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辽代花卉

辽代花卉

发布时间: 2021-02-08 20:47:46

『壹』 辽代服装的基本样式是什么

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一样,上下同制。一般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回瘩形钮答襟,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襟。颜色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朴素。贵族的比较精致,上绣龙凤花卉和禽鸟等纹,是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腿上穿长统皮靴。

『贰』 瓦房店特色

【特色农业】
瓦房店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0%。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适合多品种水果、蔬菜生长,是闻名中外的“苹果之乡”和国家重点果品生产基地,主要品种有苹果、樱桃、梨、葡萄、桃子、杏等。

全市畜牧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引进利木赞、皮尔蒙特、夏洛来等优良品种,对全国地方良种黄牛--复州牛进行改良换代,年产黄牛10万头,是全国著名的黄牛生产基地;多绒山羊单体羊绒产量居国内同类种群首位,养殖量达到32万只;肉鸡生产、加工、出口一条龙产业化体系已经形成,肉鸡年饲养量达到7000万只、屠宰肉鸡1亿只,产值12亿元,占辽宁省地区的70%。

瓦房店市拥有辽阔的海域和滩涂,海岸线长461.2公里,居全国县级市第二位。近海滩涂面积1.8万公顷,盛产海盐和鱼虾,年产海盐130多万吨,复州湾盐场是全国四大盐场之一;海参和贝类等海珍品养殖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国家海参、对虾重点养殖基地。2006年全市完成水产品总产量27.8万吨,实现总产值1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

温室大棚生产是东北发展和推广最早的地区,目前总面积已发展到15万亩,种植结构也由过去单一的蔬菜,发展到现在的温室密桃、葡萄、哈密瓜、蘑菇、花卉等各类品种。农业产业化得到快速发展,以辣根、干瓢为主的创汇农业发展迅速,产品出口供货额占日韩、欧美市场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二。

『叁』 着急!公路旁种植的花草品种有哪些

公路边种植的花草,最适宜的,是各种品种的夹竹桃科植物,对吸回收废气、净化环境有特答佳效果;适合各种温度条件下生长,抗性非常好;四季常绿,花朵艳丽;价格挺便宜,因为生长迅速,又属于常见花卉。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C%D0%D6%F1%CC%D2&z=0

『肆』 辽代男女的服装有什么特点

辽代服装,以长复袍为主,男女一样制,上下同制。一般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形钮襟,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襟。颜色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朴素。贵族的比较精致,上绣龙凤花卉和禽鸟等纹,是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腿上穿长统皮靴。

『伍』 辽代墓室壁画都有哪些内容

辽代墓室壁画内容,除了传统的狩猎、宴饮、家居、车骑出行、男女专侍者、星象图以外,还出属现了四季山水、花卉、花鸟等题材,如河北张家口宣化区辽张文藻壁画墓,前室拱门顶部堵头上绘“五鬼图”,东壁绘“童嬉图”,西壁是“散乐图”;甬道木门外拱券两侧绘二侍者,门额的堵头上绘“三老对弈图”;后室南壁为两名侍者侍立门侧行叉手礼,西壁绘挑灯和启门侍女及仙鹤图,东壁绘一捧茶侍女、文房四宝和仙鹤图,北壁门楼两侧各绘一植满盛开牡丹的花缸。1971年春,在宣化下八里村发掘的辽代壁画墓的后室22个小龛两侧,绘宝瓶生花图案18组,每束由莲花、牡丹、菊花等构成,也有在墓室的檐枋以上画成组的缠枝牡丹和莲花。

『陆』 辽代铜鎏金带板套花卉图案值多少钱

你这个辽代来铜鎏金带板套花。源的话。从这个外观呢,还有这个溜金的工艺啊,还有这个同伴,绿绣的这个岁月的卓记啊!嗯,各方面的综合来看的话应该是一套辽代铜鎏金带板的一个珍品。嗯,这样的一套真品的话,市场价值大概在10万元左右,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柒』 为什么说单色和三彩釉饰是辽代陶器的一大特色

建平五十家子辽墓发现的白釉黑花瓶,三组花蝶环列器体,笔致稚拙有力,颇具野趣。有的在器物表面涂画彩或描金装饰,别具一格。单色和三彩釉饰是辽代陶器的一大特色,娇艳的黄色或葱翠的绿色给人以美感。

装饰题材以花卉中的牡丹、野芍药居多,取材于自然界的飞禽、动物、鱼虫、花草、水波等纹样也广见于装饰画面,还有传统纹样中的龙、兽面、骑士、力士、火珠、流云等。金代所处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对峙的特殊年代,同时又是北方少数民族所建,因此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

『捌』 辽代墓葬木头是什么木

是柏木。
分布在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的辽代墓葬可分为两类:一是契丹贵族墓,二是汉族官吏和地主墓。前者多分布在燕山以北辽代的上京道和中京道内,东京道的西北部也有发现,而且多聚族而葬;后者则多集中在燕山以南辽代的南京、西京和东京附近。辽墓可分为三期:早期自穆宗应历八年(958)至圣宗太平十一年(1031);中期为兴宗重熙年间(1032—1055);晚期自道宗清宁元年至辽亡(1055—1125)。
早期辽墓以赤峰应历九年(959)驸马卫国王墓为代表,有前后两室及左、右、后3个小室,平面都呈方形,后室四壁围柏木板,置带木栏杆的棺床。稍晚的契丹贵族墓也多筑有前后两室,或在双室墓的前室或单室墓的甬道两侧建左右耳室,平面或方形或圆形,主室内多装柏木护墙板,葬具多用刻有四神的石棺。法库叶茂台辽墓石棺外,还置以歇山式顶木屋外椁。哲盟陈国公主墓为砖砌多室墓,由前后室和东西耳室组成,雕砖施彩仿木结构门楼十分复杂,墓道、墓门及长方形前室两壁均绘有彩色壁画,内容有男侍女婢、祥云花卉、日月星辰等,圆形主室也围以柏木板。
早期辽墓随葬品极为丰富,特有的鸡冠壶数量多,保存着模仿皮囊的平底单孔的原始形态,同时还常伴出有成套武器及完备的马具。驸马墓出土马具多达八组,反映出这个时期契丹贵族的游牧生活方式还很典型。该墓还随葬了短流注子和碗、盘等瓷器,以及大批鎏金银器、铜镜、丝织物等,造型和纹饰都具有唐代风格,反映了汉文化的强烈影响。叶茂台辽墓随葬以陶瓷器、铁器和马具、武器为主,其中“官”款白瓷和越窑青瓷出土数量较多,引人注目。陈国公主墓是随葬品最为丰富的契丹大贵族墓,不仅随葬了大量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金银器、铜器、陶瓷器、木器、玉器、玛瑙、水晶等,同时还有中原、南方生产的精美瓷器,以及来自西亚的伊斯兰玻璃珍品。
早期契丹贵族的殡葬习俗也很有特色,陈国公主夫妇墓出土两套完整的殡葬服饰,是辽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公主和驸马头枕金花银枕,面部覆盖金面具,脚穿金花银靴。除面部外,全身罩银丝网络,颈饰琥珀璎珞下垂至腹部。女尸头部上方置高翅鎏金银冠,双耳戴珍珠、琥珀耳坠,颈佩珍珠项链,两腕戴金镯两对,双手套金戒指11枚,腰上原束金绔丝带。
辽宁朝阳发掘的刘宇杰墓和其父刘承嗣、其子刘日泳等墓共6座,出土的刘承嗣祖孙三代的墓志,记载了五代时期燕王刘仁恭之三子刘守奇降辽,其后子孙在辽为官,家族繁衍,不仅终辽之世,并且下延至金,依据墓志可列其族系。
早期汉人墓葬以北京发现的应历八年(958)赵德钧墓为代表,有前、中、后3室及左右6个耳室,平面均为圆形,壁上有仿木建筑结构及庖厨、伎乐壁画,壁画的题材和布局尚保存着唐墓的遗风,特点与山西唐代壁画墓颇多相似之处,仿木建筑较为复杂。墓中随葬物以瓷器为主,其中有定窑、越窑精品,契丹式瓷器极为罕见。较为重要的还有北京门头沟辽壁画墓、八宝山辽韩佚墓、河北迁安韩相墓等。
中期辽墓契丹贵族墓中,大型双室墓有河北平泉重熙十四年(1045)秦晋国大长公主墓,单室墓有辽宁阜新重熙七年(1038)晋国夫人萧氏墓、义县清河门1号墓等。墓葬形制和随葬物都与早期的大致相同,唯墓内宋式仿木建筑和壁画增多。随葬品中出现了黄釉瓷器,鸡冠壶由皮囊式演变为提梁式,并附加圈足,定居生活使携用的器物固定到居室中来,不少辽墓中已出现廊柱、斗栱壁画,反映了汉族木结构建筑的影响和契丹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汉人墓,有北京丰台重熙二十二年(1053)王泽墓,壁画虽然残缺,但墓壁上已砌出雕砖桌椅,说明壁画与墓内装饰开始出现新的题材。
晚期辽墓契丹贵族墓中大型双室墓发现较少,单室墓占绝大多数。墓室平面开始出现八角或六角形的,墓门上都有比较复杂的仿木建筑结构。辽宁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用粗大柏木枋构成的八角形叠涩顶大型木椁,是有关辽墓木椁结构第一次发现的完整资料,墓内还出土有保存较好的木床、木桌、木椅。晚期墓墓室内皆置棺床,流行戴铜面具和穿铜丝网络或戴铜丝手套、铜铁马具以及三彩釉陶器等富有民族色彩的随葬物,典型墓葬如内蒙古宁城小刘仗子发掘的5座辽墓、察右前旗豪欠营辽墓。库伦旗一号墓发现10具尸骨,有男有女,除墓主夫妇外,其余有可能是殉葬者。除在墓室画壁画外,仍流行在木椁内画各种生活情景画。随葬物中景德镇影青瓷的比例大大增加。辽代特有的黄釉瓷器的数目也显著增多,大安以后流行三彩器。随葬品中,马具简化,武器消失,契丹人特有的生活用器鸡冠壶也不复存在。
晚期汉人墓数量较前大为增加,墓主多是一些地主和中级官吏,以砖筑的单室墓为多,也有少数是双室的,与中原地区北宋末年墓的形制相同。墓室平面或圆或方或多角形,四壁砌雕砖仿木建筑和桌椅,并画彩色壁画。壁画题材风格与同期北宋墓相同。该期墓葬几乎全是火葬墓,以随葬陶器为主,也有较精美的白瓷和影青瓷。典型材料如内蒙古宁城尚墓、北京大兴马直温夫妇墓、门头沟辽墓等,以及辽中京城外的一批汉族中小型墓葬。
2016年1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盖志庸证实,去年在内蒙古多伦县发现的辽代贵妃墓主人出自辽朝开国皇后弟弟萧阿古只一系,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第一任皇后,后由于宫廷斗争被贬为贵妃。
去年9月,考古人员在内蒙古多伦县发现罕见的辽代贵妃墓,墓室为青砖砌墓,平面呈圆形,穹庐式顶。墓门上覆有彩绘,唐风浓郁,色彩艳丽。
考古人员在墓室中央清理出一方墓盒,墓盒表面有阴刻篆体“故贵妃萧氏玄堂志铭”九个字。但在棺木中,只发现了指骨,经过四次过筛,也没有发现其他骨头。
据墓志可知,墓主人于统和四年(986年)嫁给圣宗,并被立为皇后,育有两女一男,后由于宫廷斗争,被贬为贵妃,是辽代后族最为显赫的开国皇后弟弟萧阿古只一系。

『玖』 辽代古墓葬法

分布在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的辽代墓葬可分为两类:一是契丹贵族墓,二是汉族官吏和地主墓。前者多分布在燕山以北辽代的上京道和中京道内,东京道的西北部也有发现,而且多聚族而葬;后者则多集中在燕山以南辽代的南京、西京和东京附近。辽墓可分为三期:早期自穆宗应历八年(958)至圣宗太平十一年(1031);中期为兴宗重熙年间(1032—1055);晚期自道宗清宁元年至辽亡(1055—1125)。 早期辽墓以赤峰应历九年(959)驸马卫国王墓为代表,有前后两室及左、右、后3个小室,平面都呈方形,后室四壁围柏木板,置带木栏杆的棺床。稍晚的契丹贵族墓也多筑有前后两室,或在双室墓的前室或单室墓的甬道两侧建左右耳室,平面或方形或圆形,主室内多装柏木护墙板,葬具多用刻有四神的石棺。法库叶茂台辽墓石棺外,还置以歇山式顶木屋外椁。哲盟陈国公主墓为砖砌多室墓,由前后室和东西耳室组成,雕砖施彩仿木结构门楼十分复杂,墓道、墓门及长方形前室两壁均绘有彩色壁画,内容有男侍女婢、祥云花卉、日月星辰等,圆形主室也围以柏木板。 早期辽墓随葬品极为丰富,特有的鸡冠壶数量多,保存着模仿皮囊的平底单孔的原始形态,同时还常伴出有成套武器及完备的马具。驸马墓出土马具多达八组,反映出这个时期契丹贵族的游牧生活方式还很典型。该墓还随葬了短流注子和碗、盘等瓷器,以及大批鎏金银器、铜镜、丝织物等,造型和纹饰都具有唐代风格,反映了汉文化的强烈影响。叶茂台辽墓随葬以陶瓷器、铁器和马具、武器为主,其中“官”款白瓷和越窑青瓷出土数量较多,引人注目。陈国公主墓是随葬品最为丰富的契丹大贵族墓,不仅随葬了大量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金银器、铜器、陶瓷器、木器、玉器、玛瑙、水晶等,同时还有中原、南方生产的精美瓷器,以及来自西亚的伊斯兰玻璃珍品。 早期契丹贵族的殡葬习俗也很有特色,陈国公主夫妇墓出土两套完整的殡葬服饰,是辽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公主和驸马头枕金花银枕,面部覆盖金面具,脚穿金花银靴。除面部外,全身罩银丝网络,颈饰琥珀璎珞下垂至腹部。女尸头部上方置高翅鎏金银冠,双耳戴珍珠、琥珀耳坠,颈佩珍珠项链,两腕戴金镯两对,双手套金戒指11枚,腰上原束金绔丝带。 辽宁朝阳发掘的刘宇杰墓和其父刘承嗣、其子刘日泳等墓共6座,出土的刘承嗣祖孙三代的墓志,记载了五代时期燕王刘仁恭之三子刘守奇降辽,其后子孙在辽为官,家族繁衍,不仅终辽之世,并且下延至金,依据墓志可列其族系。 早期汉人墓葬以北京发现的应历八年(958)赵德钧墓为代表,有前、中、后3室及左右6个耳室,平面均为圆形,壁上有仿木建筑结构及庖厨、伎乐壁画,壁画的题材和布局尚保存着唐墓的遗风,特点与山西唐代壁画墓颇多相似之处,仿木建筑较为复杂。墓中随葬物以瓷器为主,其中有定窑、越窑精品,契丹式瓷器极为罕见。较为重要的还有北京门头沟辽壁画墓、八宝山辽韩佚墓、河北迁安韩相墓等。 中期辽墓契丹贵族墓中,大型双室墓有河北平泉重熙十四年(1045)秦晋国大长公主墓,单室墓有辽宁阜新重熙七年(1038)晋国夫人萧氏墓、义县清河门1号墓等。墓葬形制和随葬物都与早期的大致相同,唯墓内宋式仿木建筑和壁画增多。随葬品中出现了黄釉瓷器,鸡冠壶由皮囊式演变为提梁式,并附加圈足,定居生活使携用的器物固定到居室中来,不少辽墓中已出现廊柱、斗栱壁画,反映了汉族木结构建筑的影响和契丹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汉人墓,有北京丰台重熙二十二年(1053)王泽墓,壁画虽然残缺,但墓壁上已砌出雕砖桌椅,说明壁画与墓内装饰开始出现新的题材。 晚期辽墓契丹贵族墓中大型双室墓发现较少,单室墓占绝大多数。墓室平面开始出现八角或六角形的,墓门上都有比较复杂的仿木建筑结构。辽宁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用粗大柏木枋构成的八角形叠涩顶大型木椁,是有关辽墓木椁结构第一次发现的完整资料,墓内还出土有保存较好的木床、木桌、木椅。晚期墓墓室内皆置棺床,流行戴铜面具和穿铜丝网络或戴铜丝手套、铜铁马具以及三彩釉陶器等富有民族色彩的随葬物,典型墓葬如内蒙古宁城小刘仗子发掘的5座辽墓、察右前旗豪欠营辽墓。库伦旗一号墓发现10具尸骨,有男有女,除墓主夫妇外,其余有可能是殉葬者。除在墓室画壁画外,仍流行在木椁内画各种生活情景画。随葬物中景德镇影青瓷的比例大大增加。辽代特有的黄釉瓷器的数目也显著增多,大安以后流行三彩器。随葬品中,马具简化,武器消失,契丹人特有的生活用器鸡冠壶也不复存在。 晚期汉人墓数量较前大为增加,墓主多是一些地主和中级官吏,以砖筑的单室墓为多,也有少数是双室的,与中原地区北宋末年墓的形制相同。墓室平面或圆或方或多角形,四壁砌雕砖仿木建筑和桌椅,并画彩色壁画。壁画题材风格与同期北宋墓相同。该期墓葬几乎全是火葬墓,以随葬陶器为主,也有较精美的白瓷和影青瓷。典型材料如内蒙古宁城尚墓、北京大兴马直温夫妇墓、门头沟辽墓等,以及辽中京城外的一批汉族中小型墓葬。

『拾』 辽代贵族的陪葬方式

契丹早中期葬式为树葬加火葬

树葬加火葬是契丹建国前葬俗的主流。树葬是源于原始民族普遍流行的天葬。即将死者尸体置于深山或者郊野的大树上,任其腐化。契丹族的天葬在《北史·契丹传》、《契丹国志》中均有记载,而且逐渐和火葬相结合。契丹先民“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旧唐书·契丹传》中不仅有相同的记载,而且记道:“子孙死,父母晨夕哭之;父母死,子孙不哭。”反映了早期契丹贵少贱老的习俗。这种古老的葬式可归结为火葬,但又不同于以后直接焚尸的火葬。是古老天葬的一大进步,即不是将尸体放在野外永远不管。这种葬俗在民间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楼钥奉使金朝路过契丹地区,曾见契丹置尸木上,并记到:“道中有一晒尸棚,其俗,行有死者,不理,立四木高丈余,为棚其上,以荆棘覆其尸,以防鸱枭狗鼠之害,立一碑以记其姓名年月。”(楼钥《玫瑰集·北行日记》)。焚尸火葬在僧人和平民间盛行,后又逐渐演变成焚尸土葬。

中后期为火葬加土葬

火葬加土葬是契丹与汉族交往增多而使葬俗引起的变化。随着辽朝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契丹的葬式逐步由天葬、火葬向土葬过渡。特别是辽朝晚期,是契丹墓葬构筑史上的“繁荣”时期。不仅形制多样,而且砖、木、石混合的仿木结构大量用于墓室建造,普遍出现斗拱,室内装饰已变成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缩影。

早期由于经济原因,契丹平民死后经火化,只是将骨灰盛于陶罐、小石棺内了事,甚至还有多人用一个骨灰罐的。在辽上京地区曾发现有契丹族大量的火葬墓,其中就有“毡帐式”陶质骨灰罐和瓷质骨灰罐,有的还有鹿、鱼等纹饰,反映了契丹族游牧、渔猎的生活习惯。在平泉县发现的小型石棺则呈“屋顶式”,反映了契丹中后期居住环境的汉化情况。小石棺有长方形、正方形等形制。在辽代的木制骨灰匣中,既有正方形的,也有长方形的,还有无底的。至辽圣宗时期,契丹人还不使用棺材。因宋使章濒于天圣(1023--1032年)中死于辽境,无有棺材,“舆至范阳方就殓”,自此后,辽人才造数口棺材,“各使入境,则载以同行”(沈括《梦溪笔谈》)。

契丹墓坑形制有土坑竖穴墓、土坑火葬墓、石棺墓等。墓室有单室、双室、多室等。除土坑墓外,还有砖室墓和石砌墓。即有单人墓,又有双人墓,还有多人合葬墓,后者多是为主殉葬或僧侣的合葬墓。平泉县台头山乡小吉沟村70年代末发现的辽墓就是一座多室墓,包括一个主室和两个耳室。平泉马盂山地区发现的13座辽墓中,既有单室墓,又有多室墓。既有圆形的,又有八角形的。而辽圣宗的陵墓有前、中、后三个正室,四个侧室,以后室为主。

大多数辽墓都砌有尸床,这是契丹族独有的葬法。即将木棺或石棺作为葬具放于尸床上。皇帝和大贵族尸床上还罩有小木帐,有的还悬垂帷幔。有的棺前还有供桌。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及与中原汉族农耕文化的融合,后期的墓葬,特别是贵族则多采取土葬方式,而且陵墓建筑讲究,陪葬品亦多。帝陵和大贵族墓更为奢侈。辽墓陪葬品多为金银饰品、生产生活用品。值得一提的是,辽瓷是重要的陪葬品,特别是辽代典型器物鸡冠壶,出土较多。出土的契丹马具也为数不少。

契丹墓葬的形制

契丹墓葬不留坟头,是故至今仍有许多墓葬不为人们所知。契丹皇帝和大贵族的陵寝,需按照堪舆之术,选“背山、面水、向阳”的风水宝地,凿山为殿而葬之。砌穹隆顶和彩绘壁画是契丹墓的典型特征。穹隆顶及墓室均为青砖或石块垒砌。后期墓制多演变成长条形,也曾发现过六角形和八角形的墓葬。有条件的墓室地面还用青砖或条石错缝铺就。棺为石棺或木棺。较大型墓葬还有墓道和墓门。多数契丹墓葬内都有墓志一盒,以记死者生卒年月、埋葬时间和地点、族属、家庭成员、功绩等。帝陵地面有神道,神道帝还建有祭殿、享堂和膳房。排列有石羊、石虎、狻猊、麒麟、石人等石刻。关于壁画,多绘祥云、飞鹤、莲花于穹隆顶。墓壁则多绘主人生前生活场景,如出行、畜牧、狩猎、烹饪、饮宴活动及侍仆、花卉、吉祥图案等。皇帝及贵族墓墓壁因用柏木“装修”,壁面平整,工匠们就在用白灰粉刷过的壁上创作。而一般的墓葬则是将墓壁用草泥抹平,然后在抹一层白灰,干后再在上面作画。由于契丹墓壁画用金属颜料绘制,非经破坏,若干年后仍光彩夺目、栩栩如生。个别的贵族墓棺材和覆尸小帐上也绘有壁画。因为辽代绘画作品传世甚少,其壁画是我们了解其绘画艺术的重要渠道。葬于平泉县蒙合乌苏乡八王沟的辽大长公主墓在被盗后仍残存三幅壁画,在其周围还发现了四个被盗的多室壁画墓。契丹贵族墓葬的石棺还要进行雕刻,一般为抽象化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棺前刻门吏,棺盖亦刻牡丹、飞凤等各种美丽的花纹。

契丹墓中还有葬木俑的习俗。这种葬式僧侣居多。木俑一般用柏木按死者生前的容貌雕刻。有的用一块木头雕成,有的用几块木头雕成。头、躯干、四肢各关节用木榫连接,所以很多部位是活的,甚至可将木俑做成不同的姿势,或坐或卧,或四肢屈伸。有的还在头、躯干部位凿出长方形槽,放入死者相应部位的骨骼或骨灰,以示埋葬的死者真身。而木俑又代替了骨灰匣。木俑还要着合体的衣饰。契丹族笃信佛教,因此贵族中也有用木俑、石俑作陪葬的。

契丹族有“烧饭”的习俗。还源于古代灵魂不死的观念。死者葬后,每逢朔、望、节辰、忌日等,有焚烧酒食,祭祀亡灵的仪式,名曰“烧饭”。此俗由契丹族创建,女真、蒙古等族沿袭。《虏廷事实》就曾记金、元时;“尝见女真贵人初亡之时,其亲戚、部曲、奴婢设牲牢、酒馔以为祭奠,名曰‘烧饭’。”现平泉一带城乡居民中仍普遍存在。甚至还发展成了每逢年、节,在十字路口焚烧白酒、点心、水果、纸钱,遥祭亡故亲人的习俗。

热点内容
新歌荷花情 发布:2025-05-18 04:11:20 浏览:974
北京办公室绿植租摆 发布:2025-05-18 03:36:54 浏览:590
多想摘一朵 发布:2025-05-18 03:29:40 浏览:520
玫瑰糠疹阴部 发布:2025-05-18 03:29:39 浏览:644
紫霞仙女兰花是建兰吗 发布:2025-05-18 03:29:28 浏览:497
源益花卉种业 发布:2025-05-18 03:24:24 浏览:701
七夕成年礼 发布:2025-05-18 03:23:46 浏览:626
吃西兰花会胀气吗 发布:2025-05-18 03:23:43 浏览:911
山茶花的形状是什么 发布:2025-05-18 03:11:54 浏览:211
梅花档案南云 发布:2025-05-18 03:07:34 浏览: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