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瓶
A. 宋汝窑和现代仿汝窑有什么区别
1、釉面:汝窑(汝瓷)真品的釉面光泽和开片,是经历过时间的洗礼釉面温润如玉的光泽和细密、古朴、自然的开片是仿品所达不到的。仿品汝窑瓷器,以现代技术手段空值釉面开片,同时仿汝窑瓷器因时间短,釉面的开片将会持续一个长久的过程。
2、陶土成分:对宋代汝窑瓷器的窑址众说纷纭,更何况宋代汝窑瓷器的陶土及配方了,因陶土和釉料出产地也已不同,其中的成分和含量与真品所用是不同的。现代人即使有了与宋代真品烧造时的胎土和釉料的配比,工拉胚的技艺也未必能够达到古代工匠的熟练程度和皇室严格的要求,现代仿品多是灌浆手段。
(1)海棠瓶扩展阅读:
汝窑的特点如下:
胎色
汝窑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
釉色
汝窑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支钉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
器型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
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
B. “景泰蓝”得名于( )
景泰蓝是北京特有的传统工艺品,得名于明朝景泰蓝年间,且以蓝釉为其特点。
清乾隆年间,景泰蓝木品的花色、品种增多,除大量制作祭器外,还制有围屏、屏风、桌椅、绣墩、枕头、鼻烟壶等用具和陈设品。由于制作技木的提高与设备上的逐渐完善,不但能制作极小的精致器物,还能制作一丈多高的大佛塔。
清末,景泰蓝工艺品在国际市场渐负盛名,在1904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两次获奖。
新中国建立后,景泰蓝行业逐浙扩大,技艺精湛的工人和设计人员由建国初期的60多人增加到 5000多人,产值提高了好几百倍,品种规格达1000多种。近年来又恢复了炉、鼎、壶、立体兽、蜡台的生产,还恢复了过去认为最难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的侍统产品。用景泰蓝形式仿制的部分出土文物,如"金银错豆"、"凤头扁壶"也都获得了可喜的成功。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龙凤、狮子、缠枝莲等图案,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实主义题材的"钢花瓶"、"咏梅盘"、"礼花盆"、"首都八景"等产品不断涌现,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今天,北京景泰蓝工艺品畅销世界五大洲,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C. 宋汝窑和现代仿汝窑有什么区别
1、釉面:汝窑(汝瓷)真品的釉面光泽和开片,是经历过时间的洗礼,釉面温润如玉的光泽和细密、古朴、自然的开片是仿品所达不到的。仿品汝窑瓷器,以现代技术手段空值釉面开片,同时仿汝窑瓷器因时间短,釉面的开片将会持续一个长久的过程。
2、陶土成分:对宋代汝窑瓷器的窑址众说纷纭,更何况宋代汝窑瓷器的陶土及配方了,因陶土和釉料出产地也已不同,其中的成分和含量与真品所用是不同的。现代人即使有了与宋代真品烧造时的胎土和釉料的配比,工拉胚的技艺也未必能够达到古代工匠的熟练程度和皇室严格的要求,现代仿品多是灌浆手段。
3、色泽:北宋真品汝窑瓷器从釉色上分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汝窑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现代仿汝窑则不是。
(3)海棠瓶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在养汝窑的过程中,不要用高温水烫汝窑,更不要把汝窑放在水里煮,这样容易使汝窑发生非自然开片或损坏汝窑器具,最严重时出现胎质开列漏水现象。
2、选择什么样开片类型的汝窑来养很重要。小器型的汝窑使用价值高些,要靠养来开片,所以要选购那种开片不明显的汝窑来养,通过养来实现开片效果。
3、而小器型汝窑不要去选购开片明显的汝窑,很多汝窑商家为了满足消者的心理需求,在烧制过程中是为了开片而开片,这是非自然开片现象。
4、对于大器型的汝窑,则需要有较明显的开片纹面为好,因为大器型的汝窑很少使用,所以养的机会就少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汝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仿汝窑粉青釉海棠瓶
D. 传统工艺景泰蓝因何著名
景泰蓝又叫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年间,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现在虽然各色具备,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为景泰蓝已变为一种工艺的名称,而不是颜色的名称,景泰帝是宣德皇帝的儿子,据说宣德皇帝非常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帝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只是对于铸炼方面,宣德已到达绝顶,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颜色方面另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于是有了景泰蓝的创制。因为景泰帝事先对颜色的筹谋极费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后,也极端钟爱,所有御用陈饰无不用景泰蓝制作,种类之多不可屈数,凡瓷料所能制器无不尽有,成化时期继承遗业,未改遗风,仍努力烧制,所以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
达之后经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虽仍然烧制,可是都因循成规,虚应故事,在质量上都不能与景泰和成化年间之器媲美。万历以后,虽然偶有烧制,但不像以前设官置厂视为例务,所以以后出品极少。终明代一世,都没能复兴。
清乾隆年间,景泰蓝产品的花色、品种增多,除大量制作祭器外,还制有围屏、屏风、桌椅、绣墩、枕头、鼻烟壶等用具和陈设品。由于制作技术的提高与发备上的逐渐完善,不但能制作极小的精致器物,还能制作一丈多高的大佛塔。
清末和民国时期,景泰蓝工艺品在国际市场渐负盛名,在1904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两次获奖。
新中国建立后,景泰蓝行业逐渐扩大,技艺精湛的工人和设计人员由建国初期的60多人增加到5000多人,产值提高了好几百倍,品种规格达1000多种。近年来又恢复了炉、鼎、壶、立体兽、蜡台的生产,还恢复了过去认为最难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等传统产品。用景泰蓝形式仿制的部分出上文物,如“金银错豆”、“凤头扁壶”也都获得了可喜的成功。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龙凤、狮子、缠枝莲等图案,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实主义题材的“钢花瓶”、“咏梅盘”、“礼花盆”、“首都八景”等产品不断涌现,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今天,景泰蓝工艺品畅销世界,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E. 现在景泰蓝的发展是什么状况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景泰蓝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出口工艺品。
现代景泰蓝三足炉
[3]新中国建立后,景泰蓝行业逐浙扩大,技艺精湛的工人和设计人员由建国初期的60多人增加到 5000多人,产值提高了好几百倍,品种规格达1000多种。近年来又恢复了炉、鼎、壶、立体兽、蜡台的生产,还恢复了过去认为最难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的侍统产品。用景泰蓝形式仿制的部分出土文物,如"金银错豆"、"凤头扁壶"也都获得了可喜的成功。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龙凤、狮子、缠枝莲等图案,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实主义题材的"钢花瓶"、"咏梅盘"、"礼花盆"、"首都八景"等产品不断涌现,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今天,北京景泰蓝工艺品畅销世界五大洲,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 景泰蓝福寿印盒
清代初期的景泰蓝工艺已闻名天下,大量出口国外,成为海外贵族家庭中的摆饰品。这时期的景泰蓝品种丰富,制作工艺精湛,在原料上不再沿袭明代使用青铜作胎骨,而是采用延展性能较强的纯铜作材料,应用了新的制胎、掐丝技术。因此,景泰蓝造型比明代更匀实而变化多端,铜丝细薄均匀,掐丝技艺更是丝流畅婉,纹饰灵活精巧。器物的应用范围要比以往更为扩大,除了明代常制作的宫廷寺庙祭器,还出现鼻烟壶、屏风、香炉、围屏、桌椅、茶几、筷子、碗具等等。 景泰蓝器物以其浑厚持重,古朴典雅姿态,很久以前就进入国内外艺术市场,颇受人们喜爱。 北京是景泰蓝技术的发源地。最初的景泰蓝多为仿古青铜器皿,到明朝景泰年间,工艺家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端庄富丽,沉着大方,这就是今天的“景泰蓝”;清代乾隆年间采用延伸性更好的纯铜作原料,使景泰蓝工艺达到顶峰,其中尤以明朝宣德年间的最为精致。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制作时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F. 叶国珍的获得荣誉
叶国珍教授,1951年12月8日生,福建莆田人。是闻名国内外的著名古陶瓷科学与艺术研究学者。现任浙江萧山宋代名瓷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官窑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硅酸盐学副理事长、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长三角(浙江)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杭州萧山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浙江省政协特邀委员、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杭州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杭州市第二届杰出人才 。
1971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学习陶瓷艺术创作, 1986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工程系。
1979年,叶国珍的科研项目《瓷器变色釉的研究》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从此改写了自古以来陶瓷高温烧成釉色不能变化的现象,生产了陶瓷新品种——变色陶瓷。
1980年,作品《雪花釉母子羊》荣获浙江省轻纺工业新产品及装潢设计奖。
1981年,科研项目《仿南宋官窑粉青釉色的研究》荣获浙江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奖。
1981年,科研项目《官窑瓷器和变色釉瓷器》荣获轻工业科技成果奖。
1982年,作品《新彩寿星十杯壶》荣获浙江省轻纺工业四新产品优秀设计奖。
1983年,科研项目《免烧彩瓷微孔釉的研究》荣获浙江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6年,国家决定在官窑遗址建造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在萧山建立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叶国珍任研究所所长。
1989年,由叶国珍担任所长的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开始批量生产官窑瓷器。同年,在北京国际博览会和精品博览会上,叶国珍研制的官窑瓷器分获金奖和银奖。
1990年,作品《尖晶石型Fe-Cr发色高级翠青釉瓷》荣获全国轻工业优秀新产品三等奖。
1990年,叶国珍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
1991年,叶国珍作为《用杭州紫金土仿制南宋官窑瓷》科研项目的第二发明人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那年获一等奖的是火箭大集体数万人搞的项目。
1991年,科研项目《高级翠青釉瓷及尖晶石型Fe-Cr发色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2年,叶国珍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叶国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科研项目《中国瓷器的研究》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科研项目《中国瓷器工艺起源的研究》荣获中国轻工业科技一等奖。
1996年,叶国珍创办了浙江萧山宋代名瓷研究所,继续研究南宋官窑瓷。
1999年,科研项目《中国青釉定位定型开片裂纹瓷及其制造技术》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后,凭着对古陶瓷艺术的挚爱和对科学技术的执着追求,叶国珍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00年,科研项目《宋代在泉青瓷工艺恢复和产品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作品《拓雕葵口龙盘》荣获首届中国杭州西湖艺术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金奖。
2001年,科研项目《宋代在泉青瓷工艺恢复和产品开发》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年,作品《十八款系列》荣获首届中国五大名窑大师作品金奖。
2002年,作品《茶具》荣获首届中国茶与茶文化展特等奖。
2003年,科研项目《纳米氧化铝改性官哥窑青瓷及其抗胎裂研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作品《琮瓶》、《茶具》、《贯耳瓶》、《夔龙》荣获2004杭州市优秀旅游商品优胜奖。
2005年,科研项目《南宋官窑工艺恢复与产品开发研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又一举恢复了失传800年的天目釉瓷。
2007年,科研项目《天目釉瓷及高温生成Fe晶相在釉表层呈色技术研究》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8年,叶国珍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
2008年,作品《海棠瓶》、《石榴壶》荣获2008年度杭州市优秀旅游纪念品金奖。
2009年,叶国珍荣获杭州市第二届杰出人才称号。
2009年,作品《冰川玉尊》荣获首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2009年,作品《冰川玉尊》荣获第三届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奖。
2009年,作品《宫廷茶具》、《故宫旺牛》荣获2009年度杭州市优秀旅游纪念品金奖。
2009年,作品《故宫旺牛》荣获2009杭州市优秀旅游商品优胜奖。
2009年,叶国珍的“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荣获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金奖。
2009年,作品《仿南宋官窑夔耳双环三弦尊》荣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
2010年,作品《平口梅瓶》荣获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2010年,作品《圆洗》荣获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展铜奖。 叶国珍教授的作品和其他陶瓷艺术家作品区别就在于他充分利用自己在恢复南宋官窑时对南宋官窑艺术文化的深入研究。这使他能够很好地把南宋官窑瓷材料应用同设计南宋官窑瓷造型完全地结合起来,制作出尽善尽美的青瓷艺术品。所以有人说他的作品是现代南宋官窑的经典之作,因而被誉为中国碎瓷王。作为当代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的叶国珍先生,他研制的南宋官窑青瓷作品充分体现出厚重的南宋官窑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南宋官窑青瓷艺术形式,收藏家评价他的作品是南宋官窑品质和青瓷艺术精华相结合的结晶品。
G. 景泰蓝名字的由来
民间传说,元朝初年,皇宫失火,金銮殿与众奇珍异宝烧成了一片灰烬。但废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斓晶莹闪耀的宝瓶。群臣惊讶,献给皇帝,说是上天所赐。皇上得到此物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如若不然,全部杀头。圣旨一下,可忙坏了京城里九九八十一家手工坊的工匠们。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参透这上天所赐的工艺。最后只能求助于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传说他是女娲后人,因其善做奇巧工艺,才被人们誉为“巧手李”。不久,“巧手李”称女娲娘娘身披霞衣、脚踏祥云给其托梦云:“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巧手李”参透此梦,原来皇宫大火,金銮殿里宝石金银烧熔在一起形成此瓶。并下圣旨,不论“巧天工” 制作多少宝瓶,均归皇宫所有,因为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于是人们都称其为“奇宝烧”。因为常人没有资格拥有“奇宝烧”,所以这种艺术成为了宫廷艺术。到了明景泰年间,工艺水平到达顶峰。由于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景泰蓝已不是只有皇上才配拥有的物件。但因其精美,被誉为“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1904 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景泰蓝荣获一等奖。现如今,景泰蓝在五洲四海名声大震,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称赞。
H. 有一个早逝的作者写的一本书里有一个叫阿时的人,是哪本书。“阿时轻轻的将枕边的红海棠花瓶推远一些。”
安妮日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