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黃梅花山聖

黃梅花山聖

發布時間: 2025-09-04 15:08:38

梅花山的景區

梅花山虎園
中國虎園位於福建省上杭、連城、龍岩三縣(市)交界處,方圓220多平方公里的梅花山,境內絕大部分為原始森林,植被群系30多個,其中列入國家第一本《紅皮書》保護的珍稀植物19種;森林動物中列入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華南虎、金錢豹等 26種,1985年被列入國家A級自然保護區。與地球上其他地方乾燥炎熱的回歸荒漠帶相比,它是世界上罕見的動植物資源基因庫,被海內外專家贊譽為回歸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
為拯救瀕臨滅絕的珍稀虎種——華南虎,1998年9月,福建省龍岩市從蘇州動物園引進二雄一雌3隻華南虎進行野化豢養,率先在全國啟動了梅花山華南虎保護工程。2002年一開春,該市又注入巨資在梅花山腹地的茶盤洞建立 7000畝的中國龍岩梅花山華南虎園,再次從廣西桂林熊虎山莊引進二雌一雄3隻華南虎,以增加老虎種源,防止近親繁殖。如今,在古木蔥郁、峭崖嶙峋的梅花山虎園,久違的華南虎嘯聲和獼猴、梅花鹿等國家一二類保護野生動物的歡叫聲,讓野生動物保護專家和遊人興奮不已。
梅花山華南虎拯救工程分三期進行,總投資約1.2億元,到2010年,梅花山虎園經過人工繁殖、半野化、野化豢養的華南虎數量將達到100隻。屆時,梅花山可望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梅花山華南虎自然保護區。
梅花山基本情況介紹
梅花山自然保護區於1985年4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福建省龍岩市新羅、上杭、連城三縣(區)交界地帶,總面積22168.5公頃,是福建著名的天然林區,位於武夷山脈南段與博平嶺之間的玳瑁山的主體部分,俗稱梅花山十八洞 。
留與子孫後代的凈土
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地處中亞熱帶南緣,氣候具有從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的特點,是福建三大水系閩江、汀江、九龍江的發源地,被稱為 八閩母親山 。由於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獨特,不僅形成龍岩中心城市冬暖夏涼的優越氣候,有閩西天然空調之稱,而且是閩西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薈萃許多珍貴的生物物種和新種,被中外生態學專家譽為北回歸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 、野生動物避難所 、生物物種基因庫 。尤其是經過中外專家調查論證,被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列在世界十大瀕危物種之首、我國特有的華南虎,仍在這里生存繁衍,被專家確認為是華南虎現存數量最多、活動最頻繁的區域 ,被稱作是華南虎的故鄉 、華南虎最理想的棲息地 。
由於梅花山地理位置相對隔離,歷史上人為干擾破壞極少,因此森林大部呈原始狀態,是福建為數不多的生態保護相對完整的區域,是閩西地區天然林最集中的地區。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享有較高聲譽。1992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同我國林業部在北京聯合召開的中國自然保護區優先領域研討會上,梅花山因生態保護完整,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被列為具有國際意義的世界A級自然保護區之一。1994年9月,我國政府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梅花山自然保護區被列入中國優先保護生態系統名錄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優先保護區 。保護區成立以來,已接待前來考察的外國專家十餘批,他們在考察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後,對梅花山的生態環境大加欣賞,稱梅花山是自然保護的傑出典範和留與子孫後代的凈土 。
北回歸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
梅花山自然保護區位於東經116°45′25″~116°57′33″,北緯25°15′14″~25°35′44″,地球上與之同緯度的其它地區,大都是荒漠地帶,而梅花山層林迭翠、綠海無邊。屬於福建閩西南地區形成的一個獨立完整的大斷塊的核心地帶,猶如一顆綠色明珠鑲嵌在北回歸線上,被專家、學者譽為北回歸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 。
保護區是閩西玳瑁山的主體部分,地貌以中山為主,地勢中部高,四周低,西部高,東部底,平均海拔900米,千米以上山峰達70多座,最高石門山海拔1811米,相對高差達1436米,在大地構造上,屬永梅坳陷帶的一部分,歷經多次構造運動,燕山運動導致大規模的花崗岩侵入,斷裂構造的發育,使地形切割破碎。溝谷縱橫,起伏較大,河谷深切,形成較多的險峻和埠截壁。土壤大部分屬砂質土,風化強烈,一旦植被遭到破壞,將難以恢復。
此外,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內森林景觀極為豐富,植物種類起源古老,中國特有種多,有全省最大面積的萬畝大徑級杉木林,梅花山青岡林、紅豆杉林、柳杉林等,各木古樹、珍惜植物遍布;自然景觀奇特,擁有許多的地貌景觀和水文奇觀,是開展生態旅遊的勝地。保護區內活立木總蓄積量約1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93.5%,綠化程度為97.6%。
生物資源基因庫
梅花山的地理位置、森林生態、自然環境具有相對獨立性,其大面積的森林資源是各種生物的保護傘、避難所,區內生物資源豐富奇特,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是天然的基因庫,是生物科學研究的理想基地。植物方面:梅花山保護區植物區系成份復雜,植被區系具有中亞熱帶南緣向南亞熱帶過渡的特點,組成典型的亞熱帶森林植被,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葉林,針、闊、竹混交林,竹林,亞熱帶山地灌叢,草叢等11個植被類型63個植物群系。區內植物種類僅維管束植物有184種734屬1628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區的有觀光木、福建柏、鍾萼木、傘花木等23種,珍稀植物60餘種。動物方面: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屬東洋界的中印亞界偏中北地帶,具有向古北界的中亞過渡性,蘊藏棲息著豐富的野生動物。有陸棲野生動物362種,獸類6日20科66種,鳥類17目40科198種,爬行類3目10科40屬69種,兩棲類2目8科29種,還有魚類5目14科51屬65種,貝類4目15科27種及浮游動物9目32科170種,有昆蟲20目150餘科2000餘種,大型真菌116種。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華南虎,金錢豹、雲豹、金貓、黑鹿、梅花鹿等42種珍稀動物和金斑啄鳳蝶,詹彩臂金龜等珍稀昆蟲。
華南虎的故鄉
1990年,我國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合作,在閩、粵、湘、贛四省開展華南虎資源調查,在梅花山調查時取得重大突破,以確切的證據和事實證實華南虎仍在梅花山生存繁衍,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肯定和關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專家稱梅花山是華南虎現存數量最多、活動最頻繁的區域 。梅花山還被認為是華南虎最理想棲息地。
華南虎是我國特有虎種,是中華民族高尚、勇猛、威武的象徵。但由於歷史原因,華南虎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棲息空間逐步縮小,現處於瀕臨滅絕的邊緣。據統計,全國華南虎(野外華南虎和動物園籠養)總數不超過一百隻,比之大熊貓更為稀少,更為珍貴。華南虎拯救工程是我國三大野生動物(大熊貓、朱䴉、華南虎)拯救工程之一。目前我國正把華南虎拯救工程擺上議事日程。有著優良革命傳統和強烈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閩西革命老區率先啟動這一工程,於1998年建成華南虎繁育研究中心,籌建中國龍岩梅花山華南虎園,為保護閩西典型的生態環境和世界最瀕危物種作出貢獻!
閩西的天然空調
梅花山是閩西地區良好的生態源。由於森林茂密,地表覆蓋良好,成為閩西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據測算,每年可涵蓄降水20933.3萬方,每年釋放氧氣4.3萬噸,集落粉塵50多萬噸;減少地表侵蝕量500多萬方。因此,我們有理由可以把梅花山看成是閩西地區一巨型的空氣凈化器和新鮮空氣製造廠。
梅花山由於山體高大及所處的特定地理位置,形成了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山地氣候,因離海洋較近,常受到東南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加上西北和東南有武夷山脈和博平嶺作天然屏障,對寒流南下和海洋暖濕氣候入侵起阻擋和截留作用,形成龍岩中心城市冬暖夏涼,氣溫、濕度較為穩定的特點。梅花山的存在不僅對龍岩中心城市氣候調節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對鄰近地區的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由於山體對冷空氣的屏障作用,使處於梅花山東南側的雁石溪谷地、永定河谷地及南側的黃潭河谷地、汀江谷地成為整個閩西地區熱量最豐富的地方。
梅花山保護區完整的山地生態系統,復雜多樣的生境條件,層次分明的垂直景觀,種類豐富、區系復雜的動植物資源,具有很大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是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的理想基地,也是向廣大幹部群眾普及自然科學知識,進行自然保護教育的大課堂,更是促進閩西革命老區兩個文明建設的保障,因此我們應當更加努力地保護她、百倍地珍視她,為人類和子孫後代造福。
舒適的環境
梅花山別墅區附近的空氣即使在7月份都還顯的十分涼快,晚上開空調都沒有比外面的溫度還冷,到21點之後還起了霧,可謂是真正的避暑聖地。

㈡ 梅花的資料

1、外形

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梅花的花色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顏色。

2、文化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

3、食用價值

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葯。果實可食、鹽漬或千制,或熏製成烏梅入葯,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

4、分布

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蘇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數品種,某些品種已在華北引種成功。日本和朝鮮也有。

5、繁殖方式

繁殖嫁接是中國繁殖梅花常用的一種方法,嫁接苗生長發育快,開花早,能保持原種的優良特性。嫁接砧木可選用桃、山桃、杏、山杏及梅的實生苗,其中桃、山桃的種子最易得到,嫁接易成活,接後生長快捷,開花繁多,因而生產上較多應用。

㈢ 梅花山的江蘇泗洪縣梅花山

泗洪縣梅花山位於江蘇省泗洪縣梅花鎮。相傳古時候的這個地方有個小村莊,住著十幾戶人家,靠打柴為生。村民雖然很窮,但都樂於助人,村東頭住著一個青年,名叫石義,為人更是忠厚善良。一天傍晚,石義在從集上賣柴買米回來的路上,碰到村西頭的老爺爺在門前挑野菜,連忙走過去問個明白,才知道他又把僅剩的一點糧食給了一個要飯的老婆婆。石義見他年紀大了光吃野菜不行,就把買來的二升米都給了老爺爺。老爺爺不要,石義只說家裡還有。
石義回到家裡,想起莊上許多人家已經斷糧,再也睡不下,於是便到山上砍柴,誰知天黑走錯了路,已經走過九十九條山澗,翻越九十九道山嶺,也沒走到砍柴的地方。忽然,他看見前面霞光萬道,走到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個百花園。石義只想砍柴,哪有心思觀花,正想回走,忽聽一陣腳步聲,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站在前面。老婆婆說:「小夥子,這么好的花不看一看,不是要冷種花人的心嗎?」石義說明原因後,老婆婆送了他一束梅花,讓他拿到城裡去賣湊著買米。
石義擔柴進了泗州城,大家都爭著來買花。不一刻,花和柴都賣完了,石義一下子買了一石米,還剩三吊錢。回到村裡,石義把米分給了缺糧的人,並要把剩下的三吊錢還給老婆婆。晚上,他順著昨天的路一直來到百花園,老婆婆見石義把錢送來,十分高興,硬是要送他一棵梅花樹。石義見老婆婆很誠懇,就接受了。
第二天,石義砍柴回家後,一開門就驚呆了,只見一位美麗的女子坐在床上。女子微笑著說:「石義,我母親見你為人老實,就把我許配給你,你拿了訂婚物,栽上了梅樹,我還能不來嗎?」石義看著親手栽在門外的梅樹,無言對答,於是他們成了夫妻。
從此以後,整個山坡都開滿了梅花,變成了一座梅花山,莊上人都去摘花到泗州城裡賣,並用賣花賺來的錢去買米、面、布匹、油鹽等。小村莊的人再也不擔心挨餓了,但誰也不知道,這座梅花山是石義老婆帶來的。
神仙降下梅花山的消息傳到南京城,明太祖朱洪武決定到泗州來看個究竟。當他帶著劉伯溫來到梅花山下放眼一看,滿山遍野,光彩奪目,香氣四溢,剩過御花園十倍,便決定把所有的梅花移到南京城裡的御花園去。小村莊上的鄉親們哭紅了眼睛,只有石義老婆不動聲色地勸到:「聖上滅元立明,天使降下梅花,此乃聖恩所全;如果廢了梅花山,讓人民受苦,豈不違背萬歲本意嗎?」一句話問得朱洪武無言以對,劉伯溫見他騎虎難下,忙上前奏道:「主公,這位娘子說得有理,物貴於缺而不貴於多,梅花山確是村民的命根子,望萬歲施捨皇恩,只挖一棵。」朱洪武知道劉伯溫是不會違背聖意的,就順水推舟讓其挑選一棵最好的。誰知劉伯溫挑花甚是尖刻,高大的不要,矮小的不要,花朵累累的不要,綠葉成蔭的不要,只要石義門前的那一棵。大家見保住了梅花山,一齊向朱洪武跪下,口呼萬萬歲;只有石義老婆叫苦,她抹著淚告訴石義說:「事到如今,我不得不告訴你,我是梅花仙子,母親從西天開罷萬仙會回來時路過你們村,見村民為人善良卻過著苦日子,才命我下凡和你一起幫助他們,實指望你我夫妻能夠長久,沒想到劉伯溫卻知道了我的根本。我得走了,不然他將把我鎖進深宮內院,永遠不得出世。」說罷揮淚如雨,隨手撕下一片衣襟,交給石義留作紀念,跟著一陣飛沙走石的大風離開了人間。風停了,山上的梅花不見了,朱洪武和劉伯溫呆若木雞。從此,梅花山變成了一片光禿,只是山頂上有一塊平原,土地肥沃,每年總是一片好莊稼,據說那是梅花仙子的衣襟變成的。
後來,那座山上雖然沒有梅花,但是人們心記著梅花仙子的恩德,還是將其稱做梅花山。現在梅花山上有好多大砂礓,都是一塊一塊連在一起,活像一棵棵梅花的樹枝,據說這也是為了紀念梅花仙子的。

㈣ 南京梅花山簡介

地址:南京梅花山

公交:游2、游、20路明孝陵下。

門票:15元

開放時間:7:00-17:30

梅花山有有一扇,陵門又稱文武坊門,是陵寢的第一道門。該門原為5門,正門3洞,側門各一,俱毀。清同治年曾作修整,僅有一門洞通行。修復後坊門開辟5門,加頂覆瓦,修繕紅牆,鋪設月台。門頂所用的琉璃構件均出自北京皇家御窯,重砌門券和填補牆面所用的均選用明代遺留的城磚。修復後的文武坊門整體高8.90,寬27.65米。整座建築黃瓦、朱門、紅牆相互映襯,流光溢彩。正門東牆下至今還保存一方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國文字撰寫的「特別告示」牌,為清宣統元年(1909年)兩江洋務總局道台和江寧知府會銜豎立的保護明孝的告示。

方城是寶頂前面的一座大建築,全以大條石建成,前高16.25米,後高8.13米,東西長75.26 米,南北寬30.96米,下部為須彌座。方城正中有拱門一,從此入口是圓形拱形隧道,由54級台階組成。方城之上是明樓,俗稱梳妝台,東西長39.25 米,南北寬19.4米,樓內地面以方磚鋪地,上面原有重檐飛角,覆黃色琉璃,造型華麗,雄偉壯觀。現僅存四壁磚牆。

四方城,即為明孝陵碑亭,是一座正方形建築,四面各有一券門,原有重檐歇山式屋頂,現無存。碑亭內有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該碑通高8.78米,體積為南京地區之首。

大金門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門,門朝南,有拱門三券,明代裝有朱紅漆大門,門樓頂覆蓋黃色玻璃瓦,現在大門和屋頂早已無存。在明朝時這座大金門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一般人不得擅自進入,違者要受到杖一百的處罰。

孝陵殿又稱享殿,原建築規模宏偉,惜毀於戰火。現存的三層須彌座台基之上的殿基,台基上有大型柱礎56個,按照台基的面積和柱礎的位置,推斷出當年的享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規模與北京的長陵享殿相近。

方城是寶頂前面的一座大建築,全以大條石建成,前高16.25米,後高8.13米,東西長75.26 米,南北寬30.96米,下部為須彌座。方城正中有拱門一,從此入口是圓形拱形隧道,由54級台階組成。方城之上是明樓,俗稱梳妝台,東西長39.25 米,南北寬19.4米,樓內地面以方磚鋪地,上面原有重檐飛角,覆黃色琉璃,造型華麗,雄偉壯觀。現僅存四壁磚牆。
以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陵墓為主,現存有碑亭、神道、碑殿、文武方門、明樓和寶城。附近建有萬株梅園、博愛閣、暗香閣櫻花園、以及新建成的紅樓藝文苑、海底世界,還有名人墓葬:孫權墓遺址、廖仲愷、何香凝之墓。整個景區面積156.7萬平方米,是春季覽勝的佳地。

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朱標曾被立為太子,可惜未登基便英年早逝。朱元璋詔令將朱標葬於孝陵之東,後世稱東陵。歷經六百年滄桑,東陵早已湮沒無聞。1999年文物部門對東陵實施全面的考古勘探,探明東陵陵寢所在和建築格局。東陵位於孝陵東約60米處,兩座陵寢之間地下埋藏著大片建築基址,護陵御河從東陵以東流經孝陵宮前的五龍橋。東陵陵寢總體布局與孝陵相似,由陵園、陵寢大門、享殿前門、享殿及地宮等建築構成,享殿前門與享殿體量宏大,用材華美。陵寢圍牆平面前尖後方,呈龜背形,格局特殊。

明孝陵神道分為兩段。第一段是東西向,現名石象路。沿途依次排列獅、獬豸、駱駝、象、麒麟和馬六種石獸,每種四隻,兩蹲兩立,共24隻。第二段南北向,分列石柱一對,武將和文臣各兩對。石柱名望柱,高6.52米,六棱形,柱帽為圓形,雕雲龍花紋。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於南京東郊著名的紫金山南麓,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

朱元璋,字國瑞,1328年生於安徽濠州鍾離鄉(今鳳陽縣東北)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母早逝,孤苦無依,進皇覺寺出家做了和尚。1352年,朱元璋25歲時,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元末農民起義軍,郭去世後,他成了這支起義軍的領袖。1356年,朱元璋率兵攻下江南重鎮集慶(今南京)。1368年朱元璋41歲時登基稱帝,定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改都城集慶為應天。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開始為自己籌建陵墓。洪武十五年(1382),皇後馬氏去世,朱元璋將其葬入正在營建中的陵墓,大約因馬皇後的謚號是"孝慈"的緣故,這座明代第一陵被稱為"孝陵"。

孝陵從洪武九年(1376)開始籌建,十二年拆遷寶公塔、蔣山孝,十五年葬入馬皇後,十六年建成孝陵殿,三十一年葬入朱元璋,最後,永樂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前後經歷了38年之久。

孝陵是我國現存建築規模最大的幾處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自最前面的下馬坊至後部的方城,縱深達2.62公里,圍繞孝陵的紅牆,周長22.5公里,相當於京城城垣長度的2/3,可見規模之龐大。

孝陵的平面布局,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自下馬坊迄欞星門,是作為導引的神道設施;後是陵墓的主體陵寢建築。

下馬坊是孝陵的起點,位於衛崗的東面,是一座兩柱"沖天"式石造牌坊,額坊上橫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字。由下馬坊西北行約755米,是孝陵陵園的大門,叫大金門。大金門屋頂已毀,面闊26.6米,進深8米,尚存券門三洞。過大金門正北行70米,是一座碑亭,俗名四方城。碑亭平面作正方形,邊長26.8米,四面開券門。亭頂部已毀,內望通天。亭內有一塊6.7米高的石碑,下承龜趺,這是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一年(1413)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由朱棣撰寫,記述朱元璋一生事跡,全文長達2746字,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一塊古碑。

從碑亭西北行,過御河橋,便踏上孝陵的神道。神道分為兩段,第一段即為現在的石象路,長620米,沿途依次排列獅、獬、豸、駱駝、象、麒麟和馬六種石獸,每種4隻,兩蹲兩立,共24隻。石獸盡處,折向正北,至一對高大的白石望柱前即是第二段神道,也叫翁仲路,長250米,路兩側有武將、文臣石像各兩對。帝王陵墓的神道通常都成直線修造,而孝陵神道沿梅花山西側呈"之"字形伸展,極為少見。據說建陵時有人曾欲鏟平這座昔日叫孫陵崗的梅花山,築條直道,但朱元璋看重葬於孫陵崗的孫權是條好漢,要孫權為他看大門,因此,記自己的神道繞了個彎,這當然只是一個不盡可信的傳說而已。

神道盡頭為欞星門,現僅存石柱礎六個。由欞星門往東北行275米,便抵金水橋。自金水橋往北到方城寶頂,沿途的建築物均按南北中軸線對稱配置。

由金水橋北行200米,就到了明孝陵的正門,明代叫做文武方門。文武方門原為五門,三大兩小,黃瓦單檐,正中的大門僅供後代皇帝謁陵時通行。現僅剩一門,為清同治年間重修,門上有一方青石門額,陰刻"明孝陵"三字。門外東側紅牆下和門內碑殿的東牆下,各立有"特別告示"碑,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國文字撰刻保護孝陵的告示,這是清宣統元年(1909)兩江洋務總局道台和江寧府知府會銜豎立的。

過文武方門北行34米,原為孝陵殿殿前中門,即孝陵門,門已毀,現僅存寬40米,進深15米的須彌座台基。清代時在此建立了碑殿,殿中豎立五塊高大的石碑,中間一塊刻有"治隆唐宋"四個大字,是康熙皇帝南巡謁明孝陵時所題,意為明太祖的功業勝過了唐宗宋祖。"治隆唐宋"碑的兩側是乾隆皇帝題書的御碑。殿內靠後兩邊是兩塊卧碑,東邊一塊刻康熙帝第一次謁陵紀事,西邊一塊刻記康熙帝第三次謁陵情形。

出碑殿再北行,便至孝陵亭殿。孝陵殿是孝殿的主要建築之一,原來規模宏大,建於三層石造須彌座台基上,極其巍峨壯觀,惜毀於咸豐三年(1853年)的兵火。現存孝陵殿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廢墟上重修的三間堂屋,規模已很小。殿壁上有朱元璋紙本畫像,大約是清末重建時掛上的。現在這里被辟為"明孝陵史料陳列室",陳列面積約80平方米,展出約100張圖片資料,分成四個部分,向觀眾介紹朱元璋的生平、孝陵的興建與現狀、南京的明代遺址和孝陵的保護規劃等。

孝陵殿後即是方城,方城外部用大條石建成,高16米,寬75米,進深31米,下部為雕花的須彌座基,東西兩側有八字牆,牆面四角有紋飾精美的磚雕。方城中部是圓拱形的遂道,由54級石階組成,人行其間,陰暗清冷,頗有神秘幽邃之感。

出遂道沿牆拾級而上,便達明樓。明樓建於方城之上,寬39.25米,進深18.40米,四周有過道,南面有拱門三洞,東、西、北各有拱門一洞,原有重檐黃瓦的樓頂已毀,僅存磚牆四壁。

方城的後面是寶城,又稱寶頂,是一個直徑約325-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周圍繞以條石作基礎的磚牆,正面石壁上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楷書大字,據說這七個字刻於民國初年,用以回答遊人詢問的。寶城上樹木參天,其下即為朱元璋與馬皇後的墓室,應建有和北京定陵類似的整套地宮建築。整個陵園明朝時曾種植松樹十萬株,放養懸掛銀牌的長生鹿一千頭,到明末清初的時候,就損失凈盡了。

清咸豐年間,清軍與太平軍的長期戰爭,使孝陵遭到嚴重破壞。同治三年,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奉命修復孝陵,估算需銀20萬兩。清政府財政困難,無力按原樣修復,結果僅花740兩銀子局部維修了一下。我們今天所見的明孝陵,基本上保持了同治年間修理後的面貌。明孝陵的進一步整修和開發正在規劃中。

南京明孝陵四方城內巨大的神功聖德碑

南京明孝陵神道兩側相對而立的石象

南京明孝陵享殿

明孝陵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南京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後馬氏合葬的陵寢,迄今已近700年歷史。這座地位尊崇的陵園位於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據說是朱元璋自選的「壽宅之所」。

陵園當初北起鍾山,南至孝陵衛,東起靈谷寺,西至城牆,陵垣周長達22.5公里。當時陵垣封山錮水,內則遍植松柏,放養馴鹿達數千頭。現存的僅為陵園最後部分。其總體布局分為兩部分

熱點內容
平民盆景 發布:2025-09-04 17:15:46 瀏覽:523
一朵帆船對嗎 發布:2025-09-04 17:15:45 瀏覽:481
禹城綠城百合新城 發布:2025-09-04 17:04:32 瀏覽:124
種梅花好嗎 發布:2025-09-04 17:01:04 瀏覽:122
七夕第一彈 發布:2025-09-04 16:55:57 瀏覽:393
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發布:2025-09-04 16:55:15 瀏覽:753
徐州玫瑰園 發布:2025-09-04 16:55:13 瀏覽:402
古梅花觀 發布:2025-09-04 16:48:54 瀏覽:957
金桔盆景樹 發布:2025-09-04 16:45:13 瀏覽:565
自己做的綠植牆 發布:2025-09-04 16:41:56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