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茶花女美學

茶花女美學

發布時間: 2021-02-08 20:00:31

『壹』 推薦幾本書

要想豐富語言,當然是看散文快了,呵呵,另外我人為最有幫助的是宋詞,只要你願意看,文學功底肯定提升.還有其實名著雖然慢,但是很有幫助,你如果認真讀紅樓夢,你會發現你下筆時真的文思泉湧!

『貳』 什麼是美學

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
由於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 既可以採取哲學思辯的方法,也可以借鑒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美學只是包括「哲學思辯」,不應該「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再者,「美」本身是人的一種感覺,不同的人對美有不同的感受,通常連思辯都用不著。所以,美學是研究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獨立的學科。( 江竟瑞 )
[編輯本段]〖詞語來源〗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定義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美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是從德國十八世紀的鮑姆嘉登開始的,但它的產生建立在自古希臘以來歷代思想家關於美的理論探討之上,是以往美學理論的體系化、科學化。而古希臘以來的美學理論探討又建立在人們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基礎之上,是人們審美活動的哲學反思。因此,我們要了解美學就必須回到它的源頭去,開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學和藝術史告訴我們:人類自脫離動物以來就開始了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石珠、獸牙、海蚶殼等染上紅、黃、綠等各種不同的顏色佩帶在身上。不僅原始人的裝飾品能見出人類這種早期的審美活動,尤其原始藝術更是集中反映了人類早期審美活動。據文字記載和留下的圖案推測,原始藝術有詩歌、舞蹈、音樂等,但現已盪然無存。惟洞穴壁畫與陶器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兩項原始藝術記錄。前者主要以各種動物為題材,生動細致,色彩絢麗。後者不僅造型優美、圖案豐富,而且色彩對比鮮明。
人們總是先有了某種生活、某種現象,爾後才開始思考、探討,並在思考、探討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學科。對人類早期審美現象的思考、探討始於古希臘。那時的畢達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大哲學家都參與了美的探討和爭論。但他們關於美的觀點、見解常常和他們關於真、善的認識混在一起,成為他們哲學思想、道德思想、神學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想的附庸。另外,當時也沒有一部美學專著。思想家們的美學觀點夾雜在政治、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甚至史傳、書札、批註等論著中。人們還沒有從那些混雜交織的思想體系中為美學尋找出一個獨立、特殊的研究對象。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葉以前。
18世紀以後,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和文藝學等近代學科進入了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尤其是與美學密切相關的哲學,自近代以來發生了認識論轉向,為美學學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歷史條件。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鮑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第一次把美學和邏輯學區分開來。在嚴格規定了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形成概念和進行推理的抽象思維的同時,也給美學規定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並寫出了美學專著,初步形成了美學學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討了美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故此,美學學科誕生,而鮑姆嘉登也因此成為美學之父。
美學鮑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國普魯士哈利大學的哲學教授。他關於美學的主要觀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他把美學規定為研究人感性認識的學科。鮑姆嘉登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認識有邏輯學,研究人的意志有倫理學,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當於人感性認識則應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感性學」,後來翻譯成漢語就成了「美學」。1750年鮑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來稱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認識的一部專著。他的這部著作就被當作歷史上的第一部美學專著。二是鮑姆嘉登認為:「美學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
美學何以與感性認識相關?鮑姆嘉登的老師的老師、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對此有一段生動的解釋,他說:畫家和其他藝術家們對於什麼好和什麼不好,盡管很清楚地意識到,卻往往不能替他們的這種審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問到他們,他們就會回答說,他們不歡喜的那種作品缺乏一點「我說不出來的什麼」。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卻說不出個中緣由,在萊布尼茲和鮑姆嘉登看來就屬於一種模糊的、混亂的感性認識。
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的發展經歷了德國古典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西方近現代美學三個重要階段。
在德國古典美學階段,康德和黑格爾對美學卓有貢獻,形成了美學學科產生以來第一個,也是西方美學史上的第三個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稱於世,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提出並論證了一系列美學根本問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美學理論體系。康德之後,黑格爾把德國古典美學推到了頂峰,成為德國古典美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美學以前的西方各美學思潮的集大成者。
馬克思雖不曾寫有專門的美學著作,但他在其他許多著作中論及了大量的美學問題,尤其是他把實驗的觀點引入美學研究,從而把關於美的探討建立在主客體辨證統一的基礎上,為美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19世紀中葉以後,美學發展流派紛呈,但總的來說有一重要傾向,即逐漸脫離了「美是什麼」的純哲學討論,而側重於「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如何」這種審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學逐漸變成一種經驗描述科學。這便是美學史上所說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歷史轉型。20世紀的美學更是形成一股強烈的反傳統潮流。它一方面是對傳統形而上學的反叛和對經驗實證方法的張揚,另一方面是對理性主義的反叛和對人的非理性的張揚,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科學主義美學與人本主義美學兩大思潮。近現代西方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學思潮有德國費希納的「實驗美學」、英國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國杜威的「經驗美學」、義大利克羅齊的「形象直覺說」、英國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德國李普斯的「移情說」、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論以及後來的分析美學、現象學美學、存在主義美學、接受美學等等。
[編輯本段]〖美學的研究對象〗
盡管鮑姆嘉登在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美學的研究對象,但他的意見並沒有在學術界獲得一致響應。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究竟研究什麼」一直是一個引起熱烈爭議的問題。但迄今為止基本形成了三種傾向性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於美學研究的中心。
總之,以上關於美學研究對象的各種意見雖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難以取得學術界的公認。我們基本傾向於第一種意見,因為以美本美學原理身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一來比較符合美學學科的性質;二來無論是藝術還是審美經驗的解釋,都有賴於美本身的解釋。但傳統思辨美學把對美本身的研究置於主客對峙的思維模式中,套用技術理性的方法,這是我們所不能贊同的。其最終結果只會象現代西方美學那樣導致美學學科本身的危機和消解。
當代的國際美學研究更傾向於藝術研究,甚至將美學稱作藝術哲學,因為對當代的藝術不能進行研究或闡釋,是驗證當代的美學的有效性的標志之一,特別是當代藝術的形形色色已經完全不是傳統的美學含義所能定義。「美」已不是當代美學的作核心概念,這是美學需要注意的,否則將有生機的美學研究引向文字游戲。
研究對象如果按分類則如下:
(1)、美,如美的產生、發展;美的本質、特徵、功能;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美的形態;內容美、形式美等美的組成因素及其規律;(2)、審美,如審美心理,審美意識,美感的發生、發展、性質、特徵及其規律;(3)、美的創造,如現實美、藝術美的創造規律、發展規律、鑒賞規律等;(4)、美學范疇,如丑、崇高、悲劇性、喜劇性等范疇的審美特性、發展規律及其同美的關系等;(5)、美育;(6)、美學自身。
[編輯本段]〖與其他學科關系〗
美學與哲學:
在與美學相關的學科中,美學與哲學的關系最為密切。美學本身就是一門哲學性質的學科。這是因為:
美學的基本問題就是一個哲學思辨性質的問題。任何理論的形成及其性質取決於它的提問以及提問方式。美學產生於柏拉圖之問:「美是什麼?」這里所問的美,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這種把人的注意力從雜然紛陳的感性現象引向統攝一切的抽象的本質,從變動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恆久不變的美本身,顯然是遵循了古希臘形而上的哲學傳統。同時,美學學科體系的構建也深受當時哲學的影響,其學科框架、理論範式以及思維方式都帶有同時代的哲學印記。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歷史上的大美學家幾乎都是大哲學家,而較少是文學家或藝術家。最後,西方現代美學與哲學的復雜關系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美學與哲學難以分割的關系。表面看西方現代美學拒斥哲學,但它所拒斥的其實只是西方傳統哲學,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現代哲學。
美學與倫理學:
美學與倫理學的關系是由美與善的關系所決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嚮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
從歷史上看,凡是美的對象在倫理學意義上亦是善的,這尤其表現在社會美領域里。社會美的內容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以美的形式來表現善。
美與善盡管聯系密切,但並非可以等同,美並不就是善。譬如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鍾人,外表醜陋,但內心善良。美的事物更側重於人精神的愉悅,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對象與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聯。
美學與心理學:
劉勰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英國詩人濟慈說:「美是一種永恆的愉快」;
美國美學家桑塔耶納說:「美是在快感的客觀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觀化了的快感」;
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總是伴隨著各種心理活動--情感、愉悅、想像等。李白的詩:「寒山一帶傷心碧」,其中「寒」、「傷心」,就不是純客觀的摹寫,而是心情的表達。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美的發生離不開人心理因素的參與。因而美學與心理學密切相關。
19世紀以來西方美學對審美體驗和心理功能的強調,各心理學流派對美學研究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美學研究對心理學的依賴。
美學與文藝學:
美學與文藝學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即文學藝術。因此,它們研究的問題常常會有某些交錯,譬如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創造和審美欣賞的一般規律等既是美學又是文藝學所要研究的問題。
但美學相對與文藝學而言,更帶有一般性,它探討文學藝術的本源,為後者提供理論範式和思維方式。而文藝學則更多的關注具體的文學藝術經驗和現象,它可以為美學研究提供豐富的經驗材料。
[編輯本段]〖研究任務〗
美學的研究任務除了它作為一門學科,應揭示和闡明審美現象,幫助人們了解美、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的一般特徵和規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美學學科本身,並從而提高人的審美欣賞能力外,針對當今社會,它尤其還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審美化,亦即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棲居"。美學是一門超世俗功利的學問,它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和追求。但它又與哲學不同,它把這種終極關懷和追求溶入詩意之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去打動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當今技術文明和商業文明,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離形而上,這無論於社會還是於人本身都是令人擔憂的。美學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脫世俗的平庸和鄙陋,從而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編輯本段]〖研究方法〗
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採取哲學思辯的方法,也可以借鑒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
[編輯本段]〖美的本質〗
美是什麼?
這是來自柏拉圖的發問。正是這一問,開啟了全部美學的歷史,它作為美學的基本理論問題,激勵著歷代美學家、哲學家們進行不懈的努力。
怎樣認識美學的本質?
(1)、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他研究的是人類的審美現象。
(2)、美學與人有著密切的聯系,研究審美現象的美學離不開對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為審美對象的美的事物時,也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加以研究的,並不是把美的事物作為與人無關的對象來研究的。
(3)、美學離不開人,美學與人生價值問題緊密相聯,美學問題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西方美學史上關於美的本質探討:
1.從精神方面探討美的本質
從客觀精神方面的探討:柏拉圖、普羅丁、黑格爾……
從主觀精神方面的探討:休莫、康德、一些現代美學家……
2.從物質方面探討美的本質:亞里士多德、荷加斯、博克 ……
3.從精神和物質統一方面探討美的本質:狄德羅、車爾尼雪夫斯基……
中國古代關於美的本質的探討:
中國古代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更多的是通過對「道」、「氣」、「妙」的探討而反映出來,與西方強烈的思辯特性相比,中國古代美學思想更強調宇宙本身的意蘊和人的精神境界。
如:「比德說」,即從不同角度聯想和想像自然事物與人之間形狀、習性的相似。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人的特性客觀化、自然化。
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比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與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美是自然的一種最大的秘密,我們可以看到和感覺到它的所有效果,但是一種普遍而清楚的意見:它在本質上還屬於未被發現的真理。」
問題:美的本質問題是否是一個問題?是!應如何探討?不是?是否可以取消?
[編輯本段]〖美的特性〗
一、形象性
1.詩歌中形象的朔造: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更闌靜,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樓台,透出了凄風一派。
2.雕塑作品:《拉奧孔》等
3.繪畫作品:《蒙娜麗莎》等
4.音樂作品:《田園》、《如歌的行板》等
5.小說:《紅樓夢》、《西遊記》、《家》、《春》、《秋》等
6.戲劇:《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等
7.自然科學理論的美:
公式,概念、理論等的美在何處?(李政道等對美的討論)
它們必須它們所描繪的世界圖景,並且為人所感知,方可成為美的對象。(趙鑫珊有關論說)
二、感染性
美直接訴諸人的情感,或喜愛、或激動、或崇敬,使人在精神上獲得一中極大的愉悅和滿足:
配樂詩朗誦:[匈牙利]裴多菲《我願意是激流》
[俄國]西蒙諾夫:《等著我吧…》
音樂片段: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美的東西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就在於他體現了人的東西,尤其是體現了人的情感生活。
三、客觀性
一切美的事物都具有客觀物性因素,這些物性因素在引起人的審美愉悅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人們之所以選擇這個事物,而不是那個事物作為美的對象。
[編輯本段]〖美的特徵〗
美是人的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真與善的內容同和諧的形式相統一的,豐富獨特的,能引起人的愉悅心情的生活形象。一般說來,美具有下列幾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特徵:
(一)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二)形象性與理智性的統一;
(三)真實性與功利性的統一;
(四)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
現代美學概述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美就開始萌芽,繼而產生、發展,歷經幾十萬年。
從原古人的刀傷劍痕、泥土文身、獸皮裹身,到頸部掛滿了貝殼、獸齒,頭上插滿了野雞翎,都表明人們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了美。為原始部落的裝束。
古希臘被認為是西方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美學家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年)在《大希庇阿斯》文章中講述了一個關於美的故事,這是人類最早開始用文字記載關於對美的思考。
故事大約發生在2400年前。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向詭辯家希庇阿斯發難說:「只要老天允許,你朗誦大作時我一定洗耳恭聽。不過我要向你請教,什麼是美?什麼又是丑?」希庇阿斯顯得有些傲慢,自鳴得意地說:「這個問題太小了,簡直是微不足道,比這個難得多的問題我都可以教你,我可以教你把一切反駁者都不放在眼裡。」蘇格拉底裝作很高興:「那麼還是先向你請教美到底是什麼?」希庇阿斯有些忘乎所以,似乎在教訓人:「我來告訴你什麼是美,請你記住了,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蘇格拉底有些哭笑不得,但卻裝出贊同的樣子說:「太美妙了。可是我的論敵如果問,凡是美的東西之所以美,是否有一個美本身的存在,才稱那些東西為美呢?如果我回答說,一個年輕漂亮小姐的美,就是使一切東西都為其美的。這樣可以嗎?」希庇阿斯答道:「他敢否認漂亮小姐的美嗎?」蘇格拉底進一步假問道:「那麼,一匹漂亮的母馬,一把漂亮的豎琴,一個美的湯罐不也是美的嗎?」希庇阿斯顯得有些招架不住了:「太不像話了,怎麼能在談正經話題時,提出這些粗魯的問題!」還嘟囔著說:「漂亮的母馬還是不如年輕的小姐美。」蘇格拉底抓住話頭,窮追不舍:「最美麗的年輕小姐與女神相比不也是丑的嗎?」希庇阿斯像泄了氣的皮球。
[編輯本段]〖美學思想和美學學科的發展四個階段〗
(1)、胚胎階段。在原始時代,原始初民開始在勞動中創造出原始的藝術,表現出對自然、社會、藝術的原始審美意識,初具美學思想的萌芽。
(2)、形成階段。進入文明時代以後,隨著生產力、生產方式、思維能力以及科學、藝術的發展,美學思想逐步明晰化、自覺化、理論化,並以文字記載於哲學、文藝學、倫理學、教育學等文獻之中。中國的孔子、老子、孟子、莊子、王充、劉勰、蘇軾、李漁、王夫之等都提出了具有獨創性的美學思想。在外國,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文藝復興後的博克、休謨、笛卡爾等哲學家,布瓦洛、萊辛等文藝理論家,狄德羅等啟蒙主義者,都為美學學科的誕生作了理論的和實踐的准備。1750年鮑姆加登正式提出了建立美學學科。
(3)、系統發展階段。從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德國康德建立了主觀唯心主義的美學體系。黑格爾建立了客觀唯心主義的辯證的美學體系。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使舊唯物主義美學發展到最高階段。馬克思主義美學論證了勞動實踐創造美,人化的自然,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審美意識和藝術是對現實的能動反映等美學的根本問題,使美學逐步建立起真正科學的體系,並日趨成熟。
(4)、現代發展階段。從19世紀中下葉開始。進一步將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綜合研究與分門研究、理論探討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衍生出哲學美學、藝術美學、心理學美學、技術美學、生活美學等多種分支學科,出現了現代人本主義、現代科學主義、美學思潮和實驗美學、完形心理學美學、精神分析學美學、實用主義美學、自然主義美學、表現論美學、語義學美學、分析美學、現象學美學、直覺主義美學、形式主義美學、結構主義美學、存在主義美學、解釋學美學、接受美學、符號論美學等多種流派,而馬克思主義美學也有了新的開拓和長足的發展。
[編輯本段]〖美學存在的意義〗
美學是人類社會實踐、審美實踐、創造美實踐的產物,是對人類、個體的歷時性、共時性審美、創造美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它對於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發展,尤其對於文學藝術的繁榮,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於開展美育,促進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提高審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改造社會,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叄』 美學的獨立意義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
詞語來源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發展歷史 美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是從德國十八世紀的鮑姆嘉登開始的,但它的產生建立在自古希臘以來歷代思想家關於美的理論探討之上,是以往美學理論的體系化、科學化。而古希臘以來的美學理論探討又建立在人們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基礎之上,是人們審美活動的哲學反思。因此,我們要了解美學就必須回到它的源頭去,開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學和藝術史告訴我們:人類自脫離動物以來就開始了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石珠、獸牙、海蚶殼等染上紅、黃、綠等各種不同的顏色佩帶在身上。不僅原始人的裝飾品能見出人類這種早期的審美活動,尤其原始藝術更是集中反映了人類早期審美活動。據文字記載和留下的圖案推測,原始藝術有詩歌、舞蹈、音樂等,但現已盪然無存。惟洞穴壁畫與陶器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兩項原始藝術記錄。前者主要以各種動物為題材,生動細致,色彩絢麗。後者不僅造型優美、圖案豐富,而且色彩對比鮮明。
人們總是先有了某種生活、某種現象,爾後才開始思考、探討,並在思考、探討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學科。對人類早期審美現象的思考、探討始於古希臘。那時的畢達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大哲學家都參與了美的探討和爭論。但他們關於美的觀點、見解常常和他們關於真、善的認識混在一起,成為他們哲學思想、道德思想、神學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想的附庸。另外,當時也沒有一部美學專著。思想家們的美學觀點夾雜在政治、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甚至史傳、書札、批註等論著中。人們還沒有從那些混雜交織的思想體系中為美學尋找出一個獨立、特殊的研究對象。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葉以前。
18世紀以後,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和文藝學等近代學科進入了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尤其是與美學密切相關的哲學,自近代以來發生了認識論轉向,為美學學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歷史條件。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鮑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第一次把美學和邏輯學區分開來。在嚴格規定了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形成概念和進行推理的抽象思維的同時,也給美學規定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並寫出了美學專著,初步形成了美學學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討了美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故此,美學學科誕生,而鮑姆嘉登也因此成為美學之父。
鮑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國普魯士哈利大學的哲學教授。他關於美學的主要觀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他把美學規定為研究人感性認識的學科。鮑姆嘉登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認識有邏輯學,研究人的意志有倫理學,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當於人感性認識則應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感性學",後來翻譯成漢語就成了"美學"。1750年鮑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來稱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認識的一部專著。他的這部著作就被當作歷史上的第一部美學專著。二是鮑姆嘉登認為:"美學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
美學何以與感性認識相關?鮑姆嘉登的老師的老師、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對此有一段生動的解釋,他說:畫家和其他藝術家們對於什麼好和什麼不好,盡管很清楚地意識到,卻往往不能替他們的這種審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問到他們,他們就會回答說,他們不歡喜的那種作品缺乏一點"我說不出來的什麼"。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卻說不出個中緣由,在萊布尼茲和鮑姆嘉登看來就屬於一種模糊的、混亂的感性認識。
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的發展經歷了德國古典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西方近現代美學三個重要階段。
在德國古典美學階段,康德和黑格爾對美學卓有貢獻,形成了美學學科產生以來第一個,也是西方美學史上的第三個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稱於世,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提出並論證了一系列美學根本問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美學理論體系。康德之後,黑格爾把德國古典美學推到了頂峰,成為德國古典美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美學以前的西方各美學思潮的集大成者。
馬克思雖不曾寫有專門的美學著作,但他在其他許多著作中論及了大量的美學問題,尤其是他把實驗的觀點引入美學研究,從而把關於美的探討建立在主客體辨證統一的基礎上,為美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19世紀中葉以後,美學發展流派紛呈,但總的來說有一重要傾向,即逐漸脫離了"美是什麼"的純哲學討論,而側重於"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如何"這種審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學逐漸變成一種經驗描述科學。這便是美學史上所說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歷史轉型。20世紀的美學更是形成一股強烈的反傳統潮流。它一方面是對傳統形而上學的反叛和對經驗實證方法的張揚,另一方面是對理性主義的反叛和對人的非理性的張揚,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科學主義美學與人本主義美學兩大思潮。近現代西方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學思潮有德國費希納的"實驗美學"、英國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國杜威的"經驗美學"、義大利克羅齊的"形象直覺說"、英國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德國李普斯的"移情說"、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論以及後來的分析美學、現象學美學、存在主義美學、接受美學等等。
研究對象 盡管鮑姆嘉登在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美學的研究對象,但他的意見並沒有在學術界獲得一致響應。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究竟研究什麼」一直是一個引起熱烈爭議的問題。但迄今為止基本形成了三種傾向性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於美學研究的中心。
總之,以上關於美學研究對象的各種意見雖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難以取得學術界的公認。我們基本傾向於第一種意見,因為以美本身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一來比較符合美學學科的性質;二來無論是藝術還是審美經驗的解釋,都有賴於美本身的解釋。但傳統思辨美學把對美本身的研究置於主客對峙的思維模式中,套用技術理性的方法,這是我們所不能贊同的。其最終結果只會象現代西方美學那樣導致美學學科本身的危機和消解。
與其他學科關系美學與哲學:
在與美學相關的學科中,美學與哲學的關系最為密切。美學本身就是一門哲學性質的學科。這是因為:
美學的基本問題就是一個哲學思辨性質的問題。任何理論的形成及其性質取決於它的提問以及提問方式。美學產生於柏拉圖之問:"美是什麼?"這里所問的美,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這種把人的注意力從雜然紛陳的感性現象引向統攝一切的抽象的本質,從變動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恆久不變的美本身,顯然是遵循了古希臘形而上的哲學傳統。同時,美學學科體系的構建也深受當時哲學的影響,其學科框架、理論範式以及思維方式都帶有同時代的哲學印記。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歷史上的大美學家幾乎都是大哲學家,而較少是文學家或藝術家。最後,西方現代美學與哲學的復雜關系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美學與哲學難以分割的關系。表面看西方現代美學拒斥哲學,但它所拒斥的其實只是西方傳統哲學,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現代哲學。

美學與倫理學:
美學與倫理學的關系是由美與善的關系所決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嚮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
從歷史上看,凡是美的對象在倫理學意義上亦是善的,這尤其表現在社會美領域里。社會美的內容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以美的形式來表現善。
美與善盡管聯系密切,但並非可以等同,美並不就是善。譬如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鍾人,外表醜陋,但內心善良。美的事物更側重於人精神的愉悅,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對象與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聯。

美學與心理學:
劉勰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英國詩人濟慈說:"美是一種永恆的愉快";
美國美學家桑塔耶納說:"美是在快感的客觀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觀化了的快感";
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總是伴隨著各種心理活動--情感、愉悅、想像等。李白的詩:"寒山一帶傷心碧",其中"寒"、"傷心",就不是純客觀的摹寫,而是心情的表達。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美的發生離不開人心理因素的參與。因而美學與心理學密切相關。
19世紀以來西方美學對審美體驗和心理功能的強調,各心理學流派對美學研究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美學研究對心理學的依賴。

美學與文藝學:
美學與文藝學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即文學藝術。因此,它們研究的問題常常會有某些交錯,譬如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創造和審美欣賞的一般規律等既是美學又是文藝學所要研究的問題。
但美學相對與文藝學而言,更帶有一般性,它探討文學藝術的本源,為後者提供理論範式和思維方式。而文藝學則更多的關注具體的文學藝術經驗和現象,它可以為美學研究提供豐富的經驗材料。
研究任務 美學的研究任務除了它作為一門學科,應揭示和闡明審美現象,幫助人們了解美、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的一般特徵和規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美學學科本身,並從而提高人的審美欣賞能力外,針對當今社會,它尤其還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審美化,亦即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棲居"。美學是一門超世俗功利的學問,它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和追求。但它又與哲學不同,它把這種終極關懷和追求溶入詩意之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去打動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當今技術文明和商業文明,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離形而上,這無論於社會還是於人本身都是令人擔憂的。美學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脫世俗的平庸和鄙陋,從而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研究方法 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採取哲學思辯的方法,也可以借鑒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
美的本質美是什麼?
這是來自柏拉圖的發問。正是這一問,開啟了全部美學的歷史,它作為美學的基本理論問題,激勵著歷代美學家、哲學們進行不懈的努力。

西方美學史上關於美的本質探討:
1.從精神方面探討美的本質
從客觀精神方面的探討:柏拉圖、普羅丁、黑格爾
從主觀精神方面的探討:休莫、康德、一些現代美學家
2.從物質方面探討美的本質:亞里士多德、荷加斯、搏克
3.從精神和物質統一方面探討美的本質:狄德羅、車爾尼雪夫斯基

中國古代關於美的本質的探討:
中國古代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更多的是通過對「道」、「氣」、「妙」的探討而反映出來,與西方強烈的思辯特性相比,中國古代美學思想更強調宇宙本身的意蘊和人的精神境界。
如:「比德說」,即從不同角度聯想和想像自然事物與人之間形狀、習性的相似。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人的特性客觀化、自然化。
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比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與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美是自然的一種最大的秘密,我們可以看到和感覺到它的所有效果,但是一種普遍而清楚的意見:它在本質上還屬於未被發現的真理。」
問題:美的本質問題是否是一個問題?是!應如何探討?不是?是否可以取消?
美的特性一、形象性
1.詩歌中形象的朔造: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更闌靜,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樓台,透出了凄風一派。
2.雕塑作品:《拉奧孔》等
3.繪畫作品:《蒙娜麗莎》等
4.音樂作品:《田園》、《如歌的行板》等
5.小說:《紅樓夢》、《西遊記》、《家》、《春》、《秋》等
6.戲劇:《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等
7.自然科學理論的美:
公式,概念、理論等的美在何處?(李政道等對美的討論)
它們必須它們所描繪的世界圖景,並且為人所感知,方可成為美的對象。(趙鑫珊有關論說)

二、感染性
美直接訴諸人的情感,或喜愛、或激動、或崇敬,使人在精神上獲得一中極大的愉悅和滿足:
配樂詩朗誦:[匈牙利]裴多菲《我願意是激流》
[俄國]西蒙諾夫:《等著我吧…》
音樂片段: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美的東西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就在於他體現了人的東西,尤其是體現了人的情感生活。

三、客觀性
一切美的事物都具有客觀物性因素,這些物性因素在引起人的審美愉悅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人們之所以選擇這個事物,而不是那個事物作為美的對象。

『肆』 美學知識,急需!!!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
詞語來源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發展歷史 美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是從德國十八世紀的鮑姆嘉登開始的,但它的產生建立在自古希臘以來歷代思想家關於美的理論探討之上,是以往美學理論的體系化、科學化。而古希臘以來的美學理論探討又建立在人們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基礎之上,是人們審美活動的哲學反思。因此,我們要了解美學就必須回到它的源頭去,開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學和藝術史告訴我們:人類自脫離動物以來就開始了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石珠、獸牙、海蚶殼等染上紅、黃、綠等各種不同的顏色佩帶在身上。不僅原始人的裝飾品能見出人類這種早期的審美活動,尤其原始藝術更是集中反映了人類早期審美活動。據文字記載和留下的圖案推測,原始藝術有詩歌、舞蹈、音樂等,但現已盪然無存。惟洞穴壁畫與陶器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兩項原始藝術記錄。前者主要以各種動物為題材,生動細致,色彩絢麗。後者不僅造型優美、圖案豐富,而且色彩對比鮮明。
人們總是先有了某種生活、某種現象,爾後才開始思考、探討,並在思考、探討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學科。對人類早期審美現象的思考、探討始於古希臘。那時的畢達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大哲學家都參與了美的探討和爭論。但他們關於美的觀點、見解常常和他們關於真、善的認識混在一起,成為他們哲學思想、道德思想、神學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想的附庸。另外,當時也沒有一部美學專著。思想家們的美學觀點夾雜在政治、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甚至史傳、書札、批註等論著中。人們還沒有從那些混雜交織的思想體系中為美學尋找出一個獨立、特殊的研究對象。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葉以前。
18世紀以後,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和文藝學等近代學科進入了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尤其是與美學密切相關的哲學,自近代以來發生了認識論轉向,為美學學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歷史條件。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鮑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第一次把美學和邏輯學區分開來。在嚴格規定了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形成概念和進行推理的抽象思維的同時,也給美學規定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並寫出了美學專著,初步形成了美學學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討了美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故此,美學學科誕生,而鮑姆嘉登也因此成為美學之父。
鮑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國普魯士哈利大學的哲學教授。他關於美學的主要觀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他把美學規定為研究人感性認識的學科。鮑姆嘉登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認識有邏輯學,研究人的意志有倫理學,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當於人感性認識則應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感性學",後來翻譯成漢語就成了"美學"。1750年鮑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來稱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認識的一部專著。他的這部著作就被當作歷史上的第一部美學專著。二是鮑姆嘉登認為:"美學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
美學何以與感性認識相關?鮑姆嘉登的老師的老師、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對此有一段生動的解釋,他說:畫家和其他藝術家們對於什麼好和什麼不好,盡管很清楚地意識到,卻往往不能替他們的這種審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問到他們,他們就會回答說,他們不歡喜的那種作品缺乏一點"我說不出來的什麼"。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卻說不出個中緣由,在萊布尼茲和鮑姆嘉登看來就屬於一種模糊的、混亂的感性認識。
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的發展經歷了德國古典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西方近現代美學三個重要階段。
在德國古典美學階段,康德和黑格爾對美學卓有貢獻,形成了美學學科產生以來第一個,也是西方美學史上的第三個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稱於世,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提出並論證了一系列美學根本問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美學理論體系。康德之後,黑格爾把德國古典美學推到了頂峰,成為德國古典美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美學以前的西方各美學思潮的集大成者。
馬克思雖不曾寫有專門的美學著作,但他在其他許多著作中論及了大量的美學問題,尤其是他把實驗的觀點引入美學研究,從而把關於美的探討建立在主客體辨證統一的基礎上,為美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19世紀中葉以後,美學發展流派紛呈,但總的來說有一重要傾向,即逐漸脫離了"美是什麼"的純哲學討論,而側重於"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如何"這種審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學逐漸變成一種經驗描述科學。這便是美學史上所說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歷史轉型。20世紀的美學更是形成一股強烈的反傳統潮流。它一方面是對傳統形而上學的反叛和對經驗實證方法的張揚,另一方面是對理性主義的反叛和對人的非理性的張揚,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科學主義美學與人本主義美學兩大思潮。近現代西方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學思潮有德國費希納的"實驗美學"、英國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國杜威的"經驗美學"、義大利克羅齊的"形象直覺說"、英國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德國李普斯的"移情說"、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論以及後來的分析美學、現象學美學、存在主義美學、接受美學等等。
研究對象 盡管鮑姆嘉登在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美學的研究對象,但他的意見並沒有在學術界獲得一致響應。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究竟研究什麼」一直是一個引起熱烈爭議的問題。但迄今為止基本形成了三種傾向性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於美學研究的中心。
總之,以上關於美學研究對象的各種意見雖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難以取得學術界的公認。我們基本傾向於第一種意見,因為以美本身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一來比較符合美學學科的性質;二來無論是藝術還是審美經驗的解釋,都有賴於美本身的解釋。但傳統思辨美學把對美本身的研究置於主客對峙的思維模式中,套用技術理性的方法,這是我們所不能贊同的。其最終結果只會象現代西方美學那樣導致美學學科本身的危機和消解。
與其他學科關系美學與哲學:
在與美學相關的學科中,美學與哲學的關系最為密切。美學本身就是一門哲學性質的學科。這是因為:
美學的基本問題就是一個哲學思辨性質的問題。任何理論的形成及其性質取決於它的提問以及提問方式。美學產生於柏拉圖之問:"美是什麼?"這里所問的美,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這種把人的注意力從雜然紛陳的感性現象引向統攝一切的抽象的本質,從變動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恆久不變的美本身,顯然是遵循了古希臘形而上的哲學傳統。同時,美學學科體系的構建也深受當時哲學的影響,其學科框架、理論範式以及思維方式都帶有同時代的哲學印記。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歷史上的大美學家幾乎都是大哲學家,而較少是文學家或藝術家。最後,西方現代美學與哲學的復雜關系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美學與哲學難以分割的關系。表面看西方現代美學拒斥哲學,但它所拒斥的其實只是西方傳統哲學,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現代哲學。

美學與倫理學:
美學與倫理學的關系是由美與善的關系所決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嚮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
從歷史上看,凡是美的對象在倫理學意義上亦是善的,這尤其表現在社會美領域里。社會美的內容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以美的形式來表現善。
美與善盡管聯系密切,但並非可以等同,美並不就是善。譬如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鍾人,外表醜陋,但內心善良。美的事物更側重於人精神的愉悅,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對象與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聯。

美學與心理學:
劉勰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英國詩人濟慈說:"美是一種永恆的愉快";
美國美學家桑塔耶納說:"美是在快感的客觀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觀化了的快感";
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總是伴隨著各種心理活動--情感、愉悅、想像等。李白的詩:"寒山一帶傷心碧",其中"寒"、"傷心",就不是純客觀的摹寫,而是心情的表達。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美的發生離不開人心理因素的參與。因而美學與心理學密切相關。
19世紀以來西方美學對審美體驗和心理功能的強調,各心理學流派對美學研究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美學研究對心理學的依賴。

美學與文藝學:
美學與文藝學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即文學藝術。因此,它們研究的問題常常會有某些交錯,譬如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創造和審美欣賞的一般規律等既是美學又是文藝學所要研究的問題。
但美學相對與文藝學而言,更帶有一般性,它探討文學藝術的本源,為後者提供理論範式和思維方式。而文藝學則更多的關注具體的文學藝術經驗和現象,它可以為美學研究提供豐富的經驗材料。
研究任務 美學的研究任務除了它作為一門學科,應揭示和闡明審美現象,幫助人們了解美、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的一般特徵和規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美學學科本身,並從而提高人的審美欣賞能力外,針對當今社會,它尤其還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審美化,亦即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棲居"。美學是一門超世俗功利的學問,它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和追求。但它又與哲學不同,它把這種終極關懷和追求溶入詩意之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去打動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當今技術文明和商業文明,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離形而上,這無論於社會還是於人本身都是令人擔憂的。美學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脫世俗的平庸和鄙陋,從而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研究方法 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採取哲學思辯的方法,也可以借鑒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
美的本質美是什麼?
這是來自柏拉圖的發問。正是這一問,開啟了全部美學的歷史,它作為美學的基本理論問題,激勵著歷代美學家、哲學們進行不懈的努力。

西方美學史上關於美的本質探討:
1.從精神方面探討美的本質
從客觀精神方面的探討:柏拉圖、普羅丁、黑格爾
從主觀精神方面的探討:休莫、康德、一些現代美學家
2.從物質方面探討美的本質:亞里士多德、荷加斯、搏克
3.從精神和物質統一方面探討美的本質:狄德羅、車爾尼雪夫斯基

中國古代關於美的本質的探討:
中國古代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更多的是通過對「道」、「氣」、「妙」的探討而反映出來,與西方強烈的思辯特性相比,中國古代美學思想更強調宇宙本身的意蘊和人的精神境界。
如:「比德說」,即從不同角度聯想和想像自然事物與人之間形狀、習性的相似。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人的特性客觀化、自然化。
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比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與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美是自然的一種最大的秘密,我們可以看到和感覺到它的所有效果,但是一種普遍而清楚的意見:它在本質上還屬於未被發現的真理。」
問題:美的本質問題是否是一個問題?是!應如何探討?不是?是否可以取消?
美的特性一、形象性
1.詩歌中形象的朔造: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更闌靜,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樓台,透出了凄風一派。
2.雕塑作品:《拉奧孔》等
3.繪畫作品:《蒙娜麗莎》等
4.音樂作品:《田園》、《如歌的行板》等
5.小說:《紅樓夢》、《西遊記》、《家》、《春》、《秋》等
6.戲劇:《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等
7.自然科學理論的美:
公式,概念、理論等的美在何處?(李政道等對美的討論)
它們必須它們所描繪的世界圖景,並且為人所感知,方可成為美的對象。(趙鑫珊有關論說)

二、感染性
美直接訴諸人的情感,或喜愛、或激動、或崇敬,使人在精神上獲得一中極大的愉悅和滿足:
配樂詩朗誦:[匈牙利]裴多菲《我願意是激流》
[俄國]西蒙諾夫:《等著我吧…》
音樂片段: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美的東西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就在於他體現了人的東西,尤其是體現了人的情感生活。

三、客觀性
一切美的事物都具有客觀物性因素,這些物性因素在引起人的審美愉悅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人們之所以選擇這個事物,而不是那個事物作為美的對象。

『伍』 電影《茶花女》的美學賞析

《茶花女》的義大利名稱為Traviata,原意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譯作"茶花女"。歌劇描寫了十九世紀上半葉巴黎社交場上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奧列塔。她名噪一時,才華出眾,過著驕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卻並沒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風,是一個受迫害的婦女形象。雖然她贏得了阿爾弗雷德·阿芒的愛情,但她為了挽回一個所謂"體面家庭"的"榮譽",決然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使自己成為上流社會的犧牲品。 這部根據小仲馬的名著改編的影片,是嘉寶主演的傳世這作。它描寫的是一個妓女的高尚愛情。片中的茶花女是一個高級妓女,她以自己的美貌向玩弄她的闊佬 們進行無可奪何的報復,弄得他們一個個傾家盪產。當她碰上真心愛她,關心她貴族青年阿芒時她動了真情。她寧願洗盡鉛華拋開吃得開手可得的奢華生活,與財產不多的阿芒去鄉間過隱居生活,可是她作為妓女的身份危及了阿芒妹妹的婚姻。最後,在阿芒父母的懇求下,茶花女強忍自己內心的劇痛離開了阿芒,並且在阿芒的誤 解與報復之中懷著對阿芒深埋在心的有死去。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在阿芒的父母像吻女兒一樣吻茶花女的前額時,他感激的老淚洗清了她所有的罪孽,可歌可泣的犧牲精神使她變得崇高如一位聖女。 《 茶花女》描寫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取材於當時巴黎一名妓的真實故事。據考證,這個妓女名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因家境貧困,十五歲出走巴黎,由於她天資聰穎關稅,便開始出入巴黎各大舞場,成了有錢的闊佬、公子哥們獵艷的口肉,以後便靠容貌和肉體換取奢侈的生活享受。終國過度的暴飲、狂歡和不分晝夜的肉慾縱橫而染身肺癆,吐血而死,二十三歲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小說的主人公瑪格麗特本是一位貧窮的鄉下姑娘,為謀生來到巴黎,不幸落入風塵,做了妓女,染上了揮霍錢財的惡習;她瘋狂地尋歡作樂麻痹自己,但內心卻討厭這種空虛的生活。這個依舊保持有純潔心靈的淪落女子,嚮往真正的愛情生活,後來被阿爾芒的一片赤誠之心所感動,彼此深深地相愛,在遠離巴黎市區的鄉間過起美滿的田園生活。瑪格麗特受到創傷的心靈也開始癒合,並決心徹底改掉過去的習慣,永遠和阿爾芒在一起,享 受一個正常女人的真正生活。不幸阿爾芒父親的出現粉碎了她的美夢,他的虛偽、自私再一次把瑪格麗特推入災難之中。她被迫離開了阿爾芒,事後遭到阿爾芒不明真相的種種侮辱和傷害,終因心力交瘁,飲恨黃泉。

『陸』 作品的美學特色包括哪些方面

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

研究對象如果按分類則如下: (1)、美,如美的產生、發展;美的本質、特徵、功能;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美的形態;內容美、形式美等美的組成因素及其規律;(2)、審美,如審美心理,審美意識,美感的發生、發展、性質、特徵及其規律;(3)、美的創造,如現實美、藝術美的創造規律、發展規律、鑒賞規律等;(4)、美學范疇,如丑、崇高、悲劇性、喜劇性等范疇的審美特性、發展規律及其同美的關系等;(5)、美育;(6)、美學自身。

美的特性
形象性
1.詩歌中形象的朔造: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更闌靜,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樓台,透出了凄風一派。 2.雕塑作品:《拉奧孔》等 3.繪畫作品:《蒙娜麗莎》等 4.音樂作品:《田園》、《如歌的行板》等 5.小說:《紅樓夢》、《西遊記》、《家》、《春》、《秋》等 6.戲劇:《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等 7.自然科學理論的美: 公式,概念、理論等的美在何處?(李政道等對美的討論) 它們必須它們所描繪的世界圖景,並且為人所感知,方可成為美的對象。(趙鑫珊有關論說)
感染性
美直接訴諸人的情感,或喜愛、或激動、或崇敬,使人在精神上獲得一中極大的愉悅和滿足: 配樂詩朗誦:[匈牙利]裴多菲《我願意是激流》 [俄國]西蒙諾夫:《等著我吧…》 音樂片段: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美的東西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就在於他體現了人的東西,尤其是體現了人的情感生活。
客觀性
一切美的事物都具有客觀物性因素,這些物性因素在引起人的審美愉悅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人們之所以選擇這個事物,而不是那個事物作為美的對象。
編輯本段美的特徵
美是人的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真與善的內容同和諧的形式相統一的,豐富獨特的,能引起人的愉悅心情的生活形象。一般說來,美具有下列幾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特徵:
(一)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二)形象性與理智性的統一; (三)真實性與功利性的統一; (四)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

『柒』 2018公務員考試言語理解文段閱讀題怎麼提高准確率

文段閱讀一直以來是考生最犯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准確率相較於邏輯填空高。考生情況簡單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了節省時間匆匆瀏覽文段大意,沒有理清楚文章思路沒有把握住文章的主旨,面對選項憑感覺;一類,逐字逐句的對文章進行分析,充分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主旨要點,但是花費很多時間,導致後面題目沒有時間做。這兩類都是考試中做應該避免。
解題技巧:
其一,抓核心話題詞
一段文字總是圍繞這一個核心話題展開,在文段中集中找到這些核心話題詞語就能夠快速的篩選選項,做出正確選擇。
例4、法國人談起中國人心目中的法國文學,總忍不住用一種輕蔑的口吻說:「你們喜歡《茶花女》。」在法國人眼裡,喜歡大仲馬還算有些品味畢竟他有一部《基督山伯爵》,有《三個火槍手》,小仲馬有什麼呢?只不過寫了一個交際花而已,法國文學是法國人的驕傲在世界文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僅喜歡《茶花女》,顯而易見是對法國文學的不尊重,《茶花女》在中國成為一種流行,差不多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當時正趕上戊戌變法失敗,人心沮喪,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將就看胡亂小說,「茶花女」在中國本土的誕生,是生逢其時。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茶花女》在中國的流行有一定的社會背景
B.對文學作品的喜好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品味
C.評價文學作品要結合其誕生的時代背景
D.中國人和法國人的文學審美現存在區別
【答案】A。解析:文段主要講述了為什麼在法國不被認可的《茶花女》,在中國卻能流行,最後一句點明原因——生逢其時,即有一定社會背景。故答案為 A。本題也可通過主題快速排除。文段一直圍繞《茶花女》這一主題來論述,而選項中只有 A 項有主題詞《茶花女》,故為正確答案。
其二,抓關聯詞
在一段話語中往往存在句間話語的關聯,通過關聯詞可以快速的鎖定文段的重點,例如轉折的關聯詞,句間轉折之後,那轉折後必然是重點,作者意在強調的也必然在轉折之後;其次因果關聯詞,既然表示的因果關系,一般情況重點在結果部分。同時也應該注意的是如果結果是一個客觀事實,那作者的重點就應該強調是因果之間的關聯性。
例5、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傳統文化與當代人的距離正在拉大。恢復傳統文化,絕不是簡單地蓋幾座仿古建築、或穿上漢服、行幾個跪拜之禮就足矣。從歷史角度來看,琴棋書畫,詩香茶花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是生活美學,生命態度與生活方式構築而成的有機整體。因此,傳統文化只有與現代生活相融合才能重新煥發,其復興才有意義。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必要性
B.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可能性
C.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途徑
D.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前景
【答案】A。解析:文段的行文脈絡為「分析--提出對策」,可知文段中「傳統文化只有與現代生活相融合才能重新煥發,其復興才有意義」較重要,其中說到了一種條件關系,故答案可直接選出為A。
其三,抓中心句子
在文章生成的來看,為了表達一定的觀點。行文結構上必定沿著一定的邏輯順序展開。一般行文順序無外乎這樣幾種:首句提出觀點+舉例論證或者道理論證/具體分析闡述,那麼觀點句必然在首句,此時只要關注首句即可;具體事實介紹+得出結論或者提出對策,這種結構中觀點句必然出現在尾句中,此時只要關注尾句就可以把握文段主旨。正確選項就是對重點的同義轉述。
例6、社會重視老年工作,關注的重點在幫助老年人解決他們做不了的各種事情上,這自然是對的,但同時還需要關注老年人自己還能做什麼。發現、發覺老年人自己還能做什麼,加以支持,提供條件和方便,進行組織引導,這不僅可以增加老年人對社會、家庭的貢獻,減輕他人的負擔,更有利於老年人身心愉快、健康長壽。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組織引導老年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幫助其樹立生活信心
B.關注老年人更應當組織引導老年人實現老有所為
C.老年人實現老有所為可以減輕社會家庭負擔,利於長壽
D.老年工作的重點是幫助老年人解決他們做不了的事情
【答案】B。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關注老年人除了幫助他們解決不能做的事,還需要關注他們能做的事;接著指出這么做的益處。中心句為第一句,D 項不合文意,排除;文段是從「社會重視老年工作」的角度來展開的,即重在指出社會應該怎麼做,而 C 項側重於老年人應怎麼做,排除。A 項迷惑性比較大。比較 A、B 兩項,B 項「關注老年人」與文段的「社會重視老年工作,關注的重點在……,但同時還需要關注……」的表述更貼近,故 B 項更貼合文意,為正確答案。

『捌』 《茶花女》的文學價值

「任何文學,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這是小仲馬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
1823年,大仲馬在巴黎與縫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貝同居,次年生下小仲馬卻由於嫌拉貝身份卑微而拒不娶她為妻。小仲馬就成了私生子,靠母親辛勞撫育,直到7歲才在法律上獲得父親承認。身為私生子的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歧視和譏諷,心靈上留下難以癒合的創傷。其對受辱被棄的女性感情也開始偏向。1844年9月,小仲馬與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一見鍾情。瑪麗出身貧苦,流落巴黎,被逼為娼。她珍重小仲馬的真摯愛情,但為維持生計,仍得同闊老們保持關系。小仲馬一氣之下與之絕交而出國旅行。1847年小仲馬回國,得知只有23 歲的瑪麗已經不在人世,她病重時昔日的追求者都棄她而去,死後送葬只有兩個人。她的遺物拍賣後還清了債務,餘款給了她一個窮苦的外甥女,但條件是繼承人永遠不得來巴黎!現實生活的悲劇深深地震動了小仲馬,他滿懷悔恨與思念,將自己囚禁於郊外,閉門謝客,開始了創作之旅。一年後,這本凝集著永恆愛情的《茶花女》問世了。
根據一般的善惡有報的觀念,一個美麗的靈魂,應該有一個美好的歸宿。但是她的本性美和社會惡對她的打擊反差太大,簡直慘不忍睹。但是,她受到的折磨愈非人,命運愈悲慘,遭遇愈無辜,她得到的同情也就愈強烈,她的美的追求也就愈徹底。
作者沉重的情感與明顯的審美態度使瑪格麗特的悲劇色彩更加濃重,她越是要保持自己,她越要追求自己的愛情,越是被鄙棄,作家越是想要成全她的愛情,她受到的傷害就越大,悲劇力量就越強烈。
生活已成審美本身,那就不能按生活的原樣來生活,而應該按作品的需要來處理。而美是危險的,因為美排斥平淡中庸,美需要多姿多彩,就像北島說的「渴望燃燒/就是渴望化為灰燼」,因此很少有人膽敢把美學引入生活,人們通常在藝術作品中進行審美活動,完了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這是「美在於距離」的真諦)。就像人們激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但是一般都採取「好死不如賴活」的策略來對付人生。瑪格麗特不是常人,他窺透了這些奧秘,決定選擇為美獻身的人生道路。
將人生的痛苦當作一種審美現象進行觀照,同時也就意味著是一種從藝術的視野而不是從道德評價的視野來觀察和感悟生命的審美的人生態度。如果我們能夠化悲痛為力量,換一個角度來審視人生的挫折和痛苦,換一個角度來審視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將這些人生歷練作為一種難得的財富加以咀嚼和收藏,則能夠從人生的風浪中變得成熟,或許這樣的人生才算真正的有意義,能夠真正做到這些的人才算真正的活過。這就是審美的最高境界。

『玖』 怎樣學習美學

美學的概念由於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 既可以採取哲學思辯的方法,也可以借鑒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因此
美學不隸屬(包括以上的)任何其它學科;而「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等等詞彙,是人們對「事物」給予的「美學」概念;事物的美先於人的思維而存在,人對事物產生美的感覺不需要進行哲學分析等等思維活動,而人要表達這個感覺的時候,才啟動思維程序用於選擇表達方式、詞彙等等,這才出現(語言)概念問題,因此可知「美」不是人「想」出來的,表達美的方法才涉及人的思維,而「美學」是對「美」作學術解釋、研究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
獨立的學科。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isthetiko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傳統美學的任務,是研究藝術作品作為「美」的永恆的不變的標准。德國理想主義的形而上學美學被認為是當時唯一標準的美學。在此條件下,
發展出兩個分支:心理美學和美學。美學(感性)的認知在很長的時間被認為是理性認知的對立面。這個觀點被現代的新觀點所取代, 即這個對立面是不存在的,
理性的認知是必然通過感性的認識過程而被認識的。即使尖銳的邏輯學也能同時成為很高的審美價值。

編輯本段詞語來源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定義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或者「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美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是從1750年鮑姆加登出版的《美學》一書開始的,但它的產生建立在自古希臘以來歷代思想家關於美的理論探討之上,是以往美學理論的體系化、科學化。而古希臘以來的美學理論探討又建立在人們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基礎之上,是人們審美活動的哲學反思。因此,我們要了解美學就必須回到它的源頭去,開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學和藝術史告訴我們:人類自脫離動物以來就開始了審美欣

相關書籍《西方美學史》
賞和審美創造活動。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石珠、獸牙、海蚶殼等染上紅、黃、綠等各種不同的顏色佩帶在身上。不僅原始人的裝飾品能見出人類這種早期的審美活動,尤其原始藝術更是集中反映了人類早期審美活動。據文字記載和留下的圖案推測,原始藝術有詩歌、舞蹈、音樂等,但現已盪然無存。惟洞穴壁畫與陶器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兩項原始藝術記錄。前者主要以各種動物為題材,生動細致,色彩絢麗。後者不僅造型優美、圖案豐富,而且色彩對比鮮明。

人們總是先有了某種生活、某種現象,爾後才開始思考、探討,並在思考、探討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學科。對人類早期審美現象的思考、探討始於古希臘。那時的畢達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大哲學家都參與了美的探討和爭論。但他們關於美的觀點、見解常常和他們關於真、善的認識混在一起,成為他們哲學思想、道德思想、神學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想的附庸。另外,當時也沒有一部美學專著。思想家們的美學觀點夾雜在政治、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甚至史傳、書札、批註等論著中。人們還沒有從那些混雜交織的思想體系中為美學尋找出一個獨立、特殊的研究對象。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葉以前。

18世紀以後,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和文藝學等近代學科進入了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尤其是與美學密切相關的哲學,自近代以來發生了認識論轉向,為美學學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歷史條件。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鮑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第一次把美學和邏輯學區分開來。在嚴格規定了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形成概念和進行推理的抽象思維的同時,也給美學規定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並寫出了美學專著,初步形成了美學學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討了美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故此,美學學科誕生,而鮑姆嘉登也因此成為美學之父。

鮑姆加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國普魯士哈利大學的哲學教授。他關於美學的主要觀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他把美學規定為研究人感性認識的學科。鮑姆加登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認識有邏輯學,研究人的意志有倫理學,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當於人感性認識則應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感性學」,後來翻譯成漢語就成了「美學」。1750年鮑姆加登正式用「Aesthetic」來稱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認識的一部專著。他的這部著作就被當作歷史上的第一部美學專著。二是鮑姆嘉登認為:「美學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

美學何以與感性認識相關?鮑姆加登的老師的老師、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對此有一段生動的解釋,他說:畫家和其他藝術家們對於什麼好和什麼不好,盡管很清楚地意識到,卻往往不能替他們的這種審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問到他們,他們就會回答說,他們不歡喜的那種作品缺乏一點「我說不出來的什麼」。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卻說不出個中緣由,在萊布尼茲和鮑姆加登看來就屬於一種模糊的、混亂的感性認識。

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的發展

經歷了德國古典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西方近現代美學三個重要階段。

在德國古典美學階段,康德和黑格爾對美學卓有貢獻,形成了美學學科產生以來第一個,也是西方美學史上的第三個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稱於世,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提出並論證了一系列美學根本問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美學理論體系。康德之後,黑格爾把德國古典美學推到了頂峰,成為德國古典美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美學以前的西方各美學思潮的集大成者。

馬克思雖不曾寫有專門的美學著作,但他在其他許多著作中論及了大量的美學問題,尤其是他把實驗的觀點引入美學研究,從而把關於美的探討建立在主客體辨證統一的基礎上,為美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19世紀中葉以後,美學發展流派紛呈,但總的來說有一重要傾向,即逐漸脫離了「美是什麼」的純哲學討論,而側重於「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如何」這種審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學逐漸變成一種經驗描述科學。這便是美學史上所說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歷史轉型。20世紀的美學更是形成一股強烈的反傳統潮流。它一方面是對傳統形而上學的反叛和對經驗實證方法的張揚,另一方面是對理性主義的反叛和對人的非理性的張揚,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科學主義美學與人本主義美學兩大思潮。近現代西方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學思潮有德國費希納的「實驗美學」、英國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國杜威的「經驗美學」、義大利克羅齊的「形象直覺說」、英國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德國李普斯的「移情說」、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論以及後來的分析美學、現象學美學、存在主義美學、接受美學等等。

編輯本段研究對象
盡管鮑姆嘉登在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美學的研究對象,但他的意見並沒有在學術界獲得一致響應。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究竟研究什麼」一直是一個引起熱烈爭議的問題。但迄今為止基本形成了三種傾向性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於美學研究的中心。

總之,以上關於美學研究對象的各種意見雖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難以取得學術界的公認。我們基本傾向於第一種意見,因為以美本身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一來比較符合美學學科的性質;二來無論是藝術還是審美經驗的解釋,都有賴於美本身的解釋。但傳統思辨美學把對美本身的研究置於主客對峙的思維模式中,套用技術理性的方法,這是我們所不能贊同的。其最終結果只會象現代西方美學那樣導致美學學科本身的危機和消解。

當代的國際美學研究更傾向於藝術研究,甚至將美學稱作藝術哲學,因為對當代的藝術不能進行研究或闡釋,是驗證當代的美學的有效性的標志之一,特別是當代藝術的形形色色已經完全不是傳統的美學含義所能定義。「美」已不是當代美學的核心概念,這是美學需要注意的,否則將會使有生機的美學研究引向文字游戲的陷阱。

研究對象如果按分類則如下:

(1)、美,如美的產生、發展;美的本質、特徵、功能;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美的形態;內容美、形式美等美的組成因素及其規律;(2)、審美,如審美心理,審美意識,美感的發生、發展、性質、特徵及其規律;(3)、美的創造,如現實美、藝術美的創造規律、發展規律、鑒賞規律等;(4)、美學范疇,如丑、崇高、悲劇性、喜劇性等范疇的審美特性、發展規律及其同美的關系等;(5)、美育;(6)、美學自身。

編輯本段與其他學科關系

美學與哲學
在與美學相關的學科中,美學與哲學的關系最為密切。美學本身就是一門哲學性質的學科。這是因為:

美學的基本問題就是一個哲學思辨性質的問題。任何理論的形成及其性質取決於它的提問以及提問方式。美學產生於柏拉圖之問:「美是什麼?」這里所問的美,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這種把人的注意力從雜然紛陳的感性現象引向統攝一切的抽象的本質,從變動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恆久不變的美本身,顯然是遵循了古希臘形而上的哲學傳統。同時,美學學科體系的構建也深受當時哲學的影響,其學科框架、理論範式以及思維方式都帶有同時代的哲學印記。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歷史上的大美學家幾乎都是大哲學家,而較少是文學家或藝術家。最後,西方現代美學與哲學的復雜關系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美學與哲學難以分割的關系。表面看西方現代美學拒斥哲學,但它所拒斥的其實只是西方傳統哲學,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現代哲學。

美學與倫理學
美學與倫理學的關系是由美與善的關系所決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嚮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

從歷史上看,凡是美的對象在倫理學意義上亦是善的,這尤其表現在社會美領域里。社會美的內容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以美的形式來表現善。

美與善盡管聯系密切,但並非可以等同,美並不就是善。譬如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鍾人,外表醜陋,但內心善良。美的事物更側重於人精神的愉悅,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對象與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聯。

美學與心理學
劉勰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英國詩人濟慈說:「美是一種永恆的愉快」;

美國美學家桑塔耶納說:「美是在快感的客觀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觀化了的快感」;

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總是伴隨著各種心理活動——情感、愉悅、想像等。李白的詩:「寒山一帶傷心碧」,其中「寒」、「傷心」,就不是純客觀的摹寫,而是心情的表達。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美的發生離不開人心理因素的參與。因而美學與心理學密切相關。

19世紀以來西方美學對審美體驗和心理功能的強調,各心理學流派對美學研究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美學研究對心理學的依賴。

美學與文藝學
美學與文藝學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即文學藝術。因此,它們研究的問題常常會有某些交錯,譬如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創造和審美欣賞的一般規律等既是美學又是文藝學所要研究的問題。

但美學相對與文藝學而言,更帶有一般性,它探討文學藝術的本源,為後者提供理論範式和思維方式。而文藝學則更多的關注具體的文學藝術經驗和現象,它可以為美學研究提供豐富的經驗材料。

編輯本段研究任務
美學的研究任務除了它作為一門學科,應揭示和闡明審美現象,幫助人們了解美、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的一般特徵和規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美學學科本身,並從而提高人的審美欣賞能力外,針對當今社會,它尤其還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審美化,亦即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棲居"。美學是一門超世俗功利的學問,它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和追求。但它又與哲學不同,它把這種終極關懷和追求溶入詩意之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去打動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當今技術文明和商業文明,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離形而上,這無論於社會還是於人本身都是令人擔憂的。美學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脫世俗的平庸和鄙陋,從而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關於美學研究的任務問題,自鮑姆加登建立美學以來,就有不同的意見和爭論。主要有四種意見:


鮑姆嘉通認為,美學對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完善。他說:「美學的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單就它本身來看),這就是美;與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認識的不完善,這就是丑」。「美,指教導怎樣以美的方式去思維,是作為研究低級認識方式的科學,即作為低級認識論的美學的任務。」這就是說,作為低級認識論的美學,它的任務就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完善,也就是美。雖然鮑姆嘉通認為美學是研究美的,但他卻並不排斥藝術,而且以藝術為研究的主要內容,他說:「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是美的藝術的理論。」


黑格爾認為,美學對象是研究美的藝術。他說:美學的「對象就是廣大的美的領域,說的更精確一點,它的范圍就是藝術,或毋寧說,就是美的藝術。」他所說的美並非一般的現實美,而是藝術美。他認為美學的正當名稱是「藝術哲學」,更確切的說是「美的藝術的哲學」。根據美學是「美的藝術的哲學」這種名稱,就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學研究的領域之外。但黑格爾也研究自然美,他之所以研究自然美,是因為自然美是心靈美即藝術美的反映形態。

三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爾派美學的同時,非常強調對現實美的研究,強調藝術對現實的美學關系。但他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不是美,而是藝術。他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中寫道:「美學到底是什麼呢?可不就是一般藝術、特別是詩底原則的體系嗎?」在對藝術的研究時,應包括美學意義的美,但藝術不局限於美,因為美學的內容應該研究藝術反映生活中一切使人感興趣的事物。他認為美學如果只研究美,那麼像崇高、偉大、滑稽等等,都包括不進去。美學對象大於美,而應該包括整個藝術理論。

四 認為美學史研究審美心理學的。屬於這一學派的美學有:「移情說」、「心理距離說」等。這派美學所側重的研究的問題是: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至於「什麼樣的事物才算美」也就是美得本質問題在他們看來還在其次。什麼是美感經驗呢?美感經驗就是我們在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時的心理活動。例如在研究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引起我們的美感時,重要的不是研究花、鳥的生活和本身的特點,而是研究花、鳥引起人的心理活動(驚心、濺淚)的特點。花、鳥所以成為審美對象,是由於美感經驗中心理活動的結果。因此,這派認為美學最重要的任務就在於分析種種美感的經驗。這是近代心理學的美學的最主要研究對象。

------------------摘自《美學原理》 楊辛甘霖
北京大學出版社

編輯本段研究方法
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採取哲學思辯的方法,也可以借鑒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

編輯本段美的特性

形象性
1.詩歌中形象的朔造: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更闌靜,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樓台,透出了凄風一派。

2.雕塑作品:《拉奧孔》等

3.繪畫作品:《蒙娜麗莎》等

4.音樂作品:《田園》、《如歌的行板》等

5.小說:《紅樓夢》、《西遊記》、《家》、《春》、《秋》等

6.戲劇:《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等

7.自然科學理論的美:

公式,概念、理論等的美在何處?(李政道等對美的討論)

它們必須它們所描繪的世界圖景,並且為人所感知,方可成為美的對象。(趙鑫珊有關論說)

感染性
美直接訴諸人的情感,或喜愛、或激動、或崇敬,使人在精神上獲得一種極大的愉悅和滿足:

配樂詩朗誦:[匈牙利]裴多菲《我願意是激流》

[俄國]西蒙諾夫:《等著我吧…》

音樂片段: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美的東西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就在於他體現了人的東西,尤其是體現了人的情感生活。

客觀性
一切美的事物都具有客觀物性因素,這些物性因素在引起人的審美愉悅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人們之所以選擇這個事物,而不是那個事物作為美的對象。

編輯本段美的特徵
美是人的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真與善的內容同和諧的形式相統一的,豐富獨特的,能引起人的愉悅心情的生活形象。一般說來,美具有下列幾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特徵:

(一)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二)形象性與理智性的統一;

(三)真實性與功利性的統一;

(四)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

現代美學概述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美就開始萌芽,繼而產生、發展,歷經幾十萬年。

從原古人的刀傷劍痕、泥土文身、獸皮裹身,到頸部掛滿了貝殼、獸齒,頭上插滿了野雞翎,都表明人們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了美。為原始部落的裝束。

古希臘被認為是西方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美學家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年)在《大希庇阿斯》文章中講述了一個關於美的故事,這是人類最早開始用文字記載關於對美的思考。

故事大約發生在2400多年前。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向詭辯家希庇阿斯發難說:「只要老天允許,你朗誦大作時我一定洗耳恭聽。不過我要向你請教,什麼是美?什麼又是丑?」希庇阿斯顯得有些傲慢,自鳴得意地說:「這個問題太小了,簡直是微不足道,比這個難得多的問題我都可以教你,我可以教你把一切反駁者都不放在眼裡。」蘇格拉底裝作很高興:「那麼還是先向你請教美到底是什麼?」希庇阿斯有些忘乎所以,似乎在教訓人:「我來告訴你什麼是美,請你記住了,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蘇格拉底有些哭笑不得,但卻裝出贊同的樣子說:「太美妙了。可是我的論敵如果問,凡是美的東西之所以美,是否有一個美本身的存在,才稱那些東西為美呢?如果我回答說,一個年輕漂亮小姐的美,就是使一切東西都為其美的。這樣可以嗎?」希庇阿斯答道:「他敢否認漂亮小姐的美嗎?」蘇格拉底進一步假問道:「那麼,一匹漂亮的母馬,一把漂亮的豎琴,一個美的湯罐不也是美的嗎?」希庇阿斯顯得有些招架不住了:「太不像話了,怎麼能在談正經話題時,提出這些粗魯的問題!」還嘟囔著說:「漂亮的母馬還是不如年輕的小姐美。」蘇格拉底抓住話頭,窮追不舍:「最美麗的年輕小姐與女神相比不也是丑的嗎?」希庇阿斯像泄了氣的皮球。

編輯本段美學發展的四個階段
(1)胚胎階段。在原始時代,原始初民開始在勞動中創造出原始的藝術,表現出對自然、社會、藝術的原始審美意識,初具美學思想的萌芽。

(2)形成階段。進入文明時代以後,隨著生產力、生產方式、思維能力以及科學、藝術的發展,美學思想逐步明晰化、自覺化、理論化,並以文字記載於哲學、文藝學、倫理學、教育學等文獻之中。中國的孔子、老子、孟子、莊子、王充、劉勰、蘇軾、李漁、王夫之等都提出了具有獨創性的美學思想。在外國,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文藝復興後的博克、休謨、笛卡爾等哲學家,布瓦洛、萊辛等文藝理論家,狄德羅等啟蒙主義者,都為美學學科的誕生作了理論的和實踐的准備。1750年鮑姆加登正式提出了建立美學學科。

(3)系統發展階段。從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德國康德建立了主觀唯心主義的美學體系。黑格爾建立了客觀唯心主義的辯證的美學體系。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使舊唯物主義美學發展到最高階段。馬克思主義美學論證了勞動實踐創造美,人化的自然,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審美意識和藝術是對現實的能動反映等美學的根本問題,使美學逐步建立起真正科學的體系,並日趨成熟。

(4)現代發展階段。從19世紀中下葉開始。進一步將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綜合研究與分門研究、理論探討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衍生出哲學美學、藝術美學、心理學美學、技術美學、生活美學等多種分支學科,出現了現代人本主義、現代科學主義、美學思潮和實驗美學、完形心理學美學、精神分析學美學、實用主義美學、自然主義美學、表現論美學、語義學美學、分析美學、現象學美學、直覺主義美學、形式主義美學、結構主義美學、存在主義美學、解釋學美學、接受美學、符號論美學等多種流派,而馬克思主義美學也有了新的開拓和長足的發展。

編輯本段美學存在的意義
美學是人類社會實踐、審美實踐、創造美實踐的產物,是對人類、個體的歷時性、共時性審美、創造美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它對於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發展,尤其對於文學藝術的繁榮,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於開展美育,促進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提高審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改造社會,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相關書籍
《美學原理》克羅齊(意)朱光潛 譯

熱點內容
綠植婚紗草 發布:2025-05-12 16:09:14 瀏覽:964
生宣工筆牡丹 發布:2025-05-12 16:04:06 瀏覽:636
上譯茶花女 發布:2025-05-12 15:01:24 瀏覽:121
國家級茶花 發布:2025-05-12 14:55:08 瀏覽:250
卉苑鮮花 發布:2025-05-12 14:05:48 瀏覽:610
對一朵花的微笑 發布:2025-05-12 13:53:36 瀏覽:318
芬迪櫻花香水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845
童真與花藝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942
玫瑰能放多久 發布:2025-05-12 13:20:13 瀏覽:464
炫舞七夕抽獎 發布:2025-05-12 12:57:30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