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舞蹈茶花姑娘

舞蹈茶花姑娘

發布時間: 2021-02-09 01:11:34

1. 周思萍簡歷有沒有

姓名:周思萍
性別:女
年齡:47 籍貫:重慶
全民健身建設和諧社會的代表。

重慶市水電職工周思萍,利用業余時間組織當地社區市民,開展廣場健身活動 ,充分發揮自己的舞蹈才能,自編自導許多美麗動人的舞蹈,在廣場志願無償的教給市民,讓市民在樂趣中得到健身,在健身中找到快樂。帶動了許多市民放棄了無事打牌等等陋習,參加到健身活動中去,她並組織了一個 「老來俏」集體舞蹈隊。代表當地社區參加比賽,多次獲得大獎。周老師是人美、舞姿美、心態更美,真不虧為是全民健身建設和諧社會的好代表。周思萍的精神應該多提倡,值得學習發揚。

舞蹈作品
周思萍廣場舞《家鄉的小河》
周思萍廣場舞《阿拉伯之夜》
周思萍廣場舞《巴比倫河》
周思萍廣場舞《牧人》
周思萍廣場舞《溜溜的姑娘》
周思萍廣場舞《蹦蹦舞》
周思萍廣場舞《秋香》
周思萍廣場舞《盼紅軍》
周思萍廣場舞《全是愛》
周思萍廣場舞《紅色娘子軍》
周思萍廣場舞《天藍藍》
周思萍廣場舞《QQ愛》
周思萍廣場舞《茶花姑娘》
周思萍廣場舞《大家一起來》
周思萍廣場舞《夢駝鈴》
周思萍廣場舞《恰恰》
周思萍廣場舞《我要去西藏》
周思萍廣場舞《愛情買賣》
周思萍廣場舞《印度桑巴》
周思萍廣場舞《荷塘月色》
周思萍廣場舞《印度藏歌》
周思萍廣場舞《傷不起》

2. 有一個舞蹈名字叫採茶花,請問誰知道歌曲名字是什麼

雲南花燈來自中原,起源於明朝或更早一些時候的民間「社火」活動中的花燈,是一種具有江南特色的民間舞蹈,准確的說來自漢族江西地域,但是流傳到雲南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經融合了很多當地民族的特色。

3. 英姐廣場舞中國好姑娘

上傳廣場舞《中國好姑娘》舞曲與大家分享。

歌曲《中國好姑娘》回

作詞:趙真答

作曲:趙真

演唱:王紫菲、趙真

編曲:李凱稠

歌詞:

摘來一朵鳳凰花 送你滿堂香

秀上一個紅金龍 為我做嫁妝

來做一個中國夢 讓我睡得香

嬌美的紅臉龐 是中國好姑娘


情泡一杯大紅袍 聞來茶花香

緣溫一壺女兒紅 江南醉故鄉

青青的 草原美 高原似天堂

唱一首 中國情歌 傳遍四方


中國的好姑娘 東方茉莉香

全天下最美的花 開在我家鄉

我家門前黃河黃 城牆萬里長

你要是來我家 我的情歌為你唱


中國的好姑娘 千里牡丹

全天下最美的花 正艷在東方

我家人美歌聲靚 情深又意長

我就是愛唱歌的中國好姑娘


RAP 唱;愛你紅妝 愛你善良

愛你今生 情深意長


為你跳舞 為你歌唱

我要娶你做我的新娘


青山青 那個綠水長

你的美就是茉莉香

香遍了 整個東方

中國的好姑娘


4. 在佤族舞蹈和健身操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木鼓舞和什麼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
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35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錯雜居。

漢代以後,雲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東自景東、巍山,西至騰沖、梁河,南自鎮康,北至永平的鎮西地區。;濮人;可能是對居住在這一帶的講佤崩語的各族先民的總稱。;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歷史文獻中;望蠻;、;望苴子;、;外喻;等名稱,與現在佤族的自稱;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稱「佤」、「巴饒克」、「布饒克」、「阿佤」、「阿卧」、「阿佤萊」、「勒佤」等。他稱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稱「哈喇」、「哈瓦」、「卡瓦」等,意為「住在山上的人」。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62年定名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巴饒克」、「阿佤」和「佤」三種方言。舊時的佤文是英國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的,比較粗糙。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為其創造了新文字。

佤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喜歡吃紅米,飲濃茶,食辣椒,嚼檳榔,喝水酒。住房以兩層竹樓為主。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男子多纏黑色包頭,著黑色短衣和寬腳褲。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無領無袖貫頭衣,下著筒裙,佩戴銀或竹篾製成的頭箍、項圈、項鏈、腰箍、手鐲等首飾。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為主。少數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竹文化獨具特色。滄源崖畫享譽海內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比賽中獲獎。

【歷史】
[編輯本段]

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傳說。西盟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傳說從石洞里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里出來的。

各地區的佤族雖然對「司崗里」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也共同反映他們都是阿佤山一帶是最早的居民。「司崗里」是佤族對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憶。

【禮儀】
[編輯本段]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建築】
[編輯本段]

佤族房內的陳設簡單,無桌椅,竹席木板當床,沒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單做被蓋,枕木頭,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區不同。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一般是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別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區的住房構造和形狀與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築材料均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杈,用以托梁,橫樑上再托上一些細竹子,然後覆以茅草,築成架空的「竹樓」。房屋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為牲畜、家禽活動之所,個別打鐵戶也在樓下設有風箱和打鐵的一套工具。

【飲食】
[編輯本段]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歡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其他地區的佤族則多吃干飯。農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佤族的肉食主要來源於家庭飼養,有豬、牛、雞。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蟲的習慣。一些地區的佤族還有捕食昆蟲的習慣,更食用蛹、寄生於草木植物的紅毛蟲、掃把蟲和寄生於冬瓜樹的冬瓜蟲等十餘種。一般時都把可食的昆蟲與米一起煮成粥,加菜、鹽、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養蜂比較普遍,但養蜂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2、3次,與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飲酒,喝苦茶。所飲用的酒都是自家釀制的「泡水酒」。常飲泡水酒不但於身體無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幾十年佤族才開始飲用燒白酒。

佤族更愛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濃,幾乎成了茶膏。苦茶雖然味苦,但喝後有清涼之感。對於處在氣候炎熱地區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時勞動休息或閑談,口中都嚼一塊檳榔。所嚼檳榔都是用麻櫟葉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據稱嚼檳榔有健齒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飯,火燒蛇肉,青豌豆炒螞蟻蛋,油煎柴蟲等。

【節慶】
[編輯本段]
由於木鼓的這種神聖地位與作用,「拉木鼓」便成為佤族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

所謂「拉木鼓」,就是從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樹木,拉入寨中,製作新鼓,更換舊鼓的活動。多於農歷十一月(佤歷一月)進行。屆時,首先由村寨頭人會議確定拉木鼓的時間及主祭人(出牛,承擔活動費用的人),准備好要剽殺的水牛數頭、取肝看卦黃牛一頭,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當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壯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選好的樹木,准備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參加)均身著節日盛裝,前來拉鼓,大家邊歌邊舞,用繩索將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當天不能進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殺雞祭 祀之後,另擇吉日進寨。

新鼓進寨之日,舉寨歡騰。鄰寨的人們也敲鑼打鼓,前來祝賀,大家載歌載舞,剽牛、殺豬、飲酒娛樂。

新木鼓的製作大約需要20餘天。摳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響,向全寨報喜,並舉行新木鼓安放儀式。晚上,全寨人齊聚木鼓房周圍,再次歡歌共舞,慶祝新木鼓的順利製成。至此,整個「拉木鼓」祭祀活動方告結束。

據說,佤族拉木鼓是為了祭祀「莫偉」神的。佤族人認為,「莫偉」是人類祖先的化身,他平時住在天宮,不問人間之事。只有聽到木鼓之聲,他才會下凡為人類解危救難或共享歡樂。

談情說愛「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過自由戀愛締結的。結婚的年齡一般在20歲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從十五六歲便可開始參加談情說愛的社交娛樂活動。這種戀愛活動,俗稱「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體方式進行的。在正式確定戀愛關系之前,單獨活動的較少。在此活動中,男子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間進行。沒有特定的場所,多在姑娘家中進行。每當夜幕降臨,青年男女們便會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夥子們彈著三弦、吹著笛子,到等候他們的姑娘家裡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贈煙草、檳榔,男女相互梳頭,嘻笑打鬧,送秋波,訴衷腸。經過若干次串姑娘,小夥子看中某位姑娘後,就會送些手鐲、項鏈、梳子、頭巾等禮物給她。如果幾天或一段時間內不見姑娘退還禮物,便可以認定她已對自己情有獨鍾,願意作為自己的戀人了。而姑娘則來者不拒,不管誰送的禮物都會一一收下。因為他們認為,送禮物的小夥子越多,說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條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會為串女兒的人多而高興和自豪。但對不想繼續發展關系的小夥子,禮物會很快退還給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過程中,小夥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會趁機搶去她的首飾、頭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時,姑娘不管願意與否,都會大嚷大叫,佯裝反抗。如果兩三天內不去索取的話,就表示接受了小夥子的求愛。

確定了戀人關系的青年男女,便會脫離群體,開始單獨交往。進而正式托媒求婚,訂婚、結婚,喜結連理了。

新米節

佤族是一個農業民族,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因此,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動,有的還漸漸形成定製,發展成為節日。「新米節」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嘗新米的日子。由於氣候的差異,各地穀物成熟的時間不同,因而各地區、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戶過節的時間也不一樣,但過去一般多在農歷七八月份(佤歷九十月間)進行。日期的確定,一是根據各自糧食的成熟情況選擇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屬相之日為最佳。意在請先祖的靈魂回來,與家人一起同嘗新米,共享歡樂。並請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子孫後代家庭幸福,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為了讓各地佤族同胞能夠共同歡度「新米節」,199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聯合決定,把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四日定為佤族的「新米節」。

傳統的新米節多各家各戶獨自進行。節日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備好過節的酒肉佳餚。然後到田裡去采割新谷。割回來的穀子一束掛在門上,表示招谷魂進家。其餘的搓下穀粒,用鐵鍋微火焙乾,舂出新米,做成米飯。接著舉行家祭儀式:盛一碗新米飯,與各種菜餚一起擺於神台之上,請巫師念咒語,祭祀穀神,敬獻祖先。儀式結束後,以巫師和老人為首,全家人喜嘗新米。之後,主人才打開家門,把自家過節的消息告知鄰里鄉親們。於是人們紛紛攜帶各種禮物前來祝賀。主人則殺雞、宰豬,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歡歌笑語,同享豐收的喜悅。

【文化藝術】
[編輯本段]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滄源縣糯良山、班考大山與拱弄山之間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帶。是我國發現較早的古代崖壁畫藝術遺存之一。1962年以來,已先後在滄源縣中北部的勐來、丁來、滿砍、和平、芒陽、勐省等地發現了11個崖畫點。這些崖畫大都畫於離地面數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滄源崖畫的內容主要有人物像、動物像、村落圖、狩獵圖、祭祀圖、舞蹈圖等。每個畫面都有一個中心內容,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態圖,古樸、形象、生動。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

滄源崖畫採用平塗法,手法簡練,生動傳神。人體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畫五官,但四肢卻畫的姿態多變,動感強烈。通過雙臂和雙足的種種不同姿態,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動內容。動物也是如此,雖然五官不清,但通過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徵,也可以辨認出其種屬。

滄源崖畫圖像多呈赭色。作畫的顏料可能是用赤鐵礦、蟲膠和動物血調制而成的。根據專家們的初步研究分析,這些崖畫可能是新石器時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地佤族群眾一直把它當作神物加以崇拜。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標志,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栗樹樹段為原料,將其腹部按一定形狀掏空製成。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米,直徑0.5至1米之間。分公鼓、母鼓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多成對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標志性的建築物。每個村寨都有一至數個。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橫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沒有牆壁的小棚子。木鼓房雖然面積不大,結構簡單,但由於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當神聖,具有其他民族廟宇的功能與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

【歷史事件】
[編輯本段]

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為開發和建設阿佤山區,繁榮西南邊疆的經濟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反抗列強入侵,捍衛祖國領土和主權的斗爭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英帝國主義勢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區,進行刺探情報、勘測地形、密探礦藏等侵略活動,均遭到佤、傣、漢等當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英國的一支「探險隊」在500名英軍的保護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執兵器」,奮起反抗,嚇得英軍頭目「面如土色,從人亦怕」,狼狽逃竄。

1898年(清光緒二十五年),中英雙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連等地滇緬邊界時,針對英國侵略者意欲佔領我方領土的圖謀,佤、傣、漢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進行了堅決抵制。

滄源縣的班洪、班老地區,蘊藏著豐富的銀、鉛等礦藏。垂涎已久的英國從1927年起,便開始密探礦藏、盜運礦渣。1933年,更肆無忌憚地搶修公路,准備佔領這一地區,奪取礦藏。在遭到抵制與反抗後,1934年初,竟出動大批軍隊武裝佔領礦區。英軍的野蠻侵略行徑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憤怒。當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請周圍10餘部落,於班洪集會,剽牛盟誓,「寧血流成河,斷不作英帝之奴隸」。會後立即組織起3支武裝,開始反英斗爭,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班洪事件」。雙江、瀾滄、耿馬等地的佤、傣、漢等族人民也組織了1000多人的義勇軍,趕赴班洪地區參戰,全國人民也以各種形式予以支援,給英軍以沉重打擊。

後來,由於南京國民黨政府的退讓與妥協,使這場以佤族人民為主的、轟轟烈烈的抗英斗爭受到抑制。但這場斗爭充分顯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激發當地、甚至全國人民的反帝愛國熱情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在,班洪的「班洪抗英遺址碑」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雲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文歷法】
[編輯本段]

佤族人民在與大自然進行斗爭的漫長歲月里,從艱苦的勞動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步積累了有關天文氣象、機械原理和醫葯等方面知識,從而產生了樸素的科學萌芽的技術。這些科學技術,反映了佤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他們的智慧與創造力。?

1.「星月歷」?

佤族的先民通過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發現地上花草樹木興、盛、衰的循環過程與天上出現的木星與月亮相遇、離去、復相遇的循環過程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經過長期觀察、摸索,逐漸創造出用以指導農業生產和安排活動的佤族歷法——獨特的「星月歷」。因為歷史上佤族的沒有文字,所以「星月歷」是通過代代相傳的佤族群眾中流傳的。?

佤族叫月亮為「凱」,叫木星為「星木溫」,「星月歷」以月亮與木星、地球三者運行會全周期的360天為一年,一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分為三輪,每輪十天,每輪星又9個(有的村寨以10個)名稱來記數。?

一至九日的名稱依次排列為:「不拉」(一日)、「黑拉」(二日)、「膿」(三日)、「兒龍」(四日)、「鞏」(五日)、「士龍」(六日)、「兒來」(七日)、「門」(八日)、「哦」(九日),第十日的名稱與第一日相同為「不拉」。這些名稱循環三次為一個月(30天)。

一至十二月的名稱依次為:一月(凱鐵)、二月(凱兒拉)、三月(凱呂)、四月(凱崩)、五月(凱潑安)、六月(凱柳)、七月(凱阿柳)、八月(凱士代)、九月(凱士頂)、十月(凱高)、十一月(凱高鐵)、十二月(凱高拉)。?

佤族把地球、木星、月亮三者運行相遇的這一天稱之為「阿麻星木溫」(意為星星月亮打架)。這一天為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常說的歲首日。寨民們把一天定為最不吉利的日子,一直作為忌日。在「星月歷」中,「阿麻星木溫」日約在公歷十二月十日左右,也叫「不拉凱鐵」(即1月1日)。?

佤族「星月歷」,是佤族先民長期勞動經驗的積累和勤勞智慧的結晶。佤族人民對天文的觀察雖處於肉眼觀察階段,但通過這種觀察和探索所創制的「星月歷」,對佤族人民的農業生產的發展起著很大作用。?

下表是佤族「星月歷」所安排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活動情況:

公歷月份 農歷月份 佤歷月份(譯名月份) 農業生產活動 其他活動?

12 11 凱鐵(「格瑞」月) 收割冬蕎 搭水槽?

1 12 凱兒拉(「固入安」月) 選定「懶火地」 蓋新房子?

2 1 凱呂(「耐」月) 芟谷地、備耕、種土豆?

3 2 凱崩(「氣艾」月) 種白薯、撒旱稻種籽 過潑水節?

4 3 凱潑安(「阿木」月) 種玉米、犁耙水田?

5 4 凱柳(「倍」月) 栽秧、收土豆 男子打獵?

6 5 凱阿柳(「戛掃」月) 薅地除草 修木鼓房?

7 6 凱士代(「格拉」月) 收早玉米、摘南瓜?

8 7 凱士頂(「阿配」月) 旱稻將熟加強管理 大清掃寨子?

9 8 凱哥(「阿代衣」月) 修掌子(曬台)?

10 9 凱哥鐵(「高哈其」月) 收割稻穀 過新米節?

11 10 凱哥拉(「高哈鬧」月) 種小春作物 青年結婚?

在世界歷法創制史上,佤族的「星月歷」與漢族古老的「農歷」及古埃及的「旬星制歷法」一樣,都是人類在天文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

5. 廣場舞中國好姑娘自由步46步

上傳廣場舞《中國好姑娘》舞曲與大家分享。

歌曲《中國好姑娘》回

作詞:趙真答

作曲:趙真

演唱:王紫菲、趙真

編曲:李凱稠

歌詞:

摘來一朵鳳凰花 送你滿堂香

秀上一個紅金龍 為我做嫁妝

來做一個中國夢 讓我睡得香

嬌美的紅臉龐 是中國好姑娘


情泡一杯大紅袍 聞來茶花香

緣溫一壺女兒紅 江南醉故鄉

青青的 草原美 高原似天堂

唱一首 中國情歌 傳遍四方


中國的好姑娘 東方茉莉香

全天下最美的花 開在我家鄉

我家門前黃河黃 城牆萬里長

你要是來我家 我的情歌為你唱


中國的好姑娘 千里牡丹香

全天下最美的花 正艷在東方

我家人美歌聲靚 情深又意長

我就是愛唱歌的中國好姑娘


RAP 唱;愛你紅妝 愛你善良

愛你今生 情深意長

為你跳舞 為你歌唱

我要娶你做我的新娘


青山青 那個綠水長

你的美就是茉莉香

香遍了 整個東方

中國的好姑娘


6. 廣場舞周思萍何許人也我村裡老百姓想請她來教教廣場舞,不知道怎麼聯系。

姓名:周思萍
性別:女
年齡:47
籍貫:重慶
全民健身建設和諧社專會的代表。
事跡簡屬介
重慶市水電職工周思萍,利用業余時間組織當地社區市民,開展廣場健身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舞蹈才能,自編自導許多美麗動人的舞蹈,在廣場志願無償的教給市民,讓市民在樂趣中得到健身,在健身中找到快樂。帶動了許多市民放棄了無事打牌等等陋習,參加到健身活動中去,她並組織了一個 「老來俏」集體舞蹈隊。代表當地社區參加比賽,多次獲得大獎。周老師是人美、舞姿美、心態更美,真不虧為是全民健身建設和諧社會的好代表。周思萍的精神應該多提倡,值得學習發揚。
舞蹈作品:周思萍廣場舞(9張)
《家鄉的小河》 《阿拉伯之夜》 《巴比倫河》 《牧人》 《溜溜的姑娘》 《蹦蹦舞》 《秋香》 《盼紅軍》 《全是愛》 《紅色娘子軍》 《天藍藍》 《QQ愛》 《茶花姑娘》 《大家一起來》 《夢駝鈴》 《恰恰》 《我要去西藏》 《愛情買賣》[1] 《印度桑巴》 《荷塘月色》 《印度藏歌》 《傷不起》[2] 《最炫民族風》
我想周思萍肯定是個大忙人了,估計不好請吧?網上有很多她的舞,可以上網學啊。

7. 少兒舞蹈班名字

1、魅舞

2、Danceholic(為舞而生)

3、舞·晴,悟·舞

4、依露梵

5、夢幻狂潮回

6、完美舞蹈

7、fire(熱情)

8、圓舞答舞蹈

9、舞妹兒

10、舞之魅

11、愛尚舞蹈

(7)舞蹈茶花姑娘擴展閱讀

舞蹈班取名注意事項:

1、具有識別功能。易於識別是一個好名字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功能,店名只有具備了識別功能,才能使消費者在眾多企業中很快將之分辨出來;反之,如果名字雷同或過於相似,在宣傳上就會由於缺乏新鮮感而不容易引人注意,從而失去名字的意義。

2、美化功能。如果店名的寓意很好、文體設計美觀、富有藝術性、具有美化功能。那麼帶有這種店名標志的物品就會被人們作為裝飾物,或貼於廳堂之中,或帶在身上。

8. 周思萍廣場舞的周思萍廣場舞大全

周思萍廣場舞《家鄉的小河》[2]
周思萍廣場舞《阿拉伯之夜》[3]
周思萍廣版場舞《巴比倫河》[4]
周思萍廣場舞《牧人》權[5]
周思萍廣場舞《溜溜的姑娘》[6]
周思萍廣場舞《蹦蹦舞》
周思萍廣場舞《秋香》
周思萍廣場舞《盼紅軍》
周思萍廣場舞《全是愛》
周思萍廣場舞《紅色娘子軍》
周思萍廣場舞《天藍藍》
周思萍廣場舞《QQ愛》
周思萍廣場舞《茶花姑娘》
周思萍廣場舞《大家一起來》
周思萍廣場舞《夢駝鈴》
周思萍廣場舞《恰恰》

9. 新疆的民歌有哪些(適合跳舞的)

王洛賓的歌幾乎都可以跳舞。

10. 舞蹈《蝶戀花》鑒賞600字

舞劇《蝶戀花》,是根據毛澤東主席的詞《蝶戀花·答李淑一》創作的大型舞劇。作品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在1927-1930年之間這段極為艱苦的斗爭生活,歌頌了毛澤東的親密戰友楊開慧忠於黨的路線,積極開展武裝斗爭,在敵人面前英勇不屈的英雄事跡。舞劇塑造了「驕楊」、「忠魂」的光輝形象。
《蝶戀花》於1959年10月在北京首演,1977年又再次加工修改後演出,均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舞劇((蝶戀花》共分七場,簡介如下: 序幕—楊開慧烈士陵園陽光燦爛,紅梅盛開。毛澤東的戰友、夫人楊開慧的光輝形象伴著《蝶戀花·答李淑一》的歌聲,巍然屹立在萬花叢中。
一場—風雲突變:1927年夏,湘江邊某鄉農協門前。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黨內右傾機會主義頭子陳獨秀適應國民黨反動派需要,派彭如秀前來農協收繳武器,反動軍官鄭健祥乘機對工農群眾實行血腥鎮壓,楊開慧和石老爹率領農民自衛軍與敵人展開斗爭,並帶部分骨幹乘船去找毛澤東。
二場—東方欲曉:幾天後的深夜,韶山沖。經過一段艱苦工作,黨的組織恢復了。楊開慧遵照毛澤東派人從井岡山送來的指示,和暴動隊長石老爹一起組織農民隊伍,轉入山區。敵人圍捕未逞,鄭健祥密派林三化裝成群眾,尋找楊開慧和暴動隊蹤跡。
三場—長纓在手:1927年秋,深山坳里暴動隊營地。在環境十分艱苦的情況下,楊開慧一面和大家喝著野菜湯,一面用《國際歌》的歌聲宣傳群眾、鼓舞鬥志。她帶領農軍鍛造武器,操練武藝,隨時准備投人戰斗。密探林三偽裝送糧群眾混人深山。楊開慧識破敵人詭計,決心將計就計,巧襲敵巢。
四場—風展紅旗:深夜,縣城國民黨匪軍團部門前。鄭健祥在林三密告下帶領匪兵進山圍剿,留下彭如秀守城。楊開慧和石老爹帶人由水路潛入,打開敵團部,巧取大批武器,武裝了自己,並處決叛徒彭如秀,焚燒匪軍團部牌子和國民黨黨旗後勝利歸去。鄭健祥進山圍剿撲空,倉皇返回,狼狽不堪地倒在被烈火映紅的橋頭上。
五場—戰地黃花:1930年秋,湘贛邊界山區。農軍接到奔赴井岡山、編人紅軍的指示。男女戰士歡慶即將見到 親人毛澤東。楊開慧為岸英的軍帽綉上紅星,並把雨傘交岸英帶給毛澤東,自己繼續留下發動群眾,堅持地下斗爭。突然,匪軍包圍山區。楊開慧帶領小分隊英勇阻擊敵人,保證隊伍勝利轉移。在敵人層層包圍中,楊開慧從容燒毀黨的文件,和岸英一起被捕。
六場—萬山紅遍:一個月後,長沙國民黨陸軍監獄。 敵人對楊開慧用盡酷刑,一無所獲。鄭健祥妄圖用拷打岸英威逼楊開慧又遭慘敗。開慧母子在極度艱難中,仍懷念著井岡山,懷念著親人毛澤東,和紅軍戰士分享斗爭的歡樂。楊開慧面對敵人屠刀,回憶在毛澤東指引下並肩戰斗的情景,充滿對革命事業的必勝信念,激勵獄友和岸英,高唱《國際歌》,英勇就義。
七場—直上重霄:月宮里一片歡騰。嫦娥舒廣袖,獻舞慰忠魂。隆隆禮炮,陣陣歡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佳音傳向天宇,群仙起舞,忠魂激動萬分,頓時淚如傾盆之雨,淚雨變成花雨,灑向人間,灑向祖國的錦綉河山。
尾聲—1976年10月,楊開慧烈士陵園。各族人民、陸海空三軍戰士和青少年簇擁著石老爹、柳嫂等革命前輩,慶伏虎、慰忠魂。人們舉拳宣誓:永遠高舉毛澤東的偉大旗幟,繼承先烈遺志,把毛澤東開創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進行到底。
舞劇《蝶戀花》,在創作中用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法,以感人的情節,動人的舞蹈,成功地塑造了楊開慧烈士的光輝形象。編導在全劇中緊緊把握住以「驕楊」、「忠魂」為核心,創造了富有浪漫情懷的崇高意境,概括了革命先烈的一生。如序幕中的「梅花仙子舞」,尾聲中的「白茶花舞」,以及在月宮中的「嫦娥獻舞」均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五場、六場中,通過舞蹈和場面,描述了楊開慧與毛澤東長子岸英之間深厚的親情。1959年10月,毛澤東曾看過「嫦娥獻舞」,高興地說:舞得好。李淑一看完舞劇後稱贊《蝶戀花》「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舞劇《蝶戀花》在1959年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中獲優秀作品獎;在1977年全軍第四屆文藝會演中獲創作獎、演出獎;曾被選定為1959,1979年國慶獻禮劇目和1977年建軍50周年獻禮劇目。1978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成彩色影片,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85周年。
舞劇《蝶戀花》,曾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舟山、濟南、青島、徐州及東北各地演出,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歡迎,人們稱贊它是一部「歌頌革命,贊美英雄,教育後輩,告慰忠魂」的反映現實題材的優秀舞劇。

熱點內容
大樁盆景園 發布:2025-05-13 22:36:57 瀏覽:476
葡萄籽玫瑰顆粒 發布:2025-05-13 22:32:41 瀏覽:374
情人節表述 發布:2025-05-13 22:31:07 瀏覽:869
玫瑰黑糖孕婦可以喝嗎 發布:2025-05-13 22:08:46 瀏覽:960
瑪瑙盤牡丹 發布:2025-05-13 21:44:49 瀏覽:845
梅花到樂昌的汽車班次 發布:2025-05-13 21:44:15 瀏覽:899
散步插花 發布:2025-05-13 21:25:44 瀏覽:102
家庭玫瑰插花 發布:2025-05-13 21:18:58 瀏覽:168
盆栽吊燈 發布:2025-05-13 21:18:54 瀏覽:915
牡丹花怎麼插花 發布:2025-05-13 21:17:24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