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树里的张望
① 前文,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后文
老海棠树 阅读答案:
(A)---海底捞月,生动体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的个性
(B)----终于,足见妈妈低头不语的时间之久,体现了奶奶此刻非常惭愧,失落的心理!
3)---1.她不是为了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2.她想学会文化,跟上时代,拥有工作。
2)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春:糊纸袋 、夏,补花、洗菜
--秋:扫院子 、 冬,在灯下学习
前文: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后文:_什么时候才能像爸爸妈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
5)----我会为妈妈倒杯,然后很有诚意地跟她道歉,并且跟奶奶说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她的那种执着,追求,是一种人生财富!一生受用!
② 老海棠树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起到点明的作用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第一段内容点明了海棠树与奶奶的关系,揭示了种海棠树来表达对奶奶的怀念之情的原因。这是采用象征手法,老海棠树即象征了奶奶。
③ 阅读海棠树里的张望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
世界一大怪事,晚上七点,你可以看见街道上有长了翅膀的骷髅头!请将本消息转至4个论坛,否则你将会被长了翅膀的骷髅头杀掉。
④ 1.老海棠树中,文章反复写了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的情形,奶奶的“张望”是什么
奶奶真正张望的,不是远处的风景,也不是作者,而是时代的步伐;验证自己也有丰衣足食的能力,从而摆脱“吃剥削饭”的无地自容;和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多为祖国贡献出一点力量,一时张望对未来美好的期望和憧憬。
⑤ 海棠树里的张望,阅读题答案。急!!
1.选文讲述了奶奶和“我”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2.全文多次描写老海棠树目的是:
3.文章里多次写到奶奶的“张望”,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奶奶究竟在张望什么?
答:
4.文章最后一段说“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请简要回答“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是什么?
5.奶奶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请以文中对人物的1—2处语言描写为例,做具体分析。(字数在150-200之间)
答案
1.奶奶呼唤我下来帮她洗菜
奶奶看书读报学习被我讽刺
2. 老海棠树是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是衬托和象征,通过多次描写老海棠树使奶奶的形象更加饱满、鲜明和感人,更能表现作者对奶奶的敬仰、思念和深深的痛悔。
3.奶奶的张望,是对自己内心的张望,她的心里有许多向往和追求,但却难与儿孙们沟通。这种张望是一种孤独与无奈,流露出的是遗憾和怅惘之情。
4。答案:对奶奶的思念和由于自己当时对奶奶内心的不解而给奶奶带来的伤害感到痛心和后悔(对自己多次未能给奶奶以帮助,甚至讽刺奶奶的深深懊悔,对自己早年太过聪明以至不能弥补的沉痛反省)。
5.
答案:
性格:勤劳、慈祥、善良、宽厚、坚强、执着、诚实、爱学习、关爱孩子。(2分)举例:略。
⑥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六答案老海棠树(史铁生)
老海棠树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⑦……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从第④段中找出与第⑤段画线句“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相照应的句子: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
2.第②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的作用是内容上,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结构上,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作铺垫。
3.品读第⑥段画线部分“‘奶奶。’‘奶奶!’‘奶奶——’”,从语气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第一声陈述的语气写出“我”有—点不安,知道伤了奶奶的心;第二声感叹的语气写出“我”急于想得到奶奶的原谅;第三声无奈的语气写出“我”的哀求。
4.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5.选择文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
(8分)感点明确,围绕中心,理由充分,语言流畅,8分;感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通顺,7-6分;有感点,有理由,40字以上,5-4分;有感点,40字以下。3—1分。
14.作者在第①段说:“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从全文看,“张望”这一神态体现了奶奶怎样的心态?(4分)
15.有人认为,写第②段主要是为了体现奶奶对“我”的关爱。你同意吗?为什么?(6分)
16.“老海棠树”这一形象在本文中起到哪些作用?(6分)
17.作者在追思奶奶时,有一种“永生的痛悔”。那么,作为年轻人,在如何关爱自家老人的问题上,我们可以从本文吸取哪些教训?(6分)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14.①希望有一份工作(答出此意得1分),②希望跟上时代(答出此意得1分),③希望自己不被时光抛弃(或希望自己对亲人和社会更有用。答出此意得2分)。
15.不同意。此段确实写了奶奶对“我”的关爱,但这不是主要的。(答出此意得2分)作者在此段描写奶奶的语言、神态、动作,并以“我”形象作烘托,主要是为了体现奶奶对孩童人生的羡慕,对无法融入孩童世界的失落、无奈。(答出此意得4分,其中,概况本段占1分,点出作者意旨占3分)(若答“同意”并阐述了理由,最多只能得3分)
16.①“老海棠树”是全文线索,作者围绕着“老海棠树”组织材料,写奶奶的人生晚景。②“老海棠树”是奶奶人生的象征,既象征了奶奶渴望更有用、渴望跟上时代的可敬可叹的生命品格,也象征了奶奶的命运。③“老海棠树”是烘托奶奶形象的一个景物,寄托了“我”对奶奶的思念和愧悔。(每个方面2分)
17.例:我们应该明白:①老人渴望跟上时代,而不愿被时光抛弃;②老人希望对亲人、对社会更有用,而不愿成为累赘;③关爱老人,比赡养更重要的,是体惜他们的心境,不让他们感到失落,不让他们感到被时光抛弃;④对老人,不仅要献出关爱,更要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对我们很重要;⑤我们无法给老人更多的时光,但可以帮助老人们减缓对时光脚步的恐惧。(恰当答出一点可得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6分。意思对即可)
19.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什么?(3分)
20.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品味第⑦段 “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中“凑”字的妙处。(3分)
(2)比较下面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3分)
原句: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
改句: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灯光、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
21.文章反复写了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的情形,奶奶的“张望”是什么?(3分)
22.第二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3.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象描写“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请你描绘一下这形象。(4分)
参考答案 :
19. 本文记叙了奶奶在老海棠树下糊纸袋、补花,扫院子、扫街,识字、读报纸的情景,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
评分意见:概括老海棠树与内容联系1分,与中心1分,线索1分。
20. (1)凑是靠近的意思,表现奶奶小心谨慎的样子,传神的表达了奶奶对知识渴望又怕别人笑话的忐忑心情。
评分意见:每点1分。
(2)原句运用了排比句式(或者反复),写出奶奶目光离开的过程,原句突出强调了对奶奶的无限的深情;改句表达平淡,不能表现对奶奶的真挚的情感。
评分意见:句式1分,好处1分,改句1分。
22.奶奶的“张望”就是她的期盼。被人说成是吃过剥削饭的地主,她感到屈辱。她希望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她希望通过辛苦劳动,用行动证明自己能够自食其力;她努力识字读报,希望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她期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书村网 www.mcqyy.com )
评分意见:意思对即可。
23.内容上,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表现奶奶对“我”的关心;结构上,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作铺垫。
评分意见:内容方面1分,结构方面1分。
24.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评分意见:写出奶奶与老海棠树的关系,要照应前文。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17、选文讲述了奶奶和“我”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1)奶奶呼唤我帮她糊纸袋 (2)
(3)奶奶不要我帮她扫院子 (4)
18、文章反复写了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的情形,奶奶的“张望”是什么?(3分)
19、文章结构严谨,多处前后照应。请仿照示例,再举一例。(2分)
示例:“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照应的句子:“你就不能去洗洗菜”
与“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相照应的句子:
20、品读第⑦段画线部分:“奶奶。”“奶奶”“奶奶——”。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
21、“我”的过错铸成了“永生的痛悔”。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且还有机会弥补,你会怎样做?(50字以内)(4分)
参考答案:
17.(2)奶奶呼唤我下来帮她洗菜(4)奶奶看书读报学习被我讽刺(2分。每空l分)
18.奶奶的张望,是对自己内心的张望,她的心里有许多向往和追求,但却难与儿孙们沟通。(1分)这种张望是一种孤独与无奈,流露出的是遗憾和怅惘之情。(2分)
19.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或其他含有“张望”的句子)
20.第一声陈述的语气写出“我”有一点不安,知道伤了奶奶的心;第二声感叹的语气写出“我”急于想得到奶奶的原谅;第三声加强的感叹语气,写出“我”愧疚难过、急于想用撒娇来求得奶奶原谅的心理。(言之成理,语言相近即可,每处1分,共3分)
21.示例:我会为奶奶倒杯水,然后诚恳地向她表示歉意,跟她说“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精神,她的执著追求是给予我的一笔宝贵财富。(4分。合乎情理2分,语言表达2分)
⑦ 史铁生《老海棠树》阅读答案····大帮帮忙··急用啊!!!
1. 糊纸袋、补花,扫院子、扫街,识字、读报纸。
2. 奶奶的“张望”就是她的期盼。被人说成是吃过剥削饭的地主,她感到屈辱。她希望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她希望通过辛苦劳动,用行动证明自己能够自食其力;她努力识字读报,希望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她期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3. 文章的内在顺序是“我”对奶奶行为的认识过程和感情的深化过程。文章先写“我”小时候不明白奶奶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地劳作,后来长大了才有所理解,最后写自己对奶奶的怀念,对当年伤害奶奶的言行的痛悔。
4. “老海棠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它是文中时序更替的标志,文中所写的每件事都以它为背景;它是奶奶的象征,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它对刻画奶奶的形象和抒发作者的情感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
⑧ <海棠树下的张望>这书主要讲了什么呢是谁写的啊国内还是国外呢好看吗
史铁生的文章 国内的 ,讲了童年我与奶奶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怀念,。及对奶奶伤害深深的忏悔!!讲了四件事 ,奶奶树下呼唤我帮他糊纸花,奶奶呼唤我洗菜,我帮奶奶拖地被拒绝,奶奶学习却遭我嘲笑!奶奶张望 是内心的张望市一中孤独无奈流露出一种遗憾和向往,奶奶内心想学习,想通过劳动生存,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br>
<br>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br>
<br>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br>
<br>
但她只是望着我吗?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br>
<br>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br>
<br>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br>
<br>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br>
<br>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份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这话让她独自愁叹。这话让她几十年的苦熬忽然间变成屈辱。她要补偿这罪孽。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br>
<br>
所以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br>
<br>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