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花艺
⑴ 作文,有关于阳江春节的习俗!谢谢!
阳江春节节日时间较长,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晚上起,至正月十六止。新年前这段时间统称“埋年二十几”(埋,接近之意)。
十二月二十二叫送灶神日。这天要把灶君神位打扫干净,净手焚香把灶君送上天,为了防止灶君上天诉说家中今年的丑事,祭灶常供上些用糯米做的糕点,为的是把灶君的嘴粘住。传说灶君此一去要到年初一黎明前才回来。
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小年晚”。家家户户开始清洁屋宇,意为把旧的、污秽的东西驱除出去,干干净净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这天,家庭主妇把早已准备好的竹枝或甘蔗尾叶绑扎在长竹竿上,打扫房屋里的灰尘,这叫“扫屋尘”。取竹枝扎帚寓意长寿;蔗叶则寓意“一年甜到尾”。同时,还要把家具、碗碟通通洗刷干净。
十二月二十五日到二十七日,家家开始浸米舂粉。从前,农村有碓的人家不多,通常要排队轮流把粉舂好。冬末天气干燥,用簸箕把粉放在屋外晾干备用。
除夕日的午后即开始贴春联(俗称"贴对")、门神和广钱,广钱有的贴两张,有的并排贴四张。广钱是贴在门楣上的红纸,小的两寸宽、六寸长,大的三寸宽、八寸长。一般的广钱是一张红纸,讲究些的则在广钱两头刻出菱形小空格,下面剪成流苏状;还有人在广钱上写上“招财进宝、出入平安”等字,每张广钱上写一个字。贴广钱一定要贴上双数。
屋内外其他显眼的地方也要贴一横额。如窗户上贴的是“紫气东来、喜出望外”;楼梯上贴的是“上落平安”;猪栏贴的是“猪栏旺相”;谷囤边贴的是“五谷丰登”;厨房贴的是“美味清香”;小门两边贴的是“左宜、右有”等等。
贴门神、对联的事一般为男人所干。女人则忙着杀鸡、杀鹅、做饼。春节所做米饼,必有煎糍(煎堆)、松糕,将米粉用苏打发酵蒸成,取其“团圆、发达”之意。所食主菜则为鸡、鹅、猪肉等。
晚上吃团年饭前须先祭祖,待香烛烧完,放过炮仗后,方能吃饭。倘到团年时,家中仍有远行人未归,则在桌上摆上未归人的坐位及碗筷,象征团聚以示思念。因此,远行人不管多忙多远,总要设法在团年前赶回来。若家中有新婚夫妇,则多摆一副碗筷,取明年生子添孙之吉意。团年这顿饭主妇要多下些米,吃不完的留到明天,谓之有余有剩。因而有“一餐饭吃两年”的说法。
从团年起至人日(初七) ,这几天家中均不扫地,最多也只把纸屑、果皮之类扫到门角堆积,谓之“堆金积玉”,绝不能往外倒垃圾。
团年饭后,接着围炉守岁。一家人围在火炉四周,主妇打粉酥,男人或喝酒、饮茶、吃饼、打边炉(火锅);小孩子做游戏、打扑克。到深夜,家中老人便会把一条匙羹放到水缸上浮,待匙羹定了下来后,看柄所示方向,然后到这个方向的屋角,静听外面动静,根据不同动静,预测本年的凶吉。这一坐一直坐到第二天凌晨,接着“斥噩神”。因而有“一餐饭吃两年”的说法。
新年第一次放炮竹开门谓之“斥噩神”。阳江话念成“蹢鹤神”(“蹢”为“驱赶”之意),意思是把家中的邪神驱逐出去,也意为新的一年开始了,来个开门红的意思。每到这时,村村寨寨炮竹声连绵几个钟头。
“斥噩神”完毕,家中主妇便开始“蒲圆子”(煮汤圆)。“圆子”用糯米粉搓成指大粉条,然后用刀切成指节长。有甜、咸两种。甜的多为黄糖水佐以姜末;咸的则佐以虾米瘦肉等。“蒲圆子”意为“团圆”“发达”。(蒲,阳江话“浮”的意思,意为“发”。因为“圆子”一熟,均浮到水面上来)。
“蒲”熟“圆子”后,盛起三碗甜的。先祭祖宗,后祭门灶神位,然后一家大小围食。
年初一早上,老年人按昨夜匙羹所示方向,出门到村外慢慢行走,兜一个大圈子再回来,谓之“行大运”,以示今年行好运。而年轻人常常会在“斥噩神”后相约出门“行大运”,天大亮才归来。
这天早上,按年龄由小到大给长辈拜年。长辈则把预先用红纸包好的钱(叫“插花”)“封”给晚辈,小至出世婴儿,大至未婚男女,均有领“插花”的资格。这些“插花钱”又叫“扎年钱”(“扎”,“砸”的意思,也即压岁钱)。接着,邻居、族党也开始互相拜年,互道“恭喜发财”等客气话。
团年拜过神后,便认为头上有神,轻薄不得,只准说吉利话,偶然说出了认为不吉利的话,即补说几句“逢凶化吉”的好话来补救。这时打个喷嚏也认为是不吉利,必立即补念“好事!发财、胜意!”
到天明,狮鲤拜门。舞龙必先舞鲤鱼,取“鲤鱼化龙”之意。舞凤则兼演诸如采莲船一类的杂耍。
舞鲤鱼的通常只有一个人,舞着条鲤鱼,口中念着:“鲤鱼来,鲤鱼来,日里添丁月发财”之类的颂词,在门边贴上巴掌大的红纸块,纸块上一般都是些“恭喜发财”之类的字。户主则送给舞鲤鱼人一元几角或几个糕饼作酬劳。
从初一开始,祖先神位前会摆上一些象征性的茶水果饼,直到元宵后再撤走,这叫订年。家中书房客厅则装饰一新,长设九子盒,摆有果饼,以招待拜年客人。
年初二为开年。这时便有民间艺人沿门拜年,吹打弹唱的五至十人不等,不过大笛(阳江话叫“啲咑”,即锁呐)一定要两支。入门先吹奏一曲《大开门》,然后演唱意思是欢庆吉祥的粤曲。酬金由户主随意施给,用红纸包好。而唱曲的也绝不会当堂打开红包检查多少钱的。
春节期间,乡下人的娱乐多是打牌,小孩子“滚钱鸡”,甚至通宵达旦。这天同样要祭祖。
年初三后方可出门远行,亲戚来往。
从年初一至初十,一连十天,每天都是一个特定的节日,依次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兵、十贼”。其中最隆重的算“人日”,到这天要象年初一那样,照样杀鸡宰鹅,“蒲圆子”等等。
到了初十是接菩萨。把菩萨从庙里接回来,到本村门楼供奉。这天家家户户要把屋、巷、大路打扫干净。接菩萨的队伍约一百人左右,都是未婚男丁,事先斋戒,打扮漂亮整齐。一路上八音齐鸣。先行两人扛着“肃静”“回避”大牌,接着两人荷大旗,旗上用篆体写“鸣金”二字,旗杆一头挑着大锣,边走边敲。再者是两身扎红腰带小童手捧红盒,一路放炮竹;跟着又是两打扮相同的打鼓小童,在后的也是同样装束小童,手捧令旗大印,走在菩萨大轿两边。菩萨坐八人大轿,面前供香炉,后一男子高擎大浪伞,再后面是神旗、八音,吹吹打打。最后是若干组童男童女化妆造型,内容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戏剧故事,如“天姬送子”之类。菩萨直送到门楼灯棚放下。这活动阳江以前叫“菩萨过巷“,外地则叫“飘色”。
接着在灯棚“开灯”。大凡本年出生的男丁,家长都要在灯棚添上一盏灯,请来道士祭神,日夜烧香添油。到第二天还得摆“灯酒”,请村中父老来饮酒。然后再交一斗米、半埕酒和一笔香烛钱,作为供奉菩萨用。这“开灯”仪式要花一笔钱,穷苦人家花不起,不敢当年开灯的,就等到几时有钱再开灯。有的甚至和结婚一起进行,这叫“开老灯”。
在这段期间,有的地方还做“万人缘”。打醮祈求年丰吉庆。(也有的改在二月或十一二月)在演戏拜神的同时,还有两人抬着纸扎花船沿门过巷,此叫“遣花船”(阳江人谓送番船),抬船者多为孤寡的“丑命人”。船到每家门口,家长拉着小孩,把一个或装鸡毛、麻豆、火炭的烂碗丢下船,口中念着;“丑时丑运都装去!”然后拉小孩回来。这些破烂都由那两人抬到江河大海去倒掉。
下半夜,新婚妇女或婚后未生小孩之妇便半夜起来摸黑到别人家的菜园去偷菜,这叫“偷青”。传说,“偷”的是白花菜,会生男子;“偷”的黄花、红花菜,则生女子。“偷青”时,菜园主人明知也不管,倒是那些未婚的男子闻声出来追赶戏闹,追上偷青妇女者,则预兆可在年内觅得佳偶。但乡俗严禁借此调戏妇女,犯者严惩不贷。这叫“蹢青”( “蹢”念“的”,追赶的意思),直到现在,农村还叫那些追求女子的男青年谓“蹢青”。在阳春有的地方也叫“偷鸡公”。妇女一边“偷青”一边小声念道:“鸡公多,鸡项浓(读nong第二声,浓密之意),朝间出一千,晚上回一万,鸡公多多,鸡项浓浓”,待把菜“偷”满围兜时,一边回家,一边“吱吱吱”地叫“鸡”,回到鸡舍,把菜撒进鸡笼,口中又念:“鸡公多,鸡项浓,我家养鸡满棚笼”。据说,如果菜园主人能在第二天“发现失窃”开口大骂几声更好。
正月十六日,叫“完灯”(读园灯),人们用同样仪式把菩萨在灯棚送回庙里。春节期间也就至此结束。
十五日是上元节。是晚闹元宵,放烟火、花炮。接到“炮头”者被认为是今年运气最好的人。到明年,这人得购同样一花炮出来放。
正月最后一天叫“正穷”(正月结束之意),妇女新年过后第一次洗头,谓之“送穷”,寓意今年不会穷。
⑵ 阳江春节习俗及时间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较长,实际时间从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起至正月十回六日止。其中答包括:送灶神、扫屋尘、贴春联、吃团年饭、蹢噩神、行大运、封“插花”等。
春节,阳江民间称为新年,过新年是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2)小年花艺扩展阅读:
具体年前习俗:
1、祭灶
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最开始的时候祭灶的日子并不是在小年日。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
2、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参考资料:网络_春节习俗
⑶ 我国56个民族有哪些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
一、彝族插花节
插花节是颇具特色的彝族传统节日,以云南省大姚县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尤为隆重盛大,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当地彝族群众把从山中采回马樱花等鲜花,插在房门、农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
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昙华山中欢聚一起唱歌跳舞,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相插戴马樱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另外,布朗族插花节即泼水节。
二、白族三月街
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
三月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是个交换场所,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
三、苗族花山节
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川南南部和中西部云南东南部。各地节期不一,通常在农历五月端午节前后举行。
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还进行爬杆、赛马、射箭、唱歌、跳舞、选美等比赛。人数多时达十几万人。
四、景颇族目瑙纵歌
又名目瑙纵歌,是德宏景颇族的传统节日,意思是"大伙跳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期四至五天。跳目瑙纵歌要在宽大的广场或草坪上举行。
五、蒙古族“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3)小年花艺扩展阅读
维吾尔花帽:
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堪,制作小花帽的维吾尔工匠,都有一套“绝活”。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样式、花纹与图案也与各地域环境的有关,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那种以黑底白花纹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的,凌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却把黑白色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面料,又配色彩各异的丝绒编织纹样,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纹样透溢出独特韵味。有的花帽镶饰串珠、金银饰片,珠饰圆润光泽,巧妙地运用图案本身结构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锦。
还有的花帽顶部纹饰凸起,彩线编织细腻,彩球串缀闪亮夺目,是新娘的喜爱之物。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那大红的花纹配上翠绿的花纹,宛如朵朵绚丽的奇葩。伊犁地区的花帽,不仅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优点,花帽造型扁浅圆巧,纹样简炼概括。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多是黑底白花,庄重、古朴、大方,维吾尔族男性老幼都喜欢戴这种花帽。
2、塔什干花帽
原是塔什干流行的一种花帽,后来演变为对格刺绣几何形纹花帽的通称,深受广大男女青年所喜爱,一般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
3、格来木花帽
即扎绒花帽,帽似地毯绒面,绣法费工,比较少,但广为男女青年喜爱。
4、曼波尔花帽
顶绣四组圆开纹样,边有四组长方或圆形纹样,是最常见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5、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见的花帽,帽以米字为骨架,花枝叶交错,花纹以枝杆连结或线条分隔,成多个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图案似地毯排列,也称奇曼塔什干朵帕,以知识分子戴的最多。
6、再尔花帽
即金银线盘绣花帽,是姑娘、妇女最喜爱一种花帽,所绣的花多是立体的,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给人以华贵端庄之感。
7、玛日江朵帕
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8、金片花帽
是用压、镂花纹金片缀在帽上加以装饰,是旧时富家妇女戴的一种很贵重的花帽,如今已见不到戴这种花帽的人了。
9、吐鲁番花帽
是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地区流行的一种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点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颜色特别火红鲜艳,只有这一地区的老年人还戴这种艳丽夺目的花帽。
10、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区的一种大方、雅致,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纹纤细、色彩柔和,五瓣花帽,维吾尔语称“白西塔拉多帕”。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缝成的,而这种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种男孩、女孩戴的花帽,帽子较小,纹样比较简单。
11、夏帕克帽
即瓜皮帽,是新疆南部地区男性老幼夏季戴的一种便帽,有时冬季作为衬帽,多为素面,有些在帽口有水纹边。
12、赛里甫西吐玛克
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称赛兰多帕,多为宗教神职人员戴,上缠赛兰。
13、阿克多帕
即白色帽,帽上有白色线扎花纹,是做礼拜时戴的一种帽子。
⑷ 中国汉族共有多少个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表】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 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
17、九月九日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
关帝诞:六月廿四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苍颉至圣先师诞 :三月廿八
鲁班公诞: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
黄帝诞辰:二月初二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附1: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财神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
附2:其它节日:
“半年节”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