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梅花全年資料
Ⅰ 全年正版四字《梅花詩》
《梅花詩》全文前七節歷史部分,後三首當今和未來的部分。
1.第一節
盪盪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
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2.第二節
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雲龍向北飛。
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彌彌。
3.第三節
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
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
4.第四節
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
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李花春已非。
5.第五節
胡兒騎馬走長安,開辟中原海境寬。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
6.第六節
漢天一白漢江秋,憔悴黃花總帶愁。
吉曜半升箕斗隱,金烏起滅海山頭。
7.第七節
雲霧蒼茫各一天,可憐西北起烽煙。
東來暴客西來盜,還有胡兒在眼前。
8.第八節
如棋世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
豹死猶留皮一襲,最佳秋色在長安。
9.第九節
火龍蟄起燕門秋,原璧應難趙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連宵風雨不須愁。
10.第十節
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
Ⅱ 全年正版四字梅花詩
贈鄰女
【唐】魚玄機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
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
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Ⅲ 有沒有2012全年的四字梅花詩啊
如果是正規的話應該是沒有的。本人求另版四字梅花詩,有誰知道哪個網站有的說下,謝謝
Ⅳ 關於春節的資料★50字
農歷春節,是一年之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個節日的活動,實際上是從前一日傍晚——除夕就開始了。從前在濟南,除夕這天家家「易門神桃符春貼,遍地撒芝麻秸,陳設供果迎祖先。是夕辭歲,燃爆竹滾人設酒守歲。」(《歷城縣鄉土調查錄·習俗》)其中有些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當夜幕降臨時,每家的飯桌上都擺上豐盛的飯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和和樂樂地吃團圓飯。飯前先到街上燒紙,把祖先們迎回家中,供在寫有牌位的供桌上。供桌後面的牆上,還掛有大幅畫有祖先形象的「家堂軸子」。吃完「年夜飯」,放過迎春的爆竹,一家老少又圍在火爐旁,嗑瓜子,聊天,通宵不眠,此即謂之「守歲」。到「年五更」新舊歲交替時刻,再吃「更歲餃子」。餃子一般為素餡,取新年素素靜靜之意。吃過更歲餃子,新的一年來臨,晚輩們開始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把「壓歲錢」分給孩子們,高興地接受著晚輩的聲聲祝福;
2.年初一清早,大拜年開始了。孩子們穿著剛剛更換的新衣,大人們也個個穿著整齊,成群結伙地到同事、鄰居、親朋好友家中拜年。過去晚輩給長輩拜年,都要向著供桌磕頭,邊拜邊喊著:「給某某拜年啦!」「給某某磕頭啦!」近年來一般不再磕頭,熟人見面或抱拳或握手,說些「恭喜發財」、「過年好」之類的吉祥話,處處充滿歡樂的氣氛;
3.除夕和初一,也有許多禁忌。如除夕夜裡不能高聲說話,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俗信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除夕和初一打碎盤碗之類的器具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徵兆,萬一不小心打碎東西,要趕緊說一聲「歲歲平安」來破解;初一不能吃面條,據說吃了面條一年麻煩不斷;初一不興掃地和倒垃圾,怕的是將財寶一起掃出門;
4.年初二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兒攜「姑爺」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爺」被稱為「貴客」,吃飯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回門的女兒則陪著久未見面的母親和姊妹們說說知心話。由於過去許多大家庭是幾世同堂,歸寧的女兒常常是兩輩甚或三輩同堂,家裡頓時熱鬧非常。初二閨女回娘家的習俗至今流行不衰;
5.年初三,舊時有「挖月芽兒」的習俗。入夜,當一彎新月掛在寒空時,一些婦女便將自己的孩子帶到院里,面對新月跪在蒲團上,手拿一把盛飯的勺子,先對月芽挖幾下,再在自己的肋邊比劃幾下,口中念叨:「正月初三挖月芽,風牙火牙隨風去,從此再不發。」據說這樣一「挖」,一年當中就再也不會牙痛。初三這天按舊俗還是「開井日」。清晨,人們便以香火、素菜等供於井台上,將除夕封井的紅紙揭去,開始汲水;
6.正月初五舊時稱為「破五」。這一天家家都要包餃子,俗謂之「捏破五」;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忌說不吉利的話;小孩子們則燃放鞭炮,叫作「送年」。初五晚間,家家戶戶「送家堂」:供上水餃,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軸子」,再到街上為祖先送行,這就意味著年節已經過去;
8.正月初七為人日,唐代稱為「人勝節」,在濟南民間叫作「人七日」。據說人日主人丁興旺和人身健康,人們以此日的天氣晴否來占驗本年的收成好壞。南朝人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置頭之鬢,又造華勝相遺。」一千五六百年前的這些「荊楚遺風」,在濟南的舊俗中也得以體現。過去在「人日」這天,濟南人都要舉行慶祝活動或參加娛樂活動。人們在五角綢或紙中剪出七個人形,貼在屏風或影壁上;也有的以薄金屬雕成人形,戴在鬢角處。他們還用七種蔬菜製成餅或吃「人齊菜」並互相饋贈,表示祝賀。「人日」這天婦女不能做針線,俗傳「人日做針線,專扎婆婆眼」;
9.正月初十這天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還有的地方流行抬石頭神的習俗:初九夜裡,將一個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抬著瓦罐奔走。如果石頭始終不落地,預示著新的一年豐收;如石頭落地,預示著年成不好。 10.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因為觀燈是這一天的重要活動,所以又稱燈節。元宵節是繼春節以後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城鄉人民仍普遍歡度;
11.除觀燈外,元宵節前後,濟南的街頭巷尾,到處都是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舞龍燈的、耍獅子的。這些活動到元宵夜達到了高潮。各種表演隊伍中,高蹺隊的陣容最為壯觀:隊前是高大的紙扎門燈,上寫高蹺隊的名字;門燈前是手挑紅燈籠的領隊人,後邊是鑼鼓隊,再往後就是兩人一對叉花串列的高蹺隊了。隊員踩在1米多高的木棍上,分別扮成戲曲中的武松、林沖、孫悟空、豬八戒、臟官、丑婆等。隨著有節奏的鑼鼓點,他們各顯神通,做各種滑稽表演和高難度的動作,時而令觀眾捧腹時而激起陣陣喝彩。過去濟南以東舍坊、馬家莊、西青龍等處的高蹺隊最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