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荷花团扇
㈠ 河南父亲为救子绘制万把团扇,孩子究竟患上了什么疾病
5月19日15时许,记者在东蔡河湾街一处普通民宅见到了郭龙飞。他是一位职业画家,今年32岁。原来在画廊以画工笔画为生。到夜市出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郭龙飞告诉记者,到夜市摆摊纯属无奈之举,主要是为了给儿子筹钱看病。“为了儿子我必须要拼一把,没有其他办法。”“6年前,6个月大的儿子突然发病,被诊断为难治疗癫痫病,这个病症不同于普通的癫痫病,发病持续时间长,而且频繁发作,每天犯病十几次,可以说儿子就是在医院长大的。”
不想让别人捐款的父亲,晚上摆地摊买团扇,有好多人知道这位父亲的事情之后都前来买扇子,扇子都是父亲亲自制作亲自画的图案,确实是很用心了。
㈡ 国画出现时间早于油画,为何现在油画成为了世界主流绘画,而国画却不能
我觉得这与东西方文化差异有关,国画在我们中国是一项历史悠久,非常受人喜爱的传统艺术,国画的起源要远远早于油画,但油画现在成为了世界主流的绘画,而国画相对来说受众面更小。因为毕竟中西方文化的传统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喜爱油画的人更多,而中外一国画的人相对更少一些。
虽然让国画像油画一样成为世界主流,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只要继续努力,我想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㈢ 求美术书上簪花仕女图下打印的赏析
《簪花仕女图》,唐代画家周昉绘,绢本设色(手卷),重彩,纵46厘米 横厘米。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画中描写几位衣着艳丽的最新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向人们展示了这几位仕女在幽静而空旷的庭园中,以白鹤、蝴蝶取乐的闲适生活。“虽然她们逗犬、拈花、戏鹤、扑蝶,侍女持扇相从,看上去悠闲自得,但是透过外表神情,可以发现她们的精神生活却不无寂寞空虚之感。
本卷工笔重彩描绘簪花仕女五人,执扇女侍一人,点缀在人物中间有猧儿狗两只,白鹤一只,画左以湖石、辛夷花树一株结束。仕女发式都梳作高耸云髻,蓬松博髻。前额发髻上簪步摇首饰花十一至六树不等,鬤(下部为哀)髻之间各簪牡丹、芍药、荷花、绣球等花,花时不同的折枝花一朵。眉间都贴金花子。着袒领服,下配石榴红色或晕缬团花曳地长裙。
此图没有花园庭院的背景,只绘了5位仕女和一名侍者。她们那高髻簪花、晕淡眉目,露胸披纱、丰颐厚体的风貌,突出反映了中唐仕女形象的时代特征。几位仕女,乍看近似,实际各有特点,不但服装、体态,连眉目、表情也不相同。右起第一人身着朱色长裙,外披紫色纱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头插牡丹花一枝,侧身右倾,左手执拂尘引逗小狗。对面立着的贵妇披浅色纱衫,朱红色长裙上饰有紫绿色团花,上搭绘有流动云凤纹样的紫色帔子。她右手轻提纱衫裙领子,似有不胜闷热之感。第三位是手执团扇的侍女。相比之下,她衣着和发式不为突出,但神情安详而深沉,与其他嬉游者成鲜明对比。接下去是一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纱衫的贵族女子,右手拈红花一枝,正凝神观赏。第五位贵妇人似正从远处走来,她头戴海棠花,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衫,双手紧拽纱罩。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超出众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视一切之感。最后一位贵妇,髻插芍药花,身披浅紫纱衫,束裙的宽带上饰有鸳鸯图案,白地帔子绘有彩色云鹤。她右手举着刚刚捉来的蝴蝶。于丰硕健美中,又显出窈窕婀娜之姿。画家还借小狗、鹤、花枝和蝴蝶,表现人物的不同嗜好和性格,卷首与卷尾中的仕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成为一个完整的画卷。
全图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能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准确地表现各种不同手势。对衣纹和衣裙图案的描绘信笔而成,似规整但又非常流动。至于人物发髻和鬓丝,精细过于毫毛,笔笔有飞动之势。敷色虽然复杂,但层次清晰,丝绸间的叠压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薄纱轻软透明、皮肤光洁细润的质感十分逼真。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仕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
此卷传为周昉真迹,本卷无款识、题跋、观款,绘制时间约为唐贞元(785-805年)间,经南宋高宗赵构收藏,画心有南宋“绍兴”连珠印、南宋贾似道“悦生”葫芦印。《石渠宝芨。续编》著录为周昉作品。无北宋以远收藏印记,亦无元、明人收藏印记。经清梁清标、安岐收藏,至乾隆年间入藏清内府。
亦有说系晚唐之作,或论作五代画迹。此外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认为此画非周昉原作,最早系宋人用宋制度绘唐事,据唐旧稿有所增饰,可能性较大。其人物面貌仍唐,衣服也为唐式,只是衣著花纹不合规格。这种簪花式样,在唐代出现为偶然,在宋代出现为必然[1]。
1972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重新装裱,于拆裱时发现此画原来系由三幅直绢拼接而成,白鹤与画左之猧儿狗又有由另幅画绢裁剪移来配合于此凑成画面的痕迹。[2]
㈣ 团扇上应画些什么图案
团扇上面的内容可以很多,例如花鸟,山水。写意,工笔。内容和图案是不限的。但要看你喜欢什么风格来决定的。
㈤ 画团扇要不要刷胶矾水
画国来画不在于你用什么载源体(如团扇、折扇,斗方、条屏等等)形式表现,而在于你是用什么技法。你画写意画,一般不可在画之前刷胶矾水,刷胶矾水以后,墨液固定不洇,画工笔画的才必须将生宣、绢先刷胶矾水或者直接用熟宣、矾绢。
假如你画的大多数使用写意,想用工笔表现一只蝈蝈、蜻蜓之类,否则难于表现精细部分,可以只将蝈蝈、蜻蜓的轮廓内用胶矾水,干后再画。
㈥ 如何在团扇上画工笔画
1、工笔画的开头用铅笔轻轻地在空白团扇上起稿。形态要舒展自然,切记不要弄脏画面。
(6)工笔荷花团扇扩展阅读:
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称。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
工笔画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水墨、浅绛、青绿、金碧、界画等艺术形式均可表现工笔画。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㈦ 中国画分哪几类
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其师承传授,都依老师的专长按科进行。元代以后,人物画衰落,山水花鸟兴盛。20世纪引人西方写实主义,强调艺术的社会宣传功能,重视人物画。1949年以后,新国画提倡为政治服务.提倡通俗的连环画、年画和宣传画,山水花鸟画因为“不能为革命服务”而受到冷遇。1955年,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浙美)彩墨画科升格为系,正式提出以人物画为主,以写生为主,以工笔为主”的教学方针。1957年,潘天寿任副院长,1958年,他和吴茀之等提出并实行分科教学,对“三个为主”的教育方针作了修正。这意味着重视了山水花鸟,重视了中国画传统特别是宋元明清传统――这个传统主要是由山水花鸟画体现的。在教学上,则意味着要配备和发挥传统派教师的作用:潘天寿、吴荛之、顾坤伯、诸乐三、潘韵、陆俨少(兼课)陆抑非、俞子才(兼课)、李长白(兼课)等,都是山水、花鸟画家。国画的分类
山水 欣赏中国山水画,先要了解国画制作者的胸襟意象。画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储于心,再形于手,所以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一树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画家的的意景。不必斤斤计较透视比例等显示的问题。 动物 动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狮、虎、猫、犬可称为走兽,各种鱼类可称为游鱼,蝉、蝶、蜻蜓称为草虫,各种雀鸟称为翎毛。动物可以归到花鸟画。 人物 可分为古今两类:古装人物,或者是历代英雄名士为一类;现代服装,或者模特儿写生为一类。由于人物要有动作、表情,所以人物画是比较深奥的制作。 根据制作技巧、笔法,国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 工笔 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 写意 心灵感受、笔随意走 ,视为意笔,写意画不重视线条,重视意象,与工笔的精细背道而驰。生动往往胜于前者。 根据画面内容又可以分为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 传统 中国画画龄以千年计,形成了一套笔法、构图法 、皴法等固定的模式,所以具有此种风格的国画称为传统绘画。 国画分类依据 中国画的“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国画分类概况
古代国画分科之说法 画分十门。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鸟兽、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元代有“画家十三科”,但内容相当庞杂,作为分类标准不适宜。 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 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国画代表种类
人物画 (1)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中国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山水画 (1)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形成南北宗两大派系,达到高峰。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使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脉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2)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山水画主要代表: ◆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元代汤垕说:“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 浅绛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 金碧山水 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另持一说:“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以张铨、江宏伟、贾广键、赵蓓欣、喻慧等为代表的现代中青年画家为现代院体画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工笔画 在唐代已盛行起来。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绘画的材料改进。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漫画 水墨漫画,即构思上具有漫画的特点,题材广泛,或讽刺或赞美,但表现手法上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技巧,兼具其雅致。较之一般的漫画,水墨漫画更具有观赏价值。它的出现 扩展了漫画的表现、观赏领域与品种。中国的水墨漫画也涌现了很多优秀作者,如丰子恺、华君武、黄永玉、韩羽、方成、王成喜、梅湘涵、毕克官、徐鹏飞、蒋文兵、何韦、常铁钧、徐进、白善诚、等人,同时也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 花鸟画 (1)花鸟画的历史进程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花鸟作为中国艺术的表现对象,一直是以图案纹饰的方式出现在陶器、铜器之上。那时候的花草、禽鸟和一些动物具有神秘的意义,有着复杂的社会意蕴。人们图绘它并不是在艺术范围内的表现,而是通过它们传达社会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艺术的形式只是服从于内容的需要。 人类早期对花鸟的关注,是孕育花鸟画的温床。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独立的花鸟画作品,其中有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史道硕的《鹅图》、陆探微的《半鹅图》、顾景秀的《蝉雀图》、袁倩的《苍梧图》、丁光的《蝉雀图》、萧绎的《鹿图》,如此等等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虽然现在看不到这些原作,但是通过其他人物画的背景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花鸟画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飞鸟等。 这一时期的花鸟画较多的是画一些禽鸟和动物,因为它们往往和神话有一定的联系,有的甚至是神话中的主角。如为王母捣药的玉兔,太阳中的金乌,月宫中的蟾蜍,以及代表四个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一般说花鸟画在唐代独立成科,属于花鸟范畴的鞍马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现在所能见到的韩干的《照夜白》、韩滉的《五牛图》以及传为戴嵩的《半牛图》等,都表明了这一题材所具有的较高的艺术水准。 而记载中曹霸、陈闳的鞍马,冯绍正的画鹰,薛稷的画鹤,韦偃的画龙,边鸾、滕昌佑、刁光胤的花鸟,孙位的画松竹,不仅表现了强大的阵容,而且各自都有杰作。如薛稷画鹤,杜甫有诗赞曰:“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长人。”
(2)花鸟画的画法 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二类:工笔花鸟;写意花鸟。昆虫亦有工、写之分。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又称双勾)、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花鸟画的学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鸟有: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昆虫有:鹦鹉、蝴蝶、丰、蜻蜓、蝉,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蜗牛、蜘蛛等。 新文人画 新文人画,即“中国新文人画”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艺术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㈧ 绢面团扇可以用国画的颜料吗
很对路,怎么不可以呢,绘画和写书法用的绢,一般都是熟绢,适合工笔国画,书法适合小楷,作品效果古色古香,上档次
㈨ 小学美术团扇说课稿
团扇
一、说教材团扇
本课团扇以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精华的团扇为学习内容,进行欣赏、评述、设计等活动。 团扇
教材团扇主图是清朝画家任熊的传世杰作《瑶宫秋扇图》,是对团扇扇文化书画艺术的印证。此图工笔写一仕女手执鹦鹉纨扇(即团扇),姿容秀丽,衣纹线条刚劲、飘洒,时出方折之笔,笔致细腻,设色浓丽,有更多的世俗趣味。团扇人物描写着重刻画动态,造型略带夸张。图中的纨扇扇面描绘了一景——树梢上,鸟儿鸣,扇中的诗情画意犹如一股清泉流入观者的心田。 团扇
教材团扇呈现了扇面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题材的团扇欣赏。 《杂技戏孩图》中杂技艺人正施展绝技,口中唱词,手中击节敲鼓,两个小儿不觉被深深吸引住。人物情态刻画得真实自然,表现出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游刃有余的艺术表现力。作者是南宋画家苏汉臣(1094—1172),汴梁(今河南省开封)人。 《杨柳乳雀图》是宋代的作品,作者不详。南宋的马远(1140一1225),钱塘(今杭州)人。他画山水,水墨苍劲,风格独特。他的《柳岸远山图》颇具代表性。《书画团扇》一面画山水一面写行书,书画俱精。作者王同愈(1856—1941),晚清民国年间著名学者、藏书家、书画家、文博鉴赏家。现代国画大师潘天寿的作品《有所思图》,兰花的形精简而意远,图中大面积的留白,更好地衬托了画面的主题,使得构图清新而独特。他的另一作品《墨石水仙》,画面中水仙用笔利落秀逸,叶片穿插,参差有致,色调淡雅、清秀,而石的墨韵浓、重、焦、淡,互相渗叠,更衬托出水仙素洁、优雅的风姿。
教材安排的小训练,强调画扇面时一定要考虑扇形,教材通过呈现两把物象相同,大小、布局安排不一的团扇,提出问题:哪个扇面更美?为什么?让学生通过对比欣赏了解到根据扇形合理安排画面,能使之更美。
二、说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古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欣赏团扇的扇面画,提高审美能力。
◆制作团扇,运用所学装饰扇面。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思路
欣赏团扇,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扇文化,领略扇面画的艺术魅力,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进行简单的评价。设计并剪出团扇的形状,结合适合纹样图案的基本格式安排扇面,并运用绘画、剪贴等方法进行装饰。
教学可采用以下程序:吟诗赏画——说扇知扇——赏扇评扇——剪扇画扇——评价延伸。
教学一开始,课件播放有关团扇的古诗、古画,同时可以参照教材的前导语配上解说词,营造情境,在古文化的氛围中进入教学活动。说扇知扇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团扇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说说对团扇的认识,同时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师生共同学习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接下来进入对教材中团扇作品的欣赏,可以先由教师提出赏析要点,如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然后按照自己的喜好分组,每组重点讨论一件作品,最后师生一起交流评析结果。赏扇评扇环节应注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剪扇画扇环节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扇面的形状合理安排画面,装饰扇面的方法则描绘、剪贴均可。作品完成后,布置一个展示台,可以提示学生用白色或黑色的皮纹纸折成一个支架,把团扇作品摆放在支架前进行展示,采取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学延伸可让学生在课内欣赏部分折扇及其扇面画,课后鼓励学生用教材提供的特殊材料和方法尝试做一把团扇。
四、说教学选择
1.有计算机房的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安排2课时的学习活动。第一课时:赏扇。第二课时:做扇。
2.在扇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杭州、苏州等地,可以利用地方资源,结合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扇业公司。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做扇的材料:(1)皮纹纸、卡纸等。(2)废旧毛笔杆、铁丝、较薄的白布等。(3)扇面为空白的成扇(个别艺术商店有售,不过价格比较贵)。
五、说教学建议
1.吟诗赏画环节,教师所用的课件质量要高,画面、音效应考究,让精选的画面配上高雅、轻快的古典音乐和清脆的童声,创设出优美的情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古老扇文化的魅力。
2.教师应了解一些扇的故事、传说、轶闻趣事,如《苏东坡画扇结案》、《玉孩儿扇坠奇遇记》、《题扇桥》等,把它们穿插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
课目
第 6 课团扇 年级 5 年级下册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设置情境,感受中华民族古老的扇文化
1 .教师演示课件。。
2 .学生欣赏有关团扇的古诗、古画及相关介绍。
3 .教师板书课题。
多媒体:古诗、古画欣赏。
板书。
讨论交流,了解团扇的制作
工艺及特点
1 .提出活动要求:分组交流团扇的资料,并思考团扇的特点是什么。
2 .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教师参与。
3 .继续演示课件,介绍团扇的制作工艺特点。
多媒体: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讨论分析,感受扇面画的形式美感
1 .继续演示课件,提出活动要求:
(1) 分组,每组重点讨论教材中的一件团扇作品。
(2) 从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根据不同的扇面画可以有所侧重。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
3 .每组选派代表上台评述。
4 .教师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多媒体:活动要求。
教材。
制作团扇,根
据扇面的形状合理安排画面
1 .指导学生剪出团扇的形状。
2 .观察教材小训练中的两个扇面,说说哪个扇面更美 ? 为什么 ?
3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前者更美,因为蝴蝶图案的大小、布局更适合于扇面的形状。
4 .引导学生根据扇面的形状安排画面。
教材。
背景音乐。
教学评价与延伸
1 .展示作品,自由欣赏,自由交流。
2 .自评、互评。
3 .多媒体欣赏折扇的扇面画。
多媒体:齐白石扇面画欣赏。
㈩ 工笔画是属于国画的一种吗国画都包括哪几部分
属于,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
按表现方法,国画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
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
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
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10)工笔荷花团扇扩展阅读:
一、工笔画的要求:
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
工笔画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水墨、浅绛、青绿、金碧、界画等艺术形式均可表现工笔画。
二、工笔画的特点:
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
1、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
2、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