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火神庙七夕

火神庙七夕

发布时间: 2022-06-07 04:57:32

『壹』 七月放莲花灯时是什么节日是农历的

中元节(俗称鬼节)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地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地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

庆祝方式
道教与佛教信徒庆祝中元节的意义虽不相同,但在新加坡庆祝仪式大同小异,祭拜时以食物作祭品,焚烧金银纸等等。因此,每逢中元节,在路旁和组屋楼下,到处可看到善男信女焚烧金银纸,建屋发展局还特地为此设置金银纸焚烧炉,为居民提供便利。
目前,新加坡人普遍的庆祝方式是邻里之间组织大规模的中元会,中元会每年选出一位炉主,主持中元会事务,以及向会员收月捐等。中元节一到, 这些月捐便用来购买祭品。拜祭完毕后,所有祭品均分给会员,每人一份。
中元节的宴会热闹精采,宴会上投标“福物”,把庆祝气氛推上高潮,投标所得,用来补贴第二年购买祭品的费用。当晚也选出新的炉主。
中元节虽然是一个宗教节日,但是由于节日本身劝人尽孝,对非信徒来说,也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节日当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亲友的节日。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贰』 中国的传统节日 农历的 还有习俗

农历传统节日大全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大年初一是春节、春节是春天的节日、“春节”起源众说纷纭 、“春节”名称几经变化
五末日:正月初五,又叫“五马日”,这天也叫“破五”
人日:正月初七日。
元宵节:正月十五,亦称“上元节”,又称“灯节”:正月十五元宵节
二月二:又叫“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谚语。
寒食、清明: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节,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节。

佛祖诞辰:四月初八:佛诞,又传说是“牛魔王”生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五月初五是“端阳”、端阳雨、啊!划龙船、今又“端午”
雨节:农历五月十三日,民间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
过半年:农历六月初一
天贶节:农历六月初六,又叫晒衣节:六月六,晒龙袍。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日,又称“七夕”:七夕情人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七月半)或十五日,又叫“鬼节”

盂兰盆节: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天医节:农历八月初一日,
中秋节:旧名“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中秋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金秋重阳老人节
十月交:农历十月初一日,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

冬节:冬至——冬节
腊八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日民谷要煮“腊八粥”食:腊八节与腊八粥、腊八节之来由 、上“腊八粥”!
辞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俗称“过小年”,传为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称“辞灶”。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最后一天):最恋是除夕、“年”的传说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叁』 从一月到十二月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他们的来历和习俗分别是什么

1、春节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2、龙抬头

元时期把“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端午节

上古百越先民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4、七夕节

七夕节既是拜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5、重阳节

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肆』 北京有哪些寺庙或者道观求姻缘比较好

北京雍和宫。好,灵验

『伍』 所有中国节日及日期

『陆』 我们中国一年有多少个节日

1月1日 元旦 2月2日 世界湿地日 2月14日 情人节 3月3日 全国爱耳日 3月5日 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 国际妇女节 3月9日 保护母亲河日 3月12日 中国植树节 3月14日 白色情人节 3月14日 国际警察日 3月15日 世界消费者权益日 3月21日 世界森林日 3月21日 世界睡眠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 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 3月24日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4月1日 愚人节 4月5日 清明节 4月7日 世界卫生日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4月26日 世界知识产权日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5月3日 世界哮喘日 5月4日 中国青年节 5月8日 世界红十字日 5月12日 国际护士节 5月15日 国际家庭日 5月17日 世界电信日 5月20日 全国学生营养日 5月23日 国际牛奶日 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6月6日 全国爱眼日 6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3日 国际奥林匹克日 6月25日 全国土地日 6月26日 国际禁毒日 7月1日 中国共产党诞生日 7月1日 国际建筑日 7月7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7月11日 世界人口日 8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8月12日 国际青年节 9月8日 国际扫盲日 9月10日 中国教师节 9月16日 中国脑健康日 9月16日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9月20日 全国爱牙日 9月21日 世界停火日 9月27日 世界旅游日 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10月1日 国际音乐日 10月1日 国际老年人日 10月4日 世界动物日 10月5日 世界教师日 10月8日 全国高血压日 10月9日 世界邮政日 10月10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 10月14日 世界标准日 10月15日 国际盲人节 10月15日 世界农村妇女日 10月16日 世界粮食日 10月17日 国际消除贫困日 10月24日 联合国日 10月24日 世界发展新闻日 10月28日 中国男性健康日 10月29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0月31日 万圣节 11月8日 中国记者节 11月9日 消防宣传日 11月14日 世界糖尿病日 11月17日 国际大学生节 11月25日 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 12月1日 世界爱滋病日 12月3日 世界残疾人日 12月4日 全国法制宣传日 12月9日 世界足球日 12月25日 圣诞节 12月29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国际麻风节 3月最后一个完整周的星期一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复活节(一般是3月22日-4月25日间的任一天) 5月第二个星期日 母亲节 5月第三个星期日 全国助残日 6月第三个星期日 父亲节 9月第三个星期二 国际和平日 9月第三个星期六 全国国防教育日 9月第四个星期日 国际聋人节 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世界住房日 10月的第二个星斯一 加拿大感恩节 10月第二个星期三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10月第二个星期四 世界爱眼日 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 美国感恩节 农历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中国情人节)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农历腊月初八 腊八节 农历腊月二十四 传统扫房日 农历腊月廿九或三十 除夕

『柒』 北京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经过辽契丹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明汉族、清满族的统治。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变化,繁衍出了许多传统习俗,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地域性、群众性和时效性,这些习俗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北京三大节的节日习俗
(一)春节
自古以来,新一年的第一天要过“春节”。“春节”也叫“元旦”、“元辰”、“元日”等,在中国一直把农历新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并沿袭下来。辛亥革命之后废除旧历采用公历,以公元纪年1月1日为“元旦”,为了与农历的新年有所区别,此后就不再称“春节”为“元旦"了。在民间,人们习惯称过春节为“过年”。每到农历十二月间,北京民间“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按传统习俗,一般都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
1.腊八
腊月初八,传说这天为佛祖成佛之日,有熬腊八粥的习俗。北京民间,人们多在天亮之前即熬好一锅腊八粥,讲究一些的人家,腊八粥除米、豆之外,还放一些枣、栗子和桂元肉等等。粥熬好之后,除全家食用外,往往街坊邻居也互相馈赠。腊八这天,除民间遍食腊八粥外,旧时北京各大寺庙,像雍和宫等,都用大锅熬粥,然后分送给那些捐钱的施主。每碗粥中插一小黄纸旗,书明某庙所赠,施主接到粥后,以银两“回敬”。当时各大庙利用腊八粥也可增加一笔收入。
2.祭灶
旧时腊月二十三日,北京有祭灶的习俗,宫廷用黄羊祭灶,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等供品祭灶王爷,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每逢此日,鞭炮极多,俗称过小年。
3.扫尘
春节前的大扫除,老北京也叫“扫房”。古时候,这叫“扫年”,它是由驱病祛邪的一种宗教仪式演变来的。这扫房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干干净净,为迎接各位神仙在除夕之夜降临人间做好准备;二是通过扫房,扫除家里的秽气、晦气和穷气。
4.守岁
传说,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诸神要下界来考察人间的善恶,这些神里面有财神爷、土地爷等。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灶王爷也在此时回到人间,继续做他的“一家之主”。这时候,人们都要恭恭敬敬,谨慎行事,还要烧香磕头,请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关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时光。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享用一年中最为丰盛的吃食。年三十晚上这顿饭,人要齐,席间还要多说吉祥话儿,预示以后的日子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按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睡觉,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叫“熬夜”、“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对岁数大的人来说,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5.拜年
大年初一,熟人见面头一句:“您过年好!”这是北京人过春节时喜用的拜年语。拜年的形式大至可分为四类: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给岳父母拜年,且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留下吃饭、玩耍。二是礼节性的拜年。如给同事、朋友拜年,进屋门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三是感谢性的拜年。凡一年来有欠人家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谢。四是串门式的拜年。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平时没有多少来往,到了年禧,来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或进屋坐一会儿,无须过多礼节。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礼的,谓之“拜晚年”。
6.庙会
在老北京的年俗中,逛庙会是其中一大项,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北京的各大庙会时间长短不一。当年和平门外的厂甸庙会,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庙会,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庙会,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庙会,再早时闹市口的城隍庙庙会都是很有京城过年特色的大庙会。近年来北京人在过年时仍保留了逛庙会的习俗,只不过已变成了逛地坛庙会,龙潭庙会以及各种新派庙会,如石景山游乐园洋庙会、朝阳公园综合庙会等。
厂甸庙会:厂甸是指琉璃厂附近的一条胡同,是北京一条古老的文化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在琉璃厂及厂甸搭棚列肆,成为过大年万商歇市期间的集市所在,俗称“厂甸庙会”,又称“逛厂甸”。厂甸庙会的范围是以海王屯公园为中心,东至火神庙,西至西琉璃厂,南至沙土园,北至西河沿。正月里厂甸庙会是北京最热闹的地方。林立的摊点上,堆满了大家喜欢但平时又难以见到的各种玩具,各种风味小吃、特色食品,还有各种旧书、旧画、古董、珍宝……凡是去了的人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逛厂甸,是老北京人过年时最大的乐趣。
老北京人把玩具叫耍货。厂甸庙会是卖耍货的大世界。大大小小的耍货摊儿一个紧挨着一个,摆满海王邨公园周围。厂甸的耍货,有多达百余种:面人、泥人、锡制刀枪、竹木刀枪、蜡鸭子、泥嫁妆、绢花、毛猴、泥哨、纸翻花、铁丝变花、花脸、风车……所有耍货精巧新颖且价格便宜,非常诱人。
厂甸庙会还是个博览会,各类商品有大致的分区。古玩摊多设在东琉璃厂街路北的火神庙、海王邮公园和靠近虎坊桥的南新华街路西。其中,火神庙的摊位整齐、货色较好,海王邮公园中的稍差一些,而南新华街路西的地摊,就差远了,没有货架,只是平地摆摊。货色也有不同,火神庙中多为金银饰品、珠宝玉器、玛瑙钻石等;海王邮里多为瓷器、铜器、木器等摊位。新华街的地摊,都是些劣等货色,什么都有,价格低廉。说得更准确一点,火神庙中的是珍宝摊,海王邨里的是古玩摊,新华街路边的是破烂摊。
7.元宵节
我国民间都有吃元宵(南方称汤圆、汤团)的传统习俗。元宵作为农历正月十五的节庆食品,传说最早始于春秋末期。据说楚昭王复国泛舟江上,见江面上漂有一物,色白微黄,舟人捞起献给昭王,食之甜美。昭王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以庆祝家国团圆,其时正值农历正月十五,便流传至今。
元宵节的又一民俗是猜灯谜。古时人们把写在彩灯上的谜语叫灯虎,比喻其深奥,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那么难,故猜灯谜又叫“射灯虎”。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艺形式,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灯谜以谜语为基础,启发智慧,融汇知识。尤其是元宵节期间,猜灯谜最盛。
(二)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夏节。
北京的百姓在五月端午(初五)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是樱桃、黑白二色的桑葚、棕子以及雄黄酒及艾子叶。樱桃、桑葚、棕子可以随便吃,雄黄酒因为泡有雄黄,不能开怀畅饮,但也必沾一沾唇才可以。不但要沾唇,还要用手蘸上雄黄酒在小孩的脑门上写一个“王”字。此外,还须把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鼻、肚脐等处,说是抹了它,一年之间“五毒”(蛇、刺猬、蜈蚣、蝎子、癞蛤蟆)不敢“钻空而入”。另外,还得在住人的房门西侧插上菖蒲棒,门上方中央贴上蛇、蜈蚣、蛤蟆或老虎图案的红色剪纸。另外,还可在小孩子的衣襟上挂一串用彩绸制成的小樱桃、小桑葚、小菖蒲、小老虎之类的饰物,作为点缀。
(三)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按历法解释是:农历八月居秋天(秋季为七、八、九三个月)之中;八月十五日又在八月的中间,所以叫中秋节。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圆,月色也最皎美。中国人把月圆看做是团圆的象征,因而也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之所以成为佳节,还在于对月亮有种种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中秋节最盛行的吉祥物是兔爷。
中秋之夜,千家万户于庭院中对月设下香案,摆满了时鲜瓜果,诸如西瓜、苹果、葡萄、枣、梨、栗子等,还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头之类。全家人还在香炉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树。一切布置停当之后,全家人轮流向月亮朝拜。所谓祭月,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属太阴,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妇女。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都举行祭月活动,其中数清朝慈禧太后的祭月规模最大。中秋之夜满朝文武、宫女簇拥着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排云殿举行祭月大典。供品除精选月饼、七节藕和各种果品外,还特制直径达数尺的“月华”(帝后嫌“饼”与“病”音相近,便定在宫中称月饼为月华)。月华上印有广寒宫、桂树、嫦娥等图案。祭品中还有大西瓜,由御膳房名厨操刀,把瓜切成数瓣,瓣瓣绽开,而瓣底仍与瓜蒂相连不断,形如一朵开放的大莲花,称作“莲花团圆瓜”,再置于莲花形状的大铜盘里,摆上供桌祭月华,并把大月华切成小块,连同团圆瓜分赐妃嫔、太监、亲近侍女。然后帝后与众人分乘龙舟、游船,在昆明湖荡舟。船上配有美味佳肴,名为“泛舟赐宴”。是时,湖水上空焰火飞舞,湖面又燃放莲花灯,气氛甚为热烈。坐落在北京阜成门外的月坛,是明嘉靖九年(1530)建的帝王祭月场所。
二、北京人的岁时习俗
京城百姓的生活是随时令的变化而变的。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三十六旬、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天,在饮食、节日、宗教活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谱儿。无论是祝福贺喜、娱乐游戏、走亲访友、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的讲究和习俗。各种岁时习俗的活动不仅热闹喜庆,而且富于乐趣,充分体现出京城百姓好热闹的心态。考试大编辑整理
(一)咬春
立春。俗称打春,是北京人很讲究的一项重要风俗。立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首,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从官府到民间都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据《明宫史》上记载:“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加署,引春牛击之,日打春。”民间妇女在立春那天都买萝卜吃,谓之“咬春”。立春各家讲究吃春饼,烙春饼与烙普通饼不一样,春饼要薄而且还能揭开,又称“薄饼”。吃春饼讲究菜多,过去北京猪肉铺都卖熟肉“盒子菜”。盒子菜中有驴肉、熏肚、熏肋头、酱口条、酱小肚等。
正月十九日是燕九节,也称宴九、筵九、烟九、淹九等多种名称。燕九节又称白云观会神仙,是明清时期北京全城的一个盛大风俗活动,白云观是这个活动的中心。正月十九日是邱祖的诞辰,此日也称为燕九节。
(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北京农历二月的风俗主要是与太阳和龙有关,因为去冬的严寒已经过去,太阳升高了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又因为春天来了,农业开始忙起来,种庄稼需要阳光和水,所以,祭祀太阳和龙。北京南城,左安门内有座太阳宫是清顺治初年所建。宫内塑太阳神像,每年二月初二开庙。开庙时居民都往祭太阳,香客络绎不绝。在祭太阳神时,北京居民都做太阳糕而供,“太阳糕”有“太阳高”的意思。二月仲春,节气临近春分,太阳一天比一天升得高,气候越来越暖和,此时有祈祷太阳神日日高挂之意。清朝内廷在这天也用太阳糕在慈宁宫花园祭祀太阳神。北京城郊以农为业的人在二月初,每家都在大门外撒些草木灰,进门又在屋内和厨房等处及水缸四周撒草木灰。这样做说是引龙回来。城里人用黍水面、麦米做成枣糕放人热油锅煎熟而吃,说是“熏虫”。过去,二月初二还是娘家接已出聘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三)清明节
清明节大多在农历三月份,在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祀先祖亡人,有的人家去自家茔地扫墓,有的则在家中烧“包袱”遥祭而已。包袱是个约有尺许的白纸大口袋,上写先人的名字及敬祭者,内装纸钱和金、银元宝等冥器。每至清明节,草木丛生,郊游踏青是北京人多年来的风俗。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要禁火三天,吃冷食。寒食节是人们为了怀念春秋战国时晋国的介子推不图赏赐被火烧死在绵山上的事而形成的节日。
(四)蟠桃宫
北京农历三月的又一风俗是三月三逛蟠桃宫。蟠桃宫位于崇文门外迤东河沿南岸。据史书记载,蟠桃宫原名太平宫,创建于明代。庙不大,前后只有两个院落,山门横匾上书“护国太平蟠桃宫”,左侧大墙上写“蟠桃”,右侧大墙写“圣会”四个绿琉璃大字。山门里正殿四壁墙上塑着一座鏊山,彩塑的群仙从四面八方拥向鏊山来赴三月初三的蟠桃圣会。规模宏伟,人物众多,塑工精细,是该庙中泥塑艺术的精品。蟠桃宫庙内除王母娘娘殿外还有子孙娘娘、眼光娘娘和吕祖殿等。蟠桃宫虽是个小庙,但在北京人人皆知。该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开庙三天。初三是王母诞辰,香客和逛庙的老幼、男女人群如梭。
从崇文门外往东,沿护城河南岸至庙门,小贩的货摊、卖茶水的席棚以及耍把式、变戏法、摔跤等卖艺娱戏场子一个紧连一个,热闹非常。
(五)妙峰山庙会
妙峰山在北京城西北门头沟区,山有五峰,中峰日“金顶”,建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庙”。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开庙,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香火极盛,形成著名的妙峰山庙会。20世纪20年代以后,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学者赴西山妙峰山等地进行民间习俗文化调查,被后来学术界认为是中国民俗学调查研究的开端。
(六)丫髻山庙会
旧时每年四月初一至二十,丫髻山都有为期20天的庙会。当年清室照例派员前往致祭。北京城里许多达官显贵,翎顶辉煌,乘坐肩舆,络绎于途。周围数百里的善男信女为了求祥祈福、求医得子,长途跋涉,不辞劳苦来此朝顶进香。一些民间香会也来献艺谢神,开路、中幡、五虎少林棍、高跷、龙灯、狮子,边走边练。有的抬着“真灵”、“有求必应”、“保我赤子”等大匾去挂匾还愿。到了晚间,山上还有“善人灯会”,以小灯排成“碧霞元君”四字,以给香客照明。
(七)暑伏
农历六月初天气虽然已经很热,但并不潮湿,适合晾晒衣服和书籍。所以北京有六月六“抖晾衣服书籍”的风俗。过去每年六月初六,各家各户都将箱柜中的衣物取出在院中通风地方着太阳晾晒,读书人将书籍也搬出来让风吹吹,防虫蛀。六月,什刹海荷花盛开,天气又炎热,每天午后,北京农工商各界都会于什刹海乘凉观赏荷花。前海北岸有茶棚、书馆、戏棚和卖冷饮的货摊,会贤堂大饭庄、烤肉季饭铺也在这一带。岸边满垂柳,海中荷花绽,风光倚美景,纳凉之胜地。所以,每年六月逛什刹海是北京人的风俗。
(八)七夕
农历七月里有“七夕”和七月十五放河灯的风俗。七月七日夜叫“七夕”,是北京民间妇女的一大节日。据神话传说,牛郎和织女因犯了天条,被隔于天河的两边,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夜才能通过鹊桥相会。所以多少年来,每逢七月初七,北京没出嫁的姑娘都将一枚小钢针投入水碗中,使其浮于水面,在阳光下观看碗底的针影,用此法以卜巧拙,俗称“丢针儿”。妇女们还凑到葡萄架或藤萝架下,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在此节日里除各家祭扫坟茔、祭奠祖先外,在七月十五傍晚后,儿童以燃点荷花灯为乐。北海、护城河、通惠河上放河灯是七月十五一项很有乐趣的风俗。
(九)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这一天有郊游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花糕、插茱萸(yu)等习俗。永定门外的燕墩、西便门外的天宁寺塔、城南的陶然亭、城北的蓟门烟树以及西山八大处等地都是当年文人雅士登高观景、饮酒赋诗、烤肉分糕、共度重阳佳节的场所。重阳节期间,正是菊花盛开之际,富贵人家常在这一天将许多盆菊花放在庭院中,摆成一座花山,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观赏,在护国寺、隆福寺的花厂、天宁寺的花肆都有菊花展销会。重阳节时吃的花糕是用江米、黄米、小枣制作的,此外还有各种糕点:如满族的萨其马、汉族的芙蓉糕以及各式蛋糕应季上市。“糕”与“高”同音,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要吃糕。
(十)冬至
农历十一月又叫冬月,因为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常在此月,故叫冬月或冬至月。明清时期,每逢冬至皇帝要去天坛祭天,百官向皇帝朝贺。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以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古代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史记.律书》云:“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就是说,冬至是节气的开始。民间在冬至时没有什么重要的活动,风俗是家家吃馄饨,所以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顺口溜。从冬至起,就“数九”了。北京人给“九”编的顺口溜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传统的见面礼节
(一)顿首
顿首是古代跪拜礼的一种,是地位相等或平辈间相见的一般礼节。首先是叩头,将额头触于地即抬起,故名。顿首上古即有流行,现已淘汰。此礼节常见于书信敬语。旧时写信,一般开头即用“锥偈住保�馕�白X向您问好、致敬”。亦有以“顿首”为落款者。
(二)鞠躬
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示敬意。现在某些集会及祭扫亡灵的场合仍然常见。有些老年知识分子亦作见面或道别之礼。
(三)作揖
拱手的俗称。后世因拱手常伴以屈身,故亦称弓身拱手为作揖。
(四)寒喧
寒暄又作“暄寒”、“暄凉”,见面时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多在拱手之同时道“久仰久仰”或“幸会幸会”,然后是询问其家人康泰否。初次见面还有“请教台甫”、“敢问贵庚、贵府”等一大套繁文缛节。
(五)请教姓名
初次与人见面的礼节,即请问对方姓氏、表字。古人除姓名外多有字、号,与人交往以直呼其名为失礼,故初交时多问字号而忌问名。今人一般只有姓名而无字号,与人初交亦忌问名,多询问对方姓氏,且冠一“贵”字于前。如:“您贵姓?”答时将贵字免去:“免贵,姓张。”
四、北京人生活中的禁忌
禁忌在旧时北京人的生活中是常见的。禁忌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它是典型的民俗文化。今天,我们有必要站在一个新的视点和高度,用一种现代生活、人文礼仪的扬弃思想分析对待,发扬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
在京城百姓的El常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禁忌,它们以宗教、人伦等面目出现,如婚姻禁忌、生育禁忌、生产禁忌、物质禁忌、语言禁忌、节日禁忌、名字禁忌等。对待禁忌我们要认识到它只是一种风俗文化的现象,既要看到它的愚昧、迷信对人们行为消极影响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在人们行为规范中强调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和符合人们生活需要的一面。
1.交往禁忌
交往禁忌是指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的禁忌。待客方面以尊重客人为基本原则,给客人倒完茶后,将茶壶放在桌子上,壶嘴不能对着客人,因为“壶嘴”谐“虎嘴”音。递烟、酒、茶都要双手,忌单手;要主动给客人点烟,点烟时忌用一根火柴连点三支烟。酒以敬客多次为荣,忌自饮不敬客。客人进门的第一顿饭忌吃水饺,因为水饺是送行的食品,俗称“滚蛋包”。宴客席间主人要始终陪坐,忌讳提前离席。吃饭未完忌讳将空碗空碟收走,忌讳抹桌扫地,以为这是“驱客”之举。宴客时忌子女上桌共餐,尤其忌媳妇、女儿,否则认为待客不诚、不敬。待客菜肴一般忌单数,喜用双数,取意“好事成双”。
到别人家做客以尊重主人为原则。走进主人家,客人要主动向主人打招呼。北京普遍的习俗是客人应当向主妇打招呼,否则,认为无礼貌,轻视主人。
交往中人们常常互相馈赠礼物,有些礼物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所以赠物中也存在一些禁忌。如忌以伞、鞋、钟等送人。“伞、鞋、钟”分别与“散、邪、终”谐音。
有“散伙、送邪、终结”等意,特别不能给老年人送钟。
若借别人家的药锅不能主动还,要等人家来要,以避送病之说。若一定要还,需在锅中放些米,并对人家说:“我给您送米来了。”也可在锅中放些小钱以压锅。
2.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是很富有地方方言或社会方言特色的语言风俗现象。禁忌的原则,大体是出于吉凶、礼教、功利、荣辱等诸种考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忌讳听到凶语的,惟恐这些字眼会招致凶祸的真正来临。然而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要表达不祥的内容,便另用一些褒义或中性词来代替。考\试大收集整理\用反义语来替换不吉的词语,谓“讨口彩”,此法在禁忌语中极普遍。戏院里的太平门,原意为万一发生了火灾好让观众逃走,说“太平”乃失火事故之反义。用假托文来代替,如古代汉语称帝王之死为“晏驾”,意即他不出朝了。佛教僧尼之死为“圆寂”,意即他们完全沉浸于念经中去了。
3.住宅禁忌
北京人在选择住宅、建造住宅和构筑住宅环境时,有许多禁忌和讲究是必须顾及到的。“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这是最起码的选择住宅方位的条件。除此之外,数字、位置、高矮、周围植物都是很重要的。首先院门一定要开在八卦的巽位,若不可能开在巽位的话,也应在正对大街门处放置“石敢当”镇之。住房从方位看,北房是最好的。从数字看,盖房一般多取单数,单数为阳。要避免“四六间”。“四六不成材”。从高度看,北房的房基最高,其次是东西厢房,南房最低。院里的地面一定比胡同的地面高,禁忌人门“跳坑”。院里种植的花草树木也有禁忌,“桑松柏梨槐,不进王府宅”。其实不仅不进王府宅,就是一般老百姓的院子也不能进。因为“桑”与“丧”谐音;“梨”与“离”谐音,松柏是多种于坟地的树木,槐树也只能种于后花园里。在老北京民间宅院前后或院中、屋内,常有镇物以保护风水,驱妖避邪。如泰山石敢当、八卦太极图、门前照妖镜、山海纹镇石等等。
4.行业禁忌
医院、药店等行业的经营者,送客时忌讳说“再来坐”、“欢迎再来”之类的话。否则顾客以为是在诅咒人家“再得病",就事与愿违了。
店中不论有没有顾客,伙计都不得朝里坐,背对店门则意味生意不顺,此为店家大忌。今日店员背对店门仍被视为对顾客的不礼貌行为。

『捌』 日照的民风民俗

1、过年习俗

海边和西部山区有区别,基本上还是一个家族的从长到幼的次序挨个拜年,到24点的时候,全家族的男性从家族里最长的长辈挨次放鞭炮烧芝麻杆,发完芝麻后各自回家下饺子,全家在一起吃新年饺子。

2、买年货

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等。统名之曰“年货”。

3、观灯

元宵放灯的传统民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4、偷菜节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姓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5、舞狮



舞狮源于“驱傩”。在远古时代,古人发明了“傩”。“驱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舞狮。傩狮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进入百姓人家,在驱除疫鬼的同时,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务。

『玖』 中国的鬼节是哪些,为什么称为鬼节,有什么传说

农历7月15,又称中元节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俗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成为农历7月15日的中元节,民间则称农历7月为"鬼月"。[1]
佛教传入后,佛教徒根据印度一种佛教仪式追荐祖先,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2]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3]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宗教习俗佛教

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到了宋朝的时候,儒、释、道合流日趋明显。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饿鬼但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如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新加坡等,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甚至全猪(闽南语俗称神猪)、全羊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道士、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悬丝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中元节“庙普”祭拜亡灵之前,会先祭拜一位名为面燃大士的神祇,信徒多尊称其为"大士爷"、"普渡公"。相传旧历七月,所有在阳世的亡灵,都归"大士爷"管理。关于"大士爷",佛教说法有数个:一是他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他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道教的说法则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为阴间诸鬼之统帅,也负责中元节监督亡魂受领阳间香火事宜。另,灵宝派等一些派别不是请"面燃鬼王"监斋,而是有"何将军"、"乔将军"两神分任此职。如宋末元初林灵真所撰《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写为"北魁玄范府神虎何、乔二大圣"。
华人社会则多采佛教说法,各类法会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爷神像:"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1],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有些慎重的信徒,在中元节时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画像、木石雕像祭祀,并将大士爷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待到七月一过,一般会火化大士爷像、位,送其登天。在南洋,华侨风俗,中元普渡时,会悬挂写着"南无渡幽拔苦无量寿佛"或"南无分衣施食阿弥陀佛"之类字样的幢幡于大士爷神像之侧,甚至是神像手上;如书"渡幽拔苦"之类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领亡灵往生佛国,若写"分衣施食"等等词汇,则指祈请阿弥陀佛助大士爷,平均分配纸钱、衣物、食品予众家亡魂。
道教

"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习合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
编辑本段地方习俗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江南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 中元节 放河灯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闽南台湾

闽南人、台湾人习俗,中元节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多是以纸糊如宫殿形,中有蜡油点火,内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好兄弟(闽南语对亡魂的敬称)知晓是哪家施主所供奉,也有直接写在灯上而不用旗者。俗谓水灯漂浮愈远,该施主愈得庇佑。
上海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而闽、台摆桌祭拜普渡,又分成"公普"(又称"联普",全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联合举办)与"私普"(个人或单一家庭、机关举办),举办时供桌上也会竖立"写有中元敬语与施主姓名"的"普渡旗",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
闽南人地区在中元节还有一特别仪式,称为"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不但能取得奖品,且代表自己会得到神鬼的祝福。不过这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活动,时有伤亡,在台湾清治时期,台湾巡抚刘铭传曾令禁止。今日在台湾的头城与恒春、香港潮汕社群举办的盂兰胜会依然有此仪式。
桂东

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广东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4]
河南

商丘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

临潼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晋南地区

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晋北地区

上坟祭奠祖宗,喜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分析起来,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5]
七月十五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数放河灯了。民家习惯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各色彩灯,中点蜡烛。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商行等单位,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象征目犍连。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入夜,将纸船与纸灯置放河中,让其顺水漂流。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灯在水中打旋,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如果灯在水中沉没,被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已经转生投胎了。如果灯漂得很远或靠岸,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总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6]
放河灯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祭祀土地

家家户户焚银纸、经衣[7]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8]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编辑本段相关诗歌《中元节有感》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中元节 荷叶灯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热点内容
玫瑰花语8 发布:2025-08-23 03:02:25 浏览:600
最美艺正花 发布:2025-08-23 02:57:58 浏览:499
海棠最后和谁在一起了 发布:2025-08-23 02:48:58 浏览:554
兰花有多娇 发布:2025-08-23 02:39:27 浏览:949
盆栽百合浇水 发布:2025-08-23 02:38:51 浏览:784
小型竹盆景 发布:2025-08-23 02:32:42 浏览:532
山茶花线画 发布:2025-08-23 02:24:03 浏览:390
情人节餐厅预订 发布:2025-08-23 02:11:02 浏览:821
七夕软件园 发布:2025-08-23 02:10:52 浏览:287
孕妇梦见盆栽植物 发布:2025-08-23 02:09:29 浏览: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