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小品作者
Ⅰ 史如源评价
史如源的花卉画在题材选取上极具个性。他喜欢画的花卉大约有四五十种,如紫鸢、绣球、兰草、水仙、杜鹃、虞美人、扶桑、向日葵、紫丁香等,几乎全是野花。
而蓝色是史如源的最爱。生长在东北沼泽边缘的鸢尾花是他深爱着的一种野花,颜色为深蓝色。她研究出的蓝色是一般人很难调配出来的,似乎成了他色彩的专利。
为了突出带有飘逸感的花朵,他删繁就简,有意将长而繁多的叶子加工为疏密有致的短小状;画面洋溢着令人赏心悦目的质朴。
随兴吟咏,情趣盎然,是史如源作品引人兴味的又一特点。识画者曾说,画山要有神韵,画花鸟要有情趣。纵览为数可观的新作,特别是花卉小品,恍惚追随艺术家,跟他一样,以恬适明净之心,漫步在春天里,邂逅在百花间。
(1)花卉小品作者扩展阅读
史如源先生,男,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教授、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新华社“新华书画院”特邀画师等。
Ⅱ 贵州著名作家有哪些
史宏拯 欧阳黔森 侯钰鑫
张之洞
(1837-1909),字孝达,号芗涛,香涛,晚号壶公、抱冰。祖籍直隶(今河北)南皮。出生在贵州贵阳,少时在贵州兴义府署(今安龙)长大。其人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年方十一,即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作《半山亭记》,名噪一进。此记全文,刻于安龙招堤畔之半山亭。十二岁在贵阳出版第一本诗文集。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回直隶南皮应顺天乡试,名列榜首。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与贵州人李端棻同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六年(公元1867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任湖北学政。十二年(公元1873年)典试四川,授四川学政,推荐郑珍之学遍全蜀,所取多俊秀之士。光绪初,擢司业,再迁洗马,遇事敢言,是时清廷派崇厚与俄人谈判伊犁事,订新约十八条。张之洞奏论其失误。请斩崇厚,毁新约。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授侍讲,再迁庶子,纠弹时政,号为清流。七年(公元1881年),擢内阁学士,授山西巡抚。十年(公元1884年)任两广总督,时值中法战争时,他办主抗战,起用冯子材率粤军援桂,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迫使法国停战议和。他在粤六年,设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办广雅书院,广雅书局,武备文事并举,以图自强。十五年(公元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大办洋务,依靠英、德等国借款和技术,创办京汉铁路、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汉阳铁厂,还开办了枪炮、铜铁、火药、织布、纺纱、缫丝、制麻诸厂,大兴土木,百事俱举。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改任两江总督,巡阅江防,改筑炮台,教练"江南自强军",设立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军医诸学堂。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加太子少保,后督办商务大臣,再署两江总督。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晋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著有《广雅碎金》、《輶轩语》、《书目问答》、《读经札记》等。
沈宏富
(1837-1868),贵州铜仁人。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祖父。年幼时体力强壮,秉性刚勇。清咸丰年间,太平军逼近湖南,湘军头目曾国藩到外招兵买马。沈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十六岁时入湘军,转战江南数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战功显著而被步步提升。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沈率部攻克崇仁、乐安、宜黄、南丰,屡建战功,擢升副将,加云南昭通镇总兵。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沈以副将随同乡田光恕入黔,田任钦差大臣、贵州提督、沈任总兵,正二品。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田、沈卷入了人民反洋教运动,田因参与青岩教案被罢钦差大臣,又因参与开州教案,被罢贵州提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朝廷任命沈宏富为贵州提督。因沈与田关系密切,沈受朝廷暗中监视,前任莫测,便借口枪伤复发为由请求辞职。他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还乡到临近的湖南省凤凰县镇竿城定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31岁时因旧年枪伤复发而去世。
杨汉章
(1837-1900),号倬斋,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人。十七岁应童子试,次年补弟子员。以办团练出力,保直隶州州判用,未就,赴京兆试,不第回籍。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中举人,但会试屡不中,复由保举官山西知县,因遇灾荒,被委办赈济,全活甚众。后以直隶州知州用。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充乡试同考官,六年(公元1880年)署河津县事,七年(公元1881年)任蒲县知县,因家庭多故,老母倚望,遂告养归里,不再出。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病逝。
袁思韠
(1838-1888),字锡成,号稚岩,癯道人,青樗散人。双印斋主人,清朝贵州修文人。著名书法家。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举人。例捐内阁中书、保同知加盐运使衔,分发广西,先后入丁宝桢、鹿传霖、张之洞幕。能文工诗,擅长书画,精行草和正书,小楷特精美,为同治光绪年间以来黔之书法之首,为贵州著名书法家。光绪初年,他与罗文彬主持维修阳明祠,亲手摹刻碑石,一时赞为双杰。还善绘画,以花卉小品为长,设色淡雅,妙趣天成。清丽韶秀。著作有《双印斋诗存》。
杨树琪
(1838-1901),字瑶圃,侗族,贵州天柱县人。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56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亚元,出任兵部车驾司主事。时值中日甲午战争,他在京目睹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惨状,忧心如焚。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4月,他和吴见举、吴鹤书、陈明清等7名在京的黔东南籍举人,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签名,请救清政府"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他们明知这样做为触犯皇威,必有凌迟之祸,但因爱国心切,以视死如归之精神,参加了这一壮举。后在家乡捐资兴建学校,领修天柱县志等。
钱衡
(1838-1881),字莘民,别号芋岩,清朝贵州贵阳人。幼家贫,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常得师
Ⅲ 宋吴炳出水芙蓉图作品赏析
《出水芙蓉图》是一幅小巧精致,生动传神的佳作。这幅画采用没骨法,用笔轻细,色彩柔美,几乎不见笔迹,粉色花瓣和嫩红花蕊仿佛还带有拂晓时分的露珠,正是花苞初发的最佳时刻。粉红色的莲花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显得格外清妍艳丽。
此图描绘了一朵出水荷花,淡红色晕染,花下亲以绿叶,叶下荷梗三枝。作者用俯视特写手法,描绘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质。全图笔法精工,设色艳丽,不见墨笔勾痕,是南宋院体画中的精品。画面无款印,传为吴炳作,《虚齐名画录》著录。红花绿叶占据整个画面,这种丰满的构图如肖像般使我们能直观地欣赏这娇嫩柔美的荷花。细腻的笔调把荷花的清纯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表现得入木三分。这是宋人花卉小品中难得的上乘佳作。
本幅无款。有残印一角。裱边贴签:“吴炳出水芙蓉”。
粉红色的荷花占据整个画面,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格外抢眼夺目,布局、设色端庄大气,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气质表现得十分完美。莲瓣描绘技法类似后世的“没骨”法,不见勾勒之迹,渲染出花瓣既轻盈又腴润的质感。画家的写实功力极为扎实,每片莲瓣的形状、角度、色泽和光感都安排得无懈可击。至于瓣上红丝、蕊端腻粉,也一一仔细料理,微妙之处,使人叹为神工!
旧题吴炳绘,无据。
此作品存于《名笔集胜》册中,《虚斋名画录》亦有著录。整体上,这幅《出水芙蓉图》不仅在技艺上展现出高超的水平,更深刻地展现了荷花的自然美和高尚品格,是南宋花卉画作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