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文明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梅:坚强 不屈不挠
兰:高洁
竹:气节 积极向上 高洁
梅兰竹菊,四君子
(一)梅
雪舞长天彻地寒,千山素裹看冬残。
梅枝一碧迎风绽,俏若仙葩竞艳欢。
(二)兰
群山涧壑自生来,撷取天灵紫气开。
质洁馨纯芳净雅,清芬一世落尘埃。
(三)菊
九月东篱三径露,黄葩蕴秀叶枝稠。
无心竟与春风识,笑傲寒临叙暮秋。
(四)竹
直视苍天傲暑寒,青枝绿叶簇高竿。
阳春破土身坚节,到朽身残节不残。
兰是春天,竹是夏天,菊是秋天,梅是冬天。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竹文化的发祥地,从殷商时代就跨入了“竹子文明”的时代。中国人民种竹、用竹、爱竹、咏竹、画竹之风长盛不衰,绵延数千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中国科学发展史后也认为,东亚文明就是“竹子文明”。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竹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亭亭玉立的竹子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集坚贞、刚毅、挺拔、清幽于一身。人们把竹子的生物学特征总结升华成了做人的品 格和情操。自古以来人们不仅喜欢竹子的外形,更爱竹子的内涵。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赋予许多生物以人的灵性,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
谦虚谨慎是竹的品格,坚韧不屈是竹的气节,无私奉献是竹的风骨,高风亮节是竹的灵魂。
在出土的甲骨文中,人们能认识的900个字中,有6个竹部文字。到了清代,在47035个总字数中竹部文字有960个。从中国文字的发展中,说明竹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利用。竹子之所以有如此渊源的历史,究其原因,竹还是吉祥之物。
竹字,是图画文字,竹字是由两个象形竹叶的“个”字组成。两“个”不分离,象征团结,象征爱情坚贞、夫妻幸福,特别在南方婚俗中,把竹作为吉祥之物使用,是为了好的预兆,如用竹棍挑开新娘盖头、抬竹轿、送竹扇等等。我们描写爱情也常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词。竹,又谐音“祝”,“祝(竹)君”“祝(竹)福”给人美好、幸福和吉祥的颂词。农村做新屋落成时呼彩,多用“竹苞松茂”四个字。“竹雹松茂”比喻家族兴盛,四季平安。佛祖释迦牟尼刚出道时,讲经的第一座寺院,也是全世界的第一座寺院,就是竹子搭的,叫“竹林精舍”。观世音菩萨也一样,拜观音的,都知她身后有一片紫竹林。我国南方民间广泛遵循风水习俗,屋前路边有竹林,是风水好的标志之一,预示家道兴盛、四季长青,民间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吉祥图案,有很多是含有竹子的。因此竹是吉祥、富贵、平安的象征。
在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进程中,几乎处处打上了竹的烙印,处处都可以见到竹子的踪迹,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竹文化。
⑵ 兰草知识
中国兰花——中华民族浩然正气与优秀品种的象征
中国兰花是我国原产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习称国兰,简称兰;又名侍女花、
燕尾春、兰草、媚世等。国兰花葶高出,叶色亮绿,四时常青,潇洒矫健,风
度翩然;花开四季,花姿俊秀,香气远溢,清雅沁人。既能在优越环境中生长,
也能在风霜凛冽之中孕育花蕾,尤能在春寒料峭中散发沁人心脾芳香,表现出
顽强的生命力,自古以来,受到国人尊崇和珍爱。
古人说:“书之骚,草之兰,果之橄榄,可称三绝”。“竹有节而啬花,梅
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把兰誉为“香祖”、“国香”、
“王者香”、“天下第一香”、“空谷佳人”、“花中君子”等等。故自古从至
圣先师到忠义之士,文人墨客,以及现代文学家、艺术家、革命者都酷爱兰,崇
尚兰,兰为正气所宗。
中国原产,栽培历史悠久
中国兰通常指原产于中国境内兰属(Cymbidium)植物中地生兰种类,主
要是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春剑、莲瓣兰等。中国兰则包括在我国
境内分布的野生种类约有30种,全国除东北、华北外,都有分布。其种数占
世界兰属植物一半以上。
中国兰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十分久远。据《广博物志》中记载,帝尧之世就
有金道华种兰花之传说。兰花最早见诸文字记载,则是在《周易·系辞》中有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礼记》中有“诸侯执薰,大
夫执兰”、“妇或赐之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表明我们祖先3000多年前就把
兰花作为贵重的礼仪用品和孝顺之物。中国兰栽培,最早见于屈原的《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在《招魂》中有:“高堂邃字,槛层轩
些。层台累谢,临高山些……。光风转蕙,汜崇兰些。经堂入奥……。”意思
是说在楚怀王宫苑中有楼台、亭、水榭,假山中有溪水潺潺,微风摇动雨后阳
光下的蕙叶闪闪发光,丛丛兰花扩散兰芳,香气飘进大堂,溢满内屋。
汉代,王室、诸侯已开始大垦养兰。兰花栽培和园艺技术有较大提高,提
出养兰应填上砂石,则兰会长得更好。魏晋时,兰花已从宫廷禁苑中逐渐发展
到士大夫及豪门私家花园中。曹植有“秋兰被长坂”,嵇康有“息徒兰圃,秣
马华山”,陶渊明有“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等诗句。
唐代,兰花逐渐发展到一般庭园,民间栽培兰花已很普遍。唐太宗有“兰
气已薰宫,新蕊半妆从。”李白的“孤兰生幽园,从草共芜没。”白居易的“种
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刘禹锡的:“上国庭
前草,移来汉水浔。朱门虽易地,王树有余荫。”唐末杨夔《植兰说》载有:“或
种兰荃,鄙不遄茂。乃法圃师,汲秽以溉。而兰净荃洁,非类乎众莽。苗既骤
悴,根亦旋腐。”总结了种兰经验。
宋代养兰、赏兰之风更为盛行,艺兰技术日渐普及,咏兰、画兰之风也随
之兴起,且出现兰花品种分类和兰花专著。宋赵时庆撰《金漳兰谱》(1233年)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研究兰花专著。还有王贵学的《兰谱》(1247年),两书共记
载30多个兰花栽培品种形态特征,并总结了栽培方法。至明、清两代,兰花
栽培已进入了昌盛时期,艺兰专著逐渐增多,艺兰名家辈出,也积累为数可观
的兰花珍品和丰富的栽培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艺兰事业有了更大发展。朱德同志视兰如宝,大力提
倡种兰,并向北京、上海、苏州、南昌、广州、长沙、成都、福州、贵阳等城
市植物园、花圃多次赠送自已培育出来的兰花珍贵品种,倡导在公园、花圃、
风景名胜区与植物园辟兰花专门种植园,以便搜集兰花品种,进行兰花研究,
供群众观赏,推动艺兰事业的发展。
80年代以来,爱兰养兰人越来越多,兰事活动日趋活跃,整个兰界呈现出
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兰圃纷纷建立,兰花药用价值、食用价值逐渐得到开发,
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显著,兰花市场正在形成。各种兰花专著业版了近20
部,把兰花研究提高到了现代科学新水平。
特色显著,品种繁多
我国兰花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株型矮小、早春二三月开花的春兰系列;
有叶秀花多四五月开花的蕙兰系列;有叶短直立六至八月开花的建兰系列;有
花多叶狭十一至十二月开花的寒兰系列;有花多叶长,冬季一二月开花的墨兰
系列,还有线艺叶兰系列。
中国兰属地生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肉质,细长圆柱状,不分枝或分枝;
其根中心有线状“筋”,无须根与根毛;健壮根颜色为亚白色,幼根为白色,
根与兰菌共生。中茎极短,短缩成卵球状,俗称假鳞茎,其形状、大小因兰花
种类不同而异,作用为贮藏养分和水分。假鳞茎常丛生在一起,通常一个假鳞
茎只能抽出一支花与3——7枚叶片,但依兰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叶为线形带
状或剑状,边缘有锯齿,质地革质,叶态、叶色因兰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兰属
植物的花为不整齐花,分为花萼内外两轮,均为3片,中辨转化为唇瓣,雌蕊
和雄蕊合生在一个蕊柱上,称为蕊柱,俗称为“鼻头”,是区别兰科与其他科
植物主要特点。兰为总状花序,一支花序上通常生着多朵花,但春兰只一葶一
花,稀二花,且葶短。兰花花瓣有梅花瓣、荷花瓣、水仙瓣、蝴蝶瓣、菊瓣、
牡丹瓣、竹叶瓣、素心瓣、奇瓣等,包容了一系列名花的口味和艺术内涵。
中国兰的兰香高雅,是花香中最具特色的。宋代黄庭坚在谈到兰花时,对
“国香”“字解释道“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子之色盖一国,则曰国
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中国兰之香集众香之长,清幽独特,给人以
淡远感、深悠感、沁心感;似有若无,似远忽近。具有四大显著特色;其一是
“清”。兰的香气,清而不浊,无刺鼻之弊,又无脂粉之气,格调高雅。沐浴
在兰香之中,世尘全消,如对明月,如临清泉,真仙界中人也。其二是“幽”。
也称暗香。“香来无觅处”,初则有久则无,远或有近却无,似远忽近,似有忽
无,使人留恋不已,余味无穷。其三是“远”。古人歌颂兰香的诗句常有“兰
生林樾间,清芬倍幽远”,“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之类佳句,可知即便在
森林或旷野之中,兰香也能在林满林,在谷满谷了。其四是“超”。兰花开在
群芳竞发之时,超凡出众,卓然不群。春兰醇香,蕙兰浓香,建兰、寒兰清香,
墨兰淡香。
多元文化 正气所宗
古人贵兰,将兰花比作人格化身,有国香、香祖、王者香、人格之花、民
族之花的比喻,而且渗到人们精神世界里,世代承沿,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征
的兰文化体系。把兰花推上王位则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孔夫子称“兰当为王者
香”,对兰美德推崇备至。比孔子稍晚一点的越王勾践在渚山种兰花以示明志。
兰与高尚品德修养相融和,从而使兰有更深刻文化内涵。
楚时屈原也酷爱兰花。他在被流放到沅湘后,在那里种植大片兰花,身上
佩挂着兰,嘴里吟咏着兰,以兰自喻高洁,袒露出一颗爱祖国、爱人民赤子之
心。汉代楚骚之风大兴,对兰花尊崇和珍爱有增无减。汉武帝大唱《秋风辞》: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汉代筑有倚兰殿、兰台等建筑物。兰
台为汉代宫廷藏书处,并置兰台令史,掌书奏,至唐有兰台,兰省官司署,其
令官都前置“兰”字。古人把优秀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称为“兰章”、“兰藻”,
把言论之精美或肺腑之言叫做“兰言”,把人芳洁、美慧喻为“兰心蕙质”,将
资质坚贞称之为“兰石”,孝顺父母喻为“兰陔”,把友人相契为兄弟称为“金
兰结拜”,将良朋好友称之为“兰容”、“兰交”,将得意的弟子称之为“兰玉”,
把身怀绝技之人称为“兰子”,把杰出人物去世比作“兰摧玉折”,把他人书信
等为“兰讯”,良时或春日叫做“兰时”,妇女所居之宝叫做“兰房”,七月金
秋称为“兰秋”或“兰月”等等,对诸多美好之人和事或物与愿望都以兰喻之。
近现代,也有许多爱兰名人,如鲁迅,1931年,他在《送O.E.君携兰
回国》一文中写道:“椒焚桂折佳老人,独托幽岩展素心。岂惜芳馨遗远者,
故乡如醉有荆榛。”意思是让远方日本朋友将这芳馨兰花带去吧,这里环境恶
劣,无法种兰了。借咏兰揭露国民党制造白色恐怖,镇压革命人民的愤怒心情。
朱德元帅有“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等。陈毅元帅《咏兰》:“幽
香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赞赏兰花本质好,自有
更多的人喜爱它。董必武赞兰有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爱国将领世
纪老人张学良在50年绵绵的幽梦岁月中,寄情于兰花,以寓君子之志,对祖
国大陆所产兰花尤为钟爱,在他花园里,都摆在突出位置。由于他的声望及对
兰花的精深研究,被兰花界推举为世界兰蕙交流协会名誉会长。曾期望国人“应
发扬它的幽光,以为复兴中华文化之一助,当有赖有心人共同努力”。
中国兰文化还反映在兰饮食文化、药用文化、装饰文化上。在《神农本草
经》、《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中医药书中都有兰的药用记载。兰花纹为传
统装饰纹样,纹样高雅纯洁,是常见花卉装饰纹样图案之一。
我们说的国兰素花品系,比传统称谓“素心兰”有所拓宽。历史上选育出的国兰优秀品种多要求花被脉纹隐密细腻,其中花被不见杂色且舌瓣也纯净的,其花容更为雅致,香味上乘;唇瓣位置在整件兰花绽展时居中,异化为颇似寻常花花蕊形态,在我国赏兰习惯中称之为“素心兰”。素心兰一词的定义,其实就是“素色的花蕊”词义演释而来。国兰历史上选育出的素心兰花容多具备这一固有的品种特征。这就是我国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兰花文化发展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素心兰”品种。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兰花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产兰区野生兰花资源得到空前的开发,新品种层出不穷,整个艺兰界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艺兰咨讯、兰文化刊物、理论著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国兰中素花品系也推出了许多前所未闻的优良品种,如元宝素、双宝素、绿苔素、红舌素、素色花、复轮素花等等,令人目不暇接,与历史上选育出的“素心兰”名品荟萃,已形成较传统意义上的“素心兰”姿色多元而又独具个性的国兰素花品种系列。
国兰素花基本色调明快、姿韵简约而妖娆,在品态纷呈的国兰种群中独具风格,一改国兰不如洋兰媚丽的认知习惯,令人耳目一新。可以预料国于素花品系会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生态环境适应性广泛、花香馥郁等优势而远远超过洋兰观赏与实用价值,而为世界人民喜爱,其经济与社会效益可拭目以待。
从目前已选拔出的国兰素花种群宏观状况来看,传统“素心兰”品种定义已很囊括整个素花品系丰姿绰约的形态特征了。因此,笔者在本文中称作“国兰素花”。“国兰素花”这一新概念的形成是广大艺兰家勇于实践智慧的总结,并非笔者别出心裁的创意。各位艺兰家、艺兰爱好者在为其选拔的素花品种冠名时己多有论及,称素花而鲜有称“素心”的。从追求单纯“素”的舌态己演释为追求内容多元的全花“素”的审美印象。传统定义的“素心兰”面对兰花文化发展中的新形式、新时尚显然需要加以拓宽。
花卉传统意义上的“素心”所指何物?从字面上理解应处于花朵中心部位的花蕊,兰花则应指蕊柱——唇瓣居蕊柱下部,但并非科学意义上的花蕊器官。可见囿于历史认知条件下产生的“素心兰”概念,是没有较确切的科学含义的。仅以约定俗成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现代,名品中的姣姣者选拔尚无科学规律可循,不知湮没了多少优良品种。也许这就是国兰素花理论上定位远远落后于辩型理论水平历史的偏颇吧。
应当认为,国兰素花理论的进步,新品种得到科学公正的评价与选拔,得益于国兰文化改革开放后与世界赏花艺术文化交流与结合。我们在自我陶醉于“赏素心兰、做素心人”,执着地追求国兰“人文美”文化价值之余,难道不应该更多地关注国兰自然美的艺术真谛吗?艺兰形式与内容有机的结合,才是我国兰花文化走向世界的正确方法论。
“国兰素花”概念若能为艺兰界同仁认同,应该及时讨论规范国兰素花品系植物学特征及选种的基本原则。作者浅见:国兰素花品种基本要求其主、副瓣色彩相同或差异不大,“舌”瓣严格要求纯净,“舌”瓣上朱点要求硕大、完整、鲜明、端庄或者独具韵味,不具备这些基本条件者概不能入选。
花被、舌瓣、花莛基本色调相同为全素花,又符合国兰瓣型标准者其品位上乘。在此基础上花被边缘复轮异色完整、素净,舌瓣上有硕大、鲜明、端庄朱点者,较全素花更可观瞻,姿韵独特难求,视为珍品。主、副瓣、舌瓣同色,花莛异色或主副瓣同色、舌瓣异色者为中。各种花器官虽纯净,但色彩相互间差异较大者,只能按瓣型标准品评。
同为国兰素花,基本色调未必相同。依据色彩美学原理立论,对比度鲜明为优选原则。晶白、黑色最能体现国兰素花对比度强烈的独特风格,且资源稀少,尤为珍贵。金黄、大红、翠绿、净白为上品。乳黄、乳白、老绿、浅红为中。纸白无华为下。
桃腮、艳口之类,着色浅晕、若不太损及全素花的总体印象,亦可入选。
国兰素花绽展姿态基本上亦要求符合国兰瓣型理论标准,不合瓣型要求而姿韵独特者仍可入选。
国兰素花以其独具明快的色彩、鲜明的对比度,在整个兰花家族中表现出独领风骚的自然美风采,已深深受到现代人特殊的青睐与追求。因为最能体现大自然气息与本色的自然物种——一国兰素花,尤其能与现代人生理需要与心理渴求自然整合,且惠而不贵,江山气韵蕴溢于方寸盆盅之中,足不出户即能陶情于自然的恩泽。
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中国兰花文化一旦从少数人构筑的亭台楼阁文化圈内走向大众文化之路,一定能让中国兰花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壶天散墨,小儿涂行。莽夫抛砖,欲引玉出焉。笔者自勉。
莲瓣兰和线叶春兰(豆瓣绿)的区别
莲瓣兰和线叶春兰极为相象,即便是这两种兰草的产兰区的养兰熟手,也有误识的现象。这两种兰草的普草价格悬殊,我们这里的莲瓣兰10元一苗,线叶春兰0.5元一苗,识别不清,买草是要吃大亏的。
一般说来,莲瓣兰和线叶春兰的叶宽的大都在0.5cm左右,叶长40~50cm者居多。莲瓣兰叶片上有不太明显的两条副脉(副筋),少有四条副脉;线叶春兰大多有2~4条明显副筋。莲瓣兰叶面顺滑,线叶春兰叶面较糙手。莲瓣兰收脚紧,每叶的叶柄部刚劲有力;线叶春兰叶脚较散,且叶柄部浅u形居多,因而显得没有“骨力”。
莲瓣兰假鳞球大多错位分布,线叶春兰假鳞球大多成一字排列。莲瓣兰根粗壮,根尖部钝圆;线叶春根亦粗壮,兰根尖部锥形明显。
莲瓣兰一箭多花,大多着花2~4朵,花色多为麻白,幽香、长椭圆瓣形居多;线叶春兰一箭单花,少有双花,花色大多为深绿或浅绿,荷形居多,基本不香。
线叶春兰的株芽出土前比较肥壮,光泽度弱;莲瓣兰出土前较为尖利,光泽度强。
线叶春兰分布较宽,海拔800~2000多米的山坡多有生长;莲瓣兰分布带较窄,一般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适宜环境中才能生长,且生长比较集中,生长莲瓣兰的地方也往往伴生着线叶春兰。
莲瓣兰也有象线叶春兰的,而且出好花的莲瓣兰中,相当一 部分粗看有线叶春兰的特征,开花才是最后鉴别的依据。
线叶春兰也有象莲瓣兰的,也只能在开花后最终裁定。
不过,叶脚、假鳞球排列、根尖(没有剪掉)是识别的关键!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提高识别准确率的基础。写了这么多,其实有经验的兰友一看草就已经泾渭分明了。此文只作参考,特殊情况不在讨论之列。
精品兰花的定位与前瞻
国兰精品成为观赏植物中的精灵与尤物,从古至今受到无数爱好者追棒与热 爱。古时的富商大贾、官绅仕宦、文人墨客置兰养兰,很少有利而谋者。当时精品兰花犹如古董,品高价昂。人们购置兰花,可以一掷千金;人们莳养兰花,遍求养兰能手。兰蕙被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被作为精神依托,兰花也因此附着了么深厚的文化色彩。
如此定位古人养兰,我们又该怎 样看待今天的人们为什么将兰花当成圣物追棒,且人数和价值的取位皆远远超越了古人?
坎坎坷坷养植兰花这么多年,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的沉痛,真可谓“漫漫长路苦追索,九死一活犹不悔”。如今基本上把握了养兰技术,花也渐多了起来,但为什么养兰,怎 样认识手中这些精品兰花,诸多有关兰花的问题始终在头脑中萦绕。
从养兰的初衷到为养植规模的扩大、档次的提高而付出的所有努力,相信大多数养兰人不仅仅是为一个钱字。养兰花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么多年对这个问题的深深思考,今天终于可以做这样一个初步回答:养兰对养兰人是重要的精神诉求。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封闭转向开放,终于进入发展商品经济的门槛,从那时起很多人抓住了机遇,腰包鼓了起来,但社会转型期最易使人群出现精神危机,导致支撑着人们的精神和信仰的倾圮,使人们失去了精神家园。我们的大多数养兰人就是在寻找精神依托的过程中而走上养兰育兰之路的。“浊世”中养兰育兰,人们追求的是精神清醒,我想这就是兰花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兰花养植和观赏皆盛于明清前后,尤其是清一代,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污浊的社会风气,使社会的知识 阶层顿感虚无,人们将现实社会中失落的人的宝贵品质,寄托在兰花上,赋予兰花那么多美好的品德和气度,兰花就是精神家园的平台,使知识阶层流浪的精神着陆了。回看和反思兰花和现实的关联,同我们今天的现实情形多么惊人的相似。
从带有这么深厚的文化色彩的兰花养植和观赏的历史和当今和情态中,再探索兰花、尤其是精品兰花的现实和今后的定位与发展,就能给人们很多启迪。
日前拜读刘涌教授的铭文《音乐、兰花、紫砂壶》,受到教诲和教益。是否可以这样讲,在兰花家族中,有很多自古流传有序的铭品,像云南大雪素,江浙的程梅、宋梅等上百个品种,完全可以当做活的古董视之。而像云贵川、江浙等地发掘整理出来的新品,完全可视做高档现代艺术品。当然,这样的比喻只是在一个角度为兰花设定的位置。如果大而视之,兰花更是祖国巨大植物物种种质资源库中的珍贵物种,称得上是中国乃至人类的宝贵财富。而兰花中的精品,更是这笔财富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因此,把这部分兰花定位于高档艺术品,是恰如其分的。如果如此定位合适,精品兰花该如何繁育和流传呢?
时下,有很多人想象或计划大规模繁育精品兰花,想让精品兰花走进千家万户。对此,笔者认为,当谋个品种的兰花还被定为精品的情况下,就不可能走进万户千家,能够普及到百姓家中的兰花则只能是普通兰花。这部兰花因数量多、价格低廉,出口 可以成规模,内销可以为普通人接受。而对精品兰以组培的方式进行大规模培植,进而采取工业化的形式来“生产”精品兰,这且不说能否办到,更是严重违背精品兰花发展规律。而只有人工的、作坟式操作生产的东西,才能称得上高档艺术品。再谈刘清涌教授的文章的精妙的喻兰题目-《音乐、兰花、紫砂壶》。音乐中有流行音乐,全社会都可以传唱;而音乐中的交响乐,就只可以为少数人来享受。而紫砂壶中的粗品,是人人都 可以用上一把的,其中的主高档品却不是人人可以承受的。兰花中的普通草与精品关系,不也是如此吗?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大规模生产精品兰花,会使附加在这部分兰花身上的巨大潜在价值迅速消失,导致今后的国兰不会再有精品,时而导致国兰魅力无存,后果不堪设想。
先是精品兰花养植在相对少数人手中,随着更新的精品兰的出现和数量的增加,价格下落后慢慢有序地传入更多爱兰者手中,此时的精品变为佳品,这才应该是国兰精品的正确走势。
追求兰品,是为大多数养兰人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取向;养植精品,是高品位、高层次的艺术活动。此过程产生的精神愉慰问品 和经济价值是应该得到承认和肯定的。
莲瓣的名称及表性品种
莲瓣兰之称谓,据明朝段宝姬《点兰谱》(约1399)一诗和《南中幽芳录》(1412)对“金镶玉”等有关记述,约始于600年前。至《蒙化府志》(1698)称:“兰四季皆有,春兰、朱兰、百日、虎头、发、绿兰、莲瓣各类不一、惟冬春者香。可判断“莲瓣兰”名称,在滇西约定俗成并普遍使用,到今天已有300年以上历史了。
滇西民众为产于本地的这一特有兰种取名,从现掌握的古、今材料看,是众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一是根据莲瓣兰花色多粉红、藕红,近似于莲花之色。二是根据莲瓣兰外三瓣和捧瓣多两头窄、中间宽,近似于莲花之形。这一命名的贴切巧妙,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由莲瓣兰之得名,可知这一兰种的代表性品种一概是藕红色荷形莲瓣(见本期封二彩照“人人喜欢”)。果真如此吗?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多年学习、观察,得出了初步肯定的结论。
首先,让我们看看有关文献、书籍的说法。成书于1714年的《鹤庆府志》:“兰,山兰、红莲瓣、白莲瓣、绿莲瓣俱香。”此为第一次按颜色划分莲瓣,把“红莲瓣”列于首位。二是1911年《蒙化志稿》:“莲瓣有红、白、麻三种。”将红莲瓣放在首位。三是1983年,罗真杰著《云南兰花初探及栽培技术》,书中介绍的第一个品种就是红莲瓣,并指出红莲瓣“又名藕荷莲瓣……花瓣粉红色,背面有红脉,形如莲花瓣而得名红莲瓣。四是1984年,彭增盛、刘兵著《云南兰谱》,在叙述莲瓣时:“依其花瓣颜色分为红莲瓣……藕色莲瓣五个变型”。五是1993年7月,赵琴等著《莲瓣兰名品鉴赏》:“莲瓣兰……形状与荷花的花瓣相似。除此之外,花瓣成粉红色的莲瓣是莲瓣的代表性品种,俗称藕色莲瓣。这种藕色莲瓣的花色与荷花的颜色相近。”
从上所述,我们可知,藕红色荷形莲瓣对于莲瓣兰的代表性,早在289年前就受到了前人重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于是世纪90年代给予了确认。同时,我们还发现,民间艺兰不把红、粉红、藕色莲瓣作明确区别,而把它们看面同一类型,统称为藕荷莲瓣,也就是说莲瓣的代表性品种不是某一个单一品种,而是由颜色相近的众多品种组成的类型:即红色荷形莲瓣、粉红荷形莲瓣、藕红荷形莲瓣、藕色荷形莲瓣都 是莲瓣兰的规范表性品种,并可用藕荷瓣统称之。
其次,让我们再来看看实地考察的情况。今年春节休假,笔者请朋友驾车,专程到部分莲瓣兰产区进行考察。考察路线是:从大理剑川至兰坪县城,向西翻越了望台雪山到澜沧江峡谷。经啦井、兔峨、表村,由老窝转达六库,进入怒江峡谷。沿峡谷北上,经古登、匹河到福贡,返回南下,一直到怒江坝折往保山。不管是在属于澜沧江峡谷的兰坪、兔峨、表村、种兰处,还是在属于澜沧江峡谷的六库、古登、匹河、福贡植兰人家,都 见到了大量下山莲瓣兰,仅说当时开着花的,颜色藕红,瓣形中间宽、两头窄的占有多数。之前,笔午还到过同属澜沧江流域,为瓣兰主产区的巍山、昌宁、凤庆,物品特别是这三个县山水相连地区所产的称为“五印草”的莲瓣兰,其花瓣颜色和瓣形与在上述两路峡谷看到的相类似。所以,藕荷莲瓣不光是从色、形上是莲瓣兰的代表性品种,就是从产量上说,也当如此。
笔者认为,针对云南近年不少高价兰让人“望兰兴叹”的状况,有必要提倡选育一些档次不一定很高,但却美观、能满足人们基本观赏要求、适宜于普及的品种,让大家“玩得起,养得轻松”。于此,莲瓣兰的代表性品种藕荷 莲瓣则最有资格充当这一角色。因为,凡具有藕红颜色的莲瓣,已很漂亮,只要瓣形不太差,它就具备了相当观赏价值,叫人人见了都 喜欢。这样的花,相对容易选 到,从产量大的藕荷 莲瓣中呢,机会会更多。甚至,我们可能从中选育出一系列这样的品种,培育成藕荷莲瓣品种系列,充分满足不同爱好者需要,进一步创造出莲瓣兰普及于大众的条件。由此可见,认清和明确藕荷 莲瓣是莲瓣兰的代表性品种,对更好地推动莲瓣兰的开发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⑶ 兰花,梅花,牡丹象征着什么
兰花来
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源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梅画
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牡丹
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
⑷ 你从兰花当中得到什么启示
兰花的本身给人以多方面的启发。它的花、它的叶、它的香、它的姿态、它的生长环境,均与一般的花和草不尽相同。
她的外形和内在的特色给人种种遐想,兰花自古称之为“王者香、国香”,称为四君子之一,是花中真君子。兰花带给人们的意向,如清泉,汩汩而流,永不枯竭;它如阳光,煦暖人心,给人永远向上的动力,这便是兰花本身的能量。
中国兰花文化历史悠久,文化涵蕴深厚,是高洁、典雅的人文精神和爱国、坚贞不屈的优秀人格品质的象征。
兰花的高贵脱俗、秀丽多姿和阵阵幽香引得历代文人墨客赞不绝口,吟诗作画,为之倾倒。人们对兰花的认识也逐渐在其质的基础上延伸,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长河中的一颗明珠。
(4)兰花文明扩展阅读
兰花和兰文化审美过程中,联想和想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兰花的基础上,人们调动了过去的关于兰花的表象积累,丰富完善审美对象,以及透过兰花表象深入到兰文化深层次本质上,从而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
人们在兰文化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总是积极地在调动和改造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下再现出过去记忆中的表象,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行新的结合,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对象,或创造新的审美对象。如屈原写过咏兰诗句,对后人影响较大。
⑸ 我国传统的赏兰是指什么
中国传统的赏花标准是四个字:色、香、姿、韵。赏兰也不外乎这四方面,也就是说,一是赏兰色,二是赏兰香,三是赏兰姿,四是赏兰韵。
(一)赏兰色
花的颜色是人们赏花的最重要内容,因此赏花首先欣赏花的颜色。不同的人群对花色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喜欢浓艳,有人喜欢淡雅。前者大多喜欢色彩艳丽、花开热烈的牡丹、芍药、茶花、月季、杜鹃等,而后者则喜欢花色素净、色彩调和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及“花草四雅”等。中华民族历来多喜素淡,崇尚素雅,尤其是文人雅士那种高洁、清廉、淡泊的心态形成了对素净花色的特别钟爱。兰花天生玉质,碧绿淡素、风韵高雅,不以“色”迷人,故被中国的文人雅士所尊崇,被誉为“空谷佳人” 、 “花中君子” 。
(二)赏兰香
赏花的第二个标准是花的香气。欣赏花香又有“浓、清、远、久”四个标准。如荷花的香很清,但清而不浓;夜来香的香很浓,但浓而不清;桂花的香很远,但远而不久;玫瑰的香很久,但久而不远。在香花世界中,兰花的香味是“清、浓、远、久、幽、健”,历来最受人们的推崇。
清。兰花的香味清雅醇正,清心宜人,入人心腑,令人感到身心愉快,被朱德总司令称赞为“唯有兰花香正好”;
浓。兰花的香气浓郁芬芳,馥郁扑鼻,但浓而不浊,被黄庭坚誉为“在室满室,在堂满堂”,唐代诗人李贺则喻为“兰桂吹浓香”;
远。兰花的香气随风送爽,游丝飘忽,清香远播,被唐代诗人李白喻为 “兰秋香风远”;
久。兰花的花期特长,香气源源不断,弥月不歇,沁人心脾,被宋代诗人张羽喻为“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幽。兰花的香气如游丝飘空,似有若无,飘忽神秘,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喻为“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健。兰花的香气还能驱污避秽,清心健脑,滋润心灵,怡情养性,被宋代文豪苏辙誉为“知有清芳能解秽”。
因而兰花是“香祖”、“天下第一香”、“国香”,“王者香”。
(三)赏兰姿
赏花的第三个标准是姿。姿是整体姿态,就是花姿和株姿。有的花生就得丰姿美态,如飘逸的文竹、雍容的牡丹、璀璨的君子兰。有的则需经过加工整理、修剪造型才具有观赏价值,如五针松、罗汉松等。
百花丛中花叶俱美者当首推兰花。
兰花在有花时节,花葶高出叶面,有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之美;花叶相互顾盼掩映,有婀娜多姿、神采飞扬之美!花叶颜色相互协调有素色优雅、风姿绰约之美。
兰花纵使在无花时节也是美丽动人的,兰花的叶常年碧绿、清翠如玉、刚柔相济、端正秀丽、临风摇曳,有说不尽的潇洒飘逸、风姿神韵。
兰花的姿态美是天然的美,是自然的美,是稳定的美,是持久的美。兰花不象梅花那样枝丫杂乱,是一种疏密有致的美;兰花不似牡丹那样妖艳,是一种清雅纯净的美;兰花不象荷花那花谢叶枯,是一种四季常青的美;兰花不象菊花那样需要人工绑扎,是一种自然天姿之美。宋代诗人张羽赞曰:“泛露光偏乱,寒风影自斜。俗人哪解此,观叶胜看花。”
中国兰花的株形多种多样,形态各异,有直立而雄健的,有半垂而适度的,有全垂的等等。
(四)赏兰韵
赏花的第四个标准是神韵。色、香、姿是花的外表美,而“神韵”则是花的内在美,文化美。人们通过欣赏花的“色、香、姿” 激发情感,而借物抒情,借物言志,进而产生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赋予它某种崇高的象征意义,这就是神韵。
神韵是花的文化内涵,是赏花的最高境界。如牡丹象征富贵、梅花象征清高、翠竹象征刚正、秋菊象征隐逸、石榴象征多子、荷花象征清白、松树象征好客、玫瑰象征爱情、红豆象征相思等。
在众多花卉中,兰花的“韵”是最神的,它的象征意义是高雅而又多方面的,可谓“博大精深”!
小贴士 中国兰花的“韵涵”有那些?
中国兰花的“韵涵”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境界高尚,可谓是高雅脱俗,这是其它任何花卉都无法比拟的。
作为人格象征,喻兰为无人自芳、无私奉献。
作为道德借喻,喻兰为兰德斯馨、诚信自律。
作为修养要求,喻兰为修道立德、自我约束。
作为处世之道,喻兰为和睦相处、有容乃大。
作为为人原则,喻兰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作为高尚品德,喻兰为品端行正、洁身自爱。
作为君子风范,喻兰为宠辱不惊、刚正不阿。
作为鄙视权贵,喻兰为淡泊明志、耿介高洁。
作为超然脱俗,喻兰为清正高雅、不求闻达。
作为民族气节,喻兰为志行忠贞、永不改节。
作为弘扬正气,喻兰为拒污恶秽、洁身自好等等。
由于兰花的韵涵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多姿多彩,倾倒无数的骚人墨客,获得文人雅士们的广泛欣赏,正是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颂,才创造了无与伦比、举世无双的中国兰文化。兰花不仅成为百花之英,也成为文明之花,君子之花。
赏兰是种兰的目的和归宿,我们学会赏兰才能从养兰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品位,增加情趣,陶冶情操。
⑹ 古代喜爱兰花的诗人大多都在哪个朝代
唐宋吧
兰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以其独特的花姿叶艺而饮誉古今中外。人们喜爱素淡、雅致、清幽、洁净的风格,推崇忠贞、廉洁、质朴、坚韧的情操,而兰花正是这种风格和情操的完美结合。我国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涛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的兰花赞美诗,使兰花成为“吉祥友善”的象征。古往今来孔子、屈原、李世民、李白、苏轼、李清照、郑板桥、鲁迅、朱德、陈毅、张学良等众多的文人墨客咏兰、画兰、写兰、诗兰,兰花已成为人们用来修身养性、寄情寓志、标明心迹、铸塑人格的象征,升华为意蕴深远的兰文化。《孔子家语》中“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夫兰当为王者香草。”赞誉了兰花高贵品质。张学良将军曾有“花中真君子,风姿奇高雅”的赞美诗句。朱德元帅早就有殷切寄语“如果兰花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时的文明就更可观了。”兰花风姿素雅,叶片刚劲,花朵似蝶舞、赛飞燕,花形活泼潇洒,幽香四溢,素有"天下第一香","花中君子"美称,成了历代文人墨客题吟描绘对象。他们爱兰养兰,或吟之以诗,或绘之以画,为我们留下了不少趣闻轶事。名人总为兰花狂,历来被文人墨客所称颂。孔子是最早喜爱兰花的名人,《乐府诗集》载:“孔于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日:'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作《漪兰妇》一曲”。《孔于家语》赞美了兰的品格:“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并进一步移用到处世之道上来,孔子说:“与善人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惧化”。
爱国诗人屈原不仅种兰,身佩兰花,而且以兰蕙高洁自比。他在《离骚》中就多次写到兰花:“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秋兰兮青表,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豌兮,又树蕙之百亩”。这些名句被广泛传播,使“兰”这个词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由此使“兰”离开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为一种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
东晋诗人陶渊明喜爱兰花,他弃官归里,采菊养兰,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个喜爱兰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观赏兰花,并写有《芳兰》诗:“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诗人王维养兰成癖,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汗漫录》说:“王维以黄磁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开创了瓷盆养兰先例。
唐代诗人杜牧喜爱兰花,相传他花不少银两养植兰花,建有相当规模的兰圃,在当时写了不少咏兰佳作,苏辙《次韵答人幽兰》诗云:“兰花耿耿意羞春,纫佩何人香满身。一寸芳心须自保,长松百尺有为新”,咏兰诗中寄托自己的理想。而苏轼的咏兰诗则构思新颖:“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篷艾深不见”,把春兰比喻成一位清高的美人,在山谷不断散发清香,流露诗人追求高洁的心态。
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擅于盆栽兰花,发明沙石养兰法,他说:“兰蕙丛出,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他的《幽芳亭》首先对兰蕙作了分类:“一干一花,香有余者;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他所称的"蕙"也为当代植物界所采用。
宋代哲学家、诗人朱熹酷爱兰花,他写过不少咏兰诗,其《秋兰》诗去:“秋兰递初馥,芳意满冲襟。想子空斋里,凄凉楚客心”,又在《兰》诗中咏道:“漫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他长期养兰对兰花很有研究,他在《楚辞辨证》中说:“大抵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而为佩。若今之所谓兰蕙,则其花香,而叶乃无气;其气虽美,而质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并作诗日:“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作为不谙植物的文人,能得出这样结论,的确难能可贵。
宋末元初诗圣人郑思肖,也是一位画兰名家,他自号所南翁,画兰以无根无土抗议元朝入侵,南宋灭亡时他年仅38岁,不仕于元朝,隐居苏州。他的一幅传世画《春兰图》(1306年,目前藏于日本大阪巾立美术馆)上有一首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这一切使他深受后人敬仰。元代则大画家之一的倪瓒,写有《题郑所南》极有影响,有诗为证:“密蕙媚幽圃”。
唐末八大家中的“二苏”也是兰花爱好者,兄弟诗:“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借咏兰赞颂郑思肖坚贞不屈精神。近代大画家吴昌硕在一幅兰花画中也题有一首赞扬郑思肖的诗:“怪石与丛棘,留之伴香祖。可叹所南翁,画兰不画土”。
清代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是历史上有名的兰痴,“自谓平生惟兰与竹为吾友也”。他在《种兰》一文说:“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水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日:‘兰草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出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郑板桥:”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任他雷雨风,终久不凋残“,他的题兰花诗有七八首,兰画也应有这么多,完全可以出一本《板桥兰集》。他画兰潇洒清劲,名噪一时。他的咏兰诗也脍炙人口,如”深山绝壁见幽兰,竹影萧萧几片寒。一顶乌纱早须脱,好来高枕卧其间“。郑板桥晚年辞官回乡,还养了几盆兰花。有天夜里上床未入眠,却来了一个小偷人,他想了一计退小偷,便吟诗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见,知道暗示自己,赶紧出门想越墙溜走,这时屋里的郑板桥又说:“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于是小心避开逃走。
现代爱兰首推朱德元帅,1929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朱德军长率领部队进驻福建漳平市永福时,虽然军务繁忙,仍然观赏当地名花建兰,并十分欣赏。1961年3月,朱德到广州越秀公园游览时,观赏了盛开的兰花,赋《兰花》诗一首:“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他不但自己爱兰,还十分关心祖国兰艺事业,积极提倡建立兰圃,并为各地兰圃题写匾额,杭州花圃里的“国香室”、“同赏清芬”、南昌“人民公园”、“兰室”、上海植物园里的“兰室”、福州鼓山的“兰花圃”、广州越秀公园的“兰圃”等,都出自朱德之手。“幽兰叶秀乔木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朱德这首《咏兰》诗,更道出了他对兰花情有独钟。
老一辈**家董必武喜爱兰花,主要也是爱兰花孤高芳洁的美好品德,曾写过这样的颂词:“兰有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所谓清,即指兰之高洁而言。现代文化名人*适喜欢兰花。安徽绩溪*适故居内有12扇落地隔门扇,上有同邑黑模雕刻大师*国宾手刻的阴刻兰花图,图上还有题诗:“珍重韶华惜寸阴,入山仔细为君寻。兰花岂肯依人媚,何幸今朝遇赏音”,这些使幼小的*适耳儒目染了兰花木刻之美。*适第一次种兰花,是1921年夏天种在北京后门里钟鼓寺的四合院住所里,不久,他写下有名的《希望》小诗:“找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花苞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如今,这首诗被谱成《兰花草》歌曲,广为传唱。
张学良将军酷爱兰花,从1947年到台湾后,(在失去自由的情况下)隐居养兰,他曾自嘲地说,我是过着“美人名花两相欢”的生活,美人应指赵四小姐,名花就是兰花。他曾说:“写诗可以言志,难道养花就不能寄情?”每当兰花开放时节,他都要到台北市郊兰园赏兰。有一次,他看中一盆名兰,问价,园主瞧不起他,随口将价值四万的名兰说成两千元,张学良当即买下兰花,园主自知吃亏也无话可说,不过,园主后来知道买兰人是张学良,却又感到名花得名主,十分高兴。张学良晚年以养兰花、读《圣经》度日,他还写有一首富含哲理的咏兰诗:“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⑺ 兰花和兰草有什么区别
中国兰花——中华民族浩然正气与优秀品种的象征 中国兰花是我国原产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习称国兰,简称兰;又名侍女花、 燕尾春、兰草、媚世等。国兰花葶高出,叶色亮绿,四时常青,潇洒矫健,风 度翩然;花开四季,花姿俊秀,香气远溢,清雅沁人。既能在优越环境中生长, 也能在风霜凛冽之中孕育花蕾,尤能在春寒料峭中散发沁人心脾芳香,表现出 顽强的生命力,自古以来,受到国人尊崇和珍爱。 古人说:“书之骚,草之兰,果之橄榄,可称三绝”。“竹有节而啬花,梅 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把兰誉为“香祖”、“国香”、 “王者香”、“天下第一香”、“空谷佳人”、“花中君子”等等。故自古从至 圣先师到忠义之士,文人墨客,以及现代文学家、艺术家、革命者都酷爱兰,崇 尚兰,兰为正气所宗。 中国原产,栽培历史悠久 中国兰通常指原产于中国境内兰属(Cymbidium)植物中地生兰种类,主 要是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春剑、莲瓣兰等。中国兰则包括在我国 境内分布的野生种类约有30种,全国除东北、华北外,都有分布。其种数占 世界兰属植物一半以上。 中国兰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十分久远。据《广博物志》中记载,帝尧之世就 有金道华种兰花之传说。兰花最早见诸文字记载,则是在《周易·系辞》中有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礼记》中有“诸侯执薰,大 夫执兰”、“妇或赐之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表明我们祖先3000多年前就把 兰花作为贵重的礼仪用品和孝顺之物。中国兰栽培,最早见于屈原的《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在《招魂》中有:“高堂邃字,槛层轩 些。层台累谢,临高山些……。光风转蕙,汜崇兰些。经堂入奥……。”意思 是说在楚怀王宫苑中有楼台、亭、水榭,假山中有溪水潺潺,微风摇动雨后阳 光下的蕙叶闪闪发光,丛丛兰花扩散兰芳,香气飘进大堂,溢满内屋。 汉代,王室、诸侯已开始大垦养兰。兰花栽培和园艺技术有较大提高,提 出养兰应填上砂石,则兰会长得更好。魏晋时,兰花已从宫廷禁苑中逐渐发展 到士大夫及豪门私家花园中。曹植有“秋兰被长坂”,嵇康有“息徒兰圃,秣 马华山”,陶渊明有“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等诗句。 唐代,兰花逐渐发展到一般庭园,民间栽培兰花已很普遍。唐太宗有“兰 气已薰宫,新蕊半妆从。”李白的“孤兰生幽园,从草共芜没。”白居易的“种 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刘禹锡的:“上国庭 前草,移来汉水浔。朱门虽易地,王树有余荫。”唐末杨夔《植兰说》载有:“或 种兰荃,鄙不遄茂。乃法圃师,汲秽以溉。而兰净荃洁,非类乎众莽。苗既骤 悴,根亦旋腐。”总结了种兰经验。 宋代养兰、赏兰之风更为盛行,艺兰技术日渐普及,咏兰、画兰之风也随 之兴起,且出现兰花品种分类和兰花专著。宋赵时庆撰《金漳兰谱》(1233年)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研究兰花专著。还有王贵学的《兰谱》(1247年),两书共记 载30多个兰花栽培品种形态特征,并总结了栽培方法。至明、清两代,兰花 栽培已进入了昌盛时期,艺兰专著逐渐增多,艺兰名家辈出,也积累为数可观 的兰花珍品和丰富的栽培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艺兰事业有了更大发展。朱德同志视兰如宝,大力提 倡种兰,并向北京、上海、苏州、南昌、广州、长沙、成都、福州、贵阳等城 市植物园、花圃多次赠送自已培育出来的兰花珍贵品种,倡导在公园、花圃、 风景名胜区与植物园辟兰花专门种植园,以便搜集兰花品种,进行兰花研究, 供群众观赏,推动艺兰事业的发展。 80年代以来,爱兰养兰人越来越多,兰事活动日趋活跃,整个兰界呈现出 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兰圃纷纷建立,兰花药用价值、食用价值逐渐得到开发, 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显著,兰花市场正在形成。各种兰花专著业版了近20 部,把兰花研究提高到了现代科学新水平。 特色显著,品种繁多 我国兰花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株型矮小、早春二三月开花的春兰系列; 有叶秀花多四五月开花的蕙兰系列;有叶短直立六至八月开花的建兰系列;有 花多叶狭十一至十二月开花的寒兰系列;有花多叶长,冬季一二月开花的墨兰 系列,还有线艺叶兰系列。 中国兰属地生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肉质,细长圆柱状,不分枝或分枝; 其根中心有线状“筋”,无须根与根毛;健壮根颜色为亚白色,幼根为白色, 根与兰菌共生。中茎极短,短缩成卵球状,俗称假鳞茎,其形状、大小因兰花 种类不同而异,作用为贮藏养分和水分。假鳞茎常丛生在一起,通常一个假鳞 茎只能抽出一支花与3——7枚叶片,但依兰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叶为线形带 状或剑状,边缘有锯齿,质地革质,叶态、叶色因兰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兰属 植物的花为不整齐花,分为花萼内外两轮,均为3片,中辨转化为唇瓣,雌蕊 和雄蕊合生在一个蕊柱上,称为蕊柱,俗称为“鼻头”,是区别兰科与其他科 植物主要特点。兰为总状花序,一支花序上通常生着多朵花,但春兰只一葶一 花,稀二花,且葶短。兰花花瓣有梅花瓣、荷花瓣、水仙瓣、蝴蝶瓣、菊瓣、 牡丹瓣、竹叶瓣、素心瓣、奇瓣等,包容了一系列名花的口味和艺术内涵。 中国兰的兰香高雅,是花香中最具特色的。宋代黄庭坚在谈到兰花时,对 “国香”“字解释道“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子之色盖一国,则曰国 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中国兰之香集众香之长,清幽独特,给人以 淡远感、深悠感、沁心感;似有若无,似远忽近。具有四大显著特色;其一是 “清”。兰的香气,清而不浊,无刺鼻之弊,又无脂粉之气,格调高雅。沐浴 在兰香之中,世尘全消,如对明月,如临清泉,真仙界中人也。其二是“幽”。 也称暗香。“香来无觅处”,初则有久则无,远或有近却无,似远忽近,似有忽 无,使人留恋不已,余味无穷。其三是“远”。古人歌颂兰香的诗句常有“兰 生林樾间,清芬倍幽远”,“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之类佳句,可知即便在 森林或旷野之中,兰香也能在林满林,在谷满谷了。其四是“超”。兰花开在 群芳竞发之时,超凡出众,卓然不群。春兰醇香,蕙兰浓香,建兰、寒兰清香, 墨兰淡香。 多元文化 正气所宗 古人贵兰,将兰花比作人格化身,有国香、香祖、王者香、人格之花、民 族之花的比喻,而且渗到人们精神世界里,世代承沿,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征 的兰文化体系。把兰花推上王位则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孔夫子称“兰当为王者 香”,对兰美德推崇备至。比孔子稍晚一点的越王勾践在渚山种兰花以示明志。 兰与高尚品德修养相融和,从而使兰有更深刻文化内涵。 楚时屈原也酷爱兰花。他在被流放到沅湘后,在那里种植大片兰花,身上 佩挂着兰,嘴里吟咏着兰,以兰自喻高洁,袒露出一颗爱祖国、爱人民赤子之 心。汉代楚骚之风大兴,对兰花尊崇和珍爱有增无减。汉武帝大唱《秋风辞》: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汉代筑有倚兰殿、兰台等建筑物。兰 台为汉代宫廷藏书处,并置兰台令史,掌书奏,至唐有兰台,兰省官司署,其 令官都前置“兰”字。古人把优秀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称为“兰章”、“兰藻”, 把言论之精美或肺腑之言叫做“兰言”,把人芳洁、美慧喻为“兰心蕙质”,将 资质坚贞称之为“兰石”,孝顺父母喻为“兰陔”,把友人相契为兄弟称为“金 兰结拜”,将良朋好友称之为“兰容”、“兰交”,将得意的弟子称之为“兰玉”, 把身怀绝技之人称为“兰子”,把杰出人物去世比作“兰摧玉折”,把他人书信 等为“兰讯”,良时或春日叫做“兰时”,妇女所居之宝叫做“兰房”,七月金 秋称为“兰秋”或“兰月”等等,对诸多美好之人和事或物与愿望都以兰喻之。 近现代,也有许多爱兰名人,如鲁迅,1931年,他在《送O.E.君携兰 回国》一文中写道:“椒焚桂折佳老人,独托幽岩展素心。岂惜芳馨遗远者, 故乡如醉有荆榛。”意思是让远方日本朋友将这芳馨兰花带去吧,这里环境恶 劣,无法种兰了。借咏兰揭露国民党制造白色恐怖,镇压革命人民的愤怒心情。 朱德元帅有“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等。陈毅元帅《咏兰》:“幽 香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赞赏兰花本质好,自有 更多的人喜爱它。董必武赞兰有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爱国将领世 纪老人张学良在50年绵绵的幽梦岁月中,寄情于兰花,以寓君子之志,对祖 国大陆所产兰花尤为钟爱,在他花园里,都摆在突出位置。由于他的声望及对 兰花的精深研究,被兰花界推举为世界兰蕙交流协会名誉会长。曾期望国人“应 发扬它的幽光,以为复兴中华文化之一助,当有赖有心人共同努力”。 中国兰文化还反映在兰饮食文化、药用文化、装饰文化上。在《神农本草 经》、《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中医药书中都有兰的药用记载。兰花纹为传 统装饰纹样,纹样高雅纯洁,是常见花卉装饰纹样图案之一。 我们说的国兰素花品系,比传统称谓“素心兰”有所拓宽。历史上选育出的国兰优秀品种多要求花被脉纹隐密细腻,其中花被不见杂色且舌瓣也纯净的,其花容更为雅致,香味上乘;唇瓣位置在整件兰花绽展时居中,异化为颇似寻常花花蕊形态,在我国赏兰习惯中称之为“素心兰”。素心兰一词的定义,其实就是“素色的花蕊”词义演释而来。国兰历史上选育出的素心兰花容多具备这一固有的品种特征。这就是我国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兰花文化发展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素心兰”品种。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兰花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产兰区野生兰花资源得到空前的开发,新品种层出不穷,整个艺兰界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艺兰咨讯、兰文化刊物、理论著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国兰中素花品系也推出了许多前所未闻的优良品种,如元宝素、双宝素、绿苔素、红舌素、素色花、复轮素花等等,令人目不暇接,与历史上选育出的“素心兰”名品荟萃,已形成较传统意义上的“素心兰”姿色多元而又独具个性的国兰素花品种系列。 国兰素花基本色调明快、姿韵简约而妖娆,在品态纷呈的国兰种群中独具风格,一改国兰不如洋兰媚丽的认知习惯,令人耳目一新。可以预料国于素花品系会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生态环境适应性广泛、花香馥郁等优势而远远超过洋兰观赏与实用价值,而为世界人民喜爱,其经济与社会效益可拭目以待。 从目前已选拔出的国兰素花种群宏观状况来看,传统“素心兰”品种定义已很囊括整个素花品系丰姿绰约的形态特征了。因此,笔者在本文中称作“国兰素花”。“国兰素花”这一新概念的形成是广大艺兰家勇于实践智慧的总结,并非笔者别出心裁的创意。各位艺兰家、艺兰爱好者在为其选拔的素花品种冠名时己多有论及,称素花而鲜有称“素心”的。从追求单纯“素”的舌态己演释为追求内容多元的全花“素”的审美印象。传统定义的“素心兰”面对兰花文化发展中的新形式、新时尚显然需要加以拓宽。 花卉传统意义上的“素心”所指何物?从字面上理解应处于花朵中心部位的花蕊,兰花则应指蕊柱——唇瓣居蕊柱下部,但并非科学意义上的花蕊器官。可见囿于历史认知条件下产生的“素心兰”概念,是没有较确切的科学含义的。仅以约定俗成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现代,名品中的姣姣者选拔尚无科学规律可循,不知湮没了多少优良品种。也许这就是国兰素花理论上定位远远落后于辩型理论水平历史的偏颇吧。 应当认为,国兰素花理论的进步,新品种得到科学公正的评价与选拔,得益于国兰文化改革开放后与世界赏花艺术文化交流与结合。我们在自我陶醉于“赏素心兰、做素心人”,执着地追求国兰“人文美”文化价值之余,难道不应该更多地关注国兰自然美的艺术真谛吗?艺兰形式与内容有机的结合,才是我国兰花文化走向世界的正确方法论。 “国兰素花”概念若能为艺兰界同仁认同,应该及时讨论规范国兰素花品系植物学特征及选种的基本原则。作者浅见:国兰素花品种基本要求其主、副瓣色彩相同或差异不大,“舌”瓣严格要求纯净,“舌”瓣上朱点要求硕大、完整、鲜明、端庄或者独具韵味,不具备这些基本条件者概不能入选。 花被、舌瓣、花莛基本色调相同为全素花,又符合国兰瓣型标准者其品位上乘。在此基础上花被边缘复轮异色完整、素净,舌瓣上有硕大、鲜明、端庄朱点者,较全素花更可观瞻,姿韵独特难求,视为珍品。主、副瓣、舌瓣同色,花莛异色或主副瓣同色、舌瓣异色者为中。各种花器官虽纯净,但色彩相互间差异较大者,只能按瓣型标准品评。 同为国兰素花,基本色调未必相同。依据色彩美学原理立论,对比度鲜明为优选原则。晶白、黑色最能体现国兰素花对比度强烈的独特风格,且资源稀少,尤为珍贵。金黄、大红、翠绿、净白为上品。乳黄、乳白、老绿、浅红为中。纸白无华为下。 桃腮、艳口之类,着色浅晕、若不太损及全素花的总体印象,亦可入选。 国兰素花绽展姿态基本上亦要求符合国兰瓣型理论标准,不合瓣型要求而姿韵独特者仍可入选。 国兰素花以其独具明快的色彩、鲜明的对比度,在整个兰花家族中表现出独领风骚的自然美风采,已深深受到现代人特殊的青睐与追求。因为最能体现大自然气息与本色的自然物种——一国兰素花,尤其能与现代人生理需要与心理渴求自然整合,且惠而不贵,江山气韵蕴溢于方寸盆盅之中,足不出户即能陶情于自然的恩泽。 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中国兰花文化一旦从少数人构筑的亭台楼阁文化圈内走向大众文化之路,一定能让中国兰花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壶天散墨,小儿涂行。莽夫抛砖,欲引玉出焉。笔者自勉。 莲瓣兰和线叶春兰(豆瓣绿)的区别 莲瓣兰和线叶春兰极为相象,即便是这两种兰草的产兰区的养兰熟手,也有误识的现象。这两种兰草的普草价格悬殊,我们这里的莲瓣兰10元一苗,线叶春兰0.5元一苗,识别不清,买草是要吃大亏的。 一般说来,莲瓣兰和线叶春兰的叶宽的大都在0.5cm左右,叶长40~50cm者居多。莲瓣兰叶片上有不太明显的两条副脉(副筋),少有四条副脉;线叶春兰大多有2~4条明显副筋。莲瓣兰叶面顺滑,线叶春兰叶面较糙手。莲瓣兰收脚紧,每叶的叶柄部刚劲有力;线叶春兰叶脚较散,且叶柄部浅u形居多,因而显得没有“骨力”。 莲瓣兰假鳞球大多错位分布,线叶春兰假鳞球大多成一字排列。莲瓣兰根粗壮,根尖部钝圆;线叶春根亦粗壮,兰根尖部锥形明显。 莲瓣兰一箭多花,大多着花2~4朵,花色多为麻白,幽香、长椭圆瓣形居多;线叶春兰一箭单花,少有双花,花色大多为深绿或浅绿,荷形居多,基本不香。 线叶春兰的株芽出土前比较肥壮,光泽度弱;莲瓣兰出土前较为尖利,光泽度强。 线叶春兰分布较宽,海拔800~2000多米的山坡多有生长;莲瓣兰分布带较窄,一般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适宜环境中才能生长,且生长比较集中,生长莲瓣兰的地方也往往伴生着线叶春兰。 莲瓣兰也有象线叶春兰的,而且出好花的莲瓣兰中,相当一 部分粗看有线叶春兰的特征,开花才是最后鉴别的依据。 线叶春兰也有象莲瓣兰的,也只能在开花后最终裁定。 不过,叶脚、假鳞球排列、根尖(没有剪掉)是识别的关键!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提高识别准确率的基础。写了这么多,其实有经验的兰友一看草就已经泾渭分明了。此文只作参考,特殊情况不在讨论之列。 精品兰花的定位与前瞻 国兰精品成为观赏植物中的精灵与尤物,从古至今受到无数爱好者追棒与热 爱。古时的富商大贾、官绅仕宦、文人墨客置兰养兰,很少有利而谋者。当时精品兰花犹如古董,品高价昂。人们购置兰花,可以一掷千金;人们莳养兰花,遍求养兰能手。兰蕙被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被作为精神依托,兰花也因此附着了么深厚的文化色彩。 如此定位古人养兰,我们又该怎 样看待今天的人们为什么将兰花当成圣物追棒,且人数和价值的取位皆远远超越了古人? 坎坎坷坷养植兰花这么多年,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的沉痛,真可谓“漫漫长路苦追索,九死一活犹不悔”。如今基本上把握了养兰技术,花也渐多了起来,但为什么养兰,怎 样认识手中这些精品兰花,诸多有关兰花的问题始终在头脑中萦绕。 从养兰的初衷到为养植规模的扩大、档次的提高而付出的所有努力,相信大多数养兰人不仅仅是为一个钱字。养兰花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么多年对这个问题的深深思考,今天终于可以做这样一个初步回答:养兰对养兰人是重要的精神诉求。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封闭转向开放,终于进入发展商品经济的门槛,从那时起很多人抓住了机遇,腰包鼓了起来,但社会转型期最易使人群出现精神危机,导致支撑着人们的精神和信仰的倾圮,使人们失去了精神家园。我们的大多数养兰人就是在寻找精神依托的过程中而走上养兰育兰之路的。“浊世”中养兰育兰,人们追求的是精神清醒,我想这就是兰花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兰花养植和观赏皆盛于明清前后,尤其是清一代,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污浊的社会风气,使社会的知识 阶层顿感虚无,人们将现实社会中失落的人的宝贵品质,寄托在兰花上,赋予兰花那么多美好的品德和气度,兰花就是精神家园的平台,使知识阶层流浪的精神着陆了。回看和反思兰花和现实的关联,同我们今天的现实情形多么惊人的相似。 从带有这么深厚的文化色彩的兰花养植和观赏的历史和当今和情态中,再探索兰花、尤其是精品兰花的现实和今后的定位与发展,就能给人们很多启迪。 日前拜读刘涌教授的铭文《音乐、兰花、紫砂壶》,受到教诲和教益。是否可以这样讲,在兰花家族中,有很多自古流传有序的铭品,像云南大雪素,江浙的程梅、宋梅等上百个品种,完全可以当做活的古董视之。而像云贵川、江浙等地发掘整理出来的新品,完全可视做高档现代艺术品。当然,这样的比喻只是在一个角度为兰花设定的位置。如果大而视之,兰花更是祖国巨大植物物种种质资源库中的珍贵物种,称得上是中国乃至人类的宝贵财富。而兰花中的精品,更是这笔财富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因此,把这部分兰花定位于高档艺术品,是恰如其分的。如果如此定位合适,精品兰花该如何繁育和流传呢? 时下,有很多人想象或计划大规模繁育精品兰花,想让精品兰花走进千家万户。对此,笔者认为,当谋个品种的兰花还被定为精品的情况下,就不可能走进万户千家,能够普及到百姓家中的兰花则只能是普通兰花。这部兰花因数量多、价格低廉,出口 可以成规模,内销可以为普通人接受。而对精品兰以组培的方式进行大规模培植,进而采取工业化的形式来“生产”精品兰,这且不说能否办到,更是严重违背精品兰花发展规律。而只有人工的、作坟式操作生产的东西,才能称得上高档艺术品。再谈刘清涌教授的文章的精妙的喻兰题目-《音乐、兰花、紫砂壶》。音乐中有流行音乐,全社会都可以传唱;而音乐中的交响乐,就只可以为少数人来享受。而紫砂壶中的粗品,是人人都 可以用上一把的,其中的主高档品却不是人人可以承受的。兰花中的普通草与精品关系,不也是如此吗?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大规模生产精品兰花,会使附加在这部分兰花身上的巨大潜在价值迅速消失,导致今后的国兰不会再有精品,时而导致国兰魅力无存,后果不堪设想。 先是精品兰花养植在相对少数人手中,随着更新的精品兰的出现和数量的增加,价格下落后慢慢有序地传入更多爱兰者手中,此时的精品变为佳品,这才应该是国兰精品的正确走势。 追求兰品,是为大多数养兰人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取向;养植精品,是高品位、高层次的艺术活动。此过程产生的精神愉慰问品 和经济价值是应该得到承认和肯定的。 莲瓣的名称及表性品种 莲瓣兰之称谓,据明朝段宝姬《点兰谱》(约1399)一诗和《南中幽芳录》(1412)对“金镶玉”等有关记述,约始于600年前。至《蒙化府志》(1698)称:“兰四季皆有,春兰、朱兰、百日、虎头、发、绿兰、莲瓣各类不一、惟冬春者香。可判断“莲瓣兰”名称,在滇西约定俗成并普遍使用,到今天已有300年以上历史了。 滇西民众为产于本地的这一特有兰种取名,从现掌握的古、今材料看,是众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一是根据莲瓣兰花色多粉红、藕红,近似于莲花之色。二是根据莲瓣兰外三瓣和捧瓣多两头窄、中间宽,近似于莲花之形。这一命名的贴切巧妙,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由莲瓣兰之得名,可知这一兰种的代表性品种一概是藕红色荷形莲瓣(见本期封二彩照“人人喜欢”)。果真如此吗?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多年学习、观察,得出了初步肯定的结论。 首先,让我们看看有关文献、书籍的说法。成书于1714年的《鹤庆府志》:“兰,山兰、红莲瓣、白莲瓣、绿莲瓣俱香。”此为第一次按颜色划分莲瓣,把“红莲瓣”列于首位。二是1911年《蒙化志稿》:“莲瓣有红、白、麻三种。”将红莲瓣放在首位。三是1983年,罗真杰著《云南兰花初探及栽培技术》,书中介绍的第一个品种就是红莲瓣,并指出红莲瓣“又名藕荷莲瓣……花瓣粉红色,背面有红脉,形如莲花瓣而得名红莲瓣。四是1984年,彭增盛、刘兵著《云南兰谱》,在叙述莲瓣时:“依其花瓣颜色分为红莲瓣……藕色莲瓣五个变型”。五是1993年7月,赵琴等著《莲瓣兰名品鉴赏》:“莲瓣兰……形状与荷花的花瓣相似。除此之外,花瓣成粉红色的莲瓣是莲瓣的代表性品种,俗称藕色莲瓣。这种藕色莲瓣的花色与荷花的颜色相近。” 从上所述,我们可知,藕红色荷形莲瓣对于莲瓣兰的代表性,早在289年前就受到了前人重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于是世纪90年代给予了确认。同时,我们还发现,民间艺兰不把红、粉红、藕色莲瓣作明确区别,而把它们看面同一类型,统称为藕荷莲瓣,也就是说莲瓣的代表性品种不是某一个单一品种,而是由颜色相近的众多品种组成的类型:即红色荷形莲瓣、粉红荷形莲瓣、藕红荷形莲瓣、藕色荷形莲瓣都 是莲瓣兰的规范表性品种,并可用藕荷瓣统称之。 其次,让我们再来看看实地考察的情况。今年春节休假,笔者请朋友驾车,专程到部分莲瓣兰产区进行考察。考察路线是:从大理剑川至兰坪县城,向西翻越了望台雪山到澜沧江峡谷。经啦井、兔峨、表村,由老窝转达六库,进入怒江峡谷。沿峡谷北上,经古登、匹河到福贡,返回南下,一直到怒江坝折往保山。不管是在属于澜沧江峡谷的兰坪、兔峨、表村、种兰处,还是在属于澜沧江峡谷的六库、古登、匹河、福贡植兰人家,都 见到了大量下山莲瓣兰,仅说当时开着花的,颜色藕红,瓣形中间宽、两头窄的占有多数。之前,笔午还到过同属澜沧江流域,为瓣兰主产区的巍山、昌宁、凤庆,物品特别是这三个县山水相连地区所产的称为“五印草”的莲瓣兰,其花瓣颜色和瓣形与在上述两路峡谷看到的相类似。所以,藕荷莲瓣不光是从色、形上是莲瓣兰的代表性品种,就是从产量上说,也当如此。 笔者认为,针对云南近年不少高价兰让人“望兰兴叹”的状况,有必要提倡选育一些档次不一定很高,但却美观、能满足人们基本观赏要求、适宜于普及的品种,让大家“玩得起,养得轻松”。于此,莲瓣兰的代表性品种藕荷 莲瓣则最有资格充当这一角色。因为,凡具有藕红颜色的莲瓣,已很漂亮,只要瓣形不太差,它就具备了相当观赏价值,叫人人见了都 喜欢。这样的花,相对容易选 到,从产量大的藕荷 莲瓣中呢,机会会更多。甚至,我们可能从中选育出一系列这样的品种,培育成藕荷莲瓣品种系列,充分满足不同爱好者需要,进一步创造出莲瓣兰普及于大众的条件。由此可见,认清和明确藕荷 莲瓣是莲瓣兰的代表性品种,对更好地推动莲瓣兰的开发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⑻ 兰花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兰花是我国人民最喜爱、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揭示了兰花早在7000年前,就和远古时代图腾文化溶为一体,伴随着中华民族,历经七千年的风风雨雨,从远古一直走到如今。随着历史的推进,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高尚品格和幽香高洁的神韵,历代文人墨客、有识之士,无不为之仰慕。古往今来,一直被誉为“香祖”、“王者香”、“国香”、“天下第一香”。千百年来,兰花文化成为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万种花卉中最能寄托人类文明意念的花,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保存的大量的兰辞、兰赋、兰章、兰画,就足已形成了独特的兰文化。兰花所表现的形态美、色彩美、芳香美,还有自古被人们称颂的品性美、神韵美、气质美,以其高洁、清雅、幽香而令国人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