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瓷片

梅花瓷片

發布時間: 2025-05-04 20:29:45

1. 青花瓷尊類介紹

青花瓷起源與唐,卻興起與元。而在宋朝唐青花並沒有發展起來,續而走向衰敗。到了元朝。元青花一改唐青花的含蓄內斂,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宋青花: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和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 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 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2. 南宋官窯有哪些瓷器特徵謝謝

1. 南宋官窯的瓷器特徵在歷史上有著明確的描述,如曹昭的《格古要論》所述,官窯瓷器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
2. 高濂在《遵生安箋》中進一步闡釋了杭州官窯青瓷的特徵,指出其釉色以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紋理以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之下。
3. 在已發掘的杭州烏龜山郊壇官窯窯址中,發現了大量瓷片與窯具。這些瓷器的胎質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質輕薄,釉層較厚,釉色有粉青、蜜臘黃等。器型包括盤、碗、碟等,還有仿古器皿,反映了北宋徽宗提倡的仿古復古風尚。
4. 南宋官窯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也有以灰色綠色、黃綠色為主的色調。其質感追求璞玉效果,具有良好的乳濁性和釉層豐厚的多次釉。
5. 瓷器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紅褐色等,以黑褐色為主。紫口鐵足是指黑胎上釉後,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顯現胎色,形成紫口;鐵足則指圈足部分的黑鐵色。
6. 南宋官窯瓷多有紋片,有大小開片,亦稱文武片。紋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淺,以冰裂紋等大紋層為主。這種紋片原本是一種缺陷,但被巧妙利用,通過工藝調整,形成紋片碎路,縱橫交錯,達到金絲鐵線的藝術效果。
7. 南宋官窯瓷的造型多樣,包括陳設用瓷、文房用具、日用器皿及裝飾瓷等。器型多仿自周、漢古制,造型嚴謹肅穆,古風朴朴,配以紫口鐵足,更顯風韻別致。
8. 南宋官窯青瓷的藝術風格以釉色、造型、紋片著稱,反映出東方民族的深厚朴實、崇高古雅的獨特藝術風格。官窯瓷器都是宮廷御用,製作追求完美,支釘裝燒或墊托墊燒,以保持器身全部敷釉。
9. 南宋官窯瓷繼承了北方名窯的造型端莊簡朴、釉質渾厚等特點,同時吸收了南方名窯的薄胎厚釉、釉面瑩沏、造型精巧等精華,創造了我國青瓷史上的頂峰。
10. 南宋官窯技藝在王朝覆滅後失傳,傳世珍品稀少。1989年,一件南宋官窯青瓷在香港拍賣會上以2500萬港幣的價格成交,創下了中國古陶拍賣史上的最高紀錄。

3. 舍爺瓷話∣磁州窯梅花紋白瓷與點彩工藝(概述上篇)

梅花斗雪迎寒而開,宋人對梅花的喜愛,潤物細無聲般的影響到當時的社會生活、藝術審美以及士大夫階層的精神世界。宋代北方重要民窯體系——磁州窯,曾燒造採用點彩工藝,繪制梅花紋飾的系列瓷器。

本系列文章將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了如三舍收藏的實物標本、各大博物館展陳藏品,

分「概述篇」、「魯山窯類型篇」、「器型篇」、「釉色篇」等多角度切入,來詳細介紹磁州窯梅花紋白瓷與點彩工藝。

磁州窯遺址考察中的點彩標本概況

磁州窯目前發現的17處古窯址,主要分布在邯鄲峰峰礦區和磁縣西部。在1964年故宮組織的磁縣磁州窯田野調查中,考察人員於觀台鎮遺址發現多種不同樣式的點彩標本:「用3點、4點、5點、7點不等組成朵花,安排在器物的上部及頸部……器型有瓶、壺、燈、碗、水盂等……」(《磁州窯遺址調查》,李輝柄,《文物》1964年第8期)。

故宮藏宋磁州窯白釉點褐彩缽,7點梅花裝飾

故宮藏宋磁州窯白地點褐彩缽標本

峰峰電廠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擴建開始後,陸續出土大量瓷器及瓷片標本,其中以白釉醬彩為多,燒造年代約為五代至北宋早期(《觀台磁州窯址》,馬忠理)。白釉醬彩以點、繪手法施以白釉碗、盤、罐、缽等器物……紋飾計有散點、梅花點等(《峰峰礦區臨水古瓷窯遺址調查》,龐洪奇)。

磁州窯遺址分布圖

磁州窯遺址

「粗胚細作」化妝土

磁州窯因受瓷土原料的局限,所以胎體質地較為粗糙,多呈灰色、灰白或褐黃色。利用化妝土,可以在有效控制燒瓷成本的前提下,遮蓋與彌補胎體粗糙及顏色不純,並保證胎體在燒制時的穩定性。

較為粗糙的黃褐色磁州窯胎土

根據馬忠理先生在《磁州窯器物的造型和裝飾藝術及其考古分期變化》一文的介紹可知,當時磁州窯本地所產的瓷土「大青土」,不如邢窯、定窯的細膩,但為了追求瓷白的效果,匠師便將曾在北朝和隋唐青瓷上使用過的化妝土「白鹼」,用於大青土製成的灰白色坯上……

宋磁州窯點黑彩白瓷行爐

了如三舍藏宋磁州窯點彩梅花行爐標本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化妝土附著胎體表面,並罩以透明釉燒制的宋代磁州窯化妝土白瓷,並不等於「白釉瓷」,因為後者使用了白釉,而前者使用的是透明釉。

黃褐色的胎體上施以化妝土,並罩以透明釉燒制

磁州窯瓷器大量使用化妝土裝飾,實際上是對隋唐時期人們「尚白」,或者從地域上來講,北方地區崇尚白色的風俗有關。

《魏書·靈異志》中記載的祥瑞動物有:白狐、白鹿、白獐、白烏、白燕等。而像粟特人,則有穿白衣,修建白色城堡的習俗。通過北方民族對於白色的風俗信仰,便可以很好地理解,北方地區大量流行白釉瓷、白瓷、化妝土白瓷產品的原因。

金代點彩白瓷小羊,帶有強烈的游牧民族風

雖然北宋時期的磁州窯化妝土白瓷,通過化妝土解決胎體粗糙和「尚白」的問題,但是這一系的產品發色多「白中閃黃」。這是因為北方窯口於宋代開始,從早期與南方窯同樣的柴窯燒制,改為煤窯燒瓷。

從宋代開始採用煤炭作為燒窯燃料,使發色多白中閃黃

燃料的改變,不僅提升了窯溫,也改進了傳統「裸燒」的裝燒方法——三角形支釘與匣缽疊燒開始流行。此時,單窯的產量及成品率,比之前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

了如三舍收藏宋磁州窯點彩瓷

化妝土與磁州窯,好比是水之於魚。日本學者內藤匡曾這么評價二者的關系:「倘若沒有這種豐富的化妝土,就不會產生磁州窯」……

未完待續

敬請關注

歡迎勾搭~

4. 南宋官窯特徵

南宋官窯的特徵
南宋官窯特徵是主要表現的不是在它的裝飾,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莊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藝術風格上以釉色取勝,以造型見長,以紋片著稱,這些製品反映出東方民族諄厚朴實,崇高古雅的獨特藝術風格。 官窯所燒的都是宮廷御用器,因此,要求製作都盡量完美,早期作品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盤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釘裝燒,唯支釘較汝州官窯為大且粗,數目甚至有多達二十枚者。晚期,則多以墊托墊燒,雖然是底留下一道無釉的痕跡,但塗上一層鐵質護胎漿成鐵足,使製品更富特色。

南宋官窯瓷的特徵是既繼承了北宋汴京官窯瓷、河南汝官窯瓷等北方名窯的造型端莊簡朴,釉質渾厚的特點,又吸收了南方越窯、龍泉窯等名窯的薄胎厚釉,釉面瑩沏,造型精巧之精華。北藝南技的結合,創造了我國青瓷史上的頂峰。而且對世界文化藝術方面也是一個偉大的卓越的貢獻。 南宋王朝覆滅之後,官窯被毀,工匠失散,技藝失傳,故傳世珍品較少。一九八九年,在香港以2500萬港幣拍買的一件南宋官窯青瓷,創造了中國古陶拍賣史上的最高紀錄。

南宋官窯青釉瓷以黑胎青釉而著稱。其的確如古籍所說,有三大特徵,即紫口鐵足,黑,灰色胎;有紋片,金絲鐵線;厚釉胎薄,釉呈乳濁,青玉色。形成原因有如下幾點;

紫口鐵足,黑,灰色胎:這是因為其胎是以摻有紫金土的胎泥製成,因此泥含有較高的三氧化二鐵,在還原氣氛中燒成,故胎呈黑色;底足露胎處和口沿薄釉處呈現出胎的黑色,即所謂「紫口鐵足。


官窯青釉方花盆 宋
有紋片,金絲鐵線:有紋片即官窯上的裂紋是由於胎釉的膨脹系數不匹配而呈面大小不等的裂紋,這本是釉的一種缺陷,但在陶工們的巧妙染色下反而成為了別具一格的藝術裝飾,即所謂:金絲鐵線。


官窯青釉圓洗 宋
厚釉胎薄,釉呈乳濁,青玉色:釉為含有一定量晶體和含有較多氧化鐵著色的,並具有強烈玉質感的乳濁釉,燒成顏色 可根據煉制氣氛的不同可從粉青到炒米黃。還有由於釉中含有較高的鉀而使釉具有很大的高溫粘度,可以保持釉層較厚而不流淌,從而形成了薄胎厚釉的特色,甚至還有釉厚於胎的製品。文章來自湖南中歷收藏品鑒定中心,是一家專業從事鑒定的第三方平台,藏品鑒定可咨詢。

熱點內容
武威定鮮花 發布:2025-05-04 23:27:48 瀏覽:568
七夕好一詩 發布:2025-05-04 23:27:36 瀏覽:503
耳洞插花椒梗 發布:2025-05-04 23:24:06 瀏覽:108
綠植底座 發布:2025-05-04 23:20:28 瀏覽:304
陽台綠植木架 發布:2025-05-04 23:20:27 瀏覽:912
疫情後情人節 發布:2025-05-04 23:03:22 瀏覽:901
花語向日葵 發布:2025-05-04 22:55:36 瀏覽:233
成都金牛鮮花速遞 發布:2025-05-04 22:46:46 瀏覽:104
含笑花盆栽 發布:2025-05-04 22:45:34 瀏覽:783
四葉玫瑰線 發布:2025-05-04 22:44:48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