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红荷花
A. 吴玉阳工笔画荷花和莲蓬怎样涂色
汗
一般先用钛白打底色,涂满整个莲花,莲蓬除外。再刷一层胶矾水(必须刷回,不答刷会给后续的上色造成麻烦)
然后用曙红从花瓣尖部薄层渲染,最后花瓣根部用淡淡的绿色(花青+藤黄)分然,3CM距离足够了!多了不好。莲蓬用草绿打底色,然后花青分然,最后罩然草绿色!
B. 工笔画—荷花的配色
我是画小写意的
因为我国画老师的夫人是画工笔的
所以
我工笔大致了解一下:
首先用小笔勾筋,划出大致骨架(要用熟宣嗷 ^0^)
然后用色或者墨一遍遍染,最后再罩一遍阴影
叶子自然是汁绿(汁绿=藤黄+花青)
花有红的白的,白的也可以用汁绿,或者用一点点曙红,
红得可以用胭脂,大红
然后可以用赭石,花青作阴影
差不多就这样。。。。。。
网上也有教程,楼主热心的话可以上网找找!
----------------------------------------------------------------------------------
工笔花鸟画早在唐代就产生了知名的画家,前期薛稷以画鹤见长,后期的边鸾擅画孔雀、蜂蝶,末期刁光胤更以画湖石、猫兔、雀鸟而负盛名。五代更有黄筌、徐熙,作品皆形神兼备,而又各具特色。两宋时代,由于皇室的参予与提倡,画家辈出,黄居旂寀、赵昌、崔白、徐崇嗣、李迪,以及宋徽宗赵佶等争奇斗艳,各有擅长。这时的工笔花鸟画可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元明清以来,花鸟画出现了避繁就简的写意画风,升华自然景象,蕴藏精神寄托,出现了林良、徐渭、朱聋、郑板桥、李蝉、金农、赵之谦、吴昌硕、虚谷、任伯年等著名画家。而工笔花鸟画则每况愈下,日益凋零。到了民国时期,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整个工笔绘画的优良传统.也几乎丧失殆尽。
陈之佛面对当时画坛衰败枯竭的情景,感到无比痛心,一九三二年他在《明治以后日本美术界之概况》一文中沉痛地写道:“回顾我国,自清末国事就衰,民国成立,内忧外患,又无巳时,政府视美术为无足轻重,艺界私人团体之间,又缺乏互相联络共策进行之精神,不但不见美术之发展,负有数千年光荣的中国美术,至今反见衰颓。”由于他对民族绘画艺术有着深刻的认识,尤其对花鸟画的形式,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亲跟观赏过历代许多名家精彩流瞻的工笔花鸟画真迹,被那些工细典雅、严谨不苟的大师作品所深深打动。一种对民族文化艺术的高度责任感,激励他去为挽救和振兴濒于衰亡的工笔花鸟画而努力奋斗。
1、陈之佛在回顾他走上工笔花鸟画的道路时,曾说:“四十岁前,我山水、花鸟都画,但既无名师指导,也不专攻。后来在一个古画展览会里,我被宋、元、明,清各时代花鸟画大家的作品吸引住了,特别是一些双钩重染的工笔花鸟画,时刻盘旋在脑际,久久不能忘怀,才开始专攻花鸟,并决心画工笔。”
要知道这时陈之佛已是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在工艺美术事业主已有很高的成就,颇负盛名,写意的花鸟、山水亦有相当的造诣,要转攻工笔花鸟,必然要作出巨大的牺牲。而且当时又处在国难当头动荡不安的时期,条件万分困难,连矾宣和国画颜料也难觅得,要从事工笔花鸟画的研究与创作,更需要决心和勇气。由于陈之佛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力克困难的决心、虚怀若谷的气魄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毅然选择了这条艰巨的艺术道路。经过长期艰辛的创作实践,终于创立了内蕴深沉、独树一帜的工笔花鸟画的崭新风格。一九四二年三月一日,在四川重庆,首次举办《陈之佛国画展》,展出一幅幅意境优美、构图新颖,色彩雅致、富有装饰情趣、诗书画合一的工笔花鸟画,使观者耳目一新,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目。著名学者潘菽、李长之撰文称赞:“在花卉中开辟了这样崭新的作风……这是使人欢欣鼓舞的!我们盼望陈先生充分发挥它,千万不要惑于流俗而放松它。艺术是有征服性的,但新的作风必须以坚强的意志为后盾。” “我们更热切地盼望中国画风的转变将自此而开始。”著名书画家郭沫若、陈树人、汪东、沈尹默、柯璜、孔德成等都题诗赞颂: “谁知现代有黄筌,粉本双勾分外妍,艺术元凭人格重,似君儒雅更堪尊。” “雪翁佳作逸兴长,豆荚初肥花亦香,笔底经营露雨足,吹熙何必待东皇。”“雪翁逞遐想,落笔世所稀。既擅后蜀意,复具南唐奇。”“天寒群鸟不呻煊,暂倩梅花伴睡眠,自有惊雷笼宇内,谁从渊默见机先?”他们都恰如其分地颂扬陈之佛的勇敢开拓精神,和他超乎常人的胆识投身工笔花鸟画的艰苦探索和创新,给工笔花鸟画事业带来新的生机。
---------------------------------------------------------------------------------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予你最大的帮助!!!!
C. 乾隆斗彩,是瓷器发展巅峰还是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原文在这里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的高潮出现在康乾盛世,近些年来,学界似乎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康乾所谓的盛世,不过是一次回光返照而已。
如果将这种观点,投射到中国陶瓷史上,是不是也能推导出,处于巅峰期的乾隆斗彩瓷,也是一次回光返照的表演呢?
说法留给专家论证,东西我们照样欣赏:
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
D. 栀子花简介
栀子花,又名栀子、黄栀子。属双子叶植物纲、茜草科、栀子属常绿灌木,枝版叶繁茂,叶权色四季常绿,花芳香,是重要的庭院观赏植物。
单叶对生或三叶轮生,叶片倒卵形,革质,翠绿有光泽,浆果卵形,黄色或橙色。栀子花叶色四季常绿,花芳香素雅,绿叶白花,格外清丽可爱。它适用于阶前、池畔和路旁配置,也可有作篱和盆栽观赏,花还可做插花和佩带装饰。
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云南、福建、台湾、湖南、湖北等地。
(4)矾红荷花扩展阅读:
栀子于4月孕蕾形成花芽,所以4-5月间除剪去个别冗杂的枝叶外,应重在保蕾;6月开花,应及时剪除残花,促使抽生新梢,新梢长至2-3个节时,进行第1次摘心,并适当抹去部分腋芽;
8月对二茬枝进行摘心,培养树冠,就能得到有优美树形的植株,栀子要求土壤pH5-6的酸性土中生长良好,在北方土壤呈中性或碱性的土中,应适期浇灌矾肥水或叶面喷洒硫酸亚铁溶液。
空气湿度如低于70%,就会直接影响花芽分化和花蕾的成长,但过湿又会引起根烂枝枯,叶黄脱落的现象。除正常浇水外,应经常用清水喷洒叶面及附近地面,适当增加空气湿度。
E. 本人有一只半黑釉的碗,底小口大,釉色黑中泛红,那位告诉我是出自什么朝代价值几何
洪武瓷器官民两生辉
洪武时期的民窑瓷器
根据博物馆和民间收藏的洪武时期的民窑瓷器及在景德镇瑶里窑等民窑遗址的调查,可知明洪武时期民窑瓷器品种不多,主要是日用瓷器如碗、盘、罐、高足杯、高足碗、瓶等。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出土的洪武瓷器看,主要有瓜楞罐、双系罐、方形小罐、洋桃形小罐、葫芦形小罐、带钮小盖罐、小圆盒等,大多数只有5厘米至7.5厘米高,比国内发现的日用瓷器造型规格要小,但成型工艺比较熟练,造型新颖活泼。从瑶里窑窑址出土的洪武瓷器标本看,其修坯工艺不够精细。底足中心有一乳状突起,底足的切削和足沿的修饰不够整齐。有青花碗、坦腹浅碗,碗中心一涩圈,这还是元代叠烧的做法,洪武时期仍在沿用。
从景德镇瑶里窑整个窑址堆积的瓷片废弃物可以看出,其原料加工不够精细,无论大小器物胎体都比较厚实,颗粒比较粗,但由于瓷土土质好,瓷器的质地优良,胎体的颜色相当洁白,露胎的地方有浅浅的火石红现象。
釉质釉色情况相当复杂,不同的作坊配釉工艺水平有高有低。景德镇的瑶里窑窑址遗物在斜山坡上,对面是一条河流,瓷片、窑具等废弃物堆积很厚,遗物散落的面积很大,推测应该有许多作坊。其中有相当多的瓷片釉质较粗,白度不高,颜色泛青或泛灰,有的瓷片开细碎片纹。有一些作坊工艺水平较高,有青花、釉里红等类标本,白度很高,质地也细润。无论是哪一种洪武民窑瓷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釉面不够细滑,施釉不够均匀,多少都有一些流釉、缩釉的现象。
洪武时期尚未有在青花瓷器上正规书写皇帝年号的情况,所以对青花瓷器,很难判断是民窑还是官窑产品。通过瑶里窑的调查,笔者发现了洪武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因为瑶里窑在离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很远的山区,是-个民窑区。所用的钴料均系国产钴料。从蓝色线条的显色效果看,青花钴料品质不高,不纯净,显色不明快,蓝色发暗发灰,线条有晕散浸漫的现象,有星星点点的黑褐斑。出于大多数瓷器器型不大,作画受到限制因此多绘有简笔花卉。花纹是以粗犷快速的线条画出圆圈、圆弧,组成大朵云纹、缠枝蔓草、人物形象、飞风、团菊、闲花野草等。有的花纹比较疏散,几笔就画出一朵牡丹,叶子有点像元代青花上的葫芦,但简洁得多。
在瑶里窖址发现釉里红瓷器,即釉下出现釉里红装饰,有高足杯、小口杯等一类产品,在新加坡福坎宁遗址也发现杯类瓷片标本,风格一致是瑶里窑的产品。瓷器上花纹不多釉里红浸漫、流淌厉害,红得不艳丽,有的是偏暗的殷红色,大多数花纹中心部位发黑,边沿部分发灰,微微显一点红色。花纹比青花更简单,没有见到像青花瓷器那样大圆圈、大弧线组成的花纹,更没有复杂的缠枝蔓草和人物形象。
明代御窑厂的建立
所谓御窑厂,是指皇家或政府办的制瓷作坊,专门为皇宫或统治集团提供瓷器。明代景德镇就有御窑厂,就是人们常说的官窑。关于明代御窑厂的兴建时间有不同的意见,所持的依据也自不相同。有的认为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有的认为洪武以后的建文四年(1402年)建立,还有的认为是宣德甚至更晚建立。洪武二年建窑论者,主要依据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一《图说》:"明洪武二年就镇之珠山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他又说"以上诸说,多采唐隽公《陶冶图说》。"唐隽公即请雍正、乾隆时著名督窑官唐英。而《重建敕封万硕侯师主佑陶
碑记》说:"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厂,督以中官。"另外《事物会原》认为"明惠宗建文四年,壬午,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元末景德镇地区战争激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前8年,其地方政权就归于朱元璋的麾下。到洪武二年皇帝已经登基两年,无论祭天祭神祭祖的神器,还是宫廷生活用具,都需要瓷器,所以在元浮梁瓷局管理的官窑基础上组建御窑是有可能的。只是大明王朝立国之初,网络待兴,御窑厂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生产的瓷器不一定能满足宫廷的需要也没有正常运转,所以说到建文四年时,用词是"开窑烧造"并不是用"建窑二字。可能在这以前的御窑厂有时开窑,有时不开窑,即有命则烧,无命则让。《大明会典》中《陶器》所载文献很能说明问题:"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匠人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由此可看出,这时的景德镇只是供选择烧瓷的地点之一,处州的龙泉也是一个供选择的地点。所以笔者认为,洪武二年御窑厂建立,也生产瓷器,但并没有正常运转。至洪武之末(实际为建文四年)以后,宫廷派中官督窑,按例解京,正常运转,再也没有看到景德镇以外为宫廷烧瓷的记载。
御宫厂建立以后还在不断完善,《明史》卷四三《地理志》说:"……景德镇,宣德初,置御窑厂于此。"王宗沐在《江西大志·陶书》中说:"正德初,置御器厂,专管御器。先是兵兴,议寝陶息民,至是复置。"这就说明明初关于御窑厂的事一直都有变化。经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者长期调查、发掘证明洪武御窑确实存在,生产规模并不小,生产了许多优秀的瓷器,并留存下来。如果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才建御窑厂,一年时间能生产这么多瓷器,能创造出这么多的新品种吗?
洪武的官窑瓷器
景德镇明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发掘及发掘资料公布以前,人们在对洪武官窑瓷器所知不多的情况下,很多结论都不确定。考古发掘资料公布以后,结合博物馆和民间的藏品资料,归纳起来,洪武官窑瓷器的品种有青花、铁红釉上彩、釉里红、白瓷、红釉瓷、黑瓷等。
(一)青花瓷器的特点
以现在能看到的资料、与元青花、明永乐的青花相比较,洪武青花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洪武官窑瓷器的造型继承、发展元代瓷器大型化的风格很突出。洪武瓷器粗壮拙实,很多大型器物的规格超过元代,例如罐类器物,元代的一般高度在20厘米至30多厘米,40厘米以上的不太多。江苏省淮安市出土的元青花盖罐,通高43.7厘米;江西省高安市出土的元青花兽耳盖罐,通高47厘米就算巨型之作了,很少见到超过50厘米高的瓷罐。而洪武时期高40厘米左右的大罐是常见的。1961年北京德胜门外出土的洪武青花瓜体形盖罐,通高65.5厘米,口径25.7厘米,在首都博物馆长期展出。永乐年间则没有见到如此
巨型的青花罐。洪武时期的青花玉壶春雨高度都在30厘米左右。碗类作品,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六头洪武地层出土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直口大碗,口径41厘米、底径22.7厘米、高16厘米。口径20多厘米的浅碗相当多。盘类作品,1994年珠山东门头出土的青花湖石四季花卉纹折沿盘口径为59厘米,口径接近50厘米的大盘相当多。当然也有一些口径20多厘米的作品。
2.造型结构。有的青花碗继承了元朝瓷碗挖足的方式;有的则挖足较浅,为元代碗类器物所未见。梅瓶是生产比较多的器物,元代规格较多,有的略矮,显得敦厚;有的下腹比较瘦长,比例有些失调,放置起来不太稳。洪武青花梅瓶腹部最圆鼓部位以下收得比较缓慢,下腹至底比较宽,永乐青花梅瓶比例匀称,比较清秀,尺寸规格也没有那么大。所以洪武梅瓶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端庄稳重。青花荷叶盖罐是比较大的器物,元代做得宽肥而粗矮,洪武则比较修长优美,讲究线条的变化。元朝荷叶形盖顶端为瓜藤钮,洪武时则安宝珠形纽,盖和罐体更
加和谐优美。执壶类器物有相当一部分除器型较大外,流和柄的结构比元代同类器物做得既拙实,又讲究曲线美。有多层结构的盖,即盖分上下两层,两层之间有一个矮矮的台阶。还有盖沿下的壁是垂直向下的,盖沿将壶口包住。上面的宝顶既实用又优美有较强的陈设性,艺术水平很高。
3.洪武官窑青花和元青花相比,从一些微小地方可以看出,洪武青花制作工艺开始注意追求精细,这种现象从洪武晚期到永乐越来越明显。例如一些青花碗,包括一些尺寸相当大的碗,底足用平刀切削,有力而整齐。底足的中心挖得也比较整齐,不像元代器物底足中心有乳状突起。在圈足内部构底面施釉,改变了元代瓷器圈足内中心不施釉的情况。
4.洪武青花的钴料。洪武青花和元青花绘瓷用的钴料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从景德镇洪武官窑窑址出土的青花瓷器标本来看,大多数蓝色发灰、深沉发暗或灰黑色,颜色不正,但优美、自然、悦目。如果仔细将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对照,明显可以看到两者艺术效果一致。景德镇考古发掘出土的一部分青花器,蓝色不正的同时,胎体质地也比较疏松,釉面有些阴黄,这可能是窑火烧得不均匀造成的。这种情况在元青花瓷器上也有。在胎体上作画,运笔疾速,线条上出现凝而不舒的结晶斑块,凡蓝色线条运行的地方,凡出现结晶斑块或斑点之处,釉面微微凹下,发出锡光点,或像铅笔作画时线条上出现铅色浮光。明和元两代相连,朝代的更换不能使某种手工工艺的技巧突然改变。例如元朝景德镇宫窑的工匠,在洪武时仍在烧造瓷器,其工艺技巧和制作习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可能有太大的改变。原料也继承元朝官窑尚未用完的钴料。由于景德镇在元末曾经过激烈的战争,对生产造成一定的破坏,虽然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前8年地方政权就归顺了朱元璋,但大明王朝刚刚建立,面临许多困难,所以洪武官窑瓷器出观一些不及元青花的现象在所难免,但洪武青花水平提高很快。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学工作者测试,洪武官窑青花钴料和元青花钴料内含成分是一致的。
洪武官舀青花花纹的构图特点和民窑花纹不一样,官窑青花花纹构图满,层次多,密集排列,这方面和元青花风格一致。例如一件执壶,从壶盖的盖顶到器物底部,主题花纹相辅助花纹有11层之多。一件大青花碗的外壁,从口沿至足的外壁有4层至5层密密的花纹,碗的里壁也有3层花纹,如果加上将各层花纹间隔的弦纹,卷枝蔓草,花纹可达5层至6层。口径45.8厘米的青花团菊纹大盘,盘沿里外壁和盘底满绘缠枝花纹,并列莲花瓣纹,很有元青花的风格。所以相当长时间人们难以将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分开。然而洪武青花也有一些新现象,香港天民楼珍藏的洪武青花山茶花盘,这类精美的青花瓷器在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洪武地层也有出土。这类作品代表了洪武青花构图上的新变化。该盘作折沿菱花口形,腹壁微曲,平底,浅圈足。盘的口沿绘两连续的卷枝花卉,盘沿外壁绘缠校灵芝纹和团菊,弯曲的腹壁绘两连续的牡丹花纹,外壁绘莲花纹一周。盘心最宽平部位的主题花纹是一株茁壮的山茶花,主干壮实,枝叶繁茂,中心两朵山茶花,其中一朵含苞欲放。此盘的绘画用笔比较细腻,辅助花纹一个单元和另一个单元之间的距离拉大,牡丹、团菊、灵芝、莲花等花卉画得都比较舒展。盘心虽然宽阔,但只画一株山茶花,周围空间比较大,符合文人画提倡的留白天地宽的法则。洪武时期还有一类大盘,盘心也绘一株花,伴以太湖石,石边点缀幼竹、小草。这是以后明朝画院艺术家们用得最多的构图形式,可见瓷器装饰画向文人画方向发展。
洪武青花常用的花纹,有缠枝花、团菊、牡丹花、山茶花、灵芝、荷花、庭院小景、湖石翠竹、水池湖石、栏杆芭蕉、松竹梅、龙、凤、鹊鸟、鸳鸯莲池等。元青花上常出现有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孟浩然爱梅、陶渊明爱菊的四爱图,而萧何月下追韩信、携琴访友、蒙恬将军、昭君出塞、三顾茅庐、先帝明王、忠臣义士、元曲杂剧等人物故事画面几乎不见。元代织锦缂丝上面的图案,大云肩锦,如意头轮廓内填绘荷塘鸭鹅、鸳鸯戏连、水波游鱼等内容出现很少,有的几乎看不到。动物纹样如麒麟、文豹等也极少。明朝规定"官民人等所用金银瓷碗等器。并不许制造龙凤纹。"御窑厂生产的龙纹瓷器上的龙多是五爪龙,有一些不是五爪龙,也应该是官窑产品。
(二)铁红釉上彩瓷器 南京考古工作者在洪武故宫遗址采集到一件铁红彩云龙纹盘残片,复原之后测量高3.5厘米、口径15.6匣米、足径9厘米。侈口,圆唇,腹壁微曲,成弧形缓慢收束,平底,底部用模具压出一微微下塌的平底,浅圈足,圈足平切规整,圈足足边微倾斜。细沙底。胎质洁白细腻,底部露胎处呈浅黄色火石红现象。盘体施细润白釉。在烧成的白瓷上,以铁红彩料绘五爪云龙。龙的特点是头小、嘴长、角小,龙须为四条平行曲线由前向后飘逸向上,细颈长身,四臂粗壮有力,最粗处
几乎与身躯一样粗。肘上三条须带飘动。鳞片成扇形层层叠压。五爪成轮形,强劲有力,两龙之间的空隙各有一矮脚流云。盘心绘三朵矮脚云,成品字排列,作逆时针方向移动。画工精细,盘里与盘外的龙基本相叠,可见画工绘瓷时非常用心。这样精细的釉上彩工艺为明代的彩瓷,特别是为矾红彩装饰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三)釉里红瓷器
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在国内外都能见到,但在工艺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从国内各博物馆看到的器物一般都比较大,有的很大。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罐类作品,规格多样,其高度20.3厘米、23厘米、24.8厘米、30厘米、48.8厘米的都有。1994年珠山东门头出土的釉里红缠枝莲纹大碗,口径达38厘米的就有几件,口径最大的达40厘米。盘类器物有的口径达45.5厘米,盏托类器物口径达19.5厘米。杯类器物应该是小件作品,但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杯,口径也有10.4厘米。精巧玲珑的作品不多,社会上有拍卖公司拍卖的洪武釉里红菱花盘,口径达45.7厘米,制作精美。而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相当于元末明初(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作品多数是小件,如小口罐、方形罐、石榴形罐、小杯,小碗等,有的高才几厘米,罐类很少有高度超过10厘米的。在景德镇市区施工现场也有这类小规格的釉里红作品出土,作者看到的有小型高足杯一类作品的残片。在瑶里窑遗址,有规格较大的碗、高足碗类作品的废弃物,也有比较小的高足杯类作品。估计小型实用的釉里红主要由民间瓷窑作坊釉里红这类作品在釉和彩的安排上,有白地红花,就是在白胎上用红彩(铜红)画出花纹,罩上白釉,高温一次烧成。有红地白花,在白胎上安排好花纹,花纹部分留白,花纹轮廓线以外的地方用铜红涂抹,罩上白釉高温烧成,特别是花纹为白花花纹以外的地面是红色。青花釉里红都是高温釉下彩,工匠安排的花纹如枝叶藤蔓用青花画出,花朵、果实等内容用铜红画出,罩上白釉,高温烧成。瓷器显示出青枝绿叶(蓝),红花硕果。花纹面铺铺得较开,青花占的位置大,铜红占的位置小,却显主导作用,青花起辅助和烘托作用。
铜红很准控制,洪武时期釉里红工艺水平不如青花明艳和稳定。从发掘资料看,有的烧飞了,有的不红,有的呈黑色。笔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看到一件侈口瓜体形大罐,釉里红是黑的,只能从花叶边沿的某些部分看到隐隐一点红色,猛一看,整件作品的花纹像釉里黑。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缠枝纹大碗,有许多烧黑了。
有一部分作品显色比较鲜艳清晰,但颜色比较浅淡,相当多的釉里红红色晕散比较严重。
(四)红釉瓷器
明朝政府规定红色为最高等级的颜色。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不久的洪武二年(1370年),宫廷规定"服务所尚,以赤为宜"。龙凤也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使用。从社会上保存的洪武红釉瓷器以及景德镇的发掘品看,红釉瓷器烧成是很难的。北京首都博物馆珍藏一件红釉暗龙纹盘,口径16厘米。日本出光美术馆珍藏一件洪武红釉印花暗龙盘,口径19.8厘米。盘壁模印有首尾相接的两条五爪云龙,盘心是三朵拖尾云。红釉不太厚,印纹凸出的地方能看到白色胎,红不够明亮,而是红中闪黄,1988年景德镇在中华路两侧洪武地层出土一件红釉侈口碗,口径20厘米,内壁也印有暗龙,红釉深暗发黑,釉层中因缩釉而出现的棕眼明显。这些都表明洪武时期红釉瓷器虽然精美,但工艺尚不够成熟。
(五)黑釉瓷器
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七《古饶器》条载:"又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但在社会上及博物馆收藏品中没见到过这类黑瓷。在洪武墓葬、遗迹中也没有发现洪武黑瓷的出土。所以一般社会上出现的洪武黑瓷也都不能正确认识。刘新园先生在《洪武官窑的主要产品及其特征》中谈到洪武官窑窑址里曾有-件黑釉梅瓶的残足出土,黑釉呈半木光,与黑釉瓷瓦相近。
以上可以看到景德镇洪武官窑生产瓷器品种比较丰富,应用广泛。它的工艺成就、艺术新风格的出现,为永乐、宣德及以后官窑瓷器的发展望定了基础。
资料转自博宝艺术网
F. 中国造型艺术辞典的书籍目录
人头像
人面像
陶人头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人面器饰残片
裸体女像
陶猪
鸟形壶
猪形鬶
鹰形尊
妇好鸮形尊
象形尊
小臣艅犀形尊
石人像
男女奴隶像
青铜头像
司辛石牛
鸟状壶盖
人形铜车辖
虎形尊
盠驹形尊
立鹤方壶盖纽
彩绘女木俑
持剑木俑
铜武士俑
铜人
女孩像
虎牛祭盘
虎头形水道管口
武士俑群
袍俑头像
军吏俑
将军俑
骑兵鞍马俑
跪射武士俑
立射武士俑
二号铜车马
彩绘骑兵俑
铜马与铜俑
彩绘立射俑
侍立俑
女侍立俑
马踏匈奴
跃马
卧马
卧象
野猪
伏虎
卧牛
人抱熊
石蟾
女坐俑
拂袖舞女俑
喇叭裙女俑
杂技俑盘
陶鸭
博弈老叟
双人舞盘
长信宫灯
羽人器座
鎏金马
铜牵马俑
石羊
石辟邪
说唱俑
骑马俑
抚琴俑
俳优俑
双人像
持锸俑
立式说唱俑
杂技俑
部曲俑
木猴
出行车马仪仗
铜奔马
跪坐俑
男侍俑
弥勒佛像
一佛二菩萨
五佛像(部分)
齐武帝景安陵麒麟
释迦立像龛
石俑
帽形髻女俑
供养菩萨
交脚弥勒菩萨
菩萨头像
释迦像
释迦坐像与左立佛
菩萨像
弟子及胁侍菩萨像(附局部
胁侍菩萨
菩萨
菩萨
观音菩萨
飞天
飞天
菩萨与弟子
造像碑
弟子迦叶
飞天四身
菩萨像
阿弥陀佛
阿修罗天像
佛经故事
思惟菩萨与供养人
飞天与骏马
供养人像
释迦与多宝佛
供养菩萨像
柱础
持弓武士俑
骑马乐俑
持剑武官俑
持盾武士俑
陶马
兴国寺佛像
邹广寿造思惟像
上官僧度等造像碑
菩萨身躯
释迦像
陶牛
坐佛像
菩萨
释迦牟尼佛
胁侍菩萨
文殊菩萨(附手局部)
弟子阿难
女侍童
男侍童
弹阮飞天
观音菩萨
释迦佛(局部)
二胁侍菩萨
跪坐弟子
胁侍菩萨
菩萨
释迦牟尼与文殊、普贤菩萨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立像
坐佛像(残躯)
阿弥陀佛坐像
观音菩萨立像
女侍俑
母猪哺崽
人首鸟身俑
双龙交颈、双龙献珠
胁侍菩萨
伎乐
菩萨
男供养人头像
踏谣娘舞俑
飒露紫
拳毛马呙
猎骑胡俑
大卢舍那佛
文殊菩萨
天王和力士
雄狮
力士
蹲狮
骆驼载乐俑
参军戏俑
迦叶、菩萨、天王
阿难、菩萨、天王
供养菩萨
菩萨与弟子
供养菩萨
虚空藏菩萨坐像
菩萨头像
菩萨立像(残躯)
思惟菩萨像
力士立像
骆驼载乐舞俑
女立俑
女立俑
勾头马
菩萨立像
鼓乐图
五菩萨
鉴真坐像
菩萨天王立像
胁侍菩萨立像
乐山大佛
修定寺塔门额浮雕
驯马俑
女俑头像
生肖群俑
菩萨头像
天王立像
黑马
菩萨像
天王像(半身)
弟子阿难像
菩萨
天王
胁侍菩萨
菩萨
菩萨头像
弥勒大像
菩萨立像
菩萨
洪巧像
王建坐像
普贤菩萨坐像
男舞俑
天王立像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
力士
伎乐天
瑞兽
惠能坐像
使臣立像(局部)
罗汉坐像
罗汉像(局部)
观音菩萨坐像
罗汉坐像
守护神将
侍者立像
观音菩萨乘麟像
罗汉坐像
侍女立像之一(局部)
侍女立像之二
缘觉菩萨坐像(局部)
武士俑
菩萨立像(局部)
天王立像
小儿相扑
力士立像
影壁降龙罗汉坐像
捧缸人
推磨砖俑和春米砖偶
数珠手观音
孔雀明王
侍吏俑
武士俑
观音菩萨坐像
交脚菩萨
佛与罗睺罗
力士
供养菩萨
胁侍菩萨
释迦牟尼像
力士像
弟子迦叶像
供养人像
观音菩萨
天龙八部(之一)
文殊菩萨骑狮像
佛教故事
女官像
千手观音
大忿怒明王
养鸡女
释迦涅槃图
白衣观音
文殊菩萨
男戏俑
云龙
紫竹观音
老君坐像
罗汉坐像
善财童子
顶棺人
人物头像
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局部)
菩萨立像(局部)
月宫仙子
观音菩萨立像
四臂观音菩萨
自在观音
渡海观音
毗湿奴
持国天
弥勒佛
虚日鼠
胃土雉
嘎雅巴尊者
千手观音
童子参观音
缘觉坐像
韦驮
达摩立像
如意观音
关羽
双鹿
波阇提婆尊者
鸳鸯穿莲
凤戏龙陛阶御路石
刘国华像
渔樵问答
蒋门神
钟馗嫁妹(局部)
渔归
看手串(局部)
沉思
鲁迅先生头像
李逵拒酒
惜春作画
蔡文姬
鸦片战争
木匠
水浒传人物
扁鹊行医
艰苦岁月
五羊群雕
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
大路歌
少女
齐白石像
周恩来胸像
洪宣娇
丁玲印象
启明
生命
谭嗣同像
饮水的熊
开荒牛
和平
一衣带水
孙中山像
走向世界
猎人争雁
鉴湖三杰
好喜欢
崛起
月
秦始皇陵
麦积山石窟
嵩山寺塔
栖霞寺舍利塔
神通寺四门塔
安济桥
慈恩寺塔
荐福寺小雁塔
原起寺经幢
南禅寺
龙虎塔
九塔寺九顶塔
宝带桥
乾陵
南岳庙正殿
南唐两陵
王建墓
宋陵
繁塔
龙华寺塔
兴圣教寺塔
孔庙大成殿(局部)
晋祠圣母殿
观音寺白塔
佛宫寺释迦塔
觉山寺塔
北海
庆华寺花塔
安平桥
曼飞龙塔
八字桥
网师园
卢沟桥
金山寺千佛舍利塔
百八塔
明十三陵
天安门
正阳门
太庙
地坛
武当山紫霄殿
天坛
白居寺菩提塔
广德寺多宝佛塔
广胜上寺飞虹塔
塔尔寺
经略台真武阁
杜甫草堂
拙政园
留园
沈阳故宫(部分)
故宫三大殿(局部)
避暑山庄(部分)
环秀山庄
颐和园(部分)
十笏园
五亭桥
沈阳昭陵(部分)
五塔召金刚宝座塔
阿巴和加麻札(部分)
峨眉山报国寺山门
布达拉宫
北京四合院
绍兴鲁迅故居(局部)
吉林朝鲜族民居
喀什维吾尔族民居
巩县下沉式窑洞
福建圆形土楼
昆明一颗印民居
大理白族民居
泉州杨阿苗宅
藏族民居
湘西临河民居
景洪傣族竹楼
杨州黄宅书斋小楼
湘西凤凰县山区民居
黟县际联村民居
七角星纹镜
乳钉纹爵
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
素爵
饕餮乳钉纹方鼎
雷纹扁足鼎
牛首饕餮纹尊
饕餮纹卣
饕餮纹罍
牛首饕餮纹尊
饕餮纹单柱爵
饕餮纹盉
饕餮纹斝
饕餮纹鼎
饕餮纹簋
镂孔雷纹觚
虁纹銊
亘鬲
牛方鼎
北单卣
亚弜鼎
后母辛方鼎
妇好扁足方鼎
妇好甗
妇好偶方彝
妇好方尊
妇好壶
饕餮纹瓿
后亀母斝
妇好觚
后母辛觥
妇好爵
嵌绿松石玉援戈
子渔尊
后母戊方鼎
告宁鼎
亚共尊
父丁鬲
直纹觯
马永盉
天觚
共罐
嵌绿松石饕餮纹方罍
人面盉
二祀邲其卣
饕餮纹釜
饕餮纹瓿
孤竹罍
禺方鼎
禺卣
小臣艅犀尊
人面铖
凤柱斝
龙纹觥
三孔有銎铖
虁纹牺尊
七孔有銎铖
鸮卣
龙虎尊
御尊
饕餮纹鼓
饕餮牛首纹卣
三羊饕餮纹尊
虎食人卣
四羊方尊
饕餮纹瓿
大禾人面方鼎
豕尊
象纹铙
鸮卣
牛尊
三羊鬲
牛首纹卣
双羊尊
羊尊
古卣
饕餮纹三足壶
者姤方罍
鸟兽纹觥
三羊饕餮纹瓿
双鸟鼍鼓
利簋
蜷体虁纹簋
蜷体虁纹尊
夫卣
龙纹五耳鼎
鸟纹方鼎
甲簋
鸟纹卣
弓季尊
弓季卣
伯各卣
直纹卣
何尊
盂鼎(通称大盂鼎)
折觥
饕餮纹鸟鼎
四鸟扁足方鼎
鸟纹觚
勾连纹鼎
保卣
令方彝
斜纹鬲
母鼓方罍
伯矩鬲
伯簋
燕侯盂
蟠龙盖罍
公卣
太保方鼎
蟠龙盖盉
宜侯矢簋
鸟纹觥
伯方座簋
鸳鸯尊
鸟盖壶
联珠纹卣
凤纹尊
云纹铙
蜷体虁纹罍
太保鸟卣
直纹簋
成王方鼎
班簋
饕餮纹甗
鸟纹象尊
彏伯羊尊
人形车饰
冬戈方鼎
冬戈簋
鸟纹贯耳壶
师凡鼎
史墙盘
癌钟
与壶
窃曲纹方鬲
牛尊
盠驹尊
盠方彝
虎尊
师趝鬲
豁簋
禹鼎
梁其钟
克镈
仲义父缸
鸟盖扁盉
仴匜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盘
雕生簋
虁纹方鼎
散氏盘
憀生盨
云纹牺尊
螭虎纹镜
象首兽纹簋
侯母壶
垂鳞纹方彝
秦公簋
蟠龙纹方壶
莲鹤方壶
王子午鼎
涡纹鼎
素命镈
蟠虺纹贯耳壶
蔡侯甲鼎
牺首鼎
三轮盘
牺首匜
吴王夫差鉴
吴王夫差矛
越王勾践剑
嵌红铜狩猎纹壶
嵌红铜狩猎纹豆
龟鱼方盘
错金豆
弦纹盉
令狐君嗣子壶
嵌绿松石龙纹豆
联座壶
曾侯尊盘
曾侯编钟
蟠龙建鼓座
鹿角立鹤
云纹铜屋
螭首盉
镶嵌图像纹壶
中山王鼎
龙凤方案
银首人形灯
有翼神兽
楼阙形饰件
树影灯
错金银有流鼎
浮雕纹铺首
错金银琉璃壶
安邑下官钟
错金银龙耳方鉴
漆绘人形灯
蟠虺纹编钟
骑驼人形灯
错金银立鸟壶
嵌绿松石卧鹿
虎纽錞于
蟠虺纹提链壶
勾连云纹豆
八环杯
三角云纹敦
鸟盖瓠形壶
杜虎符
龙纽錞于
乐府钟
斗兽纹镜
鸟形灯
鎏金壶
六山镜
熊足鼎
错金博山炉
竹节炉
鸟篆壶
浮雕纹酒樽
昭明透光镜
五铢纹铜鼓
铜屋
骑士贮贝器
献俘鎏金扣饰
鎏金兽形盒砚
错银牛灯
伍子胥画像镜
铜式盘
狩猎纹镜
花鸟人物螺钿镜
红陶双耳三足壶
红陶绳纹碗
彩陶人面鱼纹盆
彩陶鱼纹盆
彩陶船形壶
小口细颈锥刺纹壶
红陶小口尖底瓶
彩陶花瓣纹盆
彩陶鹳鸟石斧瓮
彩陶盆
彩陶涡纹曲腹盆
彩陶人头器口瓶
彩陶漩涡纹瓶
彩陶鲵鱼纹瓶
彩陶舞蹈纹盆
彩陶漩涡纹尖底瓶
彩陶钵
彩陶瓮
彩陶壶
彩陶蛙纹瓮
单耳带流罐
彩陶壶
彩陶人形浮雕壶
双大耳罐
红陶双耳罐
猪纹钵
白陶背水壶
黑陶杯
红陶兽形器
白陶鬶
黑陶弦纹杯
黑陶蛋壳杯
彩陶筒形瓶
黑陶高足杯
黑衣灰陶镂孔双层罐
黑陶贯耳壶
黑陶壶
白陶鬶
青釉原始瓷尊
白陶豆
白陶几何纹瓿
灰陶大口尊
印纹陶罍
原始瓷尊
印纹硬陶带柄罐
原始瓷刻波纹双系罐
原始瓷刻纹筒形罐
原始瓷云雷纹尊
彩陶鬲
涡纹筒状双耳罐
红陶双耳罐
原始瓷龙梁壶
陶鼎
青釉兽面三足鼎
彩绘陶盒
鸟形豆
彩绘茧形壶
彩绘陶壶
方壶
陶薰炉
绿釉陶奁
原始瓷双系罐
水波纹四系罐
绿釉陶熊灯
绿釉九连陶灯台
青釉塑贴谷仓罐
青瓷盆
青瓷蛙形水盂
越窑鸟形杯
青瓷虎子
青瓷辟邪水盂
青瓷扁壶
青釉印纹四系罐
青釉四系带盖双鸟盂
青瓷香薰
青瓷兽形尊
青绿釉六系覆莲罐
青釉褐斑蛙尊
青釉褐斑羊头壶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德清窑黑釉四系壶
青瓷双复系盖罐
青釉褐斑盖钵
青瓷大莲花尊
六系盘口壶
越窑双复系盘口壶
覆莲小罐
青釉刻花壶
青瓷莲瓣纹托碗
越窑褐斑莲瓣纹碟
青釉四系罐
青釉龙柄鸡首四系壶
白瓷绿彩刻花覆莲四系罐
白瓷覆莲罐
白瓷彩长颈瓶
青瓷画纹六系罐
黄釉贴花莲瓣纹尊
黄釉陶壶
青釉四系罐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
双龙把双身瓶
束腰白瓷罐
白釉鸡首壶
青釉烛台
黄釉绿彩壶
白釉花口壶
蓝釉小罐
黑釉彩斑腰鼓
花釉罐
青釉凤首壶
邢窑白釉碗
白釉穿带壶
白瓷菱花口盘
花釉壶
白釉双龙耳瓶
白瓷长颈瓶
青釉褐彩网纹罐
贴花壶
青釉莲花纹瓜形壶
青釉褐彩诗文壶
褐绿釉鹿纹壶
褐绿彩云纹罐
灰釉斑彩葫芦瓶
壶
四系壶
海棠式大碗
褐彩云纹镂孔薰炉
绞胎陶枕
褐彩带盖罂瓶
贴花龟纹多角瓶
三彩鸭式杯
三彩陶马
三彩莲花纹罐
白瓷盒
青瓷夹耳罐
青釉壶
刻花莲瓣纹盖罐
刻花瓶
刻花渣斗
龙首流净瓶
五兽足薰炉
印花云龙盘
刻花人物纹壶
青瓷缠枝牡丹纹瓶
刻花缠枝牡丹盖盒
青釉雕花瓷壶
白地黑花莲花纹瓷枕
白釉黑花镜盒
三足洗
玫瑰紫釉盆托
鼓钉洗
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
青白釉划花瓶
三足尊
弦纹瓶
贯耳炉
弦纹瓶
贯耳瓶
鱼纹盆
单柄洗
白瓷孩儿枕
青白瓷注子·注碗
青白釉刻花执壶
童子垂钓枕
珍珠地虎纹瓶
黑釉木叶纹盏
黑釉剪纸文字纹玳皮盏
荷花纹瓶
黑釉剔花梅花纹瓶
青白瓷堆塑瓶
刻花婴戏纹碗
青釉印花碟
青釉刻花瓶
印花多子盒
刻花牡丹纹瓶
白瓷刻花牡丹瓶
双贯耳瓶
堆釉蟠龙盖瓶
白地褐花叶纹盖罐
素胎堆塑四灵盖罐
刻花云纹梅瓶
白釉剔花瓶
绿釉凤首杯口瓶
绿釉龙梁鸡冠壶
白釉刻花鸡冠壶
黑釉刻花小口瓶
白釉黑花牡丹纹瓶
黄釉黑花纹虎枕
青白釉云龙纹狮纽盖瓶
青白釉堆塑四灵塔式盖罐
青白釉仿定窑螭纹洗
青釉刻花牡丹蕉叶纹瓶
青白釉荔枝纹高足杯
卵白釉碗
卵白釉印花双龙纹高足碗
青白釉僧帽壶
青白釉透雕戏台式枕
青白釉捏雕瓷枕
青花瓜竹葡萄纹菱口盘
青花鸳鸯莲纹盘
青花束莲卷草纹匜
青花诗文高足杯·面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青花松竹梅纹瓶
青花人物牡丹纹盖罐
青花松竹梅纹炉
釉里红彩斑高足转杯
釉里红折枝菊纹高足转杯
釉里红地白龙纹盖罐
釉里红白花纹托盘
釉里红雁衔芦草纹匜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
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盖罐
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
青釉双鱼纹洗
贴花龙凤纹盖罐
青釉刻花牡丹纹执壶
豆青釉条纹荷叶盖罐
蓝釉白龙纹梅瓶
宝石蓝加金彩小酒杯
钧釉花口双耳驼座瓶
紫彩大盆
钧釉贴花双耳三足炉
白地黑花鱼藻纹盆
白地黑花人物罐
白地黑花凤纹罐
赭褐色彩绘带盖罐
黑釉彩绘卷草纹罐
三彩镂雕龙凤炉
釉里红缠枝菊纹大碗
甜白釉暗花梨头壶
青釉三系盖罐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青花花果纹执壶
青花金彩荷莲纹碗
青花云龙纹扁壶
白釉鸡心碗
青花批杷绶带鸟纹盘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青花缠枝牡丹纹蟋蟀罐
青花狮球纹罐
青花海水龙纹扁瓶
釉里红三鱼高足杯
青花红彩龙纹碗
豆青釉雕狮烛台
斗彩高士图杯
斗彩鸡缸杯
斗彩“天”字款龙纹盖罐
斗彩花蝶纹盖罐
白地刻填酱釉花果盘
釉里红白鱼影花盘
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
孔雀绿釉碗
青花人物套盒
素三彩海水蟾纹三足洗
釉里红凸雕蟠螭纹蒜头瓶
青花云鹤八仙葫芦瓶
红绿彩缠枝莲纹瓶
青花矾红鱼藻纹盖罐
斗彩双耳八卦炉
五彩鱼藻纹大罐
三彩灵芝龙纹方碗
青花团龙纹提梁壶
五彩凤纹镂空瓶
青花婴戏纹长颈瓶
五彩瑞兽纹罐
青花花卉出戟花觚
青花净水碗
白釉犀角杯
素三彩龙凤牡丹纹碗
何朝宗达摩立像
紫砂瓜形壶
珐华坛
青花天女散花碗
青釉橄榄式瓶
天蓝釉菊瓣尊
釉里红凤凰纹瓶
豇豆红太白尊
豇豆红柳叶瓶
黄釉凤首提梁壶
五彩花鸟纹尊
五彩竹雀纹壶
蝴蝶纹梅瓶
五彩王嫱出塞图瓶
五彩龙凤纹盖罐
青釉鱼篓尊
青釉印莲花扁壶
青釉刻花云龙纹缸
祭红梅瓶
青花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
斗彩飞龙纹“天”字罐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珐琅彩团花蝴蝶圆碗
白釉三联瓶
霁青描金花卉七孔花插
朱红龙纹高足盖碗
青花鱼藻纹碗
青花云龙纹五孔扁瓶
粉彩百鹿图尊
青花八吉祥宝月瓶
粉彩描金海晏河清尊
粉彩镂孔转颈瓶
粉彩山水人物图盖罐
各色釉彩大瓶
青花釉里红墨彩瓶
五彩鱼藻纹盘
米市像
琉璃人物瓦脊雕塑
兽面纹丫形器
玉龙
玉兽玦
玉鸮
玉铲
人面形饰
兽面纹石奔
人面形佩
兽面纹琮
兽而纹镯
兽面纹戈
玉斧
兽面纹簋
玉鳖
玉立人柄形器
跪坐人
玉鹅
玉凤
玉鹦鹉
虁龙佩
鸟纹刀
玉虎
玉鱼
鸟兽纹璜
鸟纹环
人首蛇身饰
虎形佩
玉人头饰
兽面纹饰
虎形璜
兽面纹玉梳
兽面纹饰
双龙佩
虎形饰
四节佩
多节佩
三龙环形饰
虎形佩
双龙首璜
镂空龙形佩
镂空龙凤纹璜
镂空螭虎纹合璧
勾连云纹灯
皇后印玺
玉龙附金带钩
玉龙虎并体带钩
浮雕双螭纹剑首
镂雕双凤格
镂空龙凤纹套环
熊虎相戏珌
镂空玉佩
兽首衔璧饰
镂空龙凤纹环
铜嵌玉铺首
镂雕双螭龙纹谷璧
仙人奔马
玉铺首
镂雕龙凤纹环
龙形觿
金玉耳坠
双凤系璧
镂雕螭纹璧
玉辟邪
玉座屏
夔凤纹樽
蝉形琀
献珠宝人带板
云形杯
镂雕双凤佩
玉带
透雕折枝花锁
花鸟佩
玉“春水”饰
兽耳云龙纹炉
渎山大玉海
龙纽元押
龙纹活环尊
牧马镇
玉带饰
龙纹带板
玉碗
玉爵杯
合卺杯
菊瓣盘
玉炉、瓶、盒
九龙瓮
桐荫仕女图
镂空花薰
大禹治水图
会昌九老图
金节约
鹰形金冠顶、金冠带
金虎纹条形饰
金耳坠
金虎纹圆形饰
猿形银饰
金盏、金勺
交龙金带钩
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
楚王银匜
银盆
金兽
包金卧羊带饰
“文帝行玺”金印
金奔马
狩猎纹高足银杯
舞伎八棱金杯
赤金龙
刻花赤金碗
舞马衔杯纹银壶
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器
镂空银董球
银鎏金凤纹大盒
龙狮纹四足银罐
金耳环
乳钉鎏金银盏
鎏金银八角杯
瑞果图鎏金银盘
鎏金银八角盘
花卉纹银六角盘
荷叶敞口银杯
金娃娃
鎏金银鸡冠壶
鎏金银壶
鎏金银戏童大带
鎏金银面具
银镶珠“金翅鸟”
“文王访贤”金饰件
银罐
银瓶
镀金团花银圆盒
如意纹金盘
缠枝花果方形金饰件
银槎
蟠螭银盏
银架
鎏金花瓣式银托盏
银渣汁
金冠
鎏金银盘
金凤钗
银爵
银鼎
蟠桃银杯
银累丝花瓶
金编钟
金錾云龙纹执壶
金錾龙纹葫芦式执壶
银鎏金嵌珐琅砚盒
金錾花高足白玉藏文盖碗
金桂月挂屏
金累丝殿式龛
金嵌珠天球
银提梁壶
朱漆木碗
缠藤蔑朱漆木筒
嵌玉高柄朱漆杯
朱漆木雕遗痕
彩绘雷纹漆器残片
黑漆木碗
缠丝线黑漆木柲
彩绘贴金嵌绿松石漆觚
彩绘兽面凤鸟纹嵌螺钿漆罍
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彩绘漆内棺
彩绘竹胎漆排箫
彩绘龙纹皮胎漆盾
彩绘射猎图漆瑟残片
彩绘木雕蟠蛇漆厄
彩绘木雕鸭形漆豆
彩绘漆盒
彩绘透雕漆箭箙
彩绘透雕漆座屏
彩绘龙凤纹漆内棺
彩绘透雕四龙漆座屏
彩绘双耳长漆盒
彩绘兽首凤形漆勺
彩绘鱼鹭纹漆盂
彩绘云龙纹漆盒
彩绘变形鸟头纹漆卮
彩绘波折纹长方形漆盒
彩绘几何纹铜箍三蹄足漆樽
彩绘“君幸食”漆盘
彩绘黑地漆棺
彩绘云气纹夹纻胎双层漆奁
彩绘鹤纹漆匜
彩绘七豹纹扁形漆壶
彩绘三鱼纹漆耳杯
彩绘漆耳杯盒
彩绘神人怪兽纹龟甲形漆盾
彩绘几何纹漆碗
彩绘漆案
彩绘铺首衔环三蹄足漆奁
彩绘贴金银箔嵌玛瑙珠漆七子奁
彩绘嵌银箔漆砂砚
彩绘夹纻胎漆耳杯
彩绘鸭嘴形柄漆盒
彩绘漆秘器
彩绘铜扣兽纹漆钵
锥刻戗金黑漆盒盖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彩绘漆匕
彩绘童子对棍图漆盘
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
彩绘鸟兽鱼纹漆槅
彩绘孝子故事图漆棺残片
彩绘人物故事图漆屏风(局部)
“九霄环佩”紫漆琴
“大圣遗音”栗壳色漆琴
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
花鸟纹嵌螺钿黑漆经箱
描金堆漆舍利函
花瓣形圈足黑漆碗
紫褐色漆托盏
黑漆碗
柳塘图戗金填朱漆斑纹地长方形黑漆盒
园林仕女图戗金莲瓣形朱漆奁
出游图戗金长方形朱漆盒
剔犀执镜盒
脱胎剔犀柄团扇
婴戏图剔黑盘
桂花纹剔红盒
“张成造”云纹剔犀盒
“杨茂造”观瀑图八方形剔红盘
东篱采菊图剔红盒
广寒宫图嵌螺钿黑漆盘残片
“张敏德造”赏花图剔红盒
烹茶图剔红盒
携琴访友图剔红盒
五老图委角方形剔红盘
云龙纹剔红盒
林檎双鹏图剔彩捧盒
“滇南王松造”文会图委角方形剔红盘
山水人物纹委角方形剔黑盒
人物花卉纹戗金莲瓣形黑漆盒(两件)
祝寿图绿地剔红盒
龙凤纹方胜形雕填漆盒
龙凤纹银锭形雕填漆盒
龙凤纹菊瓣形雕填漆盘
松鹤纹斑纹地雕填漆盘
孔雀牡丹纹皮胎剔红盘
竹林七贤图长方形剔红盘
“时大彬造”山水人物纹紫砂胎剔红壶
云龙纹梅花形雕填漆盒
梵文缠枝莲纹长方形填漆盒
彩绘描金山水人物纹漆盒
款彩楼阁园林图黑漆屏风
描金龙纹黑漆戥子盒
缠枝莲纹嵌螺钿舟形黑漆洗
花卉纹百宝嵌委角方形黑漆笔筒
“方如椿”款描金山水人物纹长方形黑漆盒
“千里”款嵌螺钿锡胎黑漆执壶
“江千里式”云龙纹嵌螺钿长方形黑添盒
婴戏图嵌螺钿黑漆箱
寿字云纹瓷胎剔犀尊
花卉纹雕填漆几
彩绘云龙纹双圆形漆盘
彩绘花鸟纹圭形漆盘
云龙纹剔红宝座
彩绘描金花果纹包袱式长方形漆盒
蝙蝠勾莲纹柿形雕填漆盒
彩绘描金紫檀扶手椅
描金花蝶纹斑竹栏椭圆形黑漆盘
彩绘描金桃蝠纹方胜形漆几
描金黑地山水楼阁图漆手炉
海兽纹剔红盒
海水游龙纹剔红盒
春字寿星莲瓣形填漆盒
双凤纹莲瓣形雕填漆盒
描金松石藤萝纹黑漆盘
脱胎菊瓣形朱漆盘
彩绘山水八仙图金漆盒
识文描金瓜形漆盒
识文描金海棠形漆攒盒
嵌螺钿葵花形黑漆盒
描金山水人物长方形罩漆盘
“卢葵生制”雄鸡图百宝嵌长方形漆砂砚盒
“沈绍安制”彩绘描金花鸟纹长方形漆盒
对凤对龙纹秀浅黄绢面衾(部分)
凤鸟凫几何纹锦
龙凤纹绦
田猎纹绦
菱格六边形纹绦
飞凤花卉纹绣
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
龙凤虎纹绣
信期绣手套
青丝履
秋香色地菱形隐纹花叶纹经锦枕
黄地龙凤纹经锦
绛地印花敷彩纱
乘云绣黄色对鸟菱纹绮
浅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
茱萸纹绣绛色绢
鸡鸣枕
树叶纹缂毛坐垫
鹿纹锦
长寿光明锦
“续世”锦
人首马身纹缂毛
方纹绞缬
树纹锦
云气动物纹锦
刺绣佛像供养人
忍冬联珠龟背纹刺绣花边
联珠“胡王”锦
宝相花印花绢褶裙
双羊纹锦覆面
绞缬四瓣花罗
绿色狩猎纹印花纱
联珠对孔雀纹锦覆面
联珠鹿纹锦
月兔纹锦
紫绛绢地绣宝相睡莲经帙
褐色牡丹芙蓉花罗
绣线瑶台跨鹤图
缂丝仙山楼阁册
缂丝帕玛顿月珠巴像
缂丝八仙拱寿图轴
织成仪凤图
绿地花果纹夹缬绸
秋香地花果纹夹缬绸
金地缂丝鸾凤牡丹纹圆补
黎族织花筒裙
黎族刺绣龙被
粤绣褡裢
布依族蜡染花边
薛文华绣紫藤双鸡图轴
和阗绸
骨雕人头像
鹰头
双鸟朝阳
圆形器
象牙虎纹板
彩漆龙纹勺
人物花鸟纹尺八
象牙尺
片体饰件
竹雕残荷洗
松鹤益寿笔筒
刘、阮入天台香筒
竹雕寒山、拾得像
鱼龙海兽纹笔筒
玉兰花式杯
鸳鸯暖手
螭纹扁壶
送子观音像
四开光坐墩
松荫策杖图笔筒
戗金细勾填漆春凳
嵌楠木宝座
戗金细勾填漆龙纹酒桌
一腿三牙罗锅枨方桌
螭纹圈椅
喷面式方桌
平头案
铁力象纹翘头案
大画案
嵌螺钿罗汉床
四面平螭纹画桌
十字连方围子罗汉床
五屏风式龙凤纹镜台
龙纹方角柜
十字栏杆架格
戗金细勾填漆龙纹箱
钟馗掏耳图笔筒
东山报捷图笔筒
竹石图笔筒
东方朔像
束腰齐牙条炕桌
呵欠罗汉像
罗锅枨方凳
螭纹翘头案
戗金龙纹高束腰炕桌
贴黄仿攒竹方笔筒
二竖戏牛
仿青铜提梁卣
七贤图八骏图笔筒
贴黄四子盒
贴黄方觚
贴黄提梁小柜
三螭海棠盒
牙雕鹌鹑盒
三羊开泰图插屏
深院月夜赏梅图
贴黄龙纹竹丝编织笔筒
牙雕冠架
大吉葫芦式花薰
嵌瓷靠背扶手椅
黑漆描金靠背
镂雕花卉圆盒
直后背交椅
裱云龙纹缂丝宝座
鹿角椅
束腰折叠式炕桌
嵌玉小宝座
戗金填漆梅花式香几
漆面转动式圆桌
透雕花牙平头案
蟠螭纹架几案
镶竹雕山水小座屏
蝠磬纹大罗汉床
朱漆灯台
多宝格
山水屏风宝座
剔红百宝嵌屏风宝座
四美图真本
决定陀罗尼咒
鲁公输子先师
炉火之神
月宫马
西游记
古都驼铃
仕女屏条
平升五福 独占鳌头
沈万山聚宝盆
双锁山
五福捧寿
和合二圣
全家福
副扬鞭门神
神荼郁垒
灯笼方
莲鱼贵子
春牛图
天地三界十方万焚具辛
选仙图
拾花轿
赶庙会
天雷报
傣族冬札
剪纸熏样
扫晴娘
牛耕图
熏样刻纸
染色窗花
寿桃生肖 人物
观世音
帅盔
仕女·花篮风筝
八仙庆寿
沙燕
白蛇传·孙夫人试剑
吹糖人
梨园(亦称古埙)
人面猴
踏青
子母雁
兔儿爷
欢乐行
断桥相会
兔子王
骑马人·动物
麒麟送子
寿星不倒翁
挂虎
泥插子(小泥佛像)
陶模
陶模玩具
狮枕
八仙酒令牌
坐童
棒棒人
青龙雁月刀
小燕车
月饼模子
吼狮
拴娃狮·炕头狮
背背猴
四大天王
持荷童子
童子·猴子
布老虎
蛙心鱼枕
蝈蝈葫芦
金鱼
水浒叶子戏
G. 清朝小磁缸有什么图型
青花瓷,生肖
H. 古代钗名 女衣名
紫罗钗 琴曲衣 月华裳
I. 众周底款瓷器,是那个年代
元代纪年款
主要见于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耀州窑、定窑瓷器上。既有彩书、墨书,也有刻划款。多落于器底、肩、腹部等。如“大德七年制”、“至元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等。英国伦敦大卫德基金会藏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颈部书青花楷书“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可作为标准元代器物,同时也可对其他没有年款的元代器物进行断代排比。
明代纪年款
主要见于景德镇官、民窑瓷器上。官窑瓷器书款始自明永乐朝,以后成为定制。书款位置有器底、口沿、颈、肩、腹、流、柄等部分,书款方式有彩绘、暗刻、模印、青花料书写,尤以青花料书写为多见。款识内外双圈、单圈、方框、花朵或无纹饰不等。官窑书款工整,由专人负责款识的书写,民窑书款随意,且书写方式较多,干支款如“万历丁丑年造”、“道光丁酉年制”等。还有只写朝代不写年号的如“大明年造”等,多出现于政局动荡不安的朝代。
明洪武纪年款
洪武(1 368~1398),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虽然史料记载早在洪武二年即已设御窑厂烧造,但目前并没有洪武官窑款识传世品,而且带有洪武纪年款的民窑仅见2件,如江西玉山发现一件青白釉瓷罐上刻有“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款字刻划不是很工整,显然是不经意写上的。
明建文纪年款
建文(1399~1402),为明惠帝朱允炆的年号,建文一朝历时4年,不会有太多的建文款瓷器,且因永乐夺嫡,即使有建文款瓷器也不会令其流传,故有建文款瓷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明永乐纪年款
永乐(1403~1424),为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永乐带有纪年款的官窑不多,款识有青花或釉里红料书写、锥刻和模印三种。年号款识为“永乐年制”篆刻不见六字款。永乐官窑瓷器款识蓝本出自大书法家沈度,署款位置多在里心,也有书于底面,个别书于内壁。款字笔划转折之处圆润,结构紧凑。边饰有单圈、单圈加花边、双圈、龙凤、云纹、狮球、鸳鸯等。永乐官窑开明清官窑书帝王年号款的先河,这以后成为定制。
明宣德纪年款
宣德(1426~1435),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以年号为官窑年款在宣德时极戈常见,并影响以后历代。宣德官窑年款以“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为主。书写形式有双行竖写、单行横写、单行竖写等。边饰有双圈、单圈、双框、双框外加双圈、花形、锦纹及无边饰。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模印、锥刻等。书款位置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一说,即除书在器物底部、肩、腹、口沿等处外,也有内底、耳部、柄部、流部、盖里等。书写字体有楷体和篆体等,楷书书写工整,篆书风格与永乐相似。民窑年款器较少见。
明正统、景泰、天顺纪年款
正统(1436~1449),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景泰(1450~1456),为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天顺(1457~1464),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正统与天顺为同一人,因正统年间,宦官王振独揽朝中大权,正统帝追求享乐,在“土木之变”被俘。景泰作为弟弟代兄登基,主持国家大事。后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中又当上皇帝,改年号为天顺。这三朝近30年,因战争频仍,王权更迭频繁,故书有朝代纪年款器物不会很多。虽官窑并未停止烧造,但由于政权更迭,不排除前朝器物被后朝所毁的可能性。官窑书“天顺年造”器物极少,民窑书纪年款器物也不多。这三朝非常流行“大明年造”款识器物,也与这一时期政权动荡有关。
明成化纪年款
成化(1465~1487),为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成化朝官窑书写年款且落款位置已经固定,为器底、器心、口沿等处。成化官窑款识为“大明成化年制”楷书。书写形式有二行、一行,外或有双框,或双圈。有书款与刻款,书写材料青花芫主。书写不如宣德时稳重,有稚拙之风。民窑纪年款以“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威化年造”、“大明年造”为常见。款外多臣以青花双圈。清康、雍、乾三朝时仿成化款的非常盛行,多作六字双行以青花判书楷字于器物外底,外围青花单圈、双匿或双方框.也有无边框的。
明弘治纪年款
弘治(1488~1505),为明孝宗朱祜樘年号。弘治官窑年款目前仅见“大明弘治年制”青花楷款和书“弘治年制”楷款与篆款。款外青花双固,落款位置在器底,字工整秀丽。民窑年款多书“大明年造”和“大明弘冶年制”以及少量的干支纪年款。字多书写不工。
明正德纪年款
正德(1 506~1521),为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正德官窑款识有“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制”楷款,有写款和刻款。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外或双固,或双框,或无边饰。字较弘治时要大,书写工整。落款位置或外底,或口沿,或颈部。民窑纪年款多为青花书写“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外有青花双圈,个别也有矾红彩书“大明年造”,但书写均不及官窜工整规矩。
明嘉靖纪年款
嘉靖(1522~1 566),为明世宗朱厚熄的年号。嘉靖一朝历时45年,是明代瓷器无论官、民窑生产最多的朝代之一,因此落有年款的器物也极多。官窑纪年款确“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均为楷书款式。有一行横书、二行竖书、环书等几种排列方式。书写材料有青花、矶红、暗刻等。款外围有双固、单圈、双框、无边饰,字书写均较细长。落款位置多变,除外底、内心,还有口沿、颈、肩、腹等。民窑纪年款见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年造”,纪年干支款有“嘉靖八年季夏置用”等。
明隆庆纪年款
隆庆(1567~1572),为明穆宗朱载重的年号。隆庆朝仅6年,传世器物不多。官窑纪年款识仅见有“大明隆庆年造”一种。款识外或双圈,或双框,或无边饰。款识排列多以六字二行为主,偶有一行直书。款识书写工整。民窑纪年款识多为“大明隆庆年造”、“大明隆庆年制”、“隆庆年造”、“隆庆年制”和干支纪年款如“大明隆庆元年”等,款识书写更为随意
明万历纪年款
万历(1573~1620),为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万历朝长达48年,瓷器生产无论官、民窑均数量巨大。款识风格基本分两个阶段,万历早中期的落款风格有嘉靖、隆庆风格,青花浓艳泛紫,字书写有力;晚期青花泛灰色,字书写笔划较肥。款识书写以“大明万历年制”楷款最为常见,还有“万历年制”四字楷款。款识排列有六字双行、六字三行,或一行横书,或环书。款识有青花、彩料、暗刻、或在暗刻上加彩等几种方式。万历民窑款识书写风格多变,有“大明万历年制”、“大明万历年造”、“万历年造”、“万历年制”、“大明年造”及年号加干支纪年款如“万历丁丑年造”等,书写有工整与草率两种。
明天启纪年款
天启(1621~1627),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天启官窑器物非常罕见。款识仅见“大明天启年制”楷款一种,书写工整。天启民窑器物款识有“大明年启年造”、“天启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年造”及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岁吉旦”等。书写有工整与粗糙两种,工整者可媲美官窑,粗糙者甚至不易辨别。
明崇祯纪年款
崇祯(1628~1644),为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朝不见有官窑器物。书有本朝年款的器物均为民窑。有“大明崇祯年制”、“崇祯年制”、“大明年造”等楷款。书写不工,不易辨别。年号纪年款有“崇祯丁丑”等。
明代干支纪年款
干支纪年款为以天干与地支相配来标明器物生产年代的文字。多附在帝王年号后,如“万历丑年造”等。明代干支纪年款即明代纪年后再加干支的款识书写方式。
清代纪年款
清代纪年款主要有年号款和干支纪年款两类,年号款多以官窑款识为主,字体有楷书有篆书,青花、彩料、暗刻等书款方式不一,外或围双圈,或单圈,或无边饰,或双框,或单框,或围以花卉,形式多样。民窑用年号纪年款也非常普遍,另有大量书写纪年和干支款连用的器物,如“顺冶丁酉年季夏月朔望日吉立”等。书写以楷书为主,工整和草率并存。
清顺治纪年款
顺冶(1644~1661),为清世祖福临的年号。顺治朝为清朝之初,御窑厂烧造瓷器不稳定,故有顺冶款的器物少见。官窑有“大清顺治年制”青花楷款和“顺冶年制”无边饰惜款两种。书字不工整,字间距也不相等。民窑年号纪年款和干支纪年款均较多见。如“顺冶十三年十二月占旦”、“顺治五年八月”等,干支款有“顺治丁西年季夏月期望日吉立”等。
清康熙纪年款
康熙(1662~1722),为清圣讯玄烨的年号。康熙朝历时61年,社会稳定,制瓷业发展很快。康熙一朝历时较长,故瓷器生产带有阶段性特点。康熙早期官窑器物多半没有年款,民窑有年款。至康熙十六年浮梁县令张齐仲下令:“禁镇户于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所以,在这以前,民窑瓷器上书有年款。康熙中期和晚期,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楷款数量较大,晚期使用少数篆款。款识有写款和刻款,多为青花料书写。排列方式以二行和三行排列为主。外或围双圈,或单圈,或双方框,或无边饰。早期官窑款识书写有晚明风格,中后期字体清秀,其结体宽博的“宋椠体”最为著名,并为以后官窑款识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民窑以干支为主,如“大清丙午年制”、“丁未年制”等。款识书不如官窑精,但:一写仍较工整,甚至有些民窑款识可与官窑款识媲美。
清雍正纪年款
雍正(1723~1735),为清世宗胤禛的年号。雍正胡虽只有13年,但它的瓷器生产要胜过康熙,官款款识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等,排列方式有二行、三行、一行横书和环书。款识书写工整,款外围以双固或双框。书写材料有青花、蓝料彩、金彩等。有书款和刻款。民窑款识以青花双固“大清雍正年制”双行或三行楷款较为常见,但字不太工整。纪年款如“大清国雍正九年”等。
清乾隆纪年款
乾隆(1736~1795),为清高宗弘历的年号。乾隆朝共60年,瓷器生产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无论数量与质量都是后世所望尘莫及。乾隆官窑款识以篆书为主,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排列方式有六字三行、一行横书、环书等,四字款识“乾隆年制”、“乾隆御制”有二行排列。款外或围以双固,或单固,或无边饰,或单方框,或双方框,偶有对书款识。题款方式有书款、刻款等。书款以青花料最普遍,也有红彩、墨彩、珐琅彩等。款识或书写或刻划均工整,字为“宋椠体”。民窑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等,书写不很规范,有的不可辨别。年号纪年款有“乾隆十年”等,干支纪年款有“大清乾隆丙辰年制”等。
清嘉庆纪年款
嘉庆(1796~1820),为清仁宗颗琰的年号。嘉庆官窑早期仍为乾隆风格,后期有些粗率。官款多为“大清嘉庆年制”、“嘉庆年制”,以篆款多见,无边框占多数。书款识材料有青花、矾红、金彩等,有书款和刻款。民窑款识以“大清嘉庆年制”三行无边框篆款居多,另有“嘉庆年制”篆款,书写多不规范,辨认困难。年号纪年款有“嘉庆元年”等。
清道光纪年款
道光(1821~1850),为清宣宗旻宁的年号。道光朝瓷器生产不如乾隆、嘉庆朝,质地与釉色及纹饰均无法与乾嘉相比。官窑款识品种更是稀少,多为“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款识排列以六字三行无边饰和一行横书为常见。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紫彩等。有书款,刻款,也有描金款识。字书写流畅。民窑款识见有“大清道光年制”篆款和“道光年制”篆款。外围单框,或无边饰。款识书写不工,字迹潦草,其车有些字不可辨认。
清咸丰纪年款
成丰(1851~1861),为清文宗奕宁的年号。成丰一朝为清王朝衰落的关键年代,内忧外患不断,太平天国使清王朝无法顾及瓷器生产,后太平军攻克浮梁县,导致了御窑厂毁坏,造成官窑无法生产。传世成丰官窑极为少见,民窑也多半不写款识。目前所见成丰官窑年款多为楷书款。“大清成丰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为成丰年款多见。或双行或三行排列,也有一行横书。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彩。有书款、刻款、捕金,款外均不加边饰。民窑纪年款有六字和四字篆款,外或有双框,或无边饰,书写潦草,难以辨认。年号纪年款有“咸丰壬子秋月面壁作”等。
清光绪纪年款
光绪(1875~1908),为清德宗载湉的年号,光绪朝历时34年,瓷器烧造量巨大,质量在晚清中为佳。其中光绪大婚,慈禧六十和七十大寿等均有大规模的稍早。官窑年款以“大清光绪年制”最为常见,或二行,或三行,或一行横书等。清书写材料有青花、红彩、紫彩、金彩等。有书款也有暗刻款识。 “光绪年制”四字款较六字款少见,款外无边框,此时篆款更为少见,字书写工整。民窑款识以六字楷款多见,书写有工整和草率。工整的可媲美官窑,草率的极为随意。四字篆书款如同印章,篆法不合理,有些字无法辨认。另还有“光绪年造”、‘‘光绪年制”,“光绪八年”等。
清同治纪年款
同治(1862~1874),为清穆宗载淳的年号。成丰朝御窑厂被毁后,于同冶五年恢复了御窑厂的烧造。因战乱工匠逃亡,有技术的工匠流失严重,所烧瓷器质量粗糙不堪。官窑款识以“大清同治年制”和“同治年制”楷书款为多。款字书写较为规范,款外均不加边饰。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和金彩,有书款和刻款等。民窑款识有六字和四字篆款,或书或亥于器底,字草率,不易辨认。
清宣统纪年款
宣统(1909~1911),为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年号。宣统官窑款识以“大清宣统年制”六字楷款多见,有青花、红彩、紫彩、墨彩等。有书款和刻款,书写规范工整。民窑款识为六字楷体,书写不工。
堂名款
将私人住所或书房名称刻、印在订烧的瓷器上,作为私人用瓷或藏瓷的标志,这类款识称为堂名款、斋名款等。内容有堂名、室名、斋名、轩名、殿名、书房名、馆名等。如“慎德堂”、“百花斋”、“彩云轩”、“养心殿”、“古香楼”、“述古堂”、“致远堂”、“文石山房”、“浩然堂”、“谦牧堂”、“寿古斋制”、“宁俭堂”……堂名款在宋代已经出现。明代后期形成风尚,至清代大量流行,其中康熙、乾隆、道光三朝使用更为普遍。订烧堂名款的多为皇亲、贵族、高官豪绅、文人雅士或名工巧匠。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瓷款之堂名、斋名者,大抵有四类,一为帝王,一为亲贵,一为名士而官者,一为雅匠良工也。”
明代花样款
明代景德镇窑瓷器上的花样款不多见,以小型动物或花卉居多。如传世的永乐朝青花龙纹葵口碗有绘一龙的,另有一碗底用金彩绘一片小雪花;宣德朝一青花凤纹洗底绘一凤;成化青花瓷器的外底绘牡丹或鹤莲;嘉靖朝一蓝彩花卉小盘底绘一蓝彩小兔;万历朝青花瓷器有以绿彩绘灵芝;天启朝有青花人物罐底绘一兔或一花朵的。
清代花样款
花样款多为民窑所用。明代已流行,到清代则形式更为繁多,总结起来共有六类: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图、八宝、琴棋书画、八音器、及礼服上所绣的十二章等;佛教符号,如八吉祥及转轮王的七珍;道家符号,最著名的为八仙所持物,汉钟离的还魂扇,吕洞宾的宝剑,李铁拐的葫芦,曹国舅的绰板,蓝采和的花篮,张果老的渔鼓,韩湘子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笊篱); “豆腐干”款,在双圆圈中心绘双线方框,框内再绘横竖相间的线条;“四朵花”款,在双囤内绘不太规整的“四朵花”,简单的仅绘四个“×”或四个有如眼睛的“花”;其他花样,动物类的如龙、凤、鹿、鹤、龟等,植物类如松、竹、梅、蟠桃、瑞草、灵芝、树叶等。
仿写款
简称仿款,又称寄托款。为后一朝代在瓷器上落前朝代的年款。如明正德落“大明宣德年制”,清康熙朝落“大明成化年制”或清乾隆朝落“大清康熙年制”等。仿写款主要见于景德镇窑的官民窑瓷器上,自明代中后期至今天仍有所见。仿写款的出现与人们的好古之心以及前朝瓷器的经济价值高有密切关系。如永宣青花以其音料的浓郁.釉质的润泽,胎质的精细一直为世所传诵,自成化以后一直有所仿制,它们都落上“大清宣德年制”年款,这些人当初的好古之心却为后世的鉴定带来极大的困难。前朝代的器物如成化的斗彩、康熙、雍正的颜色釉等,因其市场价值较高,又多被精于制假者所造,充真品谋利,这就有必要对仿写款的器物鉴定。
“天”字款
主要见于明成化斗彩罐。罐主要有长圆腹和矮圆腹两种。底足施白釉,中以青花楷书“天”字,外无边饰。纹饰有龙、凤、海兽、缠枝花卉纹等。“天”字笔划均衡,书写有力。为明代斗彩精品。以后历代均有仿品出现,尤以清康熙、雍正仿品最精。
“供御”与“进盏”款
宋福建建窑茶盏或窑具上的款识。其所产黑釉茶盏的外底有阴刻“供御”、“进盏”字样。建窑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是宋代新兴的生产黑釉瓷的窑场之一。北宋后期由于其生产的黑釉盏适于斗茶,一度大量烧制,带有“供御”、“进盏”款能茶盏是专为当时宫廷生产的斗茶用具。清末寂园叟《陶雅》载:“兔毫盏……底上偶刻阴文‘供御’楷书二字.”
西夏文款
西夏瓷器上也书款识,字为西夏文。如出土一件施半截褐釉的剔花瓮,白色雕地上有四行墨书西夏文。上海博物馆也收藏一件西夏黑釉小口瓶,其腹部刻有西夏铭文。
八思巴文款
元代瓷器款识。八思巴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因它的创始人是元代忽必烈的国师、喇嘛教高僧八思巴而得名。忽必烈统一中原后,命八思巴制订官方通用文字,八思巴便以藏文文字为基础,运用汉语的语法,创造出一套拼音文字,它类似现在的汉语拼音。八思巴文从1269年颁布到元朝末年,共用了100年左右,因此八思巴文是元代瓷器的时代标志。明正德官窑青花瓷上也有八思巴文款瓷器,这与正德皇帝信奉喇嘛教并与蒙藏上层僧侣来往密切的原因是分不开的。
枢府款
J. 浅绛彩的形制款识画科
浅绛彩瓷在其最盛期,几乎占据全部日用瓷范围,在此仅介绍几种常见的器形。
⑴瓷板、浅绛彩瓷板尺寸、从现存清末民国初的“润例”看,从六寸到三尺都有,而传世浅绛彩瓷板多为30至40厘米宽,40至50厘米高。厚度有两种,一种为厚片,约6至8毫米,一种薄片厚仅3至5毫米。形状以长方为主,用于镶嵌家具则有圆形、扇形等。薄而小的瓷板,通常平置于窑中烧制,故底面时有“砂底”,中型及一尺以上的大片,背面有等距凸起的胎骨以防变形。
⑵瓶类,清末流行较大型(80厘米以上)的花瓶,甚少浅绛彩器,这与浅绛彩只适合写意画有关。浅绛彩器中最常见是琮瓶。左右两侧有象耳铺首,通常是正背两面作画,左右两侧书法。此外还有棒槌瓶、胆瓶等,大都为小件。
⑶帽筒,流传至今的浅绛彩帽筒也许比任何一类器物都多,高度在40厘米左右,以圆形为主,也有六角、方形的,有的还在各面开窗作透气或装饰用。此类器通常成对摆设于厅堂,以同治、光绪年间最为流行。
⑷食具及茶具,食具之中以汤盆数量最多,一般为圆形直身,高约6至10厘米,两侧配铜耳,厚胎,上有盖。此种食具流行于咸丰同治年间。碗则以六角棱角形碗为典型。这种碗胎釉均厚,高足,多带同治款。扁平的碟类较少见。茶具类以茶壶、茶盘及盖盅为大宗。茶壶有六角、方形、圆、瓜棱等各种,多带底款。茶盘是承茶盅的器物,多为椭圆式正圆形,边高1厘米左右,盘内绘人物或山水,一般为露胎或砂底。盖盅是清末时期流行的茶具,由盖、盅、水底二部分组成,讲究的浅绛彩盖盅三者上都有绘画。
浅绛彩瓷器物有一些典型的特点:⑴光绪年之前,方形及棱形的器物(包括瓷片)多为“米汤釉”。⑵多数器物胎都较厚,白釉白度普遍不高,名家所制者有时釉会细滑、洁白一些。⑶除瓷片等需要镶嵌的器物外,绝大部分彩器口沿都有一道金边,以金釉涂一圈作装饰,有点类似清初的“酱口”。但这道金釉极易剥落,保存至今鲜见完整的。
浅降彩瓷底款分为两类:⑴年号款,目前仅发现“同治”及“光绪”两朝。“同治”款出现最多,以矾红直接书于器底,带边框。光绪年间款多写“光绪年制”字样,也有不带框的。⑵室名款,分作者名和收藏者名两类。前者如俞子明的“友竹轩作”,后者如程门《幽居琴趣》底款“筱园珍藏”。有个别底款用青花作,则为较晚期出品。
浅绛彩绘成就最高的画科是山水,往往体现了元代以来文人画中的意境,且多配以题诗。浅绛山水多取林亭一类幽静小景,点景人物用红色或青色,取其醒目。回远山则常用一层赭石一层花青,以表现层次感。
浅绛彩花鸟画取材多为吉庆祥瑞的寓意,与海派花鸟画面貌相似。禽类画鹦鹉、绶带、仙鹤、喜鹊;花卉多作紫藤、梅、兰、松、竹、牡丹等,以迎合当时市民欣赏趣味。浅绛彩由于受材料影响,花卉着色不太鲜艳,因而牡丹、荷花等都画得较小。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并未因此受到限制,他们选取木本团簇状花卉作对象,如紫薇、桃花,同样取得很好效果。
浅绛彩人物画可分肖像与人物两种。肖像画必力求细意描绘。非浅绛所长。能画浅绛肖像者仅知有王少维及王琦二人,肖像画在浅绛瓷中极为罕见。
浅绛彩仕女人物造型面容消瘦,神态娴静,装束素雅,多效仿道光年间著名人物画家改琦(1773—1826年)风格。《陶雅》云:“道光窑人物似改七芗”。又云:“历朝画瓷人物,其面目神采,大抵相同,缘当时画手不过一二人,惜姓氏不传耳。”
浅绛彩瓷上还以独立的书法作装饰,这也是革新性的突破。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人都兼工书法,整体看来,不脱赵(子昂)、董(其昌)一路,这与清代早、中期行书崇尚走势相似。而“当红”的书法家的风格对当代时兴书风会有所影响。例如许达生的楷书似成亲王,任焕章的行书类何绍基。清季嘉道以还,研究金石碑版成为文士风尚,这种风气在浅绛彩瓷上也有体现,如俞子明《女魁星图》瓶一侧就有金文书法。录自阮元《积古斋钟鼎款识》。之后则流行起用金文来装饰浅绛彩器,往往是在器物的一侧绘画。另一则用金文(通常以矾红书写)作装饰,内容是“子孙永享”之类的吉祥语,这种风尚一直到民国初年。
浅绛彩瓷价值渐变现
近几年,在瓷器收藏中,一种浅绛彩瓷正吸引越来越多收藏者的注意,其身价也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古玩市场上,不时可以看到有人在向摊主问询是否有浅绛彩瓷,而摊主自然是把畅销一些的浅绛彩瓷摆出来且要价不低。同时在国内一些拍卖会上也出现了像程门、王凤池这样有名气的浅绛彩瓷艺人的作品,并且逐步有了固定的购藏群体。这种境况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浅绛彩瓷不为收藏者所认知,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收藏者对浅绛彩瓷独特工艺价值的逐渐认识,浅绛彩瓷在市场上还会有所作为。
浅绛彩瓷是一种瓷器彩饰品种。“浅绛”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它是中国元代开始出现的一种山水绘画技法,浅绛彩瓷则是清代晚期景德镇生产的一种釉上彩瓷新品种。它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纹饰,再染以淡赭、草绿、淡蓝等颜色,经低温烧成的釉上彩瓷。题材除山水外,尚有人物、花卉等。
从事浅绛彩瓷制作的艺人大多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他们大多通书画,能诗擅文,制作浅绛彩瓷时,从图稿、勾画到渲染都是由一人来完成的,使画面自由洒脱,充满了艺术表现力。这种彩瓷特点是在上面题上作者名字,或题上诗句,首次将中国画中的诗书画一体的传统表现手法展现在瓷器上,文化气息浓郁。
同治、光绪两朝是浅绛彩瓷最流行的时候,瓷瓶、瓷板、帽筒、茶壶、花盆等都有制作,在当时风行一时。后来,艺人开始用进口的彩料绘烧瓷器,也就是一种新粉彩,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并代替了浅绛彩瓷。浅绛彩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品种,是清末这段历史上所特有的艺术种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在文物商店中有许多这类浅绛彩瓷器,当时许多人都不认识这类瓷器,国家博物馆和民间都少有收藏。文物店在销售中几乎是成批的低价销售。后来,少数人意识到了它的收藏价值,开始有选择地收藏。上个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这类瓷器的认识,浅绛彩瓷的价格开始不断升温。在1994年上海拍卖公司曾专门推出了一些浅绛彩瓷,吸引了人们的兴趣。现在,浅绛彩瓷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收藏品种,拥有众多的爱好者,有一些民间收藏团体还专门组织了浅绛彩瓷的收藏展览。
在收藏浅绛彩瓷器时,一是要注意画面的完整性。浅绛彩瓷器是低温烧成,受彩料与烧制工艺的限制,彩料与胎釉的结合不够紧密,容易脱落,这在收藏时要引起注意;二要注意收藏名人作品,浅绛彩瓷在制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们的作品艺术水平高,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同时,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保存的相关资料并不是很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才对他们有一定的认同,当时的代表人物有:程门,字松生;金浩,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维;王凤池,字丹臣,其实还有许多未见著录的浅绛瓷高手,只能根据他们的作品来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