那就是上游博山境内的著名诗人、官至翰林的赵执信;中游淄川境内世界短篇小说一代宗师蒲松龄;下游桓台境内一代诗宗、文坛领袖,官至刑部尚书的王渔洋。现在我向大家先介绍一下清朝著名诗人赵执信。赵执信,出身于官宦世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五六岁能作诗,出口成章,人称为“神童”。成年后,官至翰林院赞善,人称赵翰林。赵翰林小时候有几件趣事,在这里我给大家讲来听听。有一天,教书先生在园子里散步,忽然看见碧绿茂盛的蓖麻叶很像人的手掌,于是诗兴大发,信口吟道:“堰头蓖麻伸手要啥?”正恰,这时赵执信也在院里玩耍,听到先生之言,便望了望水池里盛开的荷花,略一思索,马上说道“池中荷花攥拳打谁?”先生听了,见是小学生赵执信,心中暗暗高兴。
赵执信上学的书房附近,住着一家贫女,孤苦伶仃,度日艰难。赵执信是富家子弟,便偷偷地周济她点面食、衣物等,这事,传到先生耳朵里。先生怕发生意外,坏了赵家的名声,影响赵执信的前途。就借一联语来警告他。先生出的上联是:“钻狗洞,偷樱桃,不知是谁?”赵执信心中早已明白,便理直气壮对曰:“跳龙门,折桂枝,那就是我”。先生听了之后,觉得此子不凡,前途不可限量,不能等闲视之。
有一年,赵府大兴土木,扩建宅院。很短的时间内,赵执信与工匠们混熟了。他一有空便跑去和工匠师傅们聊天,大家早就听说赵府的少爷聪明伶俐,对答如流,能诗善文,有意想考考他,试试他的才华。一天,师傅们把赵执信叫来说:“少爷,我出个题考考你行不行?”赵执信毫不犹豫地答道:“行啊!请师傅出题”。一位老师傅说:“我就以盖房子为题,出个上联,你对下联吧!”于是说:“俯瓦、仰瓦、瓦对瓦”赵执信聚精会神地听了后,连说:“好上联,好上联。”于是就立刻答道:“横砖、竖砖、砖顶砖。” 清康熙三年,吏部尚书孙廷铨辞官不做,回颜神为民。因为孙廷铨是康熙皇帝的老师,颜神人称他为孙阁老。赵执信在上学读书的时候,孙阁老已回乡数年了。一天,孙阁老晚饭后到孝妇河边去散步,偶然发现河里有一少年正在摸鱼。这少年身穿绿裤绿褂,两手乱抓乱摸,溅起的水花将全身湿透了,很有意思。孙阁老越看越爱,就和他开玩笑道:“出水青蛙着绿衣。”这少年忽听岸上有人奚落他是青蛙,抬头见是一位身穿红袍的老者,他回敬道:“落汤螃蟹穿红袍”。孙阁老听罢,看了看自己一身红衣,不禁哈哈大笑,连声说对得好。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少年就是城里赵府上的公子赵执信,心里想:这小子才思这样敏捷,又长得天庭饱满,地阔方园,气宇轩昂,他日必是国家栋梁。于是,孙阁老亲自倒提媒,将他的侄孙女许配给赵执信为妻。
有一年,孙阁老被康熙皇帝召见,康熙皇帝为了叫孙阁老在京多住几日,便想了一条妙计:在宴会上康熙对他说道:“朕,现在撰一上联,孙爱卿来对下联,爱卿啥时对上,就啥时回府。”孙阁老听了,赶紧离座参拜道:“请赐上联,容老臣来对。”于是康熙便指着洒在龙案上的点点滴滴的琼浆玉液道:“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这上联,猛一听并不难,但仔细一琢磨,很难以工对。于是,孙阁老便耐着性子住下来,成天里苦思冥想来揣摩对对,但始终也没有确切的下联。每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一个老家人,知道这事后,就走近孙阁老附耳小声道:“奴才想来想去,要想对得好,阁老可派人回家问贵孙婿……”。阁老一听,顿开茅塞,立即派一个得力家人,忽忽返回颜神,向太夫人告之此事。太夫人一听,马上到赵府将赵执信叫来,如此这般讲了一遍,赵执信听了,神态自若道:“不必着急,这有何难。”说着提笔立即写出了下联,密封好交给来人。家人连夜赶路进京面交阁老,孙阁老打开一看,高兴地合不上嘴了。这日皇帝宴请孙阁老,见了面就问道:“爱卿,下联对上了没有”孙阁老答道:“老臣已思得一联,恭呈万岁御览。”康熙帝接过去一看,下联是: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康熙帝连声称妙,赞不绝口,龙颜大悦,厚赏阁老。
成年之后,赵执信是清代一位有骨气、有才华的优秀诗人,同时也是一著名的诗论家、书法家。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父赵振业是明朝天启乙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入清后做过山西、江南两省布政司参议;叔祖赵进美,系明朝崇祯庚辰进士,入清后,曾任福建按察使。赵家在当时当地可谓赫赫大家。赵执信自幼受到当时朝内秘书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铨的喜爱与赏识。据说,孙廷铨曾以《海棠赋》为题试赵执信才华,见其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当面赞许他“远大器也”。赵执信也因此成了孙延铨的孙女婿。赵执信的一生也深受这位 “为文从政,一本经术”的老夫子的影响。同时,赵执信又是刑部尚书、著名诗人王士祯即王渔洋的甥婿。赵执信一生坎坷。其人生大致经历了青年时期的仕宦生活,壮年时期的漫游生活和老年时期的隐居生活三个阶段。凭借自己过人的才华,赵执信17岁考中举人第二名。18岁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检讨。23岁任山西分试正考官。25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并兼任翰林院检讨。然而正当他春风得意时,却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国恤中宴饮观剧案”。赵执信因在康熙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国恤”期间,被友人洪升邀请观(长生殿),被黄六鸿告发,以“国恤张乐大不敬”之罪,革职除名,当时他只有28岁。赵执信的许多朋友,无不对他的才华和遭遇表示惋惜,孙莪山曾在诗中写道:“秋谷才华近绝涛,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一直没能再踏入上层社会。赵执信具有一种清高的人格和对人生、对世事不怨不悔的超然精神,对《长生殿》事件的态度颇能说明这一点。事发后,有不少当事者千方百计开脱自己,极个别的人甚至不惜味了良心出卖朋友,而赵执信却说:“余至考功,一身任之”。把此次事件的责任尽揽子自身。他拒绝向刑部官员行贿,结果被革职削籍。之后,他也没有像慎行那样改名再登第,而是闲置终身。当他晚年寄居苏州时,得友人冯躬暨告知有复官机会,他写诗表示谢绝:“解道萧韶能得凤,何妨一鹤不来仪。” 赵执信18岁中进士,踏上仕途,28岁便被迫离开京城,前后只有10年时间,但严酷的现实却使他较早地成熟起来。他看透了官场的龌龊、世态的炎凉,尤其是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和某些势利小人的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极其厌恶。他要洁身自爱,保持人格,不与那班人同流合污,加之他认为自己有才华,有能力,不够谦虚待人、谨慎行事,必然使其成为被排挤的对象。所以,在他的笔下一度曾透出一种孤寂感和悲凉感。他在《除草》、《蝉》等诗中,都传达出这样一种情绪。比如,康熙二十一年,在所作《蝉》一诗中吟道:“蜕化知何故,传声秋树端。虚随貂作饰,剩有露为餐。蟋蟀劳相和,螳螂遣暂安。严霜休太逼,已怯早来寒。”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赵执信虽身处宦海时,仍能体会到百姓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意识展现于笔端。他在23岁时,曾在出典山西乡试的途中,作诗《道旁碑》,深刻揭露了道路两边许多功德碑的虚伪性、欺骗性,再现了劳动人民受之约束和 精神上的双重压迫。青年时期的仕宦生活以《长生殿》事件为结局,也是赵执信人生中一个重大转折。如果说,在此前赵执信要实现自我还有些顾虑的话,这时的他彻底解脱了,尽将一腔愤恨与不平倾泻于笔端。自被削职到63岁(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 年)时,是赵执信在全国各地的漫游时期。他以此排遣心中烦恼,在山水景物中寻求思想上的慰藉。通过漫游,深入社会,接近人民,体察民情民意,访问了许许多多知心朋友。他由官场的黑暗逐渐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由个人的不幸逐渐认识到了广大人民的痛苦。经过这一时期的漫游,赵执信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他的平民意识在思想中越来越多,他和平民百姓多接触一分,对掌权者之愤恨就增加一分。正是在与平民百姓的不断接触中,他的思想与感情得到了真正的深化和升华,他个人与掌权者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社会化。他把漫游时期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在赵执信的创作中,无论是咏物诗、怀古诗,还是那些新乐府式的“民怨诗”,都力求对社会、对读者产生一种影响,以期引起读者或赞同、或同情、或怒恨的情感共鸣。现实主义是他诗作的一贯风格。他同情人民,一生写下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收录在他的《饴山诗录》里。该诗集共19卷,收录赵执信诗歌1044首。赵执信的诗有的反映清初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和给人民造成苦难的原因,如《大堤叹》写的是水灾,《纪旱》写的是旱灾,《刈割二十韵》写的是霜灾,《记蝗》写的是虫灾等等。但赵执信不仅对天灾有怨恨,更对人祸有指责。在《记蝗》中,他劝说蝗虫不要吃农民的庄稼,最好到达官贵人的公馆里安家落户,表现了对统治集团的厌恶。在康熙四十四年的《碧波行》里,他把批判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皇帝:“连江千里号悲风,无由吹入长杨宫。翠华春日此徘徊,何不却趁清秋来。”指责皇帝不要只到江南游山玩水,应到江北察看一下灾情,体察一下民情。在《题搜山图卷》中,他借画面上的群妖,鞭挞了统治集团中荒淫无耻的大小官员。赵执信重社会、重读者,表现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诗作也因此充分体现了现实性,由此与王渔洋在诗坛上倡导的形式主义作风和宗派主义倾向针锋相对,出现了清初山左诗坛上一桩著名的“诗坛公案”。王渔洋是清初诗坛盟主,是“神韵说”的倡导者。在他的影响下,诗坛形成了形式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而受到严羽和吴乔思想影响较深的赵执信,则主张“诗中要有人在”,反对作家无病呻吟,脱离现实;主张“诗之外要有事在”,强调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教育意义;主张“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要求形式服从内容,语言为内容服务;主张作家“从其所进”,自由选择艺术风格,反对以“神韵”的惟一尺度衡量作品的好坏。他的诗论专著《谈龙录》,针对“神韵说”而作。赵执信还号召作家继承《诗经》、汉乐府和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不要被当时的形式主义诗论所迷惑。他的主张虽有过激之处,但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他的以上主张击中了形式主义诗风的要害,确有可取之处。
赵执信63岁时结束了漫游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虽然隐居,但关心现实、关注社会的思想没有变,反映现实的笔也没有放。7岁时虽因病失明,但仍笔耕不辍,又出诗作百余首。他的作品语言朴素,立意新颖,至今仍有许多作品广为流传。 纵观赵执信一生,作为仕宦中的他,的确不幸,然而,作为诗人、一个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却正是由于这种“不幸”成就了他这样一个“抱奇才、负奇才”的奇人。
④ 海棠赋之深宫txt全集下载
海棠复赋之深宫 txt全集小说制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卷一 第12节 隆恩盛宠
连续近半月,皇上都留宿蝶棠坊,早上去给皇后请安时,各嫔妃尖酸含讥,皇后的脸色也很难看。我虽知这样不好,可又舍不得见到他的那份欢雀。星空中的月牙已成圆玉盘,今日是十五,按礼他是跟皇后在一起的。我托着双腮,倘若我们真只是对平凡的夫妻……
习惯了他在身边,辗转反侧,迷迷糊糊中,我听到有衣物的“嗦嗦”声,睁开眼,那一张俊逸的脸就近在眼眸,温和的气息呼散在我的脸上,有些许的微痒。
“皇上?”
“怎么不等我就睡了。”
“今日是十五呀,皇后那……”
他伸出食指在唇边做了个噤言的动作:“你这里怎么除了守门的公公,宫内连个值班的宫女也没有?”
我一听,扑哧笑了:“皇上是饿了吧。值班宫女是我让她去睡了的。”
他摸摸肚子有点孩子般无奈的表情:“只得让公公去御膳房了。”
“这一来一去得花多少时间呀,言儿给皇上做您最喜欢吃的芙蓉糯米粥。”我掀开被子下了床。
“言儿真好。”
当我做好了粥,端着快到暖阁时……
⑤ 封丘县的名胜特产
特产
●李金梅毛笔:封丘县李金梅笔庄,创建于清代咸丰年间,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与安徽毛笔制作技艺属于同宗同源。该毛笔精选上等山羊毛、鼠狼尾毛、石獾毛、紫毫、过冬鼠须等动物毛料,经过选毛、脱脂、去绒、理毛、齐笔、清杂、汇笔、梳笔、捏笔、护笔、蹲笔、捆笔、栽笔、胶笔等八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以制作“纯紫尖”笔工艺最具代表性,精选云南纯野山兔毛加工而成。
●青堆树莓:树莓富含天然阿司匹林,具有抗感冒功效。树莓饮料具有防癌、抗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感冒、美容养颜、抗衰老、护发护齿、解渴、增加食欲等功效。树莓又称覆盆子,全身皆可入药,是中药中一种重要的药材 。
主词条卷尖
●卷尖:卷尖是河南省封丘县汉族传统名菜,属于豫菜系。由大肉、鸡蛋、芡粉以及各种调料制作。曾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御用菜”。是河南封丘传统宴席上最常见的荤菜之一。
●石榴:封丘石榴据《封丘县志》记载,西汉武帝时,陈桥镇便有了栽培石榴的记载。 在清朝初年,曾是河南贡品石榴。最有名的有钢石榴、铁石榴、红石榴、酸石榴和白石榴等品种。
主词条封芹延菠
●芹菜:封丘芹菜栽培历史悠久,当地自古有“封芹延菠”之称,号“贡芹”,又简称“封芹”、“琉璃脆(慈禧太后赐名)”。 据《封丘县志》记载:“芹菜四时均有。而春种、夏移、冬成者,嫩而无渣,为封特产。 大将石守信获恩赐贡芹,故有“封隐勋臣天下贡,丘野一方雪底芹”藏头藏尾联相传。 民族英雄岳飞之孙、南宋文学家岳珂在其诗《宫词一百首》中,亦有“金花诏纸夜封芹,首录先朝社稷臣”之句表述。
●留光火烧:《后汉书》记载:公元23年,光武帝东游曾驻此地,赐名“刘光”,后演变为“留光”。光武帝在此品尝到内软外酥、色香味俱佳的火烧,大加赞赏。
名胜
●青堆遗址:青堆遗址在县城东北16公里的青堆村东,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高出地面约4米。遗址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遗物有石器、灰陶(条纹、方格纹)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又发现蚌镰、陶罐、陶瓮。
●陈桥驿:陈桥驿站位于封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陈桥镇。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此“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开创了大宋300年基业。这里作为出过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扬天下,注入史册,一度成为护卫京都开封的四大名镇之一,是宋文化的源头,也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平丘:古平丘位于封丘县城东南25公里黄陵镇平街村。据《封丘县志》载,平丘春秋时属卫。
●古黄池:在古代封丘的历史上,为抵御南方强楚的北侵,北方诸侯曾在封丘先后三次召开兵车之会。其中以黄池之会规模最为庞大。封丘的“古黄池”称谓就是来源于此。
●息氏墓:息氏墓是战国息氏贞烈之墓。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就是创作于此。
●翟母井:据历史记载,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被项羽打败,落荒而逃,路过延乡(今封丘县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赠饭。刘邦得帝后,为报答翟母的恩情,下旨为翟母封墓修祠,地名改为“封丘”,还把翟母家中的那口水井赐名为“翟母井”。封翟母为封丘侯,设封丘县于延乡。
●使君祠:据《后汉书》记载,百里嵩,字景山,封丘人。墓呈八角形,尖顶,上植柏树一株。今存山门、使君殿、广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门和古碑4通,古柏1株。光绪六年(1880年),敕加“普佑”封号,颁发“千里秋成”匾。
●城隍庙: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石佛寺:胡村石佛寺的始建,无记可考,只有到明朝正德年间重建胡村石佛寺时才刻碑记之。
●虫牢:虫牢又名桐牢亭,俗称桐窝。春秋时属郑地,今居厢乡桑村东北牢坑为其遗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86),晋景公召齐、卫、朱、杞等9国诸侯在郑地虫牢开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虫牢之会。
●天爷庙:天爷庙位于封丘县居厢乡安上集村东南隅土岗上。相传,它始建于明代。庙碑载: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康熙、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缮。现存山门、大殿、后殿等。山门设正门和侧门,大殿梁架有彩绘,后殿为两层楼,彩画梁架,山门有台阶,两侧有井两眼,东西对照。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覆盖。
●关帝庙:关帝庙位于城关镇西关村东南部。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年)毁于水,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宣统元年(1909年)、民国15年(1926年)先后修缮。其规模原占地面积20余亩。今存大殿1座,带卷棚拜殿3间,歇马凉殿3间,有清代关公塑像等3尊,宋代铁天官像1尊。
●两程夫子祠:两程夫子祠位于冯村乡永头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程氏迁居此地,为敬奉先祖而建。两程夫子程颢、程颐为宋代理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这里有山门、大殿、照壁和东西厢房,增修二亭,大殿内奉两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顾余烝尝”匾和对联1副。两厢敬奉两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两尊,古碑两通。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于县城东大街路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美国牧师海玉节兄弟传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长大教堂1座。另有牧师住所1座,二层楼房,西式建筑。
●东仲宫节孝坊:东仲宫节孝坊位于陈固乡东仲宫村,在路中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表彰孙承绪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为2层3间4柱坊,中间高,两侧低,中间可通人、车。中间檐下书“圣旨恩荣”4个大字,第2层横书“已故生员孙承绪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纹,石质。
●何家铺牌坊:何家铺牌坊位于司庄乡何家铺村东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中间高,两侧低,4柱3间2层石牌坊,顶部屋脊式。由于沙土深埋,坊体书写内容与雕饰不明。
●八角井:八角井位于潘店乡潘店村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潘美所建。清顺治本《封丘县志》:“八角井,在县东二十里潘店。井有八角,不方不圆,旁有九井云。”
●何家琪墓:何家琪墓位于冯村乡小里薛村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绪元年(1875),在河南乡试中考取举人第三名,曾报名入闱。因时局动荡,放弃仕途,就任洛阳教谕,后升汝南教授。著有《讲学规约》、《讲志圣社规》、《天根文抄》、《天根诗抄》等。他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时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海棠赋碑:海棠赋碑因苏轼撰写《海棠赋》,镌于石上而得名。
●塔儿经碑:塔儿经碑上刻经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阔上锐如塔状,故得此名。据载,经文为宋时苏小妹所书,字径三分,端楷颜体。其右下角载汲县王谏书、鄢陵刘允成临。
●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塔是1952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塔上铭刻着封丘县革命烈士历史事迹和部分烈士名单。
●青龙湖:位于封丘县城东南18公里处的“青龙湖”与黄河仅一堤之隔,是清乾隆二十年(1761年)黄河决口时留下的一处自然湖泊。湖水面积2200亩,蓄水量300万立方米,南北长6.5公里,平均水深2米以上,最深处可达8米。因水深色青,南北狭长,宛如巨龙,故称青龙湖。
●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黄河下游湿地区,由封丘县和长垣县境内部分黄河滩涂、背河洼地组成,长70公里,平均宽度3.5公里,总面积22780公顷。保护区内共发现有鸟类达156种,野生兽类12种,两栖、爬行动物9种,鱼类32种,植物745种。鸟类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10种,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29种。
●黄河曹岗险工:黄河河南段因泥沙含量大,河床一般比堤背面高3米~13米,称之为“悬河”。曹岗险工处,黄河河道由东西流向急转为南北流向,形成横河,河水急冲堤坝,形成险中之险,临背悬差为全河之最,世称黄河第一险工。 方言俚语
河南封丘方言中有非常丰富的子尾变韵。从语音形式上看,这些子尾变韵更倾向于合音,是一种特殊的合音音变;从词语构成角度来说,子尾大部分附加在名词后面,也可以附加在动词、形容词、或者短语后面,从而构成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名词化标记。
封丘方言中韵母共有33个,动词在变韵的韵母共有25个,只有韵母为[e a o TM ιοÇυÇχο]时动词不变韵。动词的主要韵母主要是向着[εο]两个及它们的变韵形式变化,即向着杨元音的方向演变。动词韵母的韵尾出现了弱化甚至脱落。当韵母为开口呼和齐齿呼时,动词的主要元音变韵变作[←→E],当韵母为合口呼和撮口呼时,动词的主要元音变作[□],而当主要元音为[e]时,变韵为[Φ]。动词的主要元音变韵,即它们的介音没有弱化或者脱落,而是韵腹变化,韵尾脱落。
韵母为[□□]时,韵母变作[←→];韵母为[ε ai an ei en](韵母为[e]时大部分是不变韵的)时变作[E];韵母为[i]或有[i]介音(即为[i in ian] )时,韵母变作[iE];韵母前有介音[u](即为[uai uei uan uen])时,韵母变作[uE];韵母为[y]时,韵母变作[yE]。韵母为[au ou aN eN]时,韵母变作[□];韵母有[i]介音的[iau ion iN iaN]时韵母变作[i□];韵母为[u]或有[u]介音的后鼻音(即[u uN uaN])时,主要韵母变作[u□];韵母是[yN]时变作[y□]。动词重叠表完成时,两个都变韵,若不表示完成义,则不便韵。
文化现象
封丘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清河集村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开封市祥符区也是祥符调发源地)。
地方风俗 ●生子习俗●蛋俗:《封丘县续志》载:“妇将生子,母家必预制衣帽以被不时,及临蓐,招稳婆收生,书柬报母家,母付以鸡子。” ●嫁娶习俗封丘县流传:去(娶)的早,赶鸡叫,婚礼仪式举行越早越好,赶早不赶晚,最好是在鸡叫之前,这样两人才能白头偕老,即:夜半嫁娶。
●婚前习俗: 下礼:其实也是婚礼的一部分。婚礼一早,男方将准备好的两架盒子,一架礼盒,一架穿着盒,抬送女方。礼盒上还要有三样东西,一把扫帚、一块砖样大的曲、和一只公鸡。 送贺:特指给男子送贺礼,是庆贺男子娶妻的一种礼俗。 压床:又称压喜床,压新床等,中国汉族婚俗之一。青年男女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把床铺好,然后新郎请一个或者两个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寝。 添箱:又称添房。婚姻礼仪。是接到男家请期后,女家将嫁女的吉日写成喜贴,送往各亲友家,凡接到喜贴的亲友,一般均以钱物为礼送至女家贺喜。 ●嫁娶步骤:压箱;迎礼;上轿;下轿;看新人;婚灯;叫九。
●婚后习俗: 闹房:也叫闹洞房,就是新婚花烛夜亲朋毕集饮酒,欢呼戏谑或恶作剧至深宵达旦,谓之:“闹房”。 瞧亲:婚后后第二天,新娘的伯、叔、舅、姑父、兄弟等到新郎家里瞧看,称为“瞧亲”。同时给新娘送饺子、果子等吃食。古时为第三天“瞧亲”,现在改为第二天,第三天回门。 开拜:是指新婚后第二天黎明,新娘早早起床,洗漱完毕,从柜子里拿出转为公婆准备的两封果子,到公婆屋里拜见。新郎新娘磕头后承上礼品再向老人问安。 回门:回门又称归宁,是指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新婚夫妇新婚的第三天后回岳父母家,对于新娘来说,则是初为人妇后回到自己的娘家。新郎回门兴闹,咋闹都不能恼。 听房:闹新房旧俗。新婚夜暗中偷听新婚夫妇的谈话和动静;合卺(jǐn):结婚礼仪的一部分,指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的新房内共饮交杯酒(合欢酒);宴客,宴请宾客,力求排场。 ●结婚其他习俗:
涂抹新娘:新娘刚到新浪家门口,就会被迎亲队伍中的一伙人抹上一脸鞋油,而这时新娘是不会做出反抗举动的。
带彩回家:封丘县婚礼上在举行婚礼当天,女方一般只有大嫂和朋友到新郎家,临走时,抢亲的功臣们会在大嫂及同行好友脸上抹一些鞋油。带彩回家说明了封丘县婚礼习俗中保留着原始抢婚的习俗。 丧葬习俗●丧葬步骤:小殓、守灵、哭丧、大 殓、出殡、路祭、祭奠日等。 传统节令习俗●传统节令习俗:(汉族)春节 、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七月七、冬至节、祭灶节、除夕。(回族)开斋日、宰牲节、圣忌。 土建习俗建造新屋上梁之日,贴对联、红方。中午时分,鸣放鞭炮,工匠师傅抱斗登上梁头,将斗中所盛“瓢梁糕(小馒头)“和糖果一把一把撒向围观的人,边撒边诵词,众人食糖抢馍十分热闹。 文学典故
●翟母进饭:楚汉战争中,刘邦被项羽打败,落荒而逃,路过延乡(今封丘县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赠饭。刘邦得帝后,封翟母为封丘侯,设封丘县于延乡。
●付诸东流:出处:《封丘作》诗:“生事应须南亩田,世事尽付东流水。”
●争长黄池:《史记·赵世家》:“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封丘县古名),赵简子从晋定公,卒长吴。”
●黄泽之地:古时期黄帝在“鼎湖(黄池)”铸造“东(天)”、“西(地)”、“南(人)”三个宝鼎后,乘黄龙升仙的荆山(荆隆宫)之地。
●玉门丰沮:雷氏被黄帝封在封丘荆龙宫乡“玉门丰沮(封钜)”,“玉门”为昆仑山三皇五帝“中央之国”。
●陈桥柳园:黄河中游南岸有渡口叫柳园(现隶属于开封市),北岸有渡口叫陈桥(现隶属于封丘县),隔河相望。村中住着放羊小伙陈桥和养蚕姑娘柳园,从小青梅竹马,一天黄河决口将两人分开,因为两人爱情感动了河神,河神搭了一座浮桥使之团聚。后来陈桥和柳园化为河神,保护一方百姓。
●系马槐:古越人金梦麟《题系马槐》诗碑,诗中赞道:“千古兴王地,擎天一柱巍。”
●其他典故
班昭《东征赋》:“涉封丘而践路兮,慕京师而窃叹。
王策《黄池芳草》诗曰:“春色满黄池,细草和烟碧,放犊牧儿闻,缓骑王孙惜,一自霸图空,千载成尘迹”。《封邑旧志》记载黄池芳草是封丘八景诗之一。
唐朝刘长卿《登吴古城歌》:“黄池高会事未终,沧海横流人荡覆”。 时间作品作者清初《满江红·自封丘北岸渡河至汴梁》陈维崧县名历史
封丘为“古封父之国”,丘,坟墓也,封丘即封父坟墓的所在地。封父是古代部落联盟酋长炎帝的后裔。一说为汉高帝因封翟母墓而置,即西汉置封丘县。后几经废置,隋复置封丘县。
姓氏发源
●封氏: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说:“封氏出自夏诸侯封父之后,其地汴州封丘县有封父亭,即其所都,周初国灭……子孙以国为氏。”
重大事件
中国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一说公元前17世 纪),商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击败夏军,灭亡夏朝的一次战争,即鸣条之战。
春秋时期,五霸中的齐、晋、吴诸国,曾先后在封丘县结盟称雄。
战国时为抵御南方强楚的北侵,北方诸侯曾在封丘先后三次召开兵车之会。即:虫牢之会(公元前586年)、平丘(今封丘县城东25公里平街村)之会(公元前529年)、黄池之会(公元前482年),其中以黄池之会规模最为庞大。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率兵驻扎陈桥驿,发起兵变,黄袍加身,开创了大宋王朝300年基业,使中国由乱到治,由分裂走向统一。
1958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红旗》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向全国70多万个合作社推荐封丘县应举农业生产合作社“很有些发人深省的东西”。
民族文化
●吹奏乐:吹奏乐以吹为主,辅之以伴奏,以达到音韵和谐,悦耳动听。如唢呐辅之以笙、笛、弦、琴、鼓、梆等。常见的节目是“百鸟朝凤”、戏剧“三哭殿”、“七品芝麻官”、“秦雪梅吊孝”、“三上轿”、“穆桂英挂帅”、“寇准背靴”等。
●管弦乐:管弦乐是以铜鼓、长号、曲号、套管号、提琴、胡琴等合奏曲,其特点是:吹奏起来气宇轩昂,“文化革命”时期中断。
●打击乐:打击乐以大挠、大钗、大鼓、小鼓、大锣、小锣、二钗、梆子、边鼓、手板、碰铃等配合起来,混合敲打。主要是造成声势,烘托气氛,用于舞台和民间文艺活动。
●民歌:封丘县旧社会的民歌大都是揭露剥削阶级、歌颂英雄人物、喜庆丰收的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歌颂翻身后的好日子,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毛泽东思想,歌颂四化建设,人民群众而自编了很多热情洋溢的民间歌曲。
●民间文艺:封丘县民间文艺活动已久,新中国建立后,民间文艺活动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迅速发展起来。活动于县城和农村的有狮子舞、高跷、旱船、秧歌、抬老四、龙灯、二鬼摔跤、大头和尚、放烟火、骑小驴、推小车等。
●封丘县大盛班:封丘县大盛班成立于清代中叶。是封丘县衙壮丁班管理的豫剧戏班。民国时期曾由孟广仁领班。当时流传俗谚云:“愿看大盛班的赤脊梁(戏箱简陋),不看义成班的花衣裳(戏箱好)。”
●封丘县民乐班:封丘县留光乡榆林村在清末时,每于年节玩大头和尚。1938年日本侵占该地后,社火玩不成,但尚有少数人会唱,经戏迷郭中倡导,便组织了一个豫剧科班,初名龙虎班,后改民乐班。
⑥ 北京有哪些景区在春天可以赏花
北京春天可以赏花的地点有,北京玉渊潭公园、凤凰岭、天坛、北京植物园、平谷桃花海、元大都、庞各庄、颐和园、潭柘、中山公园、大觉寺、景山牡丹园。
北京春天赏花先去北京玉渊潭公园看樱花、凤凰岭看梨花、天坛看玉兰、北京植物园赏牡丹、平谷看桃花、元大都看海棠、庞各庄观梨花、颐和园里看玉兰和梅花、潭柘看玉兰花、中山公园看郁金香、大觉寺观赏玉兰花、景山牡丹园看牡丹。
⑦ 封丘县城有啥好玩的地没
●青堆遗址:青堆遗址在县城东北16公里的青堆村东,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高出地面约4米。遗址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遗物有石器、灰陶(条纹、方格纹)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又发现蚌镰、陶罐、陶瓮。
●陈桥驿:陈桥驿站位于封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陈桥镇。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此“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开创了大宋300年基业。这里作为出过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扬天下,注入史册,一度成为护卫京都开封的四大名镇之一,是宋文化的源头,也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平丘:古平丘位于封丘县城东南25公里黄陵镇平街村。据《封丘县志》载,平丘春秋时属卫。
●古黄池:在古代封丘的历史上,为抵御南方强楚的北侵,北方诸侯曾在封丘先后三次召开兵车之会。其中以黄池之会规模最为庞大。封丘的“古黄池”称谓就是来源于此。
●息氏墓:息氏墓是战国息氏贞烈之墓。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就是创作于此。
●翟母井:据历史记载,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被项羽打败,落荒而逃,路过延乡(今封丘县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赠饭。刘邦得帝后,为报答翟母的恩情,下旨为翟母封墓修祠,地名改为“封丘”,还把翟母家中的那口水井赐名为“翟母井”。封翟母为封丘侯,设封丘县于延乡。
●使君祠:据《后汉书》记载,百里嵩,字景山,封丘人。墓呈八角形,尖顶,上植柏树一株。今存山门、使君殿、广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门和古碑4通,古柏1株。光绪六年(1880年),敕加“普佑”封号,颁发“千里秋成”匾。
●城隍庙: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石佛寺:胡村石佛寺的始建,无记可考,只有到明朝正德年间重建胡村石佛寺时才刻碑记之。
●虫牢:虫牢又名桐牢亭,俗称桐窝。春秋时属郑地,今居厢乡桑村东北牢坑为其遗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86),晋景公召齐、卫、朱、杞等9国诸侯在郑地虫牢开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虫牢之会。
●天爷庙:天爷庙位于封丘县居厢乡安上集村东南隅土岗上。相传,它始建于明代。庙碑载: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康熙、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缮。现存山门、大殿、后殿等。山门设正门和侧门,大殿梁架有彩绘,后殿为两层楼,彩画梁架,山门有台阶,两侧有井两眼,东西对照。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覆盖。
●关帝庙:关帝庙位于城关镇西关村东南部。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年)毁于水,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宣统元年(1909年)、民国15年(1926年)先后修缮。其规模原占地面积20余亩。今存大殿1座,带卷棚拜殿3间,歇马凉殿3间,有清代关公塑像等3尊,宋代铁天官像1尊。
●两程夫子祠:两程夫子祠位于冯村乡永头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程氏迁居此地,为敬奉先祖而建。两程夫子程颢、程颐为宋代理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这里有山门、大殿、照壁和东西厢房,增修二亭,大殿内奉两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顾余烝尝”匾和对联1副。两厢敬奉两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两尊,古碑两通。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于县城东大街路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美国牧师海玉节兄弟传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长大教堂1座。另有牧师住所1座,二层楼房,西式建筑。
●东仲宫节孝坊:东仲宫节孝坊位于陈固乡东仲宫村,在路中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表彰孙承绪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为2层3间4柱坊,中间高,两侧低,中间可通人、车。中间檐下书“圣旨恩荣”4个大字,第2层横书“已故生员孙承绪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纹,石质。
●何家铺牌坊:何家铺牌坊位于司庄乡何家铺村东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中间高,两侧低,4柱3间2层石牌坊,顶部屋脊式。由于沙土深埋,坊体书写内容与雕饰不明。
●八角井:八角井位于潘店乡潘店村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潘美所建。清顺治本《封丘县志》:“八角井,在县东二十里潘店。井有八角,不方不圆,旁有九井云。”
●何家琪墓:何家琪墓位于冯村乡小里薛村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绪元年(1875),在河南乡试中考取举人第三名,曾报名入闱。因时局动荡,放弃仕途,就任洛阳教谕,后升汝南教授。著有《讲学规约》、《讲志圣社规》、《天根文抄》、《天根诗抄》等。他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时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海棠赋碑:海棠赋碑因苏轼撰写《海棠赋》,镌于石上而得名。
●塔儿经碑:塔儿经碑上刻经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阔上锐如塔状,故得此名。据载,经文为宋时苏小妹所书,字径三分,端楷颜体。其右下角载汲县王谏书、鄢陵刘允成临。
●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塔是1952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塔上铭刻着封丘县革命烈士历史事迹和部分烈士名单。
●青龙湖:位于封丘县城东南18公里处的“青龙湖”与黄河仅一堤之隔,是清乾隆二十年(1761年)黄河决口时留下的一处自然湖泊。湖水面积2200亩,蓄水量300万立方米,南北长6.5公里,平均水深2米以上,最深处可达8米。因水深色青,南北狭长,宛如巨龙,故称青龙湖。
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黄河下游湿地区,由封丘县和长垣县境内部分黄河滩涂、背河洼地组成,长70公里,平均宽度3.5公里,总面积22780公顷。保护区内共发现有鸟类达156种,野生兽类12种,两栖、爬行动物9种,鱼类32种,植物745种。鸟类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10种,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29种。
●黄河曹岗险工:黄河河南段因泥沙含量大,河床一般比堤背面高3米~13米,称之为“悬河”。曹岗险工处,黄河河道由东西流向急转为南北流向,形成横河,河水急冲堤坝,形成险中之险,临背悬差为全河之最,世称黄河第一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