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割一字
① 高人們幫忙煉一個字吧。悟道詩中「歸來笑拈梅花嗅」的「嗅」字,有何傳神之處
原詩是: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嶺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版
「嗅」字使得全句更加權形象動人。歸來拈花,這是動作描寫,梅花則是強調了花的種類,使讀者眼前出現花的形象。而「嗅」字用的傳神,比起「聞」字來得細膩,生動的刻畫出了作者小心翼翼的神態動作,表達了惜花之情,也從一個側面表現了梅花的嬌艷、柔嫩,惹人憐愛。此外,用一「嗅」字,使得讀者不僅感受到視覺畫面,還體驗了嗅覺的感官享受,看此一字,眼前便彷彿一陣清冷的幽幽花香,如此當然更能深刻的體會到作者下一句中所寫的「春意」。
② 梅花易數一字占如何起卦取動爻嗎
梅花易數一字占如何起卦?《梅花易數》是中國古代占卜法之一,梅花易數依先天八卦數理,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隨時隨地皆可起卦,取卦方式多種多樣。針對於測字,也有其獨特的方法,如果是兩個字或者多個字,我們知道如何起卦並解卦,那當只有一個字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起卦呢?怎麼分上下卦呢?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期的梅花易數測字口訣的相關內容吧!測字術可利用字形字義測字,利用字形字義測字是利用文字本身,強調文字的音、形、義三要素,使用裝添、拆除等方式,達到事情的協調與吻合。大約有以下七種:
1、字形部件分開或轉移測字法:用筆畫之形去認識錯雜之義,即是把字形簡單的拆開,分解成幾個字。如把「春」分解成「三、人、日」,就有了「三人壓日,運氣不佳」之斷語。
2、增筆測字法:在測字中,要測之事與文字並不完全吻合,增筆是為了增加測字的因素與條件,如「巾」加「口」為「吊」,「皮」加「氵」為「波」等。
3、減筆測字法:原理同上。
4、對關測字:如門的開關,開了可以任人出入,把字分開,可以成為另一個字的頭或尾,合起來又是原來的字。如「帛」為「皇」頭「帝」尾。
5、以字義測字:用文字所代表事與物的屬性與性質來分析。如「木」在春季測處旺,吉,在秋季測受克不利。但,「木」又有不同類型的木,如是「松、柏」等又是四季蔥綠的。
6、筆畫或書寫特徵測字:這是憑人們寫字時所書字的特徵來測的,比如:穩正、輕快、零亂、滯重、肥瘦等特徵。古人有「富人寫字穩重,貴人寫字清奇,貧人寫字桔瘦,賢人寫字精神」等說法。
7、還有一種是八宮測字法,就是把字分成八宮,看每個宮的吉凶來定來人所要預測的事情。這個准確率極高,因為我們寫出的字是心之畫。
好啦,以上就是本期的梅花易數一字占以及梅花易數測字口訣的全部內容了,喜歡的小夥伴可以收藏哦!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梅花易數動爻怎麼取?總數除6?
梅花易數占配偶相貌:乾卦一表人才?
梅花易數占運勢的起卦方法有哪幾種?
點擊查詢易經64卦靈簽
六爻測算
更多相關測試
③ 蘇洵讓蘇東坡在清風楊柳中加一個字,在明月梅花中加一個字
輕風舞細柳,復淡月隱梅制花;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東坡開始的時候加」舞、隱「,組成詩作: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後來將兩個字分別改成加」扶、失「,組成新的詩作: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這句話是蘇東坡年少的詩作,原作為「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而後蘇東坡在每句中間改一字變為「清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了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④ 李中《梅花》詠梅花詩賞析
《梅花·梅花》詠梅花詩鑒賞
李中
群木方憎雪,開花長在先。
流鶯與舞蝶,不見許因緣。
李中的這首詠梅詩側重對梅花「開花長在先」的歌詠上。
這首小詩從語言到內容,並沒什麼深奧奇警之處,只不過寫了在冰封雪地里,梅花最先開放這一平常的自然現象。可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在意境上卻別有一番風味。
一、二句用對比的手法,寫梅花耐寒的秉性。把群木和梅花相對比,其獨到的是把群木與梅花擬人化,不做形態上的對比,而是從二者對「雪」的心理反映上進行對比。正當群木為寒冷所侵襲,凍得受不了而怨恨詛咒著冰天雪地之時,梅花卻在皚皚白雪中笑臉先開,「昂首怒放」了,「方憎雪」是傳神之筆,反襯出梅花傲寒斗雪的品格。
三、四句寫梅花與「流鶯」、「舞蝶」、「不見許因緣」。這是從另一個側面贊譽梅的「開花長在先」。因為只有「待到山花爛漫時」,才有「流鶯與舞蝶」,可到那時,梅花「已在叢中笑」了。這里把「流鶯」、「舞蝶」暗喻成世俗,反襯梅花的與眾不同,表現梅花超凡脫俗的性格,可謂立意新穎。
這首詩通篇無一字提及梅花。但梅花的冷俊素艷,不畏嚴寒傲然獨立的形象卻樹在我們面前,詩人創造了一個高遠的境界,贊譽梅花,隱匿著自己的影子。這也是作為詠物詩的成功之處。李中,字有中,隴西人,仕南唐為淦陽宰。有《碧雲集》三卷。他還有一首詠紅花詩寫得也頗有意味:「紅花顏色掩千花,伍是猩猩血未加,染出輕羅莫相貴,古人崇儉誠奢華。」同這首詠梅詩可相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