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淮花藝
❶ 小學蘇教版19和18課中心思想 要全解上的
纏足風俗是歷經千百年的社會風習演變所造成的,纏成一雙小腳須要忍受痛苦、費時多年,纏成後造成婦女生活上很大的影響及改變,然而為什麼有人願意忍受這些痛苦毅然地裹上腳呢?
一、男女有別
纏足是一種兩性分離式的裝飾,幾乎多數的裝飾都在強調男女分野,讓男性女性天生的不同,產生更大的歧異,凸顯女性柔弱的一面,凸顯男性在外活動、女性在家活動的特性——變成男主外、女主內,男性粗獷強悍、女性細膩柔弱。
最原始的纏足雛形,不管是來自荒淫的宮廷世家裡面,或是教坊樂妓,原始的目的,不外是藉著纏上雙腳,穿上尖窄弓屈的鞋子跳舞,可以表現出特殊的肢體技巧,這有點類似芭蕾舞的效果,凌空迴旋,如仙如幻,也表現出一種纖細、拘謹的步態。流風所及愈傳愈廣,配合上當時社會文化對婦女的要求,遂成為沛然巨流。這一股社會潮流,主要是現實中對於女性的規范,要求婦女得謹守貞節,男女內外各處,男女異群,婦女須深處閨中,謹守規范,以柔順為正則,在這樣的社會潮流之下,纏足很快地被發現到是推行女教很好的手段。儒學大師朱熹,曾很熱心地推行纏足制度於福建南部,作為傳播漢族文化的工具,而教以男女有別之道。女性裹腳以後行動不便,處處受到限制,因此成為謹守規范的保證,在男權高漲的時代環境下,成為一夫多妻制最有力的保障措施。
二、社會規范
千年來中國是一個以道德為指標的社會,守節、守紀,成為較宗教更高的標准,所以不須完善的律法也可成就一個穩固的社會。
當纏足的風氣漸漸傳開以後,剛開始只有富貴家庭不須從事勞動的婦女率先接受這種風俗,很快的纏足反而變成了財富、權勢、榮耀的表徵,為了表示是出自上階層的富貴人家、為使女兒能嫁入豪門,家家戶戶爭相為女兒纏腳,清代台灣有「大腳是婢、小腳是娘」的說法。李笠翁《閑情偶寄》說:「宜興周相國以千金購一麗人,名為『抱小姐』,因其腳小之至寸步難移,每行必須人抱,是以得名。」腳小至此,真是可悲可憐,但卻是富貴人家爭得的對象。纏足也是宮宦世家、淑女必備的美容術,為中下階層少女走入高階層家庭的晉身階,在那個時代娶妻托媒人探聽女方的重點,除了在對方的家庭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在一雙腳的大小,只要擁有一雙傲人的小腳,必然成為爭相說媒的對象,在新婚過門的時候,眾親友聚集爭睹的焦點,也是在新娘的一雙小腳,下轎的剎那,要是伸出一對尖生細小的金蓮,立刻換來眾人的贊嘆,要是一雙大黃魚腳,恐怕難免遭人訕笑。
三、家庭制度
中國人將身體的改變、心性的改變、人際關系的改變都認為是重要的學習方式、教育方式與修行方式,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在身體適當的改變下,能徹底地改變一個人未來的命運。中國傳統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容許一夫多妻制,也有人更清楚地定義為一夫一妻多妾制,傳統的婚姻制度一直是默許成功的男人可以擁有數位妻妾,眾多妻妾之間難免會爭寵,為了專房、得寵,只有痛下功夫修飾,纏足提供了一個好的修飾方向,同時纏足後行動不便,也頗有利於丈夫控制眾妻妾,減少與他人偷情或逃逸的可能。
四、審美觀
女人的美麗就是財富,許多女人可以犧牲健康、犧牲行動的不便來換取被人稱贊的美。纏足風俗逐漸形成之後,弱不禁風、楚楚可憐的少女成為男人愛戀的偶像,顫顫巍巍、扶牆摸壁的姿態,在情人眼裡是—種飄然若仙的感覺,—種隱秘魅力,引人遐思,在這種環境下,審美的標准要求的是纖細柔弱、如弱柳扶風般的體態。唐代以前中國人對女性審美的角度是健碩豐盈的美,是健康活潑的美,在那個時代,許多動人的舞劇,由女性舞者表演,但是時事遷移,到了清代,除了賣解女郎以外,幾乎見不到女性舞者,賣解女郎也多以走索、踢壇等表現一雙纖瘦小腳卻擁有超凡能力的技巧來引人驚嘆。女性無法在運動、舞蹈上表現美感,只有終日從事女紅,巧心設計、美化一雙纖足,我們可以看到為小腳婦女設計的各種足飾,真是極其奢豪,琳琅滿目,當年提倡解放小腳時,竟然發現腳放了以後,沒有適當的足飾可供大腳的上層女性穿著,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有誰能突破層層規范而解放纏足?
五、社會地位表徵
綜觀千年的纏足歷史,纏足的風尚主要是在豪門巨富、大家閨秀、及風塵妓戶中廣為流傳,一般山村農婦、勞動婢女,裹足的比例較少,如有裹足,也常為粗纏略縛,一般家庭要有相當的條件,才能讓少女把腳裹得很小。首先得有人能事事代勞,甚至在纏裹的幾年中,還常須有人扶持,這在一般小康家庭,是不容易做到的,能纏得—雙令人稱羨的小足,代表她的家庭生活優裕。在一個悠閑富裕的家庭里,同輩聚處,互競足小,成了小腳女人最重要的一種競爭,親朋好友對少女一雙腳的褒貶,使得纏足習俗更根深蒂固地落實在一般家庭里,如果更近一層了解當時小腳在床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裹腳以後對女性身材的變化,恐怕就更能體會到在長達千年的時間,在一個最強盛的文明古國,會有超過二十億的婦女,把他們的一生與這種綺麗的風俗緊緊地纏繞。
纏足源於中國,是一種沿襲古制、尊法古人的體制。很多古制、古法,在纏足中被保留
下來,成為文化的活化石。這個延綿一千年、約有二十億婦女纏足的風俗,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肢體裝飾。纏足源自於漢民族男主外、女主內、勤苦內斂、父母教育女子的方式,它深遠地影響到千餘年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習俗、兩性關系、家庭生活,甚至影響到整個民族的發展。
纏足的風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歷史上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應非一時、一地、一人所發起,而為社會環境慢慢衍變而成。早期可能是以布帛代替襪子、包裹足部以方便著鞋。《古今事物考》說是從商代的妲己開始,《雜事秘辛》中記載有一段形容漢代女子的腳部之美。這兩本書都是後人所作,證據力較薄。六朝時有一首樂府詩《雙行纏》說:「新羅綉行纏,足趺如春妍,他人不言好,獨我知可憐。」「新羅綉行纏」表示腳上包布還綉上文彩,推論只是用布把腳包起來而已。《南史》記載:「鑿金為蓮花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華也。」這一段敘述的是潘妃在金蓮花上行走,不是指潘妃的腳像金蓮,應該不能作為六朝時代有人纏足的證據,倒是有人認為這是把小腳稱做「金蓮」的開始。
纏足風的流行應該是在一個富庶繁華、歌舞昇平的時代,是先由貴族、樂戶、藝人開始,逐漸得到全民接受。唐代時,對於纏足的傳說及詩文比較豐富,有很多人舉楊貴妃為例,作為明證。唐玄宗逃難歸來,曾作《楊妃所遺羅襪銘》:「羅襪羅襪,塵生香不絕,圓圓細細,地下得瓊鉤,窄窄弓弓,手中弄初月。」群談采余也寫了一首《楊妃羅襪詩》:「仙子凌波去不遠,獨留尖襪馬嵬山。可憐一掬無三寸,踏盡中原萬里翻。」由這些敘述中可以看見,連美人足上的飾品也一並欣賞,也許當時的腳形可能有些不同。
從唐代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探知當時纏足的情形。唐杜牧有詩:「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武陵少年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畫裙。」鈿尺減四分約為十七厘米,纖纖玉筍,形容腳的尖、瘦,裹輕雲似乎就有纏足的意思了!夏侯審《詠被中綉鞋詩》中曾提到,把腳裹成一鉤像新月,在被中穿睡鞋,供玉郎摩挲、媚夜。白居易的詩中也提到:「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細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意思是在天寶末年流行穿尖頭鞋,鞋頭尖小,足形必尚尖瘦。溫庭筠在其《錦鞋賦》中,明白指出女子纏足,說:「耀粲織女之束足。」
唐代的文物中有許多人俑,男性樂人是尖小弓足,女俑即穿小頭鞋履窄衣裳。這些俑都出現在陝西省。這種活潑的舞蹈方式源於西域的民族;早期弓鞋中的象鼻頭,倒像是游牧民族或者說快上馬的鞋式。由此看來,唐代男女都已有包纏足部的習俗,目的是仿如草原民族便於騎馬與跳舞。
最早對纏足起源作考證的是宋代的張邦基,其《墨庄漫錄》說:「婦人纏足始於近世,前世書傳皆無所自,惟《道山新聞》敘南唐李後主做金蓮狀六尺高台,命宮嬪娘以帛裹足,著素襪在蓮花台上翩翩起舞,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迴旋有凌雲之態。」唐鎬雲:「蓮中花更好,雲里月常新,因娘作也,由是人皆效之,以纖纖為妙。」這個說法最為一般人所接受,且大多認為這是最有根據的說法——纏足風氣起於南方的南唐國都南京。但仔細追究起來,這樣的說法值得懷疑。南船北馬,長江流域,恐怕不容易產生纏足風俗;五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纏足恐不利避禍;李煜是庶民文化、新文化的肯定者,他可能只是把當年流行於秦淮河的聲色之舉在宮中宣揚,娘的纏足是年長後纏足所產生的新月狀小腳,並非纏弓的弓足。而北方氣候乾冷,較適合纏足。盤坐炕上是北方婦女常態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禮儀,用腳走路時。倒形成了社交的姿態,在盤坐姿勢下,隨時可以見到腳、摸到腳,這樣的生活可能是纏足的溫床。
到了宋代,有關纏足的證據漸多。時人徐積有詩雲:「手自植松柏,身亦委塵泥,何暇裹雙足,但知勤四肢。」在當時沒有裹腳似乎有點跟不上流行。話本《碾玉觀音篇》說璩秀秀「蓮步半折小弓弓」,《宿香亭張浩遇鶯鶯篇》敘一垂發女子「蓮步一折,著弓弓扣綉鞋兒」,這時小說家已開始用金蓮弓彎來描寫一雙纏過的小腳。
宋神宗以前纏足尚未盛行,但元豐以後就盛行起來了,如八大家中的蘇轍,曾做詠足詞
雲:「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鳳,都無行處蹤,偷穿宮樣穩,並立雙趺閑,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秦觀亦有「腳上鞋兒四寸羅」之句。大約在宣和以後,婦女都穿花鞋弓底的了。車若水《腳氣集》曰:「婦人纏足不知始於何時?小兒未四五幾,無罪無辜,而使之受無限之痛苦,纏得小來,不知何用?」這是最早反對纏足的記錄。
宋室南渡後,纏足風氣更盛。百歲老人著《楓窗小牘》中曾提到,當時有一種讓纏足婦女的腳可以纏得小、纏得好的葯方——「瘦金蓮方」傳入南方。而攻佔汴京的金人,也都模仿宣和時期漢人的足飾。《宋史·五行志》:「理宗朝宮人束腳纖直,名快上馬。」南宋搜山圖和雜劇人物圖中的婦女,雙足不但盡得纖小,鞋頭還帶有明顯的彎勢。近年來宋代古墓迭有出土者,在福建福州出土的黃升墓,墓主為朝廷的官員,妻死年17歲,出土時腳上還纏有腳布長210厘米,寬9厘米,墓中有6雙鞋子,長13.3—14厘米,寬4.5—5厘米,以提花羅做面,粗麻布做底,鞋頭尖銳、上翹,並用細繩挽成蝴蝶結。在浙江衢州的儒家學者史繩祖與其繼室楊氏合葬的墓中,出現了一雙史氏前妻羅雙雙的銀制弓鞋,出土的銀鞋整雙都是由銀片焊接而成,鞋長14厘米,寬4.5厘米,高6.7厘米,斜頭尖銳、高翹,鞋底還刻「羅雙雙」三字,以原配夫人的銀鞋作為陪葬,反映出當時男子對小腳的依戀。
元代,北方游牧民族是否纏足不太清楚,但漢民族地區的纏足氣習似盛於前朝。在文學作品中,對金蓮的吟誦也罅砍魷幀?/p>
明代纏足可在仕女畫、春宮畫、小說及考古文物中見到。明之宮人都是纏足穿弓鞋,上面刺綉些小金花。胡應麟曾雲:「雙足弓小,五尺童子都知艷羨。」可知當時制度竟以纏足與否做為貴賤階級之分野。因此明代婦女的纏足程度,似又比元代更進一步。
清代,漢人婦女衣服一仍舊習,所謂男降女不降,而婦女纏足比以前更甚,竟然到了娶妻以腳大為恥、以腳小為榮的地步,可見纏足風氣又更盛於前朝歷代。所以,一般婦女無不卯勁纏裹雙足,以做為「美人」應有的條件。
第二性徵
纏足是當年婦女性別角色認同的教育。纏足後身體妝飾成為女性的特權,尤其是鞋子的妝飾,成為女性特別誇張的表徵,連帶的使走路身軀扭動、凸顯臀圍,也成為女性的特色。
男女從幼小予以分別加深男女差異、後天性特徵,強化男女性別的不同,增加第二性徵。穿著、打扮、行為、舉止、聲譽、愛欲,男女本就不同,纏足後憑借不穩定、拘泥的鞋子,穿出、走出、行動出與男人完全不同的風格,這種差異,變成非常重要的性別差異特徵,形成男女標志。
婦女間互動關系
身為女人,一旦纏足以後完全改變生活方式。因為纏足,女性從此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群聚學習女紅、勤於妝飾,謹守本分,待字閨中,不外出爭強,顧家持家,不易紅杏出牆,悠雅閑適,離開外部世界,進入感覺世界與近距離世界。纏足文化有助於婦女在狹窄的空間中,追尋個人的內心平靜,母親負擔教育幼女的責任,纏足使母女之間有最長的接觸時間、共同生活的時間,婆婆負責教育媳婦,母為女纏足、主為婢纏足,這些都是女性在教化女性、管理女性、督促女性的角度下進行。女性群聚生活的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很明顯男女兩性分開。
纏足文化代表固定的農業生活——男耕女織的分工式生活。女性手工業鼎盛,是一種男女分隔、男女分離、女性互相關懷、照顧女性和兒童生活在一起的結果。纏足讓婦女遠距離交流活動接觸減少,使得各生態區域(流行區域)的分割愈來愈小。
家庭
千百年來中國政治政權不斷更迭,但家族制沒有改變。中國人的婚姻比較像是兩個家庭的聯系結合,而不是兩個當事人的愛情結合。中國人似乎是將婚姻跳脫了兩人之間的愛或不愛,而進入一個更穩固的家庭形式中,也就是婚姻以家庭、家族的結合為主。
唐代婦女可以改嫁,宋以後對婦女的限制完全不同,女性終身謹守的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男性雖然必要時可以休妻,但不能離婚;休妻也是社會大事,對寡婦的貞節限制,翁婆有絕對權威。媳婦與娘家不能有太密切的關系,這些對婦女的種種限制,明顯是發源於對宗族、對家族的利益保護。也就是說唐和宋以後的婚姻方式有顯著的不同,纏足當然有助於保障這種婚姻形式存在。千百年來,漢民族追尋的不是個人生活,以生命為最高價值,而是有更高的追尋目標,如家族、家庭倫理、道統、和諧、三綱、五常等。守節、守寡,這些概念強調的是團體的榮譽、家族的榮譽,較個人的生命重要,纏足的社會背景是一個個人身體並不太受到重視的環境,犧牲個人換取家庭家族和諧。
產業手工
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使男主外、女主內的狀況加劇。男性在社會上交往能力、活動范圍比女性為廣,更加促成纏足的盛行與商業繁榮。街頭是男人消費的環境,女性的消費在家中,如《清明上河圖》所顯現的,大街上是男人的世界,深宅大院高牆內成為女人的世界。為了滿足纏足婦女的生活需求,提供各行各業不同的製作與供銷方式,製作各種精美的小巧玩藝,登門入戶地推銷或送貨上門,還有沿街叫賣;這些與纏足文化有一定的關系。婦女的手工製造,形成農副產品、手工藝品家庭加工業,成為城市興起的基礎,也定下了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基本分工模式。
纏足是一種民族融合性很強的風俗,不同的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社交溝通方式,如原住民的唱歌應和式的生活方式,婦女群聚河邊洗衣的聊談方式,婦女共聚紡紗織布的工作交流方式等。纏足婦女在纏足過程中有更多的體會與經驗交換,成為更深層的身體感覺交換,她們注意些什麼?創造出什麼樣的文化來?服飾、飲食的文化,互相饋贈、欣賞、愛慕的文化,互相噓寒問暖、互相照顧的文化。花藝、編織、剪裁、刺綉,諸多農產品加工等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斷發展的。家族鄰里互通有無,互助合作。女性不須靠勞力粗重工作,即可生存,從而進入一個一級生產有餘,二級生產可使生活更為優裕繁榮的時代。
建築
春秋時代就有的儒學,到了宋代被用於對宗族的規約。宋代家族力量興起,形成極為重要的社會基本組織,纏足也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從五代以後中國進入庄園氏族時代,這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氏族時代,這一個氏族社會就等同於纏足時代,纏足對於維持家族的力量遠未曾仔細地評估,小腳放了,家族制也瀕臨崩潰了。
女性纏足之後絕少出門,且多居於室內。宋代開始房間有了實質的間隔,取代了以前的屏風。室內布置形成房間分隔、內外分開、婦女有閨閣、男女分居,這樣房子有了真實的房間區隔,增加了女性的隱秘性,因為女性纏足是要避開男人、避開眾人私秘性的行為。石階路直通屋內,地面砌上石板,人們進屋時不再脫鞋,是為了解除纏足女性的困擾。不再席地而坐,而是開始使用椅子和高的桌子,也是為了纏足婦女方便。在建築中可見摸乳巷、欄桿、窄小的樓梯、窄廊的設計。包圍式的花園、假山假水,讓婦女在家中也能欣賞山水,房屋重重包圍,甚至整個國家、城市、庄園,都圍繞在長城、城牆中,保護婦女,成為中國人最基本的建築設計概念之一。
中國歷來是「家族體制」而非「個人體制」,在這個體制下,發展出許多有利於家族繁衍的法則,纏足為其中之一,雖不利於個人,但有利於族群生存。
纏足代表了怎麼樣的社會?是一個長久穩定,生活富庶安閑的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男女分工、家族分工的社會。纏足風俗廣泛出現在旱田的耕作區而不是出現在水田的耕作區,出現於城市的大量興起、集市而居的商業發達地區。
纏足以後改變了儀態、姿態,生活方式,家族中的群體關系,個人命運,甚至整個族群、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都因此改變了。在金蓮文化追求的是身材「美麗」、道德「崇高」、家世「良好」。當然,在小腳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與社交禮儀的標准以後,纏足所推波助瀾的多妾制度,也造成官宦世家的兒孫逐漸繁衍,貧苦簡單家庭愈趨沒落凋零。
中國傳統社會兩性關系是一個男系社會,藉由纏足把婦女穩定地留在家中,子女也因而留在家中,在保護中成長,這樣結果自然家族繁衍,女性角色獲得家族、家庭、社會的充分保障,讓在外奔波的男性有一個有根的家,可以落葉歸根、尋根、返鄉。女性長者成為家族不動的因子,成為籍貫的來源與意義。千百年來借用纏足來鞏固家族的地位於不散,使家族永存,重視家庭倫理的組建與夫妻關系的建立。
如果說纏足是男尊女卑,以婦女為奴役的社會形態下發生的,不如說是在一個社會上有廣泛奴僕系統供驅使的環境下所產生的。婦女希望在身體適當的改變下,能徹底地改變個人的未來的命運,纏足被付予極重要的任務。纏足確是對人類生活最大影響的身體改造,因為纏足之後所有一切都改變了!
高羅佩在《中國艷情》一書中說:「小腳是女性性感的中心,在中國人的性生活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清代李汝珍在《鏡花緣》中說:「纏足與造淫具何異?」千百年來纏足風俗與中國人性生活的關系,一直披著神秘的面紗若隱若現。
小腳在一些人心目中是極為幽邃神秘的器官。林語堂說:「纏足自始至終都代表性意識的自然存在。」
一雙「可愛」的小腳,最讓男人想入非非的莫過於想像一握在手的銷魂。除了握在手裡仔細鑒賞外,前人發現了種種玩蓮的技巧,有愛蓮者大獻殷勤,幫女人洗腳、剪趾甲、磨厚肉、擦乾、敷粉,借機搔弄趾間,撫握小腳,「趣味」盡在其中。
自古以來文人吟詠小腳的詩文不可勝數,怎麼樣的一雙小腳才是人人「稱羨」的,各有不同的看法。流傳最廣的金蓮七字訣「瘦、小、尖、彎、香、軟、正」,是一般人品評小腳的標准;李笠翁提出香蓮三貴「肥秀軟」;方絢在《香蓮品藻》中列出金蓮三十六格「平正圓直,曲窄纖銳,穩稱輕薄,安閑妍媚,韻艷弱瘦,腴潤雋整,柔勁文武,爽雅超逸,潔靜朴巧」,將品蓮的學問發揮至極。民國初年陶報癖《采蓮新語》用「小瘦彎軟稱短窄薄銳平直」十一個字來品評,另有燕賢《小足談》提到小足廿美「瘦小香軟尖,輕巧正貼彎,剛折削平溫,穩玉斂勻干」。這么多的品蓮標准,讓我們知道腳不是只要裹小就好了,還有種種的標准和要求。有人甚至根據小腳的形態、質地、姿勢、「神韻」列出四十種要求。時至今日,當年纏足婦女的走路姿勢和「神韻」,都沒有用電視、電影等動態畫面留存下來,偶爾有村婦老嫗,一步三拐的片斷畫面已經十分難得,對於纏足婦女的纖纖細步「姍姍動人」只能意會,無從品評。
前人玩蓮之時,歸納出種種的握蓮姿勢,有:正握、反握、順握、逆握、倒握、側握,斜握、豎握、橫握、前握、後握等十一種握法。這么多握法,無非是把一雙小腳握在掌校�邢柑寤岢魴∏啥�恕⑾聳菘砂�牡胤劍��匾�氖牽��枳拍笈��茨Γ�寤嶁〗諾娜崛懟?/p>
婦女雙腳自幼束縛,未經霜露,裹布層層保護,每日細心浸潤、熏洗,皮膚細薄如嬰兒,一旦解開重重裹布,組織鬆散,輕軟如絮,這是男人最朝思暮想而一握銷魂的。《飛燕外傳》中有一段「漢成帝得疾,陰綏弱不能壯發,每持昭義足,不勝至欲,輒暴起」的描述。這雖是後人所作,把漢代的趙飛燕寫成小足,說小足具有振陽起衰的功能,但想必是從生活中體驗出來的。
腳上的神經特別豐富,是對痛覺、搔癢、按摩、溫冷極敏感的性感帶。纏腳以後女性一雙腳上骨骼畸形退化,肌肉萎縮,循環衰竭,但是痛覺觸及神經,卻在反復受傷刺激疼痛下變得更為敏感。雙腳平日以裹布厚厚保護著,一旦解開來,柔嫩纖細的肌膚接受揉弄撫摸的時候,刺激較常人倍增,春情盪漾,這種感覺除了小腳的女人,一般人很難想像。
自幼裹足的婦女,小腿肌肉萎縮,走路時使力在臀部和大腿上,臀部、大腿肌肉發達。小腳女人除了高聳搖曳的臀部具有性的魅力外,一般認為裹小腳也能增強婦女陰部肌肉的收縮力,讓男人在性行為中有如與處女行房的感覺,也讓婦女增強性行為的刺激性,這自然使兩性樂於接受。
《掩耳奇談》中說:臨睡前數小時以長約七八尺之足帛,緊繞女子雙足,每間四、五分鍾,更解而加緊纏繞,如此三四度至緊無可再,乃強納尖窄之履,再經半小時許,痛不可耐。斯時百脈沸漲,自足緣股,筋皆吊痛,而生殖之道則血管飽漲,約束筋收斂至小,一經接觸格格難容,蹙額支撐力達雙足,足痛更甚而約束筋牽斂益緊。以此反應能力,數倍常時,情興暴熾,不久之間能連續四五次,為女性平時所未有。
這是一種性虐的形式,藉由纏足的過程,進行身體虐待,產生性興奮,達到更強烈的高潮。纏足披禮教及社會習俗的外衣,為性虐游戲提供了合理掩護,纏足本將婦女置於全身肌肉緊縮、精神恐懼、楚楚可憐的狀態,等於預置了高潮准備期,再經催化或增快感。
纏足不同於中國其他的性風俗,並沒有一套繁復的學理,反而處處以道學的姿態出現,呈現出非性非淫的面貌,暗地裡卻是性虐待、戀物淫最強烈而具體的形式。這是中國幾千年性封閉制度下的逆反,對性行為、性知識強力禁絕的結果,反而另闢蹊徑,在人類性生活史上創造出一片「新天地」。
❷ 什麼是蘭花
基本信息
[編輯本段]浙江省省花,貴陽市紹興市市花
名字
拉丁語學名:Cymbidium
英文名字: boat orchids
別名: 蘭草 (不同的品種有不同的別名)
蘭花的花語:淡泊、高雅
蘭花的品種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4萬多個蘭花的品種,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春蘭、蕙蘭、蝴蝶蘭等。其實,它們各自有各自的花語,蘭花總的花語就是淡泊、高雅。
生物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
目: 天門冬目 Asparagales/ 蘭目 Orchidales
科: 蘭科 Orchidaceae
屬: 蘭屬 Cymbidium
[編輯本段]原產地
簡述
由於地生蘭大部分品種原產中國,因此地生蘭又稱中國蘭,並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中國蘭花主要為春蘭、蕙蘭、建蘭、寒蘭、墨蘭五大類,有上千種園藝品種。 蕙蘭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蘭科共750屬35 000餘種,而蘭屬70餘種。我國常見栽培種有:
四季名花春蘭(C.goeringii):
又稱草蘭、山蘭、朵朵香。一莖1朵~2朵花,芳香。花期2月~3月。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西南地區。傳統名貴品種有宋梅、龍字等。變種有線葉春蘭(C.georingii var.serratum),葉較細,花深綠色,無香氣或淡香。
國寶蕙蘭(C.faberi):
又稱九子蘭、夏蘭。一莖多花,常6朵~12朵,芳香。花期3月~5月。分布地區與春蘭相似。傳統名種有上海梅、解佩梅、金嶴素等。
生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質肥大,無根毛,有共生菌。具有假鱗莖,俗稱蘆頭,外包有葉鞘,常多個假鱗莖連在一起,成排同時存在。葉線形或劍形,革質,直立或下垂,花單生或成總狀花序,花梗上著生多數苞片。花兩性,具芳香。花冠由3枚萼片與3枚花瓣及蕊柱組成。萼片中間1枚稱主瓣。下2枚為副瓣,副瓣伸展情況稱戶。上2枚花瓣直立,肉質較厚,先端向內捲曲,俗稱捧。下面1枚為唇瓣,較大,俗稱蘭蓀。成熟後為褐色,種子細小呈粉末狀。
春蘭、蕙蘭按其主瓣、副瓣、捧及唇的形狀、質地等的不同變化分為梅瓣、水仙瓣、荷瓣、蝴蝶瓣、奇種與素心等。梅瓣為萼片短圓,肉質較厚,稍向內曲,基部狹窄,捧瓣肉質肥厚先端內曲成兜,唇瓣短而硬,花初開時微向上,名種有宋梅、西神梅等品種。水仙瓣為萼片稍長於梅瓣,先端漸尖,捧瓣質地厚,先端也成兜,唇瓣微垂或反卷,名種有汪字、翠一品等。茶瓣為萼片寬大,質厚,基部窄,先端寬而突尖,捧瓣不成兜,唇瓣較潤,微反卷,名種有大富貴、翠蓋花等。蝴蝶瓣為向下的兩枚萼片的內側,質地變厚,成波狀縐,並有紅色塊斑,有時整個萼片或花瓣數量突然增多(如綠雲,花冠常在8枚左右),或花朵形狀有特殊變化。素心為花被、花莖、苞片同一顏色,純綠、黃綠等,沒有雜色的斑綠、黃綠等,沒有雜色的斑紋,名貴品種有張荷素、老文團素等。
蘭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乾燥,喜肥沃、富含大量腐殖質、排水良好、微酸性的沙質壤土,宜空氣流通的環境。
[編輯本段]種類介紹
蘭花是珍貴的觀賞植物。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有七百多個屬、二萬多個種,每年還發現和培養出不少新品種。
蘭草:由於地生蘭大部分品種原產中國,因此地生蘭又稱中國蘭,並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
中國蘭花主要為春蘭、蕙蘭、建蘭、寒蘭、墨蘭五大類。中國文化先師孔子曾說:「芷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他還將夫蘭(夫蘭:蕙蘭和白芷稱為一對,合名:蕙芷 )稱之為「王者之香」這句話流傳至今,足以證明中國蘭和傘形科白芷在歷史文化上所佔的地位。
春蘭:
春蘭又名草蘭、山蘭。春蘭分布較廣,資源豐富。花期為一年的2~3月,時間可持續1個月左右。花朵香味濃郁純正。名貴品種有各種顏色的荷、梅、水仙、蝶等瓣型。從瓣型上來講,以江浙名品最具典型。
蕙蘭:
蕙蘭根粗而長,,葉狹帶形,質較粗糙、堅硬,蒼綠色,葉緣鋸齒明顯,中脈顯著。花朵濃香遠溢而持久,花色有黃。白、綠、淡紅及復色,多為彩花,也有素花及蝶花。
建蘭:
也叫四季蘭,包括夏季開花的夏蘭、秋蘭等。四季蘭健壯挺拔,葉綠花繁,香濃花美,不畏暑,不畏寒,生命力強,易栽培。不同品種花期各異,5~12月均可見花。
寒蘭:
寒蘭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廣東以及西南的雲、貴、川等地。寒蘭的葉片較四季蘭細長,尤以葉基更細,葉姿幽雅瀟灑,碧綠清秀,有大、中、細葉和鑲邊等品種。花色豐富,有黃、綠、紫紅、深紫等色,一般有雜色脈紋與斑點,也有潔凈無瑕的素花。萼片與捧瓣都較狹細,別具風格,清秀可愛,香氣襲人。
墨蘭:
墨蘭,又稱報歲蘭、拜歲蘭、豐歲蘭等,原產於我國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台灣、海南等。我國南方各地特別是廣東、雲南的養蘭人最喜栽培與觀賞。
春劍:
春劍常稱為正宗川蘭,雖雲、貴、川均有名品,但以川蘭名品最名貴。花色有紅、黃、白、綠、紫、黑及復色,艷麗耀目,容貌窈窕,風韻高雅,香濃味純,常為養蘭人推崇首選。
品種鑒別:
品種鑒別是對蘭花綜合素質的鑒定,是最能展示藝蘭功力的一門學問。因此,歷代藝蘭大家都對此格外慎重,從不妄下結論,始終奉行「三看」原則。一看葉形「觀花一時,賞葉終年」。
在無花季節,人們對名品蘭花鑒別的主要依據是看葉形,包括葉芽、株形等。蘭芽出土時的色澤對蘭花品種的鑒賞有一定參考作用,芽期需仔細觀察。一般而言.凡新芽為白色、白綠色、綠色的,春蘭一般為素心品種,蕙蘭大多為素心或綠蕙;芽尖有白色米粒狀「白峰」的,有可能出細花。蘭花傳統名品大都相對穩定,其葉形也有一定的規律性,蘭藝家經長期實踐,對葉形特徵明顯的品種一般能憑眼看就能鑒別出是何品種,如直立葉的汪字、泰素、老極品,環垂葉的宋梅、大一品,肥環葉的大富貴、扭曲葉的綠雲等。但蘭花由於種養環境不同,並非年年歲歲葉相同,於是蘭藝家們在觀葉的同時往往還要結合看花苞來鑒定品種。二看花苞蘭花傳統名品不但葉形有其特性,花苞也富有特色。因此,人們在鑒別時既要看葉形,又要看花苞。關於花苞的鑒定,前人總結出了蘭蕙頭形的「九形八式」和蕙花小排鈴的「五門八式」。這些寶貴的經驗,對於我們鑒別品種大有裨益,值得我們很好的消化吸收。
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人們在蘭藝實踐中發現,即使同一盆蘭花,有時其花苞的顏色在不同年份,甚至同一年份也不相同。對此我有體會。經多年觀察,我栽培的大富貴、元字等名品蘭蕙其花苞在不同的年份有時會有差異,有的年份花苞色澤深些、有的年份色澤淺些。據無錫陳耀明先生講,他種養的集圓有時抽出的花葶為「深赤紅色」,有時抽出的花葶為「綠中見紫」,有一年他的一大盆集圓拔出五個花葶,有三個是紅的,兩個綠中見紫。
可見,單純從花苞的色澤、形狀來鑒別品種有其局限性,還必須看其開品。三看開品對蘭蕙品種的鑒別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看其開品,這也是引種品種要見花引種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只要開品到位,見花就能鑒別出是何品種。但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同一品種的蘭蕙往往因種法不同開出的花品有時也各不相同,如宋梅能開出四五種花形,綠雲、西神亦能開出幾種不同的花形,但我們不能因其開品有異就斷定它們是不同的品種。故一代蘭藝大家吳恩元言:「因種法有好歹,致開品有高下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品種鑒別真學問。對蘭花品種的鑒別應辯證的看、綜合的看,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妄下結論。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看葉形、看花苞、看開品。
[編輯本段]世界國蘭家族
蘭花是世界名花,國蘭家族中有一萬五千多個品種,亞洲中國蘭是蕙蘭,大洋洲、非洲多為鳳蘭,新加坡萬帶蘭,芬蘭鈴蘭,南斯拉夫鈴蘭, 塞席爾--鳳尾蘭,辛巴威--嘉蘭,南美洲國家的定為國蘭:巴西卡特蘭,哥斯大黎加卡特蘭。厄瓜多、瓜地馬拉都是麗卡特蘭,哥倫比亞卡特蘭,厄瓜多白蘭花。
中國蘭蕙蘭通常是指蘭屬Cymbidium植物中的一部分地生種。假鱗莖較小,葉線形,根肉質;花莖直立,有花1至10餘蕙蘭朵,花小而芳香,通常淡綠色有紫紅色斑點。種類不同葉和花形態及花期變化較大。產秦嶺以南及西南地區。栽培歷史悠久,最少在千年以上,為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自古以來人們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屈的象徵。形成有濃郁中華民族特色的蘭文化。用分株、播種或組織培養繁殖。腐殖土盆栽,要求透氣排水好;喜半陰和濕潤的環境,墨蘭建蘭和寒蘭越冬溫度10℃左右,另外幾種5℃左右。
當今所稱的中國蘭,古代稱之為「蕙」。正如北宋黃庭堅(1045~1105年)在《幽芳亭》中對蘭花所作的描述:「一干一華而香有餘者蘭,一干五七華而香不足者蕙」。
[編輯本段]中國人觀賞與培植蘭花
我們中國人觀賞與培植蘭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蘭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時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國文化先師孔子曾說:「芷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蘭,香草也。――《說文》
衡蘭芷若。――《漢書•司馬相如傳》
蘭槐之根是為芷。――《荀子•勸學》
中國蘭的根是為白芷,白芷象徵人民百姓。蕙芷是自古以來仁義與民政的傳統美德精華, 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幽蘭香風遠,蕙草流芳根」。蕙蘭根系人民。
[編輯本段]中國蘭和蘭藝的歷史
中國蘭
孔子《孔子家語·在厄》芷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宋代是中國藝蘭史的鼎盛時期,有關蘭藝的書籍及描述眾多。如宋代羅願的《爾雅翼》有「蘭之葉如莎,首春則發。花甚芳香,大抵生於森林之中,微風過之,其香藹然達於外,故曰芷蘭。江南蘭只在春勞,荊楚及閩中者秋夏再芳」之說。南宋的趙時庚於1233年寫成的《金漳蘭譜》可以說是我國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蘭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蘭花專著。全書分三卷五部分,對紫蘭(主要是墨蘭)和白蘭(即素心建蘭)的30多個品種的形態特徵作了簡述,並論及了蘭花的品位。繼《金漳蘭譜》之後,王貴學又於1247年寫成了《王氏蘭譜》一書,書中對30餘個蘭花品種作了詳細的描述。此外,宋代還有《蘭譜奧法》一書,該書以栽培法描述為主,分為分種法、栽花法、安頓澆灌法、澆水法、種花肥泥法、去除蟻虱法和雜法等七個部分。至於吳攢所著的《種藝必用》一書,也對蘭花的栽培作了介紹。1256年,陳景沂所著的《全芳備祖》對蘭花的記述較為詳細,此書全刻本被收藏於日本皇宮廳庫,1979年日本將影印本送還我國。在宋代,以蘭花為題材進入國畫的有如趙孟堅所繪之《春蘭圖》,已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蘭花名畫,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明、清兩代,蘭藝又進入了昌盛時期。隨著蘭花品種的不斷增加,栽培經驗的日益豐富,蘭花栽培已成為大眾觀賞之物。此時有關描寫蘭花的書籍、畫冊、詩句及印於瓷器及某些工藝品的蘭花圖案數目較多,如明代張應民之《羅籬齋蘭譜》,高濂的《遵生八箋》一書中有關蘭的記述。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也對蘭花的釋名、品類及其用途都有比較完整的論述。清代也涌現了不少藝蘭專著,如1805年的《蘭蕙同心錄》,由浙江嘉興人許氏所寫,他嗜蘭成癖,又善畫蘭,具有豐富的藝蘭經驗。該書分二卷,卷一講述栽蘭知識,卷二描述了蘭花品種的識別和分類方法。全書記載品種57個,並附上由他畫的白描圖。其它如袁世俊的《蘭言述略》,杜文瀾的《藝蘭四說》,冒襄的《蘭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筆記》,屠用寧的《蘭蕙鏡》,張光照的《興蘭譜略》,岳梁的《養蘭說》,汪灝的《廣群芳譜》,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晚清歐金策的《嶺海蘭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蘭藝
蘭藝發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蘭蕙小史》,為浙江杭縣人吳恩元所寫。他以《蘭蕙同心錄》為藍本,分三卷對當時的蘭花品種和栽培方法作了較全面的介紹,全書共記述浙江蘭蕙名品161種,並配有照片和插圖多幅,圖文並茂,引人入勝。此外,1930年由夏治彬所著的《種蘭法》;1950年杭州姚毓謬、諸友仁合編的《蘭花》一書;1963年由成都園林局編寫的《四川的蘭蕙》;1964年由福建嚴楚江編著的《廈門蘭譜》;1980年由吳應樣所著的《蘭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國蘭花》兩本書,以及香港、台灣所出版介紹中國蘭的書籍和雜志等等,可以說是近代中國蘭藝研究的一大成就。
蘭藝發源於中國,外傳至日本及朝鮮。現今日本對中國蘭花的興趣甚濃,其歷史淵源也是由中國開始。現今日本栽蘭已自成體系,發展為號稱「東洋蘭」的基地。至於朝鮮方面,蘭藝也必不可少地成為朝鮮人民崇尚之物,並使蘭花成為當今朝鮮人民作為高雅的花卉,陳設於居室、寓所、大堂之中。更為令人稱頌的是,他們將蘭花 作為一種高級的禮品來饋贈。
人為萬物之靈.蘭為百花之英,願蘭蕙自然進入人們心靈的世界,共同將蘭藝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的國粹發揚光大,以蘭會友,共同進步。
栽培和病蟲害栽培技術
1。試管栽培:
隨著蘭花組織培養技術和無菌播種技術的不斷發展,蘭花在試管內開花的現象正日益受到重視。這一現象之所以能吸引育種學家的目光,主要原因是原來需要常規栽培許多年才能開花的人工雜交新品種,現在在試管里,通過1~2個培養周期就能人為地促使其開花,這樣就可以根據開花的情況有目的地選育具有優良性狀的個體,淘汰相對較差的個體,從而使整個育種的周期縮短,並大大減輕大量栽培未見花品種的工作量,使育種工作更富有針對性。
由於我們長期從事的是蘭屬植物中幾種常規栽培的地生蘭種的開發和研究,因此下面提及的蘭花,均是指這幾個蘭種而言,包括春蘭、建蘭、春劍、蓮瓣、蕙蘭、寒蘭等。
蘭花在試管內開花的方式,根據目前的觀察結果,大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由蘭苗的腋芽發育成花芽,這種方式跟常規栽培中蘭花的開花方式是一樣的,只不過常規栽培是一叢苗起花,試管內是單苗起花而已,這種情況在建蘭中比較普遍,春蘭春劍等品種中比較少見。第二類是蘭苗的頂芽發育成花芽,類似通常所說的草中箭( 草心箭),花由蘭苗最中心長出,這種情況在各個蘭種中都有出現,尤其是在春蘭中常見。第三類是由原球莖的頂端直接分化出花芽,這類方式完全由培養基內的激素水平控制,起花快而整齊,分化頻率高,是目前主要的誘導起花方式。
蘭花在試管內開出的花朵,基本的品種特徵是不會改變的,例如素心品種開素花,絕不會開彩花。凡是有香味的品種,試管內的花也是有香味的,並且香味濃郁,不亞於盆栽蘭花的香味,這一點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由於試管內的溫度等環境條件的原因,花期通常只有幾天時間,不如盆栽蘭花開花持久,在低溫條件下,花期則可以大大延長。蘭花在試管內開出畸形花的比例是比較高的,有些品種可以達到10~20%。一般來講,這些畸形花通常都是生理性的原因和外部培養條件的原因造成的,例如激素水平、無機鹽等理化因素,而不是遺傳上的相應改變,因此這些畸形花的出現,在遺傳和育種上毫無意義。我們曾追蹤觀察過很多的奇花品系,希望能從中選出新的優良品種,結果絕大多數以後又開出了正常花,真正能穩定的是極少的。
一個對蘭花培育者十分有用的現象是,試管內開出的花,多數情況下,合蕊柱都能正常發育,具有正常的授粉能力和結實能力,我們曾鏡檢過小孢子的發育過程,發現其減數分裂過程和花粉粒的形成過程基本是正常的。尤其是以腋芽的方式開出的花,授粉後結出的果實很容易正常發育至種子成熟,並且這些在試管內結出的種子,有一定的發芽能力,盡管發芽率比盆栽蘭花的種子的發芽率低,但對育種者來說,已經足夠了。
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人們控制蘭花在試管內開花的能力越來越強,這無疑會對蘭花的雜交育種工作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由於蘭花的主要欣賞點在花藝上,一個未知的品種,在開花前也基本無法從葉片上判斷其優劣,所以育種工作者不僅要選擇合適的優良親本做雜交並且培育出小苗,還不得不把這些小苗,不論好壞,一古腦地種進溫室,苦等數年至開花,才能從中篩選優秀單株。這一過程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即使獲得了優秀的單株,很不幸的是每一個單株的數量也是非常少的,通常只有幾苗,根本滿足不了市場需求,還必須以這一優秀單株為外植體,再從頭做一次組培。從開始作雜交工作,到最後有商品苗供應市場,這一過程要經歷兩次組培周期,兩次從瓶苗到開花的栽培周期,一般要十多年的時間。而試管內開花技術的完善,使我們不必經過栽培過程,就可以在試管內篩選優良株系,並且一旦選出,可以直接進行快繁,不必再經過原球莖的誘導過程,使整個育種周期縮短將近一倍的時間。
蘭花在試管內開花帶來的另一便利之處是使蘭花的瓶內雜交成為可能,這是一個全新的應用研究領域。有些育種工作,需要進行反復的雜交,回交和自交,才能實現育種目的,選育出優良的新品種。例如素心品種和梅瓣品種的雜交,子一代通常是梅瓣但肯定不是素心,這就需要子一代和素心親本回交一次,或者子一代自交一次,再從子二代中選擇素心梅瓣。採用常規辦法,這一過程肯定要用十幾年時間,現在有了促使蘭花試管內開花的方法,我們就可以在試管內讓子一代開花,並且在試管內進行自交授粉或子一代植株之間相互授粉,並培養出種子。這些種子無需消毒直接播種於培養基上,獲得子二代,再誘導出花,即可從子二代中間選擇想要的品種了。這一過程比常規方法,至少可以節省兩個從瓶苗到開花的栽培周期。
另外,由於試管內開花不受季節限制,可以隨時誘導,這就為不同季節開花的蘭花品種或者是花期不遇的蘭花品種之間的雜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換句話來說,試管里開花的蘭花,為雜交育種工作提供了穩定的花粉源。依據這一思路,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開花季節的限制和種源數量的限制(有些數量很少的品種,要見一次花可能要等很多年的時間,並且開花時不一定有非常合適的其它親本材料同時開花),已經成功地實現了不同季節開花的蘭花品種之間的雜交。
目前而言,蘭花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尚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還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並不是每個品種都能誘導出花,也不是每個品種都能達到需要的成花率,更沒有一個現成的程序能讓所有的品種開出花來,每一個品種都需要進行大量的試驗和摸索。但這些基本都是技術性的問題,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隨著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到這一領域的研究和開發中來,這些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
2。繁殖方法:
蘭花常用分株、播種及組織培養繁殖。
a.分株:在春秋兩季均可進行,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凡植株生長健壯,假球莖密集的都可分株,分株後每叢至少要保存5個連結在一起的假球莖。分株前要減少灌水,使盆土較於。分株後上盆時,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再鋪上粗石子,占盆深度1/5至1/4,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細土,然後用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栽植。栽植深度以將假球莖剛剛埋入土中力度,盆邊緣留2厘米沿口,上鋪翠雲草或細石子,最後澆透水,置陰處10~15天,保持土壤潮濕,逐漸減少澆水,進行正常養護。
b.播種繁殖:蘭花種子極細,種子內僅有一個發育不完全的胚,發芽力很低,加之種皮不易吸收水分,用常規方法播種不能萌發,故需要用蘭菌或人工培養基來供給養分,才能萌發。播種最好選用尚未開裂的果實,表面用75%的酒精滅菌後,取出種子,用10%次氯酸鈉浸泡5~10分鍾,取出再用無菌水沖洗3次即可播於盛有培養基的培養瓶內,然後置暗培養室中,溫度保持25C左右,萌動後再移至光下即能形成原球莖。從播種到移植,需時半年到一年。組織培養已獲成功,有條件的地方可用此法繁殖。
3。繁殖技術
a. 場地選擇: 要求四周空曠,通風良好,並靠近水面,空氣濕潤,無煤煙污染。場地的西南面,可種常綠闊葉樹,郁閉度應在0.7左右,這樣可減少午後陽光照射,調節濕度與溫度。
b.澆水: 以雨水或泉水為宜,不宜用含鹽鹼的水,如用自來水,應將水擱置數天後使用。澆水要看氣溫情況而定,春季澆水量直少,夏季宜多;梅雨季節正值蘭花抽生葉芽,盆土宜稍干;秋後天氣轉涼,澆水量酌減,保持濕潤即可。冬季在室內宜干,減少澆水次數,且宜於中午時澆。蘭花可淋小雨,但連續下雨或暴雨則易爛心、爛葉,故須注意防雨。
蕙蘭c.施肥: 栽蘭宜用餅肥,以草木灰4份、豆餅10份、骨粉10份混合拌勻,放於缸內,分幾次加水,使豆餅浸漲為止,後加蓋密封,經一年腐熟,再製成干粒。使用時放於盆面即可。如用全糞,也應經一年腐熟,摻水沖淡濾渣使用。一般從5月開始施肥,至立秋停肥,掌握薄肥多施。施肥應在傍晚進行,第二天清晨再澆1次清水。
d.遮陽及防寒: 除早春及冬季外,都要放在露天棚下。蔭棚要求通風良好,蘭花在3~4月間剛出房時,可以多曬太陽,以後蔽蔭時間漸增。冬季蘭花須搬入室內防寒,室溫保持1C~2C即可。另外,蘭花在春季出房後,秋季進房前,也要注意防霜。
4.病蟲害防治
a. 通常使用的方法:
蘭花的主要病蟲害有:
(1)白絹病:多發生於梅雨季節。應注意通風透光,盆土排水良好予以預防,發病後可去掉帶菌盆土,撒上五氯硝基苯粉劑或石灰即可。
(2)炭疽病:終年都有,高溫多雨季節更為猖極。防治方法除改善環境條件外,發病期可先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500倍液噴治,7~10天互次,然後再輔以l%等量式波爾多液,每半月1次。
(3)蚧殼蟲:在高溫多濕、空氣流動不暢的情況下,繁殖最快。用常規法防治。
綜上所述,要養好蘭花,必須掌握其自然生長環境條件,採取合理措施,加強養護管理。據《養蘭訣》載:「春不出,夏不日,秋不於,冬不濕」,這便是我國養蘭經驗之概括。
b. 無公害防治病蟲害方法:
蘭花的病蟲害,近代多使用化學農葯防治。農葯使用過量,蘭花易遭葯害。長期單一使用化學農葯或使用次數頻繁,會使害蟲病菌產生抗葯性而起不到防治效果。噴灑農葯時還會污染環境,嚴重者會使人畜中毒。無公害防治蘭花病蟲害自古有之,近代也屢見不鮮。蘭花病蟲害無公害防治具有行之有效、成本低廉、取材容易、方法簡便、不會污染、無副作用等諸多優點,值得提倡。下面介紹一些民間流傳的無公害防治蘭花病蟲害的小驗方。「小」驗方,往往也許能夠解換「大」問題,蘭友們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