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的斷句
『壹』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有哪些
一、讀:語文教學之本
語文課的第一要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葉老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見一堂優秀的語文課,是離不開循序漸進地讀的,讀是語文「發展課堂」之本。
1.充分發揮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
小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模仿能力極強。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對朗讀的技巧掌握還不夠,教師在課堂上聲情並茂的范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使學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斷句,如何停頓,以及語氣的變化。高年級的學生盡管掌握了一些朗讀技巧,但教師的范讀仍很必要。好的范讀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直接領略文本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體會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教師該范讀時要范讀,且不可簡單使用錄音代替,失去范讀的直觀作用。實踐證明: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2.充分保證課堂上讀書的時間
語文課上,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則自曉其義也。有效的朗讀勝過教師透徹的講解,所以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去讀,在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課堂上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朗讀。
3.精心設計朗讀的目標和要求
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文質兼美,可讀性強,人文性強。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文章體裁、內容的不同,設計朗讀的目標和要求。說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適用於介紹性的語氣讀,不宜進行朗讀訓練。而敘事寫人的作品,言辭優美,故事情節曲折,感情變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語言華麗,感情色彩濃厚;古詩文和現代詩歌節奏感強,含義深遠。這些題材的文章都適合進行朗讀訓練。一般說來,體現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語句,最能表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教師把這些內容作為朗讀訓練的重點,更能准確地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每段內容進行朗讀訓練的目標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月光曲》最後三個自然段時,是為了啟發想像,體會意境;指導朗讀《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時,是為了領會寫作技巧及表達方法。
4.積極創設朗讀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要使學生越讀越好,越讀越美,教師就必須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創設朗讀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師有效地范讀,多媒體的使用,背景音樂的播放,以及教師根據文章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提示語等。
在引導學生讀《荷花》一課第四自然段時,先聲情並茂地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學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像自己也變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後,我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想像配樂表情朗讀課文,學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麗,對大自然的熱愛之中。引導學生讀《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採用煽情的「挑撥」提示語:「一兒不服曰」、「一兒扯著嗓門曰」、「一兒腳跺地曰」,讓兩組小兒的辯斗愈讀愈激烈,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雖然學生也是在反復地讀,但讀的效果與我們平時機械的讀截然不同。
5.朗讀的形式要多樣化。
朗讀的形式有很多:有齊讀、領讀、輪讀、輕聲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等。一般說來,低年級常運用輕聲讀、齊讀,分角色讀,以增強學生的讀書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年級宜採用個別讀,默讀,有利於靜思默想,潛心思考。一節課中,教師可採用幾種朗讀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種方式為主。
如故事性較強的課文,適合個人朗讀,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對話較多的課文或片段,則適合分角色朗讀,如《陶罐和鐵罐》;節奏感強,感情飽滿的課文,尤其是詩歌,則可進行集體朗讀;而詞句艱深,含義深刻的課文,則需要教師適時范讀或創設情境導讀,如朱自清的《匆匆》。
6.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
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主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加強對朗讀技巧的指導。訓練時引導學生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故事情節來設計重音、停頓、語氣和語速的變化。
二、思:語文教學之魂
語言作為「思想的直接現實」(馬克思語),是人類用以進行思維活動、表達思維成果的載體。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實質上就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輸出思想)和通過語言理解別人的思維(汲取思想)的能力。可見,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具有將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的高度自覺。
例如孫雙金執教《找春天》一課,重在指向表達的思考。課堂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春天為什麼是個害羞的小姑娘呢?然後然後引導學生展開學習。
1.比一比。教師引導學生比較,為什麼不比作老太太?為什麼不比作小夥子?讓學生初步感知比喻要恰當。
2.想一想。教師問學生喜歡把小草比作眉毛嗎?然後引導學生想像,你還可以比作什麼?進行口頭練習: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 吧?讓學生初步感知比喻要奇妙。
3.改一改。剩下的三句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孫老師的語感非常強,當學生說「那是春天的鼻毛吧?」,立刻問學生「你們喜不喜歡?」,讓學生初步感知比喻要美好。
4.拓一拓。教師引導學生拓展想像,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迎風搖擺的柳枝,那是春天的——(生:長發,搖籃,小船……);伸出牆外的紅杏,那是春天的——(生:皮鞋,臉蛋,旗幟……);枝頭鳴叫的黃鸝,那是春天的——(生:音樂,演奏師,歌曲……)。
言語形式就是言語內容,言語內容就是言語形式。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開展指向言語形式的思考,學會提問,學會想像,學會比喻,同時領會其中的情與趣,課堂靈動、智慧而歡樂。
三、寫:語文教學之根
據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在語言學習的早期階段主要是依靠模仿來完成,而作為高級言語形式,文章的寫作同樣需要一個從模仿到創造的發展過程。通過此過程能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獲得較多的寫作知識,有利於學生寫作知識的快速掌握。
1.指導仿寫
仿寫就是仿寫句式,是根據特定的語言情景,按指定的參照對象進行仿造。仿寫要做到緊扣話題,語體和諧,結構一致,辭格相同。最關鍵的是把握語境,理解模仿對象的結構和含義,做到「形神皆像」。仿寫句式思維開闊,又有參照對象,學生有表達的自信和興趣,當然就樂於表達。
2.自由創寫
《語文課程新探》中寫作教學的策略提出「一開始寫作不要過多的條條框框,讓他們放開手腳去寫,消除寫作的畏難情緒。讓他們易於動筆,能說出來就能寫出來。」這實際上就是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樣寫就怎樣寫,不受文體束縛。學生普遍怕作文,為了打消怕的心理,老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要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給他們充分發揮的空間,寫他們自己最拿手的文體:日記、書信、童話、寓言、散文、小說、應用文等都可以。只要是學生的真話、實話、心裡話,老師都應該肯定和鼓勵,哪怕在老師看來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貴的。因為不受文體限制,學生就有話可寫,易於動筆,從而消除了寫作的畏難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