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兰花
『壹』 篆刻石料的区别是什么
您是收藏吗?那我给您详细介绍下:
我们选择篆刻石料时,不要被石商封在表面的蜡所迷惑,一定要看清石质是否细腻,有无裂缝和砂钉等。篆刻石料名品如田黄、鸡血,每年价格成倍上涨,故而市场上多有赝品出现,对于初入道的收藏投资者来说,当积累辨伪知识,多看多摸,在实践中增强对印石的判断、选择和识别的能力。下面是常见的篆刻石料:
寿山石,在中国一并与巴林石、青田石和鸡血石被成为中国“四大名石”,被誉为“中华瑰宝”,在1999年中国的“国石”参评活动中,寿山石和芙蓉石更是被分别评为“石王”和“石后”,在很多艺术家的眼中寿山石就是中国的“国石”。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
寿山石产于水碧山青、风景秀丽的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因为此地是天造地设的精灵福地,前人便唤作“寿山”,那传说中女娲补天的遗石----寿山石便富藏在山中。
寿山石质地纯净者,色泽为润白。若微含其他成份者则呈五彩。质地好的寿山石表面一般呈现珍珠、凝脂和玻璃光泽,绝大多数都有滑腻感。
寿山石主要分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共60多种。
田坑石简称“田石”,产于寿山溪旁水田古砂层中,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它沉积于1-2米深的田地底,采掘艰难,多为当地农民在农闲时,翻田搜掘,偶然所得,故以稀有而见珍。
水坑石产于坑头占山麓,位于寿山乡东南3里处,因矿脉很陡,易生成晶冻类珍品。多透明状,光泽好,质细腻。水坑石以透明度高、肌理莹洁者为上品,其中以红及黄色最为罕见,明色胜暗色。
山坑石矿布10多平方公里,产品极多,质地差异较大,变化也复杂。山坑石是寿山石中开采历史最悠久,品种最丰富,资源量最大的人间美石。
寿山石中最名贵者为田黄,昂贵之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乾隆均曾好田黄,因而使其身价倍增,加之黄色一向为王者专用,而田黄又特别晶亮,所以田黄昂贵。二是意境好,所谓“福寿田”也一向为王者所追求,田黄取福寿双全之意,更显珍贵。三主要是田黄产于寿山溪旁水田古砂层中,外形特殊,独石分散,无脉可寻,十分稀有。
名贵品种除去田黄这种几乎绝种无多少人认识的,以及比翡翠价值还要高的芙蓉,还有工艺精美的水洞高山系列,多彩杜陵,以及各种晶冻,这些石头工艺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其身价的高低,通常来讲,质地比较好工艺佳,每方至少都以万为单位,让人感觉遥不可及。
寿山石之所以为四大印石之首根本的原因在于其色彩丰富。这一点是其它产地所不具备的。
另外由于资源采集过度,好多寿山石矿已经很多都枯竭了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色彩丰富,花纹奇特。以“叶蜡石”为主,显蜡状,油脂、玻璃光泽,无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质地坚密细致,是中国篆刻用石最早之石种。
青田石共分10大类108种。以“封门”为上品,微透明而淡青略带黄者称封门青。另外,晶莹如玉,照之璨如灯辉,半透明者称灯光冻。色如幽兰,明润纯净,通灵微透者称兰花青。这三“青”于田黄,鸡血石并称为三大佳石,其价值也越来越高。
由于封门青的矿脉细,且扭盘曲折,游延于严石之中,量之奇少,色之高雅,质之温润,性之“中庸”,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之石,大为篆刻家所青睐。其色彩天然,绝无人工或他石能仿造,容易辨认。鸡血、田青以色浓质艳见长,象征富贵;封门青则以清新见长,象征隐逸淡泊,专家称之为“石中之君子”,十分贴切。
青田石除灯光冻、兰花青、封门青外,还有黄金耀、竹叶青、金玉冻、白果青田、红青田(美人红)、紫檀、蓝花钉、封门三彩(三色)、水藻花、煨冰纹、皮蛋冻、酱油冻等,均于实物名称相类,易辨。近出龙蛋石,系暗红杂石包裹体,内往往有圆或椭圆上品封门青独石,极为珍稀;形成类似田黄,价值亦愈益昂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云和的小顺石,这是近几年来新开发出的叶蜡石矿。其色彩之丰富,透明度之高,柔润受刀之特点直逼寿山、青田、昌化,大受雕刻界青睐,身价直线上升。小顺石内质外观于寿山、昌化及小部分青田相似,除似寿山色彩之艳之外且透明度大多高于寿山。
昌化石产浙江省临安昌化镇。昌化石具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极少数透明。品种很多,大部色泽沉着,性韧涩,明显带有团片状细白粉点。按色分有白冻(透明,或称鱼脑冻)、田黄冻、桃花冻、牛角冻、砂冻、藕粉冻(为主),夹筋冻,鱼籽冻,豹纹冻等,均为优良品种。色纯无杂者稀贵,质地纤密,韧而涩刀,少含砂丁及杂质。
如果在上述昌化冻石中有“血”者则为上品“鸡血石”。所谓鸡血,实是朱砂(辰砂),即一种特殊的汞矿石,鲜红色。
鸡血石大部分是有地子的鸡血石。地子越灵透纯净越好。如桃花地鸡血红;遍体艳若桃花,鲜艳夺目。白玉地鸡血红,质地月白如素,无杂色,血色淋漓尽致。“刘、关、张”:红、白、黑三色相间,极富特色。豆青地鸡血红,地子似碗豆青色,微透明,血色鲜艳。荸荠糕地鸡血红,其透明度相当强,血呈红斑,片片诱人眼目。牛角地鸡血红,质地乌黑纯正,血艳,呈流纹,动感很强。藕粉地鸡血红,质地若冲泡而成的西湖藕粉,呈粉白色,鸡血醒目。肉膏地鸡血红,产量较多,质地有透明不透明之分,其红色似鸡血滴入石中为佳者。
值得提醒的是,鸡血石较易仿造。仿造者手段之“高妙”足以乱真,若非行家实不易辨认。但识别的手段亦有二:不管采用何种手段,使用何种材质,用打火机火苗燃之即发出特殊气味,为假,此一种。第二种鸡血倒是真的,然是人工“嫁接”的(取鸡血石碎小石,掺以化学物合成),确切地说是在真鸡血的基础上,做了假的手脚,其漂亮的程度令人怀疑,这类的分辨只能靠眼睛去仔细辨别。鸡血的自然外观有瑰红、条红、片红、斑红、星红、霞红等,色调浓淡过渡自然。经过人工嫁接的鸡血,它的外观形态一般是不会统一的,分辨的关键也即在此(但做假的高手也不管确有使外观统一的,那是在极偶然,极有心,收集碎料、废料的前提下,统一地子,统一色调,统一血色,统一纹路,煞费苦心集中比较后使用贴片法合成,此谓以假乱真,看似大瑰面的红,实质上是由数小块拼接而成)。
巴林石属天然原石,属铝硅酸盐类,是以高岭石、叶开石为主的多种矿物质组成的黏土岩,因矿床坐落于内蒙古巴林右旗草原而得名。并与福建省的寿山石、浙江省的青田石和昌化石齐名公称中国四大名石。
巴林石的分类没有寿山石那样复杂,按照质地分类,巴林石大体上可分为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其他一些叫法则多从寿山石石种称谓而来。
巴林鸡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极品。其石质地温润坚实,石上鸡血艳如彩霞、光彩耀人。以大小和色韵而论,堪称中国“鸡血石之王”。
巴林福黄石,其石质地柔和莹润,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暇,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味于一身。
巴林彩石,其彩色图案以天然纹理见长,色彩艳丽多姿,惟妙惟肖。巴林彩石上绚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画面,鬼斧神工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奥妙。国内唯巴林盛产彩石,实属独一无二。
巴林冻石,石质细润,晶莹透亮,质地细洁,颜色妩媚,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其彩霞冻石更为珍贵,洁白透明,肌体中所渗之云霞状红色纹理变化无穷,犹如一幅旭日喷薄,红霞漫天的水彩画,绝非他石之匹敌,收藏性很高。
论储量,今后是巴林石的天下
在篆刻用材中,除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印材。
孤山印石
孤山印石,产自南亚,为新品印石,以西泠印社社址“孤山”命名,有孤山1号和孤山2号两种,其显著特点是经西泠印社篆刻家试刀认定,最适合篆刻的新品石,而且价格亲民,适合篆刻练习,其中上品建议收藏。[2]
丽水石
产于浙江省云和县城东北小顺,也被称为小顺石。色彩明丽多姿,但可惜没有大材,多为不规则状薄料。丽水石石质近似寿山石,名品有红花冻、黄冻、彩冻等。
大洪石
产于浙江省仙居县大洪村,石质坚脆,色彩较灰暗,多为紫底或灰底,上有红白冻斑,常见的品种有大洪紫石、大洪白花石、大洪黄花石、大洪红花石等。
萧山石
萧山石,也称萧山珍栗红,产于浙江省萧山城南。石色紫红,石质较粗。因其颜色变化不大,又多为大材,故常用来加工巨印。
东坑石
产于浙江省景安县东坑,石质近似青田石,较为细腻。品种有东坑青白石、东坑红石、东坑黄石。另有一种青白底,上有红黄等彩色平行纹,称为东坑绳纹石。
辽石
分为宽甸石和绿冻石两大类。宽甸石产于辽东宽甸,酷似青田石,略黄,微透至半透,光泽极强。但石质燥烈,不易受刀,用力镌凿则有鳞状石片层层剥落,呈崩碎状。绿冻石产于辽宁岫岩,色有淡绿、碧绿、墨绿,半透明至全透明。墨绿者近黑,微透。绿冻石纯净细腻,光泽强,但大多数石质亦为层片状结构,绺性较强。少数细润、结密、纯净者可称上品,亦可取。
广绿石
产于广东高浮,石质粗松,石色花黄或翠绿,肌理多锈斑或白渣,光泽尚可。其中浓绿微透者,光泽较好,不失为印中珍品。
楚石
又名墨晶石、煤晶石,产于湖南省洞口、新化等地,石质细嫩,光泽较好,石色如墨。石粉呈灰黑色者较轻。石粉呈淡灰色者石质坚实,光泽较强。石粉呈深灰近黑色者,光泽亦强,较重。石质粗涩无光者,是为劣材。
当然,篆刻材料还有铜、石、金、玉、木、牙、骨、砖、有机玻璃制品等。但作为篆刻艺术用材,还是以石质材料为主。因为石质印材,柔、脆、腻、坚适中,易于受刀,并能表现出特有的金石韵味,故明清以来多为印人所喜用。同时也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印石由于产地很多,质地也各有差别,其中以青田、寿山石等为好,产量也较多,价廉物美,到处可买。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贰』 我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1.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Y、锄头。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仁、义、礼、智、信;中庸)
道家(老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
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
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杂家(吕不韦)
农家(《吕氏春秋》)
小说家
兵家
医家
★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
★传统节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春节(元日)为代表。
★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京戏脸谱。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
★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衣冠服饰★:汉服(汉族)、唐装(汉族盘领袍)、苗服(苗族)、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老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梦婆、奈何桥···
2.中国传统文化一览表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昆曲脸谱、湘剧脸谱、川剧脸谱、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筝、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汉族盘领袍)、唐巾、深衣(汉族男装)、襦裙(汉族女装)、直裰(汉族男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满族)、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束发戴冠(汉族)、清朝大辫子(满族)、苗族银饰(苗族)、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华民族》《中国历史名人》《中国语言文字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宗法礼俗》《中国世界遗产》《中国姓氏文化》《中国国学思想》《中国传统道德》《中国图腾文化》《中国古建筑文化》《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古桥文化》《中国名山文化》《中国文化名城》《中国中医药》《中国茶文化》《中国酒文化》《中国陶瓷文化》《中国丝绸文化》《中国服饰文化》《中国书法文化》《中国绘画文化》《中国文化名镇》《中国民乐文化》《中国民间艺术》《中国曲艺文化》《中国戏曲文化》《中国武术与传统体育》《中国民俗文化》《中国龙文化》《中国数字文化》《中国色彩文化》《中国养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神秘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中国性文化》 《中国钱币文化》《中国文史典籍》《中国科技与发明》《中国天文历法》《中国度量衡器》《中国皇室文化》《中国古代官职》《中国科举教育》《中国法律刑罚》《中国宫室车马 》《中国衣食什物》《中国古代军事兵器》《中国古代商贾贸易》
『叁』 水墨画中谁画的兰草最好
朱耷的兰花画得好。抄 朱耷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三百年来,凡大笔写意画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响。清代张庚评他的画达到了“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他作画主张“省”,有时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神情毕具。他的书法具有劲健秀畅的气格。篆刻形体古朴,独成格局。
朱耷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自辟蹊径。他的花鸟画,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和宋文人画家的兰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吕纪、陆治的技法影响,尤致意青藤白阳的粗放画风。
『肆』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词
曲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
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礼仪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算命
『伍』 我国的传统文化
1、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4、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6、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中国戏剧
昆曲、湘剧、京剧、豫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8、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故宫······
9、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10、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11、宗教哲学
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12、民间工艺
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13、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14、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15、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中国传统文化
16、衣冠服饰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唐装(汉族盘领袍)、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17、四大雅戏
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18、动物植物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19、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20、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21、传说神话
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22、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幽灵、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23、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 “戏曲” 戏曲“四大声腔” 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 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 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 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 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
24、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陆』 秋水雁翎刀是文臣带的还是武将带的
当然是武将,文臣几乎不带刀剑。这刀是出自明世宗的诗里,从他诗里就是大将所带,历来担任兵部尚书的一般都是武臣,能文能武的。
明嘉靖戊戌年间,安南内乱,明世宗朱厚钦点兵部尚书毛伯温南下安南平息番乱。毛伯温出征之时,明世宗赐一诗:“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锣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雪中蝼蚁岂能逃,平安带诏归来日,朕与将军解战袍。”此诗平仄合辙押韵,气势恢弘,颇有几分扫平天下一旷六合的抱负。这首御制诗也因此被收录于《千家诗》中流传甚广。可是其中所提如秋水一般的“雁翎腰刀”到底为何种型制的兵器,恐怕现代人大多不知就里,故笔者勉力为文介绍“腰刀”这种中华民族特有之古兵器的来源、型制以及关于它的传奇。
历史源流
腰刀的称谓最早见于《魏书·傅坚眼传》中的一段记载:“萧斌遣乾爱诱呼之,以腰刀为信。”但是这里所叙及的“腰刀”与明清时期流行的“腰刀”还不一样,指的是整个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所流行的一种被称为“环首刀”的佩刀。这种佩刀通常长90~128cm,刀体宽3~4cm,最厚处约1cm,刀身狭长挺直,无血槽,无刀镡,刀茎末端装饰有圆形、扁圆形或椭圆形的铁环,佩带时以刀鞘上的“彘”或双吊耳悬挂在腰间。环首刀流行及使用的时间几乎贯穿了从西汉中期至隋末唐初将近800年的历史,可谓中华短柄战刀的鼻祖。
而明清腰刀的历史演变源流可以上推到盛唐年间。唐代绘画巨匠吴道子(公元680~760年)在长安景云寺绘制的著名壁画《地狱变相》图中就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环首刀的刀型,从画作上看,此刀利用绳索和刀鞘上的双吊耳悬挂于腰间,刀柄加上了刀镡,刀身已经由直变弯,同时宽度也加大了。无独有偶,陕西省西安市等驾坡村杨思勖墓中出土一尊陶俑,其手中和身上带有两把弯刀,与古画上描绘的那种弯刀极为类似。这一类刀的整体型制已经与环首刀和唐大刀大异其趣,而近于明清所流行的腰刀了。
当北宋、辽、金之间的战争发展到白热化的时候,一种更为接近明清腰刀的刀类兵器出现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收藏有一把黑龙江肇东八里城出土的铁战刀,这把刀刀身上带有铭文:“大定二十九年大府造”。 “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大定二十九年为公元1189年。这把铁刀全长87cm,刀身宽3.7cm,刀锋近尖处上翘,刀柄为扁平的直形,其上套有椭圆形片状刀镡,刀首已经不知去向,装柄的木材和缠绕刀柄的绳索也已经腐烂不存。
与金朝战刀不同,当时宋朝政府军装备的短柄格斗用刀多是“手刀”,其刀身多是背短刃长的上斜锋,但也有一些手刀的刀尖与上文提到的金铁刀一样是圆弧形的上翘尖。在李公麟的古画作中也有与金铁刀一样的刀类兵器出现,但均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靖康之耻三十余年后的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南宋军器监开始新造一种刀类兵器,因其形如大雁的翎毛,故命名为“雁翎刀”,自此,这种腰刀终于拥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到了元朝末期,“腰刀”开始作为所有以提梁和绳索悬挂于腰间的刀类兵器的总称,从明王朝建立起其后的几百年间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官府的呈文和民间的演义小说中
雁翎腰刀明清时期雁翎腰刀的基本型制特点为,刀身较为平直,刀尖为略上翘的圆弧形,刀尖至刀背15~20cm处多开刃,现在一般称为反刃(部分明中早期的雁翎腰刀无反刃,形式上更近于金战刀的样式,而清代的部分雁翎腰刀的反刃甚至纵贯整个刀背)。刀身宽为4~5cm,脊厚0.6~0.7cm(最厚处达1cm),刀身断面为等腰三角形(这种刀身断面被称为“平造”),全长多在90cm左右,刃长70~80cm,刀柄长15~20cm,刀全重1~1.5kg。明代雁翎腰刀血槽多为一条,清代雁翎腰刀大部分有血槽数条,而且血槽的形状多很复杂。现在传世的腰刀中雁翎腰刀的数量很多,例如:沈阳故宫博物院现存有清太宗皇太极的御用雁翎腰刀,该刀全长94.5cm,刀身最宽4.5cm,脊厚0.7cm,反刃长约10cm,双面共4条血槽,平直的木制缠绳刀柄,刀首为双弧形,刀镡为椭圆形,锻造精细,刀刃至今仍很锋利。另外中国国家博物馆中还收藏有另一种雁翎腰刀,刀长70~80cm,刀身宽3.5~4cm,“平造”刀体两面有血槽4条,刀身上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的字样,所以博物馆认定这把腰刀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佩刀,但是这把腰刀上的刻字粗率且轻浅,毫无融会贯通之气,可能是后刻的伪铭,同时根据其型制细节,可以判断出是清中期工部或兵部生产的“官刀”,而非明代腰刀,所以笔者对此刀的年代存有怀疑。
戚家刀明代洪武、永乐朝以后,日本刀开始通过朝贡和走私贸易等方式大量流入中国,根据历史记录粗略统计,数量可能在50万把左右,其中优质者颇受欢迎。当时日本浪人时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其倭刀在与明朝军队的腰刀对抗中占有优势。因此明朝政府开始仿制倭刀,装备自己的部队。但是由于倭刀的长刀柄既不利于骑兵在马上挥舞,也不利于与藤牌配合,所以戚继光根据实际需要自创了一种腰刀,将倭刀的锻造刀身和腰刀的短刀柄结合起来,此即所谓的“戚家刀”。观察现在传世的戚家刀可以发现,戚家刀多是长70~80cm的锻造刀身(刀身断面为较复杂的几何面体),无反刃和血槽,刀柄平直或略下弯,刀尖为倭刀式的TANTO造型,利于劈砍重厚的铠甲。嘉靖以后的明军开始大量装备这种腰刀。
戚家刀,可见其锻造刀身,带有倭刀的风格,图中右上角的黑色几何图即是锻造刀身的断面;图中下方为戚家腰刀的刀茎特写,可见其茎尾与茎孔
“工部造”腰刀这种腰刀一般可认为是宋代手刀的发展,采用手刀式的上斜刀尖,明代画本小说中江湖好汉们手中的腰刀多是如此形状。
柳叶腰刀清人入主中原后,腰刀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型制,由于此刀刀身形如柳叶,故被称为柳叶腰刀。这种腰刀似乎是明代末期从雁翎腰刀分化而来,其具体型制与雁翎腰刀类似,不过柳叶腰刀的刀身弧度更大。
牛尾腰刀即今天武术、影视中常见的单刀。清代,大量阿拉伯、伊朗和印度刀剑传入中国境内,其独特的刀剑型制及装饰风格,影响了清代刀剑的发展,部分腰刀的反刃和刀背过渡处出现了如Kilici弯刀一样向上的突起(现在刀剑收藏界多称此为鲨鱼头)。最迟到清乾隆时期,在此基础上民间发展产生了牛尾腰刀。
观察现存牛尾腰刀标本可以发现,其型制特点完全立足于实战需要,较为平直的刀身和下弯的刀柄为腰刀提供了十分有力的砍杀能力,可以砍劈较厚的铠甲,同时具有较强的刺杀力,在砍劈不能奏效之时,可以利用刺击来消灭有重铠护身的敌人。与同为单手刀的阿拉伯、印度刀剑(部分刀剑已经丧失了刺杀能力)相比,其设计更为科学、灵活。
制造技术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的“腰刀制”中有这样的记载:“腰刀造法: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刀要与手相轻,柄要短,形要弯,庶宛转牌下,不为所碍。”明代另一本科普读物《天工开物》中也有关于腰刀制造工艺的说明:“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其中仍用无钢铁为骨,……其次寻常刀斧,只嵌钢于其面。”这两本古籍中提到的刀剑锻造方法就是中国传统的夹钢工艺,即将含碳量低的熟铁或炒钢用火加热后,用大锤反复折叠锻打,在此过程中,铁中的杂质就会逐渐析出,同时也使金属的组织密度加大,在经过数次乃至数十次的折叠后,再夹入一段 “灌钢”(也称“宿铁”,多是含碳量在0.8%~1.0%左右的高碳钢),以此作为刃钢,然后将刀体整体锻造成型,淬火之后刀身即告完成。就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这种工艺可以使刀剑刚柔相济,达到较高的水平。由于折叠锻造会使刀身出现含碳量高低不同的分层现象,含碳量不同的多层组织及各层之间的夹杂分界物在刀身抛光研磨之后,会在刀表面上显现出美丽的花纹(也称锻纹)和夹钢线,其花纹可观而不可触,或如山谷间奔流的小溪,或如灿灿星河,或如阳光下升腾的烟雾一样美丽而神秘,这就是所谓“焊接型花纹钢”现象。
此外,在明清文献杂记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化学热处理工艺,例如唐顺之《武备·前编》中记载用“羊角煅灰,粉心水提出,酸口草灰,硝,酱起刀花”;《物理小识》记载“钢刀淬火后,用虎骨朴硝酱或羊角、乳发末涂抹刀身,烧红后再淬”。现在看来,这类工艺可能是一种类似倭刀淬火技术的表面硬化技术。清代陈克恕《篆刻针度》记载,用猪牙、头发及硝烧成灰,以酽醋调和,在刀刃上涂抹成锯齿状的图案然后再加热淬火,被称为“马牙钢”或 “马齿嵌钢”,因为经过这样处理过的刀剑刃部会变得极其坚硬,在磨砺之后,刃口上的锯齿形图案会变得有突兀感。近年来一些刀剑收藏家手中的“马牙钢”、“马齿嵌钢”刀剑证明了这种中华民族独有的刀剑热处理方式的存在。
中国古刀剑特有的“马牙钢”或称“马齿嵌钢”刀剑特写。可见其锯齿形状的硬化层十分规则,与夹钢锻接线不同
外装工艺
根据传世实物观察,明清腰刀的装具多与主人和社会流行的审美情趣相一致(这也是判断腰刀制造年代的根据之一)。首先腰刀的刀镡多是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或瓜形,部分是平面体,部分带有小折沿。刀镡的质地有铜有铁,铜者多见,刀镡表面多有或篆刻或错金、银等贵金属而成的各种图案,较为常见的是卷草、兰花、莲花、竹子等花草、刀马人物、葫芦、金钱、龙纹等;少数特别高级的腰刀刀镡上的图案为镂刻,然后整体镏金、银等贵金属,极少数还嵌有宝石。与刀镡配套的刀首(刀首多是圆球形、双弧形、梯形和马蹄形)和刀鞘上的提梁、鞘头、鞘口等也多与刀镡在纹饰风格和质地上相类似。刀鞘多为结实的硬木制成,刀鞘或包经过打磨的鲨鱼皮,或髹黑、红等颜色的大漆,刀柄多缠丝、麻、棉绳以利手握,也有部分刀柄使用鲨鱼皮包裹。
腰刀是一种短柄格斗兵器,在长枪、弓矢占主导地位的步兵战场上多担任近身格斗的职责,如果作为主战兵器使用,必须以盾牌掩护配合使用。《纪效新书》中载:“无牌刀短不可入阵,惟马上可用之”,“每兵持一牌,腰刀一把,阁刀手腕,一手持镖枪一枝”,与敌人遭遇,将标枪向敌人掷去,无论是否击中,敌人必然闪避,这时腰刀手“即可取刀在手,随牌杀入,……一入枪身内,则枪为弃物”,其战法与罗马重盾步兵使用的战法相一致,十分厉害。明代武术巨匠程宗猷也认为:“腰刀藤牌势低,劈难加,惟诱其刀前牌后方可胜之。”可见步兵使用腰刀配合藤牌的威力。可是不知为何,在戚继光编练的戚家军中藤牌手数量却最少,每队(编制12名士兵)仅有2人,通常排在队列的最前面,其任务是掩护身后的长枪手,同时需要依靠狼筅(整根大毛竹制成,长一丈五尺,枝叶密实,能防倭刀砍杀和长枪的戳刺)手的保护。但是这也从侧面说明,在古中国军队中配合和阵法始终是最为重要的。
明清两朝的骑兵完全使用腰刀作为主要的格斗兵器。在努尔哈赤誓师起兵反明之后,满洲骑兵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关外的明军开始与一批全新的敌人交战于血与火相交融的辽东战场,腰刀成了除弓箭以外主要的杀敌利器。乃至努尔哈赤占据沈阳后就曾经下令严禁辽东汉人持有腰刀和弓箭两种兵器,以防止汉人起义反抗他的统治。
清末广西提督苏元春写真,可见当时腰刀仍是除弓箭外主要的兵器清末广西提督苏元春写真,可见当时腰刀仍是除弓箭外主要的兵器
清人入关之后,以康、雍、乾三朝武功最为卓越,其中尤以乾隆时期最为鼎盛,而乾隆皇帝本人尤其喜好刀剑,一生亲自设计由内务府监造的腰刀和佩剑多达90余把,用料和装饰都极其精良,并用“神锋”、“斩犀”、“太阿”等名字命名。根据资料显示,其腰刀大部分是“通长三尺左右”,“重量二十三至三十一两之间”的雁翎腰刀和柳叶腰刀。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编纂的《皇朝礼器图式》中收录的官制皇帝大阅佩刀、侍卫佩刀、王公佩刀、职官兵丁佩刀等腰刀,大部分也是雁翎和柳叶腰刀。清乾隆帝之后,清朝国力迅速衰落,以至于被西方列强攻开了国门,割地赔款的悲剧一次次反复上演,连圆明园都被洗劫一空,收藏在圆明园中的乾隆御制刀剑当然不能幸免,大部分流散海外。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爱国人士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将这些国宝收归故土。2006年中旬,乾隆帝御制腰刀中的“天字第十七号”(“宝腾”号)腰刀在香港会展中心拍卖,一名内地买家以4604万元的天价,将这口流失海外多年的宝物购得,创下了中国收藏界的一个前无古人的记录。
『柒』 我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①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③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④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⑤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⑥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⑧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⑨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⑩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 下面有著作)
★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
★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寒食节(只吃冷的)、清明节(扫墓)、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鬼节(农历7月15) 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山)、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守岁)、春节(元日)为代表。
★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衣冠服饰★:汉服(汉族)、唐装(汉族盘领袍)、苗服(苗族)、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