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罗兰花园
⑴ 临沂的朋友们,谁知道罗兰花园,那里的房子怎么样评价一下能不能买,在线等待……物业,环境,交通
物业一年打扫一次,每月正常物业费,村里人多数,素质低,
⑵ 保利花园罗兰园怎么样好不好值不值得买
楼盘名称:石家庄保利花园罗兰园
城市:石家庄
楼盘位置:华清北街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0平方米,容积率暂无数据,绿化率0%,共0栋楼,停车位暂无数据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点击查看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新房信息
⑶ 从河西天信大厦到 新华保险天津分公司地址:天津市河西区绍兴道与永安道交口西南侧罗兰花园G座
沿天信大厦对过的(同望寄宿小学前)绍兴道前行到永安道交口即可,步行大约10-15分钟即到,有你找乘车站点和等车的时间,你早已经到达目的地了。
图中的红色A即为永安道绍兴道交口,下面为天信大厦。
⑷ 广州黄埔区保利罗兰花园停车一晚上多少钱
杭州黄浦区保利花园停车一晚大概是10块钱左右吧,一般都是10块钱这样子。
⑸ 广州保利罗兰花园好不好
保利罗兰国际位于开抄创大道与开达路交界东南侧,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对面,属于黄埔的科学城板块。目占地约17万m²,项目总建筑面积51万m²,目容积率2.80,地块取得时间2014年,停车位共3629个,车位比例为1:1.2。
【项目优势】
1、交通: 位于地铁6号线萝岗站和香雪站中间,距离萝岗站较近一公里左右。
2、教育:开发区二小(省一级)、香雪小学(省一级)、广州市二中(省一级)、科学城中学、玉岩中学;
3、医疗:萝岗中医院、红十字医院、中山大学岭南医院;
4、商业:万达广场(3.8公里)、大壮广场(2公里)、奥园广场(1.5公里)、敏捷广场、锐丰中心等大型商场;
【项目劣势】
1、项目对面是LG的工厂,目前无拆迁计划。
⑹ 天津市河西区罗兰花园社区属于哪个街道
您好,感谢您的邀请,天津市河西区罗兰花园社区属于桃园街道,建议您在以下参考资料中,使用详细地址,重新核对一遍哟!
希望能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⑺ 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有哪些小区 越详细越好
南桥镇范围约有126个小区,共11个大社区,大社区下面40个居委
育秀一区
江海新村
江海二区
江海四区(二居委)
江海三区
江海四区(三居委)
江海四区(四居委)
江海二村
民旺苑南区
华苑小区
江海一区
育秀十一区
育秀三区
育秀五区
正阳正中心
正阳领郡
运河一村
金叶小区
古华一区
朝阳新村
解放一区
解放二区
解放三区
解放二区
解放三区
江海九区
军民花苑
中街小区
中街小区
江海九区
新民旺苑
贝港八区
庙泾新村
北街小区
运河二村
浦南园
育秀二区
化工小区(北街)
良友新村
万隆花苑
曙光新苑
万龙新村
化工新村
化工小区(解一)
罗兰花园
奉苑新村
贝港一区
贝港二区
贝港新村
五星花园
育秀四区
曙光新村
金鹏花苑
古华二区
贝港四区
贝港五区
南亭新村
育秀七区
育秀六区
育秀八区
育秀九区
立新新村
古华B区
航星新村
古华A区
解放四区(解三)
贝港七区
贝港三区
贝港六区(北块)
贝港六区(南块)
富康花苑
芳邻苑
行知苑
育秀公寓
南星新村
申凡公寓
丽骏湾
正阳三期TOP
江海花园
锦绣公寓
阳光家园
阳光春城
阳光四期
阳光四季园
通阳公寓
阳光一期
阳光二三期
锦华大厦
绿地海铂华庭
绿地官邸
民旺苑北区
莱茵之恋
英伦风情
米兰风尚
居礼苑
名仕苑
文华苑
望园楼
曙光新区
紫荆公寓
华龙公寓
众旺苑南区
众旺苑北区
南中小区
新发展公寓
丽江苑
新泰馨苑
金海苑
金昊雅苑
中心公馆
普康苑
南桥雅苑
银河丽湾
望海新都
卓越世纪
浦泾苑
蓝天苑
申凡苑
贝港花苑
悦丰新苑
绿地翡翠
苏宁荣悦
海尚华庭
新雅名筑
悦晟新苑
金昊丽苑
望园豪庭
绅鸿苑
浦江联运
⑻ 罗兰花园怎么样好不好值不值得买
楼盘名称:上海罗兰花园
城市:上海
楼盘位置:奉贤南桥镇华园路75弄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33000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35%,共0栋楼,停车位
周边配套:幼儿园:上海市闵行区第四幼儿园、西渡幼儿园 中小学:古华中学、西渡小学、致远高级中学、江海中学、南桥中学 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青浦分院) 商场:华联超市、好又多超市、西渡商业街、农工商、联华超市 医院:第五人民医院奉贤分院、奉贤人民医院 邮局:西渡邮政局 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 其他:西渡娱乐城、奉浦商业街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全面及时的楼盘信息,点击查看
⑼ 上海世博有个古镇名叫什么
朱家角 苍苍九峰北麓,茫茫淀山湖之滨,有块47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一颗明珠,如今这颗璀璨明珠又在『金色玉带』——318国道的依托下,放射出更夺目的光彩。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朱家角,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四大文化名镇之一。
朱家角地处江、浙、沪二省一市交通要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靠虹桥国际机场,北连昆山,南接嘉兴,西通平望,淀山湖下游、黄金水道漕港河穿镇而过。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犹存,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在玩腻了一个个雷同价高的人造景观后,人们莫不惊讶於上海市郊还有一块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观,在这里可以寻找一种回归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无怪乎一位同济大学的名教授在考察朱家角后,不觉赞叹:『朱家角有这麼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上海一宝,也是国家的瑰宝』。台湾著名已故作家三毛,到此曾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而迷恋,为清淳幽静,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风情而陶醉。
『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这里的天然外景不禁被许多影视导演慧眼相中,而纷至沓来,把水乡古镇的婀娜风姿,一次次地搬上银幕、电视,有时会出现几部影视同时开拍的盛况,朱家角一时成了海内外影视竞相拍摄的热点,被人誉为『沪郊的好莱坞』。
名镇朱家角历史渊源流长,1958年大炼钢铁时,镇人为了找铁,曾奇迹般地把镇北大淀湖车乾,在湖底,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被证明是马家?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1959年,又在淀山湖中捞起大量石刀、石犁、石纺轮、印纹陶片等,这些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的遗物,足以证明数千年前朱家角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了。
1930年,镇上出版的《骊珠报》上刊载过一段『镇东祥凝?发掘出东吴大将军甘宁之墓』一事,更能证明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朱家角就已形成村落集市了。据史料记载,朱家角在宋、元时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镇上的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寺名刹均建於元代至正年间,可想而知,古镇当时已人丁集居,初具规模。由於贯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至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这样描述:『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过是里者,群羡让耕让畔之风犹古,而比户弦歌不辍也,虽与高阳里,冠盖里媲美可也』。从中可领略到200年前朱家角之繁荣及人情风貌。
朱家角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贾云集,往来不绝,曾以标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时有诗曰:『鱼米庄行闹六时,南桥人避小巡司,两泾(朱泾、枫泾)不及珠街阁,看尽图经总未知』。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泅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
民国期间,米业鼎盛,所产青角薄稻,在上海米市独占鳌头,远销京城海外,每逢稻谷登场,最高峰达二、三万石(1500—2250吨),日收油菜籽600吨,所产『朱家角菜油』行销百里以外,远近闻名,还有工业、手工业、钱庄典当、金融业、碾米厂、发电厂,均开全县之首,起步早,发展快,时北大街、大新街,沿街两侧,大小商号,鳞次栉比,全镇坐商有千户之多,夜市闹如白昼。逢年过节,更有外地商贩前来赶集,酒肆茶楼几乎日夜营业,大商小贩走街串巷,点心小吃通宵达旦,其时粜稻谷的农船,成千上百涌来,漕港河为之阻塞。
名镇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风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显现出江南水乡之特色,山名叫淀山,山虽不高,名气极大,为浙西天目余脉,此山为始,如登山望湖,有『淀峰晚照』一景可赏。
湖,即天然淡水淀山湖,面积达62平方公里,湖东区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区,有11个杭州西湖面积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区芦苇轻摇,惊起野鸭水鸟,顿觉远离尘嚣,心旷神怡。名镇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镇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一桥、一街、一寺、一庙、一厅、一馆、二园、三湾、二十六弄。如果说九百岁的水镇周庄小巧精致、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镇朱家角则具气势磅礴、大家闺秀的风采。首先朱家角古镇面积达1.5平方公里,为周庄面积的三倍多,家大,自然游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将朱家角分成两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两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岗岩石的街面,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及众多的历史遗迹。 一桥,当推沪上第一石拱放生桥,也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五孔大石桥,气势磅礴。站在桥顶,看七月廿七摇快船,是再好莫属,而其他三十几座古石桥之壮美也并不逊於周庄,论构筑和工艺,朱家角中和桥和西栅桥较周庄双桥更坚,而那些特色桥更是周庄无法比拟的。三步之遥的『高低桥』,『微缩景观』的课植桥,『咭咯』作响的戚家桥,『纪念国耻』的永丰桥……。
一街,那是沪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经沧桑,还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线天』独特构筑,令人啧啧称奇。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之称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红灯笼高挂,成为江南古镇最热闹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镇所望尘莫及的。
一寺,是报国寺,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内缅甸白玉雕成的释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赠送的第一尊白玉观音及千年古银杏,称为报国寺『三宝』。
一庙,是城隍庙,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青瓦黄墙,飞龙翘角,吉祥葫芦,花格落地长窗,呈现古意盎然、香烟袅绕、肃穆壮丽的景象。其中『斗拱戏台』、『木刻横梁』及『中堂画轴』(现已废)被称为城隍庙『三宝』,十分罕见。
一厅,是席氏厅堂,集江南豪门大富人家建筑之大成,特别『墙门砖雕』堪称一绝,其图案优美,雕花之精细,技法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一馆,即是『王昶纪念馆』,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进士、刑部右侍郎,称为『吴中七子』的王昶的腊人腊像、诗字画、碑刻、织布机、老式床等近百件实物展品,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晶位极高。
二园,是课植园和珠溪园,一个古老,一个现代;一个庞大,一个精巧,相映成趣。课植园是一处庄园式园林建筑,占地96亩,园由马文卿建於1912年,乃寓『一边课读,一边耕植』以应园名,园内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园中亭台楼阁,廊坊桥树,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体,构思精巧,在私人园林建筑中实为罕见。而珠溪园,则建於1956年,占地70余亩,小巧玲珑,景色优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园,各具特色,还辟有儿童乐园、餐厅、茶室、商店,为休息、进食、购物、游玩於一体的理想场所。
三湾,即:三阳湾、轿子湾、弥陀湾。人行街上,前后左右都是房,以为到了路尽头,直角拐弯,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产生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这种在老街上出现奇特拐弯的景观,是其他古镇难得一见的,非朱家角不能见到。
二十六弄,实际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条,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网络式棋盘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闻遐迩,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镇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阵,趣味无穷,寻古探幽,领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著异曲同工之妙。近年,『古弄旅游』越来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们的青睐,是一项颇有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处女地。
名镇朱家角迷人之处还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河埠、缆石、茶馆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读书做学问的风水宝地,历来文儒荟萃,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出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清代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土谔、报业巨头席子佩、画僧语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筑多。历史上许多富贵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园造宅,全镇古宅建筑有四、五百处之多,风火墙、石库门、墙门人家随处可见。『三泖渔庄』、『王昶故居』、『福履绥祉』,还有席氏厅堂、陆氏世家、陈莲舫故居、仲家厅堂等数十处,还有无数沿街明清建筑,飞檐翘角,黛瓦粉墙,明清风格组成一幅明清水墨画卷。
三是河埠、缆石、茶馆多。朱家角是水的故乡,水多桥多,河埠多,紧挨在一起的缆船石,也不计其数,那造型各异的水桥,那千姿百态的缆船石,布满全镇的大河小巷,这些江南水镇特有的景观,细细欣赏观察,不觉令人兴趣盎然,耐人寻味,简直是历史、文物、建筑、风情、艺术等内容构成的综合体。有凸出石驳岸的『两面河滩』,有凹进石驳岸的『单面河滩』,更有『人从前门进,河滩从屋后出』的『隐身河埠』。而那些镶嵌在水巷石驳上的花岗石浮雕缆船石更是琳琅满目,趣味无穷,有的雕成牛角,有的凿成宝剑,有的刻成怪兽,面目狰狞,有的琢成如意,呈现吉祥、古朴的美,这些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雕刻艺术将古镇点缀得更具风韵。古镇茶馆,大多集中在放生桥、北大街一带,不下十几爿之多,有豪华型新辟的『放生桥茶楼』,有年代久远古老的『俱乐部茶楼』,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楼』,也有排门板门面、几张桌子几条长凳,简易廉价的农家茶馆,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馆开到游船』上的『游船茶馆』,分为两层,舱内顶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还备有电视、扑克、象棋、乾湿点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桥、看水景、听流水,煞是优哉悠哉,不亦乐乎。
名镇朱家角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园之精,不临其境,难言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型石桥,不乘咿呀小舟,又如何体现『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看点:
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之称,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江南水乡古镇。朱家角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已有村落集市,明代万历年间已成为商贾云集、烟火千家的繁华集镇。现在仍可看到古色古香的明清时期街市、建筑和水乡泽国古朴的风土民情。朱家角镇以古朴的江南水乡风貌著称。古镇古朴、安谧、恬静、情趣雅致。踏青弯弯曲曲的石板小径,迂回曲折於狭窄的街巷店铺之间,仿佛看到一幅淡雅清新的水墨画;小桥流水、明清住宅、乌蓬小船交替横呈在眼前;岸边杨柳,还有石桥,宛如彩虹横卧於淀浦河上,从喧嚣的城市走进朱家角可体味一番悠闲与安逸。
『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据记载,朱家角在宋、元时已形成集市,明万历年间正始建镇。朱家角又名珠街阁,雅称珠溪。全镇占地47平方公里,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三十六座石桥古风犹存。有沪上第一石拱放生桥、『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北大街,集江南豪富人家建筑之大成的席氏厅堂、清代『吴中七子』王?纪念馆、更有古色古香的『江南第一茶楼』和极具江南水乡风情的水上『游船茶馆』...石板老街、深巷幽弄、拱形石桥、咿呀小舟、无不折射出古镇朱家角的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弄之幽,真可谓『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也。
朱家角的传统特色有:玫瑰豆腐、双套晒油、无铅皮蛋、五色汤圆、小笼馒头、炙毛豆、鲜肉棕等。每逢金秋菊黄蟹肥时候,在这里还能尝到鲜美的淀山湖大闸蟹。
小桥
『到了古镇不看桥,等於古镇勿曾到』。各种各样造型的古石桥把古镇连成一个整体。建於明代的五孔石拱放生桥、三孔石拱九峰桥、单孔石拱泰安桥等36座精美的古石桥,依然是古风犹存。
流水
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尽显江南水乡之特色。
人家
『楼上住家,楼下开店』是古镇的一大特色。千余栋明清建筑别具一格,万余户人家依水傍河。
北大街
是上海市郊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街,又称『一线街』。街上民居、店铺鳞次拮比,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古意盎然。
江南第一茶楼
建於清代。登上此楼,既能领略三面环水的秀丽风光,也可欣赏明清建筑楼群。临河百米长廊,东眺放生桥,西望小淀山。在品茶之余,还能欣赏茶楼中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民间文艺表演。
珠溪园
布局精巧,假山、水帘洞、荷花池、湖心亭等点缀其间。园内有春、秋、冬三园景色,暗香浮动,郁郁葱葱。春园小溪环绕,溪岸边筑有石驳护棚,溪上有造型各异的四折桥、弧形水泥桥、石板小桥等,形成了桥孔中见桥的奇观异景。
泰安桥
俗称何家桥,始建於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单孔拱形石桥,位於漕港河口的名刹圆津禅院门前。桥高且陡,桥头竖立旗杆石两块,系悬路灯所用,是往来船只得航标,桥两边青石扶手上的『飞云石』浮雕,古朴敦厚。
城隍庙
人称『清华阁十二胜景之一』,是道教教徒的主要活动场所,周围建筑古朴典雅,庙内戏台可观赏精彩纷呈的节目。门前的一对石狮,怀抱绣球,线条柔和,颇具江南石狮雕刻风格。
古镇历史:
朱家角之地,大约成陆於7000年前,淀山湖底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遗物。唐朝以前分别隶属於由拳县、娄县、嘉兴县、信义县、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分属於华亭县、昆山县。宋元时期渐成小集镇,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属於华亭县、上海县、昆山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属於青浦县、昆山县。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遂成大镇,改名珠街阁,又名珠溪,俗称角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称珠里,下辖五十保一区之二十五图、三区之十一图,图正为地方行政长官。清宣统二年(1910年),实行地方自治,改称珠葑自治区,区董掌管地方事宜,为青浦县下辖的16个自治区之一。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珠葑市公所,设市董。民国16年,改为珠葑市行政局。民国18年3月,撤销行政局,仍称珠葑区。民国20年,改设第二区公所,为青浦县8个区公所之一。沦陷时期,属伪青浦县第六区,下辖三镇六乡。民国34年,恢复第二区公所。翌年,改设第二区区署。民国37年,属青西特区。1949年5月14日,全境解放,设朱家角市,为县辖市,下辖一镇四乡,原属昆山县的部分划归朱家角镇。1951年4月,建立朱家角区,辖五乡一镇。1954年,设朱家角镇,为县直属镇。1958年,与叶龙乡合并,建立红旗人民公社,人口30929人。1959年更名为朱家角公社。1962年2月,镇、社分设,朱家角镇恢复为县属镇。1984年5月,分设朱家角镇、朱家角乡。1991年1月,撤销镇、乡建制,建立朱家角镇,面积47.44平方公里,人口39719人。2000年,总人口37845人,下辖6个居民委员会、24个村民委员会。
早在宋、元时期,朱家角地区已形成集市,后因水运方便,商业日盛,逐渐形成集镇,至明万历年间遂成繁荣大镇。清代以后,成为青浦县西部的贸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业之盛已列青浦县之首,为周围四乡百里农副产品集散地。宋如林在清嘉庆《珠里小志》序中描述道:『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过是里者,群羡让耕、让畔之风犹古,而比户弦歌不辍也。虽高阳里、冠盖里媲美可也。』至抗日战争前,镇上商贾云集,人烟繁盛,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为商业中心,从一里桥元号油厂至东市街梢,街长三里多,店铺千余家,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之誉。民国时米市极盛,青角薄稻米名闻遐迩,其时漕港两岸的米厂、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届新谷登场,河港几为米船所壅塞,其盛况可见。加以镇上商业行业齐全,网点遍布,货源充沛,营业兴盛。
古镇风情文化:
古镇朱家角,桥多、弄多、角多,显露出无限的水乡文化气息。朱家角因水而秀,因水而盛,数百年造就了无数豪杰,今天,朱家角人又不断延伸了这条悠悠文化之源。於是,朱家角诞生出许许多多"特色角",说是自娱自乐也罢,说是群众文化也罢,总之,"特色角"小荷才露尖尖角。比文化功底,讲文化品味,行文化消遣,吮文化内涵,已经成了朱家角人的生活时尚,犹如绿叶衬牡丹,给水乡泽国添上重重一笔。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
京剧角
成立於30年代的京剧票友组织"韵声社",其活动一直延续至今。镇上有一支老年业余京剧组,演员的平均年龄70岁,还常常"京韵袅袅绕古镇"。除传统剧目外,他们还演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等选段。他们的精彩表演时时被嘉定。松江、金山等区县邀请巡回演出。
歌唱角
朱家角有喜爱唱歌者10余人,自发汇聚在一起,几年来,他们每天坚持去公园、桥头练嗓,技艺日长夜进。他们通过专家辅导训练,有的已经走上舞台。陈耀祖先生一曲高亢流水般的《我爱五指山》歌曲,1996年获得全国农民演唱一等奖桂冠,他和另一位女业余歌手两重唱,曾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选为"星期广播音乐会"指定节目,多次代表青浦县参加比赛。其他几位歌手也硕果累累,分别在县、市级歌唱比赛中,屡屡获奖。
文学角
朱家角中学春晖文学社创立13年,已有200余人次,566篇作品在全国中学生报刊杂志上发表。仅1998年上半年又有20余篇作品分别在《作品精粹》、《优秀日记》图书中入选。
13年中,文学社员以诗歌散文小说通讯等各种体裁共创作了8200余篇习作,创刊至今的106期"春晖文学"期刊流传全国各地。该文学社在多次评比中获奖,1995年被授予"优秀校园文学社团"称号。864名春晖人从最初哺育他们的朱家角山山水水,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另一支"文学艺术创作组',系由朱家角镇文化馆牵头,成立至今已逾20余个春秋。这支队伍中有作者20余人,以作家、文学院创作员、微型小说会员、故事会会员居多,坚持业余,坚持笔耕,人称;古镇笔杆子。
"文学艺术创作组"累计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作品700余篇。其中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电影剧本几乎每年见於诸报。他们还出版了《午夜星空》诗歌集,《晚霞满地》报告文学集。一批作品已通过出版社审稿,也将陆续出版。他们的作品还分别被《解放日报》、《小说界》、《青年一代》、《故事大王》等市级刊物选编结集。
"文学艺术创作组"第二个特点,坚持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20余年头,他们创作的小品、曲艺、故事、小戏,命中率相当高。曾经被上海币群众艺术馆称之为"乡村艺术家"。他们创作的评话《情深似海》获得上海市艺术文化节优秀创作奖;他们创作的故事《浴室风波》、《双母夺女》、《遗恨终天》等,曾获得上海市第九届故事会串创作一等奖、中篇通俗文学二等奖。他们创作的歌舞小品《蝶花飘飘》,96年参加上海市交流演出,获得该年度的群众文化创作、演出双连冠奖。朱家角"文学艺术创作组"现象已经引起有识人上的重视,《新民晚报》曾作过专门研究报道。
书画角
朱家角镇又一文化特色。如今书画爱好者从老到84岁的老叟,小到十几岁娃娃,由於兴趣爱好,他们自觉组成兴趣小组。以书会友,以画传情,"腹有诗书气自华",陶冶情操,有益有趣。居住在临街傍水老屋的赵福良,进门书香扑鼻来,两年来他参加全国书法大赛30次,获奖就有20余次,其中在首届"华夏杯"和"笔悟杯"书法赛中两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一时古镇商店都留有他的潇洒笔迹。还有两位书画角成员,也在全国硬笔书法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健身角
确切地说,朱家角健身角有好几处,而街心花园旁的最为引人注目,每天清晨,一些老人早早来到这里,拍拍手,扭扭脖,踢腿打拳做早操,个个精神抖擞。特别是一批白发老太手持木兰剑,和著典雅的民族音乐,动作优美飘逸,显示了朱家角人极厚的文化素养。上海市"老体协"组办的比赛中,朱家角多次获奖,使得古镇朱家角被评为上海市体育明星乡镇。
早茶角
朱家角人有喝早茶习俗,而且喝茶还能喝出许多花样,信不信由你。每天晨雾未消,朱家角放生桥下、漕港河畔的新开茶馆里,早已欢声笑语,茶客满座。来此处喝茶者都有一席固定位子,任凭风吹雨打,位子的主人始终如一,既有进镇卖菜的老农,也有本镇的常人百姓。一副大饼油条,一碗油汪汪的浇头面,和著一壶滚烫的"红茶",虽比不上广东早茶丰盛,且也悠哉乐哉。茶客们边吃边谈社会新闻,边喝边侃镇上的生意和发展,多是探讨如今政策及生活的变化,更多的是相互交流各种各样的信息。偶而也有些城里来的"头道客",来茶馆小坐解乏,独酌独饮,远眺隔河的秀水绿山,领略乡下浓浓的乡情乡音,这就是朱家角早茶角的"茶文化"一角。不过,如今水乡茶馆发生了耳目一新的变化,它不再是"老茶客"一统天下,很多年轻人也喜欢来茶馆"轧闹猛",他们说,朱家角的茶馆是"吃气氛"的理想场所。当然,你若有兴趣,不妨前往品尝品尝。
民间藏书
江南水乡朱家角,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文化古镇。朱家角的"文儒"是个个惜书如命,平民百姓也以读书、藏书为乐。1991年初,首届民间藏书开发利用研讨会在朱家角古镇召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文化艺术报、农民日报、劳动报,曾作了不同篇幅的专题报道。民间藏书的开发利用列人了上海市文化年鉴,并收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编之列。
朱家角家庭藏书普及率达50%以上,民间藏书的总数逾10万册,是镇文化馆藏书总数的10倍,超过了全县21个镇图书馆藏书的总和。其中,藏书1000册以上18户;500册以上27户;300册以上的64户。藏书种类齐全,有政治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22大类、藏书者有80高龄老者,也有普通的家庭主妇和青少年,甚至有10龄童藏书者。
朱家角人善於动脑筋,读好书,用好书,藏好书,在"用"字下功夫。曾先后举办全镇性的《特色家庭文化展览》、《深化利用民间藏书资源探讨会》、《新老藏书家联谊会》、《知识就是力量演讲会》等,编写了《地区民间藏书联合录》,并把读、用、藏书作为五好家庭评比条件。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上海市图书馆专家参观了朱家角民间藏书特色家庭后,给予朱家用藏书者三顶桂冠,书痴、书翁、书迷。
书翁周陀星,是一位?老头,也是一位"书"老头。他今年70岁,家有藏书3400多本,收集了鲁迅、莫泊桑、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冈察洛夫等文学巨匠的著作。他说过一句颇有哲理的言语:"家有藏书,切莫让它们睡大觉,要把里面养料榨乾吸尽"。
书痴杨绍平,其貌不扬,有一肚子艺术细胞,他喜欢收集书画类图书。已经超过1000多本。多年来,坚持不懈,为把全国各大名人名作收集到手,他不惜代价,钻天打洞,有志者事竟成。他收集的名人真迹有109岁苏局仙的珍品;有最小的书法家4岁陈晓彦的作品;有王光美同志的亲笔;有台湾陈立夫的书法。洋洋洒洒,杨绍平还专门办过展览会;连外国人都亲临欣赏。杨绍平本人则从书本上,从名家的真迹里吸取养料,练得一手过得硬的真草隶篆,且自成一体,经常与同行交换集藏。
书迷姚达人,副教授。他收藏图书有特色,专门收藏保险类图书,古今中外无所不有。他於解放初期担任过全国保险公司乾部,至今仍偏爱保险专业,他家中的保险类图书时常被保险公司借阅。 书迷来宜左,不是佛教信徒,偏对佛教情有独钟,家有佛经整整四大箱,玉佛寺方丈慕名常来他家抄录。
小小朱家角,藏书家之多,藏书类之广,已经到了令人眼花缭乱地步,其社会效应已超过古镇本身,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重视。前不久,不知日本人如何得到信息,率一帮日本大阪大学的教授,专程前来收集朱家角民俗民风,提出欲和一些藏书者沟通沟通。朱家角派出书翁书痴书迷三人,与日本友人切磋。三位高手不负众望,以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不卑不亢的态度和日本人交流两天。使日本人大开眼界和惊讶,引起极大兴趣,并相约来年再相会。
1991年,朱家角评选出20个"民间藏书大王",转眼间似乎变成朱家角"民间大使",借旅游热线,源源不断向世人讲述朱家角的昨天、今天、明天。朱家角东湖街,号称"藏书一条街",依托旅游者的足迹,向世人展示朱家角文化脉脉情思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更展示了朱家角古镇人们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