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白蛇传
❶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白蛇传
宋朝时,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
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
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
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1)七夕白蛇传扩展阅读:
《白蛇传》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表演。后来又有了小说,民国之后,还有歌剧、歌仔戏、漫画等方式演绎。
到了现代也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电影,编排成的现代舞,新编的小说等。这个故事以《白蛇传》的名字出现大抵出现在清朝后期,之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
《白蛇传》不但在国内流传,在日本也有拍成的电影。法国汉学家儒莲也曾将《白蛇传》翻译成法文。由于《白蛇传》的故事早期以口头相传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
原来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贞被镇压到雷峰塔下就结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版本有后来白蛇之子得中状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在南宋就已经具备了。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
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
人物介绍:
1、白素贞
白素贞,出生于四川成都青城山,是一条修行千年的白蛇精。传说为黎山老母弟子,为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白蛇传》的主人公。白素贞在青城山和峨眉山修炼得道,法术高强。
她美貌绝世,明眸皓齿,倾国倾城赛天仙,集世间美丽优雅而高贵于一身。天性善良菩萨心肠,用岐黄医术悬壶济世造福黎民百姓,功德无量。
白素贞和许仙邂逅于西湖,而后一见钟情,喜结连理。金山寺僧法海蛊惑许仙,离间其夫妇,许仙听信谗言,弃家出走金山。白素贞至金山索夫,与法海发生争斗致使水漫金山。
法海用强力拆散他们,把白素贞压在雷峰塔下。二十年后白蛇儿子许仕林中状元孝感动天,白蛇终得出塔,归位仙班。
2、许仙
许仙,字汉文,在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白蛇传》或《白娘子传奇》中的男主人公。在早期的传说中,许仙名为“希宣赞”后来又有“奚宣”、“许宣”之名。
3、法海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确有其人,虽然原型身份尚有争论,但已经可以确定他是一位得道高僧,更有观点认为他是一位对中国佛教发展有卓越建树的唐代高僧。
历史上名为法海的僧人有数位,名最著者为金山寺法海禅师。在影视剧中,法海则是一个被成功塑造的角色:无论是《新白娘子传奇》中的老法海,还是《青蛇》中的酷法海。
都是剧中情节表现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给人留下了亦正亦邪、亦执着亦阴险、亦冷酷亦多情的多重印象,让人不由得或深思、或纠结、或崇拜、或憎恨。
❷ 十大民间故事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四大民间传说故事,有多个说法,但一般还是指《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与《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一直觉得4个太少了,所以这里再根据故事的经典性和知名度增加6个,即《天仙配》、《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孔雀东南飞》、《柳毅传书》、《歌仙刘三姐》,成为中国古代十大民间传说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各位都耳熟能详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就不详细介绍了,只以组图展示就是。
牛郎织女
白蛇传
孟姜女哭长城
梁山伯与祝英台
天仙配
八仙过海
嫦娥奔月
孔雀东南飞
柳毅传书
歌仙刘三姐
中国民间传说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也称月下老、月老。传说他有赤绳,若把它系在男女朋方的脚上,虽仇人或相隔千里,终会结成姻缘。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略云:唐代韦固旅次宋城南店,遇一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检书。固问所检何书,云婚牍耳。又问襄中何物,云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亦必好合。宋城宰闻之,题其店曰“定婚店”。俗因称媒约为月下老人。
明初刘总《月下老定世间配偶》杂剧,即演其事。此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在婚姻不能自主的情况下对媒姻的宿命,论神秘观点。元曾瑞卿《留鞋记》一:“何须寻月老,则你是良媒。”明张四维《双烈记.就婚》:“岂不闻月下老之事乎?千里姻缘着线牵。”《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从来说月下老赤绳系足,虽千里之外,到底相合。”《红楼林》第五七回:“若是月下才能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了元杂剧《西厢记》,剧中极力撮合张珙、莺莺成其好事的丫环红娘,因其活泼伶俐的性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爱。后人因又称媒人为“红娘”。
明清时期又有“媒婆”一词,亦用以指称媒人。但因为媒婆能说会道,其话往往名不副实,所以,“媒婆”一词略带贬义。明?陶宗仪《辍耕录》中所谓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夸夸其谈、不务正业的女人。如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篇中,明明知道邵九娘还没有婆家的媒婆来到邵九娘家中:
❸ 中国民间四大故事是哪四个
四大民间故事是指: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
1、牛郎织女
传说,织女是天神,而牛郎是凡人。一次,织女在人间游玩,后在湖中嬉水,被一旁路过的牛郎捡走了衣服。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妇,并生下一男一女。
但是人神恋爱是违反天条的,玉帝命令织女必须离开牛郎。牛郎在看到妻子被抓走后,便马上用扁担挑起一对箩筐,将一对儿女分别放入筐内,去追织女了。
眼看就快要追上了,一条大河忽然挡在了他的面前,这就是王母娘娘划的银河。王母娘娘见他们感情真挚,便破例让他们每年的七夕相会一次。
2、白蛇传
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
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
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
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3、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
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
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
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
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
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
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4、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
其他民间传说故事:
大禹治水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大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
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❹ 白蛇与许仙相会的地方是断桥,七夕也有个断桥。两者有什么区别
前者的桥梁在地上,后者的桥梁在天上(牛郎织女约会的地方),
两者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实的,一个在虚的。
❺ 和《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有关的节日是什么它的日期是什么
七夕节。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与该传说相关的节日是七夕节。
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我国古代星官体系中,牛宿星官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
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
“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因此“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❻ 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什么关系
牛郎织女是中华民族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一共是四个爱情故事,一个是《白蛇传》,还有一个是孟姜女哭长城,还有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就是第四个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从牵牛星和织女星这两个星星的名字演化而来的一个故事也是我们每一年的七夕节,就是因为有牛郎织女的传说,才会有我们每一年的鹊桥相会七夕节。
❼ 七夕节的传说有哪些
五龙口民间传说
五龙口民间,祖祖辈辈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这样一个天体神话。 天河的东南岸上,有一个漂亮的星叫牵牛星。牵牛星两边有两个不太亮的小星叫儿女星。离牵牛星稍远的地方,有颗比较亮的星叫榴子星。天河西北岸哟一颗最亮的星叫织女星,它的一边还有颗梭头星。天上为啥有这几颗星呢?这还要从地上的牛郎织女说起。 有个牛郎,从小跟着哥嫂放牛,他的嫂子总是不让他吃饱穿暖。但牛郎任凭挨饿,找野果吃,也把牛放得饱饱的。 一天牛郎喝罢稀菜汤,刚走到坡角,老黄牛就挣着回家。牛郎不知道为啥,只好依从。回家一看,嫂子正在烙油馍吃哩!嫂子觉得难看,就骂了一顿。牛郎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哩,嫂子就把碗摔在他脸上。牛郎拉着老黄牛边走边哭,老黄牛轻轻地舔着牛郎的手臂,还瞪眼拐回头望着他。 有一天,嫂子笑盈盈地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花儿面条走进牛屋。她说:“兄弟!以前嫂子有对不起你的地方,你别生气。眼看你也大了,我能光对你不好吗?哈!快把这碗饭吃了好去放牛。”牛郎是个老实孩儿,听到嫂子这话,把过去的气消完了,伸手去接。老黄牛挣开笼头,一下子拱掉了面条碗,把面条洒了一地。嫂子气得大骂,又在牛槽边取出了一条大棍,想使使厉害。老黄牛瞪着眼睛朝她扑去,她才放下棍子跑了。 牛郎把老黄牛拦住,老黄牛说起话来:“牛郎啊!这面条里有毒药。你看!”牛郎一看,两只啄了面条的母鸡,扑楞几下死了。牛郎说:“老黄牛,好险呀!”老黄牛说:“你嫂子存心害你,你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事情到了这一步,那女人一会儿就来同你分家,她说咋分,你就说中!分家后往南走上一天,晚上就有安家处了。” 过了一会儿,嫂子真同牛郎分家来了。牛郎按老黄牛的话,听嫂子摆布。嫂子说:“老的死的时候也没留下啥遗产,俺把你养活这么大,按说,你净人出去就行,嫂子咋忍心呢?你哥俩总是一个奶头吊大的嘛!给你头牛总行吧!”其实她是害怕这头牛,才把它分给牛郎。牛郎二话没说,牵着老黄牛往南走了。 走啊走啊,一直走到太阳落山,他俩来到了一个背靠大山的小村。牛郎前去借宿。村上一位老头说,山那边竹园里有两间新房子,是自己看竹竿住的,里面常闹鬼,没人敢住。黄牛点点头,牛郎就谢过老头,牵着牛就进去住了。半夜,屋里有一道星光,一个身高头大的人把门踢开了。老黄牛窜上去,把那人抵倒。那人一倒,门前有了一堆银子。那个身高头大的人是看银子的山神啊! 牛郎得了银子,一半买了这间房子,一半置了几亩地,春种秋收,过起了好日子。 一天老黄牛对牛郎说:“你也不小了,咋不娶一个妻子过日子呀!”牛郎说:“牛大哥咋和我开起玩笑了,咱是个庄稼人,笨手笨脚的,谁跟咱?”老黄牛说:“五龙口阳落山后大水潭里,常有一群仙女在洗澡,你去把潭边的一条红裙子拿在手里。”老黄牛又同他耳语一阵子,他俩就往山后走去。 来到山后潭边,真见一群年轻漂亮的姑娘在潭边玩水。潭边石板上放着一堆衣裙,牛郎拿了那件最红最鲜的裙子,躲进树丛里,又用力咳嗽了两声。那群洗澡的姑娘一听有人来,赶忙穿衣系裙,轻飘飘地离开大地,腾云走了。水池边留下了一个非常俊美的姑娘,着急得大叫:“我的裙子呢,我的裙子呢?”牛郎从树林里走出来,说:“大姐,裙子在这里呢!”这姑娘叫织女,是王母娘的仆女,专给老天爷织锈衣裳。织女羞得满脸通红地说:“大哥,我离开了裙子,咋回家呀?”据说仙女离开了裙子,就不能起风驾云。牛郎不管这话,抱着裙子就往家跑,织女只好跟在后边。 就这样,在黄牛的说合下,牛郎和织女结了婚,成了夫妻。男耕女织,勤勤俭俭,日子非常甜蜜。牛大哥呢,整天掉泪。牛郎给他端来了绿豆汤,它闻也不闻。牛郎急得问它是咋回事儿,老黄牛才慢吞吞地说:“我本来是天上的力神,为人间挪了几架山,触犯了天规,被贬成牛。我又让织女和你成了亲,老天爷非处死我不可。我死后,你把我的肉挂到树上喂喜鹊。它们是我的朋友。你再把我的皮剥下,做一双靴子,里边放一把青草,穿上就能腾云驾雾。”老黄牛说罢,长出一口气,死了。牛郎和织女痛哭不止,又烧香又烧纸,供祭一番,按照牛大哥的嘱咐,把牛皮做成了靴,把肉挂在树上喂喜鹊。 一晃三年,织女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可喜人啦。一天,牛郎正在地里干活儿,听见轰隆隆一阵响雷,接着就起了乌云。云越来越低,连房顶上都是昏昏沉沉的。他觉得蹊跷,回家一看,王母娘娘拉着织女往外拽。织女附着身子不走,两个孩子拽着织女的衣裙哭叫着。牛郎把锄头往地上一捣,说:“干啥呀?”王母娘娘说:“我是天上圣母!从西天归来,顺路拿她服罪!”牛郎直跺脚,“不行!不行!放下她!放下她!放下她!”王母不听,抓起织女,一阵风上天了。 牛郎想起老黄牛临死时的嘱咐,忙从屋里找出那双皮靴子穿上,身子轻得像燕子,一步迈到半空云里了。两个孩子见妈妈走了,爹也走了,就哇哇地哭得更厉害了。牛郎连忙拐回,把两个孩子放进两个篓儿里,抽根扁担一挑,脚一蹬,离开了地面,追织女去了。 追啊追啊,透过云缝儿看见了王母和织女。王母往前拉,织女向后挣,还向后望着。牛郎牙一咬,步子更大了。王母娘娘见牛郎追上来了,忙从发髻上取出一枝金簪一划,一条茫茫大河,拦住了牛郎。牛郎想从河面上跑过去,却起不来劲儿。原来他走时太慌,没顾上往靴子里放把青草。牛郎没力气了,游过河吧,又不会游。他一急,见竹篓里放着一个牛梭头,拿着使劲朝织女扔去,牛梭头不偏不斜落在织女身边。牛郎大声哭喊:“看见梭头别忘记我!”织女忙从袖子里取出织布榴子扔向牛郎,还说:“每月初七来看你!”织女的手不准,织布榴子落在离牛郎很远的地方。牛郎只顾招呼接织布榴子,把每月初七听成了七月初七了。 五龙口民间传说:每年到了七月初七,晚上夜静时,站在葡萄架下或丝瓜架下,还会听到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说悄悄话呢。 现在,天上的牵牛星、织女星、牛梭头星和榴子星,就是牛郎追赶织女时互赠礼物变成的。牵牛星一边还有两个小星星,那是织女的一双儿女呀!
西安斗门镇民间传说
汉代艺术瑰宝:石婆,石爷。牛郎织女石像的来历,据史书记载当年汉武帝在首都长安开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池,汉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银河。为了上应天象,就在河两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织女像。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织女,也就逐渐演绎出了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故事。东汉时就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古诗描述他们的爱情。随着时间的累计,历代咏颂他们爱情的诗歌越来越多,七夕节也就逐渐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牛郎织女像凿于汉代,据考证,汉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了征讨西南诸国,在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办开凿了用于训练水军的昆明池,在池的东西两侧分别立了牛郎和织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传说中牛郎织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意。关于牛郎织女的美妙传说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在1956年,“石爷石婆像”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汉朝大科学家张衡所写的《西京赋》记载:乃有昆明灵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树以柳杞。豫章珍馆,揭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 象扶桑与檬汜。其中则有鼋鼍巨鳖,鳣鲤鱮鲖,鲔鲵鲿鲨,修额短项,大日折鼻,诡类 《汉书》作者史学家班固:《西都赋》记载: “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淮南子》、《三辅皇图》、《岁时广记》都有些记载。唐宋,那就不得了,伟大的唐明皇和杨玉环“谈恋爱”都要选择在七月初七那天晚上对月盟誓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个塑像就在西安长安区斗门镇,那里老百姓把他们叫做“石婆、石爷像”,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有几十万游客齐集庙宇祈求幸福的爱情。
沂源的民传说
“天上银河,地下沂河。”这是流传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的一种民间通俗说法。这里说的“银河”是天上的银河,“沂河”是发源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的一条全长574千米的河流。这个说法源于中国民间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题记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中国特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这四大民间传说。后三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故事发源地,唯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乡一直存有争议,况且它把天上和人间放在了一个层面上演绎,这在四大传说中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据有关专家考证,《诗经》中周王朝的“大东”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横跨今山东临淄、曲阜一带,而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县正介于临淄和曲阜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大东”的核心地区。今天的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的织女洞及与之隔河相望的牛郎庙,是一处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最为吻合的地方。其最初的修建时间可追溯到中国的唐代,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古建筑遗址,在国内同类资源中具有垄断性。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遍天下,家喻户晓。出在哪里,却几乎无人知道。经过专家学者多方面考证,发现“牛郎织女”故事原来出在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 首先,当地有实景。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中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两层阁楼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绿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其中,“沂河”更是与“银河”绝妙谐音。 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 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 第三,文献有记载。最早在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跂(qi)彼织女”、“睆(huan)彼牵牛”的记载,据考察大东的位置是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而大东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第四,石碑有见证。沂源县燕崖乡整个大贤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只是因为先前被破坏过,现存完好的为数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内容,都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其中有一块石碑,它对牛郎织女的记载是美且清晰的,这块石碑是嘉庆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两首诗叫登织女台,作者是王松亭,诗的第三和第四句“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非常形象的描写了在天成象、与地成形的意境。还有一块石碑“织女洞重楼记”是明万历七年(1579)所立。碑文记载说:“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讲得就是织女的来历,意思是说在唐代时有人从此经过,听到洞内有札札的机杼声,以为织女在织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织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 再者,据考证,牛郎织女景区内还有织女泉、织女台(天孙台)以及罕见的叶籽银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质奇观,都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叶籽银杏,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叶籽银杏所结的果实是长在叶片上的。奇怪的是并不是这棵树上的所有果实都是长在叶片上的,只有这个枝干上结的果实是叶籽银杏,就是织女洞附近无生殿上方弯的很漂亮的一枝,这些果实约占这棵树的20%,而这枝正好是冲着织女洞的方向,也许这是老树为牛郎织女的爱情做的一个见证吧。 牛郎织女景区内大贤山海拔532米,森林覆盖率96%,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态环境优良。大贤山下沂河如带,“地上银河”水景长3公里,形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由于,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脉络高度和谐统一,山东沂源被专家称为“牛郎织女故乡、中国爱情文化源地”。
南阳民间传说
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据说,牛郎是南阳城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条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西安的民间传说
据考证,汉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了征讨西南诸国,在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办开凿了用于训练水军的昆明池,在池的东西两侧分别立了牛郎和织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传说中牛郎织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意。关于牛郎织女的美妙传说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 长期以来,当地群众一直称呼两石像为“石爷”、“石婆”,久而久之,现在的很多人居然不知道这两个石像就是象征着中国传统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了。在1956年,“石爷石婆像”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❽ 四大民间故事是哪四个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1、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
2、孟姜女
孟姜女传说渊源很早,《春秋左氏传》 《礼记·檀弓》《孟子》以及汉代《说苑》《列女传》等都有一些片断记载。
3、梁祝
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宝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到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4、白蛇传
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源于唐传奇《白蛇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8)七夕白蛇传扩展阅读:
“七夕”来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山西省晋中地区的和顺县是牛郎织女浪漫爱情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地域(并非说是唯一的地域),是七夕风俗传承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地域。
和顺县的南天池与牛郎峪不到10平方公里的境域中至今保留着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景物20处之多,从地名来看,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与磨子峪(簪峪)是地方志中早有记载的地名或村名,其余地名及相关景物名称均长期流行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