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古时候花艺

古时候花艺

发布时间: 2023-02-02 16:16:15

1. 花艺插花、花道的区别

“花艺”,是花卉艺术的简称。花艺指通过一定技术手法,花材的排列组合让花变得更加的赏心悦目,表现一种思想,体现自然与人的完美结合,形成花的独特语言,让欣赏者解读与感悟。日本插花界认为,日本的插花艺术是从佛前供花发展而来,经过供花→宫庭插花→民间插花这一历程发展成今日的插花。花供养是佛教六种供养中的第一位可见佛教供花是非常注重的。佛教供花主要有三种形式:皿花、拈花和散花。

“插花”,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之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插花源于古代汉族民间的爱花、种花、赏花、摘花、赠花、佩花、簪花。

“花道”,指适当地截取树木花草的枝、叶、花朵插入花瓶等花器中的方法和技术,并能给人以艺术和美的享受。花道的由来可以从观赏及宗教两方面看。据文献,平安时代就有室内摆设樱花的记载。到了十四世纪室町时代的前期还有举行花会的记载。花会是由公卿贵族,僧侣等分成两组将自己的插花摆出,评定优劣,进行比赛的一种娱乐性聚会。

简单来讲:插花和花道都属于花艺,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插花重于形,花道重于心。


2. 插花的来历

起源:插花起源于佛教中的供花。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盘、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叶,均不带根,只是植物体上的一部分,并且不是随便乱插的。

而是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插成一个优美的形体(造型),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后赏心悦目,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2)古时候花艺扩展阅读

艺术造诣

插花既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现代艺术插花不过分要求花材的种类和数量的搭配,但十分强调每种花材的色调、姿态和神韵之美。用一种花材构图,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不同的构图以及与不同花材花器的组合,达到的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是艺术插花的表现力。

艺术插花最讲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对花材和花器的选择几乎没有限制。插花构图注重立体感和空间感,要留空白,以给人想象的余地。艺术插花通过搭配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组织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艺术品。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是由于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间,进行艺术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复,也不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经过作者精心创作,具有独特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艺术插花的作者,须善于观察自然,敏锐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间,积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丰富语汇,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基础知识,熟悉绘画音乐,这样才能不断地创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3. 插花艺术起源于中国还是日本

对此问题的探讨当前有两种看法,即源于佛前供花或民间生活。日本、韩国和我国部分插花界人士认为,插花最早是由佛前的供花发展起来的。其理由是史书、佛经中有明文记载。在佛教传入这些国家之后,插花才随之兴起,并且首先始于寺庙的祭坛插花,而后传入宫廷,继而发展到民间的。我国不少插花学者都引用《南史·晋安王子懋传》为佐证:“有献莲华(古同‘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认为这是我国最早有关插花的记载。又引证北周观音像(现存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中的观音手持瓶花的形象,谓之我国最早的插花标本。故而由此得出结论,我国插花源于佛前的供花,始于南北朝。韩国善良插花艺术研究会会长、国际文化协会国际插花事业委员会委员长朴善良女士在《台湾花艺》(152期)著文《韩国的插花艺术》中明确写道:“插花起源于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再传入韩国,由韩国传入日本的……”文中没有引证,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来看,这条插花源流的传播路线恰巧与佛教由印度兴起后,向国外发展的北传路线十分吻合,那么随着佛教连同佛教艺术、佛教礼仪一起传播,也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因为佛前供花是佛教主要供奉法式这一。又据史书记载:佛教于公元6世纪由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当时为日本飞鸟时代,推古天皇的太子圣德摄政,指导政治和文化。他对佛教狂热崇拜,多次向中国隋、唐王朝派遣使者朝贡学习,致力于引进佛教和中国文化。使者小野妹子曾先后三次到中国,将唐代的礼仪、佛教艺术(包括佛前供花以及供花的花瓶、祭坛器皿等)不断引入日本。当时中国的僧人、工匠也成群地东渡日本。圣德太子网罗大批中、朝工匠带领日本匠人大兴土木,修建许多寺庙,聚集数百名僧人、女尼宣传佛教,从而奠定了日本早期佛教艺术的发展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祭坛插花的兴起,并开始发展为早期的仅在僧侣中流行的祭坛插花。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兴起并盛行1000多年,传遍了亚洲各国,并成为世界性的一大宗教或某些国家的国教,对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的国家几乎使社会上的一切无不带有宗教的色彩,打上宗教的印记。由此看来,插花艺术直接源于佛前供花或在供花催生下发展而来,都是不言而喻的;插花源于佛前供花之说在某些国家确是如此。

但是,并非所有国家的插花都是源于佛前供花,因此还有插花源于民间生活的第二种观点,比如我国部分插花学者即是该观点的支持者。其理由是,西汉年间(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在民间已经有广义的原始的插花意念,并流行有多种形式的插花。据史料与考古发现,我国上古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的以花传情、装饰仪容的歌谣。《郑风·溱洧》记:“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 (即兰香草)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即芍药)。”这是描写溱河洧水解冻之时男女青年到岸边采集兰花去祭祀、嬉戏、双方相爱,海誓山盟,别离之时互赠一束芍药花的爱情歌谣。《陈风·东门之扮》曰:“东门之扮,宛丘之栩。子促之子,婆娑其下。……视尔如 ,贻我握椒。”扮即白榆树的古名; 即锦葵之古名;椒即香草或花椒。这首歌谣是记述陈国的一种风俗,男女青年聚集在树荫下,跳舞唱歌、谈情说爱的情景,男青年夸赞女青年的美丽像是一朵锦葵花,而女青年则以一束香草赠送给男青年表示爱慕。又如我国战国时期屈原的经典之作《楚辞》中也有许多类似之记载,《九歌·东皇太一》记:“瑶席兮玉 ,盍将把兮琼芳……” 即镇;盍即合。此诗意是指铺着瑶席,上面压着玉镇,合手捧着成束的美丽鲜花。《九歌·山鬼》载:“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杜衡即一种野生药用草本植物。这是记载山鬼出行,车上披挂着红绿相映的美丽花草,并拿着折下的香花赠其所思者。再如《九歌·少司命》记:“ (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这是一首祭迎神巫的歌谣,描述神主男女相爱之情以及用淡雅芳香的兰花枝供奉的盛况。由上述种种充分说明,远在公元前11世纪我们的祖先们对花卉就有了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将鲜切花(古称折枝花)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并以头饰花、腰花、胸花、花束和花车等形式出现,这不正是今日礼仪插花中的某些花饰雏形吗!另据考古发现,在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绘有一方几上放一陶制卷沿圆盆,盆内均匀立放着6支几乎等形等长的红花枝,酷似人为插做而成(见图1),由此也说明在1900多年前,在祖先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进而在切花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将花枝插贮水养用以祭神、供佛或馈赠亲友、美化生活、装点仪容。这些审美创作活动的出现也是合情合理的。当佛教传入后,这些审美创作活动与佛前供花相结合,广为传播也是自然而然之事。

从史籍中同样证明,远在4000-5000年前另一个人类文明发源地的古埃及,已开始了同样的审美创作活动,将齿叶睡莲插入花瓶、花钵中作为墓室壁画,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与哀悼,也常将插花器皿作为随葬器。还有古希腊人远在3000-4000年前就有了大型的瓶花和花环,作为婚礼中的装饰物,至今这些古典的传统的装饰形式还保留在西方各国的插花之中。这充分证实插花源自民间生活之说也是历史的事实。

关于世界插花的源头问题,目前尚无大的争论,都认定二源论的观点。即西方插花艺术发源地是古埃及,东方插花艺术发源地是中国。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2500年埃及法老(国王)贝尼哈桑墓壁上的瓶插睡莲图案以及公元前2400-公元前1800年随葬品五口插花容器、工艺美术作坊以及1922年发现的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王的浮雕(公元前1358-公元前1348年),这些发现都是人类生活中最早的有关插花的最可靠的文物佐证。古埃及人视睡莲花(实为印度蓝睡莲)为祭祀司育女神的圣花,是神圣幸福的象征,因此,常把它作为宫廷中的雅卉,插入器皿中,装饰餐桌或作为馈赠礼品,也常用作丧葬品。古埃及人信仰人死后还会过着另一种与人间类似的生活,应当把人间的一切尽量提供给死者,所以随葬品很多,并且在墓室壁画和浮雕中充满了人间生活气息与时代感,这些随葬品就像一部形象的历史,成为考证研究古埃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重要依据。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建起了完善的奴隶制国家,在文字、历法、艺术、科学知识等方面,对西亚和欧洲都曾有相当影响,乃至对整个人类的文明都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对希腊半岛的文化艺术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及用花的习俗缘由都与古埃及相似,插花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很快由古埃及传至希腊、罗马,主要用来敬神、崇拜英雄、美化环境。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荷兰、英国和法国,插花也得以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完整的西方插花艺术。从人们对其风格的研究中发现,那对称的几何造型,丰满充实的构图以及巨大的体量,都与古埃及的美术和插花的定型格式、对称均匀的图形、巨大永恒的风格十分相似,如出一辙。所以,古埃及是西方插花艺术发源地了结论是无可非议的。

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在中国,但也有人认为是印度,究竟属谁目前尚无最后定论。从现有史料以及前述的许多佐证来看,中国为发源地是可信的,理由是充分的。

4. 插花艺术|各个时期的主流花型

花道的历史其实就是“型”的历史,以室町时代的“直立花”为起点,花型的改变经历了江户时代前半期的“立花”,后半期的“生花”,明治时代的“盛花”,昭和时代的“自由花”,二战后的“造型花”……每个时代都创造了各种新的花型。


虽然顺应时代的要求诞生了多种崭新的花型,但是花道家们并没有抛弃旧的花型,都完整地保存并传承下来。那么,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追溯一下各个时代主流的花型。


▲ 直立花: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花型

▲ 时间:室町时代

▲ 主要用途:和式会客间装饰物

▲ 表现特点:中心位置垂直竖立一根枝条,称为“真”,然后在其周围添加应季的花草作为辅助,这些辅助称为“下草”

『仙伝抄』中的直立插花


背景: 在直立花之前,插花的风格偏重于自然风。保持植物原本的自然形态,随意投入花器之中,自然随性是当时的主流。进入室町时代后,在和式风格室内装饰的担当者中,出现了专门对花艺设计表现出特殊才能的群体,他们确立了花的构成论,最大限度表现自然花卉的个性,在选定的花器中将自然之美重新组合构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插花由无规则的自由表现演变为按照统一规定设计组合的形式。


代表人物: 建构了东山文化的将军足利义政,作为强大的后援支持了当时的文化发展。当时活跃的花道家,有池坊专应(1482-1543)和拥有阿弥称号的文阿弥。这两位名人一直作为竞争对手被人们比较评论。池坊专应偏重于对达官显贵展示花艺,并且将自己独特的花艺理论宣传推广,著有《池坊专应口传》等影响深远的著作。而文阿弥的花作偏重于当时的世俗风气,表现出的意境是将自然完整地再现于花器之中。



▲ 立花:大名官邸与书院插花

▲ 时间:江户时代

▲ 主要特点:豪华、繁复、华丽

立花図屏风(江戸时代)


背景: 室町时代的直立花虽然只是和式房间装饰的一个构成要素,但在当时,插花已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受到大众的鉴赏品评。通过增加花材的数量和种类,逐步形成了大型花作的创作,于是诞生了与大名官邸书院相得益彰的富丽花型“立花”。发展:起初仅仅在直立花中起辅助作用的“下草”,花材种类逐渐多样化,形成了立花“心、副、请、正心、见越、流枝、前置”这七个特有的构成要素,也成为“七道具”。因为每根枝条都有各自的含义作用,于是形成了“役枝”这个概念。之后,在江户时代后半期,诞生了在大型的枝干上嵌入枝条的手法,称为“胴作”。原有的七种基本部分之上加入“控”和“胴”的制作手法,发展成为表现形式更加充实丰富的“九道具”。


大致而言,立花是一个圆形的设计。在中心位置固定好“心”,然后从中心向前后左右分化出分枝,向周围延伸扩展。但是,花材伸入水面之下的根部到显露于水面之上的特定高度的枝条都要求笔直挺立,需要去掉多余的枝叶,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虽然立花通常使用体型较高的瓶状花器,但也会使用广口、上端为水盘设计的特殊花器。在水盘中铺满砂砾之后创作的立花成为“砂物”,砂物也属于立花的一种表现形式。

池坊550年祭复原的《前田邸大砂物》


代表人物: 为了支持立花的创作,后水尾天皇(1596-1680)在皇宫中频繁举办立花展会。这一时期令人瞩目的花道家有立花高手二代池坊专好(1570-1658),创作了当时堪称巨型“砂物”的大住院以信(1607-1696),以及不拘泥于固定形式,追求立花自由创作的富春轩仙溪等。代表书籍:在元禄期(1688-1704),立花逐渐在富裕的市民阶层流行开来。民间出版的以《立花大全》(1683)为代表的含有大量图片的书籍,促进了立花的普及。立花在当时还成为成年男子的必修品味课程。



▲ 生花

▲ 时间:江户时代后半期

▲ 特点:简洁、以儒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发展出“天、地、人”为基本元素的花型

『古代生花図巻』


生花図屏风江戸时代初期の作品苍风のコレクションの一つ


背景: 到了江户时代后半期,引领时代进步的不再是特权阶级而是富裕的市民阶层,他们成为新兴文化的重要推手。复杂的立花难以为大众所广泛接受,为了顺应市民阶层的审美,诞生了仅由三根役枝构成了简洁花型。生花的特点:在当时,这种新的花型被称为“生花”(读作IKEBANA),而之后“IKEBANA”这个词演变为日本插花艺术的总称。由此可见,这种“生花”得到了空前的推广和普及。为了区别于日本插花艺术总称,江户时代后半期,在特指花型的场合中,虽然仍写作“生花”,但一般读为“SEIKA”或“SYOUKA”。与“立花”一般制作成圆形不同,生花一般制作成竖着分割的半圆形。与“立花”相同,三根枝条的根部要除去多余的枝叶,将它们固定在一起,立于水际之上。但是,与立花笔直向上的插法不同,生花的主枝向左或右倾斜30°,这是生花的一大特征。


生花的组成: 虽然生花的重要构成要素都是三根高度不同的役枝,但是因为各流派的手法相异,三根枝条的具体叫法是不同的。以高低为序,池坊称为“真、副、体”,古流称为“真、流、受”,未生流称为“体、用、留”,远州流称为“真、行、留”等等。然而,这里只是单纯的称呼上的不同,在它们的含义中都能捕捉到与“天、地、人”相对应的意味。三根枝条的长度比例,在各个流派的具体实践中也是有差别的。

左:池坊生花,右:龙生派生花



▲ 盛花:新兴植物的运用

▲ 时间:明治时代(1868年–1912年)

▲ 特点:扁平的广口水盘中制作,如在水中盛放,花脚在水平方向平铺开


背景: 随着明治时代的文化开放,西洋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以及文化风俗大量传入日本,花艺设计也受到西方的影响,西洋的园艺植物逐渐流入日本,得到了广泛的栽培。以往日本的花道作品都是把枝当做中心的,所以花型多用绵长、弯曲的枝条。而西洋的园艺植物相比长度较短,过于笔直、缺乏变化,显得较为单调。如何将外来的植物更有效地运用于花道作品中成为一个课题。于是利用西洋花材在广口水盘中创作鲜花的崭新花型---盛花应运而生。



▲ 自由花:运用植物的艺术

▲ 时间:昭和初期(1926年昭和元年)

▲ 特点:抽象、自由、以强调创作思想为核心


背景: 与大正民主运动相呼应,美术界也掀起了追求自由、个性的风潮。在这一历史洪流中,从大正时代开始一直到昭和初期,强调创作思想的“自由花”出现并开始流行。发展:当时的花道家们从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彼埃•蒙德里安(1872-1944)等抽象派画家、艺术大师们的理论和抽象绘画手法中汲取精华,确立了如点、线、面三要素的构成设计理论。也就是从这个时代起,干燥花素材,经过人工加工过的特殊素材,植物以外的各种奇异素材开始大量使用在花艺创作上。


左为插花作品,右为美国抽象派画家Jackson Pollock作品


自由花是以抽象、自由的造型设计为特征,是使用植物素材的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于立花、生花,需要役枝来决定花型的方向;自由花更注重的是创作者本人的个性。

“自由花”,不是任意而为、毫无章法的无流派产物,它是一种新的花型,需要从专门的花艺教室习得。



▲ 造型花:前卫插花

▲ 时间:大正时代末期

▲ 特点:雕塑艺术,使用金属、石头、玻璃等大胆元素

敕使河原苍风 「古事记连作鸟髪(とりかみ)」


背景: 大正时代末期在美术界兴起的前卫美术运动也同样席卷了花道界,对过度囿于古典型式、缺乏独创性、陷入形式主义、定格化的花道提出了质疑。昭和五年(1930),由庭园设计师、评论家重森三玲,刺史河原苍风(草月流初代家元)等提出了“新型花道宣言”,倡导传统花道的解体。花道艺术近代化的这股洪流与战后前卫插花艺术相交融,积极地使用金属、石头等大胆的元素,并且能看到不使用花器的空间造型作品。其中不乏一些不使用鲜花仅使用石膏涂抹枯枝为素材的作品,甚至有抛弃植物素材,利用铁制品构架的作品登场。“这还能称之为花道吗?”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日本前卫插花艺术家中川幸夫以及作品,请点击链接)发展:前卫插花艺术运动结束于超越现实的“造型花”。“造型花”虽然处于“自由花”延长线的位置上,但更准确地说,“自由花”是抽象的绘画,“造型花”是雕塑艺术。现在,前卫插花运动已经告一段落,更倾向于对古典进行重新评价和继承。


2019年6月草月流宫城県支部展「花回廊」(家元出品)


花道的舞台艺术:家元いけばなLIVE IN 高崎(2014年)


花道作品的“型”,经历了直立的“立花”,倾斜的“生花”,水平方向发展的“盛花”,以及重视创作者个性的“自由花”以及前卫插花运动中的雕塑艺术“造型花”这一发展过程。综上所述,各个时代产生的花道之型,无不是当时的主流文化思想及世界观的体现。

未生流作品


时代的变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及审美的变化等,都在促进花道的不断发展与前进,我们希望在之后的分享之路上,向大家介绍花道及其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希望更多喜爱花道的朋友与我们互动,提供斑斓的想法,携手相勉。


5. 急急急~~~~~~~~描述花艺的古诗词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内然《春晓》)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6. 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可分为礼仪插花和艺术插花
礼仪插花是指用于社交礼仪,喜庆婚丧等场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传达友情、亲情、爱情,可以表达欢迎、敬重、致庆、慰问、哀悼等,形势常常较为固定和简单。
艺术插花是指不特别的要求具备社交礼仪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来供艺术欣赏和美化装饰环境的一类插花。

风格
可分为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
基础插花造型
东方式插花有中国插花和日本插花之分
东方式插花是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插花,与西方插花的追求几何造型不同,东方插花更重视线条与造型的灵动美感。
东方插花的花型由三个主枝构成,因流派的不同称“主、客、使”、“天、地、人”、或是“真、善、美”。虽然称号不同,却都表达了东方人的哲学思想。
在中华花艺中我们把最长的那枝称作“使枝”。以“使枝”的参照,基本花型可分为:直立型、倾斜型、平出型、平铺型和倒挂型。
直立型
使枝直立而插,角度最多不超过30度。花型平和、稳重,正式隆重的场合多用直立型。
倾斜型
使枝倾斜而插,角度在30度—60度之间。花型悠闲、秀美,随意而插的作品适用日常生活。
插花
平出型
使枝由花器口倾斜而插,角度在60度—90度之间。花型洒脱、有强烈动感,有个性,在特别场合插做。
平铺型
使枝不同与其他花型要“先立而后斜出”,而是直接依附花器器沿或水面而插。花型平和、舒适有满足感。
倒挂型
使枝由花器立出而弯曲至花器器沿以下。花型有强烈的征讨、冒险意味,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感。
特质
自然之真:依花草树木之自然生态,掌握季节之变化。
人文之善:经济效用、敦睦人伦、花卉德性(花文化)。
宗教之圣:以花供佛、以花修道、对花之崇拜。
艺术之美:花材艺术、花卉艺术、整合艺术。
类型
园花:种在花园中,考虑植物艺术的生长姿态。
盆栽:种于盆、钵中,根部尚存可与花卉搭配。
秉花:把花当饰品,讲究衣饰和花卉之搭配。
佩花:将花插在头上或襟上,注重花卉和衣饰之关系。
篮花:插置于篮中,注意花和花篮的亲托效果。
瓶花:折花置于水盘或花瓶中,较具时代意义,是世界花艺中主要的一类,有盘花、瓶花。
果供(供花):以果实为主,极富教化和艺术。
中国式插花
中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欣赏的诗词很多。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 展和普及。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日本式插花
西元六世纪时,推古天皇派特使(相当与今日的外交官)小野妹子到中国做文化交流亲善访问,他回日本时带了很多中国的字画、雕刻、文学、戏剧还有园艺及供佛的瓶花等。小野妹子是一位出家人,住在京都六角堂小池塘旁的顶法寺,日本第一个插花作品即在此完成。从此日本有了插花学校的兴起。名称叫做“池坊”,乃源于池旁之意。池坊是日本最古老原始的插花学校,当前的负责人是池坊第四十五代——池坊专永先生。
要旨
奉献:有如大自然界将花和树最美的一面无私地献给人类。
插花
耐性:把一枝一花放在最适当的地方,需要宁静的心。
精力:收集花材处理枝、茎、叶均需要充沛的精神。
专注:要抛开繁琐,才能真正创造完美的作品,所谓精神所至,金石为开。
智慧:自我训练到花、人成为一体,达到纯静的程度,日本的花艺依不同的插花理念发展出相当多的插花流派,如松圆流、日新流、小原流、嵯峨流等各自拥有一片天地与西洋花艺完全不同的插花风格,可以说是花艺界里具有影响力之艺术。
西洋式插花
西式插花一般指欧美各国传统的插花艺术形式。花多而色彩艳丽,多以几何图形构图插制,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西式插花基本花型。
半球型
这是我们见得最多的花型了吧?将花材剪成相同长度插在花泥中,形成一个半球形状。半球型花是一个四面观的花型,柔和浪漫适用于婚礼、节日等很多场合。
三角型
又分为对称三角型和不对称三角型。在古埃及等古文明中,常作为装饰应用。对称三角型较稳定,但都是单面观的花型,常用于墙边桌面或角落家具上。
水平型
水平型花也是四面观的花型,源自古希腊时祭祀坛上用的装饰花,现今常用到会议桌、餐桌、演讲台上。同半球型相似,水平型花也是四面都好看的花型,豪华富丽。
花扇型
扇形花为放射性的半圆花形,豪华美丽,就像是孔雀开屏。起源于宫廷贵妇手中常拿着的羽毛、蕾丝做的扇子。摆放在玄关、壁饰和靠墙摆设的桌上都很合适。
瀑布型
就像一层层的瀑布,瀑布型的花由上而下地插制,具有流动感、柔美浪漫。这也是除了球形以外最常用的新娘手捧花花型了吧?
西式插花还有“圆锥型”、“椭圆型”、“球型”、“垂直型”、“水平型”,还有以字母形状造型的“S型”、"T型"、“L型”等等,都有其各自的魅力。我们慢慢来了解吧!

7. 中国插花的特点及形式有哪些

中国插花线条简洁,通过线条的直、曲、刚、柔体现其含蓄之美,并且讲究色彩专淡雅、虚实结合。枝条疏密横属斜,俯仰高下,使用花材数量少,但精致考究。中国古代的插花形式有瓶插、筒插、篮插等。现代插花的形式及器皿非常广泛,除了保留古代插花形式外,还有盆艺插花、抽象插花等。

8. 插花是怎么兴起的起源于何时何地

插花艺术起源于人类爱美的天性。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已学会用兽骨来装饰自身,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后,人们将好看的花朵折下来,插于发际或戴在身上,还将各种花朵的纹样绘制在陶器、织锦上,进而将花枝插入容器中,来美化环境,用花枝花环馈赠亲友或敬献神灵。这些原始的花卉应用形式伴随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插花艺术。

关于插花艺术起源地,目前一致公认的是东西方二元说,即东方插花源于印度或中国;西方插花源自古埃及。

据考古发现,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法老贝尼哈桑的墓壁上绘有睡莲瓶花的图案,以及公元前2400年至1800年间的五口插花容器。这些最早发现的人类插花作品与容器说明古埃及是西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

关于东方插花艺术发源地,目前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起源于印度。众所周知,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佛前供花是佛教的主要供奉法式之一。

其二是起源于中国。据《诗经》、《楚辞》记载,在周初至春秋战国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折枝花(切花)已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礼宾或祭祀用的花束,装饰仪容佩戴的头花、襟花以及将花朵用于花屋、花船、花车、花旗等等。这些都出现在3000年前原始插花的记述中,远远早于东方各国,且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所以说中国是东方式插花艺术的起源国。

(8)古时候花艺扩展阅读

插花的类型

1、根据用途大致可以分为礼仪插花和艺术插花。

礼仪插花是指用于社交礼仪,喜庆婚丧等场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传达友情,亲情,爱情,可以表达欢迎,敬重,致庆,慰问,哀悼等,形势常常较为固定和简单。

艺术插花是指不特别的要求具备社交礼仪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来供艺术欣赏和美化装饰环境的一类插花。

2、根据艺术风格可分为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和现代自由式插花中国式插花。

(1)东方式插花有中国插花和日本插花之分,中国花艺从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式直至当代。特质:依花草树木之自然生态,掌握季节之变化。日本式插花要旨:奉献,有如大自然界将花和树最美的一面无私地献给人类。

(2)西洋式插花,形式插花有格有局,以花卉之排列和线条为原则,非形式插花即为(自由插花)崇尚自然,不讲形式,配合现代设计,强调色彩,传统式适合特殊社交场合,自由式适合于日常家居摆设。

3、根据所用花材的不同分为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花插花和混合式插花。

(1)鲜花插花:全部或主要用鲜花进行插制。它的主要特点是最具自然花材之美,色彩绚丽、花香四溢,饱含真实的生命力,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应用范围广泛。其缺点是水养不持久,费用较高,不宜在暗光下摆放。

(2)干花插花:全部或主要用自然的干花或经过加工处理的干燥植物材料进行插制。它既不失原有植物的自然形态美,又可随意染色、组合,插制后可长久摆放,管理方便,不受采光的限制,尤其适合暗光摆放。在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十分盛行干花作品。其缺点是怕强光长时间暴晒,也不耐潮湿的环境。

(3)人造花插花:所用花材是人工仿制的各种植物材料,包括绢花、涤纶花等,有仿真性的,也有随意设计和着色的,种类繁多。人造花多色彩艳丽,变化丰富,易于造型,便于清洁,可较长时间摆放。其缺点是缺乏自然美,整体效果显得过于生硬。

9. 中国古代插花做什么

在古时的中国,插花是用来礼佛的,其後经僧侣传至日本後更被发扬光大,应用到不同阶层的不同角落。远在日本的江户时代,花艺已经十分流行,在当时的社会里,花艺的工作者,几乎全部都是男性。时移世易,今时今日的香港社会里,女性的工作者比较多,不过花艺工作者当中,男女老少比比皆是,在国际舞台上,不少有名的花艺设计师更是男性。如果你到日本观光,遇到一个穿著传统礼服的年迈老伯,不吸烟,不喝酒,他说他是研究花道的;一般日本人一定会想到,他可能是一位大有来头的花道老前辈。如果视花艺为一种学问或艺术,花艺的作品视为一件作品,的确是适合任何人士的。

插花

插花,也叫花艺,和茶道一样,也是没落于本土,兴盛于他乡的传统艺术之一。中国插花艺术萌芽于先秦,于魏晋南北朝小有气象,此时,这项艺术还多是“借花献佛”——在六朝的南史中:“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窑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唐宋以后,插花渐盛。唐人罗虬在《花九锡》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插花的容器、剪刀、浸水、和花台等。唐朝李后主(李煜)每到春天,便将宫中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密布插花作品,称其为“锦洞天”。如果说唐代插花还仅仅是宫廷和寺庙的高雅艺术,到了宋代,插花艺术在民间已经蔚然成风。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至明朝,已有插花专著问世,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有《瓶史》,此书曾1696年被译为日文,对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被日本插花艺术家们奉若圭臬,被推崇为“宏道流”。袁宏道在一首《戏题黄道元瓶花斋》诗中云,“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一枝两枝正,三支四支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奢。傍拂杨技水,入碗酪奴茶。以此颜君斋.一倍添妍华。”仅用了寥寥数笔,就把插花描绘得淋漓尽致。清朝关于插花的记载有:邝璠著的《便民国纂》中的“养花法”,陈淏子著的《花镜》中的“养花插瓶法”和“香垆花瓶”.沈复著的《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以及汪灏著的《广群劳谱》,《红楼梦》中对插花的描述也不少。到了近代,战乱频仍,民生凋敝,花艺自然就荒芜了。

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与西方花艺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重造型,中国重意态。中国花艺强调:自然之真——保持花木的自然生态,依据季节造型;人文之善——重视其敦睦人伦的社会效益;宗教之圣——花是有助悟道的圣物,常以花供佛、以花修道;艺术之美——从选材到搭配,讲究和谐、清雅、明秀。

日本的插花艺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6世纪时,一位名为小野妹子的遣唐史将很多中国传统技艺带回日本:字画、雕刻、文学、戏剧、园艺……还有就是供佛的“瓶花”。从中国回来后,小野妹子开办了日本的插花学校。日本最古老原始的插花学校“池坊”现在已经传到了第四十五代。

热点内容
樱花校园模拟器下载中文版最新 发布:2025-09-19 03:21:40 浏览:838
我心依旧你的兰花指 发布:2025-09-19 03:16:56 浏览:845
龙柱盆景 发布:2025-09-19 03:13:12 浏览:21
耒阳丁香 发布:2025-09-19 03:12:26 浏览:571
寒兰花图片 发布:2025-09-19 03:11:43 浏览:352
耐克aj情人节 发布:2025-09-19 03:03:12 浏览:163
戏剧兰花 发布:2025-09-19 02:27:23 浏览:921
海棠心得 发布:2025-09-19 02:22:31 浏览:107
山茶花成品 发布:2025-09-19 01:32:24 浏览:535
张兰花豆 发布:2025-09-19 01:04:16 浏览: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