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簪一朵花在鬓

簪一朵花在鬓

发布时间: 2025-09-06 23:53:40

⑴ 为什么新水浒里这么多英雄都头戴一朵

在鬓边插上花朵,是宋元时杭州的一种相当流行的服饰民俗。南宋时上至宫廷帝王下至市井百姓,都以戴花插花为时髦。《宋史·舆服五》:“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据《梦粱录》卷六所记,南宋嘉定四年十月十九日“圣节大宴,及恭谢回銮”,皇上“传宣赐群臣以下簪花”。有的还把“珠翠花朵,装成花帽”,戴在头上。甚至连教乐所伶工、杂剧色都“赐花簪戴”,他们的“浑裹上簇花枝”,行动时,“花枝转动”引来百姓围观。
在民间,不仅妇女爱戴花,而且连一般的男子都喜欢在鬓边插上花朵。据《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在每年的三月三日,杭州有“男士戴荠花”的习俗。民间还流传着“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这样的俗谚。又据杭州清明节的习俗;普通人家都要“插柳满檐”,而且“男女亦成戴之”。甚至市民口头上还流传着“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这样的俗谚。在立秋之日,杭州“男女成戴秋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每逢端午节,杭州不分男女,鬓发边插茉莉花者“不下数百人”。
在《水浒传》中,除了具有典型性的因爱戴花的蔡庆取了个“一枝花”的绰号外,还有多处描写到了这种深被梁山好汉喜爱的插花戴花的头饰民俗。如第七十六回中,与焦挺、徐宁、花荣、燕青一并提及的:没面目焦挺:“绛罗巾帻插枝花”;一枝花蔡庆:“头巾畔花枝掩映”;金枪手徐宁:“金翠花枝压鬓傍”;小李广花荣:“鬓边插翠叶金花”;浪子燕青:“鬓边一朵翠花娇”。再如第四十四回还写到病关索杨雄也“鬓边爱插翠芙蓉”。即使是那位绰号母夜叉的孙二娘也照样“鬓边插着些野花”。第七十一回.作者所着力描写的“梁山的英雄大聚义”之后的庆功性质的重阳节“菊花会”上,由宋江作词、乐和独唱的《满江红》中,也提到了“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象梁山众好汉在重阳节的庆宴会上共饮菊花酒鬓边插黄菊的情况,与宋元时杭州市民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饮燕者,必簪菊泛萸”(《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的节日服饰民俗完全吻合。

⑵ 雅鬓簪花一朵,林间语脉脉什么意思

这一句出自一首歌,《春风一顾》,作词者是finale。



⑶ 《宋朝小日子》【宋人簪花】男人的发梢也戴一枝花

宋人风雅时尚篇

正片文稿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一部以唐朝为历史背景的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剧中第一集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元宵之夜,长安城的女孩子纷纷走出家门,上街赏花灯,每一个人都打扮入时,衣装光鲜,发梢别着一朵醒目的鲜花。这是流行于唐朝的一种时尚,叫做“簪花”。

唐朝的簪花时尚一直延续到了宋朝。这也没什么稀奇,但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在宋朝,不但女子喜欢簪花,男人堆里也有簪花的时尚。

我看过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宋画《田畯醉归图》,画的是一名参加官府宴会的老农,喝得醉醺醺,骑在牛背上回家,而他的头上便别着一朵鲜艳的牡丹花。

我们都很喜欢的宋朝诗人苏轼,就写过一首诗《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正好可以拿来作为这幅《田畯醉归图》的解说词。

读《水浒传》小说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好几个长得五大三粗的梁山好汉,居然都有簪花的喜好,比如“小霸王”周通,“鬓旁边插一枝罗帛像生花”;“短命二郞”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翠芙蓉”;浪子燕青,“鬓边长插四季花”;“一枝花”蔡庆,是个刽子手,却“生来爱戴一枝花”,他的绰号“一枝花”便来自簪花的喜好。

小说有一回还写到,元宵之夜,“小旋风”柴进想混入东京大内,便乔装打扮,换上官服,在幞头边“簪翠叶花一朵”,他为什么要这么打扮?因为元宵夜,宋徽宗要驾临东华门,观赏花灯,与民同乐,皇帝给负责防卫的武官与士兵每人赏翠叶花一朵,头上簪着御赐翠叶花的人,才可以进入皇城东华门。

唐朝长安的元宵夜,是满城女子尽戴鲜花;宋朝东京的元宵夜,则是男人、女人都簪花,红男绿女发髻上的鲜花,与满街悬挂的花灯争艳,正如一首宋诗所形容:“列肆千灯争闪烁,长廊万蕊斗鲜妍”。

到了在百花盛开的春夏时节,到处都可以看到簪花的宋朝女子。南宋的六月,茉莉花刚刚上市,一束花要卖几百文钱,你到酒楼吃顿大餐,也就几百文,但杭州的女性,爱美,不觉得花贵,争着买来插在头上。鲜花插在头上特别容易枯萎,半天时间,一束绽放的茉莉花就蔫了。数百文钱,只供一晌之欢。但爱美的宋朝女性并不会觉得不值。

就连山村里的老婆子,也要在头上戴朵野花,南宋有一首《竹枝歌》,描述了四川泯江采茶女子的簪花时尚:“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如果说,“黑头女娘三髻丫”体现了青春美,那么,“白头老媪簪红花”便是老来俏。你看宋朝女子多爱美。

恋爱中的小娘子更不能不簪花。每天早晨,门外总会传来清亮的卖花声,小娘子忍不住叫住卖花人,买了一束含苞欲放的鲜花,那花苞上,还带着露珠,犹如眼泪晕染了红颜,显然刚刚从枝头摘下来。

看着这娇嫩的花骨朵,小娘子的心里,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担心情郎说,人面不如花容。但她偏要将这朵鲜花簪在鬓边,让情郎比较着看:到底是我的容颜好看,还是花朵的颜色好看。

这名热恋女子买花的细腻心思,后来让李清照写成一首《减字木兰花》。我们来读一读:“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簪花是宋时全民性的时尚,在春季的洛阳,牡丹盛开,城中不分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在头上插牡丹花。在扬州,春时芍药怒放,也是不分贵贱,“皆喜戴花”。扬州的芍药名扬天下,扬州芍药中,有一个品种非常名贵,花瓣为紫色,如同紫袍,中间有一条金线,名为“金腰带”,相传有机会簪到“金腰带”芍药的人,都可以当上宰相。

说到“金腰带”,我要给诸位说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庆历年间,宋朝有名的大臣韩琦在扬州当行政长官,一日,扬州衙署后园的芍药居然开出了四朵“金腰带”。韩琦很惊讶,心里想:莫非这扬州城内住着四位未来的宰相?他决定趁着花期,邀请三位贵宾,与他共赏这难得一见的四朵“金腰带”。

当时扬州有两位少年才俊,一位叫王珪,一位是王安石,都是韩琦的幕僚,韩琦很赏识他俩,希望日后他们都能拜相,便在后园摆了宴席,邀请他俩来吃酒、赏花。但奇花有四朵,而两位客人加上他自己,只有三人,三缺一,未免美中不足。恰好这个时候,有门客来报。

门客:“报,大理寺法官陈升之来访。”

韩琦一听,心里大喜。

韩琦:“此乃天意也。赶紧有请。”

等陈升之入席后,韩琦又唤来下人。

韩琦:“来人,将这四朵芍药剪下来,给三位客人簪上。”

当然,最后一朵“金腰带”留给了韩琦自己。

诸位猜,之后的故事怎么发展?你们听了一定和我一样大吃一惊。十余年后,设簪花宴的韩琦果然拜相;二十余年后,陈升之与王安石拜相;三十年后,王珪也拜相。真的应验了戴“金腰带”者、可以当宰相的传说。

韩琦设簪花宴的故事被许多人传诵,还有好几位画家将这个故事画下来,题为《四相簪花图》。今天,如果您到扬州瘦西湖旅游,还可以在湖略看到一组“四相簪花”的雕塑。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写的《鹿鼎记》,也将“四相簪花”的故事写入小说里。

话说韦小宝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巡视扬州,衣锦还乡。这一日,扬州知府吴之荣设宴,为钦差大臣韦小宝接风洗尘。宴席设在扬州一处芍药圃,吴之荣先请韦小宝赏花。布政司慕天颜摘了一朵碗口大的芍药花,双手呈给韦小宝。

慕天颜:“请大人将这朵花插在帽上,卑职有个故事说给大人听。”

韦小宝接过花来,插在帽上。

韦小宝:“这花戴着倒是不错,你说说吧。”

慕天颜:“恭喜大人,这芍药有个名称,叫作‘金腰带’,乃是十分罕见的名种。古书上记载,见到这‘金腰带’的人,日后会做宰相的。”

韦小宝:“哪有这么准?你怕不是在逗我吧?”

慕天颜听了,便向韦小宝讲了北宋的四相簪花宴。韦小宝听得心花怒放。只是此人不学无术,不知心里会不会奇怪:怎么大男人头上也簪一朵花,就好像丽春院的姑娘。

不过,对宋朝的男子来说,簪花确实是一种时尚。不但士大夫、平民百姓喜欢簪花,有时候,就连皇帝也会簪花。

北宋元丰年间,神宗皇帝游览皇家林苑“金明池”,刚好洛阳进献了一朵牡丹花,大如脸盆,神宗便在头上戴了这朵牡丹花。南宋淳熙年间的元旦,宋孝宗给太上皇宋高宗祝寿,自皇帝、群臣,至禁卫、吏卒,头上都簪花,诗人杨万里将这一盛况写入诗歌里:“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杨万里文笔好,将百官簪花形容为“春色在官帽上绽放”。

要我说啊,宋朝流行的簪花时尚,就是绽放在宋人发梢的一抹春色啊。

⑷ 急需李清照《减字木兰花》的翻译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这是一首丧乱词。

在公元1120年前后,金国北面受到蒙古军队的进攻,被迫南渡黄河,将京城由北京南迁到开封,国力日趋衰微,但与此同时,却连年攻宋,企图以此作为补偿。在金军屡次进犯及狼狈逃窜之际,不知有多少人民遭到杀戮掳掠,不知多少财物遭受破坏掠夺。淮上女就是千千万万不幸的牺牲者中的一个。

上片,写故乡的山水。淮上女在写故乡永别之际,她依恋地目送着故乡的山山水水。淮山隐隐,淮水悠悠。千里山峰,云烟缭绕;万顷烟波,波涛缥缈,山山水水都充满了仇和恨。

下片抒发对故乡的恋情。旅途是那样漫长,千山万水,遮住了行人的双眼。她泪眼模糊地不断回顾故乡,面对暮春的晚景,无限的旧恨新仇,一齐涌上了心头。

据《续夷坚志》卷四《泗州题壁》词:“兴定末,四都尉南征,军士掠淮上良家女北归。有题《木兰花》词逆旅间云……”整个词,语言明白如话,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山水的眷恋,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这是一首用血泪凝成的词篇。(蒲仁)

⑸ 宋朝的男子为什么会形成头上带花的习惯

在《水浒传》中,大家可以看到,西门庆总是头上插一朵花。很多人不禁会想,这个西门庆也太臭美了,竟然像女子一般头上戴花。但其实看过小说的都会知道,除了西门庆以外,甚至有许多好汉也喜欢头上戴花。

就好比阮小五一出场,便“鬓边插朵石榴花”;浪子燕青是“鬓畔常簪四季花”;病关索杨雄则“鬓边爱插翠芙蓉”等等。

连这些好汉都热衷于头上戴花,由此可见,宋朝的男子,真的都很喜欢这样做。那么他们为何喜欢头上戴花呢,是爱美还是有讲究?

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宋徽宗每次外出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而下面的大臣为了拍皇帝马屁,可想戴花的人有多少。甚至辽国听说后,都开始有样学样,当宋朝使臣来到辽国,皇帝都是先赐一朵花,可见当时有多盛行。

⑹ 《水浒传》中男人带花的行为背后有什么样的形成原因

水浒传中,诸多绿林好汉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硬汉和那放荡不羁的洒脱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不过,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令人咋舌的一幕,那就是这样一群豪气冲天的男人们头上竟然都少不了要戴一朵花。

对于戴花成风的宋朝来说水浒英雄们簪花算得上是顺应时代潮流,而如今要是想寻找能够像他们一样坦然戴花的男人,那就得去时装周上才能看到。

⑺ 在《甄嬛传》中,甄嬛到死也不知道,皇后为什么每天都带一朵花

甄嬛来到了景仁宫拜见皇后,宫女端进来一些鲜花。甄嬛拿起一朵花帮皇后戴在了头发上。后来从甄嬛和皇后的谈话中得知,皇后几乎每天都会簪花。并且皇后每天都会用瓜果来代替那些香料。

皇后为什么每天都带一朵花

她在头上戴一朵鲜花,其实是代替香料的作用。在这皇后头上戴的话,一定是非常高贵的。并且每天给皇后簪花的都是后宫的妃子,这也象征着皇后才是六宫之主的意思!

电视剧甄嬛传中饰演皇后的是蔡少芬

她出演的是纯元皇后的庶出妹妹。外表稳重端庄,但擅于隐忍,城府之深,极爱后位,后宫妃子皆为她的棋子。利用甄嬛打败了华妃,继而将甄嬛赶出宫外。甄嬛回宫后继续步步为营,但最后因害死纯元皇后的事情东窗事发,在太后的力保之下没被废后,但永生禁足于景仁宫,二人死生不复相见,最后新帝登基,心悸而死。

下面说点蔡少芬的事。

提起蔡少芬,可能很多观众对她的印象,都停留在《甄嬛传》里的皇后娘娘。其实,年轻时候的她,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美人。只此一眼,就足以令人永世不忘!

《风之刀》——凌湘

有时它给我们一种错觉,只有对娱乐业的兴趣,没有感情。正如俗话说得,黑到极致是白,白到极端是黑;邓超和孙俪就像黑暗中的光,让我们仍然相信这个圈子里有真爱。邓超和他的妻子表达了他们的爱,孙俪戴着绿色的围巾,展示了地球上的一个新高度,这张土地的合影太甜了。

⑻ 甄嬛传:浣碧在鬓边插了一朵花,甄嬛为什么咒她没有好下场

导语:爱情是自私的,即便是亲姐妹也不愿意分享。甄嬛亦如此,早在甘露寺和凌云峰的时候,甄嬛就已经察觉到浣碧对果郡王有暗恋之情了。只是,当时的甄嬛无权无势,一无所有,而浣碧却还甘愿跟她受苦,总不好撕破脸的。所以,她暂把那份醋意深深隐藏在心中,即便愤怒,也只能暗暗诅咒罢了。

因而,甄嬛选择了沉默,但心里的那份忌惮与嫉妒,甄嬛却是难以释然的,因而才百般剖析“杜鹃花的悲凉寓意”。要么如杜鹃啼血,要么是薄命早丧,总之没有什么好下场。

甄嬛的预言很准,最终,在她的精明运作下,果郡王死了,浣碧也死了,唯独她活了下来,而且还称霸后宫、耀祖光宗。果然是“女人不狠,地位不稳。”能在后宫称霸的女人,没有一点非常手段和非常人性,是很难笑到最后的。

热点内容
樱花剑粉色 发布:2025-09-07 06:53:17 浏览:288
天香康花语 发布:2025-09-07 06:51:58 浏览:820
七夕在树上 发布:2025-09-07 06:51:51 浏览:333
铅笔素描花卉 发布:2025-09-07 06:51:49 浏览:957
地王兰花 发布:2025-09-07 06:44:46 浏览:885
芙琅花的花语 发布:2025-09-07 06:44:39 浏览:553
钻石荷花一条 发布:2025-09-07 06:30:37 浏览:291
一朵花看不清打一成语 发布:2025-09-07 06:30:35 浏览:372
北京绿植配送 发布:2025-09-07 06:21:02 浏览:508
日本儿歌樱花 发布:2025-09-07 06:21:01 浏览: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