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荷花池
① 简述豫园五大特点
豫 园
豫园是上海著名的古典园林,也是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典园林,是国务院认定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南市区城隍庙的北面,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由明代四川布政司潘允端为孝敬父母而造,其名取意于“愉悦双亲,颐养天年”,故名“豫园”。豫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至万历五年(公1577年)竣工,是一座糅和丁我国明清两代园林艺术的名园,素有“城市山林”之誉,又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园林面积虽小,但布局曲折,有亭,台,楼,阁、假山、池塘等,景致各有不同,具有以小见大的特色。每一处厅堂楼阁,假山流水,都代表着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豫园共有五条浸透着精灵秀气的巨龙装饰围墙,这五条巨龙一是伏虎,二是穿龙,三,四是双龙戏珠,五是睡龙。全园40余处景观被这栩栩如生的龙墙、蜿蜒曲折的回廊以及形状各异的花草巧妙地分隔,形成一步一景、步步皆美景的特色。
除了围墙之外,豫园主要景区有以大假山而闻名的城市山林,大假山是明代遗物,由叠石名家张南阳亲自设计建造,是豫园的精华;华林秀谷,有鱼乐榭、复廊、亦航,万花楼等景点,点舂胜迹,此处的“点春堂”曾为小刀
会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堂内陈列着当年小刀会的武器,文告、自铸钱币等文物;位于园东部的水石佳境,以池塘和假山取胜;园中还有玉玲珑、积石水廊、玉华堂、环龙桥等建筑。其中玉玲珑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与苏州留园的“瑞云峰”,杭州花圃的“皱云峰”合称为江南园林的三大名石。有趣的是,在玉玲珑下面烧一柱香,上面会孔孔冒烟;从上面浇一盆水,下面又会洞洞流泉,具有“皱、瘦、漏、透”等特点。此外小巧玲珑的内园为豫园的园中之园,亭台楼阁,假山池塘,一应俱全。豫园大戏台更是豫园古建筑中的精晶,也是上海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戏台。游完了豫园,不能不去旁边的豫园商场(也就是老城隍庙商场),那里可是闻名全国的小吃王国。
② 上海豫园九曲桥有什么历史和来历呢
豫园坐落于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区,是明朝时期的私人花园,建于1559年,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与设计风格。
如今,它已经成为到上海观光的国内外游客常去的游览胜地。园内有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豫园于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园侧亦有城隍庙及商店街等游客景点,附近有多家著名食店,包括以小笼包著名的南翔馒头店、绿波廊及上海老饭店。
九曲桥九曲十八弯,且每个弯曲的角度大小不一,有大于90度直角的,也有小于90度直角的。九曲桥如今的桥面为花岗石板,每一弯曲处一块石板上均雕刻一朵季节性花朵,如正月水仙、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直到十二月腊梅;并在九曲桥头尾的两块石板上各雕刻一朵荷花。在湖心亭茶楼门前的一段桥面,中间雕刻一朵荷花,四角则分别雕刻彩云。池中汉白玉的荷花仙女雕塑亭亭玉立,含笑迎候来客。
③ 豫园内有哪些景点
全园占地2万平方米,其中亭轩楼台、山石池沼、大厅堂室应有尽有,一应俱全。花墙小廊,布置得宜,小园曲折迂回,疏密有致。园内有48处景点,如荷花池和大假山、九曲桥、万花楼、会景楼、点春堂、得月楼、玉玲珑等景区。
④ 上海九曲桥来历
九曲桥是属于豫园的一处景点。
豫园坐落于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区,是明朝时期的私人花园,建于1559年,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与设计风格。逛豫园需要买票,更多的游人只是欣赏豫园门前的九曲桥,因为这是一处不可错过的免费景点。
被划为园外景点的九曲桥最初是一座木桥,20世纪20年代改建为水泥桥。它既是连通湖岸、可以行人的功能设置,也是水面上重要的景观。桥取“九曲”之名,不但有曲曲折折、曲径通幽的感觉,更有充满吉祥、尊贵的意境。
顾名思义,九曲桥是指桥共分成九曲,曲折迂回。“九”是数字中最大的单数,古有“九九归一”和“九五之尊”之说,九曲桥蕴涵着吉祥如意的意思。
在全国各地的景点中,有很多九曲桥,可在上海人看来,最有味道的还是豫园九曲桥,九曲十八弯,长达104米。豫园九曲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最初为木桥,上世纪20年代因城隍庙发生火灾而改为水泥桥。
(4)豫园荷花池扩展阅读:
上海豫园
豫园地区被称为“上海根”,是上海独特的文化象征和文化名片。“ Y”是指和平与安泰。 它被命名为“豫园”,意为“悦月”。 豫园位于上海旧城东北安仁街218号。
豫园的西南部与老城God庙和豫园购物中心相连。 寺庙,城市和花园融为一体,集苗庙,民俗,休闲,购物,美食,观光和文化活动于一体。豫园原为明代的私家花园。 它建于明嘉靖年间和万历年间,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解放后,豫园受到了适当的保护。 朋美新闻社的记者从上海市黄浦区地方历史办公室获悉,1956年,在市政府的批准下,拨出了专项资金,并由直属组织了专门的小组。 文化局。 聘请了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专家和熟练的工匠。
对豫园进行了全面修复。修复历时5年,并投入数百万元人民币,修复和重建了三套房堂,雨花塘,回景楼和九十轩等被毁的古建筑,疏通了淤泥的池塘,并种植了大量树木和花卉, 与豫园和内园相连。
修复后的豫园门从原来的安仁街移至公园的西南部。 除公园外的风景名胜区荷塘,护心亭和九曲桥外,公园内有大小景点48个。 它分为东部,西部,中央和内部公园。 1961年9月,豫园正式向公众开放。今天的豫园占地面积超过30英亩,大部分初始规模已经恢复。
⑤ 豫园的第一制高点是
豫园的第一制高点是得月楼。
豫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园林布局具有吴越建筑特点,保存完整,占地40余亩,向有“城市山林”之誉。园内有48处景点构成,荷花池和九曲桥、大假山、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玲珑、得月楼、内园等景区。其中点春堂为小刀会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
豫园发展:
这个季节没想到居然很漂亮,枫树居然是红色的,整个园子色彩对比明显,层次丰富,非常漂亮。市区景点不多,这里肯定值得一去。环境很优美,很多游人拍照,是上海其中一个旅游重点。建议早点去,因为接近中午时段开始,会有非常多游人。
⑥ 上海九曲桥的来历
说到上海的九曲桥,不能不说城隍庙和豫园。在鸦片战争以前,上海还是一个小县城。明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约将原来的金山神庙(又称霍光行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明嘉靖年间,一个在四川任布政使发了迹的上海人潘允瑞为愉悦父母,历时18年(1559年-1577年),建造“豫园”,建有荷花池及九曲桥。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修建内园(又称东园),后并入豫园。清乾隆25年(1760年),上海商界开始重建豫园,建成后改称西园,成了城隍庙的一部分。清道光22年(1842年),英军占领上海,司令部设于城隍庙。清同治四年(1865年)英军从城隍庙等处撤出,上海绅商界募捐重修。民国11年(1922年)重修豫园内园。1963年,重修荷花池和九曲桥。1984年重修湖心亭。
九曲桥实为七曲桥,从池边到池中心的湖心亭,只有七个曲。
⑦ 豫园湖心亭的湖叫什么
摘要 湖心亭茶楼翼然而立在水中央,有九曲桥可以通达。
⑧ 豫园的历史故事
豫园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今安仁街东的梧桐路、马园弄一带)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
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其《豫园记》中说:“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
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万历末年竣工,总面积称70余亩。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太仓?山园媲美,公认为“东南名园冠”。
潘允端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但因时日久拖,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退隐享乐之所。
潘允端常在园中设宴演戏、请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寿祭祖、写曲本、玩蟋蟀、放风筝、买卖古玩字画等,甚至打骂奴婢、用枷锁等惩罚僮仆。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
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衰落。潘允端在世时,已靠卖田地、古董维持。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明末,潘氏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潘允端孙婿)。清初,豫园几度易主,园址也被外姓分割。
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绅将豫园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张升衢长生禄位。书院尚未修竣,张升衢遭贬黜,随即停工。园中亭台倾圮参半,草满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丽景色已成一片荒凉。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绅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隍庙东部土地2亩余建造庙园,即灵苑,又称东园(今内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绅富商集资购买庙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园旧地,恢复当年园林风貌。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历时20余年。因已有“东园”,故谓西边修复的园林为“西园”。园基原称广袤70余亩,据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亩。修复后的西园、东园性质上已非私家花园,成了供城邑士人乡绅们集会雅玩的寺庙园林,但规模布局还依照潘氏豫园,保留了文人宅园明秀雅洁的风貌。
原临荷花池的乐寿堂已颓圮,复建西园时,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华丽宽敞的三穗堂。鸦片战争时,豫园遭破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英军从北门长驱直入,驻扎豫园和城隍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豫园“风光如洗,泉石无色”。
咸丰五年(1855年)小刀会起义失败,清军驻扎豫园,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花神阁、莲厅皆遭损毁。咸丰十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请洋枪队入城防守,豫园又作兵营,“西园石山,尽拆填池”,建造西式营房。
清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商业发展较快,一些商业行会在豫园设同业公所,作为同业间祀神、议事、宴会、游赏之处。同治七年西园划分给各同业公所,各自筹款修复。
此后园内茶楼酒馆相继兴起,商贩丛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艺人,诸如相面测字、卖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设摊,逐渐成为固定庙市,后演变为商场。光绪元年(1875年),豫园内有豆米业、糖业、布业等21个工商行业设立公所,一些公所还设立学校,旧有古迹日趋湮没。
民国时期,豫园已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爿,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晖阁、清芬堂、濠乐舫、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香雪堂于八一三淞沪战争被日军焚毁,除堂前玉玲珑假山石外,仅剩一片空地。
所幸园中重要部分点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楼阁、古树名木,仍得以保存。解放后,豫园得到妥善保护。1956年经市政府批准,拨出专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组织专门班子,聘请上海民用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专家以及能工巧匠,对豫园进行了全面修复,历时5年,投资上百万元。
修复重建被毁坏的三穗堂、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古建筑,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树木花草,并把豫园和内园连接起来融为一体。
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从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
豫园当时占地七十余亩,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趋衰微,无力承担园林修缮和管理所需的巨大开支。明朝末年,豫园为张肇林所得。其后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为不使这一名胜湮没,当地的一些富商士绅聚款购下豫园。
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重建楼台,增筑山石。因当时城隍庙东已有东园,即今内园,豫园地稍偏西,遂改名为西园。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外国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国军队强占豫园,大肆蹂躏。 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在上海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清兵在城内烧杀抢掠,豫园被严重破坏,点春堂、香雪堂、桂花厅、得月楼等建筑都被付之一炬。
1860年(清咸丰十年),太平军进军上海,满清政府勾结英法侵略军,把城隍庙和豫园作为驻扎外兵场所,在园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园景面目全非。
清光绪初年(1875年)后,整个园林被上海豆米业、糖业、布业等二十余个工商行业所划分,建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园亭台破旧,假山倾坍,池水干涸,树木枯萎,旧有园景日见湮灭。
(8)豫园荷花池扩展阅读:
豫园成为城隍庙西园以后,一直免费开放,东园于每月朔望之日也对外开放。豫园是城内游览和举办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豫园举办各类花展历史悠久,还有重阳节登高望远活动、元宵节灯会等游艺活动,平时常举办奇石、书画展和茶道活动等。
这些传统民间活动在日军占领上海后基本上停办。1979年以后,花展、灯会、书画展等活动相继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