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瓷器
❶ 清代瓷器上的花卉有哪些画法
明清时期,文人画占据绘画主流,文人绘画时强调画家的主观创造,个体意识较浓,喜欢以物喻人,以物咏志,因此对瓷器绘画有巨大影响。作为一种图案,瓷器绘画中既有纯粹装饰意味的植物纹样,也有借鉴文人画以物喻人、以物明志的植物纹样,如松竹梅、梅兰竹菊等等。
岁寒三友
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备受文人推崇,是文人画钟爱的题材。
① 清乾青花松竹纹盘口瓶
② 清罗天池松树竹石图轴
松,为常绿乔木,百木之长,经冬而不凋,多比喻坚贞高洁的节操。
① 清乾隆 青花竹石纹碗
② 清赵焞夫 竹石图轴
竹,多年生常绿植物,清高而有节,性坚韧,宁折不屈,开怀大度。
梅,为落叶乔木,花朵早春先叶开放,耐寒开花。
这三种植物组成的岁寒三友图常被用于文人画中象征君子的高凤亮节。明代瓷绘上松竹梅常与洞石栏杆构成庭园景致,清代瓷绘松竹梅纹比较喜欢刻意追求写实效果。
四君子
梅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也是文人极喜爱的植物,明清两代瓷器当中也大量绘制该主题。竹和梅的寓意,上面已经提到。
兰花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居幽处而香气素淡,象征着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
菊花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为世外隐士。菊花作为士人人格的象征,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征。
植物纹的流行跟社会主流风气关系很大。明代是我国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植物的题材非常丰富。清代瓷器中的植物纹样也非常广泛,自然界中有的植物几乎在瓷器上都有所反映,加上绘画技巧进一步成熟,以及瓷器胎釉更加洁白细腻,使得瓷器上的纹饰衬托的更加精致与生动,达到了明代无法企及的高峰,极大地增加了瓷器的美感,形成了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清代是我国瓷器植物纹表现装饰的黄金时代。
结语
明清瓷器是我国瓷器装饰艺术的两大高峰,我们在欣赏古代陶瓷艺术作品的时候,既要注意整个瓷器装饰艺术的发展脉络,也要结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风尚,才能深入理解瓷器艺术的深刻内涵。
❷ 古代瓷器:海棠花型盘与园盘哪个档次高
当然是海棠花型的,这是指 在同一年代同一品相 同一画片的前提下 一定是海棠花型!有个特点希望您记住,技术越难相对来说 价值会更大!
❸ 越窑瓷器的特点
唐代越窑瓷器以美丽的釉色著称,采用了划花、印花、刻花和镂雕等装饰技法,以回划花为答主。划花线条洗练,寥寥几笔便展现出一朵盛开的荷花,一枚风吹叶卷的荷叶,或花朵舒展、枝叶对称的海棠花和四瓣花。印花多用于碗底、盘底等处,花纹有云龙、寿鹤和花卉,一般拘谨呆板,不像划花那样奔放有力。晚唐时期已经出现了釉下褐彩装饰,如1980年浙江省临安县两市街明堂山唐天复元年 (901)水邱氏墓出土的釉下褐云纹镂孔炉就是一例。这种装饰一直延续到五代。1970年,临安县板桥五代墓出土的褐彩云纹四罂与水邱氏墓出土的装饰具有同样风格但这种釉下彩装饰并没有发展起来,很快就消失了。刻划花装饰则仍占主导地位,并一直延续发展下来。
❹ 中国瓷器纹饰有什么文化内涵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体现在中国历代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内涵是丰富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中国历代对吉祥图的向往都有典籍可鉴。表现在中国历代瓷器的吉祥纹饰,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植物为纹饰
大多以松、竹、梅、兰、牡丹、莲花、桂花、桃、柿、石榴等植物为纹饰图案。
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松、竹、梅、兰。松,经冬不凋;竹,清高有节,宁折不屈,虚怀大度;梅,不惧风雪严寒,故称“岁寒三友”、“岁寒四友”。寓意人的高尚品德和气节。
四君子:图案为梅、竹、菊、兰草四种花卉,俗称为“四君子”。
五世同堂:图案为五个柿子和海棠花。这种图案以谐音寓意,表示长命百岁,五世同堂,幸福美满的家庭。
玉堂富贵:图案为玉兰花,海棠花和牡丹花。以玉兰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贵)寓意“玉堂富贵”。
榴开百子:图案为笑开嘴的石榴和葡萄。古代人希望子孙满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故以石榴、葡萄象征着子女众多,香火兴旺。也有“莲生贵子”等。
为官清廉:图案为鸡冠花、莲花纹。鸡冠花(为官),莲花(清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寓意为官清廉。
以动物为纹饰
如羊、马、喜鹊、孔雀、鹤、鸳鸯、麒麟、怪兽、鱼类、大象、蝙蝠、鹭、鹌鹑等。
一路平安:图案为鹭、鹌鹑。以鹭鸟寓“路”,鹌鹑寓“平安”,祝愿旅途平安之意。
年年有余:图案为两条鲢鱼。鲢与年,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富余。还有童子持莲,怀中抱鲢的图案,寓为“连年有余”。
福在眼前:图案为蝙蝠和古钱。古钱是内方外圆,借“孔”为眼,钱与前同音,寓意“眼前是福”。
福至心灵:图案为蝙蝠、寿桃、灵芝。寿桃形状似心,借灵芝的“灵”字,寓意幸福的到来使人变得聪明伶俐。
五福捧寿:图案为五只蝙蝠一个寿字。五福: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通俗讲,就是一求长命百岁,二求富贵荣华,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积德,五求人老善终。还有五福临门图案。寓意为多福多寿,福寿无边,福寿齐眉,福寿双全,福寿三多。
❺ 古代秘色瓷是怎么制造成的
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简称“秘瓷”。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如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但有人认为,"秘色"并非神秘之"秘",也不是统治阶级所专有的意思,而是当时人们对青瓷那种色样之统称,就像晋代称青瓷为缥瓷一样。而日本的古陶瓷研究者认为:秘色即翡色,秘与翡乃一音之转。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的今人眼里,一直是个谜。人们只是从记载中知道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其色彩只能从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碗、瓷盘、瓷碟,从“地宫宝物帐碑文”中得知,原来它们就是“秘色瓷”!这些秘色瓷色泽绿黄,晶莹润泽,尤其是其中两个银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径23.7厘米,碗口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内土黄色釉,外黑色漆皮,贴金双鸟和银白团花五朵,非常精美。这才让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风采。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专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 这些秘色瓷器的发现在我国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为鉴定秘色瓷的时代和特点提供了标准器。历史 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信地,东周时为越国政治中心,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 唐代中朝,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此后,品质愈发日莹的越窑备受文人雅土推崇,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的赞誉。晚唐起,越瓷中的贡品又得了一个千古绝唱的“秘色瓷”称谓。 越窑品种十分丰富,有碗、壶、瓶、罐、盒、罂和雕塑等。同类器皿又有多种制式。以碗为例,分圆口、花口。圆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浅身敞口多见,据考证,当时主要用于喝茶,所以也叫茶盏。花口碗则有四瓣、六瓣等。上博展厅的晚唐越窑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为器大规整,釉色青黄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显名贵。壶又是一种特色器,形状分盘口、直口、喇叭口,壶身有圆腹、瓜楞形腹、椭圆形腹等。唐代执壶最明显的特点是短直流、小曲柄、体态饱满。晚唐至五代,流与柄相对加长放大,腹体喜作成瓜果形。宋时则形体轻盈秀长,尤其流和柄,几乎高于壶口。细辨这一时期的碗、壶、水盂等造型变化,可发现一些小规律:花口或瓜楞体呈四瓣通常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属宋;直、短流的壶为唐,曲流或长曲流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对较早,玉璧形底足多数属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现了玉环形浅圈足,宋代圈足相对见高见窄。另外,由于叠烧法世袭沿用,鼎盛时期的部分越窑产品依然在器内可见到支烧痕,比如上博晚唐越窑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内心就有支钉痕16个。这说明,唐末五代的越窑叠烧器皿未必都属粗瓷,收集时当多一份细心。
❻ 雍正时期都有哪些精美瓷器
造型。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康熙青花中广为流行的棒槌瓶、凤尾尊、琵琶尊等器形很少出现,瓷器足部处理也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盅及各种小件文房用具外,还有许多大件琢器及创新式样。
碗类: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为流行。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很精细,有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切削整齐,比较大。民窑青花足内有砂底,带旋坯痕。
茶壶类:壶形俊秀,既实用又美观,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壶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瓶类:有玉壶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头瓶、葫芦瓶、双耳六方瓶、直口瓶、赏瓶(赏赐之用)、灯笼瓶(形似灯笼)、四连瓶、六连瓶、撇口瓶、橄榄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丰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溜肩式样。天球瓶有细砂底和釉底两种。
尊类:造型古朴,多是皇室的大型陈设器。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双螭耳尊、灯笼尊、蒜头大尊、撇口圆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
雍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工艺,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从仿烧的青花来看,有的不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纹饰色彩描绘逼真,这是因为以宫中真品为摹本去仿烧,所以有时是真假难辨,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体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种式样。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
❼ 雍正时期的瓷器都具有哪些特点
雍正时期的瓷器(雍正瓷)的特点分别是:工艺精、造型古、色泽鲜艳、绘画增加了当时装束和戏装、器物内壁与外壁或器盖与器身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过枝花卉/过枝纹)。
雍正瓷款识完全取法康熙瓷。多仿明成化瓷,并落成化款,还有仿明代于花内藏款之法,在外胭脂水内粉彩的杯底画一桃形,桃内藏有“雍正年制”四字。
(7)海棠花瓷器扩展阅读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导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
出之于康熙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达到极盛。稍后,唐英所作的《陶成纪事》中,结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工艺,列出五十七条之多。
❽ 瓷器上的图案寓意,你知道多少
瓷器,自诞生之初
就被赋予了众多意义,
尤其是上面的纹饰,
题材丰富,技法巧妙,
可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下面是景德镇陶瓷世家王掌柜总结的各种瓷器的图案,
明其寓意,一饱眼福。
1、二龙戏珠
一般为两条云龙与一颗火珠。《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此外,还有群龙戏珠(多条龙)和云龙捧寿(二龙盘旋间有一寿字),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2、龙凤呈祥
为一龙一凤。传说龙是鳞虫之长,凤为羽虫之尊。哪里有龙出现,哪里就有凤来仪,哪里就会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龙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祥兽瑞鸟,为一种祥瑞和吉祥的象征。此外还有“龙祥凤瑞”。
3、龟鹤齐龄
为一龟一鹤。传说中的龟是四灵之一,为甲虫之长,是长寿的象征,可兆吉凶。鹤则是一种仙禽,“千年则变成苍,又两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所以鹤常被认为鸟中长寿的代表。龟鹤齐龄则寓有同享高寿之意。
4、松鹤延年
为仙鹤与松树。松被认为是百木之长,而“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所以松不但象征长寿,也是有志有节的代表。松鹤延年则寓延年益寿或志节清高之意。亦有称“松鹤同春”。
5、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者经冬不衰,傲骨迎风,挺霜而立。分开来讲,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
6、寿比南山
也称“寿山福海”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诗经》中有“如南山之寿”这样的诗句,以山水松树或海水青山借喻福长寿永之意。
7、三星高照
为三个老神仙。“三星”是福星、禄星、寿星。或称福、禄、寿三星,传说福星管祸福,禄星管富贵、寿星管生死。“三星高照”象征着幸福、富有和长寿。
8、年年有余
年年有鱼是“年年有余”的谐音,图中要有莲花或莲藕,还要有鱼,即“莲连有鱼”。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粮食。
9、马上封候
为一马上一蜂一猴;“猴”象征“侯”,即古时高官。以马上封(蜂)候(猴)的寓意来表达一种立即就要升腾的愿望。
10、太师少师
为一大一小两头狮子。古代宫名中有太师,以“狮”“师”同音,而借音借意以狮为师。有两只狮子,意为教子成龙,辈辈高官。
11、八宝联春
为八件宝器。八宝分两类,一类是佛家八宝,一类是仙家八宝。佛家八宝为:轮、螺、伞、盖、花、罐、鱼、长。仙家八宝为:渔鼓、宝剑、花篮、放篱、葫芦、扇子、阴阳板、横笛。
12、八仙过海
为八仙人各持宝器,下面有大海波涛。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人有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铁拐李、汉中离、何仙姑、蓝采和。传说八仙在庆贺王母娘娘寿辰归途中路过东洋大海,各自用法宝护身为舟,竟相过海,以示神通。
13、天女散花
为一仙女提篮作散花状。佛经故事中说,天女将花撒于菩萨的身上,用以检验佛门弟子们的行道好坏。
14、麒麟送子
为麒麟背上骑一娃娃。麒麟为毛虫之长,为四灵之一,是祥瑞的象征,吉祥如意的征兆。麒麟背上有骑一娃娃,可表达人们心中盼望得子的愿望。
15、五蝠捧寿
为五只蝙蝠中间有一寿桃或一团。“五蝠”即“五福”,人们认为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日考终命。”五蝠捧寿寓意有福长寿。
16、花开富贵
为牡丹花盛开图案。牡丹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17、平安如意
为一瓶、鹊鸦与如意。以瓶寓“平”音,以鹊鸦寓“安”意,再加上一个如意,而称为“平安如意”。
18、玉堂富贵
为玉兰花、海棠花、牡丹花。以玉兰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贵)寓意“王堂富贵”。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❾ 介绍秘色瓷
秘色瓷:
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的今人眼里,一直是个谜。人们只是从记载中知道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其色彩只能从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碗、瓷盘、瓷碟,从“地宫宝物帐碑文”中得知,原来它们就是“秘色瓷”!这些秘色瓷色泽绿黄,晶莹润泽,尤其是其中两个银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径23.7厘米,碗口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内土黄色釉,外黑色漆皮,贴金双鸟和银白团花五朵,非常精美。这才让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风采。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专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
这些秘色瓷器的发现在我国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为鉴定秘色瓷的时代和特点提供了标准器。
历史
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信地,东周时为越国政治中心,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
唐代中朝,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此后,品质愈发日莹的越窑备受文人雅土推崇,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的赞誉。晚唐起,越瓷中的贡品又得了一个千古绝唱的“秘色瓷”称谓。
越窑品种十分丰富,有碗、壶、瓶、罐、盒、罂和雕塑等。同类器皿又有多种制式。以碗为例,分圆口、花口。圆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浅身敞口多见,据考证,当时主要用于喝茶,所以也叫茶盏。花口碗则有四瓣、六瓣等。上博展厅的晚唐越窑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为器大规整,釉色青黄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显名贵。壶又是一种特色器,形状分盘口、直口、喇叭口,壶身有圆腹、瓜楞形腹、椭圆形腹等。唐代执壶最明显的特点是短直流、小曲柄、体态饱满。晚唐至五代,流与柄相对加长放大,腹体喜作成瓜果形。宋时则形体轻盈秀长,尤其流和柄,几乎高于壶口。细辨这一时期的碗、壶、水盂等造型变化,可发现一些小规律:花口或瓜楞体呈四瓣通常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属宋;直、短流的壶为唐,曲流或长曲流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对较早,玉璧形底足多数属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现了玉环形浅圈足,宋代圈足相对见高见窄。另外,由于叠烧法世袭沿用,鼎盛时期的部分越窑产品依然在器内可见到支烧痕,比如上博晚唐越窑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内心就有支钉痕16个。这说明,唐末五代的越窑叠烧器皿未必都属粗瓷,收集时当多一份细心。
流散物的启示
八棱短颈瓶是笔者幸获的一件五代末越窑产品。本文的这件八梭短颈瓶失盖,高14.3厘米。此瓶除足端无釉露出致密的浅色灰胎外,通体满釉,釉面晶亮莹澈,色泽青绿温润。上林湖产品代表了越窑工艺的最高水平。
法门寺秘色瓷
已见天日的地宫14件秘色瓷是唐代懿宗皇帝奉献绘佛祖的珍贵物品,其中的八棱长颈瓶和二件银棱碗显然是具有典型意味的秘色瓷,而且堪当标准器。
八棱长颈瓶陈放于地宫后室第四道门内侧的门坎上,当时,“瓶内装有佛教五彩宝珠29颗,口上置一颗大的水晶宝珠覆盖”。据法门寺博物馆韩金科馆长考证,“这件瓶子在佛教密宗拜佛的曼茶罗坛场中是有特殊用途的”。因而决定了它不能与别的秘色瓷放在一起,故没有被纳入地宫《衣物账》内。但从其青釉比13件秘色圆器要明亮,玻化程度更好来看,上博研究员陆明华认为“法门寺八棱瓶是所有秘色瓷中最精彩也是最具典型性的作品之一,造型规整,釉色清亮,其制作达到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
另13件置于地宫中室并用纸包在一起的青瓷被《衣物账》注明为:“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
遗憾的是,法门寺佛门魂宝自亮相后,代表越窑最高成就的秘色瓷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特别二口银棱碗,其泛黄的釉色,让行家里手皱眉摇头沮丧无比。
可是,用心细想觉得并无此种可能性。其一,被今人视为越窑正宗呈色的青绿色、湖绿色,从两晋起已为数不少,唐代就更普遍了。“以次充好”的尴尬没有可能。其二,法门寺地宫系李唐皇室供养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圣地,自咸通十五年(874年)封闭后再未开启过。据记载,地宫内绝大多数珍宝属懿、僖二宗供奉,许多器件乃系皇帝随身携带的心爱物,并刻有僖宗当太子前的名谓。很难想象,为几件秘色瓷,父子二人要在佛祖面前以次充好。其三,色彩喜恶多与个人美学理念与素养有关,各种釉色各领风骚,不惟讨得历代帝王关爱。因而,现代的“烧造不足”和“釉面偏黄”之说,尽管在测试手段上不可否认是科学和进步的,于色彩认同上很可能属一种自以为是的一厢情愿。唐代,重豪华,嗜金银,人所共知。以重彩装扮供奉物,作为皇家,实在太自然了。
有关秘色瓷始烧年代,以前有二种说法。一为五代之说。这一观点,依据宋人赵德麟《侯鲭录》及曾《南斋漫录》的“吴越秘色窑,越州烧进,为贡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解释,长期以来被明清两代专家学者普遍认同并成为陶瓷学界主流。至1982年,新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仍以该观点为说,是因为五代的钱氏朝廷向后唐、后晋和辽、宋王朝进贡的越瓷均实地反映在《十国春秋》、《吴越备史》、《宋史》、《宋两朝供奉录》等文献内,这为史证。尔后,“近二十年来,这类越窑青瓷在考古发展掘中也出土过不少,吴越国都城杭州和钱氏故乡临安先后发掘了钱氏家族和重臣的墓七座,其中有杭州市效玉皇山麓钱元灌墓、施家山钱元灌次妃吴汉月墓、临安县功臣山钱元玩墓等,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瓷器“(《中国陶瓷史》),这为实证。故“五代始烧秘色瓷”之说在法门寺发掘前,基本上令当今陶瓷学界深信不疑。一为晚唐之说。由于此说历来缺乏较明确的历史背景和强有力的发掘实证,持这一观点者主要以晚唐诗人陆龟蒙和徐寅在篇名中有“秘色”一词固守陈地。该观点虽不乏飘渺,却亦先知先觉。及法门寺地宫藏物发现,“秘色瓷始烧于晚唐”之说终在1995年初于上海举行的《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被众专家学者基本赞同。
❿ 上海博物馆十大宝物都是什么
上海博物馆十大宝物都是:雍正粉彩福寿橄榄瓶(清)、王羲之《上虞贴》(唐)、越窑青釉海棠式碗(唐)、子仲姜盘(春秋)、王献之《鸭头丸贴》(唐)、怀素《苦笋帖》(唐)、《淳化阁帖》(北宋)、孙位《高逸图》(唐)、晋侯稣钟(西周)、大克鼎(西周)。
1、大克鼎(西周)
大克鼎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文物。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时期所铸的青铜重器,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大克鼎铭文共28行290字,记载了周天子对贵族“克”的册命辞,字体圆润古拙,又不失劲健,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
4、《淳化阁帖》(北宋)
《淳化阁帖》全名《淳化秘阁法帖》,是中国法书丛帖之祖。所谓法帖,就是古代名书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拿出秘阁所藏晋唐历代名家法书,令翰林院侍书王著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