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做女红
Ⅰ 女红是什么意思
“女红”的“红”应该读做“gōng”。 女红——属于中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在过去多半是指女子的针线活方面的工作,像是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剪花、浆染等等,一般凡妇女以手工制作出的这些传统艺术,称为“女红”。
女红技巧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因此又可称为“母亲的艺术”。 古代评价一个女子,一是看相貌,二是看女红。所以相貌女红常常并举。
(1)七夕做女红扩展阅读:
女红分类
纺织
中国的纺织源远流长,而且品种多样,花色繁杂,这说明了,穿衣问题是一文明国度所不可缺少的。纺织品就其原料来分,有丝、麻、葛、棉等,丝织华贵,麻葛以少见,自宋元以来,全国逐渐推广了植棉纱和织棉布,近现代流行于民间的,仍然是棉织。
浆染
浆和染是两个概念,浆是指浆水浸泡织好的布,使其挺刮光滑,另外民间织的白土布,没有经过漂白带有黄丝丝的感觉,叫做本色布。用一种老粉——土粉,经过浆洗也就变白了。染则是指染色民间用的染料,过去主要是从植物提取的即现代所说的草木染。
缝纫
缝纫是个叠词,缝与纫都有贯穿连缀的意思,我们一般讲缝纫就是缝制衣服,缝和纫两个字放在一起,也许是强调缝制一件衣服需要千针万线吧!确实现在做衣服有缝纫机,有服装加工厂,订做一件衣服并不难,但在若干年前,每一件衣服都是妇女一针针的缝起来的。
Ⅱ 七夕怎么过
送个熊吧,她就可以天天抱着了~
Ⅲ 七夕节要做什么事
1.穿针来乞巧
穿针乞巧是七夕自节最早的节日习俗,始于汉朝,流传于世,深受历朝历代女孩子们的喜爱,只因古时候男女大方十分严苛,动辄就是性命之忧,因此女子只能穿针求上天庇佑。
2.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的方式,仅仅是稍晚于穿针乞巧,起于南北朝,小小的蜘蛛也在一夕之间变的可以预料祸福。其实稍微拓展一下,根据蜘蛛结网的形状预料祸福的方式最经典的应该是玄学了,农民家庭的孩子们小时候应该也听过类似的话。
3.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穿针乞巧的变体,在明清两朝很是盛行,但是两者终究大有不同!这个过程是,将针投于水中,等到针浮在水面,观其影子的形状,若是像花,像云,细的像线又或是粗的像锥子,都算是乞巧成功。这个乞巧,求 的是织女!
4.种生求子
七夕到来之前,在小木板上洒下粟米的种子,待它生长就像现在的小模型一样,放上家具做出家舍的样子称为“壳板”,而在不同朝代,因为种子的不同,也有叫“五生盆”或“生花盆”的。
另外将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东西做出样子,放入水中浮游称为水上浮,也有将婴儿的玩具放入水中,以求子嗣被叫做化生。其实说到底只是求个心安罢了。
Ⅳ 七夕有什么习俗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因受外来文化影响,洋节逐渐流行中国,媒体炒作,七夕节在当代又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喜蛛应巧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Ⅳ 七夕节风俗有哪些
一、祭拜织女
众所周知,七夕有一个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天上的仙女织女下凡来来到人间,机缘巧合遇到了牛郎,二人相爱,却遭到王母的阻扰而天河相隔,不能相见。而七月初七这一天便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相传织女是个心灵手巧、美丽聪慧的姑娘,所以凡间的女子都会在这一天祭拜织女,希望自己也能变得心灵手巧。
少女、妇女们三五成群约好了一起举行仪式,摆好瓜果祭品,沐浴斋戒,焚香礼拜。然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边吃瓜果点心,一边向织女默默许愿,如嫁个如意郎君、早生贵子之类的。大家嬉笑打闹,一玩就玩到半夜,应该非常好玩。
二、吃美食
每逢佳节吃美食我想应该也是中国的传统。七夕节也不例外,过节的时候也有自己的专属美食---乞巧果子,又名巧果。是用油、面,蜜、糖做成的,而且会做成瓜果花草等各种好看的模样,自己做了端出来吃或者拿出去卖。反正,七夕这天美食是不可少的。
三、供奉小玩偶
供奉小玩偶这个习俗大概是为儿童准备的。七夕时人们会做一些形象各异的小玩偶摆在家里。最开始玩偶都是用土塑造的,做一些牛郎织女和小孩子的玩偶形象,或者牛啊羊啊的小动物形象。不一定多好看,但是有趣。后来却越做越精致,不只用金银,还有的人做成跟真人一样高的奇特玩偶。
这个习俗如果放到现代,应该也会很受小孩子欢迎。
四、穿针比赛
七夕节有三大比赛,穿针比赛其中最早开始流行的,大约从汉代开始。在七夕节这天,各家各户的女人女孩都会有出家门,大家聚在葡萄架下,一边猜女郎织女相会会说什么轻言密语,一边拿出自己的针线女红。通过穿针的方式乞巧,穿的最快者就是手最巧的。
五、蜘蛛结网比赛
这个比赛咋一听有点奇怪。这是三大比赛之二。大约从南北朝开始流行。女人们在七夕这天要抓一只小蜘蛛放进盒子里关起来,放一晚不理他,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揭开盒子。看谁家的蜘蛛织的网最圆正最密,谁就是得巧最多的人。这大概就是一种趣味比赛吧,把蜘蛛织的网看作女人织的布,网结的越好,布就织的越好。
六、丢针比赛
三大比赛的最后一项是丢针比赛。这项比赛应该是从穿针比赛发展来的。七月七日这天如果是个有太阳的日子,妇女们就回拿碗装一碗水,各自准备一根小针。大家分别将自己的小针投到自己的碗里,让小针浮在水面上(让小针浮在水面其实是有玄机的,似乎是在水面有一层不知什么做成的膜),然后小针在太阳的照射下会产生影子。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底的影子。如果是像花像云比较好看的形状,得巧就越多,谓之得巧者。反之,照射出来的影子不好看,便不得巧,表示她是个手拙的人。
七、求子
古时候的妇女不仅会向观音求子,在七月初七这天也会向织女求子(传说织女跟牛郎是生活孩子的,还不止一个……)。
怎么求呢?比如做个小胖娃娃的形象的泥偶摆在家里祭拜或者在七夕前几天就种下一些栗米种子、绿豆种子、小豆、豆芽、小花、小草的种子,细心照顾让他们长出嫩芽,预示着多子多福。
八、晒书晒衣服
晒书晒衣服的习俗在古代非常的流行。有很多小故事都记载了人们在七夕节这天晒书晒衣服的行为。这个习俗很实在,就是把家里的书和衣服拿出来晒晒。或许一开始只是想去去霉气,到后来越演越盛却变了质,隐隐变成了人们攀比炫富的行为,被很多文人鄙视。
九、为牛贺生
还记得牛郎织女神话传说里的老牛吗!牛郎织女被王母分开后老牛为了帮助牛郎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将自己的皮揭了下来。人们为了纪念自我牺牲的老牛,变为老牛贺生,表示对老牛的敬重。
十、拜魁星
拜魁星这个习俗其实跟七夕不太相搭。因为七夕其实是个女人的节日,而拜魁星却是男人们想求取功名而在这一天祭拜魁斗星,祈求能满腹诗书,高中状元,官运亨通。
七夕流传下来的习俗很多,但被我们今人继承的却很少。这些习俗有的简单有趣,有些充满了童趣,有些又充满了神秘。今人其实也可以效仿古人让七夕节充满乐趣。但是不管怎么做,最重要的是亲人朋友可以坐在一起欢笑打闹,聊天交友,辛福歌唱。
Ⅵ 七夕是什么节日
七夕抄是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是咱们中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多丰富的节日活动,但这些传统的节俗,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我们今天所谓“过七夕”,或者叫“中国情人节”,其实大多数的节日符号都是从西方情人节复制过来的,诸如巧克力啊、烛光晚餐啊等等。虽然也挺热闹,但总归少了些“中国范儿”。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民间最早的节俗实际上也是跟男女相会有关。但后来传到宫廷之中,皇宫里自然不能再庆祝男女相会。宫廷之中彩女(即宫女)众多,于是就逐渐地变成以穿针为代表的乞巧、斗巧活动。这些活动也随着官方的推动逐渐地扩散到民间,七月七日也就有了“乞巧节”的名字。而由于这些活动主要都是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参与的,所以在很多地方,这一天也被叫做“女儿节”。
Ⅶ 女子手巧做女红的诗句
女子手巧做女红的诗句,很早以前就有这种说法,都是女红袖女等等着这个称呼非常的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