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喜歡梅花的詩人

喜歡梅花的詩人

發布時間: 2025-10-02 00:03:03

『壹』 古人誰最喜歡梅花

古人喜歡梅花的人很多,很多文人墨客都喜一梅花作詩詞,其中最喜歡梅花的應屬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說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梅,「獨天下而春」,作為傳春報喜、吉慶的象徵,從古至今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物。「梅具四德,初生為元,是開始之本;開花為亨,意味著通達順利;結子為利,象徵祥和有益;成熟為貞,代表堅定貞潔。」此為梅之「元亨利貞」四德。梅開五瓣,象徵五福,即快樂、幸福、長壽、順利與和平。
早期,人們對梅花的認識主要局限在梅子的實用性上。如殷商文獻《書經·說命》中有「若做和羹,爾惟鹽梅」。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出現了「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人們稱梅為「嘉卉」已反映出對梅花的欣賞態度。晉代的清商曲辭《梅花落》中,開始描述「梅花落已盡,柳花隨風散。嘆我當春年,無人相要喚」,感嘆春光易逝。進入南北朝後,曾出現壽陽公主「梅花妝」的故事和陸凱折梅贈友人報春傳情的詠梅名句「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天所有,聊寄一枝春」。唐以前,詠梅詩數量不是很多,但可見人們已從物質的實用性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感受了。唐五代時期,由於當時的自然氣候和社會的安定民生發展,梅花的栽培技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種梅詠梅活動逐漸升溫,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詠梅作品大量涌現。如唐王李世民的「送寒余雪盡,迎歲早梅新」詠梅絕句,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一大批詠梅詩人,以不同的心態和審美觀寫下了流芳千古的詠梅佳句。
宋、元時代,梅花文化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文化上,梅詩、梅文、梅書、梅畫紛紛問世,其作品之多為歷朝歷代之最,梅花也於此時確立了百花獨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詩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別出"梅花"為一類。梅詞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其梅花詩詞甚多,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的詩句,更是傳神佳句。余如北宋的蘇試、秦觀、王安石等,南宋的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詩詞傳世。由於文人墨客、士大夫階層的閑情雅趣促進了私家園林的興起,各地紛建梅園,遍植梅樹、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賞梅景觀的引導效應,使喜梅、植梅、賞梅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梅畫作品日漸豐富,涌現出一批擅畫梅花的大家,如高僧華光寺長老仲仁、趙佶、楊無咎、馬遠、趙孟堅等。《全宋詩》中,梅花題材的文學作品有4700多首,《全宋詞》中詠梅詞1120多首。
明清兩代是梅花文化的發展期,明代詠梅之風有增無減,楊慎、焦宏、高啟、唐寅諸名家,俱有梅花詩;徐渭、姚淶、劉基等,則均有梅花文賦。另一方面,書、文、詩、畫等文化層面也有新的發展和提升。如在詠梅詩創作上,明清兩代也是人才輩出,徐渭、高啟、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詩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無論在詩的意境、內涵或是審美觀念上都有獨到的創新成就。在繪畫創作上「揚州八怪」等,尤以金農、李方膺為代表建樹起座座詠梅畫梅的高峰。

『貳』 雪戀梅花梅不知,這首詩是誰寫的

梅花愛雪雪不知,

開在雪中做情痴。

芳心碎落三千瓣,

片片香魂皆成內詩。

這首《梅花容詩》,是由現代自由詩人黃友才所撰寫,並於11月19號在抖音首發,一經發布,就取得了很好的反響,並火速上了熱門,眾多粉絲紛紛點贊轉發,可謂是好評如潮。

古往今來,眾位詩人們對冬季的寒梅景色情有獨鍾,名詩佳句也是數不勝數,梅花和冬雪是密不可分的,它們各自綻放,也互相映襯,有雪有梅的詩才堪稱完美,絕對讓人賞心悅目。梅花愛雪雪不知,開在雪中做情痴,這兩句把梅花白雪結合起來,格外富有詩情畫意。

這首吟誦梅花的詩,是黃友才老師對大自然景色有感而發,字字珠璣,句句驚艷,黃友才用清新自然的語言,表達出細膩的感情,意境高雅而深遠,十分耐人尋味。在詩句中,寫出了梅花對雪的愛戀之情,甘心扮演一個情痴的角色。梅花在大雪之中飄然遺落,變成無數的花瓣,而每一片都變成了詩。

『叄』 喜歡梅花的古代詩人有那些

1、北宋的林逋

林逋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後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無子,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他的《山園小梅》一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成功地描繪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風姿,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

2、唐代的杜牧

杜牧創作的五言律詩《梅》緊緊圍繞梅花的美去寫,使梅花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塑造。「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台」。這兩句主要描寫梅花的姿態優美。「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假設梅花長在秦樓的旁邊,它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美做弄玉的大媒人,而不會為他人所見笑,進一步突出梅花的美。

3、清代的李方膺

李方膺是清代詩畫家、官員,能詩,擅畫松竹蘭菊,尤長寫梅。為「揚州八怪」之一。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後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於畫上。

(3)喜歡梅花的詩人擴展閱讀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唐以前,詠梅詩數量不是很多。唐五代時期,由於當時的自然氣候和社會的安定民生發展,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詠梅作品大量涌現。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一大批詠梅詩人,以不同的心態和審美觀寫下了流芳千古的詠梅佳句。

宋、元時代,梅花文化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文化上,梅詩、梅文、梅書、梅畫紛紛問世,其作品之多為歷朝歷代之最,梅花也於此時確立了百花獨尊、群芳之首的地位。

明清兩代是梅花文化的發展期,明代詠梅之風有增無減,楊慎、焦宏、高啟、唐寅諸名家,俱有梅花詩;徐渭、姚淶、劉基等,則均有梅花文賦。

辛亥革命以後,創作的詠梅詩詞和繪畫作品,是空前的,數量上已無法統計。特別是毛澤東、董必武、葉劍英、陳毅等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以偉大的革命情懷和氣概,寫下了不朽的詠梅詩篇,成為梅花文化中的新氣象、新亮點。

『肆』 古代文人墨客分別喜歡什麼花

古代文人墨客分別喜歡:梅花、梨花、桃花、荷花、菊花等。

1、梅花

《白梅》元代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釋義:

白梅生長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傲然開放,不與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在某個夜裡花兒盛開,清香散發出來,竟散作了天地間的萬里新春。

賞析:

詩人以梅自況,借梅花的高潔來表達自己堅守情操,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遠志。

2、梨花

《離思五首.其五》唐代:元稹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

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釋義:

當時百花齊放,我卻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給你這個皮膚潔白如玉的女子。如今我就像那兩三棵樹一樣靜靜地站在江邊,可憐只有一樹綠葉和我一起度過殘春。

賞析:

春天百花爭奇斗艷,詩人摘了梨花,就是因為自己的妻子不像其她女色,不僅賢惠端莊、通曉詩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貴,卻不好富貴,不慕虛榮,就好像那潔白的梨花,靜靜地在枝頭綻放。

可是,妻子已經過世,滿樹的梨花凋謝了,只剩下綠葉,孤零零地度過殘春。詩人把運用比喻的手法,把梨花比作妻子,自己比作綠葉,抒發了對亡妻的無盡懷念

3、桃花

《訴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宋代:黃庭堅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滿江南。雨晴風暖煙淡,天氣正醺酣。

山潑黛,水挼藍,翠相攙。歌樓酒旆,故故招人,權典青衫。

釋義:

桃花盛開,垂柳依依,江南的春色很美。雨過天晴,春風溫暖煙靄淡淡,讓人陶醉。山巒黛綠,水波湛藍,綠水與青山相互映襯著。歌樓酒旗飄動,招人前去。姑且把青衫典當了換酒吧。

賞析:

把最足以作為春天表徵的桃花盛開,柳條垂拂這兩種典型景物描寫出來。美景還要有良辰襯托。宿雨初晴,惠風和暢,煙靄澹淡,著人如酒的天氣。這樣的天氣,使人心曠神怡,正可以游目騁懷,飽覽自然風光。

4、荷花

《淥水曲》唐代:李白

淥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

釋義: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發著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荷花姿態嬌媚好像有話要對我說,卻愁壞了我這個搖船人。

賞析:

荷花是極其嬌柔純凈的花卉,清秀嫵媚,出於污泥而不染,這正像白璧無瑕的少女。「欲語」二字尤其傳神深蘊,人之「欲語」則顯現出剛要張口的樣子,花之「欲語」也正是花苞正欲綻開,花瓣將要張口時的景象。

說其巧妙,不僅是因為此時的花朵最為美麗誘人,還因為她最形象而又恰如其分地象徵著詩中主人公那青春的活力與少女情竇乍開的年齡特徵。大概正是因為客體與主體如此相像契合,才能深深地撥動主體的心弦,觸動了那位盪舟人的春心。

5、菊花

《寒菊 / 畫菊》宋代: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釋義: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並未衰窮。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賞析:

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的同時,攄寫了鄭思肖的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畫的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的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的審美體驗和深睿的哲理含蘊,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悅和生活啟迪。

熱點內容
荷花母親課文 發布:2025-10-02 01:19:19 瀏覽:502
姜盆景圖片大全 發布:2025-10-02 01:07:00 瀏覽:541
丁香耳釘 發布:2025-10-02 01:05:35 瀏覽:741
東洋矮盆栽 發布:2025-10-02 00:54:51 瀏覽:601
落山茶花 發布:2025-10-02 00:52:23 瀏覽:566
茶花的顏色淡 發布:2025-10-02 00:51:30 瀏覽:170
種花荷花 發布:2025-10-02 00:51:29 瀏覽:63
盆栽金絲柳 發布:2025-10-02 00:51:27 瀏覽:668
蘭花街子 發布:2025-10-02 00:34:02 瀏覽:982
荷花大意 發布:2025-10-02 00:25:18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