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樁架子
A. 如何練好梅花樁
梅拳是內家拳,主要練內,初學者先練架子,架子是基礎,三年架子兩年樁,站好了架子功夫會,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練架子時,一定要心靜,全身放鬆,氣達丹田。要想練好,好事要有專業老師,師兄姐口授親傳。
1.首先要有較好的武功基礎,具有一定的抗打抗摔能力。對於我們梅花拳來說,就是要有較好的架子基礎。架子是梅花拳武功的根本,要先顧根本才會有發展。老一輩的人每天堅持2趟架子對工作學習時間相對緊張的我們來說可能不太現實,但是提高練習架子的效率並堅持練習總還是要的。
2.有人說,武術不過攻守二字,很經典。攻要想攻得出、追得上,守要能躲得過,且躲的同時還能跟有效地打擊對方就要求好的身法步法。除了我們梅花樁傳統的小八方、中八方、大八方的方法外,燕老師又推出大八方旋轉、聽音樂走「逍遙步」等更直接有效的方法。
3.要熟知拳法變化的契機,這樣才能在應付不同對手的時候得心應手。老師這次來要求我們要多打成拳變化,開「造拳公司」。
4.其餘如節奏把握、拳腳威力、氣勢等都是綜合功力的體現。
B. 梅花拳的高校梅花樁
因高校梅花樁是以社團形式傳播,呈現了很多新特點,平日除每日堅持訓練,每周集訓,寒暑假集訓,聽燕子傑老師講課外,更有豐富精彩的活動,如節假日集體出遊、與外校的聯誼,學校活動演出等等,在習得好功夫的同時結識了很多朋友鍛煉社交能力。主要由以下幾個特點:
(1)一個真正意義上全國范圍性質的大學生社團,一個在全國范圍內都可以親如兄弟姐妹的社團。全國各地梅花樁都是兄弟姐妹,幾乎一線城市大學都有梅花樁,我們有「天下梅花是一家」的宗旨,見了面只要拉拉架子,聊聊文理,展示一下,確認後我們都是一家人。大家有共同目標,相互扶持。社團之所以能夠在全國散播,凝聚著老師和各位師兄的心血,他們畢業後把梅花樁帶向工作學習的地方。
(2)一個可以真正意義上四年都可以堅持學習甚至畢業都可以繼續練習的社團。一般大學社團空洞無物,空有虛職位,舉辦活動大多形式,學生收獲不大,靠榮譽提高大家積極性,目的性利益性強,人才流失嚴重且大二除了會長部長基本退了。主要是內涵性差,本質上的生命力決定生存。梅花樁大家完全出於興趣,基本靠自覺興趣,不強求,學習之餘習練武術,文武雙修,修身養性,幾乎每天下午都會至少訓練一個半小時,有一個家,感情在這里,汗水在這里,所以只要喜歡緊跟老師思想保持上進精神,在社團待四年不是問題,經過訓練,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文武全才。
(3)一個集武術與佛家道儒三家而融合在一起的傳統武術社團。我們不僅僅學習武術,而且學習儒家積極入世,'為天地立命,為今世開太平」胸襟禮儀,也有道家修身,超脫無為的追求,更有佛家明心見性,禪武合一的目標追求。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梅花拳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梅花拳的「以武治心」是增強大腦靈性、開發智慧的最好方式,年青人在大學里接受了梅花樁武功的訓練後,不僅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具有一定的自衛技擊本領,更重要的是他們反應機敏、頭腦聰明、具有堅強的心理素質和優良的道德修養。
(4)一個產生於社團但超越社團的學生組織。梅花拳是一支特殊的傳統文化,也是一門訓練大腦靈性開發智慧的科學。它掌握在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群體中,其發展方向也是不同的。以山東省梅花拳研究會所屬的代表隊為例,30人中全部是大專以上的學歷,94%以上的本科,碩士7人,博士5人,教授3人。所以畢業後大多數高校弟子都可以繼續訓練、研究。並且在自己各自領域,崗位上做出自己的貢獻,真正的實現文武雙全。
C. 大家覺得梅花拳技擊水平如何 高分求答案
梅花拳技擊:
是怎麼才能抓住「時機」。怎麼才能抓住時機呢,我想起老師講的產生靈感的條件。我不知道自己說的對否,靈感的激發,是否也是因為時機呢。在時機產生的一瞬間,激發了靈感,從而產成了「似夢地著驚、似悟道忽醒、似皮膚燃火星、似寒浸腠理打戰悚,想情景疾快猛,原來是真意泓濃,震雷迅發離火焰烘」的效果。 如果是的話,靈感產生的條件,自然也是抓住「時機」的條件。在這里,我體會要抓住「時機」,有五個離不開:一是離不開架子的鍛煉。架子在鍛煉人的精氣神這個基礎的同時,不斷培寂然不動的心境和五官、皮膚感覺周邊環境、對方微動的能力,這也是發現時機的前提。二是離不開成拳的鍛練。在鍛煉人不怕摔打的能力同時,培養自己的運動知覺和知覺運動能力。三是離不開大八方的鍛練。學會應對八方,適應各方面攻擊,不斷抓住時機、相應反應的鍛煉。四是離不開各種手套和器械鍛煉。鍛煉創造時機,並在得到時機後,迅速反應,擊打對方的能力。五是離不開直指人心的鍛煉。提高思維的反應速度和產生靈感的能力。 以上各方面的鍛煉,並不是單獨的,有時是幾種結合起來。梅花拳本身就是一個整體,說這個方面,就必須牽扯到其他方面,不然也說不明白。在這幾個方面鍛練中,有許多口訣,如「練時無人似有人」等等,我就不一一列出了。 四是如何運用「時機」。梅花拳有一句話「明其聚、知其發,神其用」,這方面,明其聚、知其發、神其用,顯然是個彼此相對獨立又互相依存的整體,也是一個技擊中的三個關鍵環節。明其聚,我的理解是經過長期鍛煉以後,在心靜神凝「練時無人似有人、用時有人是無人」的意境下,自然聚。知其發,我有兩層理解:一是長年鍛煉的基礎上,出手自然放鬆順滑,在著敵時,不知怎麼打中的、打傷的。二是有意想打傷對方,放鬆快速出拳,打傷對方。神其用,我的理解是,就是時機到了,靈感來臨,因感而應,絕手亂拳一時全到,這個時間就是哼哈之間了。當然,這是我分開表達的,實際上時機到了到運用時機,這個過程是一個無間的過程,中間不允許有一絲遲緩、猶豫。老師講的非常時空,是不是就是這一瞬間呢。 五是運用「時機」的效果。時機,是對事物發展起決定性和關鍵性作用的瞬間,並且往往一開始是很微妙的,能夠發現時機、抓住時機、運用時機,就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作用。在這里,我還有一個想法是,老師講過船和彼岸、手指和月亮的事例,我的理解是:梅花樁的架子、成拳、手套等等,也是度人的工具,那麼真正成功了以後,是不是人就是對萬事萬物發現時機、抓住時機、運用時機的能力呢,當然,這個能力顯然不顯意識上的,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東西。這個層次,就不僅僅是技擊了,而是到了對世界、對人生、對生活更高認識和理解去了。從生活中的細小變化中,發現事物發展的動態,並加以操作和利用了,其效果必是先知先覺、先用先發,這個時候人的智慧可能也是更高的境界了。 在領悟時機這個事以後,我又自然地把時機、謀略、心境、元神、功力、招數、速度、力量等因素結合起來考慮,發現所有這些,都是可以是圍繞發現時機、抓住時機、運用時機而形成的,或為前提、或基礎、或為條件,當然,在具體中,都是系統地結合在一起,達到的效果。同時,也就有點領悟我們梅花拳「舍已從人」、「寂然不動」、「心如明鏡」、「閃化即打」、「忽然而動」、「千變萬化快為先」、「隨勢就形」、「無招無式、絕手亂拳」等原則,有點理解了我們梅花拳動靜、有無形、無拘無束變化的道理。 關於上述所寫的這一些,我目前只是剛剛領會到,目前還不太系統,心裡也很不踏實,具體運用更談不上。本來不想講,因為時機這個東西,是很妙微、玄妙的事情,不如功力、招數、力量、謀略這些讓人容易理解,怕別人不理解、反而笑話自己。
D. 啥是梅花樁
網路轉載:應是韓師爺在北京弟子所寫。
「梅花拳」簡稱「梅拳」,因過去練功技擊在樁上練習,所以又叫「梅花樁」,全稱「干枝五勢梅花樁」。後來由於時代變革,栽樁百根以上,造價高,又費事,改為以磚代樁,再後來乾脆在地上演練,故又叫「落地干枝梅花拳」。因其師徒關系密切,重於尊師愛徒,師徒如父子,故有「父子拳」之稱。
梅花樁拳是干枝五勢梅花樁的簡稱,也叫梅花拳,是我國比較古老的拳種之一。梅花拳老師講:梅花拳創拳於西域昆侖山,系昆侖山派拳系中的代表拳種,留有百字聖語為傳代之陛。梅花拳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擊手法。過去,梅花樁是以家傳方法在民間沿襲。到了明、清時代才在我國冀、魯、豫一帶逐漸廣泛流傳開來。由於它有豐富多彩的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並且步法奇巧、瞬息萬變,同時以技擊為主,所以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據梅花樁拳師祖祖輩輩師承,梅花拳的一種獨特練功方法,即不論是練功還是技擊,都在樁上進行。在長方形的拳場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樁,約栽樁百根,隨著功夫增長,樁子也慢慢加高
在梅花樁基本套路之中,樁步五勢、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是靜止的拳勢,是訓練全身之力和全身之氣的主要手段;左右對稱的拳勢宛如盛開的雙瓣梅花。而行步三法,扎法、撤法、擺法又是練習忽進忽退、忽上忽下、行東就西,靈活多變的步法。它是能使敵人如墜人五里霧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的步法,它又宛如梅樹干支,行步三法把樁步五勢巧妙地聯系起來,交替出現,動靜相間,故得名干枝五勢梅花樁。
由於時代的變遷,栽樁花費太大,漸漸由在木樁上改在地上練功,但它仍然保持了原來的套路風格和招法,故又有「落地干枝五勢梅花樁」之稱。後來又由後百代第八代的祖師張從富由大架練法改為小架練法,人們講大架不大、小架不小(指的是拳勢的動作姿勢),所以目前民間流傳的梅花樁中有大架和小架之分。
民間還有一種傳說,一年四季春為首,梅花又是春天最早開放的花朵,真是「桃未芳菲杏未紅,沖寒先已笑東風」。意思是梅花拳歷史悠久,經過了風風雨雨,戰嚴寒傲風霜,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拳種,因而又用梅花的五個梅瓣象徵梅花的五個基本拳勢——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故得名五勢梅花拳。
另有一種帶有神奇色彩的說法。據說梅花拳創始人住在西域的昆侖山上,那裡滿山遍野都是梅花,金碧輝煌的靈光寶殿掩映於梅林之中,一派梅園仙境。傳說收元老祖下山傳授拳法時,漫山間梅花忽鋪大道,樹上的朵朵梅花對應著世間的每個弟子,故稱梅花拳。目前河北、山東、河南等地,帶有功法特點、紀念特點、地域特點的梅花拳名稱的由來就十幾種之多。
梅花樁技擊分為:上、中、下三盤。上盤:刁、拿、鎖、帶、勾、摟、抱、打、崩、挑、劈、砸。中盤:沾、粘、連、隨、吸、卸、柔、化、推、托、領、帶、輾、轉、扭、蹭、挨、膀、擠、靠、偎、身,靠、打。下盤:踢、點、截、撞、勾、掛、踩、蹁、跌、撲、滾、翻、前後掃趟,左右撐撥,它打的是「一身之法」。身體的每個部位在技擊之中都起作用。
梅花樁技擊術中之奧妙莫過於步法—叫乙方步,又名群步。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之別,看敵何方來以何方應之。小八方落三點,中八方落五點大八方為亂點。八方步可進可退可攻可守,動若鵠鷹搏兔,靜如處女守身,腳隨手出,步里藏拳。
梅花拳的功法是內外兼練的,它要求做到外要練形,內要練氣,以達到形氣合一、內外一體,練至渾元一氣的程度才算武功養成。練形,梅花拳稱為練「表」,也就是指人體表皮的,有形的、形態的修煉,即俗話講的「筋、皮、骨」,並把練表稱為「外丹」。「外丹」練成,若繼續不間斷地演練,至練到「心與意心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能氣隨意發,力隨氣使,剛柔並濟,一氣貫穿而達到「氣化」的程度,則可謂「內丹」養成,也就是俗話講的「內練一口氣」。梅花拳理認為「內丹」沒有不藉助於練「外丹」而養成的,梅花拳練「外丹」稱作武練,練「內丹」稱為文練。「外丹」與「內丹」練成而後與敵人搏鬥時便可「行氣,與人交手之時,觸人肌膚,堅剛莫敵者為形,而深入骨髓截斷營衛則在於氣」。
五勢梅花樁的器械很多,而且多為左右兩面相稱使用,動作與拳術一樣朴實大方,招無空去,藝無空回,進退騰挪,瀟灑自如。五虎神鉤、膛耙、虎平拐、九環錫仗、棋盤大槍、落子槍、兩桿仗、梅花雙刀、提戟、文棒、攔馬撅、春秋大刀等等,都是梅花樁拳的代表器械。
著名武術家、梅花拳後百代第十六代傳人韓其昌先師由河北省將梅花拳傳至北京。目前梅花拳在北京已繁衍了五代。他不僅承接了梅花拳收徒嚴謹的制度,而且注重習武人的天分和習武人的品德操行的考查。常人拜師學藝須人三道門。何為三道門呢?三道門乃是根據習武人的品格、為人以及習武者的悟性、毅力、意志、進境,經門派長者考察,分三次拜師入門。人第一道師門有引師引薦,此前尚須苦練三年基本功和基本套路(拉架子)。經過這個過程的考驗,認為習武者為人厚朴、正直、練功,認直刻苦,不畏艱辛,確系可造之材,方允許正式拜師,此為第二道門。其後師傅才授以梅花拳中出神入化的招數及其變化,包括各種兵器、暗器的使用。這時師傅再進一步考察,根據習武者的品德和情操及其武功長進的程度,確定是否准其人第三道門。一旦進此門,便可得窺堂奧,斯時師傅將授以梅花拳之精華。如:秘不示人的步法、身法及其上、中、下三盤打法精奧。入第三道門而後習武者的功夫便可達到上乘。習武者不獨研習梅花拳拳法中的氣功、技擊秘訣,出師前還得通過「打贏拳」和「打攻拳」的實踐考驗,如能力戰過關,始可出師,所以梅花門中有「梅花拳門不收空徒弟」之言。武德不好,不尊敬師長,不認真練功是不可能學藝上身,成為梅花拳真正門人的。
梅花拳派中的運轉機制也頗值得稱道,其特別重視武德的培養自不待言,習武一旦入門後,便可遍師門派中各位身懷絕學的高人,非獨經事一師而足,又派中流傳有「,珍珠倒卷簾,徒弟倒把師父傳」之言是指如某人習藝有創見、存建樹或悟出秘訣、絕技,門派中人不論拳份高低,皆可向其討教,共同切磋,絕不會有高尊低就之患。正是這種齊心協力,互相提攜的敬藝品格和精益求精、鍥而不舍的求道精神,使梅花樁拳道日益恢弘精深,終於成為武林矚目的一個拳派。
武術作為文化的—部分,是與祖國命運緊密聯系的。戊戌變法失敗後,帝國主義列強根據他們在中國劃分的勢力范圍,在政治上、經濟上瘋狂地進行侵略和掠奪,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反抗封建王朝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梅花拳的先祖曾多次引領農民起義。如白蓮教首領之一馮克善、義和團首領趙三多,均為梅花拳的傳人,而趙三多所領導的一支義和團多為梅花拳的門人。周恩來同志在《北京各界歡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代表團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1900年爆發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掀起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二次革命**,這次偉大的運動,是50年後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右之一。」可見義和團與梅花拳的愛國主義斗爭是值得自豪的。義和拳和梅花摯的歷史淵源,也應該被廣大群眾所了解。
義和拳(義和團)即梅花拳的別稱,這一點已得到史學家的一致認同。為了進一步弄清梅花拳和義和拳的源流及相互的關系,我查閱了許多有關歷史資料,在印證了山東、河南、河北一帶的梅花拳即義和拳的同時,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那就是被當今武術界推為對戳腳拳的形成創立有過傑出作為的近代武術家、農民起義首領之一馮克善原來出自梅花拳門派。
據嘉慶十八年(1813年)直隸總督那彥成上呈鈞一份奏摺《拿獲唐鬍子由》所附的《唐恆樂供單》稱:「據唐恆樂供:滑縣朱兆村人,年六十二歲,賣葯生理,並不習教。平日會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齊大壯徒弟。齊大壯說過康熙年間有滑縣人楊炳,是武探花,做過京營都司,會打這拳。他是向楊炳學的,齊大壯已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間病故。馮克善是我徒弟,也會拳棒。(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藏《宰機處,錄副奏摺農**動》卷2392第2號,轉引自義和團運動史研究會編《義和團運劫史論文選》162頁)『這段材料應是完全可信的,因為很難設想一個清廷總督會把一個農民起義首領的訛偽不實的口供呈皇上御覽,以此觀之,楊炳也是一代梅花拳高人。
楊炳出生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一個農民家庭,父楊達,祖父楊士興。楊炳先於「康熙戊子科(公元1508年)中舉人」。當他回到家鄉時,直隸大名府內黃縣儒學教諭石日瑞和儒學訓導王希堯親送刻「劍奇鞭蓉」賀匾,後又被授為武探花「二等侍衛」。他七十一歲時撰寫的《習武序》成為梅花拳經典之作之一,顯見功力非凡。有些學者。以為楊炳是梅花拳的第一輩,並以為梅花拳術是由他編排研製的,實為不確。因為他們從研究義和拳角度出發而旁及梅花拳,對梅花拳自身的淵源卻鮮於論證探究。事實上,梅花拳歷史悠久,今日尚健在的老一輩梅花拳高人以及傳衍於梅花拳門人中的系譜足證此點;至少楊炳不是梅花拳的開山祖師,恐怕當列為一百餘輩的人物。梅花拳之顯露於世,名聞於世;實是因為義和團運動這個契機。梅花拳歷代收徒傳藝十分嚴格,非品格崇高、操行貞潔者不授以精深課業;又因梅花拳一直以家傳形式在民間悄悄傳衍,故它的名聲也不如其他門派那麼顯赫。然而它特有的藝和德的深厚恢弘的內涵卻使此門愈演愈進而長盛不衰,及至楊炳時候已達相當高境界。楊炳後來將拳藝傳給齊大壯,齊大壯又傳給唐恆樂,唐恆樂又將拳藝傳給了馮克善。
唐恆樂傳徒甚多,門下弟子武功精絕。據唐恆樂本人講:「我是滑縣東南二十里朱召村人。年六十一歲,長子唐會元,次子唐魑元。我在家開葯鋪為生練習梅花拳;嘉慶五年正月內,同縣的馮克善來要學拳,就拜我為師。……我並末入過教,我是馮克善教拳的師傅不是傳教的師傅。」唐恆樂於嘉慶十八年(1813年)為官府所執,時年62歲,以歲序推之,馮克善當已出師;盡管楊炳只是作為同時代梅花拳高人之一,但他和他那一支的傳人已說明梅花拳於斯時斯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如果以楊炳作為他傳衍的梅花拳一脈公開流行於世以後的第十輩高人,那麼齊大壯該為第二輩,唐恆樂為第三輩,馮克善則為第四輩。以後門眾一直不減,拳風尤熾,代有高人出之,現今之梅花拳高手均可記認。
至於馮克善後來的行蹤下落,據劉景山演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戳腳》一書中第二編「戳腳介紹」稱;「1813年冀、魯、豫接合地區爆發的天理教農民起義被清廷鎮壓後,其領袖之一的馮克善(又名克敏、凱克,河南人)和其部將楊景、唐有義在獻縣被捕,越獄後化裝成少林寺雲游僧人隱匿於河北省饒陽一帶,經段老緒接待,馮等三人先後在饒陽縣、深縣、蠡縣、固安縣,幾個村莊授藝達二十餘年。」
馮克善為何在河北省饒陽、深縣、蠡縣一帶傳授的是戳腳拳而不是梅花拳,因為學識尚淺,史有未稽,就不得而知了,姑存罔待考,亦伏待有識之士撰文論證之。
E. 樁基礎採用梅花樁及方格樁布置的區別
樁基礎採用梅花樁及方格樁布置的區別是樁位置不同,方格就是每個交叉點布樁,梅花樁每排樁錯一樁位布置,方格樁一般用於框架結構,梅花樁一般用於支撐底板。
樁基礎由基樁和連接於樁頂的承台共同組成。若樁身全部埋於土中,承台底面與土體接觸,則稱為低承台樁基;若樁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於地面以上,則稱為高承台樁基。建築樁基通常為低承台樁基礎。高層建築中,樁基礎應用廣泛。
特點:
(1)樁支承於堅硬的(基岩、密實的卵礫石層)或較硬的(硬塑粘性土、中密砂等)持力層,具有很高的豎向單樁承載力或群樁承載力,足以承擔高層建築的全部豎向荷載(包括偏心荷載)。
(2)樁基具有很大的豎向單樁剛度(端承樁)或群剛度(摩擦樁),在自重或相鄰荷載影響下,不產生過大的不均勻沉降,並確保建築物的傾斜不超過允許范圍。
(3)憑借巨大的單樁側向剛度(大直徑樁)或群樁基礎的側向剛度及其整體抗傾覆能力,抵禦由於風和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載與力矩荷載,保證高層建築的抗傾覆穩定性。
(4)樁身穿過可液化土層而支承於穩定的堅實土層或嵌固於基岩,在地震造成淺部土層液化與震陷的情況下,樁基憑靠深部穩固土層仍具有足夠的抗壓與抗拔承載力,從而確保高層建築的穩定,且不產生過大的沉陷與傾斜。常用的樁型主要有預制鋼筋混凝土樁、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樁、鑽(沖)孔灌注樁、人工挖孔灌注樁、鋼管樁等,其適用條件和要求在《建築樁基技術規范》中均有規定。
F. 少林「千斤墜」跳「梅花樁」的任務怎麼搞
回答:少林學「千斤墜」的跳「梅花樁」的任務的關鍵在於二跳的把握。
「梅花專樁」還是要經常跳屬才能熟練,「梅花樁」有高有低有近有遠。每個跳完心理按記一下。
http://jx3.766.com/zx/fbrw/rw/2009-06-14/136906.shtml
《跳「梅花樁」千斤墜任務圖文攻略》
http://jx3.766.com/zx/sp/2009-06-14/1244918805d136907.html
《少林跳梅花樁34S視頻》
G. 這是什麼梅花樁要詳細的正確答案。
梅花樁是一個拳派的基本內容,武功則主要是由功法、套路和拳理所組成的。梅花拳是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一種拳術,我們從它運動的特點和拳法的特殊結構就可以看出: 一、梅花拳是沒有固定的拳術套路。它的基本拳路稱為「架子」。「架子」的構造就很特殊,它有五個基本的拳勢稱為「樁步五勢」,它們在練習時要靜止站樁。此外就是運動變化迅速的「行步」。「樁步五勢」和「行步」的練習要在拳場中走遍東西南北各個方向也稱為「四門八方」。這種串連起來的拳路可按一定路線周而復始的循環練習。初學者可以先學基本的和變化簡單的,隨著功力加深和練功時條件的不同再不斷補充和不斷變化各種拳勢和動作。梅花拳的對練拳路「成拳」除了必須要在「四門八方」各個方向上練習外,它的抓拿摔打的動作和拳勢皆可以因人而異,隨時編造。到了梅花拳的更高級的對練拳路「擰拳」時,更是「手無定手、腳無定步,勢無定形、見勁使勁、引進落空、見空按豆,隨勢而布。」這種「架子」、「成拳」、「擰拳」的變化和不定的形態,使得它們的內容可以靈活多變,無窮豐富。這種拳法結構的特點反映了宇宙萬物千彎萬化,無窮無盡的基本特性。梅花拳文理中說的:「拳無拳,藝無藝,無藝之中是真藝。」有拳、有藝,有了一成不變的套路就不是真正的武藝了。正如「道無形」之理,真正的武功是變而不變,有而無的,它也是「無形」的。不懂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方法,就無法理解梅花拳的這種特殊結構。 二、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中有「樁步五勢」和「行步」。練拳時「樁步五勢」要站樁,要靜止不動:「行步」是不斷變化的動作要迅速輕靈,這一動一靜兩種極端的情況要在一個拳路中交替出現,這真是一種奇特的練法。
H. 小班玩梅花樁注意事項
1) 架子 老師的改革,從未降低對架子的要求,四平架子正是在改革的思想上提出的。老師提出精練,是要告訴我們練拳要凝神忘形精神集中。希望大家根據自己的實際身體和時間的情況,確定自己站架子的數量,半趟或者一趟都可以,但要注意提高站架子的效率,即,精練。如果條件允許,希望還是站一整趟架子。 (2) 基本動作 兩擺、靠身肘、撒放、雙鋪掌、忽前忽後、旋轉、蜻蜓點水、音樂大八方。這些基本動作,實際考慮同學們課業緊張時間不足的問題,進行選擇性訓練或者選擇其他時間進行不強制性訓練。其中忽前忽後、旋轉、蜻蜓點水及音樂大八方應當提到首要訓練位置。
(3) 成拳 成拳的訓練非常重要,必須緊抓不懈。冬天氣血不容易活動開時,可以做些簡單的動作,不一定非得要摔倒在地。季節合適時,成拳的訓練要佔到正常訓練時間的一半以上,按照老師提出的自編成拳的方式進行。 (4) 撒放 撒放可以單獨拿出來練。手腳要有相應的功力,等到有一定成果之後,可以把它融入到大八方等練法中去,但在新生中要教,要監督他們訓練,不能讓他們連怎麼做都不知道。 (5) 腿法 梅花拳手足合一,老師的練法已然包括,希望大家認真訓練認真體會。新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及體能狀態進行正踢、里合、外擺、側踢的訓練,要求做到「起腿輕,落腿松,踢起腿來一陣風」。帶拳的人,也可以將這幾種練法融合到其它訓練中去,以節省練拳時間,但要把這幾種練法的要求傳達到新生中去。 (6) 找門 兩人找門,多人找門,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兩人找門對於觀察和發現機會從而進手上步出腿,對於一身之法的應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多人找門,則是支撐四面,總攬八方的體現,是在兩人找門的基礎上更深一層次的訓練方法。關於相關作用,恩師已有詳細論述,請查閱相關文章或錄音。如條件允許,以多人找門訓練為主。訓練此項時,一定要快速反應,把全身心調動起來。 (7) 器械 器械的訓練,主要體現在音樂大八方中。關於器械訓練對練神等的好處,恩師已經詳細講明,請查閱相關資料。對於訓練內容,新生需要進行基本動作的教學。但要防止出現只練基本動作不能融入到大八方那種無拘無束的狀態中去的情況