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图案篆刻
『壹』 成都哪里有篆刻书法印章的地方
一、著名山水画家
傅抱石:我国著名画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5年著〈国画源流概述〉,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1934年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迁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1965 年9月29日病逝南京,卒年六十二岁。
关山月(1912.9—2000.7),原名关泽霈,中国著名山水画家。1912年10月25日生于广东省阳江市。1933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后任小学教师,其绘画才能被高剑父发现,遂被吸收入春睡画院学画。1946年,被聘为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中国画科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南文艺学院教授兼中南文联美术部副部长、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副校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1982年被香港中文大学聘为学位考试委员会校外委员。
关山月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大型国画,悬挂在人民大会堂迎宾大厅,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多次在这里和外国元首会谈。
二、著名花鸟画家
于非暗(1889~1959):中国画家。1889年3月22日生于北京,1959年7月3日卒于同地。早年随王润暄学画,1912年入师范学校学习,后任教于私立师范学校、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兼任古物陈列所附设国画研究馆导师。1935年起专攻工笔花鸟画,任职于故宫古物陈列所,临摹、研究了大量古代绘画,打下了较深的传统根基。1949年后任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
他原名于照,字非厂,别署非暗,又号闲人、闻人、老非,山东蓬莱人,母系为爱新觉罗氏。于非暗幼时读过私塾1908年入满蒙高等学堂,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一年后任教于北京市立第二小学,兼任及北京《晨报》美编,同时随民间画家王润暄学习绘画。写有《都门钓鱼记》、《都门艺菊记》、《都门养鸽记》等书,影响颇大。1935年到故宫古物陈列所(今故宫博物院)工作,临摹、研究了故宫收藏的大量绘画,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此时他担任古物陈列所附设的国画研究馆的导师,并先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学校、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华北大学、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36年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首次个人画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相继担任了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画师、副院长等职。
俞致贞、刘力上等当代中国花鸟画大师都是他的弟子。
三、工笔牡丹著名画家
于非暗:工笔牡丹属当代第一。不用多介绍了。您输入这个名字搜索就知道了,里面也有他的工笔牡丹图片。
俞致贞:(1915-1995.5.)汉族,北京人。字一云。画室名百花书屋。擅国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34年拜于非暗为师学小写意花鸟及工笔草虫,兼习瘦金体、篆书,后专攻工笔。1937年入故宫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临摹研究历代名画,以宋元工笔花鸟为主,兼学画史、画论并研制国画颜料,历时八年。1946年遵于非暗之命至成都大风堂拜张大千为师,1951年回京。1957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次年调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64年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教授,1964年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金碧茶花屏风。 1971年至1984年为钓鱼台国宾馆绘制巨幅工笔花鸟画。1983年与刘力上为紫光阁绘制巨幅《荷塘清趣》。1984年退休,任中央工艺美院咨询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会顾问,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北京花鸟画会名誉会长 。 擅长工笔花鸟、草虫、蔬果。作品有《沙果双鹊》、《荷花》、《耄耋图》等 。出版有《荣宝斋画谱——工笔花卉》、《俞致贞画辑》、《工笔花卉、草虫技法》、《美术画库——工笔花卉技法》(与刘力上合作)、《俞致贞、刘力上画集》等专集、专著。六十年代评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 。
四、写意牡丹著名画家
王雪涛,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1903年12月31日出生,1982年11月24日逝世,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 。自幼喜绘画,1918 年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附设手工图画科,毕业后到小学执教。 1922 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转读国画系,受教于陈师曾、萧谦中、汤定之、王梦白等诸位前辈,尤受王梦白影响最大。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奉师命改名雪涛。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辞去教职,专事绘画创作,卖画为生。同时,潜心师传统,上追徐渭、陈淳,又得名师指点,画艺大进。1954年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5年参加筹备北京中国画院工作,1957 年任该院画师、院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任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及北京市委委员 。
王雪涛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对我国小写意花鸟绘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创作上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画法上工写结合,虚实结合。他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注重写生,尤善于描绘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蝈蝈、天牛、青蛙、蜻蜓、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爱。他还善用灵巧多变的笔墨,色墨结合,以色助墨、以墨显色,在传统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画法讲求的色彩规律,以求整体色彩对比协调,为画面增添韵律。他能准确地把握动态中的花鸟,并且能在情景交融中体现出转瞬即逝的情趣。因此他的花鸟虫鱼,刻画细致入微,鲜活多姿,生动可爱,情趣盎然。摆脱了明清花鸟画的僵化程式,创造了清新灵妙,雅俗共赏的鲜明风格。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其花鸟画已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至今无人出其右。上世纪 80 年代初,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花鸟画》,王雪涛别具一格的花鸟技法被重点收录其中。李振凯
擅长:油画,中国人物画,书法,篆刻,尤以油画人物和书法著称。
简介:李振凯,字李松,号冰雨,山东宁津人。自幼以地为纸、以水代墨练习中国书画,九岁那年就受到著名书画家白冰先生的精心指导。习书画。系加拿大世界书画家协会笔耕会员。马来西亚中央艺术研究院顾问,中国大众书画社常务理事、书法家、一级美术导师、一级美术鉴赏师。1997——2001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中国画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其艺术作品曾在全国艺术作品大赛中获奖40余次。2001年——2005年间先后在北京、济南、郑州等地举办了个人书画作品展,赢得了社会好评!并有多家媒体、报纸对其艺术作品作过专题报道。其艺术作品已被许多国家、地区的博物馆、企业及个人收藏。
主要作品及画展
1994年 在全国百津——文明杯写字段位大赛中荣获青少年组二等奖。
1995年 在建国四十六周年画家、书法家、诗人艺术作品大赛中,中国画作品《深山飞练》荣获绘 画组二等奖、书法作品《情系艺海》获得书法组一等奖。
1996年 中国画作品《春雨蒙蒙》荣获全国“楚风杯”篆刻艺术作品大赛金奖 。 1997年 艺术作品《回归》荣获全国“迎回归”艺术作品大奖赛金奖,并被选为精品赴加拿大展出。
1998年 作品《故乡的黄昏》荣获全国“长城杯”大专院校师生文学艺术作品大赛银奖。
1999年 在中国美协三百家艺术作品联展中油画作品《那时候我们还很小》荣获金奖。 在第三届国际金鹅奖书画大展中作品《悄悄话》获铜奖。2000年 在新世纪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大展中书法作品《读》荣获银奖。在“中华魂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大展五百家中荣获金奖。
2001年 5月在北京荣宝斋画廊举办了李冰雨个人艺术作品展。同年11月油画作品《远古的回忆》系列被选为精品参加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独立创作作品《书法系列》被郑州泉画廊收藏。
2002年 3月在济南举办了个人艺术作品展。油画作品《大地本色》在中国西部大地情 全国艺术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独立创作品《敦煌系列》被北京艺美画廊收藏。
2003年 4月在郑州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个人书画作品展、同年9月在郑州美术馆举办了李振凯艺术作品展。独立创作作品《江南水乡》被郑州希雅画廊收藏。11月在郑州创办了雨缘艺术工作室。
2004年 独立创作巨型壁画《静静的沉思》,同年9月独立创作作品《祈 祷》被郑州希雅画廊收藏。11月独立创作油画作品《春夏秋冬》 系列 被郑州泉画廊收藏。
2005年 创作了《百虫大战》系列丛书的全部插图。
2006年 4月创作了德州罗庄居委会大型装饰壁画《高山流水》。6月创作了天衢工业园大型装饰壁画《静静的沉思》
李振凯是七十年代青年一代中唯一能同时拥有“油画家、书法家、国画家、篆刻家、诗人”之称者,著名画家默石说:“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同时在发挥其精神气质方面,也来得直接和强烈。他的书法将书、画、印、诗、西洋画融为一体,“扎实的文化艺术功底、潇洒熟练的笔锋、立意深刻的构思、高雅清秀的色彩,已经构成了画家李振凯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无论是在人文上还是在技法的表现上使他的艺术风格得到了了标新立异的70后艺术家不可多得的艺术素养。 还有的 http://..com/question/97150135.html?si=1
『贰』 大画家黄什么。擅长画荷花
黄江涛,当代中国画家、艺术理论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北京黄宾虹画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特聘创作书画家、振黄水墨艺术研究院院长。
『叁』 中国史上有哪些篆刻大师
吾丘衍(1292---1311)元代篆刻家。字子行,号贞白,又号竹房、竹素,龙游(今属浙江)人,精六书工篆刻,与赵孟頫齐名。力矫唐宋六文八体失真之弊,以玉筯篆入印,印学为之一变。著有《学古编》二卷、《印式》二卷、《周秦刻石释音》等。
文彭(1472—1573)、书画家。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国子先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文徵明长子。授秀水训导,官国子临监士。工书法,初学锺、王后法怀素,晚年全力倾于孙过庭,以篆、隶最见粹。曾书《古诗十九首卷》,并有嘉靖三十年(1551)《题仇十洲摹本清上河图记》尤精篆刻,风格工稳,与何震并称“文何”。原多作牙章,后得灯光石,乃多刻石章。为后世所宗,称为流派印章的开山“鼻祖”,善写墨竹,老笔纵横,直逼文同。亦工山水,有《桐阴壁暑图》,类父风。传世画迹有隆庆六年(1572)作《兰竹图》卷,图录于《晋唐五代宋明清书画集》。亦能诗,著有《博士诗》。
何震(?---约1604)明代篆刻家。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婺源(今属江西)人。精六书,认为“六书不精邃入神,而能驱刀如笔,我不信也”,提倡在加强书法艺术的基础上提高印章艺术。篆刻吸取秦汉印,尤取汉铸印之长,篆法简洁,章法平正,创用以往采用的切刀灶台,刀痕显露,痛快生辣中有苍劲之气。程原曾谓其“白文如晴霞散绮,玉树临风朱文如荷花映水,文鸳戏波”。风格端重,名盛一时,为皖派(亦称“微派”)的开创者。与文彭并称“文何”。著有《续学古编》二卷。
苏宣(1553--?)明代篆刻家。字尔宣,又字啸民,号泗水,歙县(今属安微)人。其交苏汇善古文词。他幼承庭训,喜读书、击剑。虽断碑残碣,亦多窥研。后在上海顾从德、嘉兴项元汴等处纵览秦汉玺印,尽得其法。其作品能得汉印神貌,所流传极广。与文彭、何震齐名、有鼎足而三之称。董其昌、陈继儒、袁中道、孙克弘等人用印。皆出其手。著有《苏式印略》四卷.
甘蝪 明代篆刻家。字旭甫,号寅东,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精研篆刻,酷爱秦汉鉩印。尝见《印薮》木刻本,摹刻失真,乃以铜、玉摹刻,废寝忘食,期在必得,终成《集古印谱》五卷,内附《甘氏印正》、《印正附说》等。
吴迥 明代篆刻家。字亦步,(今属安徽)人.篆刻宗何震,深得其法。董其昌推重之,并书其谙曰:“亦步舞轻举妄象时气已吞虎,今犹二十许人,试以其印章杂之长聊(何震),深得其法。董其昌推重之,并书其谱日:“亦步舞象时气已吞虎,今犹二十许人,试经其印章杂之长卿(何震)印中,不复可辨。不知异时复作何状?”著有《珍善斋印印》二卷、《晓采居印印》四卷。
朱简 明代篆刻家。字修能,号畸臣,后改名闻,休宁(今属安微)人。精研六书。颇多收获。篆刻着重笔意,以切刻石,自成面目。善诗,与李流芳、赵宦光、陈继儒等互有唱和。著有《印品》、《菌阁藏印》、《修能印谙》等。
梁袠 明代篆刻家。字千秋,扬州(今属江苏)人。寄居白下《今江苏南京》。篆刻守其师何震法,能逼真。当时善监者见何震、染袠两人篆刻,竟难辨别。著有《印隽》四卷。弟年,字大年,同寓南京,亦精篆刻。
汪关 明代篆刻家。原名东阳,字果叔,因得一铜印《汪关》遂改名,更字子,翕现《今属安徽》人,寄居娄东(今江苏太仓)。创作活动约在万历(1573—1619)间。专法汉印,能得其神髓,以冲以、以冲刀法刻之,在工整秀致中有蔬宕剥落之趣。明代末叶,名公巨卿、大书画家之印,多出其手。著有《宝印斋印式》二卷。
归昌世 (1573—1644) 明代篆刻家。字文休,号假庵,昆山(今属江苏)人,寄居常熟。归有光之孙。篆刻取法文彭,能不为其束缚。尝论印曰:“作印不徒学古人面目,而在探其源。源则作者性灵也。性灵出,而法弈偕焉。”(见《明清篆刻流派印谱》善草、画兰竹,诗文得家法。著有《假庵诗草》等。
宋珏(1572-1632)明代篆刻家。字比玉,别号荔枝生,亦作荔枝仙,莆田(今属福建)人,寄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精八分书善篆刻,为莆田派创始者。渐江海宁周春论印诗云:闻说莆田宋比玉,创将汉奴入图书。“但至今未发现用汉隶的原作,即在宋珏绘画上所用印,亦未见以汉隶入印。亦善画,工山水、松:能诗。
胡正言(1582—1673)明清篆刻家。字曰从,可别号十竹主人,休宁(今属安徽)人,久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篆刻取法何震平实一路,运以已意,豪放虽不及何震,但能以工稳见胜。其风格曾风行一时,为世所重。著有《十竹斋印存》四卷、《胡氏篆草》二善绘画,于天启七年(1627)用木刻成《十竹斋笺谱》影响深远。
程原 明末清初篆刻家。字孟长,于细朱、满白、烂铜,切玉盘虬屈曲之文,各臻其妙。子朴,字元素,亦精篆刻,能得何氏嫡传。
程邃 约1605—1691 明末清初篆刻家、书画家。字穆倩、朽民,号垢区、青溪、垢道人,野全道道者、江东布衣,翕县(今属安徽)人晚年侨居扬州。诸先生。博学,工诗文。早年从黄半、道周,扬迁游。品行端悫,敦尚气世、节。明末阮大铖,马士英笔等大兴狱,邃只身匿迹幸免。篆刻取法秦汉,善以大篆入印,朴厚苍浑,能自己、见笔意,人皆宗之,为皖派首要作家。擅山水,初仿巨然,后纯用渴焦墨,沈郁苍古,别具蹊径。为新安画派中主要画家。现代黄宾虹评其画有“千裂秋风,润含春雨”之趣,杨孟截评曰:“黄子久画如老将用兵,不立队伍,而颐指气使,无不如意,惟垢道人能之。”书法不蹈袭古人,尤工分书,长于金石考证,亦精医道。崇祯十三年(1640)尝作同《仿黄子久深岩飞瀑图》轴,著录于《知鱼堂书画录》传世作品有康熙十三年(1640)为王时敏作《山水图》轴,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会心吟》、《萧然吟诗集》。
江皜臣 明末清初篆刻家字濯之,号汉臣,翕县(今属安徵)人一作源(今属江西)人。篆刻晶玉,行刀自然取势,无凝滞病。尝云“切玉后,恒觉石如宿腐,不得为”其学生陶碧,字石公,福建普江人,常随左右,勤奋学习,尽得刻晶玉之法~
『肆』 张大千荷花图的画家简介
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正权,后改名爰(yuán),字季爰,号大千专,别号
大千居士、下里巴人,属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
青年时随兄到日本京都攻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曾从师学诗文书画,后忽耽于佛学,度为僧,法号大干,后经还俗,以法号行。他擅绘画,受八大山人、石涛的影响,尤长山水,喜好画荷花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与齐白石井有“南张北齐”之誉。50年代栖身海外,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湾。张大于诗、书、画、篆刻俱精,对于中国古字画的鉴赏独具慧眼。尤其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
『伍』 荷花影的画家简介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和诗歌。一生作画不辍,留下大量诗、书、画、印作品。传世画作有《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等。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三卷本《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画册多种。
『陆』 韩文刚莲花书画多少钱一副
温州一些大型慈善书画拍卖会上和温州企业商会年会的义卖中我们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先后向慈善机构捐赠书画作品五百多幅,所有义卖善款全部用于偏远山区教育和公益事业,他用手中的笔诠释了一个书画家的社会担当。他就是著名爱心书画韩文刚。他也是安徽省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画家协会会员,温州市书画家协会会员,温州市一腾书画室副社长兼秘书长,温州市韩文刚书画培训中心创始人。
韩文刚,安徽阜阳人,生于1971年9月23日,先后毕业于安徽省工艺美术学校和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多次受邀在国内外举办过个人展和多人展,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书画赛事并获大奖。
他出身书香门第,(父亲韩梓林也是国内外著名的大草、行草书法大师),传承家学,酷爱书画,后又考取美术学院深造,之后又拜访学习了书画名家大师们的技能方法,功底深厚;他注重吸收历代各家各派所长,继承母体又脱离母体,无论是作品题材、构想、章法、意境等,均能多方面接纳,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他一生对书画事业执迷,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书画研究上。他对汉隶、“二王”、“颜欧柳赵”名家碑帖、书论,均有深入的潜心研究与临写。他的作品均以弘扬仁义道德为主要内容,以倡导德善为艺术追求。他持之以恒,勤学苦练,数十年如一日,才有今天的成就。俗话说:“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他性格开朗、扬溢大方,平易近人、说话幽默、为人淳朴友善,所以他的创作潇洒奔放,法度严谨、厚重而不失飘逸,灵动而不失庄严,张扬中有个性、稳重。
他最擅长的书法是:隶书,篆书,行书,楷书和变体书法。国画是:竹子、虾、牡丹、荷花等,在教学方面,素描,水粉,油画,剪纸,篆刻很也很精通。
韩文刚老师表示——将一生奉献给书画教学事业和慈善事业,让书画助力慈善,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柒』 最喜欢画荷花、梅花的元代画家是谁
是王冕。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竹斋,别号梅花屋主,元诸暨枫桥人。自幼好学,白天放牛,每晚借佛殿长明灯夜读,终成通儒。诗多描写田园生活,同情人民疾苦,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于荷花。书法、篆刻皆自成风格,足以名家。有《竹斋诗集》传世。
『捌』 齐白石绘画种类.最擅长画什么.绘画特点.蛙声十里出山泉小故事.荷花蜻蜓绘画风格.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和诗歌。一生作画不辍,留下大量诗、书、画、印作品。传世画作有《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等。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三卷本《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画册多种。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画家齐白石老先生在1951年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画面上没有蛙,却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而这蛙声也非是即时可“听”见的,运用了这种特殊的联想手法,《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中,并非仅仅将对象的外形在画面上进行惟妙惟肖的再现,而是紧紧的抓住对象的性格,把它反映出来,即写物的神。画面中山川、河流、蝌蚪无不生动鲜活。而齐白石先生着重的是通过画面本身的生动。显然齐白石先生是经过了深入的、准确的分析,所以对于所画的对象就能够非常熟悉,充分地体会和掌握对象的特殊本质及其特征,作画的时候,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表现的对象中去,迁想妙得,提笔一挥,才能够把对象的形和神真实生动的表现出来。恰到好处,是绝妙之至的构思。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荷花蜻蜓图》反映了齐白石的独特画风。这幅画给人的感觉是风格清新淡雅,用笔精巧洒脱。画中荷花鲜艳欲滴,蜻蜓翩翩起舞,水波荡漾,欣赏此画,有如清凉之风阵阵吹过,给人无尽的艺术享受。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并兼及人物、山水,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美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
『玖』 齐白石《荷花影》的简介.
世纪名満中外的杰出艺术家齐白石老人,以毕生的笔耕墨耘为人们留下了无数美妙画幅。其中,他九十二岁高龄创作的《荷花影》,厅思异构,意味深长,不仅久已脍炙人口,就是老人自己也颇为自得呢!他在画上题道:“麟庐弟得此,缘也。”意思是,可遇而不可求。字里行间,流露着迥非寻常的自我估价。
他还接着写道:“九十二白石画若是何缘故?问麟庐、苦禅二人便知。”为了寻根究底,我曾拜托一位朋友去请教许麟庐先生。也许是他唯恐阐说不详吧,他并未正面回答“是何缘故”,却烘云托月般地回忆了一个饶有兴味的故事。原来,白石老人完成此画之际,正巧追随老人多年的弟子许麟庐、李苦禅在座。他们一致叹赏不已,爱莫能释,争求惠赐。风趣的老人便命两位弟子抓阄,结果许麟庐得中,为了不使苦禅失望,老人随后又画成同样一幅相赠。看来,《荷花影》也深受老人得意门生的珍爱。
那么,这一作品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重新欣赏一下。这幅作风豪放的大写意,画面异常单纯洗炼:微波轻扬的水面上,是一枝似垂仍仰的娇艳红荷,水中葆影的形态与此相妨,只是色泽浅淡——不过并非倒影,它也是似垂复仰向上开放的。荷影之旁,一群天真活泼的蝌蚪纷纷游来,以假当真,追逐着可望而不可及的荷影。看了这张画,有些人兴许要挑剔了,或者说,水中的荷影,是人在岸上看到的,水中的蝌蚪何能看见?或者说,现实世界的水中但见倒影,哪有正影?或者说,清风徐来,波吹皱,水下荷影怎能不受光线的影响,依然完整如故?这些批评也有道理,但所持的道理乃自然科学之道理,而中国的写意画从来是师法自然又不满足于仅仅如实摹写的,优秀的写意画家,历来不与照相机争功,总是以来自现实的真情实感为基础,以生活中的可视形象为素材,驰骋想象,神与物游,从而在笔下创造出一个渗透着画家感情与思想的画境来。唯其如此,才能动人以情,喻人紧理。白石老人的《荷花影》描写了现实所无的情境,似乎狂怪,然而可以使人会心。似乎不全物理,但合乎情理。这情理来源于生活中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去体味自然的人们的心灵深处。蝌蚪追逐水中荷影的天真而执着,是人们欣赏的,不是欣赏其无知,而是欣赏其追求美妙事物的执着,正象人们欣赏电影中的老少群猴手足相接去水中捞月一样。画里表达的爱,似乎是描绘对象,其实是从对象中看到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的人们的精神。这种爱,说得确切一些应是爱怜,既爱其勇于追求,又怜其不谙真伪,分明寄托着一种意味悠长的哲理:热爱生活勇于进取,还要饶于智慧,明辨真伪!显然,老人在这里没有以图解物理为已任,倒是以善感多情的心灵和富于启示性的生活哲理去寄予创作的。某些观者非要胶柱鼓瑟地格之以物理,当然是“多情反被无情恼”了。
构思上的FF“狂怪求理”,如果不能出之以“不似之似”的形象,再好的写意画构思也无法恰到好处地表达。白石老人深明此理。在《荷花影》中,荷花是似的,蝌蚪也是似的,水中荷影的浅淡也是似的,但组成的画面,彼此间的关系,却是老人的艺术幻化,是现实中所未有的,也可以说是不似的。但作者的感受又是很多人共同的,因此,从“中得心源”来看,归根结底还是似的。似不在皮毛,也不仅在于一切如实描写,而在于捕捉审美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感受,并加以升华。这便是《荷花影》“狂怪求理”,“不似似之F”的妙谛,也是中国写意画“中得心源”的要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中,有所谓“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优秀的写意画家不但重视“师法造化”,而且尤其重视创作过程中的“中得心源”。为了表达真挚而强烈的感受,抒发饱满的感情,寄寓深刻的思想,往往不完全遵从自然规律,甚至“以奴仆命风月”,因情造境,撷取现实中的事物,重新组织,借以构筑美丽动人又足以交流画家和观者喜怒哀乐的理想境界。似乎“超以象外”,实则“得其寰中”;仿佛有悖物理,实则合乎情理。在此基础上放笔直取,才有可能创造出“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佳作来。
白石的《荷花影》说明,要画好写意花卉画,只知大胆放笔,怕还不行;只晓得对物写生,也尚不够。一个有志于创新的花鸟画家,应该以人民的情感去体验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去发现并描绘那些不但给人以快感,而且能让人感奋,给人启迪,使人尺醒的美好心灵中的图画。这样的作品,才真正获得了人们经常提倡的“画外境”与“意外妙”,才真正值得称颂
『拾』 荷花荷叶蜻蜓鱼一幅画能取什么名字
荷花蜻蜓图》笔墨简约,意蕴丰厚。画荷不要拘于窠臼、不要流于习气。画家画荷叶以石绿色敷染,掺以藤黄色及墨色,铺毫刷笔,让墨色在干湿、虚实、浓淡中形成自然、和谐的块面;再勾出叶脉纹络,形成如荫 似盖的绿叶。为让绿叶有所依托,画家饱蘸浓墨,掺以石绿色,顺势在绿叶下渲染出大片墨块。绿叶用墨浓中有淡、实中带虚,层次丰富,黑色和绿色相互映照。两叶之间,用胭脂红涂出荷花。花苞在田田荷叶之间,有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画家从画右面的边际画出墨中带绿的藤杆,让其与荷叶相抵,如撑开的绿伞。三株藤杆粗细、长短不一,彼此交叉着。画中的荷叶以厚重的块面绘出,塘底的涟漪以细劲的线条绘出。下半部的横向线条起伏变化,给人一种微风吹动、水波荡漾的感觉。振翅低飞的蜻蜓生动活泼,粗放笔法画成的荷叶与工细笔法画成的草虫形成对比。此画用笔或重拙、或轻灵、或粗犷、或纤美,力度与情趣兼具,饶有金石之气;墨色酣畅淋漓,红花与墨叶(及绿叶)相映,富有生机;荷叶团团, 蜻蜓翩翩起舞;在构图上,上部荷花实中带虚,下部涟漪虚中有实,中间的蜻蜓连接了这两部分,画笔墨凝练、形象生动、格调清新、雅俗共赏,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蕴涵着丰富的审美趣味 。
社会评价
《荷花蜻蜓图》反映了齐白石的独特画风。这幅画给人的感觉是风格清新淡雅,用笔精巧洒脱。画中荷花鲜艳欲滴,蜻蜓翩翩起舞,水波荡漾,欣赏此画,有如清凉之风阵阵吹过,给人无尽的艺术享受。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绘画师法 徐渭、 朱耷、石涛、吴昌硕等,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并兼及人物、山水,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美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 花鸟画最高峰。
画家简介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号渭青、兰亭,后改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白石老 人,别署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借山吟馆主者、寄萍、齐大、木居士、湘上老农、三百石印富翁等。 湖南 湘潭人。家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和诗歌。一生作画不辍,留下大量诗、书、画、印作品。传世画作有《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等。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三卷本《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画册多种。
专家鉴定
著名学者胡适对齐白石老人记述亲人及回忆童年的文章评价甚高,认为那是很朴素真实的传记文章,最能感动人。而齐白石不独作文如此,绘画更具率真之气。他一生保持农民淳朴的本色,用近乎儿童般纯真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天真烂漫。郎绍君曾说,齐白石正是通过“衰年变法”,把农民的淳朴、真率、刚健与经过改造的文人艺术语言熔为一炉,在“第二童年期”生发出奇异的光辉。德国勃纳德·利维古德说,人在60岁以后会出现第二童年期;如果有意识地接受这一转变,人的创造力可能会走向更高的起点。
齐白石兼攻诗文、书画、篆刻。迫于时艰,他以鬻艺养家糊口。他在学画过程中曾得到陈师曾、林风眠、徐悲鸿等人的扶携。特别是陈师曾,力劝其改变冷逸的画风。齐白石遂创“红花墨叶”画法———在红色、黑色的强烈对比中表现浓郁的民间审美趣味,传达强烈的生命勃发意识。齐白石的画一扫传统文人画的荒寒之气,生机盎然,具有烂漫的情趣。
齐白石在一幅画上题有“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跋语。他主张,画家必须以真实的生活为创作依据,不能笔下妄为;要对客观对象加以提炼、概括,以营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的画取材广泛,举凡花鸟、山水、人物,无不热烈礼赞。其画质朴纯真、清新刚健,充满着对农村生活的挚爱之情。梅墨生评价齐白石的画:“其艺术混合着泥土、田舍的芳香质朴气息与文人画的雅洁、洗练。生活气(齐称为“蔬笋气”)与书卷气、金石气团抱为齐白石画艺的生命机趣……”
荷花是齐白石经常描绘的题材之一。他的荷花画上多作有咏荷诗。如他的《荷塘》上作有“少时戏语总难忘,欲构凉窗坐板塘。难得那人含约笑,隔年消息听荷香”的诗句,写出少年时的齐白石与某位佳人相约赏荷的朦胧情怀。他还写有“一花一叶扫凡胎,抛杖拈毫画出来。解语荷花应记得,那年生日老萍衰”的题画诗。荷花解语,连齐白石的生日都记得。齐白石在92岁那年画了两幅画面近似的《荷花影》,像哄小孩一样,让弟子李苦禅、许麟庐抓阄后各得一张。我们从中既可看出齐白石的童心可掬,又可看出他对荷花的深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