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舞梅花庄
❶ 梅花樁表演應該用什麼音樂
屠洪綱的幾首都不錯《我心為誰動》《精忠報國》《風卷塵沙起》《中國功夫》
當然,站架子和走器械打成拳的音樂都不同哦
❷ 舞獅、兵馬俑、旗袍、中國結 的介紹越詳細越好
舞獅:
舞獅是一種東亞民間傳統表演藝術,源於中國。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但中國大陸的民間舞獅實際已經日漸減少。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舞獅起源眾說不一。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扎獅子及鑼鼓驅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 較為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等國。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各地舞獅
陽江舞獅 懵是子
舞獅在江城稱為舞獅子。其中「舞」字陽江話讀「懵」音,「獅子」則念「是子」,詞義一樣。這是避諱,因「獅」陽江音同「輸」,不吉利。 江城舊時大凡有喜慶必放炮竹舞獅子,尤其是春節賀歲。大年初一清晨就有獅子拜屋。世俗認為,獅子在門前張口伸舌搖頭擺腦一番,那些躲在屋角旮旯中的惡鬼邪魔就會一掃而光,因而視此有「旺屋」作用,均恭敬而庄嚴地給舞獅者奉送「紅包」。 剛建就新屋的人家,會特意邀請舞獅者進入屋中,逐層樓房舞拜。新婚夫婦想早生男孩,還會請獅子進入卧房中,讓它在自己的睡床上翻滾一番。因為陽江話中「獅子」與「是子」諧音,「獅子上床」也就暗喻 「是子(男孩)上床」的好兆頭。 有錢人家和商鋪會請舞獅隊作專場表演。一般在空曠的場地上表演,圍觀者眾。舞獅通常還有各種武術表演,高潮就是「獅子」「采青」。主家在樓上用竹竿高高地挑起一個大紅包,旁邊捆著一棵青菜,舞獅隊就地搭起人梯,讓「獅子」邊舞邊沿著人梯向上爬,攀登至頂端,張口把那紅包和青菜「吃」進口中。最精彩的「采青」則是「采椰」,即是把青菜葉子換成椰子。「獅子」必須把上面懸掛的椰子打開才算。舞獅者往往要用牙齒把椰子外皮撕開,用拳把椰子擊爆,這沒兩下真功夫不行。 今天的江城的舞獅活動,已不單為春節賀歲,平常商家開業慶典、搞促銷,常邀請醒獅隊助興,醒獅隊也成為廣告從業者了,技藝也比唐人白居易描寫的「金鍍眼睛銀貼耳,奮迅毛身擺雙耳」精湛得多了。
徐水北里舞獅
河北省徐水縣南北村獅子舞簡介:徐水北里舞獅 河北省徐水縣北里舞獅可說是歷史悠久、源源流長,素有北獅獅舞之鄉的美稱。明清時期就以花會的形勢在張家廟會逢年過節,重大事件等場合中演出。全村上至古稀老者,下到垂稚小童,人人披掛,個個練習。創造出許許多多絕活,我們村的獅舞藝術團就是在此基礎上於1925年組建,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了。五十年代村裡的獅舞團曾隨中央歌舞團赴羅馬尼亞參加世界第四屆青年聯歡節,榮獲金質獎章;出訪東歐六國和赴朝鮮演出大獲成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改革開放以來,村裡的獅舞更是如木逢春,如虎添翼,成就斐然,曾參加並榮獲北京八、九、十二屆龍潭杯優秀民間花會邀請賽最高獎——優勝獎;河北省音樂之春最佳獎;94年沈陽國際民間舞蹈藝術大賽金玖獎;第四屆文化部群星獎;第四、五屆青島民間藝術節表演特別獎;97年中國天津龍獅賽金獎;廣播電影電視部金光燦爛一等獎;並先後參加河北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錄制節目,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東西南北中第四十期和開播十周年慶典;演出百獅吼春,氣勢輝宏壯觀,技藝精彩絕倫,被譽為雄獅威懾,譽滿京華。在慶祝香港回歸和十五大召開之際,該團應邀進京,參加由北京市和國家旅遊局舉辦的大型節目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李鐵映,錢奇琛,陣慕華、雷潔瓊等接見,也受到各國使節的高度贊譽和好評,多年來該團市、省級演出數百場,足跡遍布全國十幾個城市和地區,譽滿中華當之無愧。 獅舞分為文獅和舞獅,文獅表現獅子的靜態和性格溫柔的一面,恐嚇時的怕,互相親密時的吻,期待時的盼以及搔癢,舔毛,伸腰,打滾,掏耳朵,打舒張等,形態細膩逼真,憨態可拘,真得是惟妙惟肖。 舞獅正是以技高一籌,通過獅子的出眾,致使,翻山越澗,登山直立,跳、轉、騰、撲等動作,表現獅子的動態和性格兇猛的一面,尤其是梅花庄、三獅踩球的表演,更是獨具匠心,精、險分成,另人嘆為觀止。 從過去到現在我們村都還堅持著每逢豐年和新年,春節都舞獅慶祝,屆時鄰村的鄉親們也成群結隊的來看舞獅子,這些獅子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幸福。特別是現在邀請舞獅團舞獅的有企業開張,紅白喜事等,村裡人都隨團外出打工,現在已經形成了舞獅產業。並被國家命名為民間藝術保護項目。 幾十年來我村的獅舞藝術團在繼承、發展、創新、提高的道路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並為國家和兄弟省市培養輸送了大批的專業舞獅演員和人才,傳授幫教了大批的獅舞團體,在京津冀一帶享有獨一無二的美譽。
廣西田陽縣田陽舞獅
田陽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早在1000多年前,在田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有舞獅活動。明嘉靖34年(1555年),瓦氏夫人抗倭勝利歸來,田州群眾扶老攜幼到城府外面去迎接,以舞獅助興。每到逢年過節,田陽群眾以舞獅為樂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與其他地方民間舞獅不同的是,田陽由世家組建的舞獅隊在縣政府的重視下改為田陽舞獅藝術團,並列為事業編制單位管理。每到逢年過節,田陽舞獅藝術團深入街道、鄉村、廠礦、學校等為群眾表演,還參加各種開工竣工慶典、歌圩、文化下鄉等活動,堅持義務表演,為群眾服務。其先後參加百色地區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運動會、廣西民運會、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均獲得一等獎。1996年,田陽舞獅藝術團在參加「八桂龍城獅王」大賽中獲「金獅王」獎;1997年9月,在福州、廈門舉行的中國民間絕技藝術節中,田陽舞獅表演被公認為此次藝術節最好的節目。 田陽舞獅藝術團成立以來,已在大大小小的場合表演不下6000多場,觀眾近千萬人次,其中參加市級以上各種比賽和表演800多場次;共獲得各種獎牌67枚,其中金牌30枚,銀牌22枚,銅牌15枚,先後被評為地區(市)、自治區及全國先進集體單位。 最引人注目的是,田陽舞獅不僅名震中華,在國外也引起了人們的贊嘆。1992年,田陽舞獅藝術團受邀遠赴德國波恩市表演,現場的觀眾反響強烈,喝彩不斷,當地媒體圖文報道,並高度贊揚為「天下第一技」,引起了國際社會對田陽舞獅極大的關注,並因此吸引了日本、荷蘭、美國、俄羅斯等國家舞獅愛好者多次來田陽學習舞獅、錄制舞獅錄像。 技藝精湛卻窘於失傳 田陽舞獅具有世家相傳的特性,傳統特色保持相對完整,最難能可貴的是,田陽舞獅在近代的發展中,不拘泥於單一的傳承,而是在傳統舞獅套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提高了技術含量,增強了觀賞性。舞獅藝術團成員每天堅持練功8個小時以上,從學馬步、練跳、踢腿、打樁、騰躍,到學習南拳、氣功,到學習舞獅的各種套路等,都進行嚴格的訓練,將武功和舞蹈融於舞獅中,力求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田陽舞獅在傳統舞獅騰、躍、翻、滾等套路的基礎上,通過挖掘、整理、改革和創新,創作出「雙獅戲球」、「獅子上金山」、「刀尖獅技」、「獅游梅花樁」等數十個節目。這些節目造型美觀,動作變化多樣,技藝高超。國內研究人員稱田陽舞獅具有「高、難、驚、險、奇、美」的藝術效果,田陽舞獅把中國傳統舞獅技藝推向了新的高峰。田陽壯族舞獅,有高難、驚險、奇美的特點,體現濃郁的民族特色。有史料記載以來,它已經流傳了450多年,並逐漸由建國初期以拜年、慶典、助興為主的地面舞獅發展到擁有「獅子上金山」、「獅子過天橋」、「刀尖獅技」、「高樁飛獅」、「金獅雄風」等一系列絕技的高空表演,並頻頻涉足體壇,譽滿全國及海外。 田陽壯族舞獅套路多,節目豐富,技術精湛,融武術、舞蹈、雜技於一體。它從性質上分為地獅和高空獅兩種:地面舞獅屬文派舞獅,以活潑可愛的頑皮形象為特點,主要在地面表演閃、撲、挪、騰、滾或滑稽動作逗引人們,獅子由戴著頑皮馬騮和滿臉笑容的大頭佛面具的隊員一前一後帶路引逗,在爆竹聲和鑼鼓打擊樂的配合下表演,一般用於節日慶祝、拜年、祝賀、集會、婚慶、參軍等活動中;高空舞獅屬武派舞獅,主要特點是把武術、雜技、舞蹈動作融進舞獅中,以高台表演為主,一般由一名手持獅珠的引獅者帶路、逗引獅子表演各種扣人心弦的造型動作,可攀上20多張高凳疊起的金山上施展雄姿,可在半空高懸的鋼索繩子上翻滾跳躍如履平地,可在刀尖上表演頂肚旋轉等。 但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田陽舞獅藝術團從高峰走進低谷,舞獅藝術團人數大減,舞獅絕技瀕臨失傳,形勢十分嚴峻。最直接的打擊來自於人才的流失。由於舞獅收入過低,因此舞獅人員紛紛離團到外地去打工。另外,外地一些舞獅團體高薪吸納走田陽部分舞獅隊員,造成人才外流。過去,田陽舞獅藝術團有近百人,而目前僅剩下12人。人才大量流失,造成田陽舞獅銳氣大減,難以發展。 希望傾全社會之力 共同傳承田陽舞獅文化 值得慶幸的是,田陽縣政府對田陽舞獅的窘境已經引起了高度重視,號召社會各界人士共同關注舞獅的發展,積極為舞獅藝術團排憂解難,為重鑄田陽舞獅輝煌而獻計出力。 有專家指出,田陽敢壯山歌圩已名聲在外,如何有效利用敢壯山景區的知名度提升田陽舞獅的美譽度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可在每年的敢壯山歌圩期間舉辦田陽舞獅藝術節,讓田陽舞獅節目在歌圩期間閃亮登場,吸引遊人,擴大影響,打造舞獅品牌,使田陽舞獅形成田陽文化新的沖擊波。 舞獅
有關部門提出明確舞獅藝術團的隸屬關系,舞獅藝術團可由縣文化和體育局統一管理,由縣文體局一名領導兼任舞獅藝術團名譽團長。舞獅藝術團要實行企業化管理,走「以獅養獅」和以經濟實體「養獅」相結合的發展路子。改革現行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改革利益分配機制,建立透明的財務管理制度,完善基本工資制度,充分調動隊員的積極性。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市場化運作,主動加強與外界的聯系和合作,廣泛、合理地吸納社會資金扶持,傾全社會之力共同傳承田陽舞獅文化。 關於壯族舞獅還有著這樣的傳說:相傳遠古時候,人們生活在丘陵和深山密林地帶,野獸出沒,壯族先民們常受其騷擾,農作物被破壞。為了趕走野獸,確保人畜安全、糧食豐收,壯族先民們想出了「以獸趕獸」的辦法,仿製獸中之王獅子,鳴鑼擂鼓,舞動獅子,夜間還燃起火把,以驅趕群獸。獅子於是成為了壯族先民眼中的功臣和吉祥象徵,逢年過節都舞起獅子慶賀祝願。
兵馬俑:兵馬俑(Terracotta Army;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為奴隸主陪葬,是殉葬品。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另有電影以此為名。
兵馬俑多用陶冶燒制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後由於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鍾瞬間消盡,化作白灰。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旗袍:旗袍是女性服飾之一,源於滿族女性傳統服裝,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漢族女性改進,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民國以後,上海、北平等地的漢族女性在其基礎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認為封資修象徵大量毀壞。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旗袍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較少,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樣式分類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領子
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
材質
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色彩
中國結:
中國結,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周朝人隨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國結為裝飾,而戰國時代銅器上也有中國結的圖案,延續至清朝中國結真正成為流傳於民間的藝術,當代多用來室內裝飾、親友間的饋贈禮物及個人的隨身飾物。因為其外觀對稱精緻,可以代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故命名為中國結。
中國結的取意如其他中國藝術般多利用形態、諧音而取其意,如用「吉字結」、「馨結」、「魚結」結合就成為「吉慶有餘」的結飾品,以「蝙蝠結」加上「金錢結」,可組成「福在眼前」等。以此類推又延出了「長壽安康」、「財物豐盛」、「團圓美滿」、「幸福吉祥」、「喜慶歡樂」等祈福的內涵,被作為民間祝禱的符號,成為世代相傳的吉祥飾物
❸ 關於梅花拳
大哥,留個郵箱。
❹ 醒獅梅花樁怎麼練求指教
我就是做演出的,經常舞獅,就看你的事什麼樣的樁,多高?現在地上按照你專樁之間的屬距離和樁上的面積大小劃幾個圈,先練步法的准確性和穩定性,必須按照樁上的真實距離和面積,練得時候盡量讓自己或者獅尾的腳一次性踩到位,經常練,反復練習,只有多練才行,然後上樁試先簡單的試或者是在上面踩著玩,走來走去熟悉樁距和找腳感,樁上先練踩樁的准確性。總之多練,熟能生巧嗎。祝你好運朋友,祝你早日成功。。。。。。。。。。。。。。。。希望採納。。。。。。。。。。。。。。。。
❺ 你知道春節舞獅子的由來嗎
【舞師是什麼】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 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 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都喜歡打鑼打鼓, 舞獅助慶。 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 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舞獅的歷史】 嶺南醒獅,又名南獅,以各種高難度動作著稱 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 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舞獅】 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 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造成獅形以鎮壓或以示威武。 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所求生活平安詳寧,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演變下來,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於立門墩、屋檐、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他們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民間舞獅活動雖然由來已久,但這門藝術起源卻是眾說紛紜。行家遍翻群書,追根到底也只能從各種記載中悟出一些頭緒,這又包括種種的傳說。其中有: 【舞獅的起源】 漢代起源說: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 北魏起源說: 舞獅作為表演藝術,相信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製,務實得以流傳後世。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述當時洛陽長秋寺佛像出行時,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的話。 唐代起源說: 在碑使中有關於唐明皇游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後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雲:「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西涼伎》)。可見唐代已有獅子舞。 有關舞獅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舞獅子了。 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舞獅子。 到了唐朝,舞獅子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舞獅子」。當時的舞獅子,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相似,只是規模小得多。唐代以後,舞獅子在民間廣為流傳。 宋代的《東京夢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來遊人。 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舞獅子的盛況。 【國際上廣泛認同的佛山起源說】 在遠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若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 南獅 這頭奇獸於除夕晚出現,來去如風,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鄉眾不勝其煩,因他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於是人們稱之為"年獸",鄉民們就商議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議,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形狀並彩上顏色。以各種形狀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織成獸身,再集勇士十數人,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並由一人手持雙菜刀,立於一圓砧旁准備敲打。他們埋伏於一橋下,該處為年獸必經之地。 當年獸出現時,眾勇士一涌而出,擊打樂器發出"鏘鏘"及"咚咚"之聲,如雷貫耳。年獸見了,覺得驚駭而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跡,不復出現。為了慶祝驅趕奇獸成功及紀念紙扎獸頭的功勞,村民便於春節將它拿出來舞動。有的人更建議把它命名為舞獅:因為獅是獸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徵。有的也稱為舞聖頭。 鄉民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也在神誕或慶典上表演,以增加熱鬧的氣氛。 舞獅時的樂器便改為鑼鼓,配以一定的節奏各處常見於迎神賽會上作參神拜戶只用,其意思是能鎮宅旺宅、使鬼神降優、合境安寧、五穀豐收。 【今天的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 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湛江遂溪醒獅天下聞名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 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舞獅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鏡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舞獅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 【中國醒獅之鄉】 「中國醒獅之鄉」---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 遂溪縣政府決定從2005年開始,每年12月8日都舉行「遂溪醒獅藝術節」。 「遂溪醒獅藝術節」就2005年舉行過一次;後來就沒舉行過。 2004年首屆「遂溪醒獅藝術節」於11月26日開幕。當天,在該地的文化廣場和縣城主要街道,舉行了精彩的醒獅展演和「獅鄉之夜」文藝晚會,11月27日至12月8日,各地醒獅隊輪番表演,切磋技藝。此外,還舉辦了與醒獅有關的書法攝影展。 遂溪的民間醒獅活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近年來,當地政府遵循「積極保護、合理開發、有效利用、鼓勵競爭」的原則,堅持「現代與傳統並重,推進文化事業全面發展」的思路,積極發展民間醒獅藝術,醒獅隊伍不斷壯大,民間醒獅團隊已有255個,其中高樁獅28個,地獅227個,表演者過萬人。 舞獅是一門集武術、舞蹈、鑼鼓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遂溪的舞獅隊中,有男子、女子醒獅隊;單獅、雙獅;地獅、高樁獅;高樁單獅、高樁雙獅等,形成獨具特色的醒獅藝術風格,多支舞獅隊在全國大賽上獲獎,其中的文車醒獅隊還到法國巴黎參加「中法文化年」展演,2003年12月遂溪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醒獅之鄉」。 遂溪醒獅屬於南獅,享有醒獅之鄉之美譽,曾代表中國出訪多個國家。 並擔任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醒獅表演特約嘉賓。 陽江舞獅-懵是子 舞獅在江城稱為舞獅子。其中「舞」字陽江話讀「懵」音,「獅子」則念「是子」,詞義一樣。這是避諱,因「獅」陽江音同「輸」,不吉利。 江城舊時大凡有喜慶必放炮竹舞獅子,尤其是春節賀歲。大年初一清晨就有獅子拜屋。世俗認為,獅子在門前張口伸舌搖頭擺腦一番,那些躲在屋角旮旯中的惡鬼邪魔就會一掃而光,因而視此有「旺屋」作用,均恭敬而庄嚴地給舞獅者奉送「紅包」。 剛建就新屋的人家,會特意邀請舞獅者進入屋中,逐層樓房舞拜。新婚夫婦想早生男孩,還會請獅子進入卧房中,讓它在自己的睡床上翻滾一番。因為陽江話中「獅子」與「是子」諧音,「獅子上床」也就暗喻 「是子(男孩)上床」的好兆頭。 有錢人家和商鋪會請舞獅隊作專場表演。一般在空曠的場地上表演,圍觀者眾。舞獅通常還有各種武術表演,高潮就是「獅子」「采青」。主家在樓上用竹竿高高地挑起一個大紅包,旁邊捆著一棵青菜,舞獅隊就地搭起人梯,讓「獅子」邊舞邊沿著人梯向上爬,攀登至頂端,張口把那紅包和青菜「吃」進口中。最精彩的「采青」則是「采椰」,即是把青菜葉子換成椰子。「獅子」必須把上面懸掛的椰子打開才算。舞獅者往往要用牙齒把椰子外皮撕開,用拳把椰子擊爆,這沒兩下真功夫不行。 今天的江城的舞獅活動,已不單為春節賀歲,平常商家開業慶典、搞促銷,常邀請醒獅隊助興,醒獅隊也成為廣告從業者了,技藝也比唐人白居易描寫的「金鍍眼睛銀貼耳,奮迅毛身擺雙耳」精湛得多了。 河北省徐水縣南北村獅子舞簡介 徐水北里舞獅 河北省徐水縣北里舞獅可說是歷史悠久、源源流長,素有北獅獅舞之鄉的美稱。明清時期就以花會的形勢在張家廟會逢年過節,重大事件等場合中演出。全村上至古稀老者,下到垂稚小童,人人披掛,個個練習。創造出許許多多絕活,我們村的獅舞藝術團就是在此基礎上於1925年組建,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了。五十年代村裡的獅舞團曾隨中央歌舞團赴羅馬尼亞參加世界第四屆青年聯歡節,榮獲金質獎章;出訪東歐六國和赴朝鮮演出大獲成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改革開放以來,村裡的獅舞更是如木逢春,如虎添翼,成就斐然,曾參加並榮獲北京八、九、十二屆龍潭杯優秀民間花會邀請賽最高獎——優勝獎;河北省音樂之春最佳獎;94年沈陽國際民間舞蹈藝術大賽金玖獎;第四屆文化部群星獎;第四、五屆青島民間藝術節表演特別獎;97年中國天津龍獅賽金獎;廣播電影電視部金光燦爛一等獎;並先後參加河北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錄制節目,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東西南北中第四十期和開播十周年慶典;演出百獅吼春,氣勢輝宏壯觀,技藝精彩絕倫,被譽為雄獅威懾,譽滿京華。在慶祝香港回歸和十五大召開之際,該團應邀進京,參加由北京市和國家旅遊局舉辦的大型節目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李鐵映,錢奇琛,陣慕華、雷潔瓊等接見,也受到各國使節的高度贊譽和好評,多年來該團市、省級演出數百場,足跡遍布全國十幾個城市和地區,譽滿中華當之無愧。 獅舞分為文獅和舞獅,文獅表現獅子的靜態和性格溫柔的一面,恐嚇時的怕,互相親密時的吻,期待時的盼以及搔癢,舔毛,伸腰,打滾,掏耳朵,打舒張等,形態細膩逼真,憨態可拘,真得是惟妙惟肖。 舞獅正是以技高一籌,通過獅子的出眾,致使,翻山越澗,登山直立,跳、轉、騰、撲等動作,表現獅子的動態和性格兇猛的一面,尤其是梅花庄、三獅踩球的表演,更是獨具匠心,精、險分成,另人嘆為觀止。 從過去到現在我們村都還堅持著每逢豐年和新年,春節都舞獅慶祝,屆時鄰村的鄉親們也成群結隊的來看舞獅子,這些獅子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幸福。特別是現在邀請舞獅團舞獅的有企業開張,紅白喜事等,村裡人都隨團外出打工,現在已經形成了舞獅產業。並被國家命名為民間藝術保護項目。 幾十年來我村的獅舞藝術團在繼承、發展、創新、提高的道路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並為國家和兄弟省市培養輸送了大批的專業舞獅演員和人才,傳授幫教了大批的獅舞團體,在京津冀一帶享有獨一無二的美譽。
麻煩採納,謝謝!
❻ 梅花樁上蹲馬步打三個數字
梅花樁上來蹲馬步打三個數字——答自案:538。
馬步
【讀音】
mǎ bù
【基本解釋】
像馬步似的芭蕾舞步
【詳細解釋】
1.馬神名。
《周禮·夏官·校人》:「冬祭 馬步 。」 鄭玄 註:「 馬步 ,神為災害馬者。」
唐 張說 《大唐隴右監校頌德碑》:「若夫春祭 馬祖 ,夏祭 先牧 ,秋祭 馬社 ,冬祭 馬步 ,敬其本也。」
2.騎兵和步兵。
《南史·梁紀上·武帝》:「﹝ 蕭衍 ﹞仍遣 曹景宗 、 蕭穎遠 領馬步進頓 江寧 。」
《元典章·刑部十三·防盜》:「隨州府驛路置廵馬及馬步弓手。」
清 魯一同 《檄鳳潁淮徐泗宿海八府屬文》:「馬步並進,更番休息。」
3.馬行進的步子。
《西遊記》第六五回:「師徒們也自尋芳踏翠,緩隨馬步。」
4.武術或體操的一種動作。兩腳分開與肩齊,大腿放平和小腿約成90度角。此姿勢使自己牢穩不動,便於迎擊對手。
魯迅 《吶喊·阿Q正傳》:「 阿Q 連忙捏好磚頭,擺開馬步,准備和黑狗來開戰。」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二章:「 劍平 也鐵青著臉……站穩了馬步,准備拼。」
❼ 有一本小說 女主重生 女配穿越(姓顧) 女主能夠在梅花樁上起舞 男主好像是將軍 女主有隨身空間
《穿越之女配翻身》
應該是吧
❽ 舞獅最早起源在哪裡
關於我國舞獅的起源,有各種說法,至今尚未有定論。
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扎獅子及鑼鼓驅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
遠古起源說認為舞獅源於「驅儺」。在遠古時代,古人發明了「儺」。「驅儺」逐漸演變為現代的舞獅。儺獅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進入百姓人家,在驅除疫鬼的同時,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務。
漢代起源說認為起源於漢代的「象人」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
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
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風靡流行。
有關舞獅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舞獅子了。
(8)人舞梅花庄擴展閱讀:
舞獅分為北獅、南獅。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些年來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妙維肖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
❾ 梅花庄真正的老闆娘是
第一章
。滿月樓的酒,觀音山的松,九天仙女也比不上的玉芙蓉
。
。臨仙鎮。滿月樓
。原本這個滿月樓是不叫滿月樓的,名曰聽風閣,生意一直稀稀拉拉的。某日鎮子上來了個手持拂塵的道人,那道人仙風道骨活像那說書人口中的太上老君。那道人掐指一算說這名字不吉利,只聽風來不見客,不如叫滿月樓,月圓人圓皆大歡喜
。那蘇掌櫃本來不是一信邪的主兒,大概看那道人說得一板一眼的,於是將信將疑的將金字大招牌一掛,生意果真如那道人說的皆大歡喜。蘇掌櫃還以為遇見了神仙,再去尋那老神仙道謝已經是半月之後,那老神仙早已經不知去向。如今蘇掌櫃已經變成了蘇老掌櫃,他的兒子蘇小掌櫃說起這個名字的典故還如他爹當年一樣的嘖嘖稱奇
。當然,一開始我也是有興趣聽這一老一小的瞎吹,可是時間長了也就厭倦了,說不定是那狡猾的老頭看生意不好自己改了名字,然後編了個故事來騙路人
。這五月的梅雨天總是讓人覺得犯困,尤其是到了晌午,空氣又濕又悶,本鎮的人都憋在家裡,只有過路的人才到店裡歇腳。蘇老掌櫃和蘇小掌櫃都窩在家裡喝老闆娘煮的排骨芋頭湯,我記得那種湯是乳白色的,有一種淡淡的奶香
。我的娘親曾經也喜歡煮這種湯,用細細的瓷小火慢慢的熬,乳白色的湯流過喉嚨,娘親說,你爹最喜歡這種湯了
。我問娘親,我爹是誰?她把臉扭過去看窗外漫天的粉色桃花說,去練功吧
。那時候我只有七八歲,娘很少像狗子他娘那樣將我抱在懷里親我的臉,她總是說,去練功吧。桃源村早春的桃花是我記憶里唯一的顏色,我拿著劍在桃花林里胡亂的揮舞,娘親見了只是皺著眉嘆氣。我不知道娘親為什麼總是逼我練功,所以娘親死後,我就將那把笨重的劍埋在了屋外的桃樹下,一個人走出了桃源村。我離開桃源村的時候,正是桃樹結果的時候,我將桃核穿成串掛在脖子上,狗子在村頭拉著我的袖子哭,月見,你要去哪?
。我也不知道我要去哪,只是狗子本來就肥頭大臉的,這樣一哭活像我偷的李嬸家的冬瓜。我只好安慰他,我要去闖盪江湖,將來干一番大事業賺很多的錢,把桃源村的石屋都鑲上金邊。只是我路過臨仙鎮的時候病得半死被蘇老闆娘收留,這一呆就是六年,或許我這輩子都註定不能給桃源村的石屋鑲上金邊。我留在滿月樓當伙計,一個月只有二錢銀子,這足夠我去布莊裁件像樣的衣裳了
。布莊就在鎮子的最北頭,隔壁的小夢姑娘每次裁了新衣裳後都會將她全部的胭脂都塗到臉頰上來酒樓晃上一晃。那蘇小掌櫃是個讀書人沒見什麼世面,以為那猴子屁股一樣的臉就是傾國傾城。其實我見過比那美過上萬倍的姑娘,她們的眉眼精緻得如玉芙蓉的糕點。蘇小掌櫃笑得牙齒上的白菜梆子都露出來了,你這窮小子大概是討飯的時候餓得眼花了,這世上是沒有女子能比上玉芙蓉的糕點的
。臨仙鎮有句老話,滿月樓的酒,觀音山的松,九天仙女也比不上的玉芙蓉
。那玉芙蓉的糕點美得不似凡間之物,晶瑩剔透八面玲瓏,當然價錢也貴得讓人咋舌頭,大概我做五年的工能吃上那麼一塊,就連蘇老掌櫃的也就只嘗過一次而已。我懶得和蘇小掌櫃的爭辯,我甚至還奉承他有眼光,勸他趕緊將小夢姑娘娶回家省得她整日在街上亂逛身子扭得像一團麻花
❿ 舞獅的各地舞獅
舞獅在江城稱為舞獅子。其中「舞」字陽江話讀「懵」音,「獅子」則念「是子」,詞義一樣。這是避諱,因「獅」陽江音同「輸」,不吉利。以下陽江舞獅介紹基本均為南獅。
江城舊時大凡有喜慶必放炮竹舞獅子,尤其是春節賀歲。大年初一清晨就有獅子拜屋。世俗認為,獅子在門前張口伸舌搖頭擺腦一番,那些躲在屋角旮旯中的惡鬼邪魔就會一掃而光,因而視此有「旺屋」作用,均恭敬而庄嚴地給舞獅者奉送「紅包」。
剛建就新屋的人家,會特意邀請舞獅者進入屋中,逐層樓房舞拜。新婚夫婦想早生男孩,還會請獅子進入卧房中,讓它在自己的睡床上翻滾一番。因為陽江話中「獅子」與「是子」諧音,「獅子上床」也就暗喻 「是子(男孩)上床」的好兆頭。
有錢人家和商鋪會請舞獅隊作專場表演。一般在空曠的場地上表演,圍觀者眾。舞獅通常還有各種武術表演,高潮就是「獅子」「采青」。主家在樓上用竹竿高高地挑起一個大紅包,旁邊捆著一棵青菜,舞獅隊就地搭起人梯,讓「獅子」邊舞邊沿著人梯向上爬,攀登至頂端,張口把那紅包和青菜「吃」進口中。最精彩的「采青」則是「采椰」,即是把青菜葉子換成椰子。「獅子」必須把上面懸掛的椰子打開才算。舞獅者往往要用牙齒把椰子外皮撕開,用拳把椰子擊爆,這沒兩下真功夫不行。
今天的江城的舞獅活動,已不單為春節賀歲,平常商家開業慶典、搞促銷,常邀請醒獅隊助興,醒獅隊也成為廣告從業者了,技藝也比唐人白居易描寫的「金鍍眼睛銀貼耳,奮迅毛身擺雙耳」精湛得多了。 河北省徐水縣北里舞獅可說是歷史悠久、源源流長,素有北獅獅舞之鄉的美稱。明清時期就以花會的形勢在張家廟會逢年過節,重大事件等場合中演出。全村上至古稀老者,下到垂稚小童,人人披掛,個個練習。創造出許許多多絕活,我們村的獅舞藝術團就是在此基礎上於1925年組建,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了。五十年代村裡的獅舞團曾隨中央歌舞團赴羅馬尼亞參加世界第四屆青年聯歡節,榮獲金質獎章;出訪東歐六國和赴朝鮮演出大獲成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改革開放以來,村裡的獅舞更是如木逢春,如虎添翼,成就斐然,曾參加並榮獲北京八、九、十二屆龍潭杯優秀民間花會邀請賽最高獎——優勝獎;河北省音樂之春最佳獎;94年沈陽國際民間舞蹈藝術大賽金玖獎;第四屆文化部群星獎;第四、五屆青島民間藝術節表演特別獎;97年中國天津龍獅賽金獎;廣播電影電視部金光燦爛一等獎;並先後參加河北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錄制節目,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東西南北中第四十期和開播十周年慶典;演出百獅吼春,氣勢輝宏壯觀,技藝精彩絕倫,被譽為雄獅威懾,譽滿京華。在慶祝香港回歸和十五大召開之際,該團應邀進京,參加由北京市和國家旅遊局舉辦的大型節目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李鐵映,錢奇琛,陣慕華、雷潔瓊等接見,也受到各國使節的高度贊譽和好評,多年來該團市、省級演出數百場,足跡遍布全國十幾個城市和地區,譽滿中華當之無愧。
獅舞分為文獅和舞獅,文獅表現獅子的靜態和性格溫柔的一面,恐嚇時的怕,互相親密時的吻,期待時的盼以及搔癢,舔毛,伸腰,打滾,掏耳朵,打舒張等,形態細膩逼真,憨態可拘,真得是惟妙惟肖。
舞獅正是以技高一籌,通過獅子的出眾,致使,翻山越澗,登山直立,跳、轉、騰、撲等動作,表現獅子的動態和性格兇猛的一面,尤其是梅花庄、三獅踩球的表演,更是獨具匠心,驚險紛呈,另人嘆為觀止。
從過去到現在我們村都還堅持著每逢豐年和新年,春節都舞獅慶祝,屆時鄰村的鄉親們也成群結隊的來看舞獅子,這些獅子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幸福。村裡人都隨團外出打工,已經形成了舞獅產業。並被國家命名為民間藝術保護項目。
幾十年來我村的獅舞藝術團在繼承、發展、創新、提高的道路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並為國家和兄弟省市培養輸送了大批的專業舞獅演員和人才,傳授幫教了大批的獅舞團體,在京津冀一帶享有獨一無二的美譽。 僵獅子是一種流行於湖北的黃陂和孝感兩地一帶元宵節的一種民俗活動,是一種舞獅的游獅活動,尤其以武漢市黃陂區的僵獅子最為有名。
僵獅子在黃孝的各個村莊的活動都風格各異,一般都是以灣(村的組成單位)為單位,舉行獨立的游獅活動。游獅之前,數個壯年男性赤身裸背(現在提倡文明,黃陂很多灣的僵獅子都穿黃、紅馬褂)跪 在「頭人」(當年玩獅子牽頭的人)家堂屋裡, 頭緾紅巾,然後四周鑼鼓齊敲,鞭炮轟鳴,搞得滿屋硝煙彌漫,持續十餘分鍾到數十分鍾不等,只見頭纏紅巾者猛然立起,不住抖動,口中念念有詞,好象自稱自已是剛下凡的某神,接連會僵下幾個「馬 腳」(也有的村叫「將軍」),於是游獅活動開始。在游獅過程中,僵下的馬腳們一直跟著獅子,好似神仙,他們半赤著背,抖動著,絲毫沒有俱冷的感覺,有時停下耍幾下木棍刀劍之類,有時手捧著鞭炮炸, 毫無懼色。
每年的正月十三到十六,僵獅子就開始在武漢黃陂的一帶農村活躍了,這時候城裡 的很多人都會到農村去看僵獅子。僵獅子 也稱「將軍獅子」(舞獅者叫「將軍」或「馬腳」),中國的其他地方的舞獅一般都是俗稱的「醒獅子」。僵獅子很特別,他們的跳躍在很多人看來彷彿是在打太極,僵獅子 即「馬腳」在香熏過後,處於半清醒狀態,仿如天上神仙附身,舞獅者就變得非凡起來,很有祭祀的味道。特別是十五的夜燈最熱鬧最精彩,僵獅子不僅會爬到堆成山的桌子上,還會叼咬蠟燭,從煮開的柴油里拿取吉祥物等等;獅子還會到每家每戶去遊玩,每家的當家人都會拿出煙花和爆竹迎獅,然後旁邊有個長老說燈彩以圖吉祥,祈禱來年風調雨順,故熱鬧非凡,這在世界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是絕對看不到的特有景觀,是湖北黃陂獨特的文化遺產。 田陽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早在1000多年前,在田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有舞獅活動。明嘉靖34年(1555年),瓦氏夫人抗倭勝利歸來,田州群眾扶老攜幼到城府外面去迎接,以舞獅助興。每到逢年過節,田陽群眾以舞獅為樂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與其他地方民間舞獅不同的是,田陽由世家組建的舞獅隊在縣政府的重視下改為田陽舞獅藝術團,並列為事業編制單位管理。每到逢年過節,田陽舞獅藝術團深入街道、鄉村、廠礦、學校等為群眾表演,還參加各種開工竣工慶典、歌圩、文化下鄉等活動,堅持義務表演,為群眾服務。其先後參加百色地區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運動會、廣西民運會、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均獲得一等獎。1996年,田陽舞獅藝術團在參加「八桂龍城獅王」大賽中獲「金獅王」獎;1997年9月,在福州、廈門舉行的中國民間絕技藝術節中,田陽舞獅表演被公認為此次藝術節最好的節目。
田陽舞獅藝術團成立以來,已在大大小小的場合表演不下6000多場,觀眾近千萬人次,其中參加市級以上各種比賽和表演800多場次;共獲得各種獎牌67枚,其中金牌30枚,銀牌22枚,銅牌15枚,先後被評為地區(市)、自治區及全國先進集體單位。
最引人注目的是,田陽舞獅不僅名震中華,在國外也引起了人們的贊嘆。1992年,田陽舞獅藝術團受邀遠赴德國波恩市表演,現場的觀眾反響強烈,喝彩不斷,當地媒體圖文報道,並高度贊揚為「天下第一技」,引起了國際社會對田陽舞獅極大的關注,並因此吸引了日本、荷蘭、美國、俄羅斯等國家舞獅愛好者多次來田陽學習舞獅、錄制舞獅錄像。
技藝精湛卻窘於失傳
田陽舞獅具有世家相傳的特性,傳統特色保持相對完整,最難能可貴的是,田陽舞獅在近代的發展中,不拘泥於單一的傳承,而是在傳統舞獅套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提高了技術含量,增強了觀賞性。舞獅藝術團成員每天堅持練功8個小時以上,從學馬步、練跳、踢腿、打樁、騰躍,到學習南拳、氣功,到學習舞獅的各種套路等,都進行嚴格的訓練,將武功和舞蹈融於舞獅中,力求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田陽舞獅在傳統舞獅騰、躍、翻、滾等套路的基礎上,通過挖掘、整理、改革和創新,創作出「雙獅戲球」、「獅子上金山」、「刀尖獅技」、「獅游梅花樁」等數十個節目。這些節目造型美觀,動作變化多樣,技藝高超。國內研究人員稱田陽舞獅具有「高、難、驚、險、奇、美」的藝術效果,田陽舞獅把中國傳統舞獅技藝推向了新的高峰。田陽壯族舞獅,有高難、驚險、奇美的特點,體現濃郁的民族特色。有史料記載以來,它已經流傳了450多年,並逐漸由建國初期以拜年、慶典、助興為主的地面舞獅發展到擁有「獅子上金山」、「獅子過天橋」、「刀尖獅技」、「高樁飛獅」、「金獅雄風」等一系列絕技的高空表演,並頻頻涉足體壇,譽滿全國及海外。
田陽壯族舞獅套路多,節目豐富,技術精湛,融武術、舞蹈、雜技於一體。它從性質上分為地獅和高空獅兩種:地面舞獅屬文派舞獅,以活潑可愛的頑皮形象為特點,主要在地面表演閃、撲、挪、騰、滾或滑稽動作逗引人們,獅子由戴著頑皮馬騮和滿臉笑容的大頭佛面具的隊員一前一後帶路引逗,在爆竹聲和鑼鼓打擊樂的配合下表演,一般用於節日慶祝、拜年、祝賀、集會、婚慶、參軍等活動中;高空舞獅屬武派舞獅,主要特點是把武術、雜技、舞蹈動作融進舞獅中,以高台表演為主,一般由一名手持獅珠的引獅者帶路、逗引獅子表演各種扣人心弦的造型動作,可攀上20多張高凳疊起的金山上施展雄姿,可在半空高懸的鋼索繩子上翻滾跳躍如履平地,可在刀尖上表演頂肚旋轉等。
由於種種原因,田陽舞獅藝術團從高峰走進低谷,舞獅藝術團人數大減,舞獅絕技瀕臨失傳,形勢十分嚴峻。最直接的打擊來自於人才的流失。由於舞獅收入過低,因此舞獅人員紛紛離團到外地去打工。另外,外地一些舞獅團體高薪吸納走田陽部分舞獅隊員,造成人才外流。過去,田陽舞獅藝術團有近百人,僅剩下12人。人才大量流失,造成田陽舞獅銳氣大減,難以發展。
希望傾全社會之力 共同傳承田陽舞獅文化
值得慶幸的是,田陽縣政府對田陽舞獅的窘境已經引起了高度重視,號召社會各界人士共同關注舞獅的發展,積極為舞獅藝術團排憂解難,為重鑄田陽舞獅輝煌而獻計出力。
有專家指出,田陽敢壯山歌圩已名聲在外,如何有效利用敢壯山景區的知名度提升田陽舞獅的美譽度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可在每年的敢壯山歌圩期間舉辦田陽舞獅藝術節,讓田陽舞獅節目在歌圩期間閃亮登場,吸引遊人,擴大影響,打造舞獅品牌,使田陽舞獅形成田陽文化新的沖擊波。
有關部門提出明確舞獅藝術團的隸屬關系,舞獅藝術團可由縣文化和體育局統一管理,由縣文體局一名領導兼任舞獅藝術團名譽團長。舞獅藝術團要實行企業化管理,走「以獅養獅」和以經濟實體「養獅」相結合的發展路子。改革現行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改革利益分配機制,建立透明的財務管理制度,完善基本工資制度,充分調動隊員的積極性。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市場化運作,主動加強與外界的聯系和合作,廣泛、合理地吸納社會資金扶持,傾全社會之力共同傳承田陽舞獅文化。
關於壯族舞獅還有著這樣的傳說:相傳遠古時候,人們生活在丘陵和深山密林地帶,野獸出沒,壯族先民們常受其騷擾,農作物被破壞。為了趕走野獸,確保人畜安全、糧食豐收,壯族先民們想出了「以獸趕獸」的辦法,仿製獸中之王獅子,鳴鑼擂鼓,舞動獅子,夜間還燃起火把,以驅趕群獸。獅子於是成為了壯族先民眼中的功臣和吉祥象徵,逢年過節都舞起獅子慶賀祝願。 「中國醒獅之鄉」---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
遂溪縣政府決定從2005年開始,每年12月8日都舉行「遂溪醒獅藝術節」。
「遂溪醒獅藝術節」就2005年舉行過一次;後來就沒舉行過。
2004年首屆「遂溪醒獅藝術節」於11月26日開幕。當天,在該地的文化廣場和縣城主要街道,舉行了精彩的醒獅展演和「獅鄉之夜」文藝晚會,11月27日至12月8日,各地醒獅隊輪番表演,切磋技藝。此外,還舉辦了與醒獅有關的書法攝影展。
遂溪的民間醒獅活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當地政府遵循「積極保護、合理開發、有效利用、鼓勵競爭」的原則,堅持「現代與傳統並重,推進文化事業全面發展」的思路,積極發展民間醒獅藝術,醒獅隊伍不斷壯大,民間醒獅團隊已有255個,其中高樁獅28個,地獅227個,表演者過萬人。
舞獅是一門集武術、舞蹈、鑼鼓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遂溪的舞獅隊中,有男子、女子醒獅隊;單獅、雙獅;地獅、高樁獅;高樁單獅、高樁雙獅等,形成獨具特色的醒獅藝術風格,多支舞獅隊在全國大賽上獲獎,其中的文車醒獅隊還到法國巴黎參加「中法文化年」展演,2003年12月遂溪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醒獅之鄉」。
遂溪醒獅屬於南獅,享有醒獅之鄉之美譽,曾代表中國出訪多個國家。
並擔任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醒獅表演特約嘉賓。 新昌的獅舞資源也極為豐富,也愛用「舞獅」這種方式來期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年景。所以,縣域內的舞獅隊眾多,較有名氣的有儒嶴鎮的洪塘獅舞和上道地獅舞、城南鄉的下洲獅舞、大市聚鎮的寨嶺黑毛獅子等等。
上道地村的獅舞活動自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已成氣候,至今一直從沒間斷。上道地獅舞班一般有13-16人,其中樂隊3-5人(可轉換交替)。一般在曬谷場上表演:一位隊員盪起一個拋向天空的綵球,兩位隊員忙鑽進獅子皮裡面,一個舞起獅頭,一個把好獅尾,一頭兇猛的雄獅就騰空而起追逐綵球,踏著鼓點樂聲,搖頭擺尾,威風凌凌,獅子詼諧有趣的生活化狀態以及獅舞班高超的舞獅功底即刻淋漓盡現。
洪塘村有80%以上的人都會弄拳舞獅。洪塘村的舞獅也常和武術表演連在一起,程式有三:首為耍獅者握戲繩綉球引出獅子,作鎮四角的模擬舞;次為武術表演,武術分行拳與器械二部分,表演者摩拳擦掌、操棍弄拳,刀光「棒」影,令人眼花繚亂;最後表演「獅子叨綉球」,以耍獅者用綉球為誘餌與獅子搏擊。整個表演過程以打擊樂伴奏始終。
城南鄉下洲村的獅舞在長號聲中伴著《急急風》的鑼鼓聲開始,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的雙人獅跳躍出場,它時而暴跳,時而文靜,或蹲或坐,或立或行,搖頭甩尾,左顧右盼八方,頭尾動作協調,連若一體的表演栩栩如生。在節奏緊湊的鑼鼓聲中,「獅子鑽橋洞」、「獅子吞鐧」等絕技一一舞出。舞獅人使盡渾身解數,把平時練就的真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
大市聚鎮的寨嶺村,四周環山,周邊人稱「小梁山」。寨嶺的獅子與其他地方的獅子不同,皮毛全是用黑桐麻做的,故稱黑毛獅子,意為勇猛威武、天下無敵。寨嶺黑毛獅子班,一共20人左右,表演時隨著鑼鼓敲起「急急風」,並吹起嘹亮的目連長號。武士裝束的年輕小夥子手持綉球,引導獅子登場表演,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一頭十分勇猛的黑毛獅子騰空而起,以各種高難度動作和幽默詼諧的生活形象化動作,盡顯舞獅者的武術功底。在獅子叼住綉球後就另換武術表演,當年的「小梁山」好漢就一個個登場亮相,「大魚拳」、「小魚拳」、「單腿」、「雙腿」、「單邊腿」、「雙飛腿」、「倒爬蟲」、「鯉魚過沙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