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枯萎病图片
A. 求教兰花茎腐病的原因和症状
起因及症来状茎腐病又源称枯萎病和凋萎病,其病原菌是一种叫半知菌亚门尖胞镰刀菌的真菌。发病高峰在每年的5月至9月,最早发病可出现在2月份;发病的典型症状是兰苗的芯叶从基部开始发黄,然后迅速自下而上、自里而外发展,往往一苗兰草在短短一两天内就枯黄干死,如用手触摸,会整株草从叶柄的指环处折断。此时,如果倒盆,就可发现病苗的根系仍然完好无损,甚至还有水晶头存在,当年发出的新芽也是完好的。但如果切开病苗的假球茎,就会发现球茎内部已经变为褐色,甚至腐烂。继续往下切割还可发现,那些叶面翠绿、看似完好的苗,其假球茎内部已经被感染变色,发病倒草是迟早的事。
B. 兰花有病用什么药水
我们知道,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内都有细胞核。通常经常听说病菌、真菌等之分,而不知其祥。事实上,微生物中只有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故又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很少,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而病毒则没有细胞结构,属于原生微生物。上述三类都能使兰花致病。 1、真菌病害真菌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它与细菌的主要区别是细胞核,真菌有细胞核,细菌没有细胞核。真菌与细菌一样,对人类、动植物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真菌有利也有害,我们在这里研究的是它的危害,如白娟病、褐斑病、黑斑病、霉菌病,都对兰花生长不利。真菌是一类没有叶绿素的低等生物,个体大小不一,多数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真菌菌体由菌丝组成,无根、茎、叶的分化,无叶绿素,不能自己制造养料,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活的低等生物。真菌菌丝呈管状,多数菌丝有隔膜,此类菌丝为多细胞,隔膜中央有小孔,使细胞质、细胞核得以通过。有些真菌的菌丝无隔膜,为多核细胞。真菌以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进行繁殖。直菌的种类很多,分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撮子菌和半知菌五类,广泛地分布在自然界,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人类利用真菌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真菌的发酵产物可制成具有不同色、香、味的食物和调味品,如腐乳、酱油等。酶制剂生产、织物的退浆、石油的脱蜡、抗生素和甾族激素药物的生产等都和真菌有关。多种真菌是著名的药材并得到普遍应用。真菌分泌的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这是真菌的有益方面。真菌能分解各种有机物,增加土壤肥力,在自然界物质循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真菌常引起食品以及工业产品如纺织、皮革制品、纸张、木器、光学仪器等的霉变。真菌还引起植物的病害,真菌作为病原微生物还能侵入人体和动物,真菌的发育分营养和繁殖两个阶段,菌丝为营养体,无性和有性孢子为繁殖体。它们主要借助风、雨、昆虫或花卉的种苗传播,通过花卉植物表皮的气孔、水孔、皮孔等自然孔口和各种伤口侵入体内,也可直接侵入无伤表皮。在生病部位上表现出白粉、锈粉、煤污、斑点、腐烂、枯萎、畸形等症状。花卉病害中,以真菌性病害发生最普遍,分布广,危害大。 真菌引起的兰花病害,至少占整个病害的2/3以上。感染兰花的真菌都是寄生性的。它们从寄主身上吸取养分,破坏组织,从而引起寄主产生许多症状,例如腐烂、发锈、猝倒、枯萎、溃疡、炭疽、痂斑、斑点、等。有些真菌寄生于兰花植物体表面,以特殊的菌丝插入表皮细胞;有些则生于细胞之间或围绕活细胞;但大多数真菌都是不分青红皂白,穿过组织(包括细胞)使之死亡。 危害兰花的真菌约有30余属100多种。常见的为:引起炭疽病的刺孢盘属(Collectotrichum),引起白绢病的小核菌属(Sclerotium),引起花果枯萎病的葡萄孢属(Botrytis),引起黑腐病或心腐病的疫霉属(Phytophthora),引起叶斑病或枯萎病的镰孢属(Fusarum),以及引起锈病的夏孢锈菌属(Uerdo)、鞘锈菌属(Coleosporium)等。 2、细菌病害细菌病害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我们常见的软腐病细菌,可使兰根,茎叶病变腐烂。这样的细菌叫做“病原菌”。主要是以防为主。物体表面和体内,都有细菌生活着,它是一个非常微小的生物,是肉眼直接看不见的,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一粒小米大小。细菌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组成,它没有细胞核,在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孢子”,很顽固,在恶劣的环境下有很强的生命力。细菌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很强,是由于它靠简单的分裂方法生殖的,20-30分钟一代,速度惊人,你如果今天看见兰花有病症,稍一疏忽,明天便不可收拾,就是细菌造成的。细菌一般不含有叶绿素,只能吸收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命,植物学上叫“异养”。“异养”分2种情况:腐生和寄生。“腐生”表现为依靠动植物遗体生存,如枯草杆菌,能使植物遗体腐烂。一旦兰草呼吸功能衰退、停止,细菌马上侵入。“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取有机物来生存。有益的兰菌就是与兰根共生的。大多数细菌是有益的,但也有危害的,养兰上就是“软腐病细菌”和“炭疽病”。可以用低毒的托布津、病虫清、多菌灵、高锰酸钾交替使用进行防治。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低等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它们的形态。繁殖是细菌生命体的最基本的功能,细菌的繁殖大致是这样的:在细菌细胞中单一的DNA环中的遗传数据被复制,接着细胞壁会慢慢展开形成新的细胞,最后细菌分裂成两个同样的细胞。在有利条件下这个过程每20分种就会发生一次,因此它们的繁殖速度是相当快的。人们针对细菌的繁殖特点,用抗生素在其分裂时阻止新细胞壁的生长,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3、病毒病害病毒病害是由病毒引起的。近年来,病毒病已上升到仅次于真菌性病害的地位,病毒是极微小的一类寄生物,它能为害多种名贵花卉,病毒主要通过刺吸式昆虫和嫁接、机械损伤等途径传播,甚至在修剪、切花、锄草时,手和园艺工具上沾染的病毒汁液,都能起到传播作用。多半是小环境卫生条件差。通风透气性能不好,盆内水分长期渍留,用药过量,盆内植料,使氮磷钾肥料失调,也可能发生病毒病。因为病毒体系是在细胞内发生的,如果合成细胞过速,而缺少磷钾因子,免疫力下降,病毒蛋白体占了上风,破坏了兰叶的正常生长,以致病毒乘虚而入。
植物病毒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病原体之一,经常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灾害。历史上曾记载过多次因植物病毒而引起的人类灾荒。如19世纪中叶,由于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结果,在欧洲普遍只种植单一的高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1843年到1847年间由于气候异常,致使欧洲发生大面积的马铃薯病毒病,毁灭了近六分之五的马铃薯,个别地方甚至颗粒无收。当时的爱尔兰800万人口中就有100万人直接饿死或间接病死,并有164万人逃往北美谋生。在美洲和日本等地区也有过烟草和草莓等作物受植物病毒的侵染而导致毁灭性打击的事实。很多植物体内都带有植物病毒,由于人类视觉所限,形体越小的生物就越不易被发现,所以病毒的发现比其它生物要晚得多。 植物病毒大部分属于单链RNA病毒,少数为DNA病毒。其基本形态有杆状、丝状和等轴对称的近球形二十面体。植物病毒虽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物,但专一性并不强,往往一种病毒可寄生在不同种、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上。如烟草花叶病毒能侵染十多个科,200多种草本和木本植物。 已知的植物病毒种类有600多种,绝大多数种子植物易发生病毒病。植物被病毒感染后,一般表现出三类症状:①因寄主细胞的叶绿素或叶绿体被破坏,使植物出现花叶或黄化病症。②阻碍植株发育,使植株发生矮化、丛枝或畸形等。③杀死植物细胞使植株出现枯斑或坏死。
由于植物病毒一般无专门吸附结构,而且植物细胞表面至今也未发现有病毒特异性受体部位,因而植物病毒的侵染途径主要是通过伤口。如:①借昆虫刺吸式口器损伤植物而侵入细胞。②借带病汁液与植物伤口相接触而侵入。③借人工嫁接时的伤口而侵入。目前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基本策略是:防重于治和综合防治。1、选育抗病品种
选育病毒不能侵入或即使侵入也无法复制的抗病品种和对病毒感染有较强适应性的耐病品种。另外,消灭传毒昆虫,
利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或物理诱捕等方法治虫。野生兰花因地处适宜,生态平衡,虽有病害,但被自然界控制到最小程度,加上兰花在野生环境中,长势茁壮,我们见到有的下山兰叶片残缺,但生长旺盛。如果家养的,肯定奄奄一息。因此,我们只好用药物协助。正确的用药可免病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施药注意事项一
温度, 生物农药的活性成分是由蛋白质晶体和有生命的芽孢组成,务必掌握控制在理想的20℃以上一旦在低于上述温度的情况下喷施,那么芽孢在害虫机体内的繁殖速度将会十分缓慢,而且蛋白质晶体也很难发挥其作用,喷施后往往显不出防治效果。据实验,在25—30℃的温度下喷施生物农药,杀虫效果要比在10—15℃的温度下喷施生物农药高出1—2倍。
环境,湿度越大,喷施生物农药的药效越显著,特别是粉状生物农药制剂。最好早晚有露水时喷洒细菌粉剂,这样药剂就能很好地粘附在茎叶上,使芽孢很快繁殖。 阳光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芽孢有着致命的杀伤力,科学实验表明,在强烈太阳光的直接照射下仅需30分钟,芽孢死亡率就达到50%。照射1小时后,芽孢死亡率高这80%,而且,紫外线的辐射还能使伴孢晶体变形降效。因此,选择在16时以后或者阴天施用生物农药,药效会更好。 雨水
暴雨会将喷施的生物农药冲刷掉,使芽孢失去杀伤力。但如果喷施后遇到五六个小时的小雨,药效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提高。因为小雨对芽孢的繁殖十分有利,这样可以杀死更多的害虫。看风:大风天施细菌农药浪费大,尤其是粉剂,飘失更多。同时,大风天也不利于芽孢的萌发。故应在无风或微风天施细菌农药。 施药注意事项二忌用活水配制农药
因为活水中杂质多,用其配药易堵塞喷药器的喷头,同时还会破坏药液悬浮性而产生沉淀。 忌用井水配制农药
因为井水含矿物质较多,特别是含钙、镁多。这些矿物质与药液混合后容易产生化合作用,形成沉淀降低药效。
勿要任意加大水量,过多加水会使农药的浓度降低、喷洒在作物上只留下极少量的农药,不足以将害虫杀死,而且有下会完全失效,丧失杀伤能力。过量加水还会造成农药的流失,导致环境污染。忌在风、雨天或烈日下施用农药
刮风时喷施农药会使农药粉剂或药液飘散;而雨天喷施农药,药剂易被雨水冲刷而降低药效;在烈日下喷施农药,植物代谢旺盛,叶片气孔张开,容易发生药害,同时易使药物挥发,降低防治效果。因此,应掌握最佳施药时间:上午8至11时,下午3至6时为宜。
忌随意加大农药用量
因为农药在获准生产销售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田间药效试验,然后确定用药量、用药时间、施药次数等实际使用数据。因此,按照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用量施药,即能达到防治效果,而加大用药量不仅加大了投入,而且还会使农作物产生药害,增加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加重环境污染。 忌不合理的农药混用
有些农药混合使用可以增加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或达到虫、草或病、虫兼治的效果,而且混合使用更省工。
忌随意使用过期农药 农药必须在保质期内使用,否则会造成损失。
正确使用杀菌剂 ,杀菌剂的正确使用,事关重大,合理使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不当无效,有兰友迁怒于兰药,对养兰失去信心,实在冤枉杀菌药。 注意事项: 一、
使用杀菌剂要先看防治对象。也就是所谓的对症下药。如果不对症下药,再好的药剂也只能白白地浪费掉。
二、 使用杀菌剂要看它的含量。在药剂使用中,不同含量的同一种杀菌剂使用的浓度不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或500—1000倍。可防治花卉黑斑病、褐斑病、草坪蛙眼病、白粉病等病害,并有良好的效果,而25%的多菌灵则需稀释为250—500倍。因此,为减少无谓的损失和浪费,应当在使用杀菌剂之前看准它的含量。
三、
使用杀菌剂要抓住时机。众所周知,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时令性很强,且植保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尤其是病害,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机会,把病虫害控制在最低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使用杀菌剂要相互交替。长期单一使用杀菌剂,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五、
使用杀菌剂要掌握禁忌对象。几乎每一种杀菌剂都有它的禁忌对象,在使用之前,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托布津不能与铜制剂混用,百菌清不能与石硫合剂等强碱性药剂混用。 另外,还注意某些杀菌剂对植物的敏感性。 注意事项二
1、用液剂喷雾时,往往需用水将药剂配成或稀释成适当的浓度,浓度过高会造成药害和浪费,浓度过低则无效。有些非可湿性的或难于湿润的粉剂,应先加入少许,将药粉调成糊状,然后再加水配制,也可以在配制时添加一些湿润剂。
2、喷药的时间过早会造成浪费或降低防效,过迟则大量病原物已经侵入寄主,即使喷内吸治疗剂,也收获不大,应根据发病规律和当时情况或根据短期预测及时把在没有发病或刚刚发病时就喷药保护。 3、喷药次数主要根据药剂残效期的长短和气象条件来确定,一般隔10—15天喷一次,共喷2—3次,雨后补喷,应考虑成本,节约用药。
4、喷药量要适宜,过少就不能对植株各部都周密地加以保护,过多则浪费甚至造成药害,喷药要求雾点细,喷得均匀,对植物应保护的各部包括叶片的正面和反面都要喷到。
5、喷药对植物造成药害有多种原因,水溶性较强的药剂容易发生药害,不同作物对药剂的敏感性也不同,例如波尔多液一般不会造成药害,但对铜敏感的作物也可以产生药害。另外与气象条件也有关系,一般以气温和日照的影响较为明显,高温、日照强烈或雾重、高湿都容易引起药害。 6、一般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农药,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有少数农药混合后起增效作用。例如,乐果中性和酸性杀菌性如代森锌、可湿性硫磺、胶体硫等混用,药效不仅不受影响,反而略有提高。
7、长期使用单一的药剂(主要是内吸杀菌剂),就会导致病原物产生抗药性,使所用的药剂失效。为避免这一问题,可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
C. 兰花的枯萎病要怎样防治
兰花来枯萎病的防治措施源:(1)园艺管理:重病田与水稻、烟草等轮作2年以上;移栽时避免伤根;及时清除病残体;防止大水漫灌;及时防治根线虫及地下害虫。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液喷雾和灌根,可用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3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或10%治萎灵水剂300倍液,或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药剂。隔10天左右1次,连用2~3次。
D. 家里养的兰花都这样死了,是什么原因呢救救兰花。感谢!!
兰花茎腐病,又称枯萎病,属土传病害,通常先危害成熟的兰花叶鞘与叶片靠专近基部的组织,属由内到外,严重时引起假鳞茎深度腐烂,继而引起叶片的萎蔫。病害处及断面有时可看到呈暗褐红色。茎腐病发病期与兰花的快速生长期是一致的,就是说兰花生长的越快,兰花茎腐病也会爆发的越快,这同兰花生长所需的最佳温度和兰花茎腐病爆发的最佳温度相同有关(兰花生长的最佳温度是摄氏28--30度,而兰花茎腐病爆发的最佳温度也是摄氏28--30度)。有时候独苗发,有时候春夏发,有时候秋冬发(不过冬天是极少发的),而且发病多数都是从大草、壮草和新草开始的,少数从老草和小草开始发的。
防治措施:
1、种植基质选用滤水性较好的基质;
2、注意浇水的频率和方法,不干不浇浇则浇透;
3、药剂防治:80%乙蒜素EC1500倍液+25%咪鲜胺EC1000倍液浇施(此配方在云南当地效果相当理想)。
E. 兰花新苗腐了怎么办
兰花出现茎腐病是很严重的,茎腐病又称为兰花的枯萎病,是我们兰花爱好者最不愿意看的病害,有软腐病并称为“兰花的两腐”,茎腐病如不及时处理,会造成整颗兰花的死亡,茎腐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原体为镰孢菌(镰刀菌),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特别是相邻的兰苗,病菌会通过假鳞茎内导管侵入到周围的假鳞茎,一苗兰花发病,会让整颗兰花都跟着发病死亡。
茎腐病在兰花的新苗和老苗上都会发生,很多人都以为茎腐病只发生于老苗,新苗不会发生,只有软腐病才先发生在新苗,这点观点是错误的,茎腐病的病菌常通过伤口和兰花的气孔侵入,给兰花定期杀虫,可以减少兰株伤口的出现。
茎腐病从感染到被我们发现会有一段时间,一旦被我们发现已经是病入膏肓,发病的兰苗基本上就没有救了,现在市面上也没有特效药物来治好茎腐病,只能通过切苗的方式避免新的兰花苗被传染。
兰花新苗出现茎腐要第一时间给整株兰花消毒,然后进行切苗,准备好消毒药物和刀具,我一般是蜡烛加剪刀,在剪的时候先将剪刀放蜡烛上面烧一会,目的是用烛火杀菌,然后从新苗前面一苗的马路切开,因为新苗发病,临近的兰苗基本上已经被感染了,多切一苗更保险,如果发现切下来的苗所产生的伤口会在短时间内变色,变成褐色,证明病菌已经感染过来了,应该继续向前剪切,每切一次剪刀必须消毒,知道剪切出的伤口不变色为止,然后用蜡烛水对伤口封口后再次杀菌消毒,然后重新栽种,之前所使用植料和盆具最好进行更换,如不更换建议用杀菌药浸泡或高温蒸煮,彻底杀灭病菌,以免兰株再次被感染。
F. 兰花枯萎病的发生有哪些规律
兰花枯萎病的发生规律: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尖镰孢菌。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及病残体中越冬。分生孢子经雨水、灌水及栽植操作传播,从根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而引起发病。此病也属于维管束病害,当维管束中充满菌体并堵塞无法传导水分时,植株地上部即表现出萎蔫症;严重时,还可导致地下假鳞茎腐烂。土壤温度在28摄氏度左右、潮湿,移栽时伤口多易发病;土壤偏酸性及根线虫活动旺盛也易发病;温度过高(33摄氏度以上)或较低(21摄氏度以下)时,病菌处于潜伏侵染状态,病情不再发展。
G. 兰花求助
我看了你的照片,和我的好像是一样的惠兰普草。至于枯死的问题,一般说来是因为你的植料(用的土),太保水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使用透气性好的植料,就是说能做到"潮而不湿"就会长得很好了。
H. 兰花枯萎病怎样引起的
浇水太多,施肥太多,没有及时换土,换盆都能引起枯萎病发生。建议及时换盆,并配合1000倍修根刺激素使用。
I. 我的兰花出什么问题了是水多了还是病虫害
兰花茎腐病,这个没治。
又称兰花枯萎病,它是兰花种中最让人头疼的病之一。会使兰花的茎腐烂、萎缩直至死亡。
最初发病一般是由长时间的高温、高热加高湿引起的,
J. 怎样识别与防治兰花枯萎病
控制浇水,放室内明亮处通风处才可以,土干一点比较好,干透浇水,一个月左右喷喷多菌灵或者甲基托布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