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一朵
① 昨夜榴花初着雨,一朵轻盈娇欲语。但愿天涯解花人,莫负柔情千万缕。谁人告诉我这首诗的作者和出处吗
问斜阳
作者:琼瑶
昨夜榴花初着雨,一朵轻盈娇欲语,
但愿天涯解花人,莫负内柔情千万缕!
出自琼瑶:《一容颗红豆》
原文:
http://www.zhulang.com/htmpage/38/3811/8.htm
② 但是,这一朵玫瑰,像所有玫瑰一样,只开了一个上午。这句话出自哪里
【摘。】他疲倦地靠在墙上,英姿荡然无存,“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他答我以莎士比亚,我回他巴尔扎克,“但是这一朵玫瑰,像所有的玫瑰,只开了一个上午。”——亦舒《玫瑰的故事》
③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出自于哪里呢
这个是俗语,民间流传的,找不到出处。他的意思明了
鲜花是美丽的,牛粪是丑陋,令人恶心的。
将美丽的东西放在丑陋的东西上,是非常不协调的,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常常被国人拿来形容不般配的婚姻,
或者说是一个漂亮的女子,嫁给了一个丑陋的男人。
如众所周知的,潘金莲嫁给武大郎,就是一个例证。
④ 一朵玫瑰流浪在天涯 的出处
歌曲:玫瑰天涯
歌手:慕容晓晓 专辑:玫瑰天涯ep
[ti:玫瑰天涯]
[ar:慕容晓晓]
[al:玫瑰天涯 ep]
[t_time:(05:10)]
慕容晓晓-玫瑰天涯
词曲:张倾城
每一次的花开芬芳
每一次的歧路迷茫
为谁在流浪西风重复起
去年的那片苍茫
有滴眼泪那是心酸
有段往事牵牵绊绊
花落人断肠
瘦弱的时光
养肥了泛滥相思
【一朵玫瑰流浪在天涯】
缥缈中眼睛迷了一粒沙
静默的裙衣随风飘舞
我不想做你花瓶中的那支花
一朵玫瑰流浪在天涯
禁锢的心灵寻觅千年梦
羞涩的笑容一丝痛楚
我应该停留在哪里去盛开
走走走天明到夜晚星星相伴
看看看天边的月亮为爱长叹
我只想我只想只想流浪
以为爱情可以让心存放
付出了全部却发现放错了地方
真情被伤害,爱恋被颠覆,心灵被践踏,
只能用纯情和戒心构筑一道爱情的风景线
ye ye ye
有滴眼泪那是心酸
有段往事牵牵绊绊
花落人断肠
瘦弱的时光
养肥了泛滥相思
一朵玫瑰流浪在天涯
缥缈中眼睛迷了一粒沙
静默的裙衣随风飘舞
我不想做你花瓶中的那支花
一朵玫瑰流浪在天涯
禁锢的心灵寻觅千年梦
羞涩的笑容一丝痛楚
我应该停留在哪里去盛开
ye ye ye
一粒沙寂寞成一整个撒哈拉
一滴泪蓝调了一整面地中海噢 come
你说天外天那是圣洁的地方
我轻轻对你说
有你的地方那就是天堂
一朵玫瑰流浪在天涯
缥缈中眼睛迷了一粒沙
静默的裙衣随风飘舞
我不想做你花瓶中的那支花
一朵玫瑰流浪在天涯
禁锢的心灵寻觅千年梦
羞涩的笑容一丝痛楚
我是否停留在这里就盛开
走走走天明到夜晚星星相伴
看看看天边的月亮为爱长叹
我只想我只想只想流浪
以为爱情可以让心存放
付出了全部却发现放错了地方
真情被伤害,爱恋被颠覆,心灵被践踏,
只能用纯情和戒心构筑一道爱情的风景线
走走走天明到夜晚星星相伴
看看看天边的月亮为爱长叹
我只想我只想只想流浪
以为爱情可以让心存放
⑤ 一朵梨花压海棠出自哪首诗
一朵梨花压海棠出自于苏轼的《戏赠张先》,全诗为: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翻译的意思是新娘十八岁,新郎已经八十岁,一头苍白的头发对着新娘艳丽的红妆。鸳鸯被里两两成双,好像一树梨花压倒了海棠。
一朵梨花压海棠对后世的影响。
《戏赠张先》这首诗为苏轼祝贺他80岁的老友张先纳妾而写的。古代有钱的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所以这个张先老先生就谈了个忘年恋,娶了个18岁的美娇娘当小妾。所以苏轼送了一首这么顽皮的诗。
一朵梨花压海棠因为是写诗调侃老年丈夫娶妻,所以在流传过程中,典雅的原诗被更通俗、更直白的民间段子所取代。
⑥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出自何处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赏析
据词题,当是苏轼于熙宁五月(1072)至七年在杭州同判任上与当是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词题云“与张先同赋”,但张先所赋词,今已佚。
关于这首词有两则传说。《墨庄漫录》卷一记载:东坡与客人同游西湖,其中二人有服。湖中有一彩舟,载淡妆妇女数人,其中一位三十余岁的正在弹筝,特别美丽。二客竟目送之。曲未终,彩舟已远去。东坡戏作此词。《瓮牅闲评》卷五则云:东坡与刘贡文等同游西湖,一美妇乘舟至,见东坡,自言:“少年景慕高名,以在室无由得见,今已嫁为民妻,闻公游湖,不避罪而来。善弹筝,愿献一曲,辄求一小词,以为终身之荣,可乎?”东坡不能却,援笔赋此词与之。《瓮牅闲评》所记,似属无稽,但《墨庄漫录》所载,联系到苏轼通判杭州时,常与友人同游西湖的不少轶闻趣事,以及词题与词的内容来看,似不能说纯属子虚乌有。至于这种传说有多少分真实性,已很难判断,也没有多大的必要去进行详细的考辨。知道这首词是作者在游西湖时闻有人弹筝而作,也就足够我们去理解、分析这首词了。
这首词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富于情趣。作者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人的美好与动人的音乐。词把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使人物与自然景色相映成趣,乐音与山水相得益彰。
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采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词的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如果我们相信《墨庄漫录》关于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的记载,则觉得“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假如《墨庄漫录》所记服著白衣的两人见弹筝人之美而竟目送之的记载可信,那么词中之双白鹭也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词的下片重点写音乐。分几层来写:第一层是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第二层则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第三层“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第四层,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使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已的哀伤(传说帝舜二妃娥皇、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又屈原《远游》有“使湘灵鼓瑟兮”之句)。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从欣赏的心理角度来看,这种写法,既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又留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未见人胜见人了。“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不露痕迹。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不妨碍我们理解其妙处,但我们知其出处,就更能体味其美妙。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而以“数峰青”收束,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而富有回味,引人遐想。(邱俊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