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插花丹凤朝阳

插花丹凤朝阳

发布时间: 2025-09-21 11:28:32

『壹』 清朝宫廷女子头上戴的装饰叫什么。 她们脚上穿的鞋叫什么

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旗头’’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徵显著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两人合写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讲道:“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於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至于她们穿的是特制的高跟鞋,鞋跟在鞋子的中间,这种鞋叫花盆底鞋,这些鞋子由于底部厚而且面积小,所以穿上的人走路必须要慢且稳当,无形中增添了从容淡定的皇家味道。

『贰』 求开门八极拳的拳谱

八卦掌诀 总 诀
八卦掌,走为先,收即放,去即还,变转虚实步中参。
走如风,站如钉,扣摆转换步法清。腰为纛,气为旗,眼观六路手足先。
行如龙,坐如虎,动似江河静如山。阴阳手,上下翻,沉肩坠肘气归丹。
抱六合,勿散乱,气遍身躯得自然。扣摆步,仔细盘,转换进退在腰间。
脚打七,手打三,手脚齐进莫迟缓。胯打走,肩打撞,委身挤靠暗顶膝。
高不扼,低不拦,迎风接进最为先。数语妙诀掌中要,不用纯功亦枉然。锻炼要领
顺项提顶,溜臀收肛,松肩沉肘,实腹畅胸。 滚钻争裹,奇正相生,龙形猴相,虎坐鹰翻。
拧旋走转,蹬脚磨胫,曲腿趟泥,足心含空。 起平落扣,连环纵横,腰如轴立,手似轮行。
指分掌凹,摆肱平肩,桩如山岳,步似水中。 火上水下,水重火轻,意如令旗,又似点灯。
腹乃气根,气似云行,意动生慧,气行百孔。 展放收紧,动静圆撑,神气意力,合一集中。基本桩式口诀
两手互捧如抱婴,含胸拔背似捆绳。抽身长手千斤坠,宛若猿猴摘果形。
由静而动周身运,气导血随龙虎奔。腰乃坐纛心为令,扣膝坐步不八丁。
定势半鱼步七星,气沉丹田神贯顶。两臀下垂提谷道,二目注视虎口中。
心虚腹实舌上卷,叩齿呼吸换液津。沉肩坠肘向内合,前手食指与眉平。转掌要领歌诀
八卦转掌妙无边,行如推磨走当先。步法要稳圈要圆,上下与中分三盘。
三盘旋转气为宗,全身环节要放松。心情意静内子精,内外轴承法自灵。
先由有象求无象,大小小大是真空。转掌就是八卦阵,阴阳变化在其中。
软硬兼施明暗劲,刚柔相济是真功。手脚相随腰主动,全身一致整体形。
怀抱琵琶合前胸,前手外摆似拧绳。后手相随眼平视,上下两手合力撑。
紧背空胸头艮正,溜臀腰直胯要松。缩肾提肛丹田气,掩裆曲膝鸡步行。
起平落扣足含空,曲膝趟泥在水中。进退抽撤连环步,摆扣走转似旋风。转掌式歌
前手一顶如泰山,心神安静意在前。前方万物手招架,真假虚实在里边。
二指够眼虎口圆,托掐用法在里边。眼瞧虎口在取物,易如反掌不费难。
五指一拧三角形,三角手法艺要通。抓掐扣捋任意用,拈身靠打不放松。
小指外张气能通,气通能使百脉从。百脉相从气力顺,功力日日能上升。
前臂一伸如半月,四十五度角相同。对外动招有实力,对内看招力无穷。
后手就在肘下沉,手沉肘下护胸身。护住胸肋进招式,进招变式不留痕。
前手一顶与眉齐,防压防托法为宜。他若托时沉肩肘,他若压时挑力生。
紧背肱背抱心肺,心里肺外保君臣。君稳臣顺心不乱,气血充实养精神。
空胸气顺泥丸宫,任督津液往下行。三翻九转含胸咽,丸宫之穴津液顷。
步如趟泥鹤步行,又如鸡踏往前行。脚足站稳趾着力,换招换式照法行。
稳如坐轿身不动,抽身换式稳如山。步法快慢全不显,如同太公垂鱼杆。
行如水中漂浮木,走步换招身自如。且忌上下起浮式,前后左右忌摇身。
后手抱力紧相随,手掩心区意前追。掩心护肋多变化,全凭肘下显奇艺。
舌顶上腭多一津,任督二脉津液生。津液满口吞咽下,此乃妙法津中精。
吞咽之法精气功,任督二脉顺法行。齿扣舌卷任督运,津坠气沉奔丸宫。
吐纳之法养性宫,养性养命双呈重。吐浊纳新运内脏,性命阴阳得平衡。
混浊二字要分清,清为静养浊为动。清内脏遂补精髓,浊运身法筋骨破。
三翻九转混沌一,功力不到法不宜。混沌三九轻开窍,万物生克变化济。
头顶百会三丹通,上神中气下为精。精气神法练通顺,力大去病能长生。
提肛收腹保元气,需公不放腹内藏。紧裆合胯护睾肾,此招此式细求寻。
坠肚气沉丹田中,前丹后命是桩功。气沉丹田千斤坠,攻敌防敌在其中。
心室意静气力生,练艺最要心内空。聚精会神意在前,招招势势不放松。
手心空法鹰爪力,五指弯曲用掌取。掌贯十指为筋俞,指甲筋俞是此理。
脚心空法九宫定,转走南北与西东。四面八方齐走遍,跟趾抓地中央空。
掌形圆法万物定,十指十玄鬼神惊。气吞坠丹吸引力,徒手搏鸟妙中藏。
眼目圆法混浊定,求远求近眼要明。远求逐观雌雄变,近求逐观是非清。
背形圆法成一体,手眼身法在一起。还有肩肘腕胯膝,头手足身永不离。转掌歌
八卦转掌论阴阳,五行六合内中藏。七星八卦九宫定,两仪三才见柔刚。
混元一气培根本,四正四隅接八方。落步三盘摆扣步,发行四梢变转强。
前掌虚实牛舌样,后手埋伏肘下藏。进步有方退有法,变化后正是阴阳。
曲直横竖斜正面,翻转盘旋腰来张。内讲五行分四梢,外有五行眼法强。
内讲气述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步法走转分九要,身法意气行细详。
柔身转换不空式,高低远近无限量。腰法要合行四梢,腿法要合定八方。
手法要合多变化,用法要合左右防。膀法要合阴阳变,身法要合扭转强。
胯法要合挨身使,膝法要合进身旁。步法要合进退快,闪转腾挪腰偏强。
头打去意随腰使,起落总须站中央。脚奔中门夺地位,掌行直穿上下忙。
掌打起落若招手,肘打去意占胸腔。背紧胸空缩谷道,肩打胯打并阴阳,
身法全凭盖世气,两手只在胸前藏。提托带领随身劲,搬扣劈进上下忙。
八式八母皆由转,以掌为母悟刀枪。八卦先从转掌起,精研其法乃得真。
头顶肩垂气行下,直到丹田出入匀。臂向要分三节用,身法要打四梢均。
走步圆圈分八字,眼随身手一团神。元气须在肛门提,猿臂熊膀龙虎身。
二人对手腕中求,动手制胜步法分。上下前后左右使,肩肘膝胯里外轮。
腿法出腿不见腿,八卦起首眼为根。前后左右三十六,横腿顺提又切真。
进退钩挂明暗腿,连环阴阳并转身。蹬踢蹁踩屈搓绊,习之纯熟功便深。
武术虽精数凭法,徒费心机枉劳神。学习武艺工夫到,得之艺业不压身。
艺如出众人勇敢,学问高强自超群。莫道求学有止境,不进则退要记真。技击法诀
指前打后,指左打右。逢合必打,逢横必打。
逢直必斜,逢进必退,逢退必进,
走打不定势,艺中是真形。
出手不见手,踢腿不见腿。
出手如钢锉,回手如钩杆。
踢腿不如趟泥,走踢方为高。
脚打走去法,膝打不见形。
肚打上身法,胯打挨身法。
高来则挑穿,低来则搬扣。
手打三来脚打七,前脚走来后脚蹬。
动如雷鸣似闪电,脚踏中门不放松。
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你刚我柔,你柔我刚,刚柔相济,力求主动。
放开胆量即成功,犹疑不定必吃亏。
力大我走,力弱我进。
丹田一声喊,要使对手惊。技击要领歌诀
出掌一伸手,气把丹田沉,呼吸要自然,矫健如龙游。
走则劲在足,换式腰是手,前掌虚作佯,后手肘下守。
正人先正已,转身先转步,进则前步进,退则后步退。
欲坳我先静,欲屈先伸手,人疾我先往,人来吾便走。
动步窥左右,不忘顾前后,眼明观六路,眼到意即有。
意有而气重,气至力在手,使梢先使根,劲在脚上走。
掌随步伐翻,步按掌动行。脚练十年功,掌取强中手。战手歌诀
八卦连环分五行,相生相克变无穷,六合归一是根本,阴阳二字要分明。
乾出巽入离与坎,艮往坤来震兑同,八门后正直斜走,横冲直撞任纵横。
掌分九宫步下取,左右转身变化精,出手顺逆随身起,落步开合四梢行。
腿踢对面不见腿,掌击对手莫知情,翻转身形势无定,四门八腿变无穷。
远攻长拳近短打,五行步法显奇能,三十六招走为上,不招不架却使空。
打法须从身上起,手足齐到方为攻,身似强弓手比箭,消息全凭后足蹬。
起时无影落无形,去意好似卷地风,手起万莫使空回,腕落不要枉落空。
侧身两边防左右,高低相随巧妙生,往来横竖依身变,脚打七分手三成。
硬打硬进快招胜,柔者转化占上风,拳出三节要能手,没见形影万莫停。
转身活动势不定,左右横顺任意行,退若狸猫进似虎,脚打踩意不落空。
上步对面人不见,拳出掌去不见形,手脚起落人莫觉,犹如幻影去无踪。
二人比手无虚势,前进后退一寸争,掌打须知出入步,去如流水进如风。
窜纵跳跃无非步,闪展腾挪手法精,寸垫过快剪步稳,七尺打法要分明。
踏偏身探病在腿,前俯后仰亦是空,手脚齐到莫显形,若见形影不为能。
蛰龙未起雷先动,风吹大树百枝倾,内要提防外要稳,虚实见景便生情。
一手分为八手用,紧连不断是真功,千招不如一招妙,万招不如不落空。
两手变成多手用,用招多变方显能,谁人解开无极法,保证到处得成功。交手诀
八卦奥妙要学真,走穿拧翻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旋转变化到彼身。
未尝动手门前探,引出他手变化先。梁氏八卦掌诀 八卦掌总歌决
八卦掌,走为先,变化虚实步中参。收即放,去即还,指山打磨游击战。
走如风,站如钉,摆扣穿翻步法清。腰如轴,气如旗,眼观六路手足先。
行如龙,坐如虎,动如江河静如山。阴阳手,上下翻,沉肩坠肘气归丹。
要六和,勿散乱,气遍周身得自然。摆扣步,要仔细,转换进退在腰间。
手打三,脚打七,手脚齐进莫迟疑。胯打走,肩打撞,周身挤靠暗打膝。
高不挡,低不拦,迎风接近最为先。数语妙诀掌中要,不用纯功也枉然。八卦掌之手、眼、身、法、步及起式歌诀
起式口诀
竖形立势掌如拳,当按阴阳次第间。审势分明知躲闪,防身斜侧识端偏。
进攻推托步偷半,插打劈穿学贵全。欲免临场心手乱,闲居发奋读斯篇。
手之口诀
撑拳托掌若风烟,劈穿抓拿势贵偏。挺去牵来脚管硬,勾搬裹挽削劈连。
三盘内外须纯练,前后高低混打全。一日无间三岁半,保能发手倒山巅。
眼之口诀
两眼圆睁若朗星,头端审视更分明。瞻前顾后疾如电,展动周旋似转轮。
秒定敌人身手脚,乘虚攻击莫留情。临场对敌人难进,全在双眸一团神。
身之口诀
头端面正手平分,直竖身昂腿护阴。斜立足分丁八步,势如跨马弯弓形。
腿脚不浮身便稳,平起平落移动灵。足动脚跟同进退,肩投腰趁臀齐行。
翻身腹缩随舒卷,偏闪腾挪势势承。练习如常寡敌众,横冲直撞莫停留。
法之口诀
个中奥妙在深玄,掌在师传学在专。掌法千般学不尽,机关百种卒难言。
水到渠成三载力,钢须纯练始削坚。总之熟练能生巧,处处相承节节连。
步之口诀
两膝弯步力自然,屈前直后练成坚。之从顺闪腾挪步,玄经斜击反回圈。
翻复旋风肩平硬,膝雄跟端带勾臁。八卦掌运动要领歌诀
顺项提顶,溜臀收肛。松肩坠肘,实腹畅胸。
滚钻争裹,奇正相生。龙形猴相,虎坐鹰翻。
拧旋走转,蹬脚磨胫。曲腿趟泥,足心含空。
起平落扣,连环纵横。腰如轴立,手似轮行。
指分掌凹,摆肱平肩。桩如山岳,步似水中。
火上水下,水重火轻。意如飘旗,又似点灯。
腹乃气根,气似云行。意动生慧,气行百孔。
展放收紧,动静圆撑。神气意力,合一集中。
八卦真理,俱在此中。八卦掌转树歌诀
学艺练武树为先,太极八卦内中含。九宫为妙生变化,圈为先天八卦盘。
树者生叉艺增长,盘根错节步眼全。调理阴阳合气血,益养身心妙无边。八卦掌转圈歌诀
八卦连环分五行,相生相克变无穷。六合归一真根本,阴阳二字要分明。
乾坤巽入离与坎,艮往坤来震兑同。八门反正直斜走,横冲直撞任纵横。
掌分九宫步法取,左右转身变化精。出手顺逆随身起,落步开合四梢行。
脚踢对面不见腿,掌打敌人莫知情。翻转身影势无定,四门八腿使无穷。
远攻长拳进短打,五行步法显奇能。三十六招走为上,不招不架巧使空。
打法须从身上起,手足齐到方为功。身以强弓手比箭,消息只在后足蹬。
走时无形落无影,去意好似卷地风。手起万莫使空回,脚落不要枉落空。
侧闪两边防左右,高低相随巧妙生。往来横竖依身变,脚打七分手三成。
硬打硬进快招胜,柔者软化占上风。拳出三节为能手,没见形影万莫停。
转身活动势不定,左右横顺任意行。退如狸猫进如虎,脚打踩意不落空。
上步对面人不见,掌拳打去不见形。手脚起落人莫觉,犹如做梦在心中。
二人比手无虚招,前进后退一寸争。掌打须知出入步,去意如水进如风。
窜纵跳跃无非步,闪展腾挪手法清。寸垫过快剪步转,七步打法要分明。
踏偏身探病在腿,前俯后仰也是空。手脚齐进莫现形,没见形影不为能。
蛰龙未起雷先动,风吹不树百枝倾。内要提防外要稳,虚实见景便生情。
一手分为八手用,紧连不断是真功。千招不如一招妙,万招不如不落空。
两手变成多手用,招至使肘方显能。有人解开无极法,保证到处得成功。八卦掌转掌歌诀
八卦转掌论阴阳,五行六合内中藏。七星八步九宫定,两仪三才见柔刚。
混元一气培根本,四正四隅按八方。落步三盘掰扣步,发行四梢弯转强。
前掌虚实牛舌样,后手埋伏肘下藏。进步有门退有法,变化反正掌阴阳。
屈直横竖斜正面,翻转盘旋腰主张。内讲五行分四梢,外有五行眼法强。
步法走转分八字,身法意气仔细详。柔身转换不定势,高低远近无限量。
腰法要合分四梢,眼法要合定八方。手法要合情变化,用法要合左右防。
膀法要合阴阳变,身法要合扭转强。胯法要合挨身使,膝法要合进身旁。
步法要合进退快,闪展腾挪腰偏强。头打去意随腰使,起落总须站中央。
腰踏中门抢地位,掌行直穿上下忙。掌打起落头手挡,肘打去意占胸膛。
背紧胸空提谷道,肩打胯击并阴阳。身法全凭盖世气,两手只在胸前藏。
推托带领随身劲,搬扣劈进上下忙。八势八母总由转,以掌为母悟刀枪。
文如八卦明道理,武晓易理亦生光。先师掌法传至今,世人显有得其真。
莫说前人多保守,只怨己身功未深。说明道理揆用意,树茂枝繁根必深。
八卦先从转掌起,精研其法乃得真。头顶肩垂行气下,直到丹田出入匀。
臂间要分三节用,身法要停四梢匀。步走圆圈分八卦,跟随身手一团神。
元气须在肛门提,猿臂熊膀龙虎身。二人对手腕中求,动手制胜步法分。
上下前后左右使,肩肘膝胯里外抡。腿法出腿不见腿,八卦起首腿为根。
前后左右三十六,横腿顺提又切真。进退勾挂明暗腿,连环阴阳并转身。
蹬踹蹁踩屈搓绊,习三熟纯使无心。武术虽精教无法,徒费心机枉劳神。
学习武艺功夫到,得了艺术不压身。艺如出众人尊敬,学问高强自超群。八卦掌动对妙诀歌
软中求硬好,缩小绵软巧。要讲九节劲,言明得知晓。
掌拳肘和腕,肩腰胯膝脚。手眼身法步,此是武艺招。
周身要整劲,慢慢往里走。左右变化广,动对赛猴猫。
旋转稳健步,站如泰山牢。蝇虫不能落,轻时如鸿毛。
学会八卦掌,比人招法高。八卦掌十六字诀
推托带领、搬扣劈进、穿闪截拦、粘连粘随。
穿搬截拦、拧翻走转、推托带领、缠刁扣钻。老八掌用法歌诀
单换掌:一势单鞭不为奇,左右循环乃为宜。左换右兮右换左,抽身倒步自合机。
盖手掌:二势盖掌迎面扑,拨云见日走自如。左换右兮右换左,丹凤朝阳向上出。
背身掌:三势背身是团撞,两手变化逞刚强。左换右兮右换左,抽身长手不须忙。
劈手掌:四势劈掌走自由,两手变化内中求。左换右兮右换左,不扣步兮莫回头。
顺势掌:五势顺势是化影,脱身化影侧身灵。左换右兮右换左,闪展个位进步赢。
顺步掌:六势顺步是双捋,千斤坠地变化多。左换右兮右换左,日月并行走开合。
下榻掌:七势下榻变化精,插花掖肋腰内横。左换右兮右换左,翻身倒步形如龙。
平穿掌:八势平穿是面迎,两手变化随步行。左换右兮右换左,走如风兮站如钉。八卦掌身之八打歌诀
头:头打之法进中央,靠山探穴两肋旁。乳上乳下斜身取,此头乃是掌中王。
肩:肩打一阴反一阳,大臂引手先去裆。手换肩下要靠准,头来肩打命必亡。
手:抓打擒拿双手用,脚手齐到方为真。拳似炮形龙折身,手似劈山向前抡。
肘:肘打三节不见形,直撞斜打用皆准。虎豹头法意在肘,穿林交叉顶后心。
胯:胯打中节肩相连,阴阳相合力摧山。外胯去时里胯走,回身如鹰变式还。
膝:膝打几处人不明,若用膝顶命必倾。斜打膝兮加肋力,形似猛虎出了笼。
足:脚打去意刮地风,消息全凭后脚蹬。踩住敌人脚下落,功夫不到全是空。
腿:腿法原有七二变,扣摆之中把敌算。下扫上击各含义,点心点意手法先。八卦掌对手歌诀
搬顺手青龙献爪,三穿手多有巧妙。进一步还门推扇,打虎势招法轻俏。
双挥手随身能变,十字掌令人难逃。
搬顺手迎面进掌,抱琵琶迎门开炮。再进势矮身靠打,平穿掌叶底偷桃。
将前手开弓势打,又变名动要射雕。
搬顺手迎面出掌,十字手胸前怀抱。双按手怀中抱月,急进步野马闯槽。
分开手凤凰展翅,挑开手进步挤靠。
一见手丹凤朝阳,下楼手敌人不防。十字掌拨云见日,虎扒心直奔胸膛。
双插花左右能换,龙转身海水汪洋。
一见手顺手搬拦,多献爪鹞子抓肩。随手势脑后摘盔,夜插势探海深渊。
又换势仙人观棋,真简是妙通神仙。
不出手引他人进,见出手再抓要手。上步势青龙献爪,再换势十字捆手。
变招式又换插花,单展翅矮身靠打。
双拧手迎门开炮,金丝腕里外须找。上暗步怀中抱月,再偷步将他靠倒。
打穿手转身难防,回身捋再加一掌。
进一步钝镰割草,又变势刘全进瓜。他出手又变托塔,前后手抽梁换柱。
再一动左右插花,此招事令人难架。
搬扣步妙力无边,手牵羊以顺为先。他捋回扑面一掌,顺手力我再抓肩。
我摘果他人难躲,搬得他仰面朝天。
双捋掌左右能换,再进步叶底偷桃。进一步单掌托肘,蛇吐信人实难逃。
搬手抓见势打势,一见手招里套招。八卦掌用法歌诀
掌分八势转为根,左旋右转要缩身。二人相战腕中求,动手取胜步法分。
八卦奥妙要学真,走穿拧翻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旋转变化到彼身。
八卦八形阴阳生,六十四掌藏真情。练至筋骨通灵处,周身贯气纵横行。
先天之气要练习,刚柔相并细推寻。八卦掌法留意记,不怕猛汉力千斤。
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根。升降开合练内功,丹田有宝妙无穷。
哼哈意合吞吐妙,霹雳一声使人惊。乾坤艮巽分四隅,坎离震兑八卦成。
练功须明三步妙,上下二气不离中。八卦掌法贵三盘,三盘三节各分三。
三盘功夫全在腿,趟泥步法意存丹。上下三丹水火济,掌中力从涌泉行。
练艺精心求其妙,证悟斯道得长生。八卦掌技击歌诀
应敌一伸手,气沉丹田后。呼吸要自然,矫健如龙游。走则劲在足,换式要出手。
前掌虚作佯,后手肘下守。正人先正己,转身步先扣。讲则进前步,退则先退后。
欲动我先静,欲曲先伸手。人疾我先往,人来我便走。动步窥左右,不忘顾前后。
眼明观六路,眼到意即走。意有而气走,气至力到手。使梢先使根,劲在脚上走。
掌随步法翻,步按掌法变。脚练十年功,掌取强中手。

『叁』 祠堂的著名祠堂

晋祠,中国唐姓总祠堂。
尧帝封唐,叫唐尧,立宫于现在的太原地区,后人有姓唐的,应该是唐姓的得姓始祖。叔虞被剪桐封唐,叫唐叔虞,后人以国为氏而姓唐,应该是唐姓的直系始祖。晋祠既然是怀念、奉祀第一代晋王唐叔虞的祠堂,她也就是唐姓的起始祠堂,也可以说是中华唐氏的总祠堂。尽管两异其地,数代扩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她是基于唐叔虞祠文化发展、丰富起来的,包含多种文化内蕴、透析着华夏古今文明的奉祀建筑群。她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她是炎黄子孙、特别是唐氏后嗣的骄傲!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经过多次重修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修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中国东汉墓地祠堂。在山东省长清县孝里铺南的孝堂山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祠内石壁和石梁上遍布精美的线刻图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建有保护性复室。

孝堂山东汉石祠建于东汉初年,历经两千年历史风云,石祠之外的庙宇建筑早已几经变迁,但石祠至今完好无损,它也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石祠以及石祠后面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至今还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1建筑形制
郭氏墓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属之祠堂,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并缩小比例而建,用青石砌成。祠堂坐北朝南,东西长4.1米,南北宽2米有余,高2.6米,比嘉祥县武氏祠略大。室内由一根八角石柱分为两间,面阔3.09米,进深2.08米。墻壁为厚约20厘米的石板。屋顶为单檐悬山式,由石板接成,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垄、连檐等构件的形象。。
石祠为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坐北朝南,面阔4.14米,进深 2.5米,高约2.64米。后部为祭祀用低矮石台,石祠构筑情况是:东壁上下 2石,西壁 1石,上端皆呈锐角三角形。后壁横列 2石。前面正中立一八角形石柱,两侧山墙前面立条石柱,上托挑檐枋石。在正中石柱和后墙间,上架三角形隔梁石,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分室为两间。屋顶前后坡备用 2块石板覆盖。屋顶石板刻出瓦垄、勾头、连檐形状,东西两端刻出排山。原有屋脊石已缺失。后期又在正中八角柱两侧另加小八角形石柱各一,上有唐宋时期题铭。
祠室内的三面皆有浅线刻画像,三角石梁上也刻有画像。画像图案为朝会、拜谒、出游、狩猎、百戏等汉代贵族墓葬石刻的常见题材。横贯西、北、东三面内壁上部的出游图,场面宏大,人物、车马众多,且刻有“大王车”三字。其他画像有伏羲、女娲、西王母、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等神话、故事题材。祠室外壁有大量的游人题记,最早的有纪年者为东汉中期所题,因此该祠堂的建造年代不晚于东汉中期。
汉永建四年(129年)题记:“平原漯阴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来过此堂叩头谢贤明”。
汉永康元年(167年)题记:
《感孝颂》,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齐州刺史陇东郡王胡长仁撰,刻于祠室西外墻。篆书题额,正文为隶书。文中提到郭巨养母的故事,原有人据此认为这是郭巨之墓祠,后经考证此为东汉石祠。
孝堂山东东汉石祠画像内容:祠内三壁和隔梁石上刻满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宴饮、狩猎、百戏、战争以及历史和神话故事等图像。横贯三壁上部的“大王车出行图”是汉画像中场面最为宏伟、车马人物最多的一幅,表明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驾的卤簿活动。北壁楼阁下部的车骑出行图,主车旁有“二千石”榜题,表明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东西壁还刻有伏羲、女娲、西王母、风伯、雷公、贯胸人等神话内容及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等历史故事。隔梁石两面刻有升鼎、桥上坠车故事,底面刻有日月星辰。在石祠画像的主要人物之旁,有“大王车”、“令”、“相”、“成王”、“胡王”、“孔子”、“二千石” 7条榜题。石祠画像的雕刻技法,是在磨光石面上以线刻为主,少部分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刚劲、洗练,形象简朴生动。构图虽无明显界格,却上下层次分明,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精品。在祠堂内外壁面上,还有后人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书题记,也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其中最早的题记是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和桓帝永康元年(167)两则。
孝堂山原名巫山,高不足百米,因山上建有孝子郭氏的祠堂而得名孝堂山。祠堂后有一座大墓,封土高约3米,祠堂周围还有已被盗的汉代墓群。郭氏,相传为二十四孝中的东汉人郭巨。但郭巨为河内隆虑人(今河南林州),一说为温人,没有记载其来过济南郡。祠堂内的画像多为王者出游及战争等场面,也与郭巨身份不符,有人认为实际上是汉代济北王墓或是二千石等高官之墓。因墓主人身份无从考证,因此定名为郭氏墓石祠。
2历代修葺与研究保护
郭氏墓石祠自汉代以来就是名胜古迹。郦道元《水经注》对郭氏墓石祠已有记载,称之为“孝子堂”。北齐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该墓是郭巨之墓。唐代开始在祠堂周围修建庙宇。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对此也有著录。明清两代屡经修缮,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曾经大修祠堂附属庙宇,有八殿两廊之规模。民国初年,日本人关野贞来此考察,于1916年首次发表祠堂的实测图。
郭氏墓石祠原是室外的露天建筑。由于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1953年,当地文物部门在石祠外修建了覆室和围墻,派人看护。1999年,按照汉代风格重修了覆室。“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之匾额由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题写。2000年,考古工作者清理了祠堂正前方及两侧的汉墓,并将清理是发现的历代碑碣集中存放于墓园内。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堂记》记载,该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先建寝殿(1540年),历经七十余载,毁坏严重。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又重新扩建,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落成。分别是嘉靖和万历两度建造,故形式和风格迥异。坐西朝东,背山面水,占地3300多平方米,气势宏大。阁为二进歇山顶,祠堂前沿溪照壁面宽29米,呈八字型,进而是棂星门,大门绘有彩绘门神,其后左右建有两碑亭,立《祖东舒公祠堂记》碑碣于其中。再进是仪门,上悬罗哲文先生所提“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匾额,穿过仪门即为宽大的天井,天井当中是甬道,两旁各有庑廊,两庑廊阶前临天井池处均有雕刻精美的石雕栏板。甬道尽头为露台(陛),登露台进入第二进大厅,大厅名“善厅”,享堂悬有巨大匾额,上书“彝伦攸叙”四个大字,为明万历进士董其昌手书。过大厅在寝殿又设一天井,天井内有三条宽阔的石台阶。寝殿高出前堂1.6米多,殿前是一道浮雕石刻栏板。石台阶和栏杆头上各有石狮一对,栏板雕刻精美,每块图案各异。寝殿是供奉祖先神位的所在,也是整个祠堂的精华所在,并列三个三开间,加上两尽间,共十一间,十根檐柱采用琢成讹角的方形石柱,檐下正中悬着吴士鸿手书的匾额“宝纶阁”。寝殿内的梁头、驼峰、脊柱、平盘斗等木构件,用各种云纹、花卉图案组成,雕刻玲珑剔透,并且都绘有精妙绝伦的彩绘,以青绿、土黄为主调,间以橙、赭、玫瑰红等对比色,图案清晰艳丽,实乃罕见,两端设有楼梯,可登临二层阁楼。该阁用于珍藏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的诰命、诏书等恩旨纶音及家族议事。
龙川胡氏宗祠坐落在徽州绩溪县瀛州乡大坑口村东,为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族祠,距县城12公里,龙川是大坑口的古称。据《龙川胡氏宗谱》载:“东晋散骑常侍胡焱提兵镇守歙州时游观华阳镇龙川(即绩溪县华阳镇,当时隶属歙州),见这里‘东耸龙峰,西侍鸡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蜿蜒而来’,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即刻上书皇帝请求赐居,恩准,遂于咸康三年(337)举家迁此定居。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里人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扩建。原悬挂在宗祠正厅上首的匾额书有“宗祠”两个大字,上款为(明)“嘉靖丁未年(1547)”,下款是“光泽王书”。光泽王乃嘉靖帝之叔父,可见该祠距今已有400多年。此后,宗祠进行过几次修缮,其中较大的一次修缮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此,主体结构、内部装修仍保持了明代的艺术风格。
龙川胡氏宗祠以其强烈的徽派建筑风韵,屹立在中国古代建筑之林。其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叫人为之惊叹。1988年1月,龙川胡氏宗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族祠堂林立是徽州一个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现象。本文探讨了徽州宗族祠堂的兴起时代、建造规模、建筑装饰及其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作者认为,明代嘉靖年间,夏言进行民间祭祖札制改革以后,徽州宗族出现了大建祠堂的热潮;徽州宗族祠堂规模宏大,装饰精美,建筑耗费惊人。作者指出,明代中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所引起的徽州社会变化,冲击了徽州的宗族统治,因此许多宗族集团才大量建造祠堂,以加强宗族观念和宗族团结,巩固宗族组织和宗族制度。
南屏叶氏
又名“奎光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为南屏叶氏支祠。建于明弘治年间,清雍正年间改建门楼和大门,乾隆年间重修祀堂及门楼。祠堂门前有照壁,形成护垣,门楼高大,四根40厘米见方的石质檐柱,托着硕厚的额枋和曲梁。四柱三间三楼木质结构,明间三楼近10米宽的额枋上,开列着四攒九踩四翘品字斗拱。次间二楼各列二攒九踩四翘品字斗拱,各托着流线优美,结构相称的飞檐,参差相衬。大门两侧有一对抱鼓石,雕刻精致。全饲分把堂和享堂两大进,享堂有搂,比祀堂大30平方米。从门楼到享堂,全长46米,阔16米,脊高12米,约700多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绩溪周氏
又名“衍绪堂”,位于绩溪县城曹家井39号,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进行了扩建和修缮。原来两堂北面有濂溪书院、桂花厅、瑞二公祠、特祭祠,祠堂南面有文昌阁,因历史原因现都已不存。周氏宗祠由影壁、门楼、庭院、廊庑、正厅、庭院、寝室等七大部分组成,寝室已被后人改为平房,现存建筑面积为 1156平方米。周氏宗祠规模宏大,蔚为大观,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七间,进深两间。走进周氏宗祠,仰望顶部,木雕额枋上的一幅鲤鱼跳龙门的图案跃入眼帘,反映出周氏先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下一块额枋雕刻的是福、禄、寿三星图。俯首须弥座上的浅浮雕刻花鸟图,一幅幅既生动又别致,让人仿佛置身于花鸟世界。仪门两侧,石鼓对峙,上方悬挂“周氏宗祠”匾额。门楼后为庭院,中设市道通向正厅,两边皆用青条石铺面。廊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硬山式屋顶,斗拱挑檐,用材硕大,做工讲究,明间上方悬“道国世家”匾额。额妨梁驮、平盘斗、扶脊木、雀替等无一不镂、无一不雕,刀法古朴有力,线条遒劲豪放。中进庭院的石刻栏板,更是石刻精品,栏板上面刻有丹凤朝阳、松鹤延年、杜鹃唱梅、牡丹富贵,画面典雅生动,件件巧夺天工,让人流连忘返。祠堂的后进却是另一番天地石刻栏板上,精雕细刻着造型迥异的花瓶和争妍斗奇的插花,表现出周氏先人对如花似锦的安宁生活的追求和向往。1998年5月,周氏宗祠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嘉郡祠,原名刘氏宗祠,在碧莲镇上村。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敕封刘基上三代为永嘉郡公后,取名永嘉郡公祠。明中期重建,坐北朝南,占地2000平方米。祠为二进二厢四合院式木构建筑。前为门厅,通面宽20.80米。后为正殿,通面宽22.80米,通进深18.86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悬山屋顶。中有戏台,平面呈方形,四柱,歇山顶,八角重拱复斗式藻井。是明代典型的木构祠宇建筑。
祠内藏有刘基注诸葛亮《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13卷,颇具文物价值。 孝思祠,在花坦乡廊二村,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坐西朝东,占地1200平方米,由影壁、门厅、两厢、戏台、正厅等组成,面宽17.82米,进深37.4米。东面开三组双扇大门,中门由基座开槽作为通道。戏台居中,单间亭阁式,顶棚设八角藻井,五重斗拱。正堂梁柱用材粗犷,柱础多为木质。明、次间12根经柱柱头齐平,俗称“十二平”,为他处建筑所罕见。该祠规模宏大,制作精美,为明代典型建筑。
胡村程氏家祠
胡村程氏家祠,系明朝万历年(约公元1573年后)程氏第五十二世社明公之子天益、天贵、天远三兄弟从安徽绩溪程里迁徙江西玉山胡村定居之后聚资所建,迄今己逾二百多年。该祠堂于2004年9月8日起,经国务院批复,列为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胡村原有三座程氏祠堂,一座是社明祠,人称大祠堂,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初期废弃;一座是天益祠,就是现存的祠堂;还有一座天远祠,又称三房祠,现已无存。
现存的程氏家祠(天益祠)也是胡村程氏长房祠堂,该祠始建于清乾隆癸巳年(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3年)。建筑上乘,主要体现在内部的精美修饰。自乾隆朝以后经历代扩修,规模宏伟壮观:重堂四进双槛转厢,怀玉青丹井相衬,雕梁画栋、锦楹绣枋,鎏金溢彩,极尽美轮美奂!其工艺之精致,构架之豪华,堪为方圆百里之佼佼,其文物价值不可估量。 据历史记载,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祠堂,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才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才发展到高峰。客家人迁徙到南方定居后,在居室方面,不但创建了集宜居与安全于一体的客家围屋,而且继承和发展了祠堂的构筑艺术。从遍布城乡的大小祠堂便可知道,结构宏伟、工艺精美,大多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传统文化,显示出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客家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大都为二进、三进或五进,两边青砖砌成的高墙,高耸过瓦面,墙顶上高低有序、相互对称地翘起水牛角似的“多子”,显得典雅而又雄伟。祠堂一般由大门、仪门、走廊、明楼、亭堂、寝堂等组成。有些祠堂在后部还开辟有庭院、花园,有的还附设戏台。亭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处,因此空间最大,用材也最考究,一般用较大而坚实的柱头和横梁构建。寝堂是安放祖先牌位或纪念对象之所,显得庄严而神圣。每逢清明或节日,或个人,或全族,在祠堂里进行祭祖活动,弘扬忠孝思想和尊祖敬宗精神。
由于客家祠堂是祭祖的神圣场所。因此,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
客家祠堂是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它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象征民俗文化的代表。因此,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从祠堂里的匾额诸如“中宪大夫”“进士”,便可知该族的辉煌。正是: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祠堂作为民间宏伟的建筑,并不是专为某一姓某一房祭拜先祖所用,它还有其他作用。如城乡祠堂会被当地村民和城市居民用来开会、看戏、放电影、办文化活动中心,给祠堂注入了新时期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活力。
阅览客家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

『肆』 清代的旗头有什么区别

主要的区别是:华丽和简陋区别。

旗头有繁复简单,一般贵妃就是极尽华丽,比如慈禧旗头;一般宫女的甚至只有一个旗头板子,没有饰品。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清朝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为妇女所流行的一种头饰,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般高耸挺立的风貌。

一般加戴在真发梳成的二把头之上,与之共同构成夸张的大二把头形状。

常见的大拉翅是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头围大小的圆箍。以铁丝做架,布袼褙(浆糊粘合起来的多层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绢花、簪、钗等众多装饰,有时候侧面还悬挂有流苏。大拉翅使用的时候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的时可取下。

(4)插花丹凤朝阳扩展阅读:

满族发型:

1、二把头:

二把头即两把头,是先将全头头发束于头顶,然后以一支长扁的发簪为基座,分成两缕向左右缠梳。两股头发在头顶梳成横向发髻后,用另一簪子横向插入固定。脑后的余发梳成燕尾形扁髻。紧贴颈部后方的扁髻限制了头部活动和躺卧,但同时也使女子的外观更显文雅庄重。

二把头在清初期只是盘在脑后,且全都使用妇女本身的真发梳成,因此整体造型上较为小且扁矮,但随着时间推移,盘梳的位置向头顶发展,也有将二把头盘的更高更大的趋势,所以在缠梳的过程中开始掺入假发。

清朝晚期,发展出一种名为大拉翅的板型冠状饰物,逐渐取代了二把头 。

2、架子头:

架子头清中叶,是历史上称“乾隆盛世”的黄金年代。在此期问,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亦不例外。各种选用名贵材料制成的簪、钗、流苏、头花等首饰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这些做工精湛、式样新奇的首饰,极大地刺激了满族妇女追求美饰的心理。

但要将这些金、银、珠、翠、宝石等珍贵材料制成的首饰戴在头上,分量相当可观,低垂的几乎于耳根齐的两把头就显出了许多不足之处。为了将这些华美的首饰戴上去,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

发架有木制的.有铁丝拧成的,样子形如眼镜架,梳头时,把头唪固定后,再把发架横放在头顶,用左右两把头发交叉与发架绾紧。

中间用一横型长簪——扁方固定,然后用簪、钗、疙瘩针等长挺首饰把发梢与碎发固定牢,这样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挺得住了。将头发盘结在架子上时,也常常因为头发不够多而需要充填上许多假发,使发式成为扁平型,双架或双角垂于两鬓间,脑后垂下一个似燕尾般的长发。

3、钿子头:

随着满族妇女发式的不断复杂化,其头式也逐渐的多了起来。钿子头发式便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因在髻中衬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称“钿子头 ”。梳妆时先将头发梳成两个横长髻,即将整个头发平分为左、右各一把,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

再以铁丝或藤条做成骨架,外边缠上青绸、缎绒,形似簸箕的钿子戴在头上,再用两条黑缎带系于颌下,使钿子可以十分稳固的戴在头上这种“钿子头”是满族妇女出席隆重场合时的盛装,摘下钿子,便是平时的打扮。

但戴荆子的抓髻式发式是用本人的头发梳理而成,分量重的首饰根本戴不上去,只能插几朵鲜花、绒花等分量较轻的装饰性物品戴,限制了头饰的大量使用。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的繁荣,满族妇女的传统发式也开始出现了由小到大的变化,由实用型向审美型发展。

4、大拉翅:

满族妇女不仅很讲究发式,也很注意头饰。在众多头饰中,大扁方头饰最为普遍。这是一根长约30厘米,宽约2、3厘米的银簪子,横于发髻之中。

在清朝满族妇女的上层中,不仅要带旗头(一种用青绒、青缎做成的扇形头冠),而且要插上各种各样的银饰,如花针、压鬓针、大、小耳挖子等。满族妇女的耳环也与众不同,他们在耳朵上要扎三个耳眼,戴三只耳环,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于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

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清代晚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

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伍』 清朝格格嫔妃头上戴的花有什么讲究

头上戴的头花,其实是从簪发展而来的,由花和针梃两部分组成。没有针梃那花用胶水粘头发上啊!满族妇女一开始的发型大部分是软翅头,这个时候插些簪子什么的就足够装饰了。

但是随着发型的变化,发式就越来越宽,变成两把头,最后再上架子,变成大拉翅!这样头发面积空前扩大,小小的簪子插上面就显得太寒碜,头花就应运而生了,因为头花覆盖面积大。

后来随着清朝的建立,满族妇女插的头花也不再流行鲜花了,而是选用一些极精致的珠翠来做头花,用金银打底,显得很是富华奢侈。这个时候女人们头上戴着这些美饰,虽然也有装扮的成分,但更多了一些炫耀在里面。

到了清朝晚期,国力日衰,格格们再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打造奢华的头花了。为了节约开支,她们把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

(5)插花丹凤朝阳扩展阅读: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

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

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于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

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参考资料:头花-网络

『陆』 求有关描写古代女子服饰及首饰的词句

1、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出自:两汉:曹植《美女篇》

意思:挽起的衣袖可见她的手,洁白的手腕上戴着金色的手镯。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佩戴着翠绿色的玉石。身上的明珠闪闪发光,珊瑚和宝珠点缀其间。丝罗衣襟在春风里飘舞,轻薄的裙纱随风旋转。

2、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出自:宋代: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意思: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用金线绣制的荷叶颜色减退、变得单薄而稀疏。

3、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出自:唐代:杜甫《端午日赐衣》

意思: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4、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出自:两汉:佚名《有所思》

意思:我拿什么赠给你呢?这是一支玳瑁簪,上面装饰有珍珠和玉环。

5、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出自:宋代: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意思:我这就将梅花插在云鬓间,让花与我的脸庞并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个比较漂亮。

热点内容
樱花什么官 发布:2025-09-21 12:55:44 浏览:843
半边黄花卉 发布:2025-09-21 12:29:40 浏览:137
花卉彩铅手绘图片大全 发布:2025-09-21 12:03:56 浏览:135
花紫兰花 发布:2025-09-21 11:57:39 浏览:212
diy种子盆栽 发布:2025-09-21 11:53:27 浏览:805
自信是一朵花 发布:2025-09-21 11:29:07 浏览:418
插花丹凤朝阳 发布:2025-09-21 11:28:32 浏览:194
踩烂玫瑰花 发布:2025-09-21 11:24:47 浏览:373
樱花木盆栽 发布:2025-09-21 11:14:43 浏览:1000
龙山百合花 发布:2025-09-21 10:32:51 浏览: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