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溫州小梅花

溫州小梅花

發布時間: 2025-08-09 18:44:33

Ⅰ 潮劇的劇種簡史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頂頭白字)、潮曲,主要流行於潮州地區,是用潮州話演唱的一個古老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
潮劇在國內主要流布在廣東東部、福建南部、台灣、香港、上海,以及東南亞、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等講潮州話的華僑、華裔聚居的地區 。
潮劇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愛在非常熱鬧的氛圍下觀看,使節日氣氛更加濃厚,因此,潮劇要比其它劇種更具濃郁的民俗色彩。
潮劇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是一個已有4 4 0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主要吸收了弋陽腔、崑曲、梆子、皮黃等特長,結合本地漢族民間藝術,如潮語、潮州音樂、潮州歌冊、潮綉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
我國戲曲在12世紀至13世紀形成北方雜劇和南方戲文(南戲)。北雜劇在宋金原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至元代達到繁榮;南戲是12世紀初葉,在浙江溫州首先形成發展起來的。在宋元二百多年的流傳發展中,南戲向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流傳,形成了弋陽腔(江西),海鹽腔、餘姚腔(浙江),崑山腔(蘇州),以及泉潮腔(閩南粵東)等聲腔劇種。
南戲流傳到各地並形成地方聲腔劇種,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南戲原有的曲調流傳到各地之後,被戲曲演員以當地語言傳唱著,由於語言、語調上的差別,使之不斷變化,在風格上也逐漸地方化起來;一種是當地的漢族民間音樂——從秧歌、小調、直到某些宗教式歌曲,不斷地被採用到戲曲中來,豐富著原有的曲調。這兩種因素相互滲透,便形成了若干不同風格的聲腔劇種。」 明本潮州戲文的發展,證明了現潮汕地區在元明時期有過繁榮的南戲演出活動,一些在史籍上記載已佚的宋元南戲早期劇本,如《顏臣》(即《陳顏臣》,演陳顏臣與連靜娘的故事)、《劉希必金釵記》,就是早期南戲曾在現潮汕地區流傳的佐證。
其次,《蔡伯喈》、《劉希必金釵記》,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南戲劇本,說明南戲流傳到現潮汕地區之後,潮州藝人曾用潮州方言演唱,由於語音、語調上的不同,使原有的曲調起了變化,同時還吸收潮州的民間音樂、小調等,從而在南戲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聲腔——潮腔。明代戴璟在《廣東通志》所載:「潮俗多以鄉音搬演戲文」。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所載:「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戲。」這兩手抄演出本的出土,是潮人以鄉音唱南北曲的佐證。
其三,《荔枝記》、《荔鏡記》是以潮州漢族民間故事編寫,結構完整、手法嫻熟、用潮腔演唱的劇本,說明潮腔在嘉靖年間已趨於成熟,那麼,它形成的年代,自然應在嘉靖之前。前到什麼年代呢?有的戲曲研究專家根據有關的史料,認為「明中葉以前,泉潮腔已很盛行,它有獨特的劇目和演出形式,流傳在泉州、漳州、潮州一帶」。「明中葉以前」即15世紀初,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如果從《荔鏡記》刊刻的嘉靖丙寅(1566年)算起,潮劇歷史的絕對數字,也有4 5 0多年了。
經過明清的發展之後,潮劇在近代走過了一段曲折的歷程。
抗日戰爭時期,潮劇處於衰落階段,原先多個班社,到此時寥寥無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藝得到重視,潮劇又得以復興,潮劇在過去一直實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兒童藝人擔任,這些藝人長大後,聲音改變,即被淘汰,這一體制嚴重阻礙潮劇藝術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童伶制,並在各方面銳意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演員,使潮劇這一古老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50到60年代的黃金年代,各地專業與業余的潮劇團發展到近200個,出現廣受好評的第一代「五朵金花」。並先後2次進京演出,受到各方好評如潮。
「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些劇團全被解散,直至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才得到恢復。
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種新娛樂方式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潮劇同其他中國傳統戲曲一樣,在艱難中前進,不斷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潮劇明末已在潮州、閩南的詔安、雲霄等地廣為流傳,與梨園戲關系密切。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陽麻沙出版的《荔鏡記》劇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時,吸收南戲的音樂曲調。據清順治《潮州府志》載:明末清初,潮劇是「雜以絲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風聲調」。乾隆版《潮州府志》載:「所演傳奇,皆習南音而操土風」,「聲歌輕婉,閩、廣參半。」演出劇目的唱白以閩南方言雜潮語,故清李調元認為「潮音似閩」。
清代,潮劇在潮汕及閩南十分繁盛。乾隆十三年(1748年),漳浦蔡伯龍在《官音匯解釋義》中稱:「做正字,唱官腔;做白字,唱泉腔;做潮調,唱潮腔……」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雲霄廳志》載:「俗好演劇,導淫增悲,豈可使善男女見之?今雖不能盡革,亦當取其有裨風教者,編成歌曲,庶聽之者可以興起良心,不為無助。」
從清末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潮劇發展興盛時期。據《雲霄縣志》卷四「風土」載:「按本邑今唯潮音劇盛行,查此劇喜演鄉曲,流傳鄙俚不堪之小說,以迎合婦孺。每一唱演,則通宵達旦,舉國若狂。」而且「每歲一街社最少演出十數台,所費不貲。」龍岩近城各坊也「越境招致」,「競聘潮劇」演出。所演劇目,按內容題材分為大鑼戲、小鑼戲和蘇鑼戲三大類。大鑼戲多為傳統劇目,保留有《蔡伯喈》、《劉智遠》、《郭華》、《拜月記》、《荊釵記》等一批宋、元南戲;小鑼戲多取民間題材,為生活小戲,如《桃花搭渡》、《益春藏書》;蘇鑼戲則屬於公堂戲和武打戲。
潮劇是什麼年代,在什麼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研究者曾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從潮州巫術「關戲童」發展起來的,一說潮劇是弋陽腔的一支,是「弋陽腔在各地流傳後的直接產物」。
直到世紀30年代以來,流存於海外的明代潮劇劇本的發現,以及明代藝人手抄南戲劇本在潮州出土,潮劇的南戲淵源得到了史料佐證的論說。
1936年,我國歷史學家向達,在《北平圖書館館刊》上,發表《記牛津所藏的中文書》一文,首次介紹存於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的潮劇明代刻本《班曲荔鏡戲文》(即《陳三五娘》劇本)。戲文的全題《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牛津大學所藏的這個刻本,因「最後一頁有殘缺,不能知道此書究竟刊於何時」,但向達認為「就字體各插圖形式看來,類似明萬曆左右刊本」。
向達介紹牛津的《荔枝鏡》藏本之後,二十年過去了。1956年,梅蘭芳和歐陽予倩率中國京劇團到日本訪問,在日本天理大學見到了另一明刊本《班曲荔鏡戲文》,以及另一個藏於東京大學東洋大學研究所的《重補摘錦潮劇金花女大全》(附刻《蘇六娘》)。藏於天理大學的明刊本《班曲荔鏡戲文》,與英國牛津大學所藏的《班曲荔鏡戲文》是同一刻本。但該本保存完好,末頁是書坊告白的文字和及「嘉靖丙寅年」字樣。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丙寅年即公元1566年。藏於東京大學東洋大學研究所的《重補摘錦潮調金花大全》,沒有刊刻年號,但據專家考證,系明代萬曆年間刻本(見《明本潮州戲文五種後記》)。
嘉靖刻本卷末刻有書坊一段告白:「重刊荔鏡記戲文,計一百五葉,因前本荔枝記字多差訛,曲文減少,今將潮泉二部,增入「顏臣」,「勾欄、詩詞、北曲、校正重刊,以便騷人墨客,閑中一覽,名曰荔鏡記,買者須認本堂余氏新安雲耳」。說明這個「重刊」本,是從舊本「荔枝記」,揉合潮泉二部,增「顏臣」、北曲等內容,並「校正」舊本荔枝記文字的差訛而成的。
1964年,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主任、漢學家龍彼得教授,在奧地利維也納國家圖書館,又發現潮劇的另一個明代刻本,這就是刊於明萬曆辛巳(公元1581年)的《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大全》。這個「新刻增補」的潮劇本,不稱《荔鏡記》,而稱《荔枝記》,是與《荔鏡記》同一故事內容的不同演出本。它的底本是不是嘉靖重刻的荔鏡記依據的原本,沿難斷定,但這個刻本是「新刻增補」本,說明在萬曆之前,已在原刻(初刻)存在了。這個刻本的卷首,刻有「潮州東月李氏編集」字樣。地方戲曲向不登大雅之堂,戲曲編劇者署上名字也不多見,這個刻本把編劇者潮州人李東月也刻上了。
就在流傳於海外的潮劇明代刻本被陸續發現期間,1958和1975年,在揭陽縣漁湖和潮安縣鳳塘兩地的明墓中,相繼出土《蔡伯喈》(即《琵琶記》)和《劉希必金釵記》手抄劇本。這兩個抄本的出土,引起國內外戲曲專家的高度重視,認為「是研究戲曲發展史的珍貴文獻」,是「新中國建國以來戲曲文物的一次重大發現」。
新中國以來,潮劇界開展了一系列的傳統劇目傳承活動。
潮劇現有的這批傳統劇目,大致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經過加工提煉具有很高藝術水準的劇目。這當中最有代表性的,長戲當屬《荔鏡記》《蘇六娘》,摺子戲則有《掃窗會》《蘆林會》《辯本》《鬧釵》《刺梁驥》《鬧開封》等。
在五六十年代,潮劇界能人甚多,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濟濟一堂,社會上的文人學者也無微不至地關注著潮劇,當時對傳統的整理傳承達到了一個高峰。專家學者對大量的傳統劇目進行了甄別篩選,絕大多數有提煉價值的劇目經過加工,成為潮劇的經典和保留劇目。這批劇目劇本緊湊,立意高,唱詞文雅,文學價值很高;音樂既保留了傳統,也融入了新素材;動作設計與人物塑造緊密相連,並保留了潮劇細膩典雅的特色和獨有的表演程式。
此外,也增加編寫了一批優秀的新編歷史劇,如《辭郎洲》、《袁崇煥》等。
另外,揭陽揭東小梅花潮劇團以及廣東小百花潮劇團的成立都在努力把古老潮劇的藝術魅力向青少年傳遞,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小梅花還聘請著名潮劇演員林舜卿老師指導。
此外韓山師范學院的學生開發的卡通潮劇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現狀
潮劇是中國古老戲曲存活於舞台的生動例證,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表現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較高的審美價值。1990年以後,潮劇受到市場經濟的制約和多種現代文藝形式的沖擊,投資減少,人才流失,藝術水平下降,優秀的傳統表演藝術瀕臨滅亡,正處在艱難發展的狀況之中,亟待保護和扶植。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潮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已在廣州成立「廣東省潮劇發展與改革基金會」。2012年9月24日,第四屆潮劇節在汕頭開幕,潮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目標
不但深受廣東、福建潮語區人民的喜愛,也流行和影響於香港、台灣及東南亞一帶。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潮劇的藝術魅力,潮劇的文化品位,是潮州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為弘揚潮州文化,讓潮劇這朵藝術奇葩綻放得更加鮮艷,讓大家在網上欣賞到家鄉文化,這是我們在所不辭的責任。
註解
①見蕭遙天《民間戲劇叢考》。
②見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
③《蔡伯喈》,1958年在揭陽縣漁湖公社西寨村的一座明墓發現。共出土五冊,其中三冊在出土後毀損無存。抄本《蔡伯喈》共兩冊,其中「總本」一冊,五十四葉。「生本」一冊,三十八葉。殘文三葉,總共九十五葉,「總體」從「高堂稱慶」至「糟糠自懨「,是全劇上半部的寫本。「生」本從「南浦送別」至「一門旌表」,中間有殘缺。
《劉希必金釵記》1975年12月23日,在潮安縣鳳塘公社西山溪一夫婦合葬的明墓中發現。寫本正文七十二葉,計戲文六十七出(中間缺四齣),附鑼鼓譜「三棒鼓」,「得勝鼓」一葉、散曲「黑麻序」二葉,共七十五葉,正文葉中間有「宣德六年」,末頁有「宣德七年六月」字樣,是明宣德年間寫本。
④⑤⑦⑧⑨劉念茲《南戲新證》。
⑥黃仕忠《蔡伯皆琵琶記初探》。

Ⅱ 溫州少藝校的教學特色

多年來,溫州少藝校一直在探索把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與教學有機結合的路子。在這個學校,每一個老師都不僅是知識技藝的傳授者,而且也是學生道德教育的楷模。以校長池淥為例,30年來,她以校為家,吃苦在前;她對黨的教育事業有著深刻的理解,把育人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她創造機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生活,學會創造,磨練意志,增長才幹。在她的帶領下,少藝校的每一位教師都敬業愛生,勤勤懇懇。記者參觀學校時看到,校園干凈整潔,學生彬彬有禮;課堂上,老師耐心和藹,學生認真而不失童真,處處呈現出一派師生平等、互相尊重、民主和諧的景象。據參加校慶的老校友介紹,少藝校不僅給予了他們優秀的藝術素質,而且賦予了他們自信、樂觀、拼搏的人生態度。正是這種校園文化,使他們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在什麼崗位上,都始終有一個積極的人生態度,有一種奮斗精神,有一個遠大的理想。
溫州少藝校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注重課堂和實踐相結合。30年裡,該校創作編排的各類音樂舞蹈戲劇作品數以百計,多次參加國際、國內藝術大賽,獲獎300多次,其中包括全國蒲公英獎、全國少兒歌舞比賽創作演出一等獎、全國比賽一等獎、全國小荷風采一等獎、全國少兒韻律操比賽冠軍、全國小梅花比賽金獎等,還應邀到澳大利亞、英國、法國、義大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烏克蘭、澳門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訪問和演出;兩次應邀進京在中南海和中央領導人共度「六一」;2003年學校舞蹈組還在中央電視台春節文藝聯歡晚會一展風采。

Ⅲ 琦君簡介

琦君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浙江溫州市甌海區人。曾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40餘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鄉甜》《萬水千山師友情》《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母親的金手錶》。
中文名
潘希真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溫州甌海瞿溪鎮
出生日期
1917年7月24日
人物關系

潘國綱
養父
人物簡介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散文、兒童故事為主。1917年7月24日生於浙江溫州市甌海區瞿溪鄉一個舊式家庭,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另外,成名作為《外婆的澎湖灣》的台灣民謠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琦君
代表作品
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40餘種,包括《煙愁》《紅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髻》《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等。小說《橘子紅了》曾被台灣的公共電視台改拍為電視劇,散文《春酒》入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19課。《桂花雨》入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3課
合集
《琴心》(散文、小說)國風雜志社 1954年,爾雅出版社 1980年
《琦君自選集》(詞、散文、小說)黎明文化公司 1975年
《文與情》(散文、小說)三民書局 1990年
《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九歌出版社 2000年,新版 2007年
《母親的金手錶》九歌出版社 2001年,簡體字版 中國三峽出版社 2002年
《夢中的餅干屋》九歌出版社 2002年,簡體字版 中國三峽出版社 2002年
《琦君書信集》台灣文學館 2007年
《未有花時已是春》(散文集)由九歌出版社授權,武漢愛漫畫動漫科技有限公司出版中文簡體字版本。 金城出版社 2017年[1]
小說
《菁姐》(短篇)今日婦女半月刊 1956年,爾雅出版社 1981年
琦君小說《橘子紅了》改編電視劇
百合羹》(短篇)開明書店1958年
《繕校室八小時》(短篇)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七月的哀傷》(短篇)驚聲文物供應社 1971年
《錢塘江畔》(短篇)爾雅出版社 1980年
《橘子紅了》(中篇)洪範書店 1991年
散文
《溪邊瑣語》婦友月刊社 1962年
《煙愁》光啟社 1963年,書評書目出版社 1975年,爾雅出版社 1981年
《琦君小品》三民書局1966年,新版 2004年
《紅紗燈》三民書局 1969年,新版 2002年
《三更有夢書當枕》爾雅出版社 1975年
《桂花雨》爾雅出版社 1976年
《細雨燈花落》爾雅出版社 1977年,新版 2005年
《讀書與生活》東大圖書公司 1978年,三民書局 1986年
《千里懷人月在峰》爾雅出版社 1978年
《與我同車》九歌出版社 1979年,新版 2006年
《留予他年說夢痕》洪範書店 1980年
《母心似天空》爾雅出版社 1981年
《燈景舊情懷》洪範書店 1983年
《水是故鄉甜》九歌出版社 1983年,新版 2006年;簡體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此處有仙桃》九歌出版社 1985年,新版 2006年
《玻璃筆》九歌出版社 1986年,新版 2006年
《我愛動物》洪範書店 1988年
《青燈有味似兒時》九歌出版社 1988年,新版 2004年;簡體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淚珠與珍珠》九歌出版社 1989年,新版 2006年
《母心‧佛心》九歌出版社 1990年,新版 2004年;簡體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一襲青衫萬縷情》(我的中學生活回憶)爾雅出版社 1991年
《媽媽銀行》九歌出版社 1991年,新版 2005年
《萬水千山師友情》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6年
《母親的書》洪範書店 1996年
《永是有情人》九歌出版社 1998年,新版 2005年
兒童文學
《賣牛記》繪者:田原 台灣省教育廳 1966年,2006年 三民書局將舊版的《賣牛記》與《老鞋匠的狗》合一,成新版的《賣牛記》
《老鞋匠和狗》繪者:田原 台灣省教育廳 1969年
《琦君說童年》純文學出版社 1981年,三民書局 2006年
《琦君寄小讀者》純文學出版社 1985年,健行出版社 1996年,2004年 原書更名為《鞋子告狀—琦君寄小讀者》九歌出版社
《桂花雨》繪者:黃淑英 格林文化出版社 2002年
《玳瑁發夾》繪者:黃淑英 格林文化出版社 2004年
論述
《詞人之舟》純文學出版社 1981年,爾雅出版社 1996年
《琦君讀書》九歌出版社 1987年,新版 2006年
翻譯
《傻鵝皮杜妮》國語日報 1965年
《涼風山莊》純文學出版社 1988年
《比伯的手風琴》漢藝色研出版社 1989年
《李波的心聲》漢藝色研出版社 1989年
《愛吃糖的菲利》(頑童菲利三部曲)九歌出版社 1992年,新版 2008年
《好一個餿主義》遠流出版社 1992年
《小偵探菲利》(頑童菲利三部曲)舊版 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8年
《菲利的幸運符咒》(頑童菲利三部曲)九歌出版社 1997年,新版 2009年
作品評價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為逝去的一個時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使得渡海來台的大陸作家都遭罹(li)了一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懷舊便很自然地成為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了。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氣息。
琦君結婚照
熟讀琦君作品的讀者都會感覺到琦君的母親在她作品中所佔的分量。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親意象是一位舊社會中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但這並不是琦君文章著力之處,而是琦君寫到她母親因父親納妾,夫妻恩情中斷,而遭受到種種的不幸與委屈,這才是琦君寫得刻骨銘心、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斷。看過琦君膾炙人口的名篇《髻(ji)》的讀者,我想沒有人會忘記二媽頭上耀武揚威的發髻是如何刺痛著琦君母親的心的。琦君替她母親鳴不平,為她母親立碑作傳,忠實地記錄下一位菩薩心腸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拋棄後,是如何默默地承受著非人的痛苦與屈辱。當然,琦君母親的故事,只有在從前舊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會發生。
文壇恆星
琦君於1917年7月24日生於浙江永嘉縣瞿溪鄉一個舊式家庭里,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愛之深教亦嚴,父親潘國綱(潘鑒宗)雖出身農野,久歷戎行,身為師長,卻酷愛中國古典文學,盼她成為才女,就請一位姓葉的家庭教師教她。於是:五歲,認方塊字;六歲,學描紅;七歲,讀詩經、唐詩、習字;八歲,讀女誡,孟子;九歲,讀論語、唐宋古文、左傳,學做古文;十歲,她就過目能誦,揮筆成文了。十二歲,隨父母遷居杭州,入弘道女中。由於古典文學根基好,加之父親的書房裡有許多古今名著,如《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她常偷讀。暑假中,飽看新文學作品,外國小說則偏愛《簡愛》《約翰克利斯多夫》《小婦人》等等。
她從古典文學、新文學及外國文學佳作中吸其精華,因此作文比賽,常得第一,被同學們封為「國文大將」。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雜志上發表了處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黃狗》,自此,她立志當文學家。高中畢業時,她以優秀的成績直接升入之江大學,成為我國「一代詞宗」夏承燾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詩詞造詣極高,其中又以同更獲贊賞。大學畢業後曾在上海匯文女中及故鄉永嘉縣中教書。
共5張
琦君生活照
1949年去台灣,服務於司法界,任台灣當局高檢處記錄股長及台當局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等職,同時在大學任教,並擠出時間寫作。
1964年獲台灣文藝協會散文獎。
1966年代表台灣婦女寫作協會訪問韓國。
1970年《紅紗燈》散文集獲中山學術基金會散文創作獎。
1972年應美國官方邀請訪問夏威夷及美國本土參觀各大學,與教授作家們交換教學、寫作意見。
1969年在台灣當局「司法部」志願退休後,在台灣的「中央大學」及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專心教課與寫作。後其夫李唐基赴美任職,她也隨任作「閑妻」而又閑不住,仍常給報刊寫稿。
1985年《琦君寄小讀者》獲「台灣新聞局」金鼎獎。
1986年《此處有仙桃》散文集獲台灣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
1986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紐約舉行的有大陸、台灣兩地作家參加的第四十八屆國際筆會學術活動。在台灣作一個暢銷作家並不難,但從事真正的純文學創作而作品暢銷的作家卻極少,琦君就是這極少數作家中的一位。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2013年台灣對三十年來圖書出版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統計結果,作品最暢銷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台灣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來她筆耕不輟,出版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詞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選入中學課本,作品被譯為英、日、朝鮮文,深受海內外讀者歡迎,被譽為「台灣文壇上閃亮的恆星」。
散文大家
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而她作為散文大家。她的名字總是與台灣散文連在一起。從她的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算起,先後出版的《煙愁》、《琦君小品》、《紅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水是故鄉甜》、《母心似天空》、《此處有仙桃》、《燈景舊情懷》、《玻璃筆》、《琦君說童年》、《琦君寄小讀者》、《青燈有味似兒時》、《琦君自選集》、《母心·佛心》等二十多本。琦君在自己寫的大量散文中,盡情地抒發十分真摯熱烈的感情,這里有對故鄉山水和童年生活詩一樣的回憶,有對父母師長摯友深沉的懷念,有對在台灣生活的敘寫,又有對異國旅遊的觀感,此外是讀書心得,創作雜談,以及專給小讀者寫的小散文,但寫的最好最多的,是懷鄉思親的散文。正如《煙愁》後記中寫的:「每回我寫到我的父母家與師友,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我忘不了他們對我的關愛,我也珍惜自己對他們的這一份情。像樹木花草似的,誰能沒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我若能不再哭,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麼可能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她的根扎在故鄉,扎在祖國。雖然年紀大了,常常丟三落四,可是故鄉的景、事、人卻永遠印在心裡,忘也忘不掉。那剪不斷的故鄉之情,理還亂的親友之思,以它的真摯、深沉、執著和熱烈,構成了琦君散文抒情美的基本特徵,「我們從大陸移植來此(「移植」一詞,用得何等精妙),匆匆將三十年。生活上盡管早已能適應,而心靈上又何嘗能一日忘懷於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鄉的好,雞魚鴨肉是家鄉的鮮。當然,風景是家鄉的美,月是故鄉明」。「蕁茱鱸魚長入夢,他鄉雖好總添愁。」戀鄉的人,終於忍不住喊出:「故鄉,我們哪一天回去?家鄉味,我們哪一天能再嘗呢?」(《家鄉味》)這種感情,是琦君所有懷鄉思親散文中的血液,就如年年中秋,年年吃月餅。台灣是產糖的地方,有各種餡的美味月餅,可琦君一想起家鄉的月光餅,那又香又脆的味兒好像還在嘴邊呢。」(《月光餅》)即使是水,也是故鄉的甜。琦君去台旅歐訪美,喝過各種各樣的水,也愛喝礦泉水,但又懷疑外國的礦泉水不是天然的,而且,「說實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礦泉水,飲啜起來,在感覺上,在心靈上,比起大陸故鄉的『山泉』來,能一樣的清洌甘美嗎?」(《水是故鄉甜》)在《鄉思》里,作者寫得更懇切:「來到台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日里想,夢里思,「昨夜夢魂又飛歸故里,躺在雙親的墓園中,擁吻著綠茵覆蓋的芬芳泥土,望著悠悠出岫的白雲,多年抑鬱的情懷得以暫感舒松,可是短夢醒來,淚水又濕透枕邊,美麗的家園啊!它依舊是海天一角,水闊山遙」。她多麼盼望海天連成一片,山水連成一線,能回到故鄉「享受壯闊的山水田園之美,呼吸芳香靜謐的空氣。我渴望那一天,難道那一天還會遠嗎?」(《寫作回顧》),這里寫的。不只是她個人的心願。那夢,那渴望,是屬於許許多多去台人士的,也是屬於神州大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
共2張
晚年的琦君
述懷游記
有人說琦君不善於寫游記,這種說法不確切。游記有各種寫法,有的偏重於寫景,有的偏重於記事,有的偏重於述懷。琦君是生活在人情中的人,無疑偏重於述懷的,但常常與記事寫景結合在一起。她的《西湖憶舊》、《故鄉的江心寺》、《何時歸看浙江潮》,雖是追憶而寫的,實是絕好的游記。這些地方,她離開了許多年,卻寫得一往情深,景、人、物——如在2013年,再一次說明她愛之切,憶之深。在她筆下,「西湖似明眸皓齒的佳人,令人滿懷喜悅,古寺名塔似遺世獨立的高人逸士,引人發思古幽情。何況秋月春花,四時風光無限,湖山有幸,靈秀獨鍾」、「令人留連忘返」,「若把西湖秀麗景物移到台灣,都成奇景」。對於「佔世界風景最佳四大學的第二位的」母校之江大學,因為有「千變萬化的錢塘江水」,「我愛之勝於西子湖」。清晨,「晨曦自紅霞中透出,把薄霧染成了粉紅色的輕紗,籠罩著江面。粼粼江水,柔和得像紗帳里孩子夢中帶笑的臉……我們赤足在潺氵爰的溪水中揀石子,夏老師依檻閑吟,詩成後傳誦一時」(《何時歸看浙江潮》)。這簡直是一幅色彩分明、人物鮮活、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故鄉母校游樂圖。但更引起作者思戀的,是遊子喝了「不忘本土」的「迴旋井水」,因而盼望「再飲江心寺的回頭水,更願此身幻化為井底清泉,迴旋地回到故鄉」(《故鄉的江心寺》)。
這種對故鄉熾熱的思念,正是作家熱愛祖國的真誠表現。尤其令人難忘的,作者每看到異國他鄉的山川景色稍似祖國風光時,又會引起豐富的聯想,傾注她對祖國灼熱的愛。如她游美國愛荷華城時,看到萬縷千條柳絲,隨風飄拂,她就「手牽著柔細的柳條,悠悠然真有置身大陸江南之感。台灣也有柳,但垂柳沒有這么柔,這么長。愛荷華的柳很像杭州西子湖堤上的柳,自有一份魅力,引人無限鄉思」(《靜謐的大學城》)。她應邀訪問韓國時,所以「使我驟一見就立刻愛上了她」,是「那一份似大陸北國又似江南的情調,與亞熱帶的台灣迥然不同。」在瞻仰漢城故宮的勤政殿的屋脊上的飛檐時,她覺得「彷彿置身於北平故宮中,頓然發思古之幽情」。作家對祖國母親的眷念,是那樣刻骨銘心。在這些篇章里,作者不是一字一句地來描述這一切,而是用整個心胸來擁抱這一切,那深沉渾厚的感情,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心弦。
難忘故人
琦君忘不了故鄉的山水,自然更忘不了故鄉人,忘不了親愛的父母、尊敬的老師、異姓姐妹,甚至長工和乞丐。她把她的滿腔思念,一片至情,溶鑄到每一篇作品裡。不同的是,一般作家是一篇文章寫一個人,她是一篇文章一個重點,通過許多篇章,集中許多重點,寫活一個真人。這種效果,表現在寫母親時最為成功。如《母親新婚時》,寫母親的愛情和婚姻,她與丈夫雖是「親上加親」,愛情卻發生在婚後,突出母親的嬌羞、溫柔和順從。《母親那個時代》,寫她一天到晚為一家子忙,想得到丈夫的愛而不能,突出她的勤勞和容忍;《母親的偏方》,敘母親能用各種偏方治病,簡直是一位「全科醫生」,而這一切都是從外祖父那兒零零碎碎學來的,說明母親的聰明干練;《母親的手藝》表現母親的多才多藝;《母親母親》述母親對女兒既嚴厲又溫和的教育方法;《髻》寫母親的幽怨,因為做官的丈夫把本應給她的愛轉移到姨太太那兒去了;《毛衣》寫母親對女兒的慈愛。《母親的教導》寫母親如何注重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教導自己的女兒。除了這些專外,在其他散文中,在寫別人的同時,也給母親一些側寫。如寫母親待長工和待家人,她甚至幫阿榮伯成了家,並讓他們夫妻雙雙住進潘家(《阿榮伯》);她也善待奶媽,把一對金手鐲分贈給奶媽的孩子和自己的女兒(《一對金手鐲》);即使對乞丐她也充滿了同情心(《三劃阿王》)。讀者可以從專篇或其他別篇有關的側面描寫中,多角度地發現她勤勞、刻苦、節儉、善良、容忍、慈悲的品德,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和三從四德和舊式婦女的形象,活脫脫地站在我們面前。這種連環畫式的寫法,不啻是對散文藝術的一種創新。對外祖父、老師、阿榮伯的描寫,也採用同一手法。《外祖父的白鬍須》中的外祖父,既是私塾老師,又是義務郎中,對一切人都親切和氣,甚至連螞蟻蟲類都要「保護」,他抓到小偷也不打罵,反而送小偷兩塊銀元叫他做生意以改邪歸正。為了「最蹩腳」的戲班子能演下去,他特地帶外孫女頂風冒雪去「捧場」,「拚命拍手叫好」,最後還給戲班子一塊銀元,「讓他們買壺酒,買斤肉暖暖腸胃,天太冷了。」《紅紗燈》則著重通過外祖父因材施教,寓教於樂的教育方法,希望把染有壞習慣的五叔教育成為力求上進的青年,突出外祖父不同凡響的智慧與熱切心腸,我們也從這些不同的篇章里,看到了這位活神仙的方方面面。在懷念老師的散文中,《春風比雨》、《鷓鴣天——懷念夏承燾師》這兩篇文章,將風流倜儻的大詞人及與人迥異的教育方法與教育實踐,寫得絲絲入扣,而《一生一代一雙人》則體現老師對師母的理解與體貼,從另一,角度顯出老師的高尚人格,心地善良;《吾師》,把三個老師為教、為文、為人層層襯出,突出三人不同的學識、個性和風格。把一個僱工和官家小姐的美好關系寫得那麼動人,華人作家中只有琦君。如《第一雙高跟鞋》、《阿榮伯伯》,阿榮伯伯的「學得能幹點,要自己打天下」的叮囑,倒不像僱工對小主人說的話,而是長輩對小輩的關切。怪不得他「仁慈慷慨樂於助人的性格,給我少年時代不少的啟迪」了。
國內有些評論文章,隻字不提琦君父親寫的散文,只是在別的文章中提及父親對母親的無情。其實琦君也很愛父親,專文有《父親》、《油鼻子與父親的旱煙管》,在其他寫母親或母親、父親、姨娘三角微妙關系以及父親對「我」的摯愛之類散文中,父親的形象也是親切鮮明的,如《小梅花》、《楊梅》、《酒杯》、《鮮牛奶的故事》、《喜宴》等等。琦君通過兒童的視角,將父親棄官退隱後的心態,以及對種田人純真的友誼(《油鼻子與父親的旱煙管》),晚年對母親的理解、深情和愧疚(《楊梅》),以及對「我」的摯愛(《喜宴》),寫得那麼細膩,那樣鮮活,那樣生動。而《父親》的構思尤其獨特。文章一開始,作家就為父親造型:「每回聽到馬弁們一聲吆喝:『師長回府啦』」孩子們遠遠偷看到的是一個威風凜凜的父親。「我」和哥哥,只是怕他,不敢親近。待父親因反對軍閥內戰而自動退隱閑居以後,父親不再穿軍裝而著一身藍色長衫,不像顯赫的軍官而像詩人學者時,「我」就感覺親近多了。尤其是哥哥死後,父親從北平回到杭州,「我」也由遠遠的「偷看」到「靠在他懷里」,為痛悼哥哥而與父親相對痛哭。在這里可看出作家組合素材的高超:從形式上實質距離的拉近到感情距離的拉近,承接得天衣無縫,同時也藉此將父親的顯赫、威武、悲愁、慈愛一一展出,既樹起父親的高大形象,又寫出父親豐富的內心感情。
人物散文
在寫人的單篇散文中,有人把《一對金手鐲》當成小說,這是不難理解的,因為它有鮮活的人物形象,嚴謹的結構。事實上琦君寫人的散文,都小說化了,如《父親》、《髻》、《紅紗燈》等。所以這也是一篇小說化了的散文傑作。因為它是絕對真實的。琦君是獨女,母親愛之如掌上明珠,怎肯交與他人?據說是因為她一頭濃發,聽人說送與奶媽撫養才會健壯成長,迷信的母親就讓她與乳母之女阿月同吸乳汁。一歲半後,她被母親接回,母親拿出一對金手鐲,一隻套在阿月手上,一隻套在她手上。七歲時,這一對小姐妹又見面了,一樣童稚,一片天真,並不感到她們有什麼不同之處。可是十八年後,當她們再見時,阿月竟當面喊出:「大小姐,多年不見了!」如同魯迅的《故鄉》中的閏土喊「老爺」一樣,震顫著作者與讀者的心。「魯迅以他超越常人的冷漠,以極度悲憫所壓縮成的冷漠,維系他古典的節制;琦君則以她靜謐的詩詞含蘊將悲憫擴散在時空以外」(楊牧:《留予他年說夢痕·序》)。這一聲喊,一下子拉開了她們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點出她們不同身分地位。正因為琦君「將悲憫擴散在時空以外」,她對這「大小姐」的喊聲也作了與魯迅別樣的處理,她不許這樣喊,而且當晚,這位官家小姐、女大學生還執意與帶一小女兒的貧苦農婦睡在一張床上,暢談別後詳情,關心她的命運。直到現在,她與阿月一別半個世紀,還念念不忘這位異姓姐妹,足以透示作家善良美好的心靈,溫柔敦厚的個性。很可惜,作者只為阿月的貧困嘆息,卻無法找出阿月貧困的根本原因,卻是她思想上的局限。情真意切是這篇散文的靈魂,這表現在文字方面,是作者不露痕跡地將她在古典詩詞上深厚的造詣溶合於一篇白話文里,轉成質朴的語言,抒寫她的深情與眷戀。僅就流淚場面,就有七次之多,但沒有雷同的。其中,有乳娘見到長大成人的「我」的喜極而淚,有「我」面對兩「鬢已斑」的母親和摸到乳娘「粗糙」雙手而流的傷感的淚,有「我」與阿月話別時感到一對異姓姐妹「生活環境里離將日益遙遠」而流的無奈的淚……除了寫淚,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將失落之情,也寫得如在當時,如當「老師講到馬克·吐溫的雙胞弟弟掉到水裡淹死了,馬克·吐溫說『淹死的不知是我還是弟弟』,全班同學都笑起來,自己想起阿月……心理就有點悵悵惘惘的。」這種對比,既鮮明又有新意。全文顯得纏綿徘惻,動人心弦。比起憶舊文章的凝重情深,來台以後的生活寫照的散文,則多幽默詼諧。當然不能說她寫來台後的生活散文就不帶感情,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琦君信奉「感人心者,莫善於情」(白居易語)這句名言。她是用「情眼」看世界的,在她的筆下,處處都是愛,萬般都有情。我說她憶舊文章更凝重,更情深,只是比較而言而已。請看《我的另一半》、《我的另一半補述》、《三如堂主人》、《梨膏醬油》、《與我同車》寫得多麼幽默而又一往情深。至於《孩子快長大》、《孩子慢慢長》、《捕兒住校後》等等,也寫盡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愛心,《家有怪妻》、《再做閑妻》則更是妙趣橫生!
除了寫人,她的筆也離不開她心愛的小動物。她寫貓(《家有五貓》),寫狗(《寂寞的家狗》)、寫猴(《再見獃獃》),甚至寫老鼠(《人鼠之間》)、小蟲(《靜夜良伴》)等等。她自幼愛小動物,她的處女作就是《我的好朋友小黃狗》。在所有寫動物的散文中,我認為《我家龍子》最出色,它不僅表現作家對動物的愛,更突出一顆慈母心。因為那隻貓是兒子雨夜拾回來的「愛寵」、拜託「我』代為照顧的,於是母子間的情愫得以溝通。而這聾了的小白貓所以不叫聾子而叫龍子(這名字還是最不喜歡小動物的父親取的!),也表現做父母的對兒子的期望——望子成龍。結尾處「我抱著龍子,喃喃地對龍子訴說心事…但想想(已經遠行的)兒子,他又何嘗聽得見,聽得懂呢?」那種對兒子的擔心和愛心,是每個母親都有,卻不是每個母親所能言傳的。
琦君寫身邊瑣事的散文常富哲理,如《倒帳》,全家賴以生息補貼家用的一筆錢,被一位朋友倒掉了,怎麼不難過呢?但「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由此「使我們懂得如何安貧守拙,更懂在貧與拙中,如何來享受無邊的家庭樂趣」,「豈非『得大於失』」?又如《財富和愛情》說明夫妻生活中,愛情和友情才是永恆的財富,給讀者多少啟迪!此外如《恩與愛》、《生與死》、《有我與無我》、《有甚閑愁可皺眉》等都是極富哲理與情趣的精品。有些身邊瑣事則寫得富有人情味,如《課子記》,她嫌她先生對兒子太苛,「誰知輪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易動火」,寫做爸爸的輔導兒子功課時一下子叫「乖兒子」,一下子罵「笨東西」,聲態笑貌,躍然紙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畫,一出富有詩趣的小喜劇。通篇作品生氣盎然、真實,真是使人神遊而意會的好作品。
相關資料
《琦君的世界》隱地編 爾雅出版社 1980年
《琦君的文學世界》章方松三民書局 2004年
《剪不斷的母子情─論琦君的親情書寫》黃渭珈 中國語文月刊 2005年
《永遠的童話:琦君傳》宇文正 三民書局 2006年。

熱點內容
情人節講養生 發布:2025-08-09 23:14:12 瀏覽:967
盆栽櫻花禁忌 發布:2025-08-09 23:07:39 瀏覽:665
插花小碎花 發布:2025-08-09 22:53:17 瀏覽:517
櫻花慕斯蛋 發布:2025-08-09 22:38:04 瀏覽:170
荷花側推的 發布:2025-08-09 22:10:16 瀏覽:541
燈台木本花卉 發布:2025-08-09 22:09:30 瀏覽:969
愛上夜玫瑰免費全文 發布:2025-08-09 22:06:38 瀏覽:979
紅鐵花卉 發布:2025-08-09 22:06:27 瀏覽:223
六角盆盆栽 發布:2025-08-09 21:55:41 瀏覽:547
梅花的古詩大全 發布:2025-08-09 21:54:08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