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七夕水
⑴ 请问:东莞泼水节是那个镇区的习俗呢
横沥牛墟
横沥“三、六、九”在广东农村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所谓横沥“三、六、九”是指每逢农历以三、六、九为尾数的日子,广东各地客商、农民就云集横沥,参加设在这里的耕牛交易墟市。横沥牛墟繁盛时,广州每逢墟日都安排一趟专列开往横沥,方便人们前来趁墟。
每到墟日,横沥牛行热闹非常。“牛经纪”(又称牛评议人、牛中人)穿梭其中,是交易里举足轻重的角色。
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清初,与三水西南、鹤山沙坪并称广东“三大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闻名远播,横沥的商贸发展,和牛墟的兴盛息息相关。
横沥牛墟交易地点曾几度变迁,1995年位于镇区骏马路的现代化横沥牛行正式建成,横沥牛墟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牛行占地面积199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80平方米,是目前东莞最大单项耕牛市场。牛行设计美观、具浓厚的园林特色,内设果林区、试耕区和园林式的交易区,并配有牛宾馆、牛泳池、牛花园、牛医院和金牛酒店,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横沥牛行买卖牛只品种甚多,水牛、黄牛、牛仔、壮牛、残牛样样俱全,行内有经纪当场评价议价,买卖双方当场交易。长期以来,来自本省、山东、安徽、湖南、广西、福建等地的牛客络绎不绝。现今,每逢新历每三、六、九墟日,牛行成交量少则百多头,多则上千头。这些牛不但畅销周边地区,还远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横沥“三、六、九”,在新世界仍焕发出它特有的魅力。
望牛墩“七夕贡案”
七月初六晚“拜七姐”是莞邑传统风俗之一,始于五代,尤以水乡望牛墩为盛。民国民俗学家、篆刻家东莞人邓尔雅就有记家乡风俗《癸亥(1923年)七夕竹枝词》云:“纸醉金迷斗巧工,民间俗尚仿深宫。改将七夕从初六,南国犹存五代风。”并注:“七夕改为六夕,始于五代。以七夕诸大臣须赴宫乞巧会也。”可见莞邑地区陈贡案,摆巧物,拜“七姐”的民间习俗历史悠久。
望牛墩“七夕贡案”的特色在于所有巧物均以农作物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作为制作材料,民间艺人手工制作而成。如以开心果壳制腊梅,白米砌菊花,洋蒜衣作莲花,鸡蛋壳制灯,冬瓜瓜仁镶龙柱,染色灯心作凤烛,蚬壳粉制芙蓉吐蝶花,红瓜子作樱桃花,矿泉水瓶制酒杯、手绣小花鞋等等。所制巧物栩栩如生,美仑美奂,尽显民间乞巧艺术之美。2006年代表东莞参加广东省首届文化遗产成果保护展,得到了朱小丹、雷于蓝等省领导的广泛赞誉,2007年先后入选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作为省申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广东省博物馆和东莞市饮食风俗博物馆都分别收藏有望牛墩的七夕贡案。
二月初二“卖身节”
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远近闻名,在东莞的东坑也有一个特别的民间传统节日,全镇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纷纷走上街头,互相泼水、射水作乐,以祈求一年的好运,这就是当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卖身节”(也称“射水节”、“欢乐节”)。
东坑的“卖身节”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该镇塘唇村出现的“卖身”现象(即出卖劳动力)。当时,一些没有自家田地的青壮年,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纷纷到街边,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等着财主前来雇请。有田地的财主也在这一天来塘唇村,挑选卖身的青壮年,一雇就是一年。
后来,人们又传说有天上的神仙在“卖身节”这一天下凡到东坑来普济众生,于是,“卖身节”便越传越开,也越传越神奇,远近客商纷纷在二月初二云集东坑,以祈神仙赐福,走时还要买件物品带回家,以示遇到仙人,因此又称“遇仙节”。
“卖身节”历经数百年而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卖身节”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人们依然保留了这天前往镇上赶集的传统。解放初期,人们又称“卖身节”为“翻身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卖身节”演变成了“射水节”和“欢乐节”。
近年来,东坑人民把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保持下来,沿袭了“卖身节”这个古时的名称,并赋予新的涵义。将这一传统节日逐步发展成为“政府搭台,经贸唱戏”的大型招商和商贸活动的节日。
桥头日
“桥头日”是东莞市桥头镇一年一度的镇庆日,已成为桥头镇的传统节日。其起源于1987年7月,该镇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28日定为“桥头日”。其意义是:“桥头日”为桥头镇人民的欢庆节日,通过邀请本镇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设厂的外商宾客,各地的嘉宾、乡亲和有关领导,与全镇人民共聚一堂。欢庆桥头镇一年各项事业的日益进步,检阅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亲身感受政通人和的盛世丰年,携手共商开拓进取的宏图大计。“桥头日”是联络乡情,广交朋友,增进友谊,招商引资的盛会。
大岭山蛇宴食肆
岭山镇烹制蛇宴十分讲究,炖蛇汤用硕大的陶缸作容器,以燃烧中的木糠柴火“焖”成,味道浓郁,食客连喝十碗八碗不腻。
三禾宴
民间习族;东莞的水乡片,以种植水稻为主,每年夏秋之交,禾花飘香,稻谷金黄,以禾花、稻谷为食物生存的禾虫、禾花鲤鱼、禾雀到了这个季节,都长得肥胖鲜嫩。人们将禾虫、禾花鲤鱼、禾雀捉来,烹饪,摆上宴席,招待客人,俗称三禾宴,其风味别具一格。其中以道窖镇的“三禾宴”最为著名。
龙舟竞渡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全市各镇(区)都有规模和形式不同的“龙舟节”和“龙舟赛”,其中石龙镇、篁村区、万江区、道窖镇、麻涌镇等最有规模和特色,非常壮观。
荔枝节
东莞荔枝有“岭南第一品”、“果王”之美称,每年六月至七月荔枝成熟之际,全市各镇都相继举办“荔枝节”,节日期间有大型文体活动,商贸活动等。最引人的是游人和客人亲身到荔枝园采尝鲜荔枝,别有一番风趣。其中大朗镇、寮步镇、大岭山镇、常平镇石碣镇、石龙镇等主要产区最有特色。
⑵ 七夕的习俗
1、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
2、婚育恋曲
作为古老的汉族节日,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
3、乞巧之俗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意思是汉朝的宫娥彩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比赛拿丝线穿各式各样的针孔,当时的人们纷纷效仿。
4、接露水
浙江农村有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传说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5、香桥会
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
(2)东莞七夕水扩展阅读:
七夕传说:
相传农历七月初七为魁星生日。魁星即奎星,相传为天上主文事的星宿。在传说中,魁星本是人间一才子,虽麻面跛脚,但满腹诗书。
皇上曾亲自面试他的文才,戏问他为何满脸麻子,他答“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又问他为何跛脚,他答“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于是一举夺魁,被点为状元。另一种说法完全相反,据说此人虽才气过人,却因相貌原故屡考不中,悲愤交加,投河自尽,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仙。
⑶ 什么是七夕水有什么作用
初七早晨头遍鸡啼后,各家即到井边或河边吸水储藏,称之为“七夕水”。初七内早晨头容遍鸡啼后,各家即到井边或河边吸水储藏,称之为“七夕水”。据说七夕水经久不腐,能去疮毒。又取新鲜冬瓜洗净切成小块,装入瓦埕中填满压实,加盖后用黄坭密封埕口,放在阴凉处,三年后才开埕饮用。据说七夕冬瓜水可清热解暑,去热清毒,是民间传统自制的良药。
⑷ 七夕水有什么好处
没有什么好处啊.不会因为某一天,水就会变得有好处和坏处.不要太迷信啦
⑸ 东莞七夕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在东莞七夕节也叫七姐诞,莞人有拜七姐的习俗。“拜七姐”从七月初六晚开始到初七早上(天亮前)结束。在此之前,每家每户都会用泥巴捏成各式各样的七姐娃娃,还有其他神仙的模样,再涂上颜色,惟妙惟肖。到了初六的傍晚,家家户户都把东西摆到街上去,从街头摆到街尾,桌子上放有泥娃娃、酒、七种水果(富贵子、菱角、枯榄、奸豆、龙眼、香蕉、柚子)、七种鲜花(指甲花、寿馨花、老来娇、鸡旦花、米子兰、姜花、鸡公花)、还有一些针、红绿线和一盒爽身粉、胭脂等祭品。红绿线和针是让七姐织衣刺绣用的,而爽身粉和胭脂是让七姐沐浴后使用的。有些人早早就把家里院子的地板洗干净,据说如果初七早上在地板上发现白色粉未状的东西,那就是仙姐用过的爽身粉,也叫“仙女粉”,姑娘们如果抹上这些粉,皮肤就会变得白皙透红、柔嫩光滑。一般的拜祭活动是从初七的凌晨12点一直延续到天亮前,大家围在一齐烧“金银衣纸”,然后跪拜天地,烧香祁求生活幸福美满之类的,最后在家门附近撒上一摊米,寓意去除污气霉运。拜祭活动结束后,有些地方还会组织街坊邻里聚在一起看大戏。
七夕节前后两天姑娘们都会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聚在一起焚香礼拜,向七姐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能早日过上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早生贵子等。在黎明时分,人们都会到河边去沐浴打水存放起来,数年不变质。据说用这些水当地人称“仙女水”、“七姐水”,洗过身子后,就会“无疮无疥”,病痛全消,身体健康,还有美容功效。
旧时莞人还有“摇仙姑”的习俗。桌上摆满与“八仙”有关的物品,寓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仙姑”指的就是“何仙姑”,当然少不了荷花。“摇仙姑”首先要准备好“道具”:两双长竹筷,一个簸箕,一根铜棒,还有一个铜孙和少许面粉。然后要用竹绳把铜棒固定在簸箕上,在铜孙里铺上一层薄薄的面粉,两人分别用长竹筷夹着簸箕倒立(面朝下,底朝上)放在铜孙上,立着不动。再接着就要问问题,问的当然就是女孩子们最关心的感情姻缘了,例如:配偶什么时候出现?相貌如何?家境是否富裕等等,不过“摇仙姑”的人一般会事先去算过命或是求过签,到了真正“摇仙姑”的时候只是为了确定一下是否准确,以求心安罢了。据说问题问完以后,簸箕就会自然地动起来,如果是对的就会在面粉上画出一个圈,错的话就画一个叉,问完一题就把铜孙上的面粉摇均匀接着再问,等全部问完以后再念一段话寓示送仙姑走,整个程序就完成了。
“七夕”鹊桥通性情: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民俗传统节日之一。某些地方称“七月七——天河配”,某些地方称“乞巧节”,而莞城人则称“七姐诞”(俗称拜七姐)。
关于这个节令,有着天河(银河)相会的传说: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民间称为“七夕”,传说每年这一天,牛郎和织女要走过鹊桥渡天河而相会。只要看到银河白气奕奕光焰耀目,那就是织女东渡河……
东汉应勋曾撰《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近代流传的版本,内容则丰富和健康得多。传说中的牛郎是一个忠诚老实、正直勤恳的青年,他父母双亡,依兄嫂过活。嫂嫂不贤,牛郎被逼分家出来,只分得一头老牛,一辆破车和两亩薄地,自耕自食。那“牛大哥”(牛郎对老牛的亲切称呼)见牛郎一人孤孤单单,想给他娶个媳妇,便告拆牛郎某月某日,有七位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只要取得其中一位仙女的衣服,那仙女就是他的妻子。牛郎按照“牛大哥”的话,在一个月色朦胧的认晚,取得了当中一位织女的衣服,自此两人结为夫妻,情深意长。
牛郎织女婚后三年,男耕女织,恩恩爱爱,生下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不料织女下凡的事被天帝查悉,便派王母娘娘把织女押解回天庭受审。好好端端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无路,悲痛欲绝。“牛大哥”不忍目睹他们夫妻离散,遂撞断犄角,化作一只牛角船。牛郎挑上儿女,登上牛角船,腾云驾雾去追赶织女,眼看快要追上,狠心的王母娘娘拨下头上金簪,伸手一划,天空中立时出现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牛郎与织女皆无法渡河,只好隔水相望。然而,他们的坚贞爱情却感动了仁慈的凤凰,它召集天下的喜鹊,在滔滔的天河上架起一座鹊桥,终于使这一对夫妻在七月七日相会了。这一天天空中纷纷扬扬落下的细雨,其实就是喜鹊落下的无数羽毛。
这个人物化了的美丽神话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男女婚姻不能自由的残酷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人民百姓的善良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未竟梦寐……
另一个版本,称农历七月七日(七夕)为“乞巧节”表达了青年男女(尤其是妇女)对美好未来的一种追求。所谓“乞巧”,就是妇女们向织女乞求智巧。古代的乞巧活动大约分两种,一种说法是“卜巧”,另一种说法是“泡巧”,还有一种传说,于七夕之夜阑人静之时,青年女子偷藏在古井或葡萄架下屏息静听,如能隐约听到牛郎织女如泣如诉的窃窃私语,就是得巧。
农历七月初七,东莞人称之为“七姐诞”,又俗称“拜七姐”。其意之一是思念敬仰牛郎(董永)、织女(七姐)之坚贞爱情;之二是青年男女拜董永和七姐,企望通过虔诚祭拜,感动牛郎和织女为自己牵来称心如意的心上人;之三是那些正在读书的少年儿童,拜祭董永和七姐后,其父母则敬请董永和七姐给自己的儿女聪明智慧,心有灵犀,勤奋读书,考取功名。解放前,此民间民俗传统节日,在莞城是七月初六夜举行的,甚是流行且隆重热闹。初六晚,各家须将已备好的祭品、红丝线、七姐粉(形状、大小与荠相似的白色扁圆的粉饼,称“田脐粉”)等摆上神桌对着银河方向,等到天上牛郎织女双星开始出现在银河鹊桥两头之时,即开始梦香点烛烧元宝酹洒虔诚拜之。拜时,常以四十九拜为真诚之心。看着天上董永与七姐渐渐靠近相会了,才算拜七姐仪式完毕。到初七大清早,人们都可在自家屋墙边脚地上,见到有白色的微粒粉末。青年男女及小孩若拾之往脸上抹,据说会使皮肤嫩滑。还有一件令人难的解释得清楚的事,初六夜五更时分,到河里汲水贮藏之,数年不变质。若浸冬瓜或雪梨于一年之后,其水给“大热症”(发高烧数日不退)者饮服,常会有效退烧。解放后,此日俗渐淡,如今却没流行了。
七夕这一民间民俗传统习俗,虽带着某些封建迷信色彩,但却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这个神话也拴住了数代人的精神,并带入追求美好的意境,让人们努力去实现。鹊桥通性情已成为往事矣。
⑹ 七夕节风俗习惯
⑺ 哪里有七夕水的科学解释
初七早晨头遍鸡啼后,各家即到井边或河边吸水储藏,称之为“七夕水”。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夜,是民间的乞巧节,源于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故事。 过去佛山民间的七夕,对于姑娘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大事。其主要活动是“摆七夕”,又叫“摆慕仙”,是未婚女子尽显心灵手巧才干之时,因此乞巧节又称之为女儿节,为将“摆七夕”活动搞得隆重热闹,在新年就联络姐妹们集资入会,称为“七姐会”,头年埋会,次年以七姐会名义“摆七夕”。 从农历五六月起,姑娘们就开始制作工艺品,有用绢布精心绣成“牛郎织女”、“三英战吕布”等故事人物;有用芝麻、灯草、米粒、通纸等砌成花瓶、台椅、器皿、瓜果、花鸟等小巧玲珑的工艺品。节前,各家还准备数钵慕仙秧(用清水浸谷发秧,其中央留一圆孔)。 七月初六晚,选大庭院,开井或宽阔的街前,摆放三四张甚至十多张八仙桌,用台围装饰好,摆上姐妹们的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每张桌上摆两钵“慕仙秧”,用红纸剪成各种图案,环套在秧的四周,钵中央圆孔处点燃小油壶灯,罩上玻璃罩;用棋子饼特制的红白两色的白糖小饼和用豆沙作馅的黄糖小饼,饼如棋子大,在圆盆上砌成七层或九层塔形的“五洞棋”;用青榄、油柑子、菱角、鸡心柿、香蕉等砌成各种形状的生果盘;摆上时花,花的品种中必有“千日红”(佛山人称之为千日娇),另外还摆上斋菜一碟。 七月初七晚12时,姐妹们穿戴整齐,向天跑拜,请“南呢佬”(道人)开坛诵经,还请“大戏”(粤剧)班或女伶班唱曲助兴。七夕的小玩艺有:姐妹们以穿针斗巧,看谁穿得又快又准;又用清水一碗,各人取线头一截或慕仙秧一截,放入盛水的碗中,线头或慕仙秧如不下沉而水底的影子呈现在果鸟形成或针形即为“巧”;如水底影子出现锤形即为“拙”。她们一般玩至通宵达旦。 另外,当晚如有去年埋会的姐妹已婚嫁,则需备雪梨(离别之意)向天跪拜,称之为行辞仙礼,表示以后不再参加“摆慕仙”活动。有未婚姑娘又没有埋会的,都会在家中摆设慕仙秧、棋子饼、果盆、时花菜,焚香拜仙,称之为拜七姐。从初六至初八一连三天,所摆设的工艺品及唱曲等活动,欢迎本地及四乡群众观赏。初八晚散集,晚饭后,姐妹们跪拜完毕,将陈列品收起,果饼分派给入会姐妹。 佛山及邻近四乡还有储七夕水和储冬瓜水的习俗。初七早晨头遍鸡啼后,各家即到井边或河边吸水储藏,称之为“七夕水”。据说七夕水经久不腐,能去疮毒。又取新鲜冬瓜洗净切成小块,装入瓦埕中填满压实,加盖后用黄坭密封埕口,放在阴凉处,三年后才开埕饮用。据说七夕冬瓜水可清热解暑,去热清毒,是民间传统自制的良药。
⑻ 潮州地区七月初七存的“冬瓜水”有什么作用
广州的潮州地区七月初七存的冬瓜水,一般也叫做七夕水。据说冬瓜水有非常神奇的功能,可以储存很久不变质,还可以用于治疗烫伤去除疮毒等,七夕水算是广州一带最为普遍的风俗,七夕水的制作方法就是在初期的早晨,第一遍鸡鸣之后,各家各户都要到井边或者河边去舀水储藏起来。在广西的一些地方有七夕储水的习俗,关于它的民间传说是在7月7日的早上,天上的仙女会下到房间来洗澡,而饮用她的洗澡水可以驱邪还可以延寿。
这种习俗一般都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而本来这个七夕储水的活动,最开始的原因就是为了祈福,他们认为七月初七洗澡可以消除病痛,尤其是体弱多病的孩子,会在每年这个时候,把红绳绑7个结子带在脖子上,这就有健康吉祥的意味。
⑼ 七夕水不变质的科学解释
七夕水不变质的科学解释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在改变着与周围星球的磁场关系,每年的阴历七月初七,地球公转到立秋点附近,月球在立秋点附近即将阴极阳生时,日月产生某种神奇的磁场效应,对地表水进行一次磁化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在惠州民间,有取七夕水贮藏的习俗,七月初七早晨头遍鸡啼后,各家即到井边或河边吸水储藏,称之为“七夕水”。因织女排行第七,又称七姐,所以人们习惯把七夕取的水称为“七姐水”。
传言“七姐水”很神奇,这水在七夕时会特别清澈,这时候取的水放很久都不会坏,泡出来的茶也比较清甜。
⑽ 七夕水不变质的科学解释
七夕水不变质的科学解释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在改变着与周围星球的磁场关系,每年的阴历七月初七,地球公转到立秋点附近,月球在立秋点附近即将阴极阳生时,日月产生某种神奇的磁场效应,对地表水进行一次磁化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在惠州民间,有取七夕水贮藏的习俗,七月初七早晨头遍鸡啼后,各家即到井边或河边吸水储藏,称之为“七夕水”。因织女排行第七,又称七姐,所以人们习惯把七夕取的水称为“七姐水”。
传言“七姐水”很神奇,这水在七夕时会特别清澈,这时候取的水放很久都不会坏,泡出来的茶也比较清甜。
七夕储水习俗
在客家传统习俗中,七姐水不仅有着清热消暑功效,在水里面加上一些药材,还能治疗夏季易发皮肤病。取新鲜冬瓜洗净切成小块,装入瓦埕中填满压实,加盖后用黄泥密封埕口,放在阴凉处,3年后才开埕饮用。据说七夕冬瓜水可清热解暑,去热清毒,是民间传统自制的良药。
在惠州民间传说中,七夕,天庭上的七位仙姑下凡到人间的河流中洗澡,这时凡间的河水和井水因沾了仙气,凡人喝了可辟邪治病延寿。人们纷纷到东江、西枝江和井边将七夕水挑回家,用瓮贮存起来,这挑回来的水就叫七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