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飞地治理
『壹』 国内飞地产业园区有哪些
广东佛山南海工业园区
广东清远经济开发区
广东韶关曲江经济开发区
东莞石龙(始兴)、中山火炬(阳西)、中山石岐(阳江)、广州白云江高(电白)、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 成)、佛山禅城(云城都杨)、东莞石碣(兴宁)、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东莞东坑(乐昌)、中山三角(浈江)、东莞大朗(信宜)、中山(河源)、深圳盐田 (梅州)、东莞凤岗(惠东)、顺德龙江(德庆)等15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经省政府批准认定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
广西玉林玉柴工业园区
广西玉林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试验区茂林核心区
钦州建设临港工业园
福州马洋飞地工业园区
福州金山飞地工业园区
福州永泰飞地工业园
九江开发区城西港区“飞地”工业园
江西安义工业园区
南昌东湖(桑海)工业园
南昌温州工业园
连云港东部工业园区
江阴·靖江物流园区
盐城环保产业远
江西赣州经济开发区
丽景民族工业园
苏州新加坡产业园
上海松江工业园区
启东产业园
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
莱芜市辛庄飞地经济工业园
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飞地产业园
广东汶川“飞地”工业园
成都-阿坝工业园
河北·平武工业园
武侯、崇州、金堂“一都二园”
山西·茂县工业园区
湖南·下孟工业园
江西省“飞地”小金工业园
安徽产业园
崇义、上犹两县飞地工业园
淄博石嘴山工业园(大武口园区)
海口市狮子岭“飞地工业”园区
陕西碑林·高陵工业园
襄樊余家湖保康工业园
道县“飞地”工业园试点
桂阳工业大园区
怀宁县开发区诸暨工业园
安徽宣城“飞地经济”
安徽凤阳飞地经济模式
普兰店渔业加工园区
重庆市沙坪坝区“飞地”
『贰』 河南作为“最早中国”,为何会产生那么多飞地呢
在我国甚至是世界上,拥有很多土地管辖权在自己范围内,而实际领土却没有和本土土地连在一起的地方。因为两地之间隔着不属于自己的地盘,人们想要到达这片地区时,只能“飞”过去,所以,人们把这种特殊的地形统称为飞地。
就拿加里宁格勒州来说,它的管辖权属于俄罗斯,但是它却没有和俄罗斯的其他领土连接在一起,而是隔着其他领土。在国内,同样存在有很多这种特殊地形。在众多飞地当中,河南的飞地可以说是最多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河南乃至世界存在那么多飞地呢?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领土都存在飞地,而这些飞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有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原因,也要可以把一块完整的土地变成一块飞地。大家觉得还有哪些原因会造成飞地呢?
『叁』 飞地政策是什么意思
飞地,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内地。通俗容的讲,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
飞地的概念产生于中世纪,术语第一次出现于1526年签定的马德里条约的文件上。飞地的历史成因相当复杂,具有边缘地带的某些特征:政府控制力相对薄弱,行政管理松弛且成本较高;社会经济相对落后,文化多样性色彩比较浓郁。
『肆』 飞地难治的典故以及它的意思
飞地难治典出《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意思是原理本国的回土地,即使答获得也难于治理和产生利益。
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
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
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飞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伍』 插花和飞地有什么区别
插花地又称飞地、嵌地,指"此县境内某一特区之土地、人民,隶属彼县管辖者" 。插花地不仅与所在县无隶属关系,而且往往远离直属辖区。插花重在指人。而飞地是纯政治地理概念,仅指被其他区划包围的小块地域。
『陆』 插花飞地的概念
这不是园林问题,是地理学方面的。飞地”是国际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法学辞典》对它的定义是:“指一国位于他国国境之内不与本国毗连的领土。”通俗地说,就是一国的土地“跑到”另一国的国土上。
迄今世界上的“飞地”为数不少,较著名的有:加里宁格勒、荷兰境内属比利时的巴尔列-赫尔托格、位于法国境内属西班牙的利维亚、摩洛哥境内属西班牙的休达、梅利利亚和英占直布罗陀、美占关塔那摩等。
“飞地”的成因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形成”;另一种是外来势力强加而造成。
在距今久远的年代里,国境线没有明确标界,和平时期两国人民往往混杂而居,自由往来,一旦后来要按照自然地形确定国界,难免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将甲国居民聚居地划入乙国国界内——这与中世纪西方国家公认的“属人主义”管辖原则是相矛盾的。况且总有一部分人不愿放弃家园,又拒绝异国统治,于是就成了边界悬案。最后,两国间通常经过协商,允许一国政府保持对国境线外的“飞地”的主权,并对该领土及其上的一切行使合法有效的管辖。巴尔列-赫尔托格飞地、利维亚飞地等皆属这一情况。
另一大类飞地是由于外来势力强加形成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与侵略性。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殖民侵略政策以获取原料产地与海外市场。由于列强为本国利益互相激烈争夺,在力量对比未达到足以压倒对手的情况下,便人为地造成了“飞地”。比如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在英国占主导统治地位的同时,葡萄牙占据了果阿、达曼和第乌岛,法国控制着昌德那戈尔、马赫等港口城市,它们都是侵略所造成的飞地。西班牙于1956年撤离摩洛哥时拒绝交还休达、梅利利亚及一些沿海岛屿,这些地方便成为飞地。
属地:隶属或附属于某国的国家或地区。它是建立在大国强权或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吸引的基础上,如拿破伦帝国、纳粹德国的广大附属国。
『柒』 在林权证办理程序上,如果是跨省的“飞地”,这个林权证由那个部门发放需提供哪些要件
插花林地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插花林地由林地所在县(区)人民政府确权发证内。
插花到容外省的,由林地使用权人向林地所在省、县、区的林权管理部门申请登记,办理林权证。
需提供以下资料,可能每个地方不尽相同,
1、林权登记申请表;
2、申请人身份证明;
3、土地证或林业“四固定”材料;
4、四至认定书(权属方和林地方签字);
5、插花山协议书
6、责任山承包合同;
7、申请登记山片公示情况;
8、按规定应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
『捌』 飞地或插花地允许建设公墓吗
不是你想就能的,需要审批的,其实这个社会看钱的,要钱到位不行的也行了
『玖』 插花飞地的概念
“插花地”、“飞地”是指没有明确归属的区域。也就是权属关系交织。
这些俗称“插花地”“飞地”的行政区划,给地方行政管理造成极大不便。
『拾』 攸县是那个市管
历史沿革
汉置攸县,攸水在东。据《水经注》:“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
春秋、战国时,今攸县境域属楚黔中郡地。秦(公元前250)设阴山县,管辖范围是现在攸县的西乡、南乡以及安仁、衡东的部分地区;据《攸县志》(1871-1949)记载,其县治大约在现攸县鸭塘铺乡的阴山港村。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国,设攸县;攸县、容陵均属长沙国。攸县之名始见于史籍,其管辖范围是现在的东乡、北乡以及银坑、凉江、莲塘坳、网岭、大同桥一带,县城大约在罗家坪或酒埠江某地。阴山县属桂阳郡。
东汉,攸县、容陵均属荆州长沙郡;长沙郡辖攸十一县。建安十三年(208),刘备攻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攸县、容陵县属刘备管辖。建安二十年(215),吴孙权攻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攸县、容陵皆属吴,吴将容陵县改名阴山县。
三国吴黄武年间(222-229),改容陵县为阴山县,属湘东郡。攸县仍属长沙国。吴太平三年(258),分长沙东部为都尉湘东郡(郡治在今衡阴),西部为衡阳郡。阴山改属湘东郡,攸隶湘东。晋太康元年(280),破吴,置长沙郡,属荆州,领攸、蒲圻十县。
南北朝时期。齐代,攸县、阴山县均属湘东郡。梁天监年间(502~519),阴山县分其地予湘潭县,大概只保留现攸县的西乡和南乡一带地方。梁代(531~555)始迁县治于攸江之上;此为老县治之所在,即今网岭镇罗家坪村。陈代辛巳年(561)改攸县曰攸水县,隶湘州。
隋开皇元年(581),攸水、阴山、茶陵、建宁(今株洲)四县合并为湘潭县(非今湘潭县),属衡山郡。唐武德四年(621),废湘潭县,置南云州,州治设攸水,辖新兴、安乐(两县系攸水析置)、阴山、茶陵、建宁五县。贞观元年(627),撤销南云州,将新兴、安乐、阴山、建宁、茶陵五县合并为攸县,属衡州衡阳郡。圣历元年(689),析攸县所辖茶陵旧地,复置茶陵县。
五代的后梁(907~935)、后唐、后晋三代,攸县均属潭州。其间县治于后梁时期由罗家坪东迁至洣水北岸(今址)。后汉乾裕元年(948),攸县改属衡州。宋代攸县属潭州长沙郡。至道三年(997),潭州属荆湖南路,领长沙、攸、醴十一县。
元元贞元年(1295),攸县户口增至一万户,升为攸州,属湖广行省天临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
清代攸县属长沙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原茶陵卫在攸县境内的屯田,划归攸县征赋。雍正十一年(1733),湖南巡抚提请将攸县与茶陵分管的马鞍山至小集一带的茶陵卫屯田地区划归攸县管辖。
民国元年(1912)废除知县公署,成立攸县行政厅。不久,改称为知事公署。民国3年(1914),废府设道,攸县属湘江道。民国11年(1922)废道,县直接属省。
民国27年(1938),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攸县属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衡阳,后迁耒阳。同年8月,废区扩乡,整顿保甲。撤销7个区,将30个乡合并为22乡、镇;5百多个保并为247保,保下设甲。
民国30年(1941),湖南省调整各县插花飞地。攸县将菜花坪乡的黄皮洲及渌田乡丫尖下街划归茶陵;茶陵将大洲及渌田街的肖家土坪、花明楼一带划归攸县;攸县将渌田乡的东冲划归安仁。
民国33年(1944)6月22日,日本侵略军侵入明白乡。23日,县政府撤离县城。7月初,县政府迁鸾山高山岭,后又迁高楼、官田,并设路西(攸醴公路以西)、米南(米水以南)两个办事处。民国34年(1945)9月,县政府迁回县城,改梅城镇为中兴镇。
1949年8月14日,攸县解放。9月7日,攸县人民政府、中共攸县县委成立。9月,撤销原12乡镇,划为6个行政区,区以下沿用旧保甲编制,计157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攸县属衡阳专区;1952年改属湘潭专区(后改称湘潭地区)。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攸县改属株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