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荷花池
❶ 山西省内旅游景点有荷花的地方在哪里
山西,因居太行山来之西而得名源,简称“晋”,又称“三晋”,省会太原市。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
❷ 荷花淀派的写作特点
《荷花淀》是孙犁 1945年创作的。写的是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小说没回有正面渲染战争的严酷答,是以轻松的笔调,通过白洋淀妇女由送夫参军到自觉组织起一支战斗队伍的细致描绘,满腔热情的歌颂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美丽心灵。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爱,同时,也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
<荷花淀>的语言质朴自然,切合当时当地的环境和人物生活特点,非常具有表现力.小说不以故事取胜,而是以作者擅长的白描手法来真实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
《荷花淀》的艺术特色是:诗情画意;在动作、对话和细节描写中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心理;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的散文诗式的小说。
① 诗情画意。来自于对生活中美的深入开掘,用丰富的笔触和形象化的手法艺术地再现,构成情境交融、富有诗意的生动画面。
② 心理描写。其特点是通过动作、对话、细节简洁含蓄的表现,而不是细腻的心理分析。
③散文诗式的小说。情节淡化,不重在典型人物的刻画和塑造,而重在以散文的抒情笔触表现人物的心灵美。赞同32| 评论(1)
❸ 吕梁明珠—崔贺庄水库今昔
崔贺庄水库已成为徐州吕梁景区的一大亮点,在碧波荡漾的下面当年却是良田沃野和茅房村舍。东边的狄山(俗称老狄山)脚下过去是卢马集(简称“马集”)、后小楼村,南边黄河堰的下边是崔贺庄和武山村。武山村座落在一个小山丘上,现在水库中还留下那座孤立的小山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搞水利建设,这里修建起水库,库内的居民迁出,引入黄河水,一座碧波万顷的人造湖出现了。
在吕梁洪鼎盛时期这里是什么样子?《水经注》载:
泗水又东南流,丁溪水注之,溪水上承泗水于吕县东,南流,北带广隰山高而注于泗川,泗水冬春多浅涩,常排沙通道,是以行者多从此溪,即陆赋所云:乘丁溪之捷岸,排泗川之积沙者也。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丁溪是从吕梁东向南流,沿着现在的黄河堰流向东南注入泗水。其“广隰”应该是现在的水库所在,当时是广袤的湿地,可能尚无人烟。从狄山东去是连续不断的山峦,直到现在的路山、庞山。现在的地形与古代记述基本相同。黄河堰是清代才修筑的,原来崔贺庄村前有连片的池塘,长满荷花,很明显那是筑堰取土留下的痕迹。古时泗水两岸河流湖泊和湿地很多,从当地现在的语言中可窥见一斑,村庄名很多都与湖、水有关,生活中也有一些与与水有关的奇特用语,如这一带农村把下地说成“下湖”,村南的田地称“南湖”,村东的地称“东湖”。这说明早期这些地方大概都是湖泊吧。黄河走水的时候,马集是一个码头,来往船只多驻足这里,因此狄山脚下就出现了一个集市,紧靠黄河北岸。这一带到清代后期才有正式的行政建制,出现了卢马集寨和武山寨;卢马集寨辖卢套、堰头等十个村,武山寨辖贺庄、崔庄等七个村。为什么称“寨”呢,据说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兴起,官方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令各地修筑高陴深池,以守卫家园,故各地村庄筑起圩寨。民国后改为区、乡建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还有马集乡,乡政府就设在这里,一条南北街道,有几家简陋的商铺,集市相当红火,黄河两岸的村民多来这里交易。街上最引人瞩目的是染坊店的老板身后拖着一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这种清朝逸风在当时的农村并不罕见。后来地方行政机构进行调整,马集乡被取消,黄河也早已成为废河,古老的卢马集也渐渐式微了。
吕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以北制南”、“以南入北”之要地,历来为军家争战之地。民间传说宋代狄青曾率军藏身在这群山之中,但正史无此记载,或许是民间好事者的附会吧。据旧志记载,狄山本无名,因当地居人姓氏名之,但现在已无狄姓人家。狄青藏兵之说虽无据可考,但这里曾经有人驻兵是可以相信的。听老人说在狄山上曾发现古代的箭头,不知是何时何人留下的。古代这里山高林密,沟壑交错,又南临大河,岂不是驻军藏兵的佳境!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有几支民间抗日游击队,经常袭击驻扎在黄河南岸双沟一带的日军,日军曾南北夹击,将游击队困于这里的群山之中,造成五位游击战士牺牲,五位烈士纪念碑仍立在迷马村的大道边,供人敬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新四军已在这里开辟根据地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领导人民与日伪军展开斗争,马集一带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留下了很多可泣可歌的故事。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这片土地,到处砍伐树木,掠夺农家的石材,在各个山头上修筑营寨碉堡,大炮就架在狄山顶上,并向东发射多批炮弹,引起村民的惊恐。1948年冬季的淮海战役,这里首当其冲,崔贺庄、马集一带为解放军的前沿阵地,到处是战壕和地堡,附近村庄住户的门板全都卸下运到这里支援解放军修筑工事。火线上紧密的枪炮声日夜不停,如同夜晚的狂风暴雨,完全分辨不清枪声和炮声了。前线医院就设在卢套小学。国民党的飞机不时在这片山上盘旋,寻找解放军的踪迹,有一次从高空沿着山势俯冲而下,在黄河岸边丢下两颗炸弹,炸出两个大坑。
经过多年的开发,狄山脚下马集村的桃李花香已闻名遐迩,丰硕的果子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这一带历来是瓜果之乡,往日,家前村后,果树林立,有桃、杏、梅、李、梨、枣、核桃,等等。每到春天这里是花的海洋,各种果树都按时次第花开,当地流行一句顺口溜: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结胡藾(一种个小表皮光滑的桃子,近似油桃)。果树开花有先有后,桃树最早开花,等李子开花时,桃树已经结出果子了。至于山上那更是花的海洋,五颜六色的野花招来无数的彩蝶,在春风中上下飞舞。这一切都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随着人口的增加,果园要让给耕地,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之后,原有的果树皆被砍伐殆尽。欣喜近年来在这片山上有开始种植果树,往日的花果之乡已经再出现。
❹ 连花池的美景作文400字离石
谈起景观,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家的古莲花池。它坐落在河北保定市。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它的风貌吧。
初夏时节,在一片闪动的树影下,依稀可见它那古铜色的大门稳稳地站在树丛中,显得十分苍老,但并不荒凉。是的,古莲花池的历史可以上推700多年,时间给它披上了厚厚的灰土,但在灰土下面,依然是当年的风华和秀丽。
进入莲池,首先有一种醉人的柔和典雅的书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精神焕发。左右两边是两排古人的石刻,字虽然有些不清楚了,但每个字显得还是那么苍劲有力。再往前走,穿过几个小书亭后,眼前显现出了一片石碑排成的碑林,大大小小的石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有高的,有矮的,有长的,有短的,有宽的,有窄的,还有的石碑残缺不全,有的倒在地上断成了几节,周边的青草长得十分茂盛,使石碑显得更加幽静。穿行在石碑林中,有一缕湿气吹来,石碑上的文字早就模糊不清了,但还是让人感受到它的智慧之香沁人心脾。这些石碑经历了700多年的物换星移和风吹雨打的磨练之后,还能挺立在这里,令人肃然起敬。
走在爬满青苔的石板小道上,看看蓝蓝的天,绿绿的树,呼吸着带着知识的空气,心情出奇的好,出奇的愉快,一切烦恼似乎一下子变得虚无缥缈,随着清烟散去不复存在了。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文化的气息变得更强更浓烈了,抬头一看,原来到了莲池学府。莲池学府的名气比莲花池本身还大,不知有多少中国的名人走出了它的大门。滚滚书香就是从这里源源散发出来的。
莲花池很大,几乎占了公园的四分之一,但它也照样快被巨大的荷叶给铺满了。我开始只能看到那些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荷叶,细细看去,原本横七竖八的荷叶开始变得有次序起来。因为是初夏时节,荷花还没有全开,所以每找到一朵都要很大的惊喜一阵。看来,生活中有不少美的事物,只是要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荷花是洁白的,是纯洁的圣洁的白色,它基本上是包着的,花头上好似有人点了一滴粉红墨水一样,染着一点点粉红,在自然地向外扩张着。这种结合是多么的巧妙,花头上张开了一点点小口,里面几根极柔的淡金黄色花蕊好象自己有生命一样害羞的微微振动着,同时又好奇的向外张望着。用下面深绿的荷叶一托,更显出它的美丽。它是一种水灵灵的美,是一种不张扬的美,它美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让我们的心灵也一起来欣赏它的美。
古莲花池,这个凝结着智慧的地方,让我永生难忘。常来这个地方可以净化心灵,在午后的阳光下,在这里一坐,看看天空,想想人生,是多么令人快乐的事呀。古莲花池好似一位老人,时间磨练了它的意志和心灵,也让它变得富有智慧和知识,变得沉着和冷静,但也不失童真,各种小生灵把它装点的生机勃勃。有着鲜活生命的它,一点也不孤独,这位老人在郁郁葱葱的树木的浓荫里,对我笑了。
这何不算一种景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