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七夕节
① 七夕的英文简称,和七月七日的七日的简称
七夕:tanabata
七日:seven days
(1)俄语七夕节扩展阅读:
夕节既是拜七姐节日也是爱情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专为载属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牛郎织女星象对应地理分野的记载见于《汉书·地理志》:“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② 七夕节 韩语怎么说
韩国一般只说七夕,后面的节不加哦
七夕- 칠석
七夕节- 칠석절
满意请采纳,不满意请追问~
③ 外国的情人节是怎么回事是和7夕差不多么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的情人节。比起外国的情人节更是专指向「爱情」。因专为外国的情人节,属原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或亲情、或友情、或爱情,并非只限于男女之情。但是中国的七夕情人节,则是描述一对情侣的故事。
传统的七夕代表的是思念,说是情人节,其实代表的更是思念远方的情人在这一天会重逢,它代表着中国特色的爱情。而外国的情人节就是浪漫的一天。
这两个节日都不是单纯男女约会的节日。
七夕节没有情人节的意象,它是祈祷心灵手巧,渴望家庭美满幸福,一个以女生为主体的节日。
西方情人节则是借男女歌颂爱情来纪念为民众爱情而献身的伟大修士圣瓦伦丁。
两个节日各自有各自的内涵,只不过商家需要赚钱而炒作起来完全不顾其中的内涵了罢了。
④ 哥,七夕节快乐俄语怎么说
Брат, счастливого китайского Дня святого Валентина
⑤ 各国语言的“我爱你”都怎么说
汉 语:我爱你
英语:I love you
法 语:主淡漠辅助拉为
日语: 啊一西太路
德语:爱时里比地是
俄语:呀 流不流 接比呀
韩语:撒拉汗吆(口语)
难(降声) 呢绿 撒拉汗 西扑你达(书面语)
西班牙语:呆阿莫
壮语:古艾梦(这个"梦"念第二声)
希腊语: 萨压迫
希腊语:S'agapo 犹太语:Ani ohev otach(male or famale),Ani ohevet otcha (male or famale)
匈牙利:Szeretlek 爱尔兰:taim i'ngra leat / 爱沙尼亚:Mina armastan sind /
芬兰:Min rakastan sinua /比利时佛兰芒语:IK zie u graag /意大利语:ti amo,ti vogliobene /
拉丁语:Te amo,Vos amo /拉托维亚:Es tevi Milu /里斯本:lingo gramo-te bue',chavalinha /
立陶宛:Tave Myliu /马其顿:Te sakam /马耳他:Inhobbok /
波兰语:Kocham Cie,Ja cie kocham /葡萄牙:Eu amo-te /罗马尼亚:Te iu besc,Te Ador /
荷兰:IK hou van jou /英语:I love you /捷克:Miluji te /丹麦:Jeg elsker dig /
阿尔萨斯:Ich hoan dich gear /亚美尼亚:Yes Kezi Seeroom yem /
巴伐利亚:I mog di narrisch gern /保加利亚:ahs te obicham /西班牙加泰隆语:T'estim /
克罗地亚:Volim te /阿塞疆语:Men seni serivem /孟加拉:Ami tomay bhalobashi /
缅甸:chit pa de /柬埔寨:Bong salang oun /菲律宾:Mahal Kita,Iniibig Kita /
印度古吉拉特语:Hoon tane prem karun chuun /北印度语:main tumse pyar karta hoon /
印度尼西亚:Saja kasih saudari /日本:kimiga suki da /朝鲜:Tangshin-i cho-a-yo /
爪哇语:aku tresno marang sliromu /老挝:Khoi huk chau /马来语:saya Cinta Mu /
马来西亚:Saya Cintamu /蒙古语:bi chamd hairtai /
尼泊尔:Ma tumilai maya garchu,Ma timilai man parauchu /波斯语:Tora dost daram /
他加禄语:Mahal kita /南非语:Ek het jou lief Ek is lief vir jou /加纳:Me do wo /
埃塞俄比亚阿姆哈雷地区:Ene ewedechalu(for ladies) /Ene ewedehalwe(for men) /
阿拉伯语:Ana Ahebak(to a male) /Arabic Ana ahebek(to a female) /瑞士德语:Ich li b Dich /
克里奥尔语:Mon kontan ou /豪萨语:Ina sonki /肯尼亚班图语:Nigwedete /
马达加斯加语:tiako ianao /印度阿萨姆邦语:Moi tomak bhal pau /
南亚泰米尔语:Tamil n'an unnaik kathalikkinren /印度泰卢固语:Neenu ninnu pra'mistu'nnanu /
泰国:Ch'an Rak Khun /
乌尔都语:Mein tumhay pyar karti hun(woman to man) /Mein tumhay pyar karta hun(man to woman) /
越南:Em ye'u anh(woman to man) /Anh ye'u em(man to woman) /新西兰毛里语:kia hoahai /
爱斯基摩:Nagligivaget /格陵兰岛:Asavakit /冰岛:e'g elska tig /阿尔巴尼亚:T Dua Shume /
俄罗斯:Ya vas Iyublyu,Ya Tibia Lyublyu /塞尔维亚:Volim Te /斯洛文尼亚语:Ljubim te /
西班牙:Te amo,Tequiero /瑞典:Jag lskar dig /土耳其:Seni seviyorum /
乌克兰:ja vas kokhaju /威尔士:Rwy'n dy garu di /
亚述语:ana bayanookh(female to male) /ana bayinakh(male to female) /
高加索切尔克斯语:wise cas /法语: Je t'aime /
⑥ 牛郎织女一词语组词
牛郎织女的解释 牛郎织女是从牵牛星和织女星两个星名衍化而成的传统神话中的两个主角。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造云锦;但跟牛郎结婚以后;就中断织锦;致使天帝震怒;责令分离;每年七夕准相会一次。现...
牛郎织女的解释
牛郎织女是从牵牛星和织女星两个星名衍化而成的传统神话中的两个主角。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造云锦;但跟牛郎结婚以后;就中断织锦;致使天帝震怒;责令分离;每年七夕准相会一次。现比喻夫妻长期分离。
牛郎织女的例句
尝笔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清·郑燮《范县署中寄余弟墨粉四书》
牛郎织女的拼音 Niú Láng Zhī Nǚ 牛郎织女的繁体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简拼 NLZN 牛郎织女的注音 ㄋ一ㄡˊ ㄌㄤˊ ㄓ ㄋㄩˇ
牛郎织女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牛郎织女的字数 四字成语
牛郎织女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牛郎织女的用法 牛郎织女联合式;作主语、分句、宾语;含贬义。
牛郎织女的结构 联合式成语 牛郎织女的年代 古代成语
牛郎织女英语翻译 husband and wife living apart 牛郎织女俄语翻译 нюлан ткачиха
牛郎织女的近义词 牛星织女
牛郎织女的反义词
牛郎织女的出处
《群音类选·南西厢记》:“你影只形单,羞睹牛郎织女星。”
牛郎织女的故事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牛郎织女的成语接龙
女中尧舜、舜日尧天、天下为公、公诸同好、好行小惠、惠子知我、我见犹怜、怜新弃旧、旧调重弹、弹雨枪林、林下清风、风行草偃、偃革尚文、文通残锦、锦心绣口、口诵心惟、惟精惟一、一步登天、天下为笼、笼鸟池鱼、鱼生空釜、釜底游鱼、鱼水相欢、欢喜若狂、狂妄自大、大法小廉、廉明公正、正身清心、心悦神怡
⑦ 七夕节是哪个国家的节日
七夕节是中国的节日。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流行内于中国与汉字容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于中国汉代,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因受外来文化影响,洋节逐渐流行中国,部分商家和媒体联合炒作,宣传为“中国情人节”。
中文名:七夕节
英文名:Double Seventh Festival
别 称: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
节日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与汉字文化圈诸国
节日起源:自然崇拜、妇女乞巧
节日活动:祈福、拜织女、吃巧果、染指甲、结扎巧姑等
节日饮食:巧果
节日意义:美满爱情
申报单位:文化部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遗产编号:Ⅸ—4
⑧ 七夕节用英语怎么说
七夕节用英语可以有以下多个说法:
1.Magpie Festival (喜鹊节,源于七夕节传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2.Double Seventh Day/Festival(七夕节为七月初七,直接将节日日期翻译出来是节日翻译的一种)
3.Chinese Valentine's Day(西方情人节(Valentine's Day)故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4.Qixi Festival(直接音译)
具体使用哪一种译文,可根据使用情景进行选择。选择最符合情景氛围的表达方式,更能传达出七夕节的浪漫爱情主题。
⑨ 七夕情人节用英文怎么说
七夕情人节用英文表示是:Chinese Valentine's Day
短语:
Chinese Valentine's Day七夕节 ; 七夕情人节 ; 中国人的情人节 ; 中国情人节
Chinese Saint Valentine's Day中国情人节
the Chinese Valentine's Day七夕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alentine's Day传统的中国情人节 ; 传统中国情人节
例句:
ThedirectorofMarriageRegistry around
Chinese Valentine'sDay.
婚姻登记处处长表示,在七夕前后,他们将延长办公时间。
(9)俄语七夕节扩展阅读:
Valentine's Day
美[ˈvælən.taɪnzˌdeɪ]
n. 情人节(每年2月14日)
短语:
Valentine's Day情人节 ; 圣瓦伦丁节 ; 情人节快乐 ; 恋人节
valentine's day情人节 ; 情人节系列 ; 张一益
The Valentine's Day情人节 ; 圣瓦伦丁节
例句:
What 'sDay?
在情人节那天,你和你的男朋友干什么了?
⑩ 对俄汉语是什么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汉语与俄语文化词的对应关系,认为对俄汉语的文化词教学必须重视文化差异,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汉语 俄语 文化词 教学
众所周知,汉语与俄语是相差较大的两种语言。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上,更体现在文化方面。在对俄罗斯学生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文化词”。归根结底,这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那么,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如何深入地研究这种文化差异以提高对具体国家学生的汉语教学水平?这是我们应该好好考虑的一个问题。
一
文化意义是“社会赋予词或短语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比喻意义、借代意义以及特有的概念意义。”按照文化意义的对应关系,汉俄文化词语的关系可以归纳出三种情况。(1)同一类文化词,代表不同的文化意义。(2)不同类文化词,代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义。(3)不同类文化词,代表的文化意义也不同。
第一种情况,俄语里的文化词,在汉语中代表另一种文化意义
如,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令人生畏的动物,《圣经》中把龙看成妖魔鬼怪,龙在俄罗斯文化中是一种怪兽(神话中生有双翅能喷吐火焰的蛇形怪物)。俄罗斯人用它比喻残酷的人。在汉语中,龙的文化意义是截然相反的。龙的意识大概在古代中国先人的图腾崇拜中就开始了。伏羲之母华胥在雷泽因脚踏龙身人面的雷神祖基,感孕而生伏羲。伏羲女娲“蛇身人面,牛首蛇鼻。”(《列子•黄帝篇》。在商代,龙成了占卜的重要动物,“云从龙,风从虎”(《周易•乾卦•文言》)。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可以看出,龙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古代社会里有很多与龙有关的文化词语:
龙颜:帝王的脸色、面部表情。
龙驭:亦作“龙御”,指天子车驾。白居易《长恨歌》:“天地旋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也借指皇帝。韦庄《喻东军》诗:“四年龙驭守峨嵋,铁马西来步步迟。”
龙潜:帝王未即位之时。
龙飞:帝王即位之时,后也比喻升官提职。傅咸《赠何劭王济》:“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
龙衮:绣龙纹的古代帝王服。《礼记•礼器》:“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
龙床:皇帝所用的床。旧题唐冯贽《云仙杂记》:“韩志和有道术,宪宗时,献一龙床,坐则鳞、鬣爪、角皆动。”
龙战:本谓阴阳二气交战。《易•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后遂以喻群雄争夺天下。
龙庭:皇帝施政传旨的殿堂。
龙兴:新王朝兴起。
龙种:帝王的子孙。
龙脉:指那些出过帝王(或有可能出帝王),或能够安葬帝王、护佑王室后裔的山水之脉。
可以看出,以上均是为古代帝王所造的词,真龙天子指古代帝王,可以称得上是当之无愧了。
在现代社会里,中国人仍爱以龙作为比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自比为“东方巨龙”,中国的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汉语与“龙”相搭配的成语也非常多,又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并经常被运用到各种社会生活中。如:卧虎藏龙、车水马龙、乘龙快婿、二龙戏珠、龙争虎斗、虎踞龙盘、龙潭虎穴、画龙点睛、矫若惊龙、来龙去脉、老态龙钟、麟凤龟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生龙活虎、降龙伏虎、叶公好龙、一世龙门、鱼龙混杂……
第二种情况,俄语中的文化词,在汉语中具有相同的文化意义
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这其中包含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中国人十分喜爱竹,所谓“岁寒三友”,即松树、翠竹、梅花。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气节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古往今来的文人也都喜欢用竹子象征高洁的品格。宋人苏东坡曾做题画诗曰:“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后又将石换成松,“松逾霜雪而高洁”,其后文人常用此三物自喻。清人郑板桥在《题墨竹图》赞颂到:“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竹也比君子,刘禹锡《庭竹》诗云:“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在中国南方,竹在雨后成长的特别快,“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唐•杜甫《咏春笋》),所以有了“雨后春笋”这一比喻。而俄罗斯人则是用另一种事物“蘑菇”来表示类似的说法,即“如雨后的蘑菇”。蘑菇是俄罗斯人喜爱的食物,因此俄罗斯人用喜闻乐见的蘑菇来表达跟汉语相似的这一说法。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蘑菇是大森林送给俄罗斯人的礼物,俄语中有很多与森林有关的谚语,而中国森林资源相对较少,却盛产竹子,所以很多成语与竹子有关,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等等。
第三种情况,汉语中的文化词,在俄语中属于“文化局限词”
例如,“松柏长青”、“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是中国人祝寿时喜欢说的话。中国人视松为吉祥物,松被视作“百木之长”,称作“木公”、“大夫”。松的特点是凌霜不凋、冬夏常青。因此,古人视松作长青之树,古代有“长生不老松”之说,人们赋予其延年益寿、长青不老的吉祥寓意。松更是普遍地被视作祝颂、祈盼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象征物。松还可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岁寒,然后知松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建安七子之一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也赞颂松的品格:“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而松树在俄语中则没有这些比喻意义。俄罗斯人更喜欢以桦树象征“故土”和“祖国”,也可以比喻俄罗斯少女的苗条美丽。对俄罗斯人来说,松树只是普普通通的树,没有其他寓意。
二
以上仅仅是文化词的一个极为宽泛的对应情况。根据这三种对应情况,我们探讨对俄汉语文化词的教学方法。
1.文化意义阐释法
即教授一个文化词时,一定要将这个词的文化意义阐释到位,否则可能引起学生的误解。如第一种情况,龙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意义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在中国文化中,龙至少附带了两个文化意义:(1)象征帝王。(2)象征整个中国民族。对于西方学生,尤其是对俄罗斯学生来说,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龙这样一种凶狠残忍的动物居然会是中国人的祖先。或者他们误解为,中国帝王因为是“真龙天子”,所以全部是冷酷、残忍的人。另如,冰和玉的概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如果不结合中国文化来理解,外国人不可能知道“冰心”是什么意义,甚至会理解为“一个冰冷的心在玉石的瓶子里”。
然则,对文化意义的强调不能超过语言意义,应该采取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并重的做法。否则,整个词汇教学变成了讲解文化,那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倾盆大雨”式的讲解,因为那样会把学生吓跑。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2.对比带出法
这种办法适用于第二种情况,即两种文化词代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义时,可以使用其中一种文化中的词语带出另一种文化中的词语。如前文阐述过的: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在俄语中用“如雨后的蘑菇”来表达。在教学当中,如果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用“如雨后的蘑菇”来带出“雨后春笋”,无疑是更易令人明白的。
类似的情况,汉语中的“瓢泼大雨”,在俄语里相应的说法是“如桶泼的大雨”。一瓢、一桶看出两个国家的地域文化,地处北温带和北寒带的俄罗斯人盛水的工具是桶,中国人盛水的工具是瓢。汉语中的“脚踏两只船,早晚得翻船”,俄语里相应的说法是“两只兔子都抓,一个也抓不到”。同样表示分心做两件事可能导致失败的意思,汉民族与俄罗斯人采用两个不同的文化词语。中国南方水网交错,船只特别多,而俄罗斯森林、草原多,经常有兔子出没。另外,汉语里的“胆小如鼠”,在俄语里用“胆小如兔”表达同一个意思。
因此,可利用文化意义间的正迁移带出词语,如:
“如桶泼的大雨”(俄语)——“瓢泼大雨”(汉语)
“两只兔子都抓,一个也抓不到”(俄语)——“脚踏两只船,早晚得翻船”(汉语)
“胆小如兔”(俄语)——“胆小如鼠”(汉语)
当然,这要建立在我们的老师的外语水平基础上,这也是我们强调对外汉语教师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的原因。
3.语境法
这种方法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最大限度地创造词语使用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锻炼猜词的能力。
利用语境讲解文化词有两种方式。
(1)利用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最丰富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应选择一些最能体现本族语言文化特点的文学作品。比如一名高级水平的俄罗斯留学生曾问过老师这样一个问题,李商隐的诗《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中为什么以杜鹃来象征爱情(杜鹃在俄语中是贬义词)。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关于杜鹃的诗歌找出来,让学生在自然的语料中体会我国古代文人为何用杜鹃寄托孤独哀怨、凄凉感伤之情。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唐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料阳残。
(宋秦观《踏莎行》)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宋辛弃疾《贺新郎》)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宋文天祥《金陵驿》)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近代秋瑾《杜鹃花》)
……
然后我们再告诉学生,杜鹃的嘴是鲜红色的,古代中国人以为杜鹃啼至滴血,所以用杜鹃来象征孤独、凄凉的爱情就不足为奇了。
(2)利用“类化”的语境
我们尽量把代表类似文化意义的词语归纳到相同的文化专题当中去,以加深学生对该词文化意义的理解。如我们在介绍中国的家族观念时,把有关的亲属称谓词如“叔叔”、“伯伯”等收集到一起,并告诉学生,因为中国文化强调血缘关系、强调伦理,所以有了很多的亲属称谓词。而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叔叔与伯伯用的是一个词。我们在讲解民俗时,把有关民俗的文化词收集到一起,如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 重阳节、腊八节、除夕……讲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时,可以重点介绍佛教、道教等等。这样留学生在学习文化的语境中掌握了一定的词汇,既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又能增加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语文出版社,1996年.
[3]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A],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4]吴国华.俄语文化背景知识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5]王还.由编汉语汉英双解词典看到的词典释义问题.《世界汉语教学》预刊,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