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蒲苇棒插花

蒲苇棒插花

发布时间: 2022-12-26 10:23:50

㈠ 蒲苇和芦苇的区别

区别有主要三个:形态特征、花期、生长环境。

  • 形态特征

  1. 芦苇是多年水生的高大禾草,茎秆直立,可高达1-3米;有发达的匍匐根茎,叶鞘圆筒形,圆锥形花序分枝稠密。多数芦苇长花,少数长棒,芦苇棒可点燃驱蚊。

  2. 蒲苇多年生,秆高大粗壮,高2-3米,茎丛生,叶多聚生在基部,下垂,边缘有细齿。雌花穗银白色,有光泽,雄穗为宽塔形。

  • 花期

  1. 蒲苇花期在9-10月,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2. 芦苇花期在8-12月,是保土固堤极佳植物。

  • 生长环境

  1. 芦苇是多年生水生植物,多生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2. 蒲苇是一种很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蒲苇原产于阿根廷和巴西,大多分布于美洲,我国上海、南京、北京等公园也有引种。

(1)蒲苇棒插花扩展阅读:

  1. 蒲苇的花语就是: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信念与决心,同时向往自由奔放的爱情。

  2. 芦苇淡泊名利,从不争奇斗艳,它的花语是韧性、自尊又自卑的爱。

㈡ 芦苇棒可以驱蚊吗

芦苇棒可以起到驱蚊的作用。
长成的芦苇棒,摘下来之后经过烈日暴晒,晒干之后点燃,在晚上就能起到一定的灭蚊作用。
芦苇棒和蒲棒的形态特别十分相似,很多人怀疑两者是一种植物,其实芦苇棒和蒲棒并不是一种植物,它们虽然都是同科同属植物,但可以通过花期、形态、生长习性、运用价值等多个方面区分两者。
芦苇棒最高可达1~3m左右,叶片是叶鞘圆筒形的,而蒲棒的整体形态虽然和芦苇棒的差不多,但蒲棒的秆高比芦苇棒的粗壮,最高可达2~3m,叶片形态和芦苇棒差不多,不过边缘有细齿。
其实芦苇棒和蒲棒生长的环境都差不多,大多都生长在沼泽地里,不过蒲苇对环境要求比较严格,芦苇棒分布在全球各个地区,而蒲棒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巴西等地区,芦苇棒点燃可驱蚊,蒲棒有着一定的药用价值。

鲜花插花要是花朵枯萎了怎么办

那就做成干花吧。 我们平日摆放的鲜花许多都可以制成干花,尤其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花束,制成干花后能保存更长时间。我们还可以买来鲜花花瓣,干燥后制成香袋,非常便宜。最简单、最自然的方法是把鲜花扎成束放在温暖干燥的地方让其变干。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风干。但有些花用这种风干方式会变形,甚至会变质。如果你想要花干得更长些地话,不妨用微波炉来帮忙。 风干风干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制作干花的方法,选一间温暖、干燥,且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室内温度不应低于摄氏10度。通风好的柜子,有加热设施的房间,或是顶楼、阁楼之类的地方都很好。花在干燥过程中有装饰价值,你不妨考虑把卧室和餐厅作为风干的场所。 常年生野花、绣球花、飞燕草、含羞草、艾菊等花,需用细麻线把他们扎成小把倒挂在衣钩或细绳上面,但一定要远离墙面。纸莎草、熏衣草、蒲苇花,插在敞口很大的容器里风干,使它们能成扇形摊开。有的花只需平摊着放到架子上即可。 风干的时间随着花的类别、空气湿度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在温暖、干燥的房间里,飞燕草只需两三天就变干了,但在温度稍低的棚子或杂用间里,就得要八至十天的时间。必须记住每隔两三天就要去看一看,闻一闻,如果你的花感觉纸那样脆了,便大功告成了。 微波炉烘干用微波炉烘干是新出现的一种方法,特点是时间短,不需别的媒体。这种烘干方式适用于那些能风干花类,如百草、雏菊、玫瑰、金盏花等,还有一些草类如蒲苇、大蓟、纸莎草等。 用微波炉烘干的时间依炉型、花的数量而定,有些浆果类在微波炉中容易破裂,所以首先将它们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风干至少一星期。 干花香袋现在最常被制作干花袋的花朵包括:茉莉、玫瑰、白兰花栀子花、桂花、薰衣草、桂花及香草类如柠檬草、紫苏等。 将玫瑰、薰衣草等花瓣自然风干至一定程度,装入瓶内,只要将瓶盖稍稍掀开,就能让满屋子充满玫瑰或薰衣草香。把自己喜欢的香味包裹收藏起来,即可随时享受香味的乐趣。方法是,把花放入烤箱中以50~80度烘烤至全干。待蒸气散尽后,再装入准备好的玻璃小瓶子中。也可以用一条手帕花瓣扎起来。 用小花布缝一个可爱的小袋袋,或者用一条手帕可做成四个小袋,装满了干花瓣以后放在衣柜中,就会让衣物统统沾上一份花香了。也可以放在随身携带的手提袋里。 也有些女士喜欢用干燥玫瑰花瓣的枕头,连睡都带香甜。

㈣ 辽河边的蒲苇

辽河边的蒲苇

陈苏锦

在大辽河边上,一望无际的深绿色的蒲草,与深秋开着紫红色的芦花的芦苇相依相伴,大大小小的像火炬一样的蒲棒,从浩浩荡荡成片的修长的蒲苇中间伸出来,在秋日不急不躁的阳光下泛着光,给秋天的大辽河增添了一抹迷人的神韵……

辽河边上的蒲苇,在这里生长了多少年,没人知道,也没人说得清。说得清楚的是它和这沿河随处可见的芦苇一样属于天然野生,没有任何人为栽种和打理的痕迹。

在这河边居住的人家,春天,看见它冒出新芽,一丛丛的嫩绿,一点一点儿地向上生长,颜色逐渐变深,慢慢地从蒲苇中间长出细细的茎,茎上长出了淡黄而后逐渐变绿,一棵大人小孩儿都期待的蒲棒长成了。

我们小的时候,成群结队,去下水扒蒲棒吃,吃得满嘴、腮帮子都是黄绿色的,谁也不笑谁,只觉得好吃好玩儿。那时候,我们做梦也想不到,这大辽河边儿上的蒲苇的嫩芽蒲笋,会被中央电视台以“舌尖上的中国”的声音和画面向全中国人、向全世界的人推介开去,蒲笋,我们当地人不以为意的蒲笋,就一下子声名远播,身价不同凡响起来,现在的春末初夏里,不用谁通知,你就会在大辽河边儿上看到那些采蒲芛的男人和女人的忙碌而热闹的身影了,他们有时是划着小船来,有的在水浅的地方就穿着那种罴色的齐腰的胶皮叉裤……

辽河边上的蒲苇,不光是它修直的身姿在水中是一道生长着的风景,待到秋末收割来,当地人心灵手巧,用它编蒲席,自己家用的少,很多时候作为一种副业,编完之后卖走挣一点儿家用的零花钱。我记得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宿舍里的床上铺的床垫都是蒲垫。现在说起来其实还很留恋那种暄软,那种透气,隔凉隔热。其实当地人有所不知的是古代的时候蒲席只有贵族家才可以用,那时候人们叫蒲席为莞。我在《诗经》里读过那样的句子,“下莞上簟,乃安斯寝。”说明古代已经有人在编蒲席、在使用蒲席了……

辽河边上的人家也会把蒲草晾干,做成大大小的蒲扇,不光是轻,还有草的淡淡的香。夏天,男女老少都用,白天扇风,尤其晚上看露天电影的时候,又可扇风去热,又可扇风轰走嗡嗡叮人的讨厌的蚊子。那时,我经常看见我们生产二队的队长爱背着手拿个扇子,动不动还让他老婆把编好的蒲扇送给“青年点儿”的那些城里来的知青们,后来就看见那些城里来的知青们也动不动地在看露天电影时跟我们一样带着蒲扇了,一边看着银幕上的故事,一边能看见有无数的蒲扇在那晃着……

辽河边上的蒲苇,现在可真成了宝贝,没有孩子像我们小时候去下河捋蒲棒吃了,可是蒲棒上面的我们原来咬下来的黄色花序现在被收集起来作蒲黄这种中药了,那些花絮上的毛絮,也被那远道而来的有心人收走了,说是蒲绒,大城市里的人更喜欢这种原生态的蒲草,深加工之后做成香囊放到更高级的店里去了。而当地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苇编工艺合作社,用晾干的蒲苇,做成拖鞋、大大小小的蒲垫,圆的、方的、长方形的都有,收纳的箱子、各种各样的包,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当成工艺品来卖,有的还出囗赚外汇,再也见不到谁家像过去秋末割来当柴禾烧掉了……

辽河边上的蒲苇,作为多年生的禾本科植物,一年一年,沐风栉雨,不声不响,就在那里生长,朴实得和这里所有的芦苇一样,和沿河村庄里里的农户人家一样,朴实,本分,或者反过来说,当地人多少年来,就和这河边的蒲苇一样,与世无争,各尽本分,锲而不舍,坚韧地守着这一方田地……

我想起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对焦仲卿的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蒲苇被赋予了坚贞不移的爱情的色彩。蒲苇,这样丛生的美丽,有这样的寓意,应该是早些年看惯了蒲苇的当地人不知道的吧?而现在,这辽河边上的蒲苇见过了这里的风,见过了这里的雨,贝过了这里熟悉的村子里的二大娘、三婶子,见过了更多的扛着长枪短炮把它的翠绿鲜艳与绿的深沉收入镜头的人,见过了对它且歌且咏的行吟诗人,也见过了更多的把它一天天当作宝贝的人……

㈤ 蒲棒和芦苇棒的区别(蒲草棒的作用)

1、芦苇棒和蒲棒是一种吗。

2、蒲苇棒是什么。

3、芦苇棒是什么。

4、蒲苇棒的作用。

1.芦苇棒和蒲棒不是同一个品种。

2.芦苇棒通常是在每年的夏天到冬天进行开花,并且它的叶片呈圆筒状。

3.而蒲棒通常是在每年的秋季进行开花,并且它的叶片边缘有一些锯齿,模样也比芦苇棒粗。

㈥ 什么花适合做干花

玫瑰、勿忘我、满天星、鸡冠花、薰衣草、尤加利、小雏菊、康乃馨、粉专晶、千日红、紫罗属兰、蔷薇、勿忘我和黄金球等,除此之外的松果、芦花、高粱穗和猫柳等。花的颜色越深做出来的干花也越深,比如白色会变成米黄色,大红色会变成黑紫色。

拓展资料

日常操作简单的方法

1、悬置风干法:

风干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制作干花的方法。首先,你需要选择一个温暖、干燥且通风良好的环境,然后将鲜花分枝倒挂放置其中。风干的时间随着花的种类、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只需几天就能够变干。当你感觉花像纸那样脆了,便大功告成了。

2、微波烘干法:

如果家中微波炉足够大,能利用起来是很好的。微波炉烘干的特点是干燥时间短,不需其他媒介。它的烘干时间依炉型、花的数量而定,有些浆果类在微波炉中容易破裂,必须先将它们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风干至少一星期。也可以将鲜花用A4纸或者信封包起扎紧,放入光波炉中,只需微波25秒即可。

㈦ 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节选赏读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节选赏读

《新作文·中考在线》2015001

丁锋

[作者简介]

毕飞宇,1964年1月生于江苏泰州兴化市。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代表作品有《推拿》《哺乳期的女人》《青衣》《平原》等。作品《哺乳期的女人》曾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10年凭借《玉米》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011年凭长篇小说《推拿》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非虚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获2013“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

[媒体推荐]

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是中年毕飞宇与少年毕飞宇的对话。

——《华夏时报》

毕飞宇以记叙性非虚构文体为孩子讲述作者在兴化街头长大的童年生活。以更多的篇幅和更加温馨的笔墨,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自己儿时的生活,红领巾泳裤、奶奶的蚕豆等情节感人至深。全文庄重与诙谐并具,情感与记忆交织,不可多得。

——新浪网

毕飞宇用灵动活泼的语言,挥洒出苏北大地变幻的色彩,生动的画面似乎能够触手可及,那些似曾相识的生活场景,更是恍若昨日。其中也不乏对社会诸多诟病的犀利笔锋,虽然点到为止,却不失酣畅,对农业文明逝去的怀念,也淡淡流淌在字里行间。

——《中华读书报》

[写在前面]

苏北少年的温暖与疼痛

1964年,他出生的村子,叫“杨家庄”;5岁时,做乡村教师的父母工作调动,他生活的村子变成了“陆王”村;1975年他11岁,父母再次调动工作,他生活的地方叫“中堡”,“少年的生活再一次被连根拔起,所有玩伴将杳无踪影”……彼时的毕飞宇,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他,甚至连姓氏都没有。在他的首部自传《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第六章《童年的情境》中,有两小节都在写“父亲的姓名”。“右派”的父亲,曾经是个养子,那户人家姓陆,由于“运动”,父亲被迫姓了“毕”。在他自己得子之时,还是忍不住打电话问父亲,孩子姓什么为好。

他就是毕飞宇。早在儿子5岁时,他就有为孩子写小说的冲动,但一直未能如愿。当然这也并不是他后来写作非虚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的初衷。事实上这本书只是“我们小时候”作家丛书中的一本,属于“命题作文”。

有一天,毕飞宇的儿子无意中翻到了父亲的一篇短文,看完之后不阴不阳地冲他来了一句:“嗯,你比我写得好。”这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的书。

在篇幅上,毕飞宇把每篇文章控制在15分钟内。在趣味性与逻辑性之间,更倾向于前者。

在内容上,毕宇飞讲了自己小时候的衣食住行、玩过的东西、身边的动物、村子里的手艺人和乡亲们,当然,还有大地,还有一些童年特别的场景以及生命中特殊的人。他希望孩子们通过读这本书能了解更多的知识,也能了解他们这辈人经历的生活和文化。

在文字上,毕飞宇更加注重对画面的描述。虽然据毕飞宇透露,《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还是被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批评“画面感不够”。

这是一本精致的书。正如作者自己坦言:“我可以负责任地讲,我的作品肯定有好有坏,但哪怕是篇小散文都不会是粗制滥造的。”与常见回忆性散文不同的是,作者没有写成讨巧的“编年体”,而是采用“意象截取法”,选取童年典型的意象、场景加以描述,引入入胜。

这也是一本投入了很多感情的书。

有对自然无以复加的迷恋。在少年毕飞宇的世界里,桑树是个大玩员,有云朵的天空就是一座动物园,蒲苇棒引爆孩子们的一场激烈混战,雨后的红蜻蜒孤独而优雅……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还是气味。稻田、麦地铺展四季的底色,河里游泳,荒地放牛,听蛙呜,挖黄鳝,与燕子、麻雀、蝙蝠、蜜蜂、蜘蛛、蛐蛐、油葫芦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为了得到两只花翎鸟幼雏,跋山涉水耐心等待,在荒地的牛背上苏北少年化身“堂吉诃德”与那些高挑的芦苇大战三百回合……自然给予他的是自由的想象和快乐的尝试。

有对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那个自由的少年,在乡村游走观察,他发现给猪“接生”时巧妙的借力以及杀猪时特殊的捆绑方式,他发现木匠、瓦匠、耕地的、弹棉花的、做豆腐的诸多劳动的细节。他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他是那个跑到磨房门前竖立起竹篙宣布“出豆腐啦”的少年,是万人大会上勇敢讲话的发言者,是独自—人把一条装满了稻谷的水泥船从很远的地方撑回打谷场的小英雄。

有对生命中重要人物的感激、同情或愧悔。比如对父母,毕飞宇说:“我很感谢我的母亲,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母亲把我们拾掇得很干净,所有的补丁都周周正正。我们从不邋遢。父亲说,做人最重要的是受人尊敬;母亲说,做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体面。”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晨兢夕厉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就了后来的毕飞宇。比如那位没有血缘关系依然爱他疼他的奶奶,烤黄鳝的香气似乎仍萦绕舌尖,想起当年临别路上没心没肺吃着奶奶炒的塞满两袖管本是做种子的蚕豆,作家毕飞宇仍难以释怀。比如对当年自己参与“批斗”同学黄德荣的行为,毕飞宇深感愧悔,并思考人性的本质问题:你想心安理得,你就得小心你自己。

毕飞宇说:“我内心特别想写卢梭的《忏悔录》式的作品。交待生平,也交待自己的想法,有些地方也尝试进行思辨。”每个时代,每个人的成长总是一趟悲欣交集的旅程。从这点看,本书就有点深刻了。作为少年读者,我们大可不必在意作者这些深沉的思索。将本书作为一本“好玩”的书来读,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原文亮相]

荒地

我说过,我的老家是苏北的兴化,在地质历史上说,这里曾经靠海,是黄海的滩涂。随着地质历史的变迁,我的老家成了沼泽地。是一代又一代的兴化人用他们的双手把我的故乡变成了“熟田”。荒地变成熟田,说起来是多么轻巧,可这里头有十几代、几十代人的血汗。

即便如此,在我的老家,大地上依然有少许的荒滩。它们是盐碱地。庄稼人在行政命令的压力下改造过它们,没用。最终只能放弃,一直都抛在那儿。关于荒地,我觉得“抛”这个词特别有意思,就好像荒地是一个臭鸡蛋,一直在口袋里,一“抛”,炸了,蛋黄和蛋清都洒了一地。

在秋冬,从远处望过去,盐碱地白花花的,那不是积雪,是盐。到了春夏,尤其在盛夏,盐碱地一片葱郁。千万不要以为盐碱地就是不毛之地,不是。盐碱地不长庄稼,却是某些植物的福地,比方说茅草,比方说芦苇。荒地上的芦苇和淡水边的芦苇是有区别的,因为植物学上的无知,我不能细分,但是,荒地上的芦苇要高大得多、挺拔得多。茅草也是,叶子特别地修长,韧性极佳,用它们做草房的屋顶,绝对是上好材料。

那时候我们常听到大人说“下海”,那不是唱戏的意思,也不是经商的意思,而是到海边去割茅草。一个人开始盘算着“下海”了,意思只有一个,他们家要盖新房子了。

夏季的农忙之间也有一个短暂的间隙,一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来到生产队的牛棚,要求放牛。为此,我得到过许多赞美:“这孩子多好”,“到底是老师的儿子”。诸如此类。

我很惭愧。在今天我要老老实实地承认,我要求放牛完全不是因为我有一颗红心,我是贪玩。我说过,我渴望做骑兵,这个心思已经到了疯魔的边缘。做骑兵是需要战马的,先让它们吃点草,然后,拿起一枝芦苇,爬上去了。

爬牛是一个技术活,硬爬你是爬不上去的。它太高了,肚子太大了,这些都是需要克服的难点。第一步,你要站在牛的侧面,趴在它的身上,用手找到牛背上的脊椎,抠稳了;第二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你要找它前腿的胯骨,用脚找。一旦找到了,你的光脚丫子要踩进去,这一踩,一蹬,再借助于手上的力量,你就上去了。

现在,手握缰绳变得极为重要——我已经是一个骑兵战士啦。我唯一的欠缺就是速度。牛的速度不取决于牛,取决于手里的鞭子。打呀。现在想起来真是难以启齿了,我在当年怎么就那么残酷呢?我从来没有意识到牛是生命,它只是速度,一种让我永不满足也无法满足的速度。

牛的奔跑是蠢笨的,它怎么也做不到“风驰电掣”。它不昂扬,它不能嘶呜,它的两条前腿不能腾空,它还不怎么能够拐弯,这些都是遗憾。

我想我过于残暴了,终于也得到了报应。牛并不干净,不少牛有皮肤病。我至今也不知道那是什么病,我能记得的是,得了这种病会很痒。屁股,大腿的内侧,还有小腿的内侧,一起痒。痒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感受,一种离奇的、古怪的疼。事实上,它比疼还难忍。报应,这是我应得的。

荒地从来不受庄稼人待见,可谁能想到呢,它居然做过我的战场。在我私密的记忆里,荒地一直是我最为酣畅的那个部分。一个黑色的、皮包骨头的、壮怀激烈的少年,他是年少的、远东的堂吉诃德,他的敌人是那些高挑的芦苇,他的心中充满了没有来路的正义。可怜的水牛一无所知,它气喘吁吁,尽力了。它困厄的表情说明它无法了解它的主人。

我想说,塞万提斯是伟大的,他跨越了时空,跨越了种族,他了解人类的基本性格,他了解生活的基本局面,他预言了他没有见过的那个世界,他预言了他没有见过的那些人。他一直生活在亘古的时间里,他一直活在无垠的空间里。塞万提斯预言到了我,我叫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将永垂不朽——我活一天就可以证明一天。

[阅读感受]

《荒地》选自全书第五章“大地”,与《麦地》《稻田》《棉花田》《自留地》共同构筑了毕飞宇记忆中的大地形象。同时这部分又是最切书名“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的一节,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毕飞宇写作的诸多特色。

“荒地”是不被庄稼人待见的盐碱地,却又是少年毕飞宇的秘境空间。那里是他骑牛驰骋,大战芦苇的伟大战场。“他的心中充满了没有来路的正义”,他与“堂吉诃德”有着人类共同的勇敢、无畏。跨越时空、种族,一个少年自觉抵达了人性中最魁伟的那一面。

对语言的敏感,对语言背后内涵的敏锐洞悉,几乎贯穿了毕飞宇所有的写作。优秀作家当然需要发现语言、创造言语。例如选段中对“抛”字的理解。类似的情形在本书中还有“耕”“耘”“青黄不接”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把这些片段——找出来品读一番。

对记忆内容细致入微的还原,是作家最独特的写作品质之一。通过“爬牛背”一节,我们可以领略—二。其实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描写片段,阅读它们,你才能知道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写作。

叙述的诚恳,同样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写作时的毕飞宇并没有拔高记忆中自己的形象,而是坦诚自己的“贪玩”。对曾被自己“躁躏”的那头牛,毕飞宇在字里行间报以十二分的“歉意”。

每一个优秀作家都是最真诚的,真诚地面对过往,真诚地面对自我,正所谓“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㈧ 蒲草韧如丝,磐石是不是无转移



“我娘跟我说,如果有一天,我能见着我爹,要我问一句: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还有一句小燕子不知道的话:‘蒲苇韧如丝,磐石是不是无转移?”

关于蒲草,这大概我最初的印象了。

应该是受网络文章的影响,我现在想起来还珠格格总是觉得好笑,不是小时候的那种觉得小燕子可爱的好笑,而是过度解读后的一种娱乐性的好笑。

我们都知道这句“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是出自《孔雀东南飞》。

翻一翻这些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大都是决绝的,起承转合间都是大喜大悲,说要在一起就要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

人们都喜欢这样的故事,但是人们往往都不会这么做,大概是因为坚持很美,但是不坚持是真的很爽吧。



后来我才知道,那种长得像烤肠一样的东西就是蒲草。

诗经里出现蒲草的地方有好几处,比如

《王风·扬之水》

不过这里的“束蒲”也有解释说是“蒲柳”的,我们这里暂时不做考证

还有《陈风·泽陂》

反正这几句就是反反复复的说,美人太美啦,想的睡不着

这里的“蒲”就妥妥的指蒲草了

东汉末年的学者郑玄为这几句做注时说:蒲以喻所说男之性,荷以喻所说女之容体也

也就是说蒲草用来比喻男子,荷花用来比如女子。

这跟《孔雀东南飞》里就不一样了,那里边蒲草是刘兰芝用来自比的。

不过我觉得都没错,男女之别在于形象,跟磐石比起来,蒲草自然要柔和许多,但是跟荷花比起来,蒲草就多了一丝男子气度了,还更清新些,不然我们不说“校草”说“校石”,那些小帅哥们可就不同意了。



蒲草的正名叫:水烛。

汉字真的很神奇,“烛”这个字跟“蜡”放在一起我认识,跟“水”放在一起我就不认识了,老是看成“侵蚀”的“蚀”。

我们且顾名思义一下:长在水中的蜡烛,这名字一看就是南方人起的,温柔形象,如果我来取名大概会叫它“草棒子”。

蒲菜的嫩芽是能吃的,白色,一尺长短,味道像笋,并且“清爽可口”,说是当年梁红玉抗金被围困在淮安城中,没有粮食,就吃蒲菜,最后坚持着打败了金兵,所以淮安人将它称为“抗金菜”。

我没吃过,只是听说淮安菜风格雅丽、制作精细,想去尝一尝。

其他的关于它的吃法只在汪曾祺的小说里见过一回“蒲包肉”,用蒲叶将拌了调料的碎肉包起来扎成葫芦状,要扎得紧实,切出来的肉才不散,煮熟后,一切开满室肉和蒲草的清香,这个我是信的。

刘兰芝已经告诉我们“蒲苇韧如丝”,所以蒲草可以用来编生活用品,比如蒲团,草鞋啥的,不过刘皇叔当年卖的应该是稻草编的,毕竟稻草比蒲草常见多了。

我见过用蒲草来给插花做填充和铺底的,线条流畅且不会塌,好看。

用它的花序来做枕头我倒是想试一试,香香软软的,闻一闻好像睡在天地自然之间。

不过这东西在城市里是难见到的,疏于管理的话倒一片不好看而且招蚊子,城市里的一切都得在条条框框里,一切以整洁干净为上,这种植物自然就不是种植的上品

还是得跟芦苇似的,长在郊外的水塘边,肆意的长,大胆的长,开心就随风摇晃,不开心就倒下去压倒一片风,正所谓“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看《诗经》总让我觉得人很奇怪的,一边说草木无情,一边又执着于从植物中找出性情。

什么梅花孤傲、松柏清高,什么花中十友、岁寒三友,《诗经》《楚辞》更是句句不离花和草,连蒲苇这种野外生长远离喧嚣的植物也不放过,分分钟寄托上满满的情思

我看呐,梅花不孤傲,松柏不清高,蒲草也不是什么性格温和的君子,它们就是活自己的罢了,倒是人踽踽独行在天地间

活得 太孤独了。

㈨ 芦苇棒和蒲棒是一种吗

芦苇棒和蒲棒特别相似,但它们两者并不是同一种植物,芦苇棒每年的8~12月时开花,叶片是叶鞘圆筒形的,分布地区较为广泛,蒲棒每年在9~10月时开花,叶片形态和芦苇棒差不多,不过边缘有细齿,而且比芦苇棒的粗壮。

芦苇棒和蒲棒不是一种

芦苇棒

芦苇棒和蒲棒的形态特殊十分相似,很多人怀疑两者是一种植物,其实芦苇棒和蒲棒并不是一种植物,它们虽然都是同科同属植物,但可以通过花期、形态、生长习性、运用价值等多个方面区分两者。

蒲棒

芦苇棒和蒲棒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而说到芦苇棒和蒲棒是一种吗,通常情况下芦苇棒和蒲棒在适合生长的环境中养护,那么芦苇棒大概在每年的8~12月时开花,蒲棒在9~10月时开花,所以两者不是一种植物。

芦苇棒

通常芦苇棒最高可达1~3m左右,叶片是叶鞘圆筒形的,而蒲棒的整体形态虽然和芦苇棒的差不多,但蒲棒的秆高比芦苇棒的粗壮,最高可达2~3m,叶片形态和芦苇棒差不多,不过边缘有细齿。

其实芦苇棒和蒲棒生长的环境都差不多,大多都生长在沼泽地里,不过蒲苇对环境要求比较严格,芦苇棒分布在全球各个地区,而蒲棒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巴西等地区,芦苇棒点燃可驱蚊,蒲棒有着一定的药用价值。

㈩ 蒲草棒的用途

蒲草棒的用途:

1、蒲棒常用于切花材料。全株是造纸的好原料。叶称蒲草可用于编织,花粉可入药称蒲黄。蒲棒蘸油或不蘸油用以照明,雌花序上的毛称蒲绒,常可作枕絮。

2、香蒲棒有药用价值。把它掰开之后里面有雄花花粉。也可以把它取出来晾千放在家里备用,它可以在我们外伤流血之后把它敷在上面之,有止血的功效。而且我们把香蒲棒把它拿下来以后,将它点燃还有驱蚊的效果。

热点内容
樱花离岸 发布:2025-09-21 15:48:22 浏览:700
尼姑拿荷花 发布:2025-09-21 15:48:22 浏览:637
趣味视力测试情人节浪漫版 发布:2025-09-21 15:11:46 浏览:266
玫瑰花卡通图片简笔画 发布:2025-09-21 15:04:39 浏览:24
滴水玫瑰花语 发布:2025-09-21 15:04:38 浏览:273
模仿樱花舞 发布:2025-09-21 15:03:27 浏览:571
徒然喜欢樱花 发布:2025-09-21 15:01:59 浏览:143
花卉幼苗枯萎 发布:2025-09-21 14:56:01 浏览:290
脆炸西兰花 发布:2025-09-21 14:39:47 浏览:620
室内绿植明星家 发布:2025-09-21 14:38:01 浏览: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