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無咎梅花
❶ 乾隆給王冕墨梅圖畫題的詩
鉤圈略異楊家法, 春滿冰心雪壓腰。何礙磅人呼作杏, 問他杏得爾清標?
釋義:
1、「楊」,指的是以擅畫墨梅而聲名遠播的畫家揚無咎,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四梅圖》卷是其代表作。
2、譯文:畫中繪水墨梅花一枝,枝幹秀挺,花朵疏朗。以淡墨暈染花瓣,濃墨勾點花蕊。
3、乾隆的意思是說,王冕畫梅的技法和揚無咎不同。
(1)揚無咎梅花擴展閱讀:
王冕的畫都有一個特點:「凡畫必題詩其上」。梅花入畫在中國起源很早,而用水墨畫梅花,北宋中葉的禪僧仲仁大概是最早的,之後影響最大的便是南宋揚無咎。到了元代,畫梅名家輩出,王冕繼承揚無咎的畫法,加以發展,對後世也產生巨大影響。所以,書畫鑒定大家謝稚柳先生將王冕稱之為揚無咎水墨畫派的「嫡系」。
畫面上,還有幾枚印章,來自清代重要收藏家梁清標、安岐與乾隆、溥儀等,透露這件《墨梅圖》的流轉歷史:700年裡,他被這些大收藏家所摯愛,也進入了清宮內廷,收錄進重要的書畫著錄《石渠寶笈續編》《庚子銷夏記》之中。
❷ 揚無咎是怎麼畫梅的
揚無咎(1097—1169),字補之,號逃禪老人、清夷長者,清江(今江西清江縣)人,是北宋與南宋之交重要的畫梅專家,詩詞書畫,無所不精,尤以畫梅著稱於世。
揚無咎平生喜梅愛梅,年輕時所居庭院中植有梅樹,他每天觀賞寫生,或月下描摹梅影,日積月累,達到了寫梅之前而胸有梅意的境界,其梅在北宋末就已聞名。但宋徽宗趙佶並不欣賞揚無咎的畫格畫風,笑謂揚無咎畫的梅花是「村梅」,揚無咎我行我素,並且在畫梅花時,索性押上「奉敕村梅」的字樣。
揚無咎墨梅畫法是得道於僧仲仁的墨暈梅花。仲仁,人稱「華光長老」。他酷愛梅花,始創「墨梅」畫法。揚無咎久聞仲仁墨梅大名,欣然前去拜訪,僧仲仁賞其人品、愛其才,與之以同道畫友相處。仲仁親授其墨梅畫法,揚無咎得其真傳,繼承而有發展,一變仲仁之墨暈花瓣,創為墨筆圈線,變黑為白,更適宜於表現疏香淡色的梅花特性。相傳宮廷中曾經壁上掛了一幅揚無咎的梅花畫,只見一群蜂蝶雲集畫中梅花上,宮人見之,贊嘆不已。
揚無咎平生耿介正直,不慕利祿,又不俯仰時好,朝廷屢次請他出來做官,均遭拒絕。他一生沒有做過官,潛心鑽研畫法,終成一代畫梅大師。
❸ 宋揚無咎四梅花圖的詳細介紹
據吳元素《松齋梅譜》記載:「墨梅自華光始」,他長期居住湖南衡州花光寺,「植梅數本,每發花時,輒床於其樹下終日,人莫能知其意。值月夜見疏影橫窗,疏淡可愛,遂以筆戲摹其狀,視之殊有月夜之思,由是得其三昧,名播於世。」
揚無咎得華光畫法而自有變法和發展,改墨暈花瓣為墨筆圈線,「變黑為白」,更能表現梅花淡色疏香、清氣逼人的特性。此卷作於畫家69歲,是應友人范端伯之請而畫,一共四段,分別為:未開、欲開、盛開、將殘,描繪梅花從含苞到初綻、怒放、最後凋零的全過程。枝幹皴擦用飛白法,花朵兼以雙勾和沒骨結合,用筆圓潤。全卷純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但注意了濃、淡、干、濕、焦的變化,畫面給人以斑斕之感。據說無咎年青時所居之處「有梅樹大如數間屋,蒼皮斑蘚,繁花如簇」,他常常臨寫摹畫,因得其趣,最能表現梅樹的形神,所以他的畫既工緻逼真又富文人豪放的寫意情趣。
卷後有自書《柳梢青》詠梅詞四首,書法筆勢勁利,得歐陽詢真髓,詞風婉約清麗,將梅花自開至謝的過程比作美人從少女到遲暮的一生,暗寓一種隱情,引發觀者無限的情思和感懷。
此卷曾經《鐵網珊瑚》、《清河書畫舫》、《珊瑚網書畫跋》、《過雲樓書畫記》、《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等著錄。嘉慶初年為陸謹庭所得,專門築「四梅花閣」以庋藏之。後流落於外邦,被程楨義用「番錢三百枚」購回,當時傳為藝林盛事。又有元吳鎮,明沈周、文徵明、項元汴等人收藏印記,前後多達三百餘方,是揚無咎一件流傳有緒的名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