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琴書梅花
㈠ 山東琴書的曲牌有什麼
曲牌約200餘首來,其中[鳳陽歌]源(又稱[四平調])、[上河調]、[疊斷橋]、[漢口垛]、[垛子板]、[梅花落]等六首最為常用,俗稱「老六門主曲」。傳統書目有長篇《楊家將》、《包公案》,中篇《梁山伯與祝英台》、《小姑賢》,小段《打砂鍋》等。
㈡ 「山東洋琴」是什麼地方曲目
山東琴書是山東地區傳統曲藝品種之一,又稱「小曲子」、「唱揚琴」、「山東洋琴」、「改良琴書」等。發源於魯西南的菏澤(古曹州)地區,產生於清代乾隆初年。原為農民自娛的莊家耍(又叫玩局)。清末呈現興盛局面,名家輩出,流傳地區日益廣泛。
2006年5月20日,山東省菏澤市申報的「山東琴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257 Ⅴ—21。
「小曲子」最早形成於菏澤地區(古稱曹州)。鄆城藝人陳乃端所存藝術譜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頭輩師爺王尚田,善通琴書畫,聞名東平湖……」的說法。新修《曹縣方誌》有「曹縣為山東琴書主要發源地,相傳已有二百年歷史」的記載。該縣梁堤頭村,乾隆末年就曾出現過小曲子名家梁啟祥。而後發展益盛,逐漸流布全省。從雍正十三年算起,山東琴書至今已有二百五十餘年的歷史。
山東琴書的發展,大致辭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娛,到民間的業余玩局,後來發展為職業演唱--撂地說書。
元明以來,山東境內俗曲流行,魯西南地接中原,此間亦盛。小曲子最初是精於音律的文人,利用當時流行曲調編演曲目逐漸形成的。據傳單縣、曹縣的劉樓、尚樓、老爺樓、柳井一帶,有些士紳名流,喜撫琴彈唱小曲以自娛,叫做「琴箏清曲」。如《白蛇傳》中的《斷橋》、《水漫金山》;《秋江》中的《趕船》、《偷詩》等,其唱詞文雅,文學性較強。
「琴箏清曲」這種藝術形式不久即沖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當地農民中傳習流布。由起初風雅的「攜訪友」,漸變為農閑或節日聚會的自娛性「莊稼耍」或日「玩局」。在清代末年,這種業余玩局的琴書演唱班社,在魯西一帶的農術十分盛行。這時期的演唱仍保持著「琴箏清曲」時的書詞尚文采、注意音樂性的特點。其演出雖以娛愛為目的,但重在比賽唱腔的優美、曲牌多寡,以及樂器演奏技巧的高低,還有濃重的文人雅士彈唱抒懷的情趣,色少江湖氣。
㈢ 下載山東琴書打蠻船全集
360的公共網盤裡面有琴書,
帳戶名:戲曲下載h
登陸密碼是6個8,後面加一個小寫a
㈣ 山東琴書是什麼
中國曲藝曲種。清初產生於魯西南曹州(今菏澤地區)。流行於山東以及華東、華北等地。早期為民間自娛性演唱,稱「莊稼耍」。清末始有職業藝人。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揚琴,故稱「唱揚琴」,「山東洋琴」。1933年,定名為「山東琴書」。藝術流派分為南、北、東三路,以菏澤為中心。分布遍及魯西南、豫東,皖北、蘇北等地的南路琴書為最早,曲調雋美明快;以廣饒、博頭為中心,流行遍及膠東的東路琴書,曲調挺拔且抒情;以濟南為中心,流行於魯西北的北路琴書韻味深厚。山東琴書為坐唱形式,由1—5人演唱。伴奏樂器有揚琴、墜琴、箏、軟弓京胡、碟子、簡板等。演唱者均兼奏樂器。始為民間俗曲聯綴演唱,有曲牌200餘支,常用曲牌有[上河圖]、[鳳陽歌]、[疊斷橋]、[漢上垛]、[梅花落]等。常用書目有長篇《白蛇傳》、《秋江》、《包公案》等,中篇《雙鎖櫃》、《王天保下蘇州》等,段兒書《鞭打洛陽》、《尋妹》等。
㈤ 山東琴書的唱腔有哪些
基本唱腔有兩種:鳳陽歌(慢板)只有四句,垛子板(快板)為兩句。尚可採用其他曲牌。垛子板(即二板)曲調輕快、活潑,善於表現愉快、激烈的情緒。在反復記號之間可以任意反復,上句落1音,下旬落2音。最後落腔為5音。
山東琴書的前奏較長,起一種吸引聽眾、使演員進入意境的作用,其節奏較快,生動活潑,變化較自然,可以隨著演員的動作、表情而變幻曲子的節奏。
㈥ 山東琴書的介紹
山東琴書是山東地區漢族曲藝品種之一,又稱「小曲子」、「唱揚琴」、「山東洋琴」、「改良琴書」等。發源於魯西南的菏澤(古曹州)地區,產生於清代乾隆初年。原為農民自娛的莊家耍(又叫玩局)。清末呈現興盛局面,名家輩出,流傳地區日益廣泛。2006年,山東琴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㈦ 跪求山東琴書,要完整版的
這是我網路網盤上的山東琴書音頻、視頻打包下載密碼:xmcs 敬請轉存或下載
㈧ 山東琴書中李興貴販花主角李興貴是河南省什麼地方的人
山東琴書中,李興貴,范花主講李興貴是河南省的洛陽人
㈨ 山東琴書和山東墜子戲有什麼不同
山東琴書表演為多人分持不同樂器自行伴奏,分行當圍坐表演,以唱為主,間有說白或對白。山東琴書產生於民間,根植於民間,語言極具生活味,它所採用的都是生活中的俗言俗語,比喻巧妙,生動韻味,獨具匠心。墜子表演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棗木簡板,邊打邊唱。也有兩人對唱的,一人打簡板,一人打單鈸或書鼓。還有少數是自拉自唱的。唱詞基本為七字句。伴奏者拉墜琴,有的並踩打腳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